CN113495303A - 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95303A CN113495303A CN202010264357.6A CN202010264357A CN113495303A CN 113495303 A CN113495303 A CN 113495303A CN 202010264357 A CN202010264357 A CN 202010264357A CN 113495303 A CN113495303 A CN 1134953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mount
- stratum
- well
- area
- rela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17 stra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87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6 apat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213 extrap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92 f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SIIXMUUUJUKCM-UHFFFAOYSA-D pentacalcium;fluoride;tri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F-].[Ca+2].[Ca+2].[Ca+2].[Ca+2].[Ca+2].[O-]P([O-])([O-])=O.[O-]P([O-])([O-])=O.[O-]P([O-])([O-])=O VSIIXMUUUJUKCM-UHFFFAOYSA-D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15 proofre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9/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通过选取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以及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建立剖面模型后进行拉平处理,使得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并通过第一基准钻井的基准分界线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从而获取目的地层的相对剥蚀量,其中采用拉平处理建立剖面模型可以直观的再现目的地层的剥蚀量与上覆地层的沉积超覆减薄或差异沉降造成的缺失,从而获取单井与连井剖面的剥蚀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简便易行,可以获得精度较高的地层剥蚀量,尤其是井间的相对剥蚀量;同时,该方法获取的剥蚀量可以有效约束地震方法进行区域剥蚀量的获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地层剥蚀是地层剥蚀是不整合形成的重要机制,也是不整合研究的重要内容。后期强烈的剥蚀作用造成下伏不整合再被剥蚀是多旋回盆地显著特征。由于剥蚀量的大小与范围、剥蚀年代和时间间隔直接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相关,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和确定对于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前沿研究的难题。叠合盆地中,很多不整合是由多期构造运动剥蚀叠加形成,很多有效信息缺失造成剥蚀量难以准确恢复,也是制约原型盆地分析的科学问题。
现有技术中,使用地层对比法进行剥蚀量求取是最常见的方式。地层对比法是将研究区内被剥蚀层段与邻区未被剥蚀层段进行对比求取剥蚀量,一般以厚度递减的原则或采用其它外推法进行校正,是适用于多种地质背景的常用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容易操作,而且更有利于进行2D与3D空间的剥蚀量恢复。通常,在编制2D地质剖面后,通过上覆地层底部深度线齐平的“层拉平”后,通过对比下伏地层厚度外推隆升区的剥蚀量。
但是现有技术中所求取的剥蚀量往往小于实际的剥蚀量,且误差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所求取的剥蚀量往往小于实际的剥蚀量,且误差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其中,上覆地层位于目的地层的上一层;
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并根据基准钻井、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建立剖面模型;
以基准钻井作为参照物对剖面模型中的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使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
在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并根据通过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剖面模型中的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
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其中,在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具体包括将基准钻井中对应最小剥蚀量和最大地层厚度基准钻井确定为第一基准井。
其中,根据通过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剖面模型中的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具体包括:
将剖面模型中位于基准分界线上方的地层作为上覆地层,将剖面模型中位于基准分界线下方的地层作为目的地层。
其中,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具体包括:
获取研究区域的剥蚀区内位于基准分界线上方的剥蚀量,并将其作为研究区域的相对抬升量;
获取研究区域的剥蚀区内位于基准分界线下方的剥蚀量,并将其作为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其中,基准分界线为水平线。
其中,基准分界线和水平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其中,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之前,还包括:
选取地质研究区域中垂直剥蚀线方向的钻井,并收集钻井的分层数据。
其中,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之后,还包括利用第二区域的剥蚀量对地质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校正,第二区域的范围大于地质研究区域的范围。
其中,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之后,还包括:根据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剥蚀量的平面成图。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剥蚀量恢复装置,该装置包括:
地层获取模块,用于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其中,上覆地层位于目的地层的上一层;
基准钻井模块,用于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并根据基准钻井、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建立剖面模型;
拉平处理模块,用于以基准钻井作为参照物对剖面模型中的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使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
划分模块,用于在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并根据通过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剖面模型中的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
相对剥蚀量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剥蚀量恢复方法和装置,通过选取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以及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建立剖面模型后进行拉平处理,使得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并通过第一基准钻井的基准分界线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从而获取目的地层的相对剥蚀量,其中采用拉平处理建立剖面模型可以直观的再现目的地层的剥蚀量与上覆地层的沉积超覆减薄或差异沉降造成的缺失,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地层剥蚀量,尤其是单井与连井剖面间的相对剥蚀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模式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模式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模式示意图三;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目的地层;
111:第一标志层;
12:上覆地层;
121:第二标志层;
13:基准钻井;
131:第一钻井;
132:第二钻井;
133:第三钻井;
134:第四钻井;
14:基准分界线;
15:剥蚀区;
151:相对剥蚀量;
152:相对抬升量;
601:地层获取模块;
602:基准钻井模块;
603:拉平处理模块;
604:划分模块;
605:相对剥蚀量获取模块;
700:剥蚀量恢复设备;
701:存储器;
702:处理器;
703: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和确定对于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技术中,针对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和确定研究主要有五种方法:(1)地层对比法、(2)声波时差法、(3)沉积速率法、(4)Ro曲线法以及(5)厚度趋势法等,其中地层对比法比其他方法更容易操作且应用最为广泛。另外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波动过程分析法、流体包裹体法等新方法也得到应用。
其中,地层对比法是一种传统的恢复剥蚀厚度的方法,是根据钻井、地震等资料,将研究区内被剥蚀层段与邻区未被剥蚀层段进行对比来求取剥蚀量,但由于参照作用的未被剥蚀地区是相对的,因此利用此种方法求出的剥蚀量往往小于实际的剥蚀量。当剥蚀面积较大时,地层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也较大。特别是在全区存在剥蚀情况时,通过地层对比法求取的剥蚀量往往小于实际的剥蚀量,误差较大。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其中,上覆地层位于目的地层的上一层。
具体的,对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需要进行剥蚀恢复的地层作为目的地层,选取目的地层的上层地层作为上覆地层。同时在目的地层的靠上部分中选取第一标志层,在上覆地层的靠下部分中选取第二标志层。
步骤102、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并根据基准钻井、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建立剖面模型。
具体的,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至少两个钻井的分层数据作为基准钻井,并通过步骤中选取的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建立剖面模型。
步骤103、以基准钻井作为参照物对剖面模型中的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使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
具体的,将建立的剖面模型以至少两个基准钻井作为参照物,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中标记的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使得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从而保证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中间的剥蚀区在剖面模型中平面成图。
步骤104、在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并根据通过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剖面模型中的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
具体的,从步骤中选用的至少两个基准钻井中,选取其一作为第一基准钻井,并以第一基准井为起点,根据上覆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趋势选取一条基准分界线,并通过基准分界线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
具体的,将剖面模型中位于基准分界线上方的地层作为上覆地层,将剖面模型中位于基准分界线下方的地层作为目的地层。
由此可见,在剖面模型中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是通过基准分界线来划分开的,通过基准分界线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可以更清晰反映不同时期的构造发展趋势及古地貌。
步骤105、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具体的,在划分基准分界线后,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中的剥蚀区也被基准分界线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基准分界线向上覆地层方向的剥蚀区为相对抬升量,基准分界线向目的地层方向的剥蚀区为相对剥蚀量,即可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需要说明的是,地质研究区域中的目的地层为待测储层,基准钻井是指在选用的地质研究区域中不同位置的钻井数据,根据在待测储层不同位置的钻井数据来建立单井和连井的剖面模型,拉平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地形起伏剧烈、近地表速度变化强烈的区域,其中常用的是层析拉平法,即在层析静校正后进行叠前波动方程拉平,将数据延伸到某一平坦基准面,从而解决地形效应。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后,再通过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其中目的地层中的相对剥蚀量能够直观的在双层拉平处理后的剖面模型中。通过逐层向上编制双层拉平处理剖面模型,不仅可以研究各时期剖面不同位置的相对抬升量与相对剥蚀量,而且可以更清晰反映不同时期的构造发展趋势及古地貌。这种方法能反映不同部位的地层剥蚀量,结合地震剖面的追踪对比,可以比较准确的编制剥蚀量平面图,适合于钻井多、剥蚀量较小地区。当选取的无剥蚀量的基准点存在区域的整体剥蚀时,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获取区域整体剥蚀量。另外在区域构造与地层厚度变化大的区段,需要有钻井资料限定,否则影响剥蚀量求取的精度。
具体的,获取研究区域的剥蚀区内位于基准分界线上方的剥蚀量,并将其作为研究区域的相对抬升量;
获取研究区域的剥蚀区内位于基准分界线下方的剥蚀量,并将其作为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其中,在剖面模型中的剥蚀区通过基准分界线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中基准分界线上方的剥蚀区为相对抬升量,基准分界线下方的剥蚀区为相对剥蚀量,从而可以更直观的对相对抬升量和相对剥蚀量进行划分,便于直观显示目的地层的相对剥蚀量。
在一种地貌环境中,基准分界线为水平线。一种可能的情况,当相对抬升量和相对剥蚀量均较大时,所选取的基准分界线为水平线。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模式示意图一,如图3所示,其中当相对抬升量和相对剥蚀量均较大时,基准分界线14为水平线,如图3中的基准分界线14,基准分界线14与第一标志层111和第二标志层121平行;另一种可能的情况,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模式示意图二,如图4所示,上覆地层12在沉降初期对下伏地层进行掏蚀再充填时,所选取的基准分界线14也为水平线,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基准分界线的选取准则是根据上覆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趋势来进行选择的,且基准分界线一般平行于上下标志层;但在差异沉降强烈的地区,基准分界线也存在其他的形式。
在另一种地貌环境中,基准分界线和水平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例如,当地质研究区域为差异沉降强烈的地区时,所选取的基准分界线也可能不为水平线,需要结合地层具体分析。
另外,在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基准分界线不是水平面,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基准分界线示意图二,如图5所示,当地质研究区域为古地貌变化大的区域内时,基准分界线14也有较大的变化,如图5中整体升降,相对剥蚀量较小时,基准分界线14不为水平线。基准分界线的确立可以结合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进行分析。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通过选取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以及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建立剖面模型后进行拉平处理,使得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并通过第一基准钻井的基准分界线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从而获取目的地层的相对剥蚀量,其中采用拉平处理建立剖面模型可以直观的再现目的地层的剥蚀量与上覆地层的沉积超覆减薄或差异沉降造成的缺失,从而获取单井与连井剖面的剥蚀量;另外在上覆地层中的相对抬升量在剖面模型中也能直观的标示出,也有助于进行地势分析,简便易行,可以获得精度较高的地层剥蚀量,尤其是井间的相对剥蚀量;同时,该方法获取的剥蚀量可以有效约束地震方法进行区域剥蚀量的获取。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剥蚀量恢复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之前,还包括:
步骤201、选取地质研究区域中垂直剥蚀线方向的钻井,并收集钻井的分层数据。具体的,在地质研究过程中是通过对地质研究区域垂直钻井从而得到的地质分层数据,这些钻井数据能够体现地址研究区域中钻井点的地质分层数据,通过这些钻井点的地质分层数据可以反映不同部位的地层剥蚀量并进行研究。
其中,在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是指将基准钻井中对应最小剥蚀量和最大地层厚度基准钻井确定为第一基准井。
具体的,通过地层剥蚀在钻井分层上的特征,在目的地层中不同位置的钻井数据也是不同的,其中挑选目的地层中上下地层最厚、剥蚀量最小的单井作为第一基准井。需要注意的是,基准井的选取需要考虑到整体抬升剥蚀的影响,所以在选用基准井时需要远离剥蚀量求取部位。
一种可能的情况,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模式示意图一,如图3所示,第一钻井131、第二钻井132、第三钻井133和第四钻井134是从地质研究区域中挑选的4个基准钻井13,标注的阴影部分为剥蚀区15,其中第一钻井131所处位置的剥蚀区最小,对应的剥蚀量也最小,所以此处选用第一钻井131为第一基准井;另一种可能的情况,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的模式示意图二,如图所示,第一钻井131和第二钻井132是从地质研究区域中挑选的2个钻井,其中第二钻井132所处位置的剥蚀区最小,对应的剥蚀量也最小,所以在此种情况下选用第二钻井132作为第一基准井,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制。
由此可见,通过第一基准井的确定,在求取相对剥蚀量时将剥蚀量求取部位钻井数据与第一基准井的数据来建立剖面模型,在进行双层拉平处理时也需要以第一基准井作为参照,从而直观的再现下伏地层的剥蚀量与上覆地层的抬升量,从而获得第一基准井与其它钻井的剖面剥蚀量。
步骤202、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其中,上覆地层位于目的地层的上一层。
步骤203、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并根据基准钻井、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建立剖面模型。
步骤204、以基准钻井作为参照物对剖面模型中的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使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
步骤205、在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并根据通过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剖面模型中的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
步骤206、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其中,步骤202-206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1-105对应,本发明对此不再赘述。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之后,还包括:
步骤207、利用第二区域的剥蚀量对地质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校正,第二区域的范围大于地质研究区域的范围。
其中,第二区域为目的地层区域以外的地质研究区域。
其中,在地层中,地层最厚区也可能存在地层剥蚀,从而导致实施例中求取的相对剥蚀量不够精确,通过更大范围区域的地层剥蚀量来对其进行校正,或通过其他方法来对该井的剥蚀量进行校正,均可提高测量的相对剥蚀量的精确度。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之后,还包括:
步骤208、根据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剥蚀量的平面成图。
其中,在获取不同层位的地层剥蚀量后,在钻井剥蚀量获取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剖面上地层剥蚀趋势,进行剥蚀量的平面成图,并结合其他剥蚀量获取的方法进行校对,如上文提及的声波时差法、沉积速率法、Ro曲线法以及厚度趋势法等获取相同位置的剥蚀量后进行检查校正,从而完善剥蚀量的分布。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7和步骤208没有特定的先后顺序,也可以先执行步骤208,再执行步骤207,还可以步骤207和步骤208同时执行,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通过在选取标志层之前还对地质研究区域中垂直剥蚀线的钻井分层数据进行收集,以此为依据进行研究分析并确定基准井,并在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之后,还利用了通过求取第二区域的剥蚀量来对研究区域基准钻井的相对剥蚀量进行校正,并根据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剥蚀量的平面成图。其中,钻井分层数据的确认奠定了剥蚀量求取的基础,利用第二区域的剥蚀量对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校正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的相对剥蚀量的精度,另外对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剥蚀量的平面成图,并结合其他剥蚀量获取的方法进行检查校正,从而完善了剥蚀量的分布。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剥蚀量恢复装置,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剥蚀量恢复装置600包括:
地层获取模块601,用于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其中,上覆地层位于目的地层的上一层;
基准钻井模块602,用于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并根据基准钻井、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建立剖面模型;
拉平处理模块603,用于以基准钻井作为参照物对剖面模型中的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使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
划分模块604,用于在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并根据通过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剖面模型中的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
相对剥蚀量获取模块605,用于根据划分后的目的地层,获取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可选的,地层获取模块601可以具体用于:
根据地质层位顺序在位于地质研究区域的地质层位中选择具有剥蚀层的地质层位作为目的地层,在位于目的地层上方的地质层位中选择相邻地质层位作为下伏层。
可选的,基准钻井模块602可以具体用于:
对地质研究区域内多处进行钻井处理,从而收集钻井分层数据,并选取至少两个基准钻井来建立剖面模型。
可选的,拉平处理模块603可以具体用于:
对基准钻井模块602建立的剖面模型中的第一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对基准钻井模块602建立的剖面模型中的第二标志层进行与第一标志层相同的拉平处理,使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
可选的,划分模块604可以具体用于:
对基准钻井模块中选取的至少两个基准井中,从至少两个基准井的分层数据中按照目的地层中上下地层最厚、剥蚀量最小的单井的挑选方式确定第一基准井,并通过挑选出的第一基准井中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划分基准分界线并显示在剖面模型中。
可选的,相对剥蚀量获取模块605可以具体用于:
对拉平处理模块603和划分模块604处理后的剖面模型中的目的地层的相对剥蚀量进行获取。
本实施例用于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参见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装置,通过地层获取模块、基准钻井模块选取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以及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建立剖面模型后,通过拉平处理模块进行拉平处理,使得所述第一标志层和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并通过划分模块选定第一基准钻井和第一基准钻井的基准分界线对目的地层和上覆地层进行划分,从而通过相对剥蚀量获取模块来获取目的地层的相对剥蚀量。本发明提供了新的剥蚀量恢复技术,丰富了剥蚀量恢复技术,简便易行,可以获得精度较高的地层剥蚀量,尤其是井间的相对剥蚀量;同时,该装置获取的剥蚀量可以有效约束地震方法进行区域剥蚀量的获取,对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剥蚀量恢复设备,参见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仅以图7为例进行说明,并不表示本发明仅限于此。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量恢复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剥蚀量恢复设备700包括:
存储器701;
至少一个处理器702;以及
计算机程序;
其中,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701中,并被配置为由处理器702执行以实现如前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存储器701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702集成在一起。
当存储器701是独立于处理器702之外的器件时,剥蚀量恢复设备700还包括:
总线703,用于连接存储器701和处理器702。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702执行以实现如上方法实施例中剥蚀量恢复设备700所执行的各个步骤。
应理解,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还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申请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上述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简称:ASIC)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电子设备或主控设备中。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各个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其中,所述上覆地层位于所述目的地层的上一层;
从所述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并根据所述基准钻井、所述第一标志层和所述第二标志层建立剖面模型;
以所述基准钻井作为参照物对所述剖面模型中的所述第一标志层和所述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使所述第一标志层和所述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
在所述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并根据通过所述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所述剖面模型中的所述目的地层和所述上覆地层进行划分;
根据划分后的所述目的地层,获取所述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具体包括将所述基准钻井中对应最小剥蚀量和最大地层厚度基准钻井确定为所述第一基准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通过所述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所述剖面模型中的所述目的地层和所述上覆地层进行划分,具体包括:
将所述剖面模型中位于所述基准分界线上方的地层作为所述上覆地层,将所述剖面模型中位于所述基准分界线下方的地层作为所述目的地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划分后的所述目的地层,获取所述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研究区域的剥蚀区内位于所述基准分界线上方的剥蚀量,并将其作为所述研究区域的相对抬升量;
获取所述研究区域的剥蚀区内位于所述基准分界线下方的剥蚀量,并将其作为所述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分界线为水平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分界线和水平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之前,还包括:
选取所述地质研究区域中垂直剥蚀线方向的钻井,并收集所述钻井的分层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划分后的所述目的地层,获取所述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之后,还包括利用第二区域的剥蚀量对所述地质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校正,所述第二区域的范围大于所述地质研究区域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划分后的所述目的地层,获取所述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进行剥蚀量的平面成图。
10.一种剥蚀量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层获取模块,用于从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对应目的地层的第一标志层和对应上覆地层的第二标志层,其中,所述上覆地层位于所述目的地层的上一层;
基准钻井模块,用于从所述地质研究区域中选取至少两个基准钻井,并根据所述基准钻井、所述第一标志层和所述第二标志层建立剖面模型;
拉平处理模块,用于以所述基准钻井作为参照物对所述剖面模型中的所述第一标志层和所述第二标志层进行拉平处理,使所述第一标志层和所述第二标志层为水平层;
划分模块,用于在所述基准钻井中确定第一基准井,并根据通过所述第一基准井的基准分界线,对所述剖面模型中的所述目的地层和所述上覆地层进行划分;
相对剥蚀量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划分后的所述目的地层,获取所述研究区域的相对剥蚀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64357.6A CN113495303B (zh) | 2020-04-07 | 2020-04-07 | 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64357.6A CN113495303B (zh) | 2020-04-07 | 2020-04-07 | 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95303A true CN113495303A (zh) | 2021-10-12 |
CN113495303B CN113495303B (zh) | 2023-09-26 |
Family
ID=77995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64357.6A Active CN113495303B (zh) | 2020-04-07 | 2020-04-07 | 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95303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56238A (zh) * | 2016-04-22 | 2016-09-21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古地貌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
CN106291695A (zh) * | 2015-05-30 | 2017-01-0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地层剥蚀量计算方法 |
CN106405653A (zh) * | 2016-10-13 | 2017-02-15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不整合面地层剥蚀量恢复的方法 |
CN108734779A (zh) * | 2017-04-17 | 2018-11-0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古地貌恢复方法 |
CN108828666A (zh) * | 2018-08-07 | 2018-11-16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
CN109031443A (zh) * | 2017-06-09 | 2018-12-1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米兰科维奇旋回定年的剥蚀量恢复方法 |
CN109725349A (zh) * | 2018-12-05 | 2019-05-07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恢复生烃关键期古地貌的方法及装置 |
CN110794477A (zh) * | 2018-08-03 | 2020-02-14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井震结合识别超覆地层尖灭线的方法 |
-
2020
- 2020-04-07 CN CN202010264357.6A patent/CN1134953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91695A (zh) * | 2015-05-30 | 2017-01-0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地层剥蚀量计算方法 |
CN105956238A (zh) * | 2016-04-22 | 2016-09-21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古地貌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
CN106405653A (zh) * | 2016-10-13 | 2017-02-15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不整合面地层剥蚀量恢复的方法 |
CN108734779A (zh) * | 2017-04-17 | 2018-11-0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古地貌恢复方法 |
CN109031443A (zh) * | 2017-06-09 | 2018-12-1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米兰科维奇旋回定年的剥蚀量恢复方法 |
CN110794477A (zh) * | 2018-08-03 | 2020-02-14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井震结合识别超覆地层尖灭线的方法 |
CN108828666A (zh) * | 2018-08-07 | 2018-11-16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
CN109725349A (zh) * | 2018-12-05 | 2019-05-07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恢复生烃关键期古地貌的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曹强;叶加仁;王巍;: "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恢复方法及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no. 06, pages 41 - 46 * |
李平平;邹华耀;郝芳;田建锋;佟殿君;: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侏罗系不整合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方法", 石油学报, no. 06, pages 34 - 38 * |
罗媛: "地层剥蚀恢复方法适用性概述", 内蒙古石油化工, no. 1, pages 29 - 31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95303B (zh) | 2023-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66630B (zh) | 一种盆地古地貌的恢复方法 | |
CA3070868C (en) | Resource density screening tool | |
CN110824557B (zh) | 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定量岩溶古地貌恢复方法 | |
CN103348265B (zh) | 更新地质单元模型的方法和系统 | |
CN112862967B (zh) | 用于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1475920B (zh) | 一种深水盆地古水深的获取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7956465A (zh) | 基于关联井的全区多井测井曲线标准化方法及装置 | |
CN112147684A (zh) | 表征同沉积断层活动强度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5911592A (zh) | 一种实钻约束的三维地震资料长波长静校正方法 | |
CN109814174B (zh) | 一种碎屑岩不整合结构体测井综合识别方法 | |
Guth | Volcanic volumes associated with the Kenya Rift: Recognition and correction of preservation biases | |
CN103717833A (zh) | 将测量测井与预测测井相关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3282797B (zh) | 计算断层落差的方法及系统 | |
Adams et al. | The intrinsic effect of shape on the retrogradation motif and timing of drowning of carbonate patch reef systems (Lower Frasnian, Bugle Gap, Canning Basin, Western Australia) | |
CN110794477B (zh) | 一种井震结合识别超覆地层尖灭线的方法 | |
CN113495303B (zh) | 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 |
RU2692100C1 (ru) |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коллекторских свойств тонкослоистых пластов | |
CN114876454B (zh) | 一种大斜度井复杂岩性水淹层识别方法及系统 | |
CN113742962B (zh) | 一种基于水平井的页岩储层属性三维建模方法 | |
CN111638552A (zh) | 一种古地貌恢复方法 | |
CN113885096A (zh) | 高频层序划分与小层对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
CN114076982B (zh) | 一种基于波形特征差异的岩溶古地貌恢复方法及装置 | |
WO2014080107A1 (fr) | Procede pour evaluer une quantite d'hydrocarbures dans un gisement | |
Duvbiama et al. | 3D Static Modelling of an offshore field in the Niger-delta | |
CN114114390B (zh) | 油气勘探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