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3454B -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3454B
CN113483454B CN202110801963.1A CN202110801963A CN113483454B CN 113483454 B CN113483454 B CN 113483454B CN 202110801963 A CN202110801963 A CN 202110801963A CN 113483454 B CN113483454 B CN 113483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ntrolling
pipe
indoor uni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019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83454A (zh
Inventor
罗荣邦
崔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0196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34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3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345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9812 priority patent/WO202328419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83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3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自清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本申请旨在解决如何实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空调器还包括回收管路、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方法包括:控制空调器制冷运行、压缩机调整至第一回收频率;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使得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当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当压缩机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比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长时,打开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本申请的方法能够实现对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解决室内换热器的管内脏堵问题。

Description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自清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空调室内机来说,使用过程中冷冻机油会随着冷媒一同参与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冷冻机油会出现结碳和杂质,这些油污伴随冷媒流动到室内换热器的发卡管,由于目前发卡管为内螺纹铜管,影响冷冻机油的流动,再加上冷媒流动的离心力作用,导致机油和油污不能及时返回压缩机内部,停留在螺纹状的铜管内壁,阻碍了冷媒与盘管之间的传热,降低了传热温差,使空调制冷制果变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如何实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室内换热器,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回收管路、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置于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路上,所述回收管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一通断阀之间的冷媒管路上,所述回收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回收管路上,
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对所述室内机进行管内油污回收的指令,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
控制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
控制所述压缩机调整至预设的第一回收频率;
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
当所述盘管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
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
每隔第一间隔时间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
在所述排气压力与所述吸气压力的比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并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通断阀,所述第三通断阀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四通阀之间的管路上,“当所述盘管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盘管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持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
在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并持续第一预设延迟时间后,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
控制所述压缩机和室外风机停机;
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风机停机并持续第二预设延迟时间后,控制所述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时,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和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
控制所述压缩机调整至预设的第二回收频率;
“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压缩机以所述第二回收频率运行第三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回收频率为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最高限值频率。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设排气温度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室内风机停止运行、控制室外风机以最高转速运行。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进入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时,关闭室内防冻结保护功能和室外环境温度限频功能。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并持续第四预设时长后,退出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退出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控制所述空调器恢复至进入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模式;
控制所述压缩机恢复至进入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频率;
控制室外风机启动运行;
控制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
在上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退出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室内风机开启,并控制室内机的导风板向上送风;
在控制所述导风板向上送风并持续第五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室内风机和所述导风板恢复至进入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室内换热器,空调器还包括回收管路、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第一通断阀设置于节流装置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路上,回收管路的一端设置于节流装置与第一通断阀之间的冷媒管路上,回收管路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二通断阀设置于回收管路上,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的对室内机进行管内油污回收的指令,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控制空调器制冷运行;控制压缩机调整至预设的第一回收频率;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使得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当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每隔第一间隔时间获取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在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比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并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打开。
通过上述控制方式,本申请的方法能够实现对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解决室内换热器的管内脏堵问题。具体地,通过控制空调器先制冷运行,并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使得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由于油污的粘性很大,凝固点比冷媒要高,因此在冷媒温度下降过程中油污率先从冷媒循环中凝固析出,附着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内壁上,这样就把冷媒中的油污分离出来暂时储存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内部。当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之后,控制空调换热器转换为制热运行,并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使得被压缩机排出的冷媒升温升压并逐渐聚积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中。当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长时,打开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能够利用高温高压冷媒的快速流动冲击室内换热器的盘管内部,暂存于盘管内部的油污被高温融化掉并随冷媒一起由回收管路直接返回至压缩机内部,实现对室内换热器的油污回收。此外,通过设置回收管路,能够在油污回收过程中实现直接将油污带回压缩机中进行回收,减少高温冷媒的流动行程、减少冷媒的压降,提高油污回收效果,节约油污回收时间,保证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系统图;
图2为本申请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系统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施过程的逻辑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节流装置;5、室内换热器;6、冷媒管路;7、回收管路;8、第一通断阀;9、第二通断阀;10、第三通断阀;11、储液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尽管下文详细描述了本申请方法的详细步骤,但是,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步骤进行组合、拆分及调换顺序,如此修改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改变本申请的基本构思,因此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对本申请的空调器的结构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申请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系统图。
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节流装置4、室内换热器5和储液器11。压缩机1的排气口通过冷媒管路6与四通阀2的P接口连通,四通阀2的C接口通过冷媒管路6与室外换热器3的进口连通,室外换热器3的出口通过冷媒管路6与节流装置4的一端口连通,节流装置4的另一端口通过冷媒管路6与室内换热器5的进口连通,室内换热器5的出口通过冷媒管路6与四通阀2的E接口连通,四通阀2的S接口通过冷媒管路6与储液器11的进口连通,储液器11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节流装置4优选地为电子膨胀阀,储液器11内设置有过滤网,储液器11能够起到贮藏冷媒、冷媒气液分离、油污过滤、消音和冷媒缓冲等作用。
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通断阀8、第二通断阀9和回收管路7,第一通断阀8和第二通断阀9优选地均为电磁阀,第一通断阀8为常开阀,其设置在节流装置4与室内换热器5之间的冷媒管路6上,第二通断阀9为常闭阀,其设置在回收管路7上,回收管路7采用内壁光滑的铜管,该铜管的第一端设置在节流装置4与第一通断阀8之间的冷媒管路6上,铜管的第二端设置在四通阀2的S接口与储液器11的进口之间的冷媒管路6上。第一通断阀8、第二通断阀9均与空调器的控制器通信连接,以接收控制器下发的开启和关闭信号。当然,上述通断阀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以选择电子膨胀阀等电控阀替代。
以下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将结合上述空调器的结构进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的具体结构组成并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在上述空调器的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件等。
下面结合图1、图2和图3,对本申请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进行介绍。其中,图2为本申请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系统图;图3为本申请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为了解决如何实现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的问题,本申请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包括:
S101、响应于接收到的对室内机进行管内油污回收的指令,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室内机进行管内油污回收的指令可以由用户主动发出,如通过遥控器上的按键向空调器发送指令,或者通过与空调器通信连接的终端发送指令,其中终端可以为智能设备上安装的APP,APP直接或通过向云端向空调器发送指令。其中,智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智能设备与空调器或云端通讯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wifi、蓝牙、红外、3G/4G/5G等。空调器在接收到对室内机进行管内油污回收的指令后,切换运行模式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开始对室内机的盘管进行管内油污回收。其中,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可以为计算机程序,其预先存储于空调器中,当运行该模式时,空调器按照程序设定好的步骤对空调器各部件的运行进行控制。
当然,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指令也可以在空调器达到某些进入条件时自动发出,如空调器的累计工作时长达到预设时长时发出对室内机进行管内油污回收的指令等,其中预设时长例如可以是20h-40h。
S103、控制空调器制冷运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四通阀的通断电来控制空调器的制冷/制热之间的切换,例如,在四通阀断电时,空调器制冷运行,在四通阀上电时,空调器制热运行。本实施例中,在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后,如果空调器正在运行制冷模式,则无需调整,控制空调器继续运行;如果空调器正在运行非制冷模式,则控制空调器切换至制冷运行。
S105、控制压缩机调整至预设的第一回收频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回收频率为预先通过试验确定的频率,例如,可以基于如下表1中室外环境温度与第一回收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压缩机在第一回收频率运行时,其有利于后续控制过程的实施。
表1室外环境温度与第一回收频率和预设排气温度对照表
室外环境温度(℃) 第一回收频率(Hz) 预设排气温度(℃)
Tao≤16 50 目标排气+20
16<Tao≤22 60 目标排气+15
22<Tao≤29 70 目标排气+10
29<Tao≤35 80 目标排气+5
35<Tao≤43 85 目标排气+5
43<Tao≤52 78 目标排气
Tao>52 72 目标排气
S107、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使得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设置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上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并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得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由于冷媒的凝固点均远低于油污的凝固点,因此可以在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时,首先令油污凝固析出。本申请的预设温度可以设置为-5℃至-25℃,本申请中,预设温度可以为-10℃。也就是说,将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作为控制目的,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得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始终处于小于等于预设温度的状态。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预设排气温度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其中,预设排气温度可以基于如上表1中室外环境温度与预设排气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表格中的目标排气即为室外环境温度所对应的压缩机的目标排气温度,该目标排气温度的确定为本领域常规手段,不再赘述。申请人经试验发现,在按照上述预设排气温度对膨胀阀进行调节时,可以令室内盘管温度快速下降至预设温度以下。
参照图1,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将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保持在小于等于-10℃的状态,此时室内换热器中的油污就从冷媒循环中剥离出来,附着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内壁上。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调整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至一固定开度的方式使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
S109、当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预设时长可以为5-15min中的任意值。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长为10min,当盘管温度处于小于等于-10℃且持续10min后,室内换热器中的油污已经剥离,此时可以对剥离出的油污进行回收操作。此时,通过控制四通阀的通断电来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例如,控制四通阀上电,空调器制热运行。
S111、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对节流装置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路节流,当运行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后,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此时,如图2所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中的冷媒被压缩机排出并积聚在室内换热器中。
S113、每隔第一间隔时间获取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可以通过在压缩机的排气口设置压力传感器获取,吸气压力可以通过在压缩机的吸气口设置压力传感器获取。第一间隔时间可以为1s-10s中的任意值,该值的选取与排气压力、吸气压力的变化速度以及本申请要达到的控制精度相关。如果第一回收频率相对较大,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的变化速度较快,或者本申请需要达到较高的控制精度,则第一间隔时间可以选取1s、2s或更短时间,反之如果第一回收频率相对较小,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的变化速度较慢,或者本申请的控制方法无需达到很高的精度,则第一间隔时间可以选择9s、10s或更长时间。
本申请中,优选地选取第一间隔时间为5s,也就是说,在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后,每隔5s获取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
在其他非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排气压力、吸气压力的获取方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例如,可以通过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上设置压力传感器等来获取排气压力,在室外换热器的盘管上设置压力传感器来获取吸气压力等。
S115、在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比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并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打开。
当获取到上述参数后,计算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之间的比值,并比较该比值与预设阈值的大小以及比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间。本申请中,预设阈值可以为6-10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中为8,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为3-10s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为5s。当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长时,冷媒已经积聚到室内换热器中并且此时压缩机的排气口压力升高至较高值,符合油污回收条件,可以进行油污回收操作。在上述条件成立时,控制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打开。此时,如图2中箭头所示,压缩机排出高温高压冷媒快速冲击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暂存在盘管内部的油污被熔化,随着高温冷媒直接通过回收管路回流到储液器,被储液器内部的过滤网拦截过滤,达到油污回收的目的。
可以看出,通过控制空调器先制冷运行,并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使得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由于油污的粘性很大,凝固点比冷媒的要高,因此在冷媒温度下降过程中油污率先从冷媒循环中凝固析出,附着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内壁上,这样就把冷媒中的油污分离出来暂时储存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内部。当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之后,控制空调换热器转换为制热运行,并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使得被压缩机排出的冷媒升温升压并逐渐聚积在室内换热器的盘管中。当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长时,打开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能够利用高温高压冷媒的快速流动冲击室内换热器的盘管内部,暂存于盘管内部的油污被高温融化掉并随冷媒一起由回收管路直接返回至储液器内部,实现对室内换热器的油污回收。
此外,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回收管路,本申请能够在对室内换热器执行管内油污回收过程中,利用回收管路实现对油污的回收,实现高温高压冷媒在对室内换热器进行冲刷后,无需再次经过室外换热器,而是直接将油污带回储液器中进行回收过滤,然后再次经压缩机压缩排出循环,减少了高温冷媒的流动行程、减少沿程压降,提高管内油污回收效果。
参照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通断阀10,第三通断阀10优选地为电磁阀,第三通断阀10为常开阀,其设置在室内换热器5与四通阀2之间的冷媒管路6上,第三通断阀10与空调器的控制器通信连接,以接收控制器下发的开启和关闭信号。显然,第三通断阀10也可以选择电子膨胀阀等电控阀替代。
在设置有第三通断阀的基础上,步骤S109进一步包括:当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第三通断阀关闭;在第三通断阀关闭并持续第一预设延迟时间后,关闭第一通断阀;控制压缩机和室外风机停机;在压缩机和室外风机停机并持续第二预设延迟时间后,控制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
具体地,第一预设延迟时间可以为10s至1min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中为30s,第二预设延迟时间可以为1min-5min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中选取3min。当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第三通断阀关闭,以对室内换热器与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节流。此时压缩机排出的冷媒经室外换热器和节流装置后聚积在室内换热器中。当第三通断阀关闭30s后,再关闭第一通断阀,以对室内换热器与节流装置之间的冷媒管路节流,使得压缩机排出的冷媒基本全部聚积在室内换热器中,也即第一通断阀与第三通断阀之间。此时控制压缩机和室外风机停机,并保持该状态3min,由于此时的冷媒温度较低,因此可使得室内换热器的盘管充分冷却,油污和冷媒分离彻底。待持续3min后,空调器转为制热运行,能够提高油污回收效果。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11之前,方法还包括:在控制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时,控制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打开;控制压缩机调整至预设的第二回收频率;“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在压缩机以第二回收频率运行第三预设时长后,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
具体地,在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时,首先控制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打开,此时如图2所示,冷媒主要在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和回收管路之间循环。第二回收频率优选的为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最高限值频率。通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受室外环境温度影响,不能无限制地上升,否则容易出现压缩机高温保护停机的现象,对压缩机的寿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压缩机均设置有保护机制,在不同室外环境温度下,对应设置有最高限值频率,本申请的第二回收频率即为压缩机在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下的最高限值频率,在该频率限值下,压缩机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提高冷媒的温度和压力。其中,室外环境温度的获取方式为本领域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赘述。第三预设时长可以为10s-1min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中为30s,当压缩机以第二回收频率运行第三预设时长后,冷媒在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和回收管路中实现循环,已经为油污回收做好准备,此时控制第一通断阀关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的步骤之前,方法还包括:控制室内风机停止运行、控制室外风机以最高转速运行。具体地,在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之前,首先控制室内风机停止运行,以减小室内换热器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果,从而能够加快室内盘管的温度的降低速度,提升油污回收效率。在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之前,通过控制室外风机以最高转速运行,能够提高室外换热器中冷媒与环境之间的换热效果,从而降低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提高冷媒在室内换热器中蒸发效果,使室内盘管以更快的速度降低至预设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时,关闭室内防冻结保护功能和室外环境温度限频功能。由于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需要降低至较低的值,因此为尽快达到该条件,需要压缩机高频运行,因此在制冷运行过程中,关闭室内防冻结保护功能和室外环境温度限频功能,以保证本方法的顺利执行。但是其他保护功能照常开启,如压缩机排气保护和电流过载保护等功能保持开启,防止对空调器的寿命带来不良影响。
当然,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的具体控制过程并非唯一,在保证先制冷运行使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再转换为制热运行并关闭第一通断阀进行节流,并通过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比控制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打开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控制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在能够使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保持在小于等于预设温度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控制方式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第三通断阀的开闭、室内风机的转速和室外风机的转速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省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在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打开的状态持续第四预设时长后,退出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其中,第四预设时长可以为30s-120s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优选为60s。当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打开的时间持续60s时,高温高压冷媒已经循环若干次,足以产生较佳的管内油污回收效果,因此在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打开60s时,退出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
具体地,退出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控制空调器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模式、控制压缩机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频率、控制室外风机开启、控制室内风机开启并控制室内机的导风板向上送风、控制节流装置调整至最大开度、控制第二通断阀关闭。在管内油污回收过程执行完毕后,空调器需要恢复到管内油污回收之前的运行模式,以继续调节室内温度。以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空调器制冷运行为例,在执行完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后,需要切换回制冷模式运行。此时,控制四通阀断电恢复制冷模式,控制压缩机由第二回收频率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频率,控制室内风机开启且室内机的导风板向上送风,控制电子膨胀阀打开至最大开度、并控制第二通断阀关闭,使得冷媒以正常制冷模式的流向流动。其中,室内风机开启的同时室内机的导风板向上送风,防止由于空调刚转换为制冷模式时,室内换热器盘管温度过高而出风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其中,节流装置打开至最大开度,由于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运行时冷媒在压缩机和室内换热器之间循环,导致室外换热器中冷媒缺失,因此节流装置打开至最大开度,使得冷媒迅速充满室外换热器,以尽快实现冷媒的正常循环。
相应地,在控制导风板向上送风并持续第五预设时长后,控制室内风机和导风板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状态。其中,第五预设时长可以为20s-60s中的任意值,本申请优选为30s,当室内风机开启且导风板向上送风30s后,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已经下降至与制冷模式相匹配的温度,此时控制室内风机和导风板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模式,以满足用户的制冷需求。
相应地,在控制节流装置保持最大开度并持续第六预设时长后,控制节流装置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开度。其中,第六预设时长可以为1min-5min内的任意值,本申请优选为3min,当电子膨胀阀保持最大开度运行3min后,冷媒循环已经趋于稳定,此时控制电子膨胀阀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开度,从而使空调器完全恢复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之前的制冷参数继续运行。
当然,退出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的方式并非只限于上述一种,在能够使空调器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状态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具体的控制方式,这种选择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例如,可以在获取到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下降到与制冷模式相适应的温度之后,再控制室内风机启动运行。
下面参照图4,对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施过程进行描述。其中,图4为本申请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施过程的逻辑图。
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过程中,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用户通过遥控器按键向空调器发送对室内机进行管内油污回收的指令:
首先执行步骤S201,空调器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即控制空调器保持制冷模式运行、控制压缩机调整至第一回收频率、控制室内风机停止运行、控制室外风机以最大转速运行。
接下来执行步骤S203,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确定预设排气温度,根据预设排气温度调节节流装置的开度,并获取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Tp。
接下来执行步骤S205,判断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Tp≤-10℃且持续时间t1≥10min是否同时成立,当同时成立时,执行步骤S207,否则,当两条件未同时成立时,返回执行步骤S203。
S207,控制第三通断阀关闭,且在第三通断阀关闭30s后,关闭第一通断阀,同时关闭压缩机和室外风机。
接下来执行步骤S209,判断压缩机和室外风机关闭的持续时间t2≥3min是否成立,当成立时,执行步骤S211;否则,当不成立时,返回执行步骤S209。
S211,控制空调制热运行、控制压缩机启动并调整至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最高限值频率、控制第一通断阀、第二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同时打开。
接下来执行步骤S213,判断压缩机以最高限值频率运行的持续时间t3≥30s是否成立;如果判断结果为成立,则执行步骤S215,否则,当判断结果不成立,则返回继续执行步骤S213。
S215,关闭第一通断阀,并且每隔5s检测排气压力Pd和吸气压力Ps,并计算二者的比值。
接下来执行S217,判断排气压力Pd与吸气压力Ps的比值Pd/Ps≥8且持续时间t4≥5s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执行步骤S219,否则,如果不成立,则返回执行步骤S217。
S219,打开第一通断阀。
接下来执行步骤S221,判断第一通断阀打开的时长t5≥60s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执行步骤S223,否则,如果不成立,则返回执行步骤S221。
S223,退出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具体地,控制空调器制冷运行、控制电子膨胀阀打开至最大开度、控制室内风机开启且导风板向上吹、控制室外风机开启、控制压缩机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前的频率、控制第二通断阀关闭。
进一步,在室内风机开启的时间达到30s时,控制室内风机和导风板恢复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状态。在节流装置打开至最大开度的持续时间达到3min时,控制电子膨胀阀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前的开度,至此空调器恢复至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前的制冷模式运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充空调器还包括一些其他公知结构,例如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等,其中,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串行存储器、并行存储器或寄存器等,处理器包括但不限于CPLD/FPGA、DSP、ARM处理器、MIPS处理器等。为了不必要地模糊本公开的实施例,这些公知的结构未在附图中示出。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按照上述先后次序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不必按照这样的次序执行,其可以同时(并行)执行或以颠倒的次序执行,这些简单的变化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应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室内换热器,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回收管路、第一通断阀和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设置于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路上,所述回收管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一通断阀之间的冷媒管路上,所述回收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回收管路上,
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对所述室内机进行管内油污回收的指令,进入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
控制所述空调器制冷运行;
控制所述压缩机调整至预设的第一回收频率;
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使得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
当所述盘管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
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
每隔第一间隔时间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
在所述排气压力与所述吸气压力的比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并且持续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通断阀,所述第三通断阀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四通阀之间的冷媒管路上,“当所述盘管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盘管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持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
在所述第三通断阀关闭并持续第一预设延迟时间后,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
控制所述压缩机和室外风机停机;
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风机停机并持续第二预设延迟时间后,控制所述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空调器转换为制热运行时,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和所述第三通断阀打开;
控制所述压缩机调整至预设的第二回收频率;
“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压缩机以所述第二回收频率运行第三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收频率为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最高限值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设排气温度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调节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室内风机停止运行、控制室外风机以最高转速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进入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时,关闭室内防冻结保护功能和室外环境温度限频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打开并持续第四预设时长后,退出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退出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控制所述空调器恢复至进入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模式;
控制所述压缩机恢复至进入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频率;
控制室外风机启动运行;
控制所述第二通断阀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退出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室内风机开启,并控制室内机的导风板向上送风;
在控制所述导风板向上送风并持续第五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室内风机和所述导风板恢复至进入所述室内机管内油污回收模式之前的运行状态。
CN202110801963.1A 2021-07-15 2021-07-15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Active CN1134834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01963.1A CN113483454B (zh) 2021-07-15 2021-07-15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PCT/CN2021/129812 WO2023284199A1 (zh) 2021-07-15 2021-11-10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01963.1A CN113483454B (zh) 2021-07-15 2021-07-15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3454A CN113483454A (zh) 2021-10-08
CN113483454B true CN113483454B (zh) 2022-11-18

Family

ID=77939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01963.1A Active CN113483454B (zh) 2021-07-15 2021-07-15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83454B (zh)
WO (1) WO20232841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3454B (zh) * 2021-07-15 2022-11-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0789A (ja) * 1996-04-09 1997-10-31 Nippon P-Mac Kk 空気熱交換器、及びフィン付コイルの洗浄方法
JP4454224B2 (ja) * 2002-12-27 2010-04-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油回収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3257121A (ja) * 2012-06-14 2013-1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CN105299956B (zh) * 2015-10-16 2019-01-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回油控制装置、方法及具有该装置的空调器
WO2017085887A1 (ja) * 2015-11-20 2017-05-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9078440A (ja) * 2017-10-24 2019-05-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7975886A (zh) * 2017-12-27 2018-05-01 浙江阳岭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负离子空气压缩罐
KR20190079278A (ko) * 2017-12-27 2019-07-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10822620A (zh) * 2018-08-14 2020-02-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0857809A (zh) * 2018-08-24 2020-03-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回油控制方法
CN109405353B (zh) * 2018-10-30 2021-02-2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回油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存储介质和三管制空调系统
CN111426102B (zh) * 2020-04-13 2022-02-22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变频空调回油可靠性的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11878892B (zh) * 2020-06-29 2022-02-22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的回油方法、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3483454B (zh) * 2021-07-15 2022-11-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84199A1 (zh) 2023-01-19
CN113483454A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83477B (zh) 室外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控制方法
EP2330359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0736186A (zh) 一种空调器自清洁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483475B (zh) 室外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控制方法
CN113531778B (zh) 室外换热器的管外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531779B (zh) 室外换热器的管内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483454B (zh)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CN113531845B (zh) 室内换热器的管内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654192B (zh) 室外换热器的管内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483448B (zh)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CN113639411B (zh) 室外换热器的管外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531781B (zh) 室内换热器的管内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531780B (zh) 室外换热器的管内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639412B (zh) 室内换热器的管外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483449B (zh) 室内机回油控制方法
CN113531782A (zh) 室内换热器的管外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483476B (zh) 室外机回油控制方法
CN113654196B (zh) 室内换热器的管内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654191A (zh) 室外换热器的管内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3654197B (zh) 室内换热器的管内自清洁控制方法
CN114893862A (zh) 用于空调器自清洁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