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2088B -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2088B
CN113472088B CN202110776568.2A CN202110776568A CN113472088B CN 113472088 B CN113472088 B CN 113472088B CN 202110776568 A CN202110776568 A CN 202110776568A CN 113472088 B CN113472088 B CN 1134720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relay
equipment
wireless
handsh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65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2088A (zh
Inventor
王正国
张培岭
李燕兵
王正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ui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ui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ui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ui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656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20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2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2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2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20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5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additional energy repeaters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其中,该无线充电方法包括: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中继端移动;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中继端移动,以寻找放置位置不定的待无线充电设备,以对待无线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并可以拉大无线充电的距离,降低无线充电的辐射和功率损耗。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无需使用充电线即可以进行充电,从而提升了为电子设备充电时的便利性,例如将手持设备等待无线充电设备放置于无线充电桌上,无线充电桌中的无线发射线圈模块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中的无线接收线圈模块发射能量,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在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的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距离较短,且待充电设备必须放置在固定的充电底座上,自由移动空间小,错位超过一定距离会导致充电功率急剧降低甚至无法充电;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增加中继线圈模块使无线充电的距离变长,但当应用在冷链等高湿环境下,中继线圈模块连接外电的外露触点在暴露在高湿环境下,容易发生氧化,导致线路接触不良等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能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特别是现有技术中当待充电设备必须放置在固定的充电底座上,自由移动空间小的时候,容易产生错位,导致充电功率急剧降低甚至无法充电的技术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通过使中继端移动,以寻找放置位置不定的待无线充电设备,以对待无线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并可以拉大无线充电的距离,降低无线充电的辐射和功率损耗。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包括:
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
中继端移动;
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
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
进一步地,中继端为至少两个,待无线充电设备为至少两个;
无线充电方法还包括:
在部分中继端与部分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未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继续移动,直至与其余未握手成功的待无线充电设备中的一个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
进一步地,无线充电方法还包括:
中继端向驱动模块供电,其中,中继端在驱动模块的驱动下移动。
进一步地,中继端移动至多个设定位置,并对多个设定位置进行往复轮询。
进一步地,在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无线充电设备完成充电之后,返回执行操作:中继端移动。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端、中继端和待无线充电设备;
其中,中继端用于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以及,移动直至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以及,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
进一步地,中继端为至少两个,待无线充电设备为至少两个;
中继端还用于在其他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继续移动,直至与其余未握手成功的待无线充电设备中的一个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
进一步地,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承载体,承载体包括密封容纳空间和用于放置待无线充电设备的表面;中继端位于承载体的密封容纳空间内;
发射端埋于地下;承载体位于地面以上;承载体位于发射端的上方。
进一步地,发射端、中继端和待无线充电设备位于室内;发射端通过埋于地下的线缆与室外的电源接口电连接;
承载体包括桌体;承载体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防水材料:聚丙烯、聚碳酸酯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进一步地,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驱动模块,用于驱动中继端移动;中继端还用于向驱动模块供电,驱动模块位于承载体的密封容纳空间内。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中继端移动;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以实现对放置位置不定的待无线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并可拉大无线充电的距离,降低无线充电的辐射和功率损耗。中继端位于承载体的密封容纳空间内,中继端无需与承载体外的其他设备进行有线连接,故承载体上没有外露供电触点,承载体无需与其他设备进行有线连接,避免金属触点外露在高湿环境下氧化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端未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下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端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下方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端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下方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场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场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端未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下方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端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下方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端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下方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无线充电方法可以由无线充电系统中的中继端来执行。该无线充电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
其中,中继端2可包括无线充电中继线圈等。无线充电中继线圈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磁共振式中继线圈、电磁感应式中继线圈和无线电波式中继线圈。发射端1可包括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等。发射端1的位置可固定,发射端1不可移动。发射端1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面积可大于中继端2的无线充电中继线圈的面积,相比于发射端1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面积等于中继端2的无线充电中继线圈的面积的方式,可以降低功率损耗。
步骤120、中继端移动。
其中,中继端2可在发射端1的发射范围内移动,保证中继端2可以接收到发射端1发射的能量,并可以寻找放置位置不定的待无线充电设备3。中继端2可以按照预设路径移动。预设路径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可以是一字形、矩形、折线形等。中继端2可在预设路径上循环移动或来回往复移动,以便及时发现位于预设路径上方的待无线充电设备3。可根据需要设置预设路径的形状和中继端2的移动速度,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中继端2可以移动至不同的位置,以对放置于承载体4的表面42上的任意位置的待无线充电设备3进行充电,解决了待无线充电设备需要定点放置的问题。
步骤130、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
其中,中继端2可位于发射端1和待无线充电设备3之间。中继端2可在位于发射端1和待无线充电设备3之间的第一平面(可平行于水平面)上移动,第一平面垂直于发射端1和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排列方向(可平行于竖直方向Z)。若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时,则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不能握手成功;若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才能握手成功。即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距离较近时,待无线充电设备3与中继端2才能握手成功;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距离较远时,待无线充电设备3与中继端2不能握手成功。通过判断握手成功与否,来确定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是否对准。若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握手成功,则说明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对准,中继端2位于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下方,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沿竖直方向正对,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正对面积较大,此时使中继端2停止移动,以保证中继端2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进行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避免错位导致充电效率低甚至无法充电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充电效率,解决了待无线充电设备需要定点放置的问题。
步骤140、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
其中,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握手成功的中继端2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发射能量,以使中继端2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进行无线充电,充电完成后,握手中断,充电任务完成的中继端2继续移动,以寻找下一个待无线充电设备3。待无线充电设备3可包括手持设备等,例如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待无线充电设备3可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等。通过设置中继端2,以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进行无线充电,相比于通过发射端直接向待无线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方式,可拉大无线充电的距离,降低无线充电的辐射和功率损耗。中继端2的无线充电中继线圈的面积可大于待无线充电设备3中的无线接收线圈的面积。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中继端移动;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以实现对放置位置不定的待无线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并可拉大无线充电的距离,降低无线充电的辐射和功率损耗。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待无线充电设备3可为至少两个。中继端2可为一个。待无线充电设备3可放置于不同的位置。图5示例性的画出待无线充电设备为两个的情况,两个待无线充电设备分别为待无线充电设备3-1和待无线充电设备3-2,待无线充电设备3-1位于设定位置M3,待无线充电设备3-2位于设定位置M8。中继端2可以移动至不同的位置,以对放置于不同的位置的待无线充电设备3逐一进行无线充电。示例性的,中继端2依次移动至设定位置M1至M8,当中继端2移动至设定位置M3时,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1握手成功,中继端2将停止移动,中继端2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1发射能量,以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1进行无线充电,充电完成后,握手中断,中继端2继续移动,当中继端2移动至设定位置M8时,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2握手成功,中继端2将停止移动,中继端2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2发射能量,以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2进行无线充电,充电完成后,握手中断,中继端2继续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无线充电方法包括:
步骤210、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
步骤220、中继端移动。
步骤230、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
其中,可选的,中继端2为至少两个。可选的,待无线充电设备3为至少两个。通过设置多个中继端2,以实现对多个待无线充电设备3同时进行无线充电。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场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示例性的画出中继端为两个,待无线充电设备为两个的情况,两个中继端分别为中继端2-1和中继端2-2,中继端2-1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3-1下方,故中继端2-1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1握手成功,中继端2-1将停止移动。中继端2-1和中继端2-2均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2距离较远,故中继端2-1和中继端2-2均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2不能握手成功。
步骤240、在部分中继端与部分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未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继续移动,直至与其余未握手成功的待无线充电设备中的一个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
其中,同一时刻,多个待无线充电设备3可放置于承载体4的表面,多个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放置位置不同。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在中继端2-1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1握手成功时,未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2-2继续移动,直至与未握手成功的待无线充电设备3-2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场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步骤250、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1握手成功的中继端2-1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1发射能量,以使中继端2-1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1进行无线充电;如图8所示,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2握手成功的中继端2-2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2发射能量,以使中继端2-2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2进行无线充电,实现多个中继端2对多个待无线充电设备3同时进行无线充电,不同的中继端2对待不同的无线充电设备3进行无线充电。充电完成后,握手中断,中继端2-1和中继端2-2可继续移动,即可返回执行步骤22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无线充电方法包括:
步骤310、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
步骤320、中继端向驱动模块供电。
其中,驱动模块5可包括电机等。电机可包括直线电机等。中继端2可为一个或至少两个。驱动模块5可为一个或至少两个。驱动模块5的个数和中继端2的个数均为至少两个,驱动模块5与中继端2一一对应设置。任一中继端2可向对应的驱动模块5供电。不同的中继端2可向不同的驱动模块5供电。中继端2还可包括储能单元22。无线充电中继线圈可包括无线接收线圈单元21和无线发射线圈单元23。无线接收线圈单元21与储能单元22电连接,无线接收线圈单元21用于接收发射端1发射的能量,并将接收的能量存储至储能单元22;储能单元22与无线发射线圈单元23电连接,无线发射线圈单元23用于将储能单元22中的能量,发射至待无线充电设备3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驱动模块5可与储能单元22电连接。
步骤330、中继端在驱动模块的驱动下移动。
其中,任一中继端2在对应的驱动模块5的驱动下移动。不同的驱动模块5驱动不同的中继端2移动。
步骤340、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
其中,驱动模块5可以驱动对应的中继端2移动,在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之间的距离较远时,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不能握手成功;在驱动模块5驱动中继端2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下方时,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可握手成功,驱动模块5将停止驱动握手成功的中继端2移动。
步骤350、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
其中,中继端2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进行无线充电,充电完成后,充电任务完成的中继端2与无线充电设备3握手中断,驱动模块5将驱动充电任务完成的中继端2可继续移动,即可返回执行步骤33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无线充电方法包括:
步骤410、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
步骤420、中继端移动至多个设定位置,并对多个设定位置进行往复轮询。
其中,多个设定位置相当于将承载体4的密封容纳空间41划分为多个区域。沿垂直于表面42的方向,多个设定位置在表面42上的投影可不交叠。多个设定位置可排列成一行或多行。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设定位置的排布方式和个数,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中继端2进入轮询模式,移动至多个设定位置(如图4所示位置M1至M8),对多个设定位置进行循环往复轮询,使得无论用户将待无线充电设备3放置在桌面的任何位置,中继端2移动至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下方后静止,即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沿竖直方向正对,避免错位导致充电效率低甚至无法充电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充电效率,解决了待无线充电设备需要定点放置的问题。
步骤430、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
其中,未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握手成功的中继端2继续移动,以对其余的设定位置(未被正在对待无线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中继端2占据的位置)进行往复轮询,直至与其余未握手成功的待无线充电设备3中的一个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
步骤440、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开始时,中继端2-1可对设定位置M1至M4进行往复轮询;中继端2-2可对设定位置M5至M8进行循环往复轮询;之后,若用户将待无线充电设备3-1放于设定位置M3的上方,将无线充电设备3-2放于设定位置M8的上方,当中继端2-1移动至设定位置M3时,中继端2-1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1才能握手成功,说明此时中继端2-1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1对准,中继端2-1停止移动,中继端2-1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1发射能量;中继端2-2继续移动,以对设定位置M1、M2、M4至M8进行循环往复轮询,当中继端2-2移动至设定位置M8时,中继端2-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2才能握手成功,说明此时中继端2-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2对准,此时使中继端2-2停止移动,使中继端2-2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2发射能量。中继端2-1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1充电完成后,无线充电设备3-1将离开,握手中断,充电任务完成的中继端2-1将继续移动,转入轮询模式(即步骤420),以寻找下一个待无线充电设备。中继端2-2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2充电完成后,无线充电设备3-2将离开,握手中断,充电任务完成的中继端2-2将继续移动,转入轮询模式(即步骤420),以寻找下一个待无线充电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无线充电方法包括:
步骤510、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
步骤520、中继端移动。
步骤530、在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
步骤540、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
步骤550、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无线充电设备完成充电。
其中,执行步骤550之后,可返回执行步骤520。中继端2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充电完成后,无线充电设备3将离开,握手中断,充电任务完成的中继端2将继续移动,转入轮询模式,以寻找下一个待无线充电设备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该无线充电系统中的中继端可用于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该无线充电系统可应用于冷链等高湿环境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2和图3所示,该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端1、中继端2和待无线充电设备3。
其中,中继端2用于接收发射端1发射的能量;以及,移动直至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以及,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发射能量。
其中,中继端2可为一个或至少两个。无线充电设备3可为一个或两个。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中的中继端可用于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7,中继端2为至少两个。可选的,继续参见图5或图7,待无线充电设备3为至少两个。
可选的,中继端2还用于在其他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握手成功时,继续移动,直至与其余未握手成功的待无线充电设备3中的一个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
可选的,结合图2和图3所示,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承载体4。承载体4包括密封容纳空间41和用于放置待无线充电设备的表面42。中继端2位于承载体4的密封容纳空间41内。
其中,承载体10可包括柜子等。可选的,承载体4包括桌体。其中,桌斗为密封容纳空间41,桌面为用于放置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表面42。密封容纳空间41内部可与外界隔绝,外界空气无法进入密封容纳空间41内部。
承载体4可通过防水材料制成。可选的,承载体4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防水材料:聚丙烯、聚碳酸酯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承载体4整体做密封防水处理,只预留必要的泄压阀孔。
其中,中继端2可通过无线充电方式,获取发射端1发射的能量;中继端2可通过无线充电方式,向待无线充电设备3中的无线接收线圈发射能量,故中继端2无需与承载体4外的其他设备进行有线连接,故承载体4上没有外露供电触点,承载体4无需与其他设备进行有线连接,避免金属触点外露在高湿环境下氧化的情况发生。此外,通过引入无线充电中继端2,可以拉大无线充电的距离,降低无线充电的辐射和功率损耗。
可选的,发射端1埋于地下;承载体4位于地面以上;承载体4位于发射端1的上方。
其中,可对发射端1做防水处理,并放到地板表层以下,能够实现房间内部没有外露的金属触点,解决了外露金属触点和接口氧化的问题,使产品更适用于高湿环境。电源接口通过埋于地下的线缆连接到房间外面,整体室内没有裸露的电线及接口。
可选的,发射端1、中继端2和待无线充电设备3位于室内;发射端1通过埋于地下的线缆与室外的电源接口电连接。可选的,承载体4位于室内。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10,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驱动模块5,驱动模块5用于驱动中继端2移动。可选的,驱动模块5位于承载体4的密封容纳空间41内。可选的,中继端2还用于向驱动模块5供电,故无需外部供电接入,无需在承载体4上设置外露金属触点和接口等。
可选的,中继端2还可包括控制模块24。控制模块24可与储能单元22和驱动模块5电连接。控制模块24可包括电机控制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等。控制模块24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和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MCU)等。
可选的,中继端2还包括握手电路25,用于判断中继端2与待无线充电设备3是否握手成功。握手电路25可与控制模块24和储能单元22电连接。握手电路25与现有技术中的握手电路的原理和结构相同或相似。通过握手电路25和驱动模块5,实现对待无线充电设备3的定位功能。
可选的,储能单元22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电池和超级电容等。可选的,中继端2还可包括整流电路,无线接收线圈单元21经整流电路与储能单元22电连接。可选的,中继端2还可包括逆变电路,储能单元22经逆变电路与无线发射线圈单元23电连接。
可选的,驱动模块5可包括第一直线电机。中继端2可安装于第一直线电机的动子结构上,第一直线电机的动子结构可在其定子结构上移动,第一直线电机的定子结构相当于第一轨道,第一直线电机的动子结构带动中继端2沿第一轨道移动,从而使得中继端2可沿第一方向(可平行于方向X)移动。
可选的,驱动模块5还包括第二直线电机。第一直线电机可安装于第二直线电机的动子结构上,第二直线电机的动子结构可在其定子结构上移动,第二直线电机的定子结构相当于第二轨道,第二直线电机的动子结构带动第一直线电机沿第二轨道移动,从而使得中继端2可沿第二方向(可平行于方向Y)移动。第一直线电机的定子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直线电机的定子结构的延伸方向,则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方向X可垂直于方向Y。方向X可垂直方向Z。方向Y可垂直于方向Z。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8)

1.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端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
所述中继端移动,其中,所述中继端在位于所述发射端和待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第一平面上移动,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发射端和所述待无线充电设备的排列方向;
在所述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停止移动;
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
所述中继端进入轮询模式,所述中继端移动至多个设定位置,并对多个设定位置进行往复轮询;
所述中继端包括:无线接收线圈单元、无线发射线圈单元、储能单元、控制模块以及握手电路;
所述无线接收线圈单元与所述储能单元电连接,所述无线接收线圈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发射端发射的能量,并将接收的能量存储至所述储能单元;所述储能单元与所述无线发射线圈单元电连接,所述无线发射线圈单元用于将所述储能单元中的能量,发射至所述待无线充电设备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储能单元和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握手电路与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储能单元电连接,所述握手电路用于判断所述中继端与所述待无线充电设备是否握手成功;
所述中继端向驱动模块供电,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储能单元电连接,其中,所述中继端在所述驱动模块的驱动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端为至少两个,所述待无线充电设备为至少两个;
所述无线充电方法还包括:
在部分中继端与部分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未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继续移动,直至与其余未握手成功的待无线充电设备中的一个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的中继端向无线充电设备完成充电之后,返回执行操作:所述中继端移动。
4.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端、中继端和待无线充电设备;所述中继端用于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所述无线充电方法;
其中,所述中继端用于接收发射端发射的能量;以及,移动直至其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以及,向待无线充电设备发射能量;以及,移动至多个设定位置,并对多个设定位置进行往复轮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端为至少两个,所述待无线充电设备为至少两个;
所述中继端还用于在其他中继端与待无线充电设备握手成功时,继续移动,直至与其余未握手成功的待无线充电设备中的一个握手成功时停止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承载体,所述承载体包括密封容纳空间和用于放置待无线充电设备的表面;所述中继端位于承载体的密封容纳空间内;
所述发射端埋于地下;所述承载体位于地面以上;所述承载体位于所述发射端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所述中继端和所述待无线充电设备位于室内;所述发射端通过埋于地下的线缆与室外的电源接口电连接;
所述承载体包括桌体;所述承载体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防水材料:聚丙烯、聚碳酸酯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中继端移动;所述中继端还用于向所述驱动模块供电,所述驱动模块位于承载体的密封容纳空间内。
CN202110776568.2A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Active CN1134720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6568.2A CN113472088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6568.2A CN113472088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2088A CN113472088A (zh) 2021-10-01
CN113472088B true CN113472088B (zh) 2024-04-23

Family

ID=77879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6568.2A Active CN113472088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2088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5141A (zh) * 2016-02-04 2016-04-20 扬州大学 一种桌面无线群充系统
CN106103867A (zh) * 2014-03-18 2016-11-09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供电系统与车辆供电装置
CN107634562A (zh) * 2017-01-24 2018-01-26 问众智能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长距离无线充电装置和充电方法
CN109217439A (zh) * 2018-11-16 2019-01-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09638976A (zh) * 2019-01-21 2019-04-16 青岛鲁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异物排除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0098654A (zh) * 2019-06-12 2019-08-06 深圳市创世达实业有限公司 移动电源设备
CN110380456A (zh) * 2018-04-12 2019-10-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系统和无线充电方法
CN211405575U (zh) * 2019-08-12 2020-09-0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52322B2 (en) * 2006-01-31 2011-05-31 Mojo Mobility, Inc. Inductive power source and charging system
US20140044281A1 (en) * 2008-09-27 2014-02-13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ly powered audio devices
US20100201201A1 (en) * 2009-02-10 2010-08-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n public places
FR2980055B1 (fr) * 2011-09-12 2013-12-2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puissance inductif
CN104124773B (zh) * 2013-04-28 2018-09-25 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阵列式无线电力发射系统及其接收端定位方法
US20160118835A1 (en) * 2014-10-27 2016-04-28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ally locating a device to be charged in a charging area of a wireless charger
DE112018003598T5 (de) * 2017-07-14 2020-04-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tromversorgungsvorrichtung und kontaktfreies Stromversorgungssystem
CN110165727A (zh) * 2019-04-28 2019-08-23 南京睿赫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CN111917153A (zh) * 2020-07-10 2020-11-10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可提升线圈抗偏移能力的无线供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03867A (zh) * 2014-03-18 2016-11-09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供电系统与车辆供电装置
CN105515141A (zh) * 2016-02-04 2016-04-20 扬州大学 一种桌面无线群充系统
CN107634562A (zh) * 2017-01-24 2018-01-26 问众智能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长距离无线充电装置和充电方法
CN110380456A (zh) * 2018-04-12 2019-10-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系统和无线充电方法
CN109217439A (zh) * 2018-11-16 2019-01-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09638976A (zh) * 2019-01-21 2019-04-16 青岛鲁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异物排除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0098654A (zh) * 2019-06-12 2019-08-06 深圳市创世达实业有限公司 移动电源设备
CN211405575U (zh) * 2019-08-12 2020-09-0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无线充电管理系统的电路设计;杨培凯;石雄;;电子与封装;20160420(04);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2088A (zh) 2021-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14885B2 (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structures for near-field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CN102792555B (zh) 无线功率充电方法和装置
JP3719510B2 (ja) 非接触式充電器を有する保管庫
KR100751875B1 (ko) 전파를 이용하여 전력 에너지를 수신하는 안테나 일체형 무선 전원 장치
CN103094965B (zh) 无线充电的连接方法和无线设备
CN108832732B (zh) 一种充电设备、终端及无线充电系统
KR20130028448A (ko) 무선전력 중계장치 및 무선전력 전송 장치
KR20140124702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방법
CN102170159B (zh) 基于太阳能的移动式无线充电系统
US11870274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KR102452017B1 (ko) 무선 전력 송수신 장치
CN109217439A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13472088B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KR20140067185A (ko) 엔에프씨통신회로부와 무선충전회로부를 포함하는 이동통신장치
KR101809711B1 (ko) 지향성 안테나가 구비되는 알에프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을 탑재하는 모바일 통신단말기
KR101225089B1 (ko) 멀티노드 무선 충전 베이스 스테이션 하드웨어 플랫폼 및 그 에너지 전송부
KR20140056606A (ko) 엔에프씨통신회로부와 무선충전회로부를 포함하는 무선충전 배터리팩
KR20200085514A (ko) 무선 충전 안테나
CN204205729U (zh) 一种无线鼠标供电系统
CN113394887B (zh)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及无线充电设备
CN207265698U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无线充电移动设备及其盖板
Zhan et al. Wireless-driven LED semiconductor lighting system
KR200431467Y1 (ko) 전파를 이용한 전력 에너지 무선 전송을 위한 수신단의 안테나 일체형 무선 전원 공급 집적 미세장치
WO2018065077A1 (en) A charg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charging a charge storage device
CN116742823A (zh) 可充电的台面电子设备及其充放电方法、多模块台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15 Xinghuo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31

Applicant after: Dongj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5 Xinghuo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31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