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1352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1352A
CN113471352A CN202110736799.0A CN202110736799A CN113471352A CN 113471352 A CN113471352 A CN 113471352A CN 202110736799 A CN202110736799 A CN 202110736799A CN 113471352 A CN113471352 A CN 113471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panel
groov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367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1352B (zh
Inventor
盛晨航
冯亚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367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13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1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1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1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1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5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the electrode extending at least partially onto a side surface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4Encapsulatio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立体槽状结构,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立体槽状结构包括槽底和环绕所述槽底的定位侧壁;所述定位侧壁包括靠近所述槽底的下边缘和远离所述槽底的上边缘;所述上边缘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围绕所述下边缘;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立体槽状结构内,并沿所述定位侧壁放置;所述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由所述上边缘指向所述下边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以提高纳米LED与驱动电极的接触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具有高的光转换效率、非常低的能量消耗并且是半永久性的且对环境无害的。因此,LED被用于许多领域,诸如交通灯、移动电话、汽车前灯、户外电子布告牌、背光灯和室内/室外灯。
最近,已对利用纳米尺寸的LED作为发光元件的显示设备进行研究。
同时,为了使纳米LED正常地发光,纳米LED和驱动电极应适当地彼此接触。当纳米LED没有精确地对准时,纳米LED和驱动电极可能不彼此接触,并且因此,纳米LED可能不发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提高纳米LED与驱动电极的接触精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
立体槽状结构,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立体槽状结构包括槽底和环绕所述槽底的定位侧壁;所述定位侧壁包括靠近所述槽底的下边缘和远离所述槽底的上边缘;所述上边缘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围绕所述下边缘;
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立体槽状结构内,并沿所述定位侧壁放置;所述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由所述上边缘指向所述下边缘。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中,在衬底上形成立体槽状结构,以实现对发光元件的定位。具体的,立体槽状结构包括槽底和围绕槽底的定位侧壁,定位侧壁为与衬底所在平面存在夹角的倾斜面,包括与槽底接触的下边缘以及远离槽底设置的上边缘,并且上边缘在衬底上的投影包围下边缘在衬底上的投影,发光元件沿定位侧壁放置,使得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由所述上边缘指向所述下边缘,则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倾斜放置在上述立体槽状结构中,而不是横向放置在衬底上,有利于降低发光元件的横向空间占位,从而可在衬底上设置密度更高的发光元件,提高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和显示效果,此外,每个立体槽状结构中还可以放置多个发光元件,可增加发光元件的排布密度,增加出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LED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对比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槽中心柱的侧壁的倾斜角与效率增幅的曲线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LED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一般情况下,纳米尺寸的LED可设置为长条形、圆柱体等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如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LED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示出了圆柱形的纳米LED,在显示面板中,应用上述纳米LED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像素尺寸,增大分辨率,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在将各纳米LED转移至像素区域形成像素时,采用涂布和喷墨打印的方式将纳米LED置于衬底上,但是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纳米LED会因为形状的限制难以有序排列,使得纳米LED和驱动电极彼此接触困难,为了解决纳米LED的定位问题,本实施例设置了立体槽状结构,使得纳米LED在立体槽状结构中进行精准定位,实现纳米LED和驱动电极适当地彼此接触。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
立体槽状结构,设置于衬底上;立体槽状结构包括槽底和环绕槽底的定位侧壁;定位侧壁包括靠近槽底的下边缘和远离槽底的上边缘;上边缘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围绕下边缘;
发光元件,设置于立体槽状结构内,并沿定位侧壁放置;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由上边缘指向下边缘。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衬底上形成立体槽状结构,以实现对发光元件的定位。具体的,立体槽状结构包括槽底和围绕槽底的定位侧壁,定位侧壁为与衬底所在平面存在夹角的倾斜面,包括与槽底接触的下边缘以及远离槽底设置的上边缘,并且上边缘在衬底上的投影包围下边缘在衬底上的投影,发光元件沿定位侧壁放置,使得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由上边缘指向下边缘,则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倾斜放置在上述立体槽状结构中,而不是横向放置在衬底上,有利于降低发光元件的横向空间占位,从而可在衬底上设置密度更高的发光元件,提高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和显示效果,此外,每个立体槽状结构中还可以放置多个发光元件,可增加发光元件的排布密度,增加出光效率。
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2,以及设置于衬底12上的立体槽状结构13,如图2所示,立体槽状结构13包括槽底131和与槽底131连接的定位侧壁132,定位侧壁132包括与槽底131连接的下边缘L1以及远离槽底131的上边缘L2,在由下边缘L1指向上边缘L2的方向上,定位侧壁132依次远离槽底131设置,如图3和图4所示,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在衬底所在平面内,上边缘L2的投影围绕下边缘L1设置,使得定位侧壁132与衬底12之间形成倾斜角α,综上,本实施例中立体槽状结构13为碗状或类似碗状。本实施中,立体槽状结构13可由至少一层绝缘层设置而成,在一示例中,在衬底12上可形成一层绝缘层,并对该绝缘层进行刻蚀,得到立体槽状结构13,在另一示例中,可在衬底12上形成多层绝缘层,并对其中至少一层绝缘层进行刻蚀得到上述立体槽状结构13,本实施例对立体槽状结构13的具体工艺过程不进行特殊限定。
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元件11,发光元件11设置于立体槽状结构13中,因为多个发光元件11跟随溶液被喷印至衬底上,为混乱排列,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立体槽状结构13,能够通过倾斜的定位侧壁132对发光元件11提供放置的位置。发光元件11一般为长条形,可沿定位侧壁132由上边缘L2指向下边缘L1放置,也即,发光元件11的长度方向由上边缘L2指向下边缘L1。本实施例中提供倾斜面,使得发光元件11在斜面作用下沿斜面倾斜放置,有利于降低发光元件11在衬底12所在平面上占用的空间,并且上述碗状的立体槽状结构13内可以放置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能够增加衬底12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元件的排布数量,增强整个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继续参考图2和图3,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设置于衬底上;第二定位电极142与第一定位电极141绝缘设置,用于对发光元件11进行定位;第一定位电极141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下边缘L1设置;第二定位电极142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上边缘L2设置。
在定位侧壁132通过斜面对发光元件11进行定位时,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通过电场对发光元件进行配向和定位,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之间形成了沿一定方向的电场,该电场能够控制发光元件11的方向和位置,进一步实现定位,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电极141设置于定位侧壁132的下边缘L1附近,第二定位电极142设置于定位侧壁132的上边缘L2附近,形成由定位侧壁132的下边缘L1指向上边缘L2的电场,进一步保证发光元件11的长度方向由下边缘L1指向上边缘L2,保证发光元件11稳固地斜靠在定位侧壁132上,避免发光元件11从定位侧壁132上脱落。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配合定位侧壁132的设置,能够为发光元件11的定位提供较强锚定力,避免显示面板在生产转运过程中的位置的偏移情况,提高发光元件11的定位精准性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可以设置在立体槽状结构13远离衬底12的一侧;或者,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可以设置在立体槽状结构13靠近衬底12的一侧;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还可以嵌于形成立体槽状结构13的绝缘层中,例如,立体槽状结构13可以由多层绝缘层形成,在其中相邻的两层中形成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本实施例对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的膜层不进行限定。此外,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可以同层形成,也可以分别设置于不同的膜层中,本实施例同样对此不进行特殊限定。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电极151和第二驱动电极152,设置于立体槽状结构13远离衬底的一侧;第一驱动电极151与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连接;第二驱动电极152与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连接;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下边缘;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上边缘。
在对发光元件11完成定位后,需要设置第一驱动电极151和第二驱动电极152,从而使得驱动电极能够驱动发光元件11。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1包括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并且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与第一驱动电极151电连接,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与第二驱动电极152电连接,使得发光元件11在驱动电极的驱动下发光。在一具体示例中,发光元件11在沿长度方向上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端111、第一半导体层113、有源层115、第二半导体层114和第二端112,此外,发光元件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116,包覆第一半导体层113、有源层115、第二半导体层114,并包覆第一端111的一部分和第二端112的一部分,第一绝缘层116可通过保护有源层115的外表面来防止纳米LED的发光效率的降低。本实施例中,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可以包含导电金属,例如,可以包含铝、钛、铟、金和银的一种或多种金属材料。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还可以包括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但需要保证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的导电性能。有源层115可具有单量子阱或多量子阱结构。诸如AlGaN和AlInGaN的材料可用作为有源层115。当电场施加到有源层115时,有源层115通过电子-空穴对的耦合产生光。有源层115的位置可根据纳米LED的类型而不同地改变。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151可设置于立体槽状结构13内,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下边缘设置,第二驱动电极152可设置于立体槽状结构13外侧,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上边缘设置,并且将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下边缘定位,便于第一端111靠近第一驱动电极151,将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上边缘定位,便于第二端112靠近第二驱动电极152,在实现发光元件11倾斜排布,减小横向占位的同时,减小驱动电极的设置面积,提高发光元件11与驱动电极的连接效果。可选的,第一驱动电极151和第二驱动电极152可同层设置。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选的,第一定位电极141可复用为第一驱动电极151,与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连接;第二定位电极142可复用为第二驱动电极152,与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在喷印发光元件11之后形成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并在后续工艺中将定位电极复用为驱动电极,具体的,将第一定位电极复用为第一驱动电极151,将第二定位电极142可复用为第二驱动电极152。则在发光元件11的定位过程中,分别向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输入固定或变化的交流电,使得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之间形成定位电场,使得发光元件11能够沿电场方向定位。在定位之后,可分别向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输入驱动电压信号,从而驱动发光元件11发光显示。本实施例将定位电极复用为驱动电极,并在定位阶段向定位电极输入信号以产生电场,并在驱动阶段向定位电极输入驱动信号,有利于减少一层金属层的设置,在有效降低整个显示面板的膜层厚度的同时,减少一道金属沉积和刻蚀工艺,提高显示面板的制作效率。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参考图4、图6和图7,可选的,定位侧壁132在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截面轮廓线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定位侧壁132可以包含多种形状,如图6所示,定位侧壁132在平行于衬底的平面上的截面形成的轮廓线可以为椭圆形,便于发光元件11沿长轴L3的方向分别设置在定位侧壁132上,进一步增大发光元件11的定位精度。或者,如图4所示,定位侧壁132在平行于衬底的平面上的截面轮廓线为圆形,便于发光元件11在定位侧壁132上均匀排布;或者,如图7所示,定位侧壁132在平行于衬底的平面上的截面轮廓线为多边形,同样能够便于发光元件11在定位侧壁132上均匀排布。本实施例提供的定位侧壁132,在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截面轮廓线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形状。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可选的,定位侧壁132上可设置有至少一个由下边缘L1指向上边缘L2的限位凹槽133;发光元件11固定于对应限位凹槽133内。本实施例在定位侧壁132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限位凹槽133,当每个立体槽状结构13内放置多个发光元件11时,每个限位凹槽133用于固定对应的发光元件11的位置,有利于使得发光元件11凭靠限位凹槽133的形状自动滑入限位凹槽133,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11的定位的精准性,实现后续发光元件11与驱动电极之间的接触。此外,滑入限位凹槽133的发光元件11不易因为显示面板的转移或震动从限位凹槽133逸出,提高了发光元件11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质量,有效避免纳米LED因接触不良不发光的问题。可选的,如图8所示,限位凹槽133可以是由下边缘L1指向上边缘L2的长条形,优选的,限位凹槽133的表面与发光元件11表面形状一致,能够相互吻合,便于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11的定位精准度。
继续参考图4,可选的,在平行于衬底的平面内,定位侧壁132的下边缘L1的轮廓线可与上边缘L2的轮廓线为同心圆。定位侧壁132形成各处均匀的斜面,便于发光元件11以同心圆的圆心O为中心整圈分布,实现密排,增加出光效率。若在定位侧壁132上设置限位凹槽133,则限位凹槽133可围绕圆心O均匀设置,每个立体槽状结构可设置数量相同的限位凹槽133,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均匀性。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可选的,在平行于衬底的平面内,限位凹槽133的投影的延伸方向X可经过同心圆的圆心O。限位凹槽133用于对对应的发光元件11进行限位,本实施例中,可围绕同心圆的圆心O设置多个限位凹槽133,且在平行于衬底的平面内,限位凹槽133的投影的延伸方向X可经过圆心O,发光元件11围绕圆心O整圈分布,实现密排,增加出光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限位凹槽133的投影的延伸方向X指的是限位凹槽133的中心线L4的延伸方向。
继续参考图9,可选的,限位凹槽133的第一端133a可靠近上边缘L2设置;限位凹槽133的第二端133b可靠近下边缘L1设置;限位凹槽133的第一端133a可沿上边缘L2等间距设置。本实施例中限位凹槽133可以包括第一端133a和133b,限位凹槽133的第一端133a靠近上边缘L2设置,用于对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进行限位,限位凹槽133的第二端133b可靠近下边缘L1设置,用于对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进行限位。限位凹槽133优选为能够与发光元件11的表面部分吻合的形状,进一步提高对发光元件11定位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沿定位侧壁的上边缘L2等间距设置限位凹槽133的第一端133a,能够使得每个立体槽状结构的发光元件11出光均匀,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果。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可选的,在平行于衬底的平面内,限位凹槽133的投影的延伸方向X可与下边缘L1相切。本实施例中,限位凹槽133的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的延伸方向X可不经过圆心O,而是与下边缘L1相切。如图10所示,当限位凹槽133的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的延伸方向X与下边缘L1相切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限位凹槽133的长度,进而可放置较长的发光元件,在相同面积和形状的立体槽状结构中,本实施例可放置较大长度发光元件,不降低像素密度的基础上,增大发光亮度,改善发光效果,提升最终形成的显示面板的品质。
继续参考附图2和附图3,可选的,定位侧壁132为光滑曲面;每个立体槽状结构13可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11;多个发光元件11顺次排布于光滑曲面上。本实施例未在定位侧壁132上设置限位凹槽,定位侧壁132为光滑曲面,若立体槽状结构13设置多个发光元件11,多个发光元件11顺次排布于光滑曲面上,相邻的发光元件11可紧挨排布,形成沿定位侧壁132排布的一整圈发光元件11,实现发光元件11的密排,增加出光效率。
继续参考图4,可选的,第一定位电极141可为沿下边缘L1设置的环形结构;第二定位电极142可为沿上边缘L2设置的环形结构。若在立体槽状结构内放置多个发光元件11,为了对上述多个发光元件11同时进行定位,可设置环形的定位电极,第一定位电极141沿下边缘L1形成环形结构,第二定位电极142沿上边缘L2形成环形结构,则整个立体槽状结构的一周均形成由上边缘L2指向下边缘L1的电场,使得多个发光元件11在上述电场内完成定位,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均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下边缘L1,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均靠近定位侧壁132的上边缘L2,提高发光元件11定位的精准性。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也可以设置为块状,每个发光元件11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定位电极141和第二定位电极142。
同理,可选的,第一驱动电极151可为沿下边缘L1设置的环形结构;第二驱动电极152可为沿上边缘L2设置的环形结构。本实施例可将一个立体槽状结构作为一个子像素,该立体槽状结构内包含多个参数相同的发光元件11,并且该立体槽状结构内的所有的发光元件11均由相同的电位驱动,则可将第一驱动电极151设置为环形结构,连接立体槽状结构中所有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将第二驱动电极152设置为环形结构,连接立体槽状结构中所有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本实施例中,环形结构的驱动电极的设置,进一步保证发光元件11与驱动电极之间的接触,例如,即使发光元件11并未定位至完全精准的位置,发光元件11与环形结构的驱动电极的任一位置接触,即可实现驱动电极对发光元件11的点亮。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151和第二驱动电极152也可以设置为块状,每个发光元件11设置有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151和第二驱动电极152,每个发光元件11可实现单独驱动。可选的,当驱动电极为环形时,第一定位电极141可复用为第一驱动电极151,第二定位电极142可复用为第二驱动电极152,以节省制作成本和制作工艺。
继续参考图2和图3,可选的,槽底131可以设置有凹陷结构134;凹陷结构134用于容纳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槽底131靠近定位侧壁132的区域设置凹陷结构134,凹陷结构134能够容纳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并有效防止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向远离定位侧壁132的方向滑动,从而保证发光元件11沿定位侧壁132倾斜放置,减小发光元件11的横向空间占位,提高发光元件11定位的精准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可选的,在衬底12所在平面内,凹陷结构134可以为环形形状。则当多个发光元件11密排放置在立体槽状结构13中时,环形形状的凹陷结构134,能够对密排的全部的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进行容纳,有利于在每个立体槽状结构13中放置更多的发光元件11,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选的,凹陷结构134在垂直于衬底12的方向上的形状,可以与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在垂直于衬底11的方向上的形状相同。本实施例中,可对凹陷结构134在垂直于衬底12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进行设置,如图11所示,可将其截面形状设置为与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在垂直于衬底11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相同,则当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伸入至凹陷结构134时,凹陷结构134恰好与发光元件11吻合,凹陷结构134能够对发光元件11进行夹持,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11的定位的精准度,提高最终形成的显示面板的品质。
继续参考图11,可选的,立体槽状结构还可以包括定位槽中心柱135;定位槽中心柱135设置于槽底131的中心位置,用于将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反射至远离衬底11的一侧。本实施例还可以在立体槽状结构的槽底中心设置定位槽中心柱135,一方面,定位槽中心柱135能够对发光元件11进行定位限制,防止发光元件11由定位侧壁132向槽底131进行横向滑动,另一方面,定位槽中心柱135包括侧壁135a和顶面135b,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S1照射至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上后被侧壁135a反射,并朝向远离衬底11的一侧出射,提高出光效率,使得倾斜放置的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S1没有浪费掉,反而被反射至出射面进行显示,在同等亮度要求时,设置定位槽中心柱135有利于节省发光元件11的驱动电压,节约显示面板的能耗。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选的,在垂直于衬底11的平面内,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的形状可以为向远离衬底11的一侧凸出的凸面弧形,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的形状设置为向远离衬底11的一侧凸出的凸面弧形,使得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反射的光线S1能够近似垂直出射至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增强立体槽状结构内光线的出射效果,提高出光效率。示例性的,在图11中,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在垂直于衬底11的平面内为直线型,参考图11和图12,对于同一条光线S1,经过图11中的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反射后有反射至定位侧壁132的趋势,而经过图12中的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反射后基本为朝向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趋势,本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槽中心柱135的弧形侧壁,提高了发光元件11的光线出射效率。
可选的,凸面弧形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或等于15μm。继续参考图12,图12以曲率半径R3为15μm为例进行示意,需要注意的是,图11和图12中的定位侧壁132与衬底11之间的倾斜角α均为45°,与图11中示出的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相比,曲率半径R3为15μm的侧壁135a的出光效率提升了2.4%,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定位槽中心柱135的弧状的侧壁135a的曲率半径R3的范围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μm,有利于将定位侧壁132反射至定位槽中心柱135的95%以上的光线直接反射至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且保证大部分的光线以垂直于衬底的方向进行出射,极大地改善显示面板的出光效果。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对比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对比例中将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的形状设置为向衬底11凹陷的凹面弧形,同样的,图13中以曲率半径为15μm为例进行示意,定位侧壁132与衬底11之间的倾斜角α均为45°,与图11中示出的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相比,曲面半径为15μm的凹面弧形的侧壁135a的出光效率降低了6.3%,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如图11所示的平面的侧壁135a或图12所示的凸面弧形的侧壁135a均优于凹面弧形,能够改善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定位槽中心柱135的高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定位侧壁132的高度,保证能够较长的纳米LED的光线全部出射至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进而向出光侧进行反射,改善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降低纳米LED的整体耗电量。相反的,若定位槽中心柱135的高度小于定位侧壁132的高度,则存在纳米LED存在部分光线不能出射至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而被其他膜层消耗掉,造成供电的浪费。
继续参考图11,可选的,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与衬底11所在平面的倾斜角β范围可以为22°~60°。如图14所示,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槽中心柱的侧壁的倾斜角与效率增幅的曲线图,当定位侧壁132与衬底11之间的倾斜角α固定在一定角度时,例如,可以为45°,如图14所示,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的倾斜角β范围在22°~60°时,亮度增幅基本大于5%,极大提高发光元件11的出光效率,显示面板在较小的驱动电压作用下就能达到较高的显示亮度,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品质。可选的,如图14所示,定位槽中心柱135的侧壁135a与衬底11所在平面的倾斜角β范围可以进一步限定为45°~50°,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提升25%,进一步节省供电电压,提升显示面板的整体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以图3中示出的直线型侧壁135a进行示意,当侧壁135a为凸面弧形时,如图12所示,可限定侧壁135a的切线与衬底之间的倾斜角的最大值的取值范围为22°~60°,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LED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选的,发光元件11沿长度方向上可以包括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的径向宽度R1大于发光元件11的第二端112的径向宽度R2;径向宽度为在垂直于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发光元件11的重心O’与第二端112之间的距离d1,大于发光元件11的重心O’与第一端111之间的距离d2。本实施例中,纳米LED可进行大小头的设置,发光元件11沿长度方向上可以包括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本实施例将第一端111设置为大头,将第二端112设置为小头,第一端111的径向宽度R1的尺寸大于第二端112的径向宽度R2,本实施例中的径向宽度设置为发光元件11垂直于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使得发光元件11的重心O’更加靠近第一端111,则发光元件11的第一端111在重力的作用下易于沉到槽底进行定位,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11的定位精准性和稳定性。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立体槽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可选的,定位侧壁132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由下边缘L1指向上边缘L2的限位凹槽133;发光元件11固定于对应限位凹槽133内;在由下边缘L1指向上边缘L2的方向上,限位凹槽133在平行于下边缘L1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针对图15中示出的发光元件11,本实施例针对发光元件11大小头的设计,在定位侧壁132上设置限位凹槽133,并可将限位凹槽133的宽度由下边缘L1指向上边缘L2逐渐减小,使得发光元件11的大头靠近下边缘L1设置,发光元件11的小头靠近上边缘L2设置,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11的定位精准性。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限位凹槽133的宽度指的是限位凹槽133沿下边缘L1或上边缘L2的宽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的有显示面板1。显示装置可以为如图17中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电脑、电视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具备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技术特征,具备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2)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
立体槽状结构,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立体槽状结构包括槽底和环绕所述槽底的定位侧壁;所述定位侧壁包括靠近所述槽底的下边缘和远离所述槽底的上边缘;所述上边缘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围绕所述下边缘;
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立体槽状结构内,并沿所述定位侧壁放置;所述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由所述上边缘指向所述下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定位电极和第二定位电极,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二定位电极与所述第一定位电极绝缘设置,用于对所述发光元件进行定位;
所述第一定位电极靠近所述定位侧壁的下边缘设置;所述第二定位电极靠近所述定位侧壁的上边缘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立体槽状结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端靠近所述定位侧壁的下边缘;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端靠近所述定位侧壁的上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电极复用为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定位电极复用为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侧壁在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截面轮廓线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由所述下边缘指向所述上边缘的限位凹槽;
所述发光元件固定于对应所述限位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平面内,所述定位侧壁的所述下边缘的轮廓线与所述上边缘的轮廓线为同心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平面内,所述限位凹槽的投影的延伸方向经过所述同心圆的圆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的第一端靠近所述上边缘设置;所述限位凹槽的第二端靠近所述下边缘设置;
所述限位凹槽的第一端沿所述上边缘等间距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平面内,所述限位凹槽的投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边缘相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侧壁为光滑曲面;每个立体槽状结构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
多个所述发光元件顺次排布于所述光滑曲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电极为沿所述下边缘设置的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电极为沿所述上边缘设置的环形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设置有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用于容纳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内,所述凹陷结构为环形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上的形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端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上的形状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槽状结构还包括定位槽中心柱;
所述定位槽中心柱设置于所述槽底的中心位置,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平面内,所述定位槽中心柱的侧壁的形状为向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凸出的凸面弧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中心柱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定位侧壁的高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6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中心柱的侧壁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倾斜角范围为22°~60°。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沿长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端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端的径向宽度;所述径向宽度为在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宽度;
所述发光元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由所述下边缘指向所述上边缘的限位凹槽;所述发光元件固定于对应所述限位凹槽内;
在由所述下边缘指向所述上边缘的方向上,所述限位凹槽在平行于所述下边缘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
2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736799.0A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4713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6799.0A CN113471352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6799.0A CN113471352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1352A true CN113471352A (zh) 2021-10-01
CN113471352B CN113471352B (zh) 2023-03-10

Family

ID=77876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36799.0A Active CN113471352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1352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08513A1 (en) * 2002-12-09 2004-06-10 Yukio Narukawa Nitr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70164292A1 (en) * 2006-01-16 2007-07-19 Sony Corporation Ga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009214A (zh) * 2001-03-30 2007-08-01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纳米结构和纳米线的制造方法及由其制造的器件
CN101689583A (zh) * 2006-12-05 2010-03-31 纳诺泰拉公司 边发射发光二极管阵列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US20110121282A1 (en) * 2008-07-30 2011-05-2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185069A (zh) * 2011-04-02 2011-09-14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具多重环带结构分布图形的衬底及其制法与应用
CN107742636A (zh) * 2017-10-25 2018-02-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90084A (zh) * 2019-06-04 2019-08-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190295992A1 (en) * 2018-03-22 2019-09-26 Intel Corporation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fabrication and assembly
CN111769211A (zh) * 2020-07-01 2020-10-13 合肥视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259671A (zh) * 2020-10-23 2021-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背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9214A (zh) * 2001-03-30 2007-08-01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纳米结构和纳米线的制造方法及由其制造的器件
US20040108513A1 (en) * 2002-12-09 2004-06-10 Yukio Narukawa Nitr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70164292A1 (en) * 2006-01-16 2007-07-19 Sony Corporation Ga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689583A (zh) * 2006-12-05 2010-03-31 纳诺泰拉公司 边发射发光二极管阵列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US20110121282A1 (en) * 2008-07-30 2011-05-2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185069A (zh) * 2011-04-02 2011-09-14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具多重环带结构分布图形的衬底及其制法与应用
CN107742636A (zh) * 2017-10-25 2018-02-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190295992A1 (en) * 2018-03-22 2019-09-26 Intel Corporation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fabrication and assembly
CN110190084A (zh) * 2019-06-04 2019-08-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69211A (zh) * 2020-07-01 2020-10-13 合肥视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259671A (zh) * 2020-10-23 2021-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背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1352B (zh)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24268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089893B (zh) 纳米结构led
US8987767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US8188493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independent electrode patterns
CN1187844C (zh) 片式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191068A (ja) 高出力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520925A (ja) 発光素子
JP200925955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発光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0690245B (zh) 基于异形纳米led晶粒的发光显示器件
CN107342302B (zh)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
CN101874311B (zh) 发光器件封装
KR20120021290A (ko)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발광 장치
CN102623600A (zh) 半导体发光结构
CN213071143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7024799B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CN11347135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2305872U (zh) 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CN11348857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030052621A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KR101403407B1 (ko) Oled 면광원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20091434A1 (en) Vertical light-emitting device
US20200212345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ing device
WO2017036924A1 (en) Lighting device with a flexible circuit strip wrapped around a support
CN109065686A (zh) 微型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204407330U (zh) 一种led发光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