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1694B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1694B
CN113451694B CN202110319956.8A CN202110319956A CN113451694B CN 113451694 B CN113451694 B CN 113451694B CN 202110319956 A CN202110319956 A CN 202110319956A CN 113451694 B CN113451694 B CN 1134516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reinforcing member
fixing portion
storage device
pow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99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1694A (zh
Inventor
馆龙
日高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51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1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1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16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可以抑制端板承受由于单体组膨胀所引起的较大负荷而产生的变形。该蓄电装置1具备:筒形壳体2,在D1方向延伸;单体组3,在D1方向上层叠多个蓄电池单体31而构成;开口部20a,配置在筒形壳体2的D1方向的两端;收容部20,配置在筒形壳体2的内部,并收容单体组3;端板4,5,以封闭开口部20a的方式固定在筒形壳体2上;及,加强部件6,横跨并固定在筒形壳体2和端板4,5上;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固定在第一固定部200,该第一固定部200设置在外壁部21,22上,该外壁部21,22配置在与筒形壳体2的D1方向正交的D2方向上,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固定在第二固定部300上,该第二固定部300设置在端板4,5的外侧部4a上。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中搭载有具有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池单体的蓄电装置。一般而言,由于这些车辆需要比汽油车等普通车辆更多的电力,因此,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高密度地搭载较多的蓄电池单体。
目前已知一种蓄电装置,其藉由在筒形壳体内收容将多个蓄电池单体沿一个方向层叠而构成的单体组,而可以高密度地搭载多个蓄电池单体(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筒形壳体在沿蓄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的端部,配置有用于插入单体组的开口部。开口部由被固定在筒形壳体上的端板封闭。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37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蓄电池单体由于劣化而内部压力会上升并膨胀。如果蓄电池单体膨胀,则收容在筒形壳体内的单体组向层叠方向膨胀。膨胀的单体组从内侧挤压端板。因此,会对端板施加较大的负荷。藉由使用螺栓等将端板牢固地紧固在筒形壳体上来抵抗该负荷,从而抑制单体组的膨胀。
但是,近年来,伴随车辆所需电力的增加,需要增加蓄电池单体的层叠数量。因此,预测因单体组的膨胀而作用在端板上的负荷会进一步增大。如果对端板施加更大的负荷,则端板有可能产生变形。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可以抑制端板承受由于单体组的膨胀所引起的较大负荷而产生的变形。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的蓄电装置(例如,后述的蓄电装置1),具备:筒形壳体(例如,后述的筒形壳体2),其在第一方向(例如,后述的D1方向)延伸;单体组(例如,后述的单体组3),其在前述第一方向上层叠多个蓄电池单体(例如,后述的蓄电池单体31)而构成;开口部(例如,后述的开口部20a),其配置在前述筒形壳体的前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收容部(例如,后述的收容部20),其配置在前述筒形壳体的内部,并收容前述单体组;端板(例如,后述的端板4,5),其以封闭前述开口部的方式固定在前述筒形壳体上;及,加强部件(例如,后述的加强部件6),其横跨并固定在前述筒形壳体和前述端板上;其中,前述加强部件的一方的端部(例如,后述一方的端部6a)固定在第一固定部(例如,后述的第一固定部200)上,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在外壁部(例如,后述的上壁部21、下壁部22)上,所述外壁部配置在与前述筒形壳体的前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例如,后述的D2方向)上,并且,前述加强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例如,后述的另一方的端部6b)固定在第二固定部(例如,后述的第二固定部300)上,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在前述端板的外侧部(例如,后述的侧面4a)上。
根据上述(1),由于筒形壳体及端板之间的紧固状态被加强部件加强,因此,即使由于单体组的膨胀而引起的较大负荷作用在端板上,加强部件仍可以牢固地抑制端板向外侧变形。因此,可以抑制单体组的过度膨胀,并防止发生蓄电池单体破损等不良情况。
(2)、在(1)所述的蓄电装置中,前述第一固定部与前述筒形壳体分开设置,前述筒形壳体的前述外壁部,具有:紧固部件插通孔(例如,螺栓插通孔27),其供使第一紧固部件沿前述第一方向插通,所述第一紧固部件(例如,后述的紧固螺栓8)将前述端板固定在前述筒形壳体上;及,固定部收容槽(例如,固定部收容槽28),其与前述紧固部件插通孔连通,并收容前述第一固定部;并且,前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供前述供第一紧固部件螺合的螺合部(例如,后述的第一螺合部201),并以被收容在前述固定部收容槽内的状态,藉由插通前述紧固部件插通孔的前述第一紧固部件与前述螺合部螺合,而固定在前述外壁部上。
根据上述(2),在固定部收容槽内,藉由第一紧固部件将与筒形壳体分开设置的第一固定部与端板一体紧固,由此,能够容易构建用于固定加强部件的一方的端部的固定部。由于无需增加筒形壳体的壁厚,因此,避免了筒形壳体的大型化及重量的增加。由于无需使用专用的紧固部件来固定第一固定部,因此,也能够容易进行第一固定部的组装及拆卸。
(3)、在(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中,前述第二固定部也可以配置在与前述单体组中的前述第一方向和前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例如,后述的D3方向)的中心线(例如,后述的中心线X)上。
根据上述(3),由于单体组的第三方向的中央是由于单体组的膨胀而在端板上施加最强负荷的部位,因此,配置在该中心线上的端板的部位也是端板中最容易变形的部位。藉由在该部位配置有第二固定部,在对端板施加由于单体组的膨胀而引起的较大负荷时,加强部件可以有效抑制端板的变形。
(4)、在(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中,前述筒形壳体在内部具有隔壁部(例如,后述的隔壁部24),所述隔壁部连接被配置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前述外壁部并在前述第一方向延伸,前述第一固定部被配置在前述外壁部中的与前述隔壁部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4),由于与其它部位相比,筒形壳体的外壁部上设有隔壁部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壁厚,因此,容易形成具有足以收容第一固定部的深度的固定部收容槽。由于可以在不增加筒形壳体的其它壁厚的情况下形成固定部收容槽,因此,可以避免增加筒形壳体的重量。
(5)、在(4)所述的蓄电装置中,以夹持前述隔壁部的方式并列配置两个前述收容部,前述加强部件具有一个前述一方的端部及与两个前述收容部对应的两个前述另一方的端部,并且,从前述第二方向观察,前述加强部件形成为相对于前述隔壁部呈线对称。
根据上述(5),由于当对端板施加负荷时,对加强部件的两个另一方的端部产生几乎均等的力矩,因此,可以抑制加强部件的旋转。因此,加强部件可以牢固地抑制端板的变形。
(6)、在(4)或(5)所述的蓄电装置中,前述隔壁部具有在前述第一方向上流通温控介质的温控介质流路(例如,后述的温控介质流路25,26)。
根据上述(6),藉由流通温控介质流路的温控介质对筒形壳体内的各蓄电池单体进行温度控制,可以维持合适的温度。因此,可以延迟各蓄电池单体的劣化进展,并可以抑制蓄电池单体的膨胀。
(7)、在(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中,前述加强部件的前述一方的端部,藉由第二紧固部件(例如,后述的加强部件固定螺栓60)固定在前述第一固定部上,前述加强部件的前述另一方的端部具有卡合孔部(例如,后述的卡合孔部63),前述第二固定部具有卡合突部(例如,后述的卡合突部302),所述卡合突部藉由与前述加强部件的前述卡合孔部卡合而固定前述另一方的端部。
根据上述(7),对于第二固定部,仅藉由使卡合孔部与卡合突部卡合就能够固定加强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由于不需要像螺栓固定那样使用专用的治具,因此,仅使加强部件固定螺栓与第一固定部螺合,就能够横跨端板及筒形壳体方便地固定加强部件,加工性优异。
(8)、在(1)~(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中,前述第二固定部,在前述端板的前述外侧部上,被配置在侧面(例如,后述的侧面4a)上,所述侧面被配置在与配置有前述外壁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所述外壁部具有前述第一固定部。
根据上述(8),加强部件可以形成为平坦的板状,容易制造。由于在对端板施加负荷时,仅表面方向的力作用在加强部件上,因此,可以牢固地抑制端板承受由于单体组的膨胀所引起的较大负荷而产生的变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可以抑制端板承受由于单体组的膨胀所引起的较大负荷而产生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图3是绘示将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的一部分放大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绘示单体组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绘示加强部件的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6是绘示将加强部件的一方的端部及第一固定部的固定结构放大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8是绘示将加强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及第二固定部的固定结构放大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沿图1中的B-B线的剖面图。
图10是绘示固定有加强部件的筒形壳体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1是绘示筒形壳体内的温控介质的流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1具有筒形壳体2、收容在筒形壳体2内的单体组3、端板4,5、及横跨并固定在筒形壳体2和端板4,5上的加强部件6。
对本说明书的各图中箭头表示的方向进行定义。D1方向是第一方向,表示蓄电装置1及筒形壳体2的长度方向。D2方向是第二方向,表示蓄电装置1及筒形壳体2的高度方向。D3方向是第三方向,表示蓄电装置1及筒形壳体2的宽度方向。D1方向、D2方向及D3方向彼此正交。
筒形壳体2是由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制壳体,是藉由沿D1方向挤压成型而形成的挤压成型品。筒形壳体2形成为宽度方向比高度方向长的横长方筒形。容易形成由挤压成型品构成的筒形壳体2,同时,由于不具有将板材彼此接合的接合部,因此,具有稳定的形状,而不会产生因接合部引起的组装偏差及热应变。
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蓄电装置1中,两个筒形壳体2,2并置在筒形壳体2的宽度方向上。但是,在蓄电装置1上只要具有至少一个筒形壳体2即可。由于两个筒形壳体2,2实际上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一个筒形壳体2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筒形壳体2具有在高度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两个外壁部也就是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在宽度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两个外壁部也就是侧壁部23,23、以及在筒形壳体2的内部与侧壁部23,23平行设置的一个隔壁部24。隔壁部24在筒形壳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连接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并沿D1方向延伸。
筒形壳体2的内部具有收容两个单体组3,3的两个收容部20,20。两个收容部20,20藉由被上壁部21、下壁部22、侧壁部23,23及隔壁部24围成的空间而沿筒形壳体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以夹持隔壁部24的方式平行排列。在筒形壳体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开口部20a,20a,所述开口部20a,20a分别藉由开口成横长矩形状而使收容部20,20与外部连通。
在筒形壳体2的侧壁部23,23的内部及隔壁部24的内部,分别设有流通温控介质的温控介质流路25,26,所述温控介质在与构成单体组3,3的后述的蓄电池单体31之间进行热交换。温控介质流路25,26横跨筒形壳体2的整个长度方向而延伸,并分别在筒形壳体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开口。温控介质流路25,26被流路分隔壁251,261分别分割为上部流路25a,26a及下部流路25b,26b,所述流路分隔壁251,261在筒形壳体2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横跨筒形壳体2的长度方向而延伸。上部流路25a,26a及下部流路25b,26b排列配置在筒形壳体2的高度方向上。
如图4所示,分别收容在筒形壳体2的收容部20,20内的单体组3,3藉由例如以下方式构成:沿D1方向层叠多个由锂离子二次电池构成的长方体形状的蓄电池单体31。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蓄电池单体31,31之间,分别配置有绝缘性隔板32。蓄电池单体31是藉由在由铝、铝合金等制成的电池壳体内收容电极体(未图示)而构成的。蓄电池单体31上表面具有一对正负电极端子33,33。层叠方向上相邻的蓄电池单体31,31的电极端子33,33彼此经由汇流条34电连接。因此,构成一个单体组3的全部蓄电池单体31串联或并联地电连接。
单体组3,3从筒形壳体2的开口部20a,20a沿蓄电池单体31的层叠方向也就是D1方向插入,而收容在各收容部20,20内。收容部20,20内的单体组3,3被侧壁部23及隔壁部24夹持。因此,即使在一个筒形壳体2内收容两排单体组3,3,仍可以在各蓄电池单体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与在温控介质流路25,26内流动的温控介质高效地进行热交换。由于单体组3,3要维持蓄电池单体31的层叠状态,因此,也可以由未图示的约束带等将其一体化。
端板4,5由板状部件构成,所述板状部件是由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可以覆盖筒形壳体2的开口部20a的横长矩形状。端板4,5藉由分别与筒形壳体2的端面2a抵接而封闭开口部20a。如图1所示,端板4分开设置在两个筒形壳体2,2上。两个端板4,5在筒形壳体2,2之间由连结部件40一体连结。端板5横跨两个筒形壳体2,2而通用地设置。
筒形壳体2在连接上壁部21及侧壁部23的部位、连接下壁部22及侧壁部23的部位、连接上壁部21及隔壁部24的部位、以及连接下壁部22及隔壁部24的部位的各自的内部,具有螺栓插通孔27,所述螺栓插通孔27供使第一紧固部件也就是紧固螺栓8插通,所述第一紧固部件用于紧固端板4,5。在进行筒形壳体2的挤出成型时,螺栓插通孔27同时被挤出成型,并横跨筒形壳体2的整个长度方向而延伸。藉由贯通端板4,5并插入螺栓插通孔27内的紧固螺栓8,端板4,5被固定在筒形壳体2的端面2a上。
如图1所示,在各筒形壳体2,2的侧部上可拆装地安装有多个托架100,所述托架100用于由螺栓等将蓄电装置1安装在车架(未图示)上。
如图1及图3所示,加强部件6分别配置在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上,所述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是筒形壳体2的四个外壁部之中的沿D2方向配置的部分。加强部件6横跨并固定在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以及各端板4,5上。因此,一个筒形壳体2具有四个加强部件6。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6形成为具有由金属板材制成的一对加强臂部61,61的V字形。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由一体连结有一对加强臂部61,61的部位构成。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由展开成V字形的一对加强臂部61,61的前端部构成。一对加强臂部61,61为相同的形状。因此,加强部件6具有夹持一方的端部6a的对称形状。设置在一个加强部件6上的加强臂部61的数量与筒形壳体2内的收容部20的数量对应。
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被固定在第一固定部200上,所述第一固定部200分别设置在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上。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被固定在第二固定部300上,所述第二固定部300分别设置在端板4,5的外侧部上。详细而言,在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上设置有一个贯通孔62,所述贯通孔62用于供第二紧固部件也就是加强部件固定螺栓60贯通而使其固定在第一固定部200上。在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上分别设置有横长细长形的卡合孔部63,63,所述卡合孔部63,63与设置在端板4,5的第二固定部300上的后述的卡合突部302卡合。
第一固定部200分别设置在筒形壳体2的外壁部也就是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上。图6是以分解的方式示出其中的上壁部21的由第一固定部200来实现的固定部位的图。设置在筒形壳体2上的全部的第一固定部200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第一固定部200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固定部200用于固定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所述加强部件横跨并固定在端板4及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上。藉由将以下说明中的端板4及上壁部21分别替换为端板5及下壁部22,同理对端板5及下壁部22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6所示,第一固定部200与筒形壳体2分开设置。详细而言,第一固定部200是由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长方体形状的块体。第一固定部200中,与沿D3方向的宽度相比,沿D2方向的高度稍大。在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上,自上壁部21的表面凹设有可以嵌合并收容第一固定部200的固定部收容槽2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一个筒形壳体2上设有四个加强部件6,因此,第一固定部200在一个筒形壳体2上也设有四个。与第一固定部200的数量对应的四个固定部收容槽28配置在端板4,5附近的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上,详细而言,在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配置在端板4,5的外侧部上时,其分别被配置在配置有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的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的部位上。
进一步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当从D2方向观察上壁部21时,固定部收容槽28配置在与隔壁部24重叠的位置上。由于在上壁部21上,与其它部位相比,设有隔壁部24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壁厚,因此,容易形成具有足以收容由块体组成的第一固定部200的深度的槽。由于可以在不增加筒形壳体2的其它壁厚的情况下,形成固定部收容槽28,因此,可以避免增加筒形壳体2的重量。
如图6及图7所示,设置在与隔壁部24重叠的位置的固定部收容槽28的深度,具有沿D2方向横断螺栓插通孔27的深度,所述螺栓插通孔27分别设置在上壁部21及隔壁部24的连接部位。因此,固定部收容槽28与螺栓插通孔27连通。
如图6所示,第一固定部200在配置在D1方向上的一个侧面200a上,具有由内螺纹孔构成的第一螺合部201。第一螺合部201以被收容在固定部收容槽28内时与螺栓插通孔27连通的方式,沿D1方向设置。第一固定部200在另一个侧面200b上,具有由内螺纹孔构成的第二螺合部202,所述侧面200b在被收容在固定部收容槽28内时与上壁部21的表面齐平配置。第二螺合部202是供加强部件固定螺栓60螺合的部位,所述加强部件固定螺栓60贯通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的贯通孔62。第二螺合部202沿D2方向设置在比第一螺合部201更远离端板4的一侧。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固定部200以将设有第一螺合部201的侧面200a朝向端板4,并将设有第二螺合部202的侧面200b与上壁部21齐平的姿态,嵌合并收容在收容有单体组3,3的筒形壳体2的固定部收容槽28内。因此,第一固定部200的第一螺合部201与面对固定部收容槽28内的螺栓插通孔27连通。
之后,贯通端板4的紧固螺栓8,插入螺栓插通孔27中。到达了固定部收容槽28内的紧固螺栓8的前端8a与第一固定部200的第一螺合部201螺合。由于第一固定部200发挥作为紧固螺栓8的螺母的功能,因此端板4被紧固并被固定在筒形壳体2的端面2a上。与此同时,第一固定部200也被紧固螺栓8固定在固定部收容槽28内。
这样,与筒形壳体2分开的第一固定部200构建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藉由被收容在设于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的固定部收容槽28内,而在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上固定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由于筒形壳体2是挤出成型而成,因此,螺栓插通孔27也横跨筒形壳体2的全长而设置。因此,由于用于将加强部件6固定在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上的螺栓,与螺栓插通孔27互相干涉,因此,在不增加壁厚的情况下很难将具有足够长度的内螺纹孔设置在与螺栓插通孔27交叉的方向上。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固定部收容槽28内,藉由紧固螺栓8将与筒形壳体2分开设置的第一固定部200与端板4,5一体紧固,由此,能够容易构建用于固定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的固定部。由于无需增加筒形壳体2的壁厚,因此,避免了筒形壳体2的大型化及重量的增加。由于无需专用的紧固部件来固定第一固定部200,因此,也可以容易进行第一固定部200的组装及拆卸。
第二固定部300分别设置在端板4,5的外侧部。图7及图8是以分解的方式示出其中的上壁部21的一个第二固定部300的图。设置在端板4,5上的全部的第二固定部300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一个第二固定部300进行说明,所述第二固定部300用于固定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所述加强部件6横跨并固定在端板4及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藉由将以下说明中的端板4及上壁部21分别替换为端板5及下壁部22,同理对端板5及下壁部22进行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固定部300设置在端板4的外侧部。详细而言,第二固定部300设置在端板4的外周部之中的侧面4a上,所述侧面4a配置在与筒形壳体2上的配置有上壁部21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一个加强部件6具有两个另一方的端部6b,6b。因此,如图3所示,在端板4的同一侧面4a上,隔开与两个另一方的端部6b,6b对应的间隔,设置两个第二固定部300。
第二固定部300具有自侧面4a凹设的凹部301。凹部301的平面形状几乎等同于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的平面形状,具有可以收容另一方的端部6b的形状。凹部301朝向筒形壳体2开放。详细而言,端板4的侧面4a沿D2方向,配置在比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的表面稍高的位置上。距凹部301的侧面4a的深度具有:凹部301的底面301a与筒形壳体2的上壁部21的表面的高度齐平的程度。
第二固定部300具有从凹部301的底面301a沿D2方向突出的卡合突部302。卡合突部302具有如下形状:可以藉由与设置在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的卡合孔部63,63嵌合而卡合。详细而言,卡合突部302沿D3方向形成长薄板状。卡合突部302的突出高度几乎与凹部301的深度相等,并与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的厚度几乎相等。
如图3所示,第二固定部300设置在端板4的侧面4a上,所述端板4的侧面4a配置在与配置有上壁部21的面相同的方向上。因此,加强部件6可形成平坦的板状,制造容易。在对端板4施加负荷时,由于只有表面方向的压力作用在加强部件6上,因此,可以牢固地抑制端板4承受由于单体组3,3的膨胀所引起的较大负荷而变形。
加强部件6藉由以下说明的方法而被固定在第一固定部200及第二固定部300上。首先,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的卡合孔部63,63,与设置在端板4的侧面4a上的一对第二固定部300,300的卡合突部302,302嵌合。因此,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卡止并固定在第二固定部300,300上。
当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被固定在第二固定部300,300上时,第一固定部200配置在与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对应的位置。此时,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的贯通孔62的位置,与第一固定部200的第二螺合部202的位置一致。之后,加强部件固定螺栓60贯通贯通孔62而与第一固定部200的第二螺合部202螺合。因此,加强部件6的一方的端部6a被紧固第一固定部200上,从而被固定在第一固定部200的侧面200b上。
加强部件6,横跨并固定在筒形壳体2的全部第一固定部200及端板4,5的全部第二固定部300上,由此,如图1所示,筒形壳体2及端板4,5之间的紧固状态分别被加强部件6加强。因此,即使对端板4,5作用由于单体组3,3的膨胀所引起的较大负荷,仍可以牢固地抑制加强部件6向端板4,5的外侧变形。因此,抑制了单体组3,3的过度膨胀,防止了蓄电池单体31破损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如图10所示,第二固定部300在端板4上配置在筒形壳体2内的单体组3,3的宽度方向(D3方向)各自的中心线X上。由于单体组3,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是对端板4施加由于单体组3,3的膨胀所引起的最强负荷的部位,因此,配置在该中心线X上的端板4的部位也是端板4上最容易变形的部位。藉由将第二固定部300,300配置在该部位,加强部件6可以有效地抑制在对端板4作用由于单体组3,3的膨胀所引起的较大负荷时端板4的变形。
如图5及图10所示,从与上壁部21垂直的D2方向观察筒形壳体2时,一个加强部件6形成为相对于隔壁部24呈线对称。由于固定V字形加强部件6的一个第一固定部200的位置及两个第二固定部300,300的位置与单体组3,3的层叠方向也就是D1方向不一致,因此,在经由端板4对加强部件6作用由于单体组3,3的膨胀所引起的较大负荷时,有可能在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之间产生不均衡的力矩。该情况下,加强部件6有可能以加强部件固定螺栓60为中心作旋转。但是,由于加强部件6形成为线对称,因此,如图10中的白色箭头所示,在对端板4施加负荷时,由于对加强部件6的两个另一方的端部6b,6b几乎均等地产生力矩,因此,加强部件6的旋转得以抑制。因此,加强部件6可以牢固地抑制端板4的变形。
加强部件6的另一方的端部6b,6b,仅藉由使卡合孔部63及卡合突部302卡合而固定在第二固定部300,300上。无需像螺栓固定那样使用专用治具。因此,仅藉由使一个加强部件固定螺栓60与第一固定部200螺合,就可以横跨端板4及筒形壳体2方便地固定加强部件6,加工性优异。
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与筒形壳体2,2分开设置的端板4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连通筒形壳体2的温控介质流路25,26的流路部件41。如图7所示,流路部件41经由贯通端板4的贯通流路42,42,与筒形壳体2的温控介质流路25,26连通。在流路部件41上设有温控介质的流入口43及流出口44。从一个筒形壳体2的流入口43流入的温控介质通过流路部件41及贯通流路42,如图11中的箭头所示,在温控介质流路25,26内单向流动,再通过贯通流路42及流路部件41从流出口44向外部流出。
因此,筒形壳体2内的各蓄电池单体31被在各温控介质流路25,26中流动的温控介质进行温度控制,维持合适的温度。因此,可以延迟各蓄电池单体31的劣化进展,并可以抑制蓄电池单体31的膨胀。此外,在图11中,省略了端板4,5、单体组3及加强部件6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一个筒形壳体2具有两个收容部20,20,并构成为可以收容两个单体组3,3,但收容在一个筒形壳体2内的单体组3具有至少一个即可。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筒形壳体2,当构成为夹持隔壁部24收容两个单体组3,3时,如上所述,可以在不增加壁厚的情况下,方便地将第一固定部200设置在上壁部21及下壁部22上的与隔壁部24重叠的位置上。
附图标记
1 蓄电装置
2 筒形壳体
20 收容部
20a 开口部
21 上壁部(外壁部)
22 下壁部(外壁部)
24 隔壁部
25,26 温控介质流路
27 螺栓插通孔
28 固定部收容槽
3 单体组
31 蓄电池单体
4,5 端板
4a 侧面(外侧部)
6 加强部件
6a 一方的端部
6b 另一方的端部
60 加强部件固定螺栓(第二紧固部件)
63 卡合孔部
8 紧固螺栓(第一紧固部件)
200 第一固定部
201 第一螺合部
300 第二固定部
302 卡合突部
X 中心线

Claims (13)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筒形壳体,其在第一方向延伸;
单体组,其在前述第一方向上层叠多个蓄电池单体而构成;
开口部,其配置在前述筒形壳体的前述第一方向的两端;
收容部,其配置在前述筒形壳体的内部,并收容前述单体组;
端板,其以封闭前述开口部的方式固定在前述筒形壳体上;及,
加强部件,其横跨并固定在前述筒形壳体和前述端板上;
其中,前述加强部件的一方的端部固定在第一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在外壁部上,所述外壁部配置在与前述筒形壳体的前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
并且,前述加强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固定在第二固定部上,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在前述端板的外侧部上,其中,
前述第一固定部与前述筒形壳体分开设置,
前述筒形壳体的前述外壁部,具有:紧固部件插通孔,其供使第一紧固部件沿前述第一方向插通,所述第一紧固部件将前述端板固定在前述筒形壳体上;及,固定部收容槽,其与前述紧固部件插通孔连通,并收容前述第一固定部;
并且,前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供前述第一紧固部件螺合的螺合部,并以被收容在前述固定部收容槽内的状态,藉由插通前述紧固部件插通孔的前述第一紧固部件与前述螺合部螺合,而固定在前述外壁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第二固定部,配置在与前述单体组中的前述第一方向和前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中心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筒形壳体在内部具有隔壁部,所述隔壁部连接被配置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前述外壁部并在前述第一方向延伸,
前述第一固定部被配置在前述外壁部中的与前述隔壁部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筒形壳体在内部具有隔壁部,所述隔壁部连接被配置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前述外壁部并在前述第一方向延伸,
前述第一固定部被配置在前述外壁部中的与前述隔壁部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以夹持前述隔壁部的方式并列配置两个前述收容部,
前述加强部件具有一个前述一方的端部、及与前述收容部的数量对应的两个前述另一方的端部,
并且,从前述第二方向观察,前述加强部件形成为相对于前述隔壁部呈线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以夹持前述隔壁部的方式并列配置两个前述收容部,
前述加强部件具有一个前述一方的端部、及与前述收容部的数量对应的两个前述另一方的端部,
并且,从前述第二方向观察,前述加强部件形成为相对于前述隔壁部呈线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隔壁部具有在前述第一方向上流通温控介质的温控介质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隔壁部具有在前述第一方向上流通温控介质的温控介质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隔壁部具有在前述第一方向上流通温控介质的温控介质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隔壁部具有在前述第一方向上流通温控介质的温控介质流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加强部件的前述一方的端部,藉由第二紧固部件固定在前述第一固定部上,
前述加强部件的前述另一方的端部具有卡合孔部,
前述第二固定部具有卡合突部,所述卡合突部藉由与前述加强部件的前述卡合孔部卡合而固定前述另一方的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第二固定部,在前述端板的前述外侧部,被配置在侧面上,所述侧面被配置在与配置有前述外壁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所述外壁部具有前述第一固定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前述第二固定部,在前述端板的前述外侧部,被配置在侧面上,所述侧面被配置在与配置有前述外壁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所述外壁部具有前述第一固定部。
CN202110319956.8A 2020-03-27 2021-03-25 蓄电装置 Active CN1134516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7227 2020-03-27
JP2020057227A JP2021157952A (ja) 2020-03-27 2020-03-27 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1694A CN113451694A (zh) 2021-09-28
CN113451694B true CN113451694B (zh) 2023-06-23

Family

ID=77809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9956.8A Active CN113451694B (zh) 2020-03-27 2021-03-25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05649A1 (zh)
JP (1) JP2021157952A (zh)
CN (1) CN11345169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99648A (ja) * 2013-11-18 2015-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5230765A (ja) * 2014-06-03 2015-12-2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6104013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5742531A (zh) * 2014-12-25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及搭载有该蓄电模块的电动车辆
CN110875449A (zh) * 2018-08-31 2020-03-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以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99648A (ja) * 2013-11-18 2015-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5230765A (ja) * 2014-06-03 2015-12-2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5742531A (zh) * 2014-12-25 2016-07-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及搭载有该蓄电模块的电动车辆
WO2016104013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0875449A (zh) * 2018-08-31 2020-03-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以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57952A (ja) 2021-10-07
CN113451694A (zh) 2021-09-28
US20210305649A1 (en) 2021-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4435B2 (ja) 電池サブモジュールキャリア、電池サブモジュール、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車
EP2533350B1 (en) Battery module with improved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EP1619740B1 (en) Battery pack
EP2782161B1 (en) Secondary cell module
JP4974578B2 (ja) パック電池
KR20230003450A (ko)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US6517966B1 (en)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a plurality of battery modules to constitute a battery pack
US20160006006A1 (en) Battery module
KR20140015301A (ko) 냉각 및 조립 보조물이 일체화된 다중 전지 배터리 모듈
CN111033796B (zh) 电池模块
WO2013080338A1 (ja)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1223084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112290158B (zh) 蓄电模块
CN113451694B (zh) 蓄电装置
CN110998908B (zh) 约束部件以及电池模块
JP2020038762A (ja)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3078398B (zh) 蓄电装置
JP7241291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US20230170572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unit
KR20230056613A (ko) 전지 프레임, 전지 팩, 전기 차량, 전지 프레임 조립 방법 및 전지 팩 조립 방법
KR20240055659A (ko) 전지 모듈
CN116937061A (zh) 动力电池模组及交通工具
KR20230046778A (ko) 친환경 자동차용 전지모듈
KR20230046782A (ko) 친환경 자동차용 전지모듈
JPWO2013080338A1 (ja)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