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5140B - 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35140B CN113435140B CN202110829471.3A CN202110829471A CN113435140B CN 113435140 B CN113435140 B CN 113435140B CN 202110829471 A CN202110829471 A CN 202110829471A CN 113435140 B CN113435140 B CN 1134351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undary
- rainfall
- flow
- water
-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8—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luid dynamics, e.g. us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8—Flui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gebra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属于地下水动力学技术领域,该方法针对降雨入渗模拟过程中,降雨边界在流量与压力两类边界之间双向动态时实转换的问题,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通过分析降雨边界的降雨强度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分别确定降雨边界的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并设计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的开启/关闭条件,最后提出了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边界双向动态转换控制方程,准确实现在复杂降雨时间序列条件下的降雨入渗边界在流量与压力两类边界之间的双向动态时实转换,为饱和‑非饱和地下水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动力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降雨边界的处理一直是降雨入渗模拟的关键,该边界直接影响到降雨入渗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实际上,受复杂降雨条件和入渗过程的影响,降雨边界的实现需要在流量边界(Neumann边界)和压力边界(Dirichlet边界)之间不断进行转换,即双向动态实时转换。
传统研究大多将降雨边界作为流量边界处理,入渗率大小等于降雨强度,也有研究认为孔隙水压力小于0时可视为流量边界,且不允许边界孔隙水压力大于0及表面积水的出现。上述做法虽达到了简化研究的效果,但忽略降雨边界的动态转换,会导致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因此,众多学者利用包括降雨强度与饱和渗透系数的大小关系、边界积水点的出现时刻、土体入渗能力、边界入渗率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以及边界单位流量与渗透系数的关系等指标作为判断条件,以实现降雨边界的动态转换。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在土体表面施加一层很薄的“空气单元”,来表述动态的降雨边界;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可将节点孔隙水压力作为判断条件实现流量边界向压力边界的转换,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软件平台进行了降雨入渗分析。
虽然现有研究针对降雨边界动态转换的实现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土体最大入渗能力与“空气单元”参数难以确定、饱和渗透系数不能与入渗能力相提并论(入渗能力是随着压力场非线性变化的量)、目前的转换方法不能准确实现流量边界与压力边界的双向动态转换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降雨边界转换方法不能准确实现流量边界与压力边界的双向动态转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复杂降雨序列的降雨条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确定降雨时间序列和降雨边界空间位置;
步骤S2:针对已确定的降雨时间序列,分析降雨边界的降雨强度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
步骤S3:分别确定降雨边界的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
步骤S4:引入阶跃函数,设置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的开启和关闭条件,
步骤S5:构建降雨边界的控制方程。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1:确定降雨时间序列和降雨边界空间位置;
1)选定降雨时间序列;
2)确定降雨边界空间位置:建立一个二维土柱模型,顶部边界接受降雨,该边界为降雨边界,两侧为隔水边界,底部为零压力边界以模拟地下水位。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2中,确定降雨边界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等效边界类型,在初始时间段,降雨强度随时间不断增大,超过土体饱和渗透系数,随着降雨进行到后期,降雨强度随时间不断减小,降雨强度小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在初始时间段,降雨强度小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全部入渗,土体表层体积含水率升高,但未达到饱和,实际入渗率等于降雨强度,此时,降雨边界的等效边界应为流量边界;当降雨强度继续增大,并大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首先全部入渗,土体表层迅速饱和,在此时间段内,降雨边界的等效边界依然为流量边界;当土体表层饱和后,一部分雨水继续向土体入渗,另一部分雨水形成径流,并在土体表面形成积水层,前述的流量边界应转换为压力边界。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3中,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为,
-n·pI=pP (1)
式中,n为边界的外法线方向;ρ为水的密度(ML-3);i为入渗率(LT-1);P为降雨强度(LT-1);
表面积水经半透水层流入模型计算域的流速与该透水层两侧的水头差及其对水的传导率有关,等效压力边界控制方程为:
-n·pi=pRb(Hb-H) (2)
式中,Hb为半透水层外表面积水的水头(L);H为半透水层以内模型计算域的水头(L);Rb为半透水层在水头差作用下对水的传导率(T-1),其中Rb表示为:
式中,K为半透水层的渗透系数(LT-1);B为半透水层的厚度(L)。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3中,压力边界条件下,入渗边界上部积水水头和入渗边界下部计算域总水头分别用方程(4)和方程(5)表示:
Hb=y+HPond (4)
式中,HPond为表面积水深度(L);y为边界所在位置的高度(L);pw为入渗边界下部的孔隙水压力(ML-1T-2):
将方程(3)、(4)、(5)代入方程(2)得: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4中,引入阶跃函数,设置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的开启/关闭条件,使用四个包含平滑段的阶跃函数
α=step1(pw)、β=step2(pw)、δ=step3(Δq)和η=step4(Δq),
其中
流量差Δq由降雨补给量和实际入渗流量的关系确定,
Δq=qb-qs (8)
其中,qb为降雨补给流量(L3T-1);qs为实际入渗流量(L3T-1)。孔隙水压力pw由Richard’s方程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5中,根据S3-S4所确定的降雨边界等效边界类型以及设置的等效边界开启和关闭条件,所构建的降雨边界控制方程表达式为:
当降雨开始,降雨边界孔隙水压pw升高,若pw小于0,上述0控制方程转换为流量边界,当降雨边界孔隙水压pw继续升高,若pw大于0,上述控制方程转换为压力边界;当流量差小于等于0时,关闭压力边界,并重新用节点孔隙水压力进行判断,实现流量边界与压力边界的双向动态实时转换。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通过分析降雨边界的降雨强度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分别确定降雨边界的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解决了前人模型中将降雨边界仅考虑为压力边界或流量边界所导致的不准确性;引入阶跃函数,设置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的开启/关闭条件,解决了前人模型中将降雨边界无法实现流量和压力边界的转换,并有效防止数值突变可能导致的计算不收敛,有效地提升了复杂降雨条件下降雨边界的应用稳定性。采用孔隙水压力pw和流量差Δa联合控制的降雨边界转换(开启/关闭)模式,解决了前人模型中无法准确实现复杂降雨条件下流量边界与压力边界的双向动态实时转换问题,有效地提升了复杂降雨条件下降雨边界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即降雨入渗边界双向动态转换流程;
图2为集中型降雨时间序列;
图3为二维土柱模型几何及边界条件示意图;
图4为平滑段的阶跃函数α(左)及B(右);
图5为降雨边界的数值试验验证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方法针对在降雨入渗模拟中,现有模型无法准确实现复杂降雨条件下降雨边界在流量与压力两类边界之间的双向动态转换,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确定降雨时间序列和降雨边界空间位置;
步骤S2:针对已确定的降雨时间序列,分析降雨边界的降雨强度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
步骤S3:分别确定降雨边界的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
步骤S4:引入阶跃函数,设置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的开启和关闭条件,
步骤S5:构建降雨边界的控制方程。
如图1所示,步骤S1:确定降雨时间序列和降雨边界空间位置;
1)选定降雨时间序列
为验证本发明所涉及的降雨边界双向动态实时转换的准确性,采用一种复杂的降雨时间序列,即集中型降雨时间序列,降雨历时为240h,降雨总量为1200mm。
2)降雨边界空间位置
建立一个二维土柱模型如图3所示,该土柱模型高10m,顶部边界接受降雨,该边界为降雨边界,两侧为隔水边界,底部为零压力边界以模拟地下水位,模型计算所用的水文参数见表1。
表1二维土柱模型水文地质计算参数
符号 | 名称 | 单位 | 参数值 |
K<sub>s</sub> | 土体饱和渗透系数 | m/s | le-6 |
θ<sub>s</sub> | 饱和体积含水率 | - | 0.524 |
θ<sub>r</sub> | 残余体积含水率 | - | 0.066 |
α | 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参数 | l/m | 0.714 |
n | 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参数 | - | 1.9 |
α<sub>w</sub> | 水传递系数 | l/m<sup>2</sup> | 0.2 |
步骤S2:针对已确定的降雨时间序列,分析降雨边界的降雨强度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并确定降雨边界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等效边界类型,
根据表1和图2,在初始时间段,降雨强度随时间不断增大,超过土体饱和渗透系数,随着降雨进行到后期,降雨强度随时间不断减小,降雨强度小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在初始时间段,降雨强度小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全部入渗,土体表层体积含水率升高,但未达到饱和,实际入渗率等于降雨强度,此时,降雨边界的等效边界应为流量边界;当降雨强度继续增大,并大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首先全部入渗,土体表层迅速饱和,在此时间段内,降雨边界的等效边界依然为流量边界;当土体表层饱和后,一部分雨水继续向土体入渗,另一部分雨水形成径流,并在土体表面形成积水层,前述的流量边界应转换为压力边界。
步骤S3:分别确定降雨边界的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
根据步骤S2中确定的降雨边界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等效边界类型,在初始时间段,降雨强度小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全部入渗,土体表层体积含水率升高,但未达到饱和,实际入渗率等于降雨强度,此时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为,
-n·ρi=ρP (1)
式中,n为边界的外法线方向;p为水的密度(ML-3);i为入渗率(LT-1);P为降雨强度(LT-1)。
当降雨强度继续增大,并大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首先全部入渗,土体表层迅速饱和,在此时间段内,降雨边界的等效边界依然为流量边界,控制方程如上式一致;当土体表层饱和后,一部分雨水继续向土体入渗,另一部分雨水形成径流,并在土体表面形成积水层,前述的流量边界应转换为压力边界。此时,边界的渗透性质相当于半透水层,模型计算域通过此透水层与表面积水连接。表面积水经半透水层流入模型计算域的流速与该透水层两侧的水头差及其对水的传导率有关,该等效压力边界控制方程为:
-n·pi=pRb(Hb-H) (2)
式中,Hb为半透水层外表面积水的水头(L);H为半透水层以内模型计算域的水头(L);Rb为半透水层在水头差作用下对水的传导率(T-1),其中Rb表示为:
式中,K为半透水层的渗透系数(LT-1);B为半透水层的厚度(L)。
压力边界条件下,入渗边界上部积水水头和入渗边界下部计算域总水头分别用方程(4)和方程(5)表示。
Hb=y+HPond (4)
式中,HPond为表面积水深度(L);y为边界所在位置的高度(L);pw为入渗边界下部的孔隙水压力(ML-1T-2)。
将方程(3)、(4)、(5)代入方程(2)得:
步骤S4:引入阶跃函数,设置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的开启/关闭条件,
降雨边界的转换通过孔隙水压力和流量差联合控制,为实现这一功能并防止数值突变可能导致的计算不收敛,使用四个包含平滑段的阶跃函数
α=step1(pw)、β=step2(pw)、δ=step3(Δq)和η=step4(Δq),
其中
流量差Δq由降雨补给量和实际入渗流量的关系确定,
Δq=qb-qs (8)
其中,qb为降雨补给流量(L3T-1);qs为实际入渗流量(L3T-1)。孔隙水压力pw由Richard’s方程确定,
步骤S5:构建降雨边界的控制方程。
根据S3-S4所确定的降雨边界等效边界类型以及设置的等效边界开启/关闭条件,所构建的降雨边界控制方程表达式为,
当降雨开始,降雨边界孔隙水压pw升高,若pw小于0,上述0控制方程转换为流量边界,当降雨边界孔隙水压pw继续升高,若pw大于0,上述控制方程转换为压力边界。当降雨边界转换为压力边界后,由于表面径流的产生,降雨补给流量必然大于等于实际入渗流量。因此,上述控制方程中,当流量差小于等于0时,关闭压力边界,以达到消散积水层压力的目的,并重新用节点孔隙水压力进行判断,可准确实现流量边界与压力边界的双向动态实时转换。
对上述二维土柱模型,基于单重渗透介质理论进行降雨边界的数值试验验证,结果如图5所示。图5显示了单重渗透介质传统和改进降雨入渗边界上的流量(图5(a))、孔隙水压力随降雨时间的变化(图5(b))。由于引入阶跃函数(如图4所示),当pw<0时,α=1,β=0,降雨边界控制方程(即公式(9))中的流量边界启动,压力边界关闭;当pw≥0时,α=0,β=1,流量边界关闭,压力边界启动,有效地控制了降雨入渗边界上压力、流量边界的开启和关闭,可以看到图5(a)中所有的边界转换点均实现了边界的有效转换,且无出现数值突变。同时,图5(a)显示了传统降雨入渗边界的处理方法不能实现压力边界向流量边界的转换,导致降雨补给流量与边界实际入渗流量不一致而出现误差。可以看到,采用本发明提出的降雨入渗边界后,降雨补给流量与边界实际入渗流量在降雨全过程均满足质量守恒,实现了降雨入渗边界的双向动态实时转换。在图5(b)中,降雨后期孔隙水压力开始降低,孔隙水压力开始降低的时间点与降雨入渗边界由压力边界转换为流量边界的时间点相对应。由此证明,本发明提出的降雨边界可以准确实现双向动态实时转换,可以满足复杂降雨条件下的降雨入渗模拟。
本发明针对复杂降雨时间序列,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所建立的降雨边界控制方程可以准确实现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的双向动态实时转换,对降雨入渗问题的模拟刻画有着重要意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确定集中型降雨时间序列和降雨边界空间位置;
步骤S2:针对已确定的降雨时间序列,分析降雨边界的降雨强度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
步骤S3:分别确定降雨边界的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
步骤S4:引入四个包含平滑段的阶跃函数,以流量差和孔隙水压力为等效压力边界和等效流量边界的开启和关闭的控制条件;
所构建的降雨边界控制方程表达式为:
当降雨开始,降雨边界孔隙水压pw升高,若pw小于0,上述控制方程转换为流量边界,当降雨边界孔隙水压pw继续升高,若pw大于0,上述控制方程转换为压力边界;当流量差小于等于0时,关闭压力边界,并重新用节点孔隙水压力进行判断,实现流量边界与压力边界的双向动态实时转换;
α=step1(pw)、β=step2(pw)、δ=step3(Δq)和η=step4(Δq),
其中
流量差Δq由降雨补给量和实际入渗流量的关系确定,
Δq=qb-qs (8)
其中,qb为降雨补给流量(L3T-1);qs为实际入渗流量(L3T-1);孔隙水压力pw由Richard’s方程确定;
步骤S5:构建降雨边界的控制方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确定降雨时间序列和降雨边界空间位置;
1)选定降雨时间序列;
2)确定降雨边界空间位置:建立一个二维土柱模型,项部边界接受降雨,该边界为降雨边界,两侧为隔水边界,底部为零压力边界以模拟地下水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中,确定降雨边界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等效边界类型,在初始时间段,降雨强度随时间不断增大,超过土体饱和渗透系数,随着降雨进行到后期,降雨强度随时间不断减小,降雨强度小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在初始时间段,降雨强度小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全部入渗,土体表层体积含水率升高,但未达到饱和,实际入渗率等于降雨强度,此时,降雨边界的等效边界为流量边界;当降雨强度继续增大,并大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时,降雨首先全部入渗,土体表层迅速饱和,在此时间段内,降雨边界的等效边界依然为流量边界;当土体表层饱和后,一部分雨水继续向土体入渗,另一部分雨水形成径流,并在土体表面形成积水层,前述的流量边界应转换为压力边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3中,等效流量边界控制方程为,
-n·ρi=ρP (1)
式中,n为边界的外法线方向;ρ为水的密度(ML-3);i为入渗率(LT-1);P为降雨强度(LT-1);
表面积水经半透水层流入模型计算域的流速与该透水层两侧的水头差及其对水的传导率有关,等效压力边界控制方程为:
-n·ρi=ρRb(Hb-H) (2)
式中,Hb为半透水层外表面积水的水头(L);H为半透水层以内模型计算域的水头(L);Rb为半透水层在水头差作用下对水的传导率(T-1),其中Rb表示为:
式中,K为半透水层的渗透系数(LT-1);B为半透水层的厚度(L)。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29471.3A CN113435140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29471.3A CN113435140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5140A CN113435140A (zh) | 2021-09-24 |
CN113435140B true CN113435140B (zh) | 2022-03-29 |
Family
ID=77761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29471.3A Active CN113435140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35140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8341A (zh) * | 2016-06-25 | 2016-12-07 | 西安科技大学 | 降水入渗土柱模拟系统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测定方法 |
CN106503463A (zh) * | 2016-10-27 | 2017-03-15 | 天津大学 | 模拟海平面上升情况下海水入侵内陆边界的处理方法 |
CN108733961A (zh) * | 2018-06-12 | 2018-11-02 | 河海大学 | 一种考虑非饱和区作用的边坡滑移稳定性判别方法 |
CN112597673A (zh) * | 2020-12-03 | 2021-04-02 | 上海交通大学 | 确定降雨条件下伺服支撑系统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的方法 |
CN112685874A (zh) * | 2020-12-04 | 2021-04-20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降雨入渗下非饱和黄土边坡渗流控制方程计算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03080A (ja) * | 2007-02-20 | 2008-09-04 | Toshiba Corp | 雨量レーダの精度補正システムおよび雨量レーダの精度補正方法 |
CN111625954B (zh) * | 2020-05-22 | 2023-10-2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降雨型滑坡模型trigrs的并行优化方法及系统 |
-
2021
- 2021-07-22 CN CN202110829471.3A patent/CN1134351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8341A (zh) * | 2016-06-25 | 2016-12-07 | 西安科技大学 | 降水入渗土柱模拟系统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测定方法 |
CN106503463A (zh) * | 2016-10-27 | 2017-03-15 | 天津大学 | 模拟海平面上升情况下海水入侵内陆边界的处理方法 |
CN108733961A (zh) * | 2018-06-12 | 2018-11-02 | 河海大学 | 一种考虑非饱和区作用的边坡滑移稳定性判别方法 |
CN112597673A (zh) * | 2020-12-03 | 2021-04-02 | 上海交通大学 | 确定降雨条件下伺服支撑系统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的方法 |
CN112685874A (zh) * | 2020-12-04 | 2021-04-20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降雨入渗下非饱和黄土边坡渗流控制方程计算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不同降雨条件下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与模拟;刘小璐等;《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1130;第32卷(第11期);第114-118页 * |
边坡降雨入渗问题中两种边界条件的处理及应用;年庚乾等;《岩土力学》;20201231;第41卷(第12期);第4105-4115页 * |
降雨入渗下互层状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分析;卢刚等;《岩土工程学报》;20080930;第30卷(第9期);第1399-1403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5140A (zh) | 2021-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43731B (zh) | 一种高含沙河流水库水沙分置调度模拟方法及系统 | |
CN106682317A (zh) | 上下游边界共同控制下河段平滩流量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 |
CN110735635B (zh) | 一种页岩含气量测试中损失气含量的确定方法 | |
CN107610577B (zh) | 水文循环模拟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
CN110263453B (zh) | 一种自适应的堰塞湖逐渐溃耦合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 | |
CN103455667B (zh) | 充气法治理承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数值模拟方法 | |
CN108318396A (zh) | 尾矿坝渗流场相似模拟试验系统的试验方法 | |
Alekseev et al. |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elements under the moisture supply evaluation in the plant-soil-air system | |
CN110968933B (zh) | 一种雨滴诱导水分转移率和混合层深度的估算方法 | |
CN102915406A (zh) | 径向流条件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计算方法 | |
CN108197366A (zh) | 考虑注入水水质对储层伤害的注采参数优化方法 | |
CN108763798B (zh) | 一种湖泊与地下水非稳定流作用模拟方法 | |
CN106909757B (zh) | 一种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地层合理压力水平确定方法 | |
CN113435140B (zh) | 一种适用于复杂降雨时间序列的降雨入渗边界处理方法 | |
CN107607456A (zh) | 基于非线性通量过程控制的非饱和土壤水力传导度的测定方法 | |
CN104091040A (zh) | 一种土壤入渗性能计算方法 | |
CN209745771U (zh) | 一种用于现场单环渗水试验装置 | |
CN113435139B (zh) | 一种双重渗透介质降雨入渗边界的处理方法 | |
CN102002962A (zh) | 堵水帷幕渗透性反演分析施工确定方法 | |
Guo et al. | Field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subsurface drainage systems in saline and low-permeability interlayered fields in arid regions | |
CN110232245B (zh) | 悬挂式帷幕承压水基坑定流量抽水三维流场水位分布确定方法 | |
Youngs | Soil physics and hydrology | |
CN110907331A (zh) | 土体一维热渗传递的模拟装置和实现方法 | |
Jia et al. | Modeling infiltration into a multi-layered soil during an unsteady rain | |
CN109736251B (zh) | 叠梁门分层取水下泄水温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