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4738A -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34738A
CN113434738A CN202010208533.4A CN202010208533A CN113434738A CN 113434738 A CN113434738 A CN 113434738A CN 202010208533 A CN202010208533 A CN 202010208533A CN 113434738 A CN113434738 A CN 113434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able device
index data
data
acquisition
wear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085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34738B (zh
Inventor
刘杰
王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0853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347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34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4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34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47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3Querying
    • G06F16/90335Query proces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2Matching criteria, e.g. proximity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所述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并上传至云服务器存储。采用本方法能够降低可穿戴设备指标数据的存储资源占用。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佩戴的眼部按摩仪、颈部按摩仪,等等。
由于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人们常常会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各种指标数据(如用户和家庭成员的皮肤阻值信息、周围的环境湿度信息以及可穿戴设备自身的定位信息,等等),然后可穿戴设备通过与用户终端连接,将采集的指标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根据该指标数据可以进行健康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但是,上述对可穿戴设备数据的处理方法可能会导致用户终端的存储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可穿戴设备指标数据的存储资源占用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
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若所述比值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和/或,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若所述差值绝对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集指标数据包括人体体征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所述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所述数据读取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反馈所述时钟信息对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之后,还包括:
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未收到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
发送所述上传指标数据、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所述上传指标数据、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之后,还包括:
断开与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不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将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分别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
数据合并模块,用于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由此,通过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对于相似程度大于预设相似程度阈值的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并将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避免了同时保存并向云服务器上传相似程度较高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对计算机设备的存储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本申请降低了上传指标数据对存储资源的占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旨在解决传统技术中,多个可穿戴设备将采集的各种指标数据发送至用户终端存储,对用户终端的存储资源占用较大的技术问题。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具体地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如图1所示,计算机设备103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101和第二可穿戴设备102的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103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计算机设备103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101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102的上传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103可以是终端,终端可以但不限于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可以理解的是,下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服务器,还可以应用于包括终端和服务器的系统,并通过终端和服务器的交互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执行主体可以是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该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成为计算机设备的部分或者全部。下述方法实施例中,均以执行主体是计算机设备为例来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涉及的是对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进行合并处理的具体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本实施例中,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可以是眼部按摩仪、颈部按摩仪或用于用户身体其余部位按摩的按摩仪,等等。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是其它具有指标数据采集功能的电子设备,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采集指标数据可以是人体体征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人体体征信息可以是皮肤阻值信息,在其它实施例中,人体体征信息还可以是用户的其他体征信息,采集指标数据也可以包括其它的设备相关信息或者环境相关信息,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以可穿戴设备应用在家庭场景中为例,家庭可能购买了多个可穿戴设备,如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不同或者相同的用户使用第一可穿戴设备及第二可穿戴设备时,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均会分别采集相应的采集指标数据,具体地,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来采集相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计算机设备需要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时,则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建立通信连接。本实施例中,通信连接可以是蓝牙连接、无线网络连接,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计算机设备基于建立的通信连接则可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在其它实施中,也可以由可穿戴设备发起采集指标数据的上报过程。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以设置上报周期,由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根据该上报周期主动向计算机设备发送各自的采集指标数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为了减小通信开销,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只有需要向计算机设备发送采集指标数据时,才建立与计算机设备的通信连接。
步骤S200,检测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
其中,合并条件与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
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获取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后,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计算机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来确定二者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越小,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越高,计算机设备通过预先设置数值区间,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处于该预设的数值区间内,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为高度相似,计算机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
在其它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来确定二者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越接近1,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越高,计算机设备通过预先设置比值区间,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处于该预设的比值区间内,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为高度相似,计算机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
在其它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检测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还可以通过检测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度是否大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来确定,即若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的相似度阈值,则确定采集指标数据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300,若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则对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区别较小,为避免相似数据重复存储对存储资源的浪费,计算机设备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以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合并采集指标数据。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再加权求和后得到的值作为合并采集指标数据,本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计算机设备将该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可以将该上传指标数据发送至云服务器存储,由此可以减少计算机设备传输资源的消耗以及云服务器存储资源的消耗。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计算机设备可以对该上传指标数据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标识码用于唯一标识对应的可穿戴设备。
本实施例通过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检测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合并条件与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若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则对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由此,通过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对于相似程度大于预设相似程度阈值的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并将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避免了同时保存并向云服务器上传相似程度较高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对计算机设备的存储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本实施例降低了上传指标数据对存储资源的占用。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步骤S200包括步骤S210,具体地:
步骤S210,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若比值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
和/或,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若差值绝对值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则确定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
本实施中,具体地,以采集指标数据包括皮肤阻值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为例,对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采集指标数据还可以包括比本实施例上述举例更多或者更少类别的信息。
计算机设备可以创建多个线程,每个线程作为一个比较器,用于比较一种类别的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每次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后,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存储在同一个比较器中、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存储在同一个比较器中、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存储在同一个比较器中,通过运行对应的比较器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合并条件进行检测。
具体地,对于皮肤阻值信息,本实施例中,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第一预设区间可以设置为(0.8,1.2),计算机设备通过对应的比较器若检测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比值处于该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满足合并条件。
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还可以为每种类别的采集指标数据划分对应的存储空间,即每种类别的采集指标数据对应一个存储单元,便于数据管理。计算机设备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满足合并条件后,接着计算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皮肤阻值合并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对该皮肤阻值合并采集指标数据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该平均值存储在皮肤阻值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进一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比值不处于该第一预设区间内,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区别较大,计算机设备则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对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标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均存储至皮肤阻值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区别较大的情况给出了一种实施方式,提升了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
具体地,对于设备定位信息,本实施例中,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对应的第二预设区间可以设置为[0m,30m],计算机设备通过对应的比较器若检测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差值绝对值处于该[0m,30m]内,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满足合并条件。计算机设备计算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设备定位信息合并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对该设备定位信息合并采集指标数据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该平均值存储在设备定位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进一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差值绝对值不处于该[0m,30m]内,即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距离超过30m,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区别较大,计算机设备则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对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标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均存储至设备定位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区别较大的情况给出了一种实施方式,提升了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
具体地,对于环境湿度信息,本实施例中,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此处对应的第二预设区间可以设置为[0,10%],计算机设备通过对应的比较器若检测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差值绝对值处于[0,10%]内,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满足合并条件。计算机设备计算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环境湿度信息合并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对该环境湿度信息合并采集指标数据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该平均值存储在环境湿度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进一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差值绝对值不处于[0,10%]内,即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湿度差大于10%,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区别较大,计算机设备则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对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标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均存储至环境湿度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区别较大的情况给出了一种实施方式,提升了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其它类别的采集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一预设区间和第二预设区间均可自行设置,本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由此,本实施例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对于区别较小的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降低了冗余的采集指标数据对存储资源的浪费。本实施例通过多个比较器和多个存储单元对不同类别的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单独处理,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且便于数据分类、统计和调取;针对每类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均可设置相应的第一预设区间或第二预设区间来检测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提升了数据合并处理的准确性,进而提升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步骤S400,具体地:
步骤S400,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
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数据读取指令用于指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反馈时钟信息对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该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预设时间周期例如为5s。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接收到对应的数据读取指令后,首先根据时钟信息校正自身的时钟,以便于可以传输正确的采集指标数据至计算机设备,避免数据乱码等情况。
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校正时钟后,将数据读取指令调取的采集指标数据上传至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则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获取采集指标数据,确保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时钟一致性,以便于进一步地对同一时刻满足合并条件的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降低了采集指标数据对存储资源占用。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步骤S400之后还包括步骤S510和步骤S520,具体地:
步骤S510,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未收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
计算机设备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后,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例如15s,未收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即第一可穿戴设备、第二可穿戴设备当前均与计算机设备不存在数据传输。
步骤S520,发送上传指标数据、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
计算机设备发送标注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的上传指标数据至云服务器存储。
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存在数据传输时,计算机设备不执行将上传指标数据发送至云服务器的步骤,只有在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计算机设备将标注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的上传指标数据发送至云服务器存储,由此,避免了同时接收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以及向云端上传数据造成的占用传输资源,以及采集指标数据收集不完整的问题。本实施例提升了采集指标数据的收集完整性,提升了从可穿戴设备获取采集指标数据以及向云服务器发送上传指标数据的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520之后还包括:断开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具体地,若计算机设备当前暂时没有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需求,计算机设备则断开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以减小通信开销。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中,步骤S200之后还包括步骤S600,具体地:
步骤S600,若采集指标数据不满足合并条件,则将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分别作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若采集指标数据不满足合并条件,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区别较大,计算机设备则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标注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后存储该采集指标数据,并对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标注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后存储该采集指标数据。即,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区别较大时,计算机设备则不对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本实施例对于采集指标数据不满足合并条件的情况给出了一种实施方式,由此,扩大了本方法的应用范围。
在上述图2-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7,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S400,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
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数据读取指令用于指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反馈时钟信息对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该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预设时间周期例如为5s。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接收到对应的数据读取指令后,首先根据时钟信息校正自身的时钟,以便于可以传输正确的采集指标数据至计算机设备,避免数据乱码等情况。
步骤S100,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本实施例中,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可以是眼部按摩仪、颈部按摩仪或用于用户身体其余部位按摩的按摩仪,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采集指标数据包括人体体征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人体体征信息可以是皮肤阻值信息,在其它实施例中,人体体征信息还可以是用户的其他体征信息,采集指标数据也可以包括其它的设备相关信息或者环境相关信息,等等。
以可穿戴设备应用在家庭场景中为例,家庭可能购买了多个可穿戴设备,如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不同或者相同的用户使用第一可穿戴设备及第二可穿戴设备时,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均会分别采集相应的采集指标数据,具体地,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来采集相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计算机设备需要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时,则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建立通信连接。本实施例中,通信连接可以是蓝牙连接、无线网络连接,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计算机设备基于建立的通信连接则可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在其它实施中,也可以由可穿戴设备发起采集指标数据的上报过程。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以设置上报周期,由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根据该上报周期主动向计算机设备发送各自的采集指标数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为了减小通信开销,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只有需要向计算机设备发送采集指标数据时,才建立与计算机设备的通信连接。
步骤S210,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若比值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
和/或,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若差值绝对值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则确定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
本实施中,具体地,采集指标数据包括皮肤阻值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计算机设备可以创建多个线程,每个线程作为一个比较器,用于比较一种类别的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每次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后,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存储在同一个比较器中、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存储在同一个比较器中、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存储在同一个比较器中,通过运行对应的比较器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合并条件进行检测。
具体地,对于皮肤阻值信息,本实施例中,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第一预设区间可以设置为(0.8,1.2),计算机设备通过对应的比较器若检测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比值处于该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满足合并条件。
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还可以为每种类别的采集指标数据划分对应的存储空间,即每种类别的采集指标数据对应一个存储单元,便于数据管理。计算机设备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满足合并条件后,接着计算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皮肤阻值合并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对该皮肤阻值合并采集指标数据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该平均值存储在皮肤阻值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进一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比值不处于该第一预设区间内,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的区别较大,计算机设备则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对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标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皮肤阻值信息均存储至皮肤阻值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具体地,对于设备定位信息,本实施例中,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对应的第二预设区间可以设置为[0m,30m],计算机设备通过对应的比较器若检测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差值绝对值处于该[0m,30m]内,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满足合并条件。计算机设备计算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设备定位信息合并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对该设备定位信息合并采集指标数据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该平均值存储在设备定位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进一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差值绝对值不处于该[0m,30m]内,即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距离超过30m,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的区别较大,计算机设备则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对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标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设备定位信息均存储至设备定位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具体地,对于环境湿度信息,本实施例中,检测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此处对应的第二预设区间可以设置为[0,10%],计算机设备通过对应的比较器若检测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差值绝对值处于[0,10%]内,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满足合并条件。计算机设备计算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环境湿度信息合并采集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对该环境湿度信息合并采集指标数据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该平均值存储在环境湿度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进一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差值绝对值不处于[0,10%]内,即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湿度差大于10%,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的区别较大,计算机设备则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对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标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将标记后的第一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环境湿度信息均存储至环境湿度信息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步骤S300,若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则对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若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满足合并条件,则表示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区别较小,为避免相似数据重复存储对存储资源的浪费,计算机设备对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以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合并采集指标数据。
计算机设备将该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计算机设备可以对该上传指标数据标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标识码用于唯一标识对应的可穿戴设备。
步骤S510,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未收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
计算机设备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后,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例如15s,未收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即第一可穿戴设备、第二可穿戴设备当前均与计算机设备不存在数据传输。
步骤S520,发送上传指标数据、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
计算机设备发送标注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的上传指标数据至云服务器存储。
本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存在数据传输时,计算机设备不执行将上传指标数据发送至云服务器的步骤,只有在确定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计算机设备将标注了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码的上传指标数据发送至云服务器存储,由此,避免了同时接收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以及向云端上传数据造成的占用传输资源,以及采集指标数据收集不完整的问题。本实施例提升了采集指标数据的收集完整性,提升了从可穿戴设备获取采集指标数据以及向云服务器发送上传指标数据的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520之后还包括:断开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具体地,若计算机设备当前暂时没有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需求,计算机设备则断开与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以减小通信开销。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上述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上述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0,用于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检测模块20,用于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
数据合并模块30,用于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可选地,所述检测模块20,包括:
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若所述比值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和/或,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若所述差值绝对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可选地,所述采集指标数据包括人体体征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所述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所述数据读取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反馈所述时钟信息对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未收到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上传指标数据、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断开模块,用于断开与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不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将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分别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执行上述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关于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如图9所示的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9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运营商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
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若所述比值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和/或,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若所述差值绝对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集指标数据包括人体体征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所述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所述数据读取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反馈所述时钟信息对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未收到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
发送所述上传指标数据、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断开与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不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将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分别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微秒)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
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若所述比值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和/或,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若所述差值绝对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集指标数据包括人体体征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所述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所述数据读取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反馈所述时钟信息对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未收到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
发送所述上传指标数据、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断开与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不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将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分别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
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比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区间内,若所述比值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和/或,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的差值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区间内,若所述差值绝对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间内,则确定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包括人体体征信息、设备定位信息和环境湿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所述数据读取指令包括时钟信息,所述数据读取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反馈所述时钟信息对应的采集指标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向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分别发送数据读取指令之后,还包括:
若超过预设时间长度,未收到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反馈,则确定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离线;
发送所述上传指标数据、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所述上传指标数据、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标识至云服务器存储之后,还包括:
断开与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通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不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将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分别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8.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第一可穿戴设备和第二可穿戴设备的采集指标数据;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是否满足预设的合并条件;所述合并条件与所述采集指标数据的相似程度相关联;
数据合并模块,用于若所述采集指标数据满足所述合并条件,则对所述采集指标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并将所述合并采集指标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可穿戴设备和所述第二可穿戴设备的上传指标数据。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0208533.4A 2020-03-23 2020-03-23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Active CN1134347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08533.4A CN113434738B (zh) 2020-03-23 2020-03-23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08533.4A CN113434738B (zh) 2020-03-23 2020-03-23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4738A true CN113434738A (zh) 2021-09-24
CN113434738B CN113434738B (zh) 2023-04-21

Family

ID=77752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08533.4A Active CN113434738B (zh) 2020-03-23 2020-03-23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3473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9110A (zh) * 2016-01-25 2016-05-25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在网络设备中的语音识别方法及系统
WO2016182181A1 (ko) * 2015-05-12 2016-11-1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및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의 피드백 제공 방법
CN106850336A (zh) * 2016-12-28 2017-06-13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一种监控系统的数据流合并方法及服务端
CN108600539A (zh) * 2018-04-23 2018-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位置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472281A (zh) * 2018-09-10 2019-03-15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运动记录处理方法及系统、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82181A1 (ko) * 2015-05-12 2016-11-1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및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의 피드백 제공 방법
CN105609110A (zh) * 2016-01-25 2016-05-25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在网络设备中的语音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06850336A (zh) * 2016-12-28 2017-06-13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一种监控系统的数据流合并方法及服务端
CN108600539A (zh) * 2018-04-23 2018-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位置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472281A (zh) * 2018-09-10 2019-03-15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运动记录处理方法及系统、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4738B (zh) 202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000801A1 (zh)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存储介质
CN111208748B (zh) 基于物联网的联动控制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CN109803231B (zh) 电子围栏内电力设备监控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1914661A (zh) 异常行为识别方法、目标异常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3343847B (zh) 异常数据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5827734A (zh) 一种全方位个人医疗管理设备、系统和方法
CN110091337B (zh) 机器人协作方法、装置、智能机器人及机器人管理平台
CN110716989A (zh) 维度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496246A (zh) 用于评估姿态健康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7862426B (zh) 基于物联网的状态检测方法及设备
CN113434738B (zh)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N106940720B (zh) 基于健康物联网的多源信息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11162931B (zh) 共享车辆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50771A (zh) 登录认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372240B (zh) 图片上传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107139B (zh) 信息推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866468B (zh) 对象跟踪分配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3438263B (zh) 可穿戴按摩仪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613164A (zh) 基于蓝牙和图像的物业定位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260884B (zh) 一种生物监控方法、终端和服务器
CN112834047A (zh) 一种可穿戴式温度监测设备、温度监测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0570949A (zh) 智慧社区内老人的健康监测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43607A (zh) 页面数据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33014B (zh)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人脸处理方法和人脸处理平台
CN115311818B (zh) 一种老年痴呆症异常情况监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