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2307A - 燃气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燃气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32307A
CN113432307A CN202110857539.9A CN202110857539A CN113432307A CN 113432307 A CN113432307 A CN 113432307A CN 202110857539 A CN202110857539 A CN 202110857539A CN 113432307 A CN113432307 A CN 113432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torage module
water
phase change
heat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575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凡
孙颖楷
范永欣
鲁信辉
李新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5753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323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32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23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H9/200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ers
    • F24H9/203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ers using fluid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7/00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 F24H7/02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the released heat being conveyed to a transfer fluid
    • F24H7/04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the released heat being conveyed to a transfer fluid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of the transfer fluid
    • F24H7/045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the released heat being conveyed to a transfer fluid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of the transfer fluid using fluid fuel
    • F24H7/0466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the released heat being conveyed to a transfer fluid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of the transfer fluid using fluid fuel the transfer fluid being w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开启使用过程中,当中间暂停使用热水一段时间后又重新需要使用热水时,使用燃气热水器的热水的初始阶段,由于燃烧器存在启动延迟导致主换热器的出水端热水温度偏低,此时例如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阀关闭,以及控制第二开关阀打开,使得主换热器排出的水经过第一相变储热模块与热水接头管向外排放供给用户,第一相变储热模块通过自身存储的热量加热升温主换热器排出的水,从而能提高恒温效果。此外,第一温度传感器能够感测到热水接头管的水温信息偏低或偏高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流量调节阀减小开度或增大开度,以使得将热水接头管的水温控制在预设范围,从而能提高恒温效果。

Description

燃气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热水器。
背景技术
传统地,燃气热水器安装于阳台或厨房之中,关机再开启后,由于燃气热水器的风机前清扫及燃烧器再点火过程有一定时间的迟延,燃气热水器的热水出水管向外输出的热水会忽冷忽热,水温波动大,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沐浴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其能有效地热水出水的提高恒温效果。
上述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器,所述燃气热水器包括:主机,所述主机设有冷水接头管、冷水进水管、热水出水管与热水接头管,所述冷水接头管与所述冷水进水管相连通,所述热水出水管与所述热水接头管相连通,所述热水出水管上设有第一开关阀;旁通管路与第一相变储热模块,所述旁通管路与所述热水出水管并联设置,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设置于所述旁通管路上,所述旁通管路上还设有第二开关阀;连通管与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冷水进水管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热水出水管的出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设置于所述连通管上;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热水接头管上,用于获取所述热水接头管的水温信息,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以及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电性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燃气热水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燃气热水器开启使用过程中,当中间暂停使用热水一段时间后又重新需要使用热水时,使用燃气热水器的热水的初始阶段,由于燃烧器存在启动延迟导致主换热器的出水端热水温度偏低,此时例如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阀关闭,以及控制第二开关阀打开,使得主换热器排出的水经过第一相变储热模块与热水接头管向外排放供给用户,第一相变储热模块通过自身存储的热量加热升温主换热器排出的水,从而能提高恒温效果。此外,第一温度传感器能够感测到热水接头管的水温信息偏低或偏高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流量调节阀减小开度或增大开度,以使得将热水接头管的水温控制在预设范围,从而能提高恒温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冷水进水管上,用于获取所述冷水进水管的水温信息;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主换热器的出水端上,用于获取主换热器的出水端的水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均和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如此,第二温度传感器能获取进入到冷水进水管的冷水温度信息,第三温度传感器能获取主换热器的出水端输出的热水温度信息,这样控制器根据冷水进水管的冷水温度信息以及主换热器的出水端的热水温度信息,能相应调整燃烧器的工作功率大小,还能相应调控第一开关阀与第二开关阀的开闭,使得实现热水接头管的出水温度为预设范围,提高了恒温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置于所述冷水进水管上,所述水泵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如此,在燃气热水器的开机启动阶段,由于设置于热水接头管与用户用水点之间的回水管路上存在冷水,控制器控制水泵工作,以及控制流量调节阀调整开度,能实现将回水管路内的冷水与冷水接头管进入的冷水一起抽入到冷水进水管,并进入到主换热器中进行加热升温,从而能实现零冷水排放,提高了恒温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包括机壳,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壁上。如此,一方面,第一相变储热模块装设于机壳的内壁上,第一相变储热模块的相变材料在储热状态时通常为固液共存体,可起到有效阻隔燃气热水器内部的各种噪声,从而起到降低整机噪音的作用。另一方面,机壳对第一相变储热模块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第一相变储热模块裸露于机壳的外部而导致损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第二相变储热模块,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设置于所述冷水进水管上。如此,第二相变储热模块储存的热量能给进入到冷水进水管内的冷水进行加热,尤其是在冬季进入到冷水进水管的冷水温度较低时,起到预热作用,能实现燃气热水器的快速升温,提高了热水产水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提高了冷水进水管的进水温度,从而能降低出水温差,减少冷凝水产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包括机壳,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壁上。如此,一方面,第二相变储热模块装设于机壳的内壁上,第二相变储热模块的相变材料在储热状态时通常为固液共存体,可起到有效阻隔燃气热水器内部的各种噪声,从而起到降低整机噪音的作用。另一方面,机壳对第二相变储热模块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第二相变储热模块裸露于机壳的外部而导致损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其中一侧内壁上,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另一侧内壁上;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与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之间的空间区域用于设置燃烧器。如此,第一相变储热模块阻隔机壳的其中一侧向外发出的噪音,第二相变储热模块阻隔机壳的另一侧向外发出的噪音,从而能实现较好的降噪效果。此外,将第一相变储热模块与第二相变储热模块分别设置于机壳内的两侧,布置合理,布置结构紧凑,整体体积较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的形状与所述机壳的其中一侧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的形状与所述机壳的另一侧的形状相适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还包括风机、燃烧器与主换热器;所述风机与所述燃烧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主换热器的进水端与冷水进水管相连通,所述主换热器的出水端分别与所述热水出水管、所述旁通管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包括:内壳体、外壳体、保温材料、换热组件与相变材料;所述内壳体套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保温材料填充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的区域;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进水接驳管与出水接驳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接驳管、所述出水接驳管相连,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的内部,所述进水接驳管与所述出水接驳管均依次贯穿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伸出到所述外壳体的外部,所述进水接驳管与所述出水接驳管串联地设置于所述旁通管上;所述相变材料填充于所述内壳体的内部以及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外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相变储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轴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第一盖体、第二盖体、进水接驳管与出水接驳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的其中一个直管段外设置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主机;11、冷水接头管;12、冷水进水管;13、热水出水管;14、热水接头管;15、机壳;16、风机;17、燃烧器;18、主换热器;19、燃气接头管;20、旁通管路;30、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1、内壳体;311、第一注射口;312、第一封堵件;313、连接管;314、第一密封垫;315、第一筒体;3151、第一开口;316、第一盖体;3161、第一引导管;3162、第二引导管;32、外壳体;321、第一避让孔;322、第二注射口;323、第二封堵件;324、第二筒体;3241、第二开口;325、第二盖体;3251、第二避让孔;3252、第三避让孔;326、第二密封垫;33、保温材料;34、换热组件;341、换热管;3411、直管段;3412、弯头管;3413、换热翅片;342、进水接驳管;343、出水接驳管;344、连接接头;35、相变材料;40、连通管;51、第一流量调节阀;52、第二流量调节阀;61、第一开关阀;62、第二开关阀;70、水泵;80、第二相变储热模块;T1、第一温度传感器;T2、第二温度传感器;T3、第三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或图2,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相对于图1而言增加有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包括主机10、旁通管路20、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连通管40、第一流量调节阀51、第一温度传感器T1与控制器。主机10设有冷水接头管11、冷水进水管12、热水出水管13与热水接头管14。冷水接头管11与冷水进水管12相连通,热水出水管13与热水接头管14相连通,热水出水管13上设有第一开关阀61。旁通管路20与热水出水管13并联设置,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设置于旁通管路20上,旁通管路20上还设有第二开关阀62。连通管40的一端与冷水进水管12的进水端相连通,连通管40的另一端与热水出水管13的出水端相连通。第一流量调节阀51设置于连通管40上。第一温度传感器T1设置于热水接头管14上,用于获取热水接头管14的水温信息。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T1、第一开关阀61、第二开关阀62以及第一流量调节阀51电性连接。
上述燃气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开启使用过程中,当中间暂停使用热水一段时间(例如为120S以内)后又重新需要使用热水时,使用燃气热水器的热水的初始阶段(具体例如20S以内),由于燃烧器17存在启动延迟导致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热水温度偏低,此时例如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阀61关闭,以及控制第二开关阀62打开,使得主换热器18排出的水经过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与热水接头管14向外排放供给用户,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通过自身存储的热量加热升温主换热器18排出的水,从而能提高恒温效果。此外,第一温度传感器T1能够感测到热水接头管14的水温信息偏低或偏高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流量调节阀51减小开度或增大开度,以使得将热水接头管14的水温控制在预设范围,从而能提高恒温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对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进行储能时,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阀61关闭、第二开关阀62开启,主换热器18的热水经过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与热水接头管14向外排放,热水经过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过程中能将热能储存于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中。进一步地,当第一温度传感器T1感测到热水接头管14的水温信息高于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相变温度点时,控制器相应控制第一开关阀61打开、第二开关阀62关闭,主换热器18的热水经过热水出水管13与热水接头管14向外排放,即不再经过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冷水接头管11”可以为“冷水进水管12的一部分”,即“冷水接头管11”与“冷水进水管12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冷水进水管12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冷水接头管11”可以独立制造,再与“冷水进水管12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热水接头管14”可以为“热水出水管13的一部分”,即“热水接头管14”与“热水出水管13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热水出水管13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热水接头管14”可以独立制造,再与“热水出水管13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请再参阅图1或图2,进一步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T2与第三温度传感器T3。第二温度传感器T2设置于冷水进水管12上,用于获取冷水进水管12的水温信息。第三温度传感器T3设置于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上,用于获取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的水温。第二温度传感器T2与第三温度传感器T3均和控制器电性连接。如此,第二温度传感器T2能获取进入到冷水进水管12的冷水温度信息,第三温度传感器T3能获取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输出的热水温度信息,这样控制器根据冷水进水管12的冷水温度信息以及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的热水温度信息,能相应调整燃烧器17的工作功率大小,还能相应调控第一开关阀61与第二开关阀62的开闭,使得实现热水接头管14的出水温度为预设范围,提高了恒温效果。
请再参阅图1或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燃气热水器还包括水泵70。水泵70设置于冷水进水管12上,水泵70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如此,在燃气热水器的开机启动阶段,由于设置于热水接头管14与用户用水点(例如花洒、水龙头等等)之间的回水管路上存在冷水,控制器控制水泵70工作,以及控制流量调节阀调整开度,能实现将回水管路内的冷水与冷水接头管11进入的冷水一起抽入到冷水进水管12,并进入到主换热器18中进行加热升温,从而能实现零冷水排放,提高了恒温效果。
请再参阅图1或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燃气热水器还包括第二流量调节阀52,第二流量调节阀52设置于冷水进水管12上,通过第二流量调节阀52能够调整冷水进水管12的水流量大小。
请再参阅图1或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机10包括机壳15。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设置于机壳15的内壁上。如此,一方面,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装设于机壳15的内壁上,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相变材料35在储热状态时通常为固液共存体,可起到有效阻隔燃气热水器内部的各种噪声(例如爆燃噪声或是燃烧震荡噪声),从而起到降低整机噪音的作用。另一方面,机壳15对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裸露于机壳15的外部而导致损伤。
请参阅图2,进一步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设置于冷水进水管12上。如此,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储存的热量能给进入到冷水进水管12内的冷水进行加热,尤其是在冬季进入到冷水进水管12的冷水温度较低时,起到预热作用,能实现燃气热水器的快速升温,提高了热水产水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提高了冷水进水管12的进水温度,从而能降低出水温差,减少冷凝水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相变材料35的相变温度点高于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相变材料35的相变温度点例如为40℃、45℃、50℃、55℃、60℃、65℃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的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点例如为10℃、15℃、20℃、25℃、30℃、35℃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机10包括机壳15。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设置于机壳15的内壁上。如此,一方面,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装设于机壳15的内壁上,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的相变材料在储热状态时通常为固液共存体,可起到有效阻隔燃气热水器内部的各种噪声(例如爆燃噪声或是燃烧震荡噪声),从而起到降低整机噪音的作用。另一方面,机壳15对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裸露于机壳15的外部而导致损伤。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设置于机壳15的其中一侧内壁上,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设置于机壳15的另一侧内壁上。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与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之间的空间区域用于设置燃烧器17。如此,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阻隔机壳15的其中一侧向外发出的噪音,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阻隔机壳15的另一侧向外发出的噪音,从而能实现较好的降噪效果。此外,将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与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分别设置于机壳15内的两侧,布置合理,布置结构紧凑,整体体积较小。
请参阅图2,进一步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与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不止是布置于机壳15内的左右两侧面,还延伸到机壳15内的前侧面(与机壳15正面相对应的部位),从而还能阻隔噪音通过机壳15的前侧面向外发出。如此,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与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布置于机壳15内的左右两侧面,以及还布置于机壳15内的前侧面,能实现较好的降噪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机壳15正面指的是燃气热水器安装于墙面上时背离于墙面的表面,机壳15左右两侧面即为分别布置于机壳15正面的左右两侧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形状与机壳15的其中一侧的形状相适应,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的形状与机壳15的另一侧的形状相适应。具体而言,作为一个示例,当机壳15的形状为长方体状时,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形状与机壳15的其中一侧的侧板形状相适应,具体呈长方块体状;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的形状与机壳15的另一侧的侧板形状相适应,同样呈长方块体状。此外,作为另一个示例,当机壳15的形状为圆柱筒状时,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形状与机壳15的其中一侧的侧板形状相适应,具体为圆弧形块体状;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的形状与机壳15的另一侧的侧板形状相适应,同样为圆弧形块体状。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机10还包括风机16、燃烧器17与主换热器18。风机16与燃烧器1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主换热器18的进水端与冷水进水管12相连通,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分别与热水出水管13、旁通管相连通。具体而言,燃烧器17通过燃气进气管连接有燃气接头管19,燃气接头管19用于通入燃气,燃气经过燃气接头管19与燃气进气管进入到燃烧器17内经燃烧器17燃烧,提供热量给主换热器18,主换热器18对进入的冷水进行加热升温,产生的热水进入到热水出水管13或旁通管中。风机16工作时将产生的高温烟气向外排放。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2,冷水接头管11、燃气接头管19、热水接头管14均装设于机壳15上,其中一端伸入到机壳15内部与机壳15内的管件相连,另一端位于机壳15外部与机壳15外部的管件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与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的结构相类似,下文将具体以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为例进行详细展开说明,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不进行赘述。
参阅图3至图5,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的轴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包括内壳体31、外壳体32、保温材料33(如图5所示的33指示的位置为保温材料33,图中未示出实体结构)、换热组件34与相变材料35(如图5所示的35指示的位置为相变材料35,图中未示出实体结构)。内壳体31套设于外壳体32的内部,保温材料33填充于内壳体31与外壳体32之间的区域。换热组件34包括换热管341、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换热管341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接驳管342、出水接驳管343相连,换热管341设置于内壳体31的内部。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均依次贯穿内壳体31与外壳体32伸出到外壳体32的外部。相变材料35填充于内壳体31的内部以及位于换热管341的外部。
参阅图1、图3与图5,上述的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冷水会通过进水接驳管342进入到换热管341,相变材料35自身的热量向外释放传递给换热管341,换热管341加热升高冷水的温度到预设温度,从而能降低水温波动。此外,由于内壳体31的外部设置有外壳体32,以及位于内壳体31与外壳体32之间区域的保温材料33,保温材料33包裹于内壳体31的外部,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从而能大大减少内壳体31的热量向环境中传递损失,能有效地提高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蓄热能力,进而能延长保温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该“进水接驳管342、出水接驳管343”可以为“换热管341的一部分”,即“进水接驳管342、出水接驳管343”与“换热管341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换热管341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进水接驳管342、出水接驳管343”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换热管341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请参阅图3、图5与图6,图6示出了图4中的第一盖体316、第二盖体325、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内壳体31设有第一注射口311,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注射口311的第一封堵件312。如此,打开第一封堵件312时,便可以根据需求将液态状态的相变材料35注入到内壳体31内。
请参阅图3、图4与图6,进一步地,内壳体31上设有连接管313,第一注射口311的口壁与连接管313的一端相连。外壳体32上设有与连接管313位置相应的第一避让孔321,连接管313设置于第一避让孔321中。第一封堵件312可拆卸地设置于连接管313的另一端,第一封堵件312位于外壳体32的外部。如此,在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组装生产阶段,可以通过第一注射口311将相变材料35注入到内壳体31内,然后通过第一封堵件312封堵第一注射口311避免泄露;此外,在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处于使用阶段,若需要向内壳体31内添加相变材料35,则也可以通过拆掉第一封堵件312之后,然后通过第一注射口311将相变材料35注入到内壳体31内。另外,在相变材料35出现衰减时,可将相变材料35升温变为液体后,打开第一封堵件312进行更换,从而不需更换整个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
请参阅图3、图4与图6,进一步地,第一封堵件312为第一螺栓,连接管313另一端的内壁设有与第一螺栓相应的螺纹。第一螺栓外套设有第一密封垫314,第一密封垫314抵触于第一螺栓的头部与连接管313另一端端面之间。如此,转动第一螺栓时,便能拆装第一封堵件312,操作较为方便。此外,第一密封垫314能保证第一螺栓与连接管313之间的密封性,避免相变材料35通过连接管313向外泄露。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连接管313另一端与第一避让孔321孔壁之间的密封性,将连接管313另一端与第一避让孔321的孔壁处通过焊接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封堵件312不限于是第一螺栓,还可以是例如卡接件、弹性塞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参阅图3至图6,进一步地,保温材料33为发泡材料。保温材料33充满于内壳体31与外壳体32之间的区域。保温材料33包裹于内壳体31的外部。如此,生产制造过程中,将内壳体31设置于外壳体32内后,通过向内壳体31与外壳体32之间的区域填充发泡剂,发泡剂例如为环戊烷、聚氨酯等等,发泡剂注入一段时间后会固化形成发泡材料,发泡材料起到保温作用的同时还能增强内壳体31与外壳体32之间的结合稳固性。此外,当保温材料33包裹于内壳体31的外部时,对内壳体31的保温效果较好。
参阅图3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32设有第二注射口322,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注射口322的第二封堵件323。如此,在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组装生产过程中,打开第二封堵件323,将发泡剂注入到内壳体31与外壳体32之间的区域,然后通过第二封堵件323封住第二注射口322。
类似于,第二封堵件323例如为第二螺栓,第二注射口322的口壁设有与第二螺栓相适应的螺纹,这样能便于拆装操作。当然了,第二封堵件323也可以是例如设置于第二注射口322的卡接件或弹性塞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此外,第二螺栓外套设有第二密封垫326,第二密封垫326抵触于第二螺栓的头部与外壳体32的板面之间。第二密封垫326能保证密封性,避免保温材料33通过第二注射口322向外泄露。
请参阅图3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壳体31包括第一筒体315与第一盖体316。第一筒体315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3151,第一筒体315的另一端为封闭端,第一盖体316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筒体315设有第一开口3151的一端。同样地,外壳体32包括第二筒体324与第二盖体325,第二筒体324的一端设有第二开口3241,第二筒体324的另一端为封闭端,第二盖体325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筒体324设有第二开口3241的一端。
具体而言,第一筒体315与第一盖体316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为螺纹配合相连,卡接相连,或者粘接相连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此外,第一筒体315与第二筒体324均例如为圆柱体状、立方体状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3至图6,进一步地,第一盖体316的板面上设有第一引导管3161与第二引导管3162,第二盖体325上设有与第一引导管3161位置相应的第二避让孔3251以及与第二引导管3162位置相应的第三避让孔3252。第一引导管3161设置于第二避让孔3251中,第二引导管3162设置于第三避让孔3252中。进水接驳管342套设于第一引导管3161中,出水接驳管343套设于第二引导管3162中。如此,一方面,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分别通过第一引导管3161、第二引导管3162穿出到外壳体32的外部;另一方面,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均通过第二盖体325所在端面向外引出,这样便于与燃气热水器的管道相连。
具体而言,为了保证内壳体31的密封性,第一引导管3161的外壁与第二避让孔3251的孔壁焊接连接,第二引导管3162的外壁与第三避让孔3252的孔壁焊接连接。此外,进水接驳管342的外壁与第一引导管316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出水接驳管343的外壁与第二引导管316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也可以设置于外壳体32的不同端面上,在此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串联地设置于燃气热水器的热水出水管13上,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均设置有连接接头344。
请参阅图3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管341为S形管,换热管341的外壁上设有换热翅片3413。如此,S形管能使得能充分利用内壳体31的空间,尽可能地延长换热路径,使得冷水经过换热管341过程中受热时间延长,能保证换热效果。此外,换热翅片3413能提高换热管341与相变材料35之间的换热效果。
请参阅图3至图7,图7示出了图4中的其中一个直管段3411外设置换热翅片3413的结构示意图。具体而言,换热管341包括若干个直管段3411,以及将若干个直管段3411串联连接的弯头管3412。直管段3411的外壁上设置有换热翅片3413。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描述的其中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连,以及其中一个元件装设于另一个元件上,可以理解的是,该两个元件的连接方式具体例如可以采用螺栓、螺钉、销钉、铆钉等等安装件连接,或者采用卡接、焊接或一体成型方式固定相连。其中,一体成型方式可采用挤压、铸造、压装、注塑等工艺。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热水器包括:
主机(10),所述主机(10)设有冷水接头管(11)、冷水进水管(12)、热水出水管(13)与热水接头管(14),所述冷水接头管(11)与所述冷水进水管(12)相连通,所述热水出水管(13)与所述热水接头管(14)相连通,所述热水出水管(13)上设有第一开关阀(61);
旁通管路(20)与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所述旁通管路(20)与所述热水出水管(13)并联设置,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设置于所述旁通管路(20)上,所述旁通管路(20)上还设有第二开关阀(62);
连通管(40)与第一流量调节阀(51),所述连通管(40)的一端与所述冷水进水管(12)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连通管(40)的另一端与所述热水出水管(13)的出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51)设置于所述连通管(40)上;
第一温度传感器(T1)与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设置于所述热水接头管(14)上,用于获取所述热水接头管(14)的水温信息,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所述第一开关阀(61)、所述第二开关阀(62)以及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51)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T2)与第三温度传感器(T3);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T2)设置于所述冷水进水管(12)上,用于获取所述冷水进水管(12)的水温信息;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T3)设置于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上,用于获取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的水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T2)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T3)均和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水泵(70);所述水泵(70)设置于所述冷水进水管(12)上,所述水泵(70)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10)包括机壳(15),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设置于所述机壳(15)的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设置于所述冷水进水管(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10)包括机壳(15),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设置于所述机壳(15)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设置于所述机壳(15)的其中一侧内壁上,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设置于所述机壳(15)的另一侧内壁上;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与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之间的空间区域用于设置燃烧器(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的形状与所述机壳(15)的其中一侧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二相变储热模块(80)的形状与所述机壳(15)的另一侧的形状相适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10)还包括风机(16)、燃烧器(17)与主换热器(18);所述风机(16)与所述燃烧器(17)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主换热器(18)的进水端与冷水进水管(12)相连通,所述主换热器(18)的出水端分别与所述热水出水管(13)、所述旁通管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储热模块(30)包括:内壳体(31)、外壳体(32)、保温材料(33)、换热组件(34)与相变材料(35);所述内壳体(31)套设于所述外壳体(32)的内部,所述保温材料(33)填充于所述内壳体(31)与所述外壳体(32)之间的区域;所述换热组件(34)包括换热管(341)、进水接驳管(342)与出水接驳管(343),所述换热管(34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接驳管(342)、所述出水接驳管(343)相连,所述换热管(341)设置于所述内壳体(31)的内部,所述进水接驳管(342)与所述出水接驳管(343)均依次贯穿所述内壳体(31)与所述外壳体(32)伸出到所述外壳体(32)的外部,所述进水接驳管(342)与所述出水接驳管(343)串联地设置于所述旁通管上;所述相变材料(35)填充于所述内壳体(31)的内部以及位于所述换热管(341)的外部。
CN202110857539.9A 2021-07-28 2021-07-28 燃气热水器 Pending CN1134323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57539.9A CN113432307A (zh) 2021-07-28 2021-07-28 燃气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57539.9A CN113432307A (zh) 2021-07-28 2021-07-28 燃气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2307A true CN113432307A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62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7539.9A Pending CN113432307A (zh) 2021-07-28 2021-07-28 燃气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3230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65187A (zh) 燃气热水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15892792U (zh) 燃气热水器
HU229686B1 (hu) Vízmelegítõ elrendezés
CN113432307A (zh) 燃气热水器
KR20120057007A (ko) 소형 온수보일러의 온수 가열장치
CN215892788U (zh) 燃气热水器
CN209978346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
KR100443502B1 (ko) 복합형 가스 온수기 시스템
CN216049352U (zh) 相变储能装置与热水设备
US20220205682A1 (en) Smart circulation control instantaneous-heating storage heat exchanger
KR20110096214A (ko) 전기식 온수탱크
KR20020040230A (ko) 심야전기를 이용한 온수기의 열교환기
CN113432300A (zh) 相变储热式燃气热水器及其工作方法
JP6566321B2 (ja) 給湯機
CN219014639U (zh) 储水装置及热水器
CN215892793U (zh) 燃气热水器
JP3920843B2 (ja) 給湯器
CN215892768U (zh) 相变储热式燃气热水器
CN211084446U (zh) 相变热水器
CN210004578U (zh) 燃气热水机组
CN220852103U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
CN117419464A (zh) 具有零冷水功能的燃气热水器的控制方法
KR100392200B1 (ko) 열교환식 전기온수기
CN218033701U (zh) 一种pvdf超纯水在线加热器
CN211316543U (zh) 相变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