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8751B -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8751B
CN113428751B CN202011398965.2A CN202011398965A CN113428751B CN 113428751 B CN113428751 B CN 113428751B CN 202011398965 A CN202011398965 A CN 202011398965A CN 113428751 B CN113428751 B CN 113428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user
car
detection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89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28751A (zh
Inventor
横井谦太朗
野田周平
木村纱由美
田村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28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8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28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8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2Devices monitoring the user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37Performance analy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本发明做到根据环境来有效地抑制使用者的未检出或者影子的误检测。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具备亮度测量部、进行切换的处理切换部、检测部以及门开闭控制部。上述亮度测量部测量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的亮度值。上述处理切换部切换第1处理部与第2处理部,所述第1处理部根据上述亮度测量部测量出的上述图像的亮度值来抑制上述使用者的未检出,所述第2处理部根据上述图像的亮度值来抑制映入到上述图像中的影子的误检测。上述检测部使用由上述第1处理部或上述第2处理部得到的上述图像来检测上述使用者。上述门开闭控制部根据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上述轿厢的门的门开闭动作。

Description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20-051312(申请日期:2020年3月23日)为基础而从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考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当电梯的轿厢到达候梯厅而开门时,会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关门出发。这时,电梯的使用者由于不清楚轿厢何时关门,因此有时会在从候梯厅乘坐进轿厢时撞到正在关闭的门。为了避免这样的乘坐时的撞门,有使用摄像机的摄影图像来检测乘坐进轿厢的使用者、并使该检测结果反映到门的开闭控制中的系统。
发明内容
在上述系统中,是利用因使用者的运动而发生图像的亮度变化这一事实来判断使用者的有无。不过,当使用者的影子等映入到图像中时,有时会将该影子的运动误检测为使用者。影子的误检测可以通过变更针对亮度变化的阈值来应对。也就是说,只要提高针对亮度变化的阈值,便能防止将影子的运动所引起的较小亮度变化误检测为使用者这一情况。
另一方面,若提高阈值,则根据身为背景的地面的亮度的不同,有时会发生无法检测到使用者的状况。例如地面较暗、使用者与地面的对比度较低这样的情况。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阈值,则虽能抑制影子的误检测,却无法再检测到原本的检测对象即使用者。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根据环境来有效地抑制使用者的未检出或者影子的误检测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利用设置在轿厢上而拍摄上述轿厢的门附近以及候梯厅的摄像机的图像来检测使用者。上述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具备亮度测量部、进行切换的处理切换部、检测部以及门开闭控制部。
上述亮度测量部测量上述摄像机拍摄到的上述图像的亮度值。上述处理切换部切换第1处理部与第2处理部,所述第1处理部根据上述亮度测量部测量出的上述图像的亮度值来抑制上述使用者的未检出,所述第2处理部根据上述图像的亮度值来抑制映入到上述图像中的影子的误检测。上述检测部使用由上述第1处理部或上述第2处理部得到的上述图像来检测上述使用者。上述门开闭控制部根据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上述轿厢的门的门开闭动作。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来有效地抑制使用者的未检出或者影子的误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轿厢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3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摄像机的摄影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4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使用者检测系统的开门时的使用者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5为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实际空间内的坐标系的图。
图6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以块单位来划分摄影图像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7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候梯厅的地面比较明亮的情况下的摄影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8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候梯厅的地面较暗的情况下的摄影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9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在地面比较明亮的情况下进行了曝光调整和亮度修正时的验证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10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在地面较暗的情况下进行了曝光调整和亮度修正时的验证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11为将上述图9的验证结果加以整理的图。
图12为将上述图10的验证结果加以整理的图。
图13为以“未检出抑制”的效果为基准将上述图11的验证结果加以整理的图。
图14为以“未检出抑制”的效果为基准将上述图12的验证结果加以整理的图。
图15为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使用者检测系统的未检出抑制/误检测抑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6为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测量区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17为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地面的亮度等级的图。
图18为表示变形例1中的重开/强制开门管理表的一例的图。
图19为表示变形例1中的未检出抑制/误检测抑制的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20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轿厢内设定的检测区与测量区的关系的图。
图21为表示变形例2中的重关/强制关门管理表的一例的图。
图22为表示变形例2中的未检出抑制/误检测抑制的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再者,揭示只是一例,发明并不受以下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所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变形当然包含在揭示的范围内。为了使得说明更加明确,附图中有时还会相对于实际的实施形态而变更各部分的尺寸、形状等来示意性地加以表示。多个附图中,有时还向对应要素标注相同参考数字而省略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再者,此处以1台轿厢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多台轿厢也是同样的构成。
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设置有摄像机12。具体而言,摄像机12以使镜头部分朝向正下方或者朝候梯厅15侧或轿厢11内部侧倾斜规定角度程度的方式设置在覆盖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门楣板11a中。
摄像机12例如为车载摄像机等小型监视用摄像机,具有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可以连续拍摄1秒钟几帧(例如30帧/秒)的图像。摄像机12例如在轿厢11到达各楼层的候梯厅15时启动,以将轿厢门13附近和候梯厅15包含在内的方式进行拍摄。再者,摄像机12也可在轿厢11运转时始终进行动作。
此时的摄影范围调整为L1+L2(L1>>L2)。L1为候梯厅侧的摄影范围,从轿厢门13朝候梯厅15具有规定距离。L2为轿厢侧的摄影范围,从轿厢门13朝轿厢背面具有规定距离。再者,L1、L2为纵深方向的范围,宽度方向(与纵深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范围至少比轿厢11的横宽大。
在各楼层的候梯厅15内,在轿厢11的到达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层门14。层门14在轿厢11到达时卡合至轿厢门13来进行开闭动作。再者,动力源(门机)处于轿厢11侧,层门14只是跟随轿厢门13进行开闭。在以下的说明中,轿厢门13开门时层门14也开门,轿厢门13关门时层门14也关门。
由摄像机12连续地拍摄到的各图像(影像)由图像处理装置20实时加以解析处理。再者,图1中,为方便起见,是将图像处理装置20从轿厢11取出来加以展示的,但实际上,图像处理装置20是与摄像机12一起收纳在门楣板11a中。
图像处理装置20中配备有存储部21和检测部22。存储部21例如由RAM等存储器设备构成。存储部21逐次保存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而且具有暂时保存检测部22的处理所需的数据用的缓冲区。再者,存储部21中也可保存以对摄影图像的预处理的形式实施了畸变修正、放大缩小、局部剪切等处理的图像。
检测部22例如由微处理器构成,使用摄像机12的摄影图像来检测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使用者。若在功能上划分该检测部22,则由检测区设定部22a、检测处理部22b、亮度测量部22c、处理切换部22d构成。再者,这些功能部可通过软件来实现,也可通过IC(Integrated Circuit)等硬件来实现,也可并用软件及硬件来实现。
检测区设定部22a在从摄像机12获得的摄影图像上设定至少1个以上的用于检测使用者的检测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用于检测位于候梯厅15内的使用者的检测区E1。详细而言,检测区设定部22a设定从轿厢11的出入口起包含门槛18、47而朝候梯厅15具有规定距离L3的检测区E1(参考图3)。
检测处理部22b使用检测区设定部22a设定的检测区E1内的图像来检测存在于候梯厅15内的使用者或物体。再者,所谓“物体”,例如包括使用者的衣服、行李还有轮椅等移动体。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讲到“检测使用者”时,包含了“物体”。
亮度测量部22c测量从摄像机12获得的图像的亮度值。详细而言,亮度测量部22c例如以候梯厅15的地面16为测量对象,测量图像中与候梯厅15的地面16相对应的部分的亮度值。
处理切换部22d切换第1处理部23与第2处理部24。第1处理部23和第2处理部24是按目的来调整摄影图像的亮度用的处理部。第1处理部23根据亮度测量部22c测量出的图像的亮度值来执行用于抑制使用者的未检出的处理。第2处理部24根据亮度测量部22c测量出的图像的亮度值来执行用于抑制该图像中映入的影子的误检测的处理。这些处理的详情将在后面使用图9及图10来进行说明。再者,也可使电梯控制装置30具有图像处理装置20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
电梯控制装置30由具备CPU、ROM、RAM等的电脑构成。电梯控制装置30进行轿厢11的运转控制等。此外,电梯控制装置30具备门开闭控制部31。
门开闭控制部31控制轿厢11到达候梯厅15时的轿厢门13的门开闭。详细而言,门开闭控制部31在轿厢11到达候梯厅15时打开轿厢门13,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关门。但是,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中由检测处理部22b检测到使用者的情况下,门开闭控制部31禁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并朝全开方向重开轿厢门13来维持开门状态。
图2为表示轿厢11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在轿厢11的出入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轿厢门13。图2的例子中展示的是两扇对开型轿厢门13,构成轿厢门13的2块门板13a、13b沿面宽方向(水平方向)相互朝反方向进行开闭动作。再者,所谓“面宽”,与轿厢11的出入口相同。
在轿厢11的出入口两侧设置有正面柱41a、41b,与门楣板11a一起围绕着轿厢11的出入口。“正面柱”也称为门档或层门门套,通常在背侧设置有用于收纳轿厢门13的门暗箱。在图2的例子中,在轿厢门13已开门时,一门板13a收纳到设置于正面柱41a背侧的门暗箱42a内,另一门板13b收纳到设置于正面柱41b背侧的门暗箱42b内。
在正面柱41a、41b中的一方或两方上设置有显示器43、配设有目的楼层按钮44等的操作箱45、扬声器46。在图2的例子中,在正面柱41a上设置有扬声器46,在正面柱41b上设置有显示器43、操作箱45。此处,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门楣板11a的中央部设置有具有广角镜头的摄像机12。
图3为表示摄像机12的摄影图像的一例的图。上侧为候梯厅15,下侧为轿厢11内。图中的16表示候梯厅15的地面,19表示轿厢11的地面。E1表示检测区。
轿厢门13具有在轿厢门槛47上相互沿反方向移动的2块门板13a、13b。层门14也一样,具有在层门槛18上相互沿反方向移动的2块门板14a、14b。层门14的门板14a、14b与轿厢门13的门板13a、13b一起沿门开闭方向移动。
摄像机12设置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因而,在轿厢11已在候梯厅15处开门时,像图1所示那样拍摄候梯厅侧的规定范围(L1)和轿厢内的规定范围(L2)。其中,在候梯厅侧的规定范围(L1)内设定有用于检测乘坐进轿厢11的使用者的检测区E1。
在实际空间中,检测区E1从出入口(面宽)的中心朝候梯厅方向具有L3的距离(L3≤候梯厅侧的摄影范围L1)。全开时的检测区E1的横宽W1设定成出入口(面宽)的横宽W0以上的距离。如图3中斜线所示,检测区E1包含门槛18、47,以门套17a、17b的死角除外的方式加以设定。再者,检测区E1的横向(X轴方向)的尺寸也可设为根据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加以变更的构成。此外,检测区E1的纵向(Y轴方向)的尺寸也可设为根据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加以变更的构成。
下面,针对本系统的动作,分为(a)使用者检测处理、(b)未检出抑制/误检测抑制的处理来进行说明。
(a)使用者检测处理
图4为表示本系统中的开门时的使用者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作为初始设定,由图像处理装置20中配备的检测部22的检测区设定部22a执行检测区设定处理(步骤S10)。关于该检测区设定处理,例如在设置好摄像机12时或者调整了摄像机12的设置位置时以如下方式加以执行。
即,检测区设定部22a设定在轿厢11已全开的状态下从出入口朝候梯厅15具有距离L3的检测区E1。如图3所示,检测区E1包含门槛18、47,以门套17a、17b的死角除外的方式加以设定。此处,在轿厢11已全开的状态下,检测区E1的横向(X轴方向)的尺寸为W1,具有出入口(面宽)的横宽W0以上的距离。
此处,当轿厢11到达任意楼层的候梯厅15时(步骤S11的是),电梯控制装置30打开轿厢门13来等待乘坐轿厢11的使用者(步骤S12)。
此时,由设置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摄像机12以规定帧率(例如30帧/秒)拍摄候梯厅侧的规定范围(L1)和轿厢内的规定范围(L2)。图像处理装置20按时间序列获取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一边将这些图像逐次保存至存储部21(步骤S13),一边实时执行以下那样的使用者检测处理(步骤S14)。再者,也能以对摄影图像的预处理的形式进行畸变修正、放大缩小、图像的局部剪切等。
使用者检测处理由图像处理装置20中配备的检测部22的检测处理部22b执行。检测处理部22b从摄像机12按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个摄影图像中提取检测区E1内的图像,由此,根据这些图像来检测使用者或物体的有无。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摄像机12拍摄以与设置在轿厢11的出入口的轿厢门13水平的方向为X轴、以轿厢门13的中心到候梯厅15的方向(与轿厢门13垂直的方向)为Y轴、以轿厢11的高度方向为Z轴的图像。在该摄像机12拍摄到的各图像中,以块单位对检测区E1的部分进行比较,由此来检测正在轿厢门13的中心到候梯厅15的方向也就是Y轴方向上移动的使用者的脚部位置的运动。
图6展示以规定的块单位呈矩阵状对摄影图像进行了分割的例子。将原图像划分成边长Wblock的格子状之后的范围称为“区块”。在图6的例子中,区块的纵横长度相同,但纵向与横向的长度也可不一样。此外,可在图像的整个区域内将区块设为均匀的大小,也可设为例如越是图像上部便越是缩短纵向(Y轴方向)的长度等不均匀的大小。
检测处理部22b按时间序列顺序逐张读出存储部21中保持的各图像,按每一区块算出这些图像的平均亮度值。这时,以初始值的形式在存储部21内的未图示的第1缓冲区内保持好输入最初的图像时算出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
当获得第2张之后的图像时,检测处理部22b对当前图像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与上述第1缓冲区中保持的前1图像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进行比较。结果,在当前图像中存在具有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亮度差的区块的情况下,检测处理部22b将该区块判定为有运动的区块。当判定了对应于当前图像的运动的有无时,检测处理部22b将该图像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作为与下一图像的比较用而保持到上述第1缓冲区中。之后,检测处理部22b以相同方式重复如下操作,即,一边按时间序列顺序以块单位比较各图像的亮度值一边判定运动的有无。
检测处理部22b检查检测区E1内的图像上是否存在有运动的区块。结果,若检测区E1内的图像上存在有运动的区块,则检测处理部22b判断检测区E1内存在使用者或物体。
当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轿厢门13开门时于检测区E1内检测到使用者或物体的存在时(步骤S15的“是”),从图像处理装置20向电梯控制装置30输出使用者检测信号。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1接收该使用者检测信号,由此,禁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而维持开门状态(步骤S16)。
详细而言,当轿厢门13变为全开状态时,门开闭控制部31开始开门时间的计数动作,在已计数规定时间T分钟(例如1分钟)的时间点进行关门。若在这一期间内检测到使用者而送来使用者检测信号,则门开闭控制部31停止计数动作并清除计数值。由此,会在上述时间T内维持轿厢门13的开门状态。
再者,若在这一期间内检测到新的使用者,则再次清除计数值,在上述时间T内维持轿厢门13的开门状态。但是,若在上述时间T内三番五次走来使用者,则一直无法关闭轿厢门13的状况会持续下去,因此,优选设置好容许时间Tx(例如3分钟),在已经过该容许时间Tx的情况下强制性地关闭轿厢门13。
当上述时间T分钟的计数动作结束时,门开闭控制部31关闭轿厢门13而使轿厢11朝目的楼层出发(步骤S17)。
再者,在图4的流程图中,是设想轿厢门的开门时来进行的说明,但关门时也是一样的,在开始关门到全闭为止的期间内(关门动作中)于检测区E1内检测到使用者或物体的情况下,会暂时中断关门动作。
(b)未检出抑制/误检测抑制
如上所述,使用者检测处理是根据检测区E1中的图像的亮度变化来检测使用者的运动。不过,例如由于照明设备的光或者日照的光等的关系,摄影图像中有时会映入使用者或门等的影子,该影子的运动在图像上表现为亮度变化,从而被误检测为使用者。
例如,如图7所示,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比较明亮的情况下,摄影图像中明显地映出使用者P1的影子S1,因此误检测的可能性升高。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较暗的情况下,虽然误检测到影子S2的可能性降低,但由于使用者P2与地面16的对比度下降,因此有时无法正确地检测到使用者P2。
通常而言,通过提高针对亮度变化的阈值,可以抑制影子的误检测,通过降低阈值,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未检出。但是,误检测抑制的处理与未检出抑制的处理处于相反的关系,只好以某一处理为优先来决定阈值。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曝光调整(明曝光/暗曝光)和亮度修正(过曝/欠曝)的技术而不是阈值来实现未检出抑制处理和误检测抑制。
·曝光调整(明曝光/暗曝光)
所谓“曝光调整”,是对摄像机12的曝光时间进行调整。“曝光时间”是摄像机12中配备的摄像元件透过镜头被曝光的时间,相当于摄影时的快门的打开时间。曝光时间越长,获得的图像便越明亮。将延长曝光时间而明亮地进行拍摄这一操作称为“明曝光”。将缩短曝光时间而较暗地进行拍摄这一操作称为“暗曝光”。
再者,区别于“曝光调整”,通过调整“增益”也能改变摄影图像的亮度。“增益”是增减摄像机12的输出值用的系数。若提高增益的数值,则摄像机12的输出值也提高,因此获得明亮的图像。若降低增益的数值,则摄像机12的输出值也降低,因此获得较暗的图像。可调整曝光时间及增益两方,也可调整某一方。但是,当提高增益时,图像中包含的噪声也被放大,因此,考虑到画质,优选调整曝光时间。此外,若曝光时间过长,则映出的活动被摄体变得模糊,因此,曝光时间优选以不会变为预先定下的值以上的方式加以限制。
·亮度修正(过曝/欠曝)
所谓“亮度修正”,是将图像的各像素的亮度值朝提高的方向或者朝降低的方向加以修正的处理,有下述那样的过曝的处理和欠曝的处理。上述“曝光调整”是改变图像整体的亮度值的方法,相对于此,“亮度修正”既可以改变图像整体的亮度值,也可以局部改变亮度值。也就是说,“亮度修正”有例如可以仅使摄影图像中映入的影子的区域过曝/欠曝这一优点。再者,针对摄影图像上的影子区域的局部的亮度修正例如可以通过事先获取到各楼层中影子的产生频次较高的区域的坐标来实现。
·过曝的处理
将图像的各像素的亮度值(0(黑)~255(白))朝提高的方向加以修正。这时,接近白色的像素(例如亮度值“220”)变为最高值“255”,变为完全的白色。将其称为“过度曝光”或“过曝”。以下,将提高图像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的方向的亮度修正称为“过曝”的处理。
例如,当白色的地板(亮度值“255”或者接近“255”的高亮度值)上出现淡影时,该影子的亮度值为“230”左右。此处,若使影子部分的像素过曝,则变为与地板相同的亮度值“255”或者与地板的亮度值相近的高亮度值而融入地板中,因此影子从图像上消失。因而,影子的误检测就不复存在。
再者,例如在使用者身穿白色裤子(亮度值“230”左右)的情况下,若进行过曝,则白色裤子融入到白色地板中,容易变为未检出。但是,若裤子是白色的而例如鞋子是黑色的、裤子上出现的褶皱的亮度值有“200”左右,则不会完全过曝。因而,对于使用者而言,大多能局部检测到而不会变为未检出。
作为过曝的处理,通常较多的是通过伽马修正来明亮地进行转换。例如,设定为伽马值γ=2.0(若大于1.0则比较明亮)而像下述那样转换像素的颜色信息即RGB的各值。再者,实际上是进行将亮度值“0~255”的范围暂时归一化为“0.0~1.0”之后进行伽马修正,并再次返回到亮度值“0~255”的范围的处理。
Figure BDA0002816382850000091
或者,也可简单地像下述那样进行转换。
R=min(R×1.5,255)
G=min(G×1.5,255)
B=min(B×1.5,255)
使RGB的各值变为1.5倍来增亮。这时,通过以“255”为上限取较小的值,将转换后的亮度值控制在“0~255”的范围内。
也可更简单地像下述那样进行转换。
R=min(R+30,255)
G=min(G+30,255)
B=min(B+30,5,255)
对RGB的各值加上固定值“30”来增亮。这时,通过以“255”为上限取较小的值,将转换后的亮度值控制在“0~255”的范围内。
·欠曝的处理
将图像的各像素的亮度值(0(黑)~255(白))朝降低的方向加以修正。这时,接近黑色的像素(例如亮度值“30”)变为最低值“0”,变为完全的黑色。将其称为“曝光不足”或“欠曝”。以下,将降低图像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的方向的亮度修正称为“欠曝”的处理。
例如,当黑色地板(亮度值“30”)上出现淡影时,该影子的亮度值为“0”或者接近地板的亮度值的低亮度值。此处,若使影子部分的像素欠曝,则变为亮度值“0”或者与地板极为接近的低亮度值而融入地板中,因此影子从图像上消失。因而,影子的误检测不复存在。
再者,例如在使用者身穿黑色裤子(亮度值“30”左右)的情况下,若进行欠曝,则黑色裤子融入到黑色地板中,容易变为未检出。但是,若裤子是黑色的而例如鞋子是灰色的、裤子的褶皱等上面出现的反射部分的亮度值有“50”左右,则不会完全欠曝。因而,对于使用者而言,大多能局部检测到而不会变为未检出。
作为欠曝的处理,通常较多的是通过伽马修正来较暗地进行转换。例如,设定为伽马值γ=0.5(若小于1.0则较暗)来转换像素的颜色信息即RGB的各值。转换式与上述过曝的情况下的相同。
或者,也可简单地像下述那样进行转换。
R=max(R×0.5,0)
G=max(G×0.5,0)
B=max(B×0.5,0)
使RGB的各值变为0.5倍来减暗。这时,通过以“0”为下限取较大的值,将转换后的亮度值控制在“0~255”的范围内。
也可更简单地像下述那样进行转换。
R=max(R-30,0)
G=max(G-30,0)
B=max(B-30,0)
从RGB的各值中减去固定值“30”来减暗。这时,通过以“0”为下限取较大的值,将转换后的亮度值控制在“0~255”的范围内。
下面,对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使用上述的曝光调整和亮度修正能最有效地抑制未检出或者抑制误检测进行说明。
图9为表示在地面比较明亮的情况下进行了曝光调整和亮度修正时的验证结果的一例的图。“正确检出”这一项目表示使用者的未检出抑制效果。“〇”这一符号意指可实现正确检出(有未检出抑制效果),“×”这一符号意指无法实现正确检出(无未检出抑制效果),“△”这一符号意指既存在可正确检出的情况也存在无法正确检出的情况。“影子抑制”这一项目表示影子的误检测抑制效果。“〇”这一符号意指可实现影子抑制(有误检测抑制效果),“×”这一符号意指无法实现影子抑制(无误检测抑制效果),“△”这一符号意指既存在可抑制影子的情况也存在无法抑制影子的情况。
原图像中包含地面101、使用者的腿部分102、影子103。地面101的颜色为白色(例如亮度值“255”)。准备将使用者的腿部分102的颜色设为白色(例如亮度值“255”)的A模式的原图像、设为灰色(例如亮度值“128”)的B模式的原图像、设为黑色(例如亮度值“0”)的C模式的原图像。
当对这3种模式的原图像实施明曝光或过曝的处理时,影子103消失,因此能防止误检测。其原因在于,影子103的亮度值变为与地面101的亮度值相同的程度,使得影子103融入到地面101中。关于使用者,对于腿部分102的颜色为白色或灰色的原图像(A模式和B模式)而言,腿部分102的亮度值变得接近白色的地面101。因此,无法检测到使用者的可能性升高。
另一方面,当对3种模式的原图像实施暗曝光或欠曝的处理时,影子103受到强调,因此误检测的可能性升高。关于使用者,对于腿部分102的颜色为白色的原图像(A模式)而言,腿部分102(尤其是轮廓部分)得到了强调,因此变得易于检出。此外,对于腿部分102的颜色为灰色或黑色的原图像(B模式和C模式)而言,地面101本来就是白色的,因此,即便进行暗曝光或欠曝的处理,也能确保地面101与腿部分102的对比度。因而能检测到使用者。
图10为表示在地面较暗的情况下进行了曝光调整和亮度修正时的验证结果的一例的图。图中的“正确检出”、“影子抑制”这各项目和“〇”、“×”、“△”这各符号的说明与图9相同。
原图像中包含地面201、使用者的腿部分202、影子203。地面201的颜色为黑色(例如亮度值“0”)。准备将使用者的腿部分202的颜色设为白色(例如亮度值“255”)的D模式的原图像、设为灰色(例如亮度值“128”)的E模式的原图像、设为黑色(例如亮度值“0”)的F模式的原图像。
当对这些原图像实施明曝光或过曝时,影子203与地板201的亮度差受到强调,因此容易发生误检测。关于使用者,对于腿部分202的颜色为白色的原图像(D模式)而言,本来就在腿部分202与地面201之间确保了对比度,因此,即便进行明曝光或过曝,也能检测到使用者。对于腿部分202的颜色为灰色或黑色的原图像(E模式和F模式)而言,例如借助裤子的褶皱等的亮度可以检测到使用者。
另一方面,当对3种模式的原图像进行暗曝光或欠曝时,影子203消失,因此能防止误检测。关于使用者,对于腿部分202的颜色为白色或灰色的原图像(D模式和E模式)而言,即便进行暗曝光或欠曝也能确保腿部分202与地面201的对比度,因此能检测到使用者。但是,对于腿部分202的颜色为黑色的原图像(F模式)而言,腿部分202的亮度值变为与地面201的亮度值相同的程度,因此无法检测到使用者的可能性升高。
若将上述验证结果加以整理,则变为图11及图12的样子。图中的所谓“对象”,是指使用者。此处,所谓“明亮”,例如是亮度值“200”~“255”的范围,所谓“较暗”,例如是亮度值“0”~“50”的范围(参考图17)。
·“明亮的地板”的情况
当对包含“明亮的对象”的图像使用“明曝光/过曝”的处理时,获得“误检测抑制”的效果。当对包含“明亮的对象”的图像使用“暗曝光/欠曝”的处理时,获得“未检出抑制”的效果。
当对包含“较暗的对象”的图像使用“明曝光/过曝”的处理时,获得“误检测抑制”的效果。当对包含“较暗的对象”的图像使用“暗曝光/欠曝”的处理时,获得“未检出抑制”的效果。
·“较暗的地板”的情况
当对包含“明亮的对象”的图像使用“明曝光/过曝”的处理时,获得“未检出抑制”的效果。当对包含“明亮的对象”的图像使用“暗曝光/欠曝”的处理时,获得“误检测抑制”的效果。
当对包含“较暗的对象”的图像使用“明曝光/过曝”的处理时,获得“未检出抑制”的效果。当对包含“较暗的对象”的图像使用“暗曝光/欠曝”的处理时,获得“误检测抑制”的效果。
若以“未检出抑制”和“误检测抑制”的效果为基准将上述验证结果加以整理,则分为图13及图14的样子。
如图13所示,当以与对象的亮度无关的方式对包含“明亮的地板”的图像使用“明曝光/过曝”的处理时,获得“误检测抑制”的效果。当对包含“明亮的地板”的图像使用“暗曝光/欠曝”的处理时,获得“未检出抑制”的效果。如图14所示,当以与对象的亮度无关的方式对包含“较暗的地板”的图像使用“明曝光/过曝”的处理时,获得“未检出抑制”的效果。当对包含“较暗的地板”的图像使用“暗曝光/欠曝”的处理时,获得“误检测抑制”的效果。总而言之,得知在希望重视“未检出抑制”的情况和希望重视“误检测抑制”的情况下像下述那样对处理进行切换即可。
·希望重视“未检出抑制”的情况
若是“明亮的地板”,则进行“暗曝光/欠曝”的处理。
若是“较暗的地板”,则进行“明曝光/过曝”的处理。
·希望重视“误检测抑制”的情况
若是“明亮的地板”,则进行“明曝光/过曝”的处理。
若是“较暗的地板”,则进行“暗曝光/欠曝”的处理。
下面,对未检出抑制和误检测抑制相关的具体处理次序进行说明。
未检出抑制或误检测抑制的处理优选在平常运转中轿厢11停在各楼层而开门时执行。具体而言,在图4的步骤S13中,随着轿厢11的开门而获取到包含候梯厅15的地面16的摄影图像时,根据该摄影图像的亮度值来执行未检出抑制的处理或者误检测抑制的处理。如后文所述,可以预先决定好重视未检出抑制和误检测抑制中的哪一方来加以执行。
图15为表示本系统中的未检出抑制/误检测抑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未检出抑制/误检测抑制的处理通过图像处理装置20中配备的检测部22的亮度测量部22c和处理切换部22d以如下次序执行。
在图4的步骤13中得到摄影图像时,亮度测量部22c测量该摄影图像的一部分的亮度值(步骤S21)。所谓“摄影图像的一部分”,是摄影图像中要检测使用者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候梯厅15的地面16相对应的部分。详细而言,亮度测量部22c通过下述任一方法对摄影图像上的候梯厅15的地面16设定测量区E11,算出该测量区E11内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值作为地面16的亮度。
[测量区E11的设定方法]
·候梯厅15的地面16的整体或一部分
如图16所示,将候梯厅15的整个地面16设定为测量区E11,或者将地面16的一部分设定为测量区E11。在将地面16的一部分设定为测量区E11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门套17a、17b附近等候梯厅15的地面16没有被位于候梯厅15内的使用者挡住的部分。摄影图像上映出候梯厅15的地面16的区域和映出门套17a、17b等电梯结构物的区域可以根据轿厢11的各构成部的设计值(面宽的宽度、门的高度等)和摄像机12的设置信息(位置、视场角等)来求出。根据这些区域的坐标信息来设定测量区E11。
·E1=E11
可将检测区E1用作测量区E11。将检测区E1用作测量区E11时,有可以省去另行设定测量区E11的工夫而且能测量直接关系到使用者检测处理的地面部分的亮度等优点。
[未检出抑制与误检测抑制的切换方法]
在重视未检出抑制的情况与重视误检测抑制的情况下对处理进行切换。重视未检出抑制还是重视误检测抑制例如是由电梯的管理人员考虑各楼层的候梯厅环境等来决定。电梯的管理人员例如操作图像处理装置20上设置的未图示的抑制模式开关而针对各楼层中的每一楼层来设定好未检出抑制模式或误检测抑制模式。
该抑制模式的设定信息例如以与楼层信息关联的方式登记在图1所示的存储部21的表格TB中。在轿厢11响应轿厢召唤或层站召唤而停在了任意楼层时,处理切换部22d从表格TB中读出与该停止的楼层相对应的抑制模式的设定信息,根据该设定信息来切换第1处理部23或第2处理部24。
返回至图15,在设定的是未检出抑制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2的“是”),通过处理切换部22d切换至第1处理部23。第1处理部23根据通过上述步骤21测量出的亮度值来执行未检出抑制处理。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在以256灰阶表示亮度值的情况下,第1处理部23分下述3个等级来判定地面16的亮度。
·第1等级:接近白色的亮度,例如具有亮度值“200~255”的范围。
·第2等级:接近黑色的亮度,例如具有亮度值“0~49”的范围。
·第3等级:接近白色与黑色之间的中间色(灰色)的亮度,例如具有亮度值“50~199”的范围。
各等级的范围可以任意变更。例如,在将亮度值“200”设为阈值TH1、将亮度值“50”设为阈值TH2时,若测量区E11内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值为阈值TH1以上,则判定为第1等级的亮度,若不到阈值TH2,则判定为第2等级的亮度。此外,若测量区E11内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值为阈值TH2以上且不到阈值TH1,则判定为第3等级的亮度。
[通过阈值处理以外的手段来判定亮度的方法]
也可不使用上述那样的阈值而是使用例如处理表格或处理函数来判定亮度。
·使用处理表格的方法
例如,在存储部21中存储有未图示的处理表格。该处理表格中预先设定有针对亮度值的亮度的等级。具体而言,以亮度值“200~255”:第1等级、亮度值“50~199”:第3等级、亮度值“0~49”:第2等级的方式对亮度值与亮度等级进行了关联。因而,只要以测量区E11内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值为输入值来检索上述处理表格,便能以输出值的形式获得与上述输入值相对应的亮度的等级。
·使用处理函数的方法
所谓处理函数,是根据测量区E11内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值来算出亮度的等级用的函数式。可使用这样的函数式来算出亮度的等级。该函数式以各像素的亮度值In(In:测量区内)为输入而将测量区E11内的图像的亮度分类处理为“接近白色”“接近黑色”“接近中间色(灰色)”这3个等级并输出。作为分类处理,可使用机器学习。作为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处理,例如使用k近邻法、决策树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深度学习等通常的处理即可。
[亮度值的读取方法]
优选在开门时连续或周期性(间隔几秒)地读取摄影图像的亮度值而不是仅读取1次。其原因在于,即便避开使用者来设定测量区E11,在轿厢门13开门时也会有使用者的上下,所以仅读取1次会导致准确性不足。只要连续或周期性(间隔几秒)地读取亮度值,在候梯厅15内不再有使用者时亮度值就会稳定下来,因此,只要使用该稳定后的亮度值,便能准确地测量地面16的亮度。
返回至图15,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比较明亮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若摄影图像上的与地面16相对应的亮度值为图17所示的包含最高值“255”的第1等级的范围(步骤S23的“是”),则第1处理部23进行“暗曝光”或“欠曝”的处理(步骤S24)。
具体而言,在进行“暗曝光”的处理的情况下,将摄像机12的曝光时间调整为设定得比标准值T1短的目标值Tb(T1>Tb)。“标准值T1”是预先缺省设定在摄像机12中的标准的曝光时间。“目标值Tb”是用于较暗地进行拍摄的曝光时间,考虑被摄体(此处为候梯厅15)的环境来设定为最佳值。
在进行“欠曝”的处理的情况下,例如设定为伽马值γ=0.5而将图像的各像素的亮度值朝降低的方向加以修正即可。通过这样的方法,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比较明亮、难以检测到使用者的状况的情况下,通过强制性地减暗图像来做到易于检测到使用者。
此外,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较暗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若摄影图像上的与地面16相对应的亮度值为图17所示的包含最低值“0”的第2等级的范围(步骤S23的“否”),则第1处理部23进行“明曝光”或“过曝”的处理(步骤S25)。
具体而言,在进行“明曝光”的处理的情况下,将摄像机12的曝光时间调整为设定得比标准值T1长的目标值Ta(Ta>T1)。“标准值T1”是预先缺省设定在摄像机12中的标准的曝光时间。“目标值Ta”是用于明亮地进行拍摄的曝光时间,考虑被摄体(此处为候梯厅15)的环境来设定为最佳值。
在进行“过曝”的处理的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25中,例如设定为伽马值γ=2.0而将图像的各像素的亮度值朝提高的方向加以修正即可。通过这样的方法,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较暗、难以检测到使用者的状况的情况下,通过强制性地增亮图像来做到易于检测到使用者。
通过这样的处理,能够获得容易检测到位于候梯厅15内的使用者的图像。因而,在关门时检测到来到轿厢11附近的使用者时朝全开方向重开轿厢门13,可以防止使用者撞到轿厢门13。
另一方面,在设定的是误检测抑制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2的“否”),通过处理切换部22d切换至第2处理部24。第2处理部24根据通过上述步骤21测量出的亮度值来执行误检测抑制处理。此处,误检测抑制在对应于地面16的亮度的处理上与上述未检出抑制处理是相反的。
即,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比较明亮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若摄影图像上的与地面16相对应的亮度值为图17所示的包含最高值“255”的第1等级的范围(步骤S26的“是”),则第2处理部24进行“明曝光”或“过曝”的处理(步骤S27)。
“明曝光”和“过曝”的具体处理与上述步骤S25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比较明亮、影子容易表现得比较明显的状况的情况下,通过借助明曝光或过曝的处理来强制性地进一步增亮图像而从图像上去掉影子来防止误检测。再者,若已知晓图像中出现影子的区域,则可仅对该区域局部地进行过曝。
此外,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较暗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若摄影图像上的与地面16相对应的亮度值为图17所示的包含最低值“0”的第2等级的范围(步骤S26的“否”),则第2处理部24进行“暗曝光”或“欠曝”的处理(步骤S28)。
“暗曝光”和“欠曝”的具体处理与上述步骤S24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候梯厅15的地面16较暗的情况下,通过借助暗曝光或欠曝的处理来强制性地进一步减暗图像而从图像上去掉影子来防止误检测。再者,若已知晓图像中出现影子的区域,则可仅对该区域局部地进行欠曝。
通过这样的处理,即便候梯厅15内产生了使用者的影子,也能获得减轻了该影子的图像。因而,可以防止在关门时误检测到影子而误重开轿厢门13这一情况。
[调整方法]
·预设方法
关于曝光调整(明曝光/暗曝光),上述方法是根据地面16的亮度将曝光时间调整为预设的目标值的方法。再者,也可仅将曝光时间和增益中的某一方调整为目标值。也就是说,将曝光时间固定在标准值而将增益调整为目标值。通过固定曝光时间,可以抑制被摄体的模糊。或者,也可将增益固定在标准值而将曝光时间调整为目标值。通过固定增益,可以使噪声停留在一定量上。
如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使用摄像机12的摄影图像来检测候梯厅15的使用者的情况下,可以切换重视使用者的未检出抑制的处理与重视影子的误检测抑制的处理。因而,通过切换成与候梯厅15的环境相应的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使用者的未检出或者影子的误检测。
(变形例1)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通过电梯的管理人员的明示操作来切换未检出抑制处理与误检测抑制处理的构成,但也可以根据轿厢门13的开闭状况来判定使用者的未检出较多的楼层和影子的误检测较多的楼层,由此来切换未检出抑制处理与误检测抑制处理。
在正进行关门动作时检测到位于候梯厅15内的使用者的情况下,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1禁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并朝全开方向重开轿厢门13来维持开门状态。但是,例如当摄影图像中映入有影子等之时,存在误检测为使用者而反复重开的情况。也就是说,关门时重开越多,越能判断是误检测到候梯厅15内产生的影子的可能性较高的楼层。
此外,在正进行关门动作时未检测到位于候梯厅15内的使用者的情况下,轿厢门13关门而不会重开。这时,存在使用者按下候梯厅按钮或者位于轿厢11内的使用者注意到来人而按下开门按钮来强制打开轿厢门13、由此使候梯厅15的使用者乘坐进来这一情况。因而,该强制开门的操作越多,越能判断是无法检测到来自候梯厅15的使用者的可能性较高的楼层。
因此,门开闭控制部31针对各楼层中的每一楼层将轿厢门13重开的次数和通过候梯厅按钮或开门按钮的操作来强制开门的次数记录在图18所示那样的重开/强制开门管理表32中。记录期间可为小时单位,也可为1日单位、月单位。
如图19的流程图所示,检测部22中配备的处理切换部22d对于轿厢11的停止楼层,从门开闭控制部31获取记录在重开/强制开门管理表32中的该楼层的重开次数和强制开门次数作为楼层信息(步骤S31)。
此处,在重开次数为预先设定的一定次数k1以上的情况下,处理切换部22d判断是影子的误检测较多的楼层(步骤S32的“是”),从而以对该楼层执行误检测抑制处理的方式进行切换(步骤S33)。另一方面,在强制开门次数为预先设定的一定次数k2以上的情况下,处理切换部22d判断是使用者的未检出较多的楼层(步骤S34的“是”),从而以对该楼层执行未检出抑制处理的方式进行切换(步骤S35)。再者,在重开次数不到一定次数k1而且强制开门数也不到一定次数k2的情况下(步骤S34的“否”),切换为预先以缺省的形式设定的误检测抑制处理或未检出抑制处理。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是设想检测位于候梯厅15内的使用者这一情况来进行的说明,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是设想检测轿厢11内的使用者这一情况。
下面,对检测轿厢11内的使用者这一情况下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20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轿厢11内设定的检测区E2与测量区E21的关系的图。
由检测部22中配备的检测区设定部22a在轿厢11内设定检测区E2。检测区E2邻接于轿厢11的地面19上设置的轿厢门槛47。检测区E2是在摄影图像上检测使用者用的区域,用于防止开门时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使用者的手等被拽入门暗箱42a、42b的事故。
检测区E2在与出入口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沿轿厢门槛47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设定为带状。再者,轿厢门槛47上由于有轿厢门13(门板13a、13b)的移动,所以排除在区域设定之外。也就是说,检测区E2以轿厢门槛47上除外的方式邻接于轿厢门槛47的长边方向的一侧边加以设定。由此,可以设定不受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影响的检测区E2。
图20的例子中展示的是轿厢11已开门的状态,但检测区E2优选在关门状态下拍摄到的图像上进行设定。其原因在于,关门状态下摄影图像中不会映出候梯厅15侧的背景,所以能够仅以轿厢11内的结构物为基准来设定检测区E2。
亮度测量部22c使用摄像机12的摄影图像来测量轿厢11的地面19的亮度。详细而言,亮度测量部22c通过下述任一方法在摄影图像上设定测量区E21,算出该测量区E21内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值作为地面19的亮度。
[测量区E21的设定方法]
·轿厢11的地面19的整体或一部分
如图20所示,将轿厢11的整个地面19设定为测量区E21,或者将地面19的一部分设定为测量区E21。在将地面19的一部分设定为测量区E21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轿厢门槛47附近(也就是出入口附近)。其原因在于,轿厢11中使用者站在出入口附近的情况较少,因此可以在开门之前不受使用者干扰地测量地面19的亮度。摄影图像上映出轿厢11的地面19的区域和映出正面柱41a、41b、轿厢门槛47等电梯结构物的区域可以根据轿厢11的各构成部的设计值(面宽的宽度、门的高度等)和摄像机12的设置信息(位置、视场角等)来求出。根据这些区域的坐标信息来设定测量区E21。
·E2=E21
也可将检测区E2用作测量区E21。将检测区E2用作测量区E21时,有可以省去设定测量区E21的工夫而且能测量直接关系到使用者检测处理的检测区E2内的地面19的亮度等优点。
此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一样,在重视未检出抑制的情况和重视误检测抑制的情况下对处理进行切换。即,电梯的管理人员例如操作图像处理装置20上设置的未图示的抑制模式开关而针对各楼层中的每一楼层来设定好未检出抑制模式或误检测抑制模式。关于轿厢11,针对各楼层中的每一楼层来设定好抑制模式的原因在于,在轿厢11于各楼层的候梯厅15开门时,由于该候梯厅15的照明光等的影响,轿厢11内的亮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存在使用者的未检出或者影子的误检测的情况。
该抑制模式的设定信息例如以与楼层信息关联的方式登记在图1所示的存储部21的表格TB中。在轿厢11响应轿厢召唤或层站召唤而停在了任意楼层时,处理切换部22d从表格TB中读出与该停止的楼层相对应的抑制模式的设定信息,根据该设定信息来切换第1处理部23或第2处理部24。
[重视未检出抑制的情况]
在轿厢11的地面19比较明亮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若摄影图像上的与地面19相对应的亮度值为图17所示的包含最高值“255”的第1等级的范围,则第1处理部23进行“暗曝光”或“欠曝”的处理。在轿厢11的地面19较暗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若摄影图像上的与地面19相对应的亮度值为图17所示的包含最低值“0”的第2等级的范围,则第1处理部23进行“明曝光”或“过曝”的处理(参考图15的步骤S23~S25)。
通过这样的处理,能够获得容易检测到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使用者的图像。因而,在开门时检测到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使用者时朝全闭方向重关轿厢门13,可以防止使用者的手等被拽入门暗箱42a、42b内。
[重视误检测抑制的情况]
在轿厢11的地面19比较明亮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若摄影图像上的与地面19相对应的亮度值为图17所示的包含最高值“255”的第1等级的范围,则第2处理部24进行“明曝光”或“过曝”的处理。在轿厢11的地面19较暗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若摄影图像上的与地面19相对应的亮度值为图17所示的包含最低值“0”的第2等级的范围,则第1处理部23进行“暗曝光”或“欠曝”的处理(参考图15的步骤S26~S28)。
通过这样的处理,即便轿厢门13附近产生了使用者的影子,也能获得减轻了该影子的图像。因而,可以防止在开门时误检测到影子而误重关轿厢门13这一情况。
如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使用摄像机12的摄影图像来检测轿厢11内的使用者的情况下,可以切换重视使用者的未检出抑制的处理与重视影子的误检测抑制的处理。因而,通过切换成与轿厢11的环境相应的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使用者的未检出或者影子的误检测。
(变形例2)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通过电梯的管理人员的明示操作来切换未检出抑制处理与误检测抑制处理的构成,但也可以根据轿厢门13的开闭状况来判断使用者的未检出较多的楼层和影子的误检测较多的楼层,由此来动态地切换未检出抑制处理与误检测抑制处理。
在正进行开门动作时检测到轿厢11内的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使用者的情况下,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1禁止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并朝全闭方向重关轿厢门13来防止使用者的手等被拽入门暗箱42a、42b的事故。但是,例如当摄影图像中映入有影子等之时,存在误检测为使用者而反复重关的情况。也就是说,开门时重关越多,越能判断是误检测到轿厢11内产生的影子的可能性较高的楼层。
此外,在正进行开门动作时未检测到轿厢11内的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使用者的情况下,轿厢门13开门而不会重关。这时,存在位于轿厢11内的使用者注意到该情况而按下关门按钮来强制性地关门这一情况。因而,该强制关门的操作越多,越能判断是无法检测到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使用者的可能性较高的楼层。
因此,门开闭控制部31针对各楼层中的每一楼层将轿厢门13重开的次数和通过关门按钮的操作来强制关门的次数记录在图21所示那样的重关/强制关门管理表33中。记录期间可为小时单位,也可为1日单位、月单位。
如图22的流程图所示,检测部22中配备的处理切换部22d对于轿厢11的停止楼层,从门开闭控制部31获取记录在重关/强制关门管理表33中的该楼层的重关次数和强制关门次数作为楼层信息(步骤S41)。
此处,在重关次数为预先设定的一定次数k3以上的情况下,处理切换部22d判断是影子的误检测较多的楼层(步骤S42的“是”),在轿厢11于该楼层开门时以执行误检测抑制处理的方式进行切换(步骤S43)。另一方面,在强制关门次数为预先设定的一定次数k4以上的情况下,处理切换部22d判断是使用者的未检出较多的楼层(步骤S44的“是”),在轿厢11于该楼层开门时以执行未检出抑制处理的方式进行切换(步骤S45)。再者,在重关次数不到一定次数k3而且强制关门次数也不到一定次数k4的情况下(步骤S44的“否”),切换为预先以缺省的形式设定的误检测抑制处理或未检出抑制处理。
再者,也可以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组合来构成。在该情况下,在开门时和关门时切换测量对象,在开门时测量候梯厅15的地面16的亮度,在关门时测量轿厢11的地面19的亮度,根据各自的亮度来执行误检测抑制处理或未检出抑制处理。
根据以上叙述过的至少1种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可以根据环境来有效地抑制使用者的未检出或者影子的误检测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再者,虽然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意欲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形态加以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内,而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利用设置在轿厢上而拍摄上述轿厢的门附近以及候梯厅的摄像机的图像来检测使用者,其特征在于,具备:
亮度测量部,其测量上述摄像机拍摄到的上述图像的亮度值;
处理切换部,其切换第1处理部与第2处理部,所述第1处理部根据该亮度测量部测量出的上述图像的亮度值来抑制上述使用者的未检出,所述第2处理部根据上述图像的亮度值来抑制映入到上述图像中的影子的误检测;
检测部,其使用由上述第1处理部或上述第2处理部得到的上述图像来检测上述使用者;以及
门开闭控制部,其根据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上述轿厢的门的门开闭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处理部及上述第2处理部具有调整上述摄像机的曝光时间的处理或者修正上述图像的亮度值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上述图像的亮度值为包含最高值的第1等级的范围内,则上述第1处理部执行缩短上述摄像机的曝光时间或者降低上述图像的亮度值的处理,
若上述图像的亮度值为包含最低值的第2等级的范围内,则上述第1处理部执行延长上述摄像机的曝光时间或者提高上述图像的亮度值的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上述图像的亮度值为包含最高值的第1等级的范围内,则上述第2处理部执行延长上述摄像机的曝光时间或者提高上述图像的亮度值的处理,
若上述图像的亮度值为包含最低值的第2等级的范围内,则上述第2处理部执行缩短上述摄像机的曝光时间或者降低上述图像的亮度值的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存储部,上述存储部储存了针对各楼层中的每一楼层任意设定的未检出抑制模式或误检测抑制模式的设定信息,
基于上述存储部中储存的上述设定信息,针对上述轿厢的每一个停止楼层来切换上述第1处理部与上述第2处理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上述轿厢关闭上述门时上述门重开的频次和上述门强制打开的频次来切换上述第1处理部与上述第2处理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上述轿厢打开上述门时上述门重关的频次和上述门强制关闭的频次来切换上述第1处理部与上述第2处理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亮度测量部在上述图像中对测量区内的亮度值进行测量,上述测量区设定在上述候梯厅及上述轿厢中的至少一方的地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测量区设定为上述地面的整体或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测量区设定在上述候梯厅的门套附近。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测量区设定为接近设置在上述轿厢的出入口的门槛的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部根据上述地面上设定的检测区内的上述图像的亮度变化来检测使用者的运动,
使用上述检测区作为上述测量区。
CN202011398965.2A 2020-03-23 2020-12-04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Active CN113428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1312A JP6985443B2 (ja) 2020-03-23 2020-03-23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2020-051312 2020-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8751A CN113428751A (zh) 2021-09-24
CN113428751B true CN113428751B (zh) 2022-11-15

Family

ID=77752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8965.2A Active CN113428751B (zh) 2020-03-23 2020-12-04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85443B2 (zh)
CN (1) CN1134287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5137B1 (ja) 2022-08-29 2023-11-0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2376A (zh) * 2014-12-15 2016-06-22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电梯轿厢的图像监控装置
JP2017124905A (ja) * 2016-01-13 2017-07-2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8622776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梯探测系统
JP2019101909A (ja) * 2017-12-06 2019-06-2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画像検知システム
CN110195551A (zh) * 2018-02-26 2019-09-03 世罗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滑动门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8168B2 (ja) * 2009-03-11 2013-06-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動体検知方法、動体検知回路、プログラム、及び監視システム
CN103366368B (zh) * 2013-06-21 2016-10-05 西南交通大学 消除阴影和高亮噪声的双梯柱体码本前景检测方法
JP6068694B1 (ja) * 2016-01-13 2017-01-2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車検知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2376A (zh) * 2014-12-15 2016-06-22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电梯轿厢的图像监控装置
JP2017124905A (ja) * 2016-01-13 2017-07-2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6966274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8622776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梯探测系统
JP2019101909A (ja) * 2017-12-06 2019-06-2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画像検知システム
CN110195551A (zh) * 2018-02-26 2019-09-03 世罗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滑动门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47227A (ja) 2021-09-27
JP6985443B2 (ja) 2021-12-22
CN113428751A (zh) 2021-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28752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JP6367411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9879130B (zh) 影像检测系统
CN113428751B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CN112429609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N113428750B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CN113942905B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JP7187629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6881853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3874309B (zh) 电梯的乘客检测装置以及电梯系统
JP6716741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718345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5108425B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JP6729980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7375137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1453588B (zh) 电梯系统
CN112441497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JP727699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2024085716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及び露光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