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1473A - 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1473A
CN113421473A CN202110758012.0A CN202110758012A CN113421473A CN 113421473 A CN113421473 A CN 113421473A CN 202110758012 A CN202110758012 A CN 202110758012A CN 113421473 A CN113421473 A CN 113421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garbage
user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580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迪
沈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fe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fe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fe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fe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580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214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21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1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9/00Simulators for teaching or training purpo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0Education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rketing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包括:VR模块,VR模块包括存储模块和建模模块,存储模块中储存有生态文明数据库,建模模块被配置为基于VR技术根据生态文明数据库建立生态文明VR模型;AR模块,AR模块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和图像识别模块,图像采集模块被配置为采集真实物体的图像,图像识别模块被配置为识别真实物体的图像并生成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以及与VR模块和AR模块通信连接的显示模块,显示模块被配置为基于VR技术利用生态文明VR模型对用户进行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以及基于AR技术向用户呈现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本申请提供的人才培训系统能够生动形象地对生态文明人才进行培训。

Description

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才培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工业文明的发展已达较高水准,而随之而来的大气、海洋、土壤污染等问题也愈演愈烈。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化和普及,扩大生态文明人才的规模刻不容缓。当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以传统的书本、讲堂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线上教育为主。这些教育方式常常注重理论而忽略实际,并且不够生动而难以令人牢记教学内容。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是几年来发展迅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其已在游戏、建筑以及教育等行业有所应用。但当前VR和AR技术在培训生态文明人才方面鲜有涉及。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可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生态文明人才培训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以用于对生态文明人才进行培训,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包括:VR模块,VR模块包括存储模块和建模模块,存储模块中储存有生态文明数据库,建模模块被配置为基于VR技术根据生态文明数据库建立生态文明VR模型;AR模块,AR模块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和图像识别模块,图像采集模块被配置为采集真实物体的图像,图像识别模块被配置为识别真实物体的图像并生成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以及与VR模块和AR模块通信连接的显示模块,显示模块被配置为基于VR技术利用生态文明VR模型对用户进行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以及基于AR技术向用户呈现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
可选地,生态文明数据库包括垃圾分类知识库,生态文明VR模型包括垃圾分类VR模型;真实物体包括真实场景下的待分类垃圾,生态文明信息包括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包括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
可选地,VR模块与AR模块通信连接;其中AR模块还包括反馈模块,反馈模块被配置为将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和分类信息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
可选地,VR模块还包括个性化模块,个性化模块被配置为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基于大数据建立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其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
可选地,个性化模块还被配置为收集用户的购物信息,建立与购物信息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其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
可选地,AR模块还包括GPS定位模块,GPS定位模块被配置为确定用户以及附近70米内所有垃圾站的位置信息;显示模块还被配置为将位置信息呈现给用户。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建立生态文明知识库;S12基于VR技术根据生态文明数据库建立生态文明VR模型;S13,基于VR技术利用生态文明VR模型对用户进行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S21,在真实场景下,采集真实物体的图像;S22,识别真实物体的图像并生成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以及S23,基于AR技术向用户呈现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
可选地,步骤S11进一步包括: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库;步骤S12进一步包括:基于VR技术根据垃圾分类知识库建立垃圾分类VR模型;步骤S13进一步包括:基于VR技术利用垃圾分类VR模型对用户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步骤S21进一步包括:在真实场景下,采集待分类垃圾的图像;步骤S22进一步包括:识别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并生成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步骤S23进一步包括:基于AR技术向用户呈现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
可选地,在步骤S23之后还包括步骤:S31,将步骤S23中的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和分类信息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
可选地,在步骤S31之后还包括步骤:S32,基于VR技术针对步骤S31中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对用户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
本申请所提供的人才培训系统利用到VR及AR技术。在生态文明人才培训的理论教学层面,通过建立生态文明VR模型来对用户进行教学,使得用户可沉浸在虚拟课堂中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在生态文明人才培训的结合实际层面,一方面仍可基于生态文明VR模型对用户进行应用测试,使得用户可在虚拟现实中通过与模型的交互来获得与真实场景相似的体验;另一方面可在真实场景下基于AR技术向用户提供生态文明信息,便于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将根据以下附图进一步说明和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这些附图仅用于更方便和具体地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GPS定位模块的功能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其能够结合理论与现实并且生动形象地对生态文明人才进行培训。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该系统包括:VR模块,VR模块包括存储模块和建模模块,存储模块中储存有生态文明数据库,建模模块被配置为基于VR技术根据生态文明数据库建立生态文明VR模型;AR模块,AR模块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和图像识别模块,图像采集模块被配置为采集真实物体的图像,图像识别模块被配置为识别真实物体的图像并生成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以及与VR模块和AR模块通信连接的显示模块,显示模块被配置为基于VR技术利用生态文明VR模型对用户进行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以及基于AR技术向用户呈现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其中上述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的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相关内容。生态文明人才的培养可包括高端人才培养和普通人才培养。在高端人才培养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可用于培养地质、土木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高校生,其中VR模块可通过在网络上或实地考察收集的实景图片、影像以及实际环境下监测到的各种数据(例如包括山体岩层的厚度和纹理、土壤资源的类型和深度等等)建立三维模型,优化模型使其适应于在VR设备中展示和交互,从而使得相关专业的高校生无需亲身到实地进行考察即可获得类似的体验,同时避免了真实考察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此外,当实地考察时,本申请所提供的AR模块可用于向用户提供生态文明信息,例如,AR模块可采集待测物体的图像并识别该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然后基于AR技术通过显示模块将相关信息生动地呈现给用户。例如,当地质专业人才对山体岩层进行考察时,AR模块可拍摄该山体岩层的图像,通过图像识别该岩层的所在位置和网络上已有的信息,并基于AR技术将这些信息呈现给用户(例如,显示该岩层的厚度、成分以及经模拟的若干年前或若干年后的样貌)。在本申请的一个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可将VR模块和AR模块整合在一体式头戴设备中,该一体式头戴设备充当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块。用户可通过头戴设备上的真实或虚拟按键选择执行VR模块和/或AR模块的功能。在普通人才培养的示例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也可用于进行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例如基于VR及AR技术进行环保讲座、垃圾分类教学等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生态文明数据库包括垃圾分类知识库,生态文明VR模型包括垃圾分类VR模型;真实物体包括真实场景下的待分类垃圾,生态文明信息包括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包括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例如参考图1,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人才培训系统包括:VR模块,VR模块包括存储模块和建模模块,存储模块中储存有垃圾分类知识库,建模模块被配置为基于VR技术根据垃圾分类知识库建立垃圾分类VR模型;AR模块,AR模块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和图像识别模块,图像采集模块被配置为采集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图像识别模块被配置为识别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并生成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以及与VR模块和AR模块通信连接的显示模块,显示模块被配置为基于VR技术利用垃圾分类VR模型对用户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以及基于AR技术向用户呈现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地,在本申请的一个非限制性示例中,可将VR模块和AR模块集成在用作显示模块的头戴设备中,用户可通过头戴设备上的真实或虚拟按键选择执行VR模块和/或AR模块的功能。VR模块可用于在虚拟现实中对用户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其中基于垃圾分类知识库所建立的垃圾分类VR模型可包括垃圾分类相关的VR讲座、多个具体垃圾的三维仿真图像及其分类信息等。当用户选择VR模块进行教学时,头戴设备可向用户展示垃圾分类相关的VR讲座,或者每个垃圾分类下的具体垃圾的三维仿真图像和分类信息。当用户选择VR模块进行测试时,头戴设备可仅向用户展示多个具体垃圾的三维仿真图像并通过用户的交互测试其对这些垃圾的分类是否正确。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可通过VR游戏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测试。例如,可向用户展示多个具体垃圾的三维仿真图像以及多个类型的垃圾桶,用户可通过交互设备将这些虚拟的具体垃圾投放至虚拟的垃圾桶中并通过VR模块计算用户投放准确率。上述交互设备可以是集成在头戴设备上的真实或虚拟按键,也可以是与头戴设备通信连接的传感器(诸如游戏手柄)。AR模块可用于在真实场景中向用户提供垃圾分类相关信息,其中图像采集模块可以集成在头戴设备中,备选地或附加地,图像采集模块也可以是与头戴设备通信连接的单独的相机或手机,用户可通过图像采集模块获取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并传送至图像识别模块,图像识别模块可识别待分类垃圾的名称和分类信息,然后通过头戴设备将该分类信息呈现给用户。当用户选择AR模块时,例如当用户希望投放垃圾但忘记该垃圾属于哪类垃圾时,可通过图像采集模块获取其手上或附近的垃圾的图像,然后通过上述图像识别模块获取这些垃圾的分类信息。例如,当用户将待分类垃圾置于图像采集模块的采集区域并加以识别时,头戴设备可基于AR技术显示垃圾的分类信息,该分类信息可包括垃圾的名称、三维仿真图像、该垃圾所述类别的名称、该类垃圾桶的标志或三维仿真图像等等。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人才培训系统,用户可在虚拟现实中通过VR模块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加以训练,并且可在真实场景需要时通过AR模块获取垃圾分类相关信息,从而达到生动而深刻的培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VR模块与AR模块通信连接;其中AR模块还包括反馈模块,反馈模块被配置为将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和分类信息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当垃圾分类知识库中的样本量较大以至用户难以学习所有的垃圾分类知识时,或者当垃圾分类知识库中的样本量较小时,用户在真实场景下可能会遇到尚未学习或已经忘记的某种垃圾的分类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仍可通过AR模块识别该垃圾的图像并通过上述方式获取该垃圾的分类信息。本实施方式的优势在于,当遇到尚未学习的某种垃圾时,可通过反馈模块记录该垃圾的图像和分类信息并将其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以便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用户稍后可通过VR模块对该垃圾分类知识点进行回顾式学习。回顾式学习对于人才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还通过大量记忆实验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当前的垃圾分类讲座或培训通常仅针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一次讲解,培训过后很容易忘记。此外,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些不知分类的垃圾并通过网络获取其分类信息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其分类信息而在下次遇到时还需要进行搜索。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AR模块包括反馈模块,当用户遇到上述情况时可通过反馈模块将垃圾分类知识信息写入VR模块的垃圾分类知识库以便后续的复习。例如,可依据遗忘曲线在合理的记忆周期内反复复习上述知识,从而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VR模块还包括个性化模块,个性化模块被配置为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基于大数据建立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其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上述中,垃圾分类知识点包括垃圾的图像信息和分类信息,垃圾分类知识点的建立方法可以不同,但都能够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以便建立VR模型。如上所述,VR模块的存储模块中预存有垃圾分类知识库,该垃圾分类知识库中保存有多个垃圾分类知识点。在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库时,这些垃圾分类知识点可来自多个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书籍、电视等,也可由用户手动输入,或者可通过上述反馈模块提供。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可利用个性化模块扩展垃圾分类知识库,个性化模块被配置为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的个人信息可包括用户的性别、年龄、住址、爱好、职业等,个性化模块可基于大数据建立或收集与上述个人信息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在本申请的一个非限制性示例中,可基于大数据构建用户的个人信息与垃圾名称、垃圾类型之间的知识图谱,将特定的个人信息映射至特定的垃圾名称,并将这些垃圾的图像和分类信息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以供使用。例如,可基于互联网获取与用户的个人信息匹配程度较高的其他用户经常搜索和使用的物品相关的垃圾分类信息,将这些信息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当用户通过VR模块进行培训和测试时,可优先针对与其个人信息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点进行培训和测试。备选地或附加地,也可建立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或者用户可将个性化的垃圾分类知识库上传至分享云端,一个用户系统的VR模块可识别其他用户系统的垃圾分类知识库并将其整合到自身的垃圾分类知识库中。或者,用户可在分享云端下载适于其自身的垃圾分类知识库。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个性化模块还被配置为收集用户的购物信息,建立与购物信息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其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该购物信息可以是用户一天、一周、一个月或一年内的购物信息,购物信息可包括用户在购物网站上的购买记录和购买倾向、用户在现实世界中购买的物品的购买记录等。购物信息可由用户手动输入,或者可通过访问用户的浏览记录、支付记录等自动生成。通过建立这些物品可能产生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用户可在购买这些物品之前、期间或之后利用VR模块学习这些物品可能产生的垃圾的相关知识,进而准确地投放届时产生的垃圾。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AR模块还包括GPS定位模块。例如参考图2,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GPS定位模块的功能示意图。其中GPS定位模块被配置为确定用户以及附近70米内所有垃圾站的位置信息并通过显示模块将其呈现给用户。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当用户处于不熟悉的城镇或社区时,用户的需求可能不仅在于获取垃圾分类信息,还在于期望获取可供投放垃圾的垃圾站位置信息。为了加强城镇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高城镇环境卫生设施的整体水平,满足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促进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早已颁布垃圾站设置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中规定: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在规划建造新住宅区时,未设垃圾收集站的多层住宅每4幢应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并建造垃圾容器间,安置活动垃圾箱(桶);容器间内应设置排水和通风设施。也就是说,在用户所在位置半径70米内应至少存在一个垃圾站。当用户在现实世界需要投放垃圾时,可能不清楚附近垃圾站的具体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GPS定位模块,用户可在显示模块中查找自身以及附近垃圾站的具体位置以便进行垃圾投放。备选地或附加地,GPS模块可配备导航功能,选择附近70米内特定的垃圾站可将用户导航至垃圾站所在的位置。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AR模块还可用于显示这些垃圾站的信息,例如这些垃圾站的类型、规模、开放时间以及三维仿真图像等,用户可按实际需要前往适当的垃圾站进行投放。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例如参考图3。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建立生态文明知识库;S12基于VR技术根据生态文明数据库建立生态文明VR模型;S13,基于VR技术利用生态文明VR模型对用户进行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S21,在真实场景下,采集真实物体的图像;S22,识别真实物体的图像并生成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以及S23,基于AR技术向用户呈现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如上所述地,本申请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可用于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人才进行培训。当生态文明人才的类型和规格不同时,生态文明知识库中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当需要培养地质专业生态文明人才时,可建立包括岩层勘探、土壤分析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库和VR模型,该专业人才可通过本申请提供的VR模块进行虚拟培训(例如,通过VR展示岩层的产生和变化过程等)和考察测试(例如,通过用户的交互展示和学习岩层的正确开采和挖掘方法等),并通过本申请提供的AR模块在现实考察时获取辅助信息(例如,显示岩层的厚度、成分以及经模拟的若干年前或若干年后的样貌等)。
备选地或附加地,在本申请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可用于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例如参考图4。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库;S12,基于VR技术根据垃圾分类知识库建立垃圾分类VR模型;S13,基于VR技术利用垃圾分类VR模型对用户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S21,在真实场景下,采集待分类垃圾的图像;S22,识别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并生成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以及S23,基于AR技术向用户呈现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可利用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库,包括但不限于来自互联网、书籍和电视的数据。备选地或附加地,可根据用户个人的偏好建立个性化的垃圾分类知识库。例如,可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购物信息,基于大数据生成与这些信息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或者可以从网络上或分享云端下载适于用户自身的垃圾分类知识库以及VR模型。本方法所提供的VR教学测试和AR信息增强方法可通过前述系统实现,用户可利用VR模块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这些教学和测试方法包括但不限于VR讲堂、VR游戏等等。当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需要识别的垃圾时,可利用AR模块获取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备选地或附加地,AR模块可包含GPS定位模块,用于确定用户自身和附近垃圾站的位置。如上所述地,VR模块和AR模块可集成在一体式头戴设备中,以便根据上述方法对用户进行培训。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该方法在步骤S23之后还包括步骤:S31,将步骤S23中的待分类垃圾的图像和分类信息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对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垃圾,当基于AR技术向用户提供该垃圾分类信息的同时,可将该垃圾的图像和分类信息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以扩充垃圾分类知识库中的数据量并用于后续的教学和测试。在本申请的进一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方法在步骤S31之后还包括步骤:S32,基于VR技术针对步骤S31中的垃圾分类知识点对用户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在基于AR技术向用户提供某垃圾分类信息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垃圾分类知识库之后,可基于VR技术对用户进行回顾性教学和测试。在本申请的一个非限制性示例中,可按照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模型在应当的时间段内进行复习。例如,在执行步骤S31和S32的5分钟后、20分钟、1小时后、9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再次执行步骤S32以便基于VR技术对用户进行虚拟教学和测试,使得用户牢记垃圾分类知识。
应当理解,可以将本申请中所提供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的系统和/或方法进行组合、修改和/或变更以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在没有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也应当包含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本文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示例,应当理解这些示例仅是为了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而并非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示例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并未详细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或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申请的理解。
尽管本文中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以示例的方式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情况下现将会想到多种变化、改变和替代。应当理解,本文中描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各种替代方案任选地用于实施本申请。旨在通过权利要求限定本申请的范围,并由此涵盖这些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方法和结构及其等同物。

Claims (10)

1.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VR模块,所述VR模块包括存储模块和建模模块,所述存储模块中储存有生态文明数据库,所述建模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所述VR技术根据所述生态文明数据库建立生态文明VR模型;
AR模块,所述AR模块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和图像识别模块,所述图像采集模块被配置为采集真实物体的图像,所述图像识别模块被配置为识别所述真实物体的所述图像并生成所述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以及
与所述VR模块和所述AR模块通信连接的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所述VR技术利用所述生态文明VR模型对用户进行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以及基于AR技术向所述用户呈现所述真实物体的所述生态文明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态文明数据库包括垃圾分类知识库,所述生态文明VR模型包括垃圾分类VR模型;
所述真实物体包括真实场景下的待分类垃圾,所述生态文明信息包括所述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以及
所述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包括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R模块与所述AR模块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AR模块还包括反馈模块,所述反馈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待分类垃圾的所述图像和所述分类信息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所述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所述垃圾分类知识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R模块还包括个性化模块,所述个性化模块被配置为收集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基于大数据建立与所述个人信息相关的所述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其写入所述垃圾分类知识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个性化模块还被配置为收集所述用户的购物信息,建立与所述购物信息相关的所述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其写入所述垃圾分类知识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AR模块还包括GPS定位模块,所述GPS定位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用户以及附近70米内所有垃圾站的位置信息;
所述显示模块还被配置为将所述位置信息呈现给所述用户。
7.一种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1,建立生态文明知识库;
S12基于所述VR技术根据所述生态文明数据库建立生态文明VR模型;
S13,基于所述VR技术利用所述生态文明VR模型对用户进行生态文明培训和测试;
S21,在真实场景下,采集真实物体的图像;
S22,识别所述真实物体的所述图像并生成所述真实物体的生态文明信息;以及
S23,基于所述AR技术向所述用户呈现所述真实物体的所述生态文明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1进一步包括: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库;
所述步骤S12进一步包括:基于所述VR技术根据所述垃圾分类知识库建立垃圾分类VR模型;
所述步骤S13进一步包括:基于所述VR技术利用所述垃圾分类VR模型对所述用户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
所述步骤S21进一步包括:在真实场景下,采集待分类垃圾的图像;
所述步骤S22进一步包括:识别所述待分类垃圾的所述图像并生成所述待分类垃圾的分类信息;以及
所述步骤S23进一步包括:基于所述AR技术向所述用户呈现所述待分类垃圾的所述分类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3之后还包括步骤:
S31,将所述步骤S23中的所述待分类垃圾的所述图像和所述分类信息整合成垃圾分类知识点,并将所述垃圾分类知识点写入所述垃圾分类知识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1之后还包括步骤:
S32,基于所述VR技术针对所述步骤S31中的所述垃圾分类知识点对所述用户进行所述垃圾分类教学和测试。
CN202110758012.0A 2021-07-05 2021-07-05 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和方法 Pending CN1134214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8012.0A CN113421473A (zh) 2021-07-05 2021-07-05 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8012.0A CN113421473A (zh) 2021-07-05 2021-07-05 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1473A true CN113421473A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20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58012.0A Pending CN113421473A (zh) 2021-07-05 2021-07-05 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1473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0205545A (pt) * 2002-12-12 2004-08-03 Univ Estadual Paulista Julio D Dispositivo lúdico para ensino sobre a coleta seletiva de lixo
CN109036221A (zh) * 2018-08-11 2018-12-18 浙江始祖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分类数字化展示系统
CN110517559A (zh) * 2019-07-24 2019-11-29 四川中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百分制垃圾分类教具及分类方法
CN210319299U (zh) * 2019-08-05 2020-04-14 千语菱(厦门)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vr系统的垃圾分类展示教育装置
CN111160186A (zh) * 2019-12-20 2020-05-15 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402878A (zh) * 2020-03-19 2020-07-10 上海以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垃圾分类智能教育机器系统
CN111553354A (zh) * 2020-05-14 2020-08-18 詹俊鲲 医用垃圾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163931A (zh) * 2020-09-28 2021-01-01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用于输出垃圾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213070177U (zh) * 2020-09-13 2021-04-27 中光生态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垃圾分类培训教学智能化装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0205545A (pt) * 2002-12-12 2004-08-03 Univ Estadual Paulista Julio D Dispositivo lúdico para ensino sobre a coleta seletiva de lixo
CN109036221A (zh) * 2018-08-11 2018-12-18 浙江始祖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分类数字化展示系统
CN110517559A (zh) * 2019-07-24 2019-11-29 四川中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百分制垃圾分类教具及分类方法
CN210319299U (zh) * 2019-08-05 2020-04-14 千语菱(厦门)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vr系统的垃圾分类展示教育装置
CN111160186A (zh) * 2019-12-20 2020-05-15 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402878A (zh) * 2020-03-19 2020-07-10 上海以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垃圾分类智能教育机器系统
CN111553354A (zh) * 2020-05-14 2020-08-18 詹俊鲲 医用垃圾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213070177U (zh) * 2020-09-13 2021-04-27 中光生态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垃圾分类培训教学智能化装备
CN112163931A (zh) * 2020-09-28 2021-01-01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用于输出垃圾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ooney et al. A review of OpenStreetMap data
CN104933643A (zh) 一种景区信息推送方法和装置
CN106339456A (zh)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推送方法
Morton et al. Virtual city models: Avoidance of obsolescence
Wild et al. Volunteered information on nature-based solutions—Dredging for data on deculverting
Price Mastering ArcGIS Pro
Salerno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minor” cultural landscapes knowledge: Sharing values in heritage and tourism perspective
Wagtendonk et al. Sensible field computing
Pranoto et al. Augmented reality navigation application to promote tourism to local state attraction “Lawang Sewu”
Whalley et al. The iPad six years on: Progress and problems for enhancing mobile learn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ieldwork education
Ako-Nai et al. The 5R adaptive learning content generation platform for mobile learning
CN113421473A (zh) 基于vr及ar技术的人才培训系统和方法
TWI463445B (zh) 實境教學方法與系統
Wang et al. Approaches to census mapping: Chinese solution in 2010 rounded census
Whitmeyer et al. Crowdsourcing digital maps using citizen geologists
CN108399207A (zh) 基于文史地多学科融合的文学作品呈现方法和设备
Cui et al. Quantifying vitality of Dashilanr: An experiment conducting automated human-centered observation
CN114511671A (zh) 展品展示方法、导览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存储介质
Muir Digital field mapping—making the change from paper to touchscreen technology
Danel et al.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brownfield revitalization projects
Fox et al. Towards Gamifi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In-game 3D Representation of Real-word Landscapes from GIS Datasets
Boott et al. The use of GIS in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Thuvander et al. Piloting a collaborative data library of fine-grained data to support knowledge facilitation in architectural courses
Majola Master Thesis submitted within the UNIGIS MSc programme Interfaculty Department of Geoinformatics–Z_GIS
Pisacane et al. URBAN SCALE ANALYSIS AND MAPPING: AN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GEOGRAPHIC DATA IN SITU SURVE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