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19389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19389A
CN113419389A CN202110680622.3A CN202110680622A CN113419389A CN 113419389 A CN113419389 A CN 113419389A CN 202110680622 A CN202110680622 A CN 202110680622A CN 113419389 A CN113419389 A CN 1134193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reflective
substrate
display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806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19389B (zh
Inventor
石博
王本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806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193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19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93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19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93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在实现全屏显示的同时,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避免降低显示面板的显示寿命,提高显示装置中光学器件的成像质量。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的电致变色结构。所述显示基板包括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被配置为,将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发出的光投射至所述副显示区,以从所述副显示区出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进行画面显示。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显示屏的面积与显示装置的前面板的面积的比例)有着越来越高的追求。
相关技术领域中,出现了全面屏的概念,也即,将显示装置中的摄像头等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屏的下方,以增大显示屏的面积与显示装置的前面板的面积之间的比例,并使得该比例趋近于100%。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在实现全屏显示的同时,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避免降低显示面板的显示寿命,提高显示装置中光学器件的成像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的电致变色结构。所述显示基板包括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二子像素。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被配置为,将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发出的光投射至所述副显示区,以从所述副显示区出射。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设置电致变色结构,可以将用于在副显示区进行显示的子像素设置在主显示区,以减少甚至避免在显示面板的副显示区设置子像素,这样既可以利用电致变色结构使得显示面板能够实现全屏显示,又可以有效增加穿过显示面板位于副显示区的部分的外界光线的量,并有效改善甚至避免光线衍射现象。在将上述显示面板应用至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便可以增加进入光学器件的外界光线的量,且进入光学器件的外界光线基本未发生衍射现象,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光学器件的拍照质量。
此外,本发明通过减少甚至避免在显示面板的副显示区设置子像素,并设置电致变色结构,可以在实现全屏显示的基础上,既能够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及显示面板的厚度,又能够避免降低显示面板的显示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副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反射柱,及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反射柱。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被配置为,将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被配置为,将经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反射的光进行反射,使经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反射的光从所述副显示区出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二子像素与一个第二反射柱相对设置;和/或,一个第一反射柱的反射面与一个第二反射柱的反射面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柱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柱的反射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柱的反射面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70°。所述第二反射柱的反射面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7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一衬底,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衬底,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靠近所述第一衬底一侧的第一公共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第二衬底一侧的第二公共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的透光电解质。所述透光电解质包括金属导电离子。第一反射柱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一透光支撑柱,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光支撑柱远离所述第一衬底一侧表面上的第一透光电极。第二反射柱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靠近所述第一衬底一侧的第二透光支撑柱,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支撑柱靠近所述第一衬底一侧表面上的第二透光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副显示区的中心指向所述主显示区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的高度依次增高;沿所述主显示区指向所副显示区的中心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的高度依次增高。或,沿所述副显示区的中心指向所述主显示区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的高度依次降低;沿所述主显示区指向所述副显示区的中心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的高度依次增高或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经过所述副显示区的中心、且与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排列的行方向或列方向平行的中心线为副中心线。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关于所述副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关于所述副中心线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排列为多行,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排列为多行;任意相邻两行第二子像素之间设置有一行第一子像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电致变色结构电连接的驱动器件。在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透光电极、第二透光电极、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器件与所述第一透光电极、所述第二透光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及所述第二公共电极电连接。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副显示区的光学器件。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示意图;
图7a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在断电情况下的一种结构图;
图7b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在通电情况下的一种结构图;
图8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沿A-A’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9为图7b中F区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目前,全面屏显示装置的PPI(Pixels Per Inch,像素密度)比较高,以便于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但是,这样会导致该全面屏显示装置中,任意相邻两个子像素之间的间距较小。在外界光线穿过位于全面屏显示装置的相应区域中相邻两个子像素之间的间隙进入摄像头的过程中,该外界光线容易发生衍射,进而容易降低摄像头的拍照质量。
基于此,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及显示装置1000。下面对显示面板100及显示装置1000分别进行介绍。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0,如图1所示。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显示装置1000包括框架、设置于框架内的显示面板100、电路板、显示驱动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以及其他电子配件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显示面板100具有显示区E,该显示区E包括主显示区E1和副显示区E2。
示例性的,副显示区E2可以位于主显示区E1的至少一侧。
例如,副显示区E2可以位于主显示区E1的一侧。或者,如图4所示,副显示区E2也可以被主显示区E1包围。
其中,显示区E及副显示区E2的形状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
示例性的,显示区E的形状可以为矩形、近似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等。其中,近似矩形为非严格意义上的矩形,其四个内角例如可以为圆角,或者某条边例如不是直线。
示例性的,副显示区E2的形状也可以为矩形、近似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光学器件200。该光学器件2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非出光侧、且位于上述副显示区E2。
示例性的,光学器件200例如可以为摄像头或红外传感器等。
本发明以光学器件200为摄像头为例。在光学器件200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外界光线可以穿过显示面板100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射入至光学器件200,这样光学器件200便可以采集该光线,实现拍照的功能。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00,如图8所示,包括:显示基板1,以及,设置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的电致变色结构2。其中,该电致变色结构2例如为可透光结构,基本不会对光线的传播进行阻挡,也即,光线从电致变色结构2的一侧穿过电致变色结构射向电致变色结构2的另一侧后,光线的量基本不会减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显示基板1包括位于主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子像素1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2。
上述显示基板1例如还可以包括基底。
上述基底可以为刚性基底。该刚性基底例如可以为玻璃基底或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底等。
上述基底也可以为柔性基底。该柔性基底例如可以为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twoformic acid glycol ester,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或PI(Polyimide,聚酰亚胺)基底等。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多个第一子像素1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2可以位于基底的同一侧。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子像素11和第二子像素12例如均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设置在该像素驱动电路远离基底的一侧、且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的发光器件。第一子像素11和第二子像素12例如可以在制备基板的过程中,同时制备形成。
上述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
例如,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可以包括“2T1C”、“6T1C”、“7T1C”、“6T2C”或“7T2C”等结构。此处,“T”表示为薄膜晶体管,位于“T”前面的数字表示为薄膜晶体管的数量,“C”表示为存储电容器,位于“C”前面的数字表示为存储电容器的数量。
上述发光器件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基板1可以包括位于副显示区E2的少量子像素。其中,位于副显示区E2的子像素的分布密度,远小于位于主显示区E1的第一子像素11的分布密度。也即,位于副显示区E2的任意相邻两个子像素之间的间距,远大于位于主显示区E1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子像素11之间的间距。
当上述显示面板100应用于显示装置1000中时,外界光线在进入光学器件200的过程中,会依次穿过电致变色结构2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以及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由于显示基板1的副显示区E2的部分仅包含少量子像素,可以使得进入光学器件200的外界光线的量大幅增大;且由于副显示区E2中像素密度的降低,可以使得任意相邻两个子像素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可以改善光线的衍射现象,进而可以提高光学器件200的成像质量。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也可以不含子像素,即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为镂空设计。
当上述显示面板100应用于显示装置1000中时,外界光线在进入光学器件200的过程中,会依次穿过电致变色结构2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以及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由于外界光线在经过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的过程中没有子像素的遮挡,可以使得进入光学器件200的外界光线的量大幅增加,同时减轻甚至避免衍射现象的发生,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光学器件200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电致变色结构2被配置为,将多个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投射至副显示区E2,以从副显示区E2出射。
下面以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不含子像素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显示面板100所应用的显示装置1000需要进行显示、而不需要进行拍照时,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可以入射至电致变色结构2的内部,并在电致变色结构2的内部进行传播,之后可以经过电致变色结构2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射出。也就是说,电致变色结构2可以改变位于主显示区E1的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的出射位置,使得位于主显示区E1的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在副显示区E2出射,之后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便可以相互配合,在副显示区E2的形成所需显示的图像。
如图7a所示,在显示面板100所应用的显示装置1000需要进行拍照时,各第二子像素12可以不进行发光;或者,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可以直接穿过电致变色结构2,在主显示区E1出射,与各第一子像素11发出的光相配合,在主显示区E1形成所需显示的图像。外界光线可以穿过电致变色结构2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以及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入射至光学器件200。
这样既可以保证副显示区E2能够正常的进行图像显示,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全面屏显示,又可以保证光学器件200能够正常的进行拍照成像。
由此,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通过在显示基板1的出光侧设置电致变色结构2,可以将用于在副显示区E2进行显示的子像素设置在主显示区E1,以减少甚至避免在显示面板100的副显示区E2设置子像素,这样既可以利用电致变色结构2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实现全屏显示,又可以有效增加穿过显示面板100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的外界光线的量,并有效改善甚至避免光线衍射现象。
在将上述显示面板100应用至显示装置1000的情况下,便可以增加进入光学器件200的外界光线的量,且进入光学器件200的外界光线基本未发生衍射现象,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光学器件200的成像质量。
此外,在全面屏显示装置的相关技术中,为提高摄像头的成像质量,需要对全面屏显示装置位于副显示区的部分的结构进行调整。例如,将位于副显示区的子像素中的发光器件保留在副显示区,而将该子像素中的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主显示区或边框区,以避免像素驱动电路对进入摄像头的外界光线进行遮挡,增加进入摄像头的外界光线的量,并改善外界光线在进入摄像头的过程中的衍射现象。但是,这种设计需要增加膜层的数量,增加制备形成子像素的掩膜板的数量,进而会提高制作成本,增大全面屏显示装置的厚度。又如,减小位于副显示区的子像素中发光器件的面积(包括减小阳极、发光层等的面积),以增大任意相邻两个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增加进入摄像头的外界光线的量,并改善外界光线在进入摄像头的过程中的衍射现象。但是,这种设计会缩小该发光器件的显示寿命,进而降低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显示寿命。
而本发明通过减少甚至避免在显示面板100的副显示区E2设置子像素,并设置电致变色结构2,可以在实现全屏显示的基础上,既能够避免增加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成本及显示面板100的厚度,又能够避免降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寿命。
上述第一子像素11和第二子像素12的排列方式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此处,为了便于对第一子像素11和第二子像素12的排列方式进行说明,将第一子像素11和第二子像素12统称为子像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子像素排列为多行,多个子像素排列为多列。其中,任意相邻的两行子像素的数量可以相等或者不相等,任意相邻的两列子像素的数量可以相等或者不相等。
示例性的,行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一者,列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另一者。
此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两者之间的夹角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
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之间垂直设置。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以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为例。其中,为了较为清楚的示意出第一子像素11和第二子像素12,对第二子像素12进行了颜色填充。
上述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的排列方式包括多种。
例如,如图6所示,每一列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也即,每一列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均为红色子像素R;或,每一列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均为绿色子像素G;或,每一列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均为蓝色子像素B。
每一行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周期性排列的多个子像素。也即,每一行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中,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周期性排列。
又如,每一行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也即,每一行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均为红色子像素R;或,每一行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均为绿色子像素G;或,每一行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均为蓝色子像素B。
每一列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周期性排列的多个子像素。也即,每一列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中,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周期性排列。
又如,每一行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周期性排列的多个子像素。每一列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周期性排列的多个子像素。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角平分线方向,一排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
本发明以行方向为第一方向X、列方向为第二方向Y,且每一列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相同颜色的子像素、每一行子像素所包括的多个子像素为周期性排列的多个子像素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任意相邻两行第二子像素12之间设置有一行第一子像素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子像素12用于在副显示区E2进行图像显示,由于副显示区E2的面积小于主显示区E1的面积,因此,位于主显示区E1的第一子像素11的数量多于位于主显示区E1的第二子像素12的数量。
基于此,如图6所示,某一行子像素可以均为第一子像素11,或者某一行子像素可以包括一部分的第一子像素11和一部分的第二子像素12。其中,某一行第二子像素12指的是,包括一部分的第一子像素11和一部分的第二子像素12的某一行子像素。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像素11和第二子像素12的排列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排列方式,只要保证副显示区E2能够进行正常的显示即可。
例如,第一子像素11和第二子像素12的排列方式可以是,任意相邻两列第二子像素12之间设置有一列第一子像素11。其中,某一列第二子像素12指的是,包括一部分的第一子像素11和一部分的第二子像素12的某一列子像素。
又如,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角平分线方向,任意相邻两排第二子像素12之间设置有一排第一子像素11。其中,某一排第二子像素12指的是,包括一部分的第一子像素11和一部分的第二子像素12的某一排子像素。
这样一来,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经过电致变色结构2后,能够在副显示区E2相互作用后实现显示,第一子像素11发出的光在主显示区E1相互作用后实现显示,从而能够在保证主显示区E1正常显示的同时,副显示区E2也能够实现正常显示,进而实现全面屏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致变色结构2包括:位于副显示区E2的多个第一反射柱21,及位于主显示区E1的多个第二反射柱22。其中,多个第二反射柱22被配置为,将多个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反射至多个第一反射柱21;多个第一反射柱21被配置为,将经多个第二反射柱22反射的光进行反射,使经多个第一反射柱21反射的光从副显示区E2出射。
也就是说,位于主显示区E1的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首先射向位于主显示区E1的多个第二反射柱22,该光经过多个第二反射柱22反射后,会改变传播方向,射向位于副显示区E2的多个第一反射柱21。经多个第二反射柱22反射的光,在经过多个第一反射柱21反射后,可以进一步改变传播方向,从副显示区E2出射。位于主显示区E1的多个第二子像素22发出的光在副显示区E2出射后可以相互配合,使得显示面板100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能够实现显示,从而保证了显示面板100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的显示效果以及显示面板100整体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第二子像素12与一个第二反射柱22相对设置。和/或,一个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一个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相对设置。
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子像素12与第二反射柱22之间的“相对设置”可以指的是,第二子像素12在显示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在显示基板1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内,从而使得每个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都能投射到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上。
示例性的,第二子像素12和第二反射柱22之间可以一一对应,或者,一个第二反射柱12可以与多个第二子像素22对应。
此处,在第二子像素12和第二反射柱22一一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第二反射柱22接收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的精度,避免混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副显示区E2显示图像的准确度。在一个第二反射柱12与多个第二子像素22对应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第二反射柱12的数量,从而简化第二反射柱12的制作工艺,简化电致变色结构2的结构。
例如,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之间的“相对设置”可以指的是,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经过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反射后,能够射向至相应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
示例性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一个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可以一一对应,或者,一个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可以与多个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对应。
此处,在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一个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一一对应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第一反射柱12接收第二反射柱22反射的光的精度,避免混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副显示区E2显示图像的准确度。在一个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多个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对应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第一反射柱21的数量,从而简化第一反射柱21的制作工艺,简化电致变色结构2的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每个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均能够投射到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上,在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发生反射。经过该第二反射柱22反射面反射的光都能投射到相应的第一反射柱21上,并被该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反射,从副显示区E2出射。多个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相互配合后,可以在副显示区E2实现显示。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平行。也就是说,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和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α,与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和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β相等。
这样一来,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在入射至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后,会发生反射。该反射后的光线入射到与该第二反射柱22反射面对应设置的、且与该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平行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后,可以再次发生反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经过上述两次反射,可以沿垂直于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出射,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光线混色的现象,从而保证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20°~70°。
例如,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20°、30°、45°、60°或70°。
示例性的,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与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范围为20°~70°。
例如,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与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为20°、30°、45°、60°或70°。
通过将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及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与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一方面能够降低第一反射柱21和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的制作工艺难度,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副显示区E2的正常显示。
示例性的,以α=45°、且β=45°为例,如图8所示,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入射至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并被反射后,反射的光可以沿平行于显示基板1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传播,之后便可以被相应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反射,沿垂直于显示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从副显示区E2射出。
基于此,以第一反射柱21与第二反射柱22一一对应为例,如图8所示,第二反射柱22反射面的面积及相应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的面积可以相等,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形状与相对应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形状基本相同,第二反射柱22反射面及相应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的相应位置(也即反射同一光线的位置)与显示基板1之间的间距相同。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经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反射后,由第二反射柱21射向第一反射柱21的过程中发生混色现象。而且,这样还可以避免使得电致变色结构2的厚度过大,同时有利于简化第一反射柱21和第二反射柱22的制作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致变色结构2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基板1一侧的第一衬底23、设置在第一衬底23远离显示基板1一侧的第二衬底24,以及设置在第一衬底23和第二衬底24之间的透光电解质25。其中,透光电解质25包括金属导电离子。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衬底23和第二衬底24的材料均为可透光材料。第一衬底23和第二衬底24所采用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透光材料可以为透明玻璃或聚酰亚胺等材料。
在一些示例中,电致变色结构2还包括:封框胶。第一衬底23和第二衬底24可以通过封框胶进行对盒,将透光电解质25封闭在第一衬底23和第二衬底24之间。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第二反射柱22包括:设置在第二衬底24靠近第一衬底23一侧的第二透光支撑柱221,及设置在第二透光支撑柱221靠近第一衬底23一侧表面上的第二透光电极222。第一反射柱21包括:设置在第一衬底23远离显示基板1一侧的第一透光支撑柱211,及设置在第一透光支撑柱211远离第一衬底一侧表面上的第一透光电极212。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柱21和第二衬底24之间未接触,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空隙;第二反射柱22和第一衬底23之间未接触,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上述第一透光支撑柱211和第二透光支撑柱221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示例性的,第一透光支撑柱211和第二透光支撑柱221的材料相同,例如均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透明电极212和第二透明电极222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212和第二透明电极222的材料相同,可以均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s,简称ITO)、或者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s,简称IZO)、或者氧化铟镓锌(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简称IGZO)。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上述第一透光电极212远离第一衬底23的表面与显示基板1所在的平面有一定的夹角;上述第二透光电极212远离第二衬底24的表面与显示基板1所在的平面有一定的夹角。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电致变色结构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衬底24靠近第一衬底23一侧的第一公共电极26;设置在第一衬底23靠近第二衬底24一侧的第二公共电极27。
上述第一公共电极26和第二公共电极27的材料例如均为可透光电极材料。第一公共电极26和第二公共电极27所采用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透光电极材料可以为ITO、IZO或者IGZO等。
示例性的,多个第一反射柱21在第一衬底23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公共电极26在第一衬底23上的正投影范围内。多个第二反射柱22在第一衬底23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公共电极27在第一衬底23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也就是说第一公共电极26在第一衬底23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位于多个第一反射柱21在第一衬底23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之外,第二公共电极27在第一衬底23上的正投影位于个第二反射柱22在第一衬底23上的正投影边界线之外。
如图7b所示,在第一反射柱21包括第一支透光支撑柱211和第一透光电极212、第二反射柱22包括第二支透光支撑柱221和第二透光电极222的情况下,通过分别给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一公共电极26施加不同的电压,可以利用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一公共电极26之间的压差,在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一公共电极26之间形成电场,进而可以使得上述透光电解质25中的金属导电离子在上述电场的驱动作用下,沉积到第一反射柱21的第一透光电极212上,形成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213。通过分别给第二透光电极222和第二公共电极27施加不同的电压,可以利用第二透光电极222和第二公共电极27之间的压差,在第二透光电极222和第二公共电极27之间形成电场,进而可以使得上述透光电解质25中的金属导电离子在上述电场的驱动作用下,沉积到第二反射柱22的第二透光电极222上,形成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223。
如图7a所示,通过停止给第一透光电极212、第二透光电极222、第一公共电极26、第二公共电极27施加电压,可以消除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一公共电极26之间的电场以及第二透光电极222和第二公共电极27之间的电场,形成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和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的金属导电离子又能够复位在透明电解质25中。在此情况下,外界光线在穿过电致变色结构2入射至光学器件200的过程中,可以基本不受该电致变色结构2的影响,也即,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基本不会发生改变,外界光线的强度基本不会发生损耗,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光学器件200的入光量和入光强度,保证光学器件200的成像质量。
上述金属导电离子的类型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该金属导电离子能够受电场的驱动,并附着在上述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二透光电极222上,形成较为均匀致密的薄膜即可。
示例性的,该金属导电离子为银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上述银离子可以沉积到第一反射柱21的第一透光电极212上,形成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213;同时银离子还可以沉积到第二反射柱22的第二透光电极222上,形成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223。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213和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223均为光滑均匀的表面。当光线入射到该光滑均匀的表面时,能够发生镜面反射,避免使得入射到该表面的光线发生漫反射,从而避免光强的损耗,保证副显示区E2的正常显示及显示亮度。
本发明中,第一反射柱21的高度和第二反射柱22的高度,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b所示,沿副显示区E2的中心O指向主显示区E1的方向,多个第一反射柱的高度依次增高,沿主显示区E1指向副显示区E2的中心O的方向,多个第二反射柱22的高度依次增高。
上述副显示区E2的中心O的位置与副显示区E2的形状有关。
例如,如果副显示区E2的形状为矩形,副显示区E2的中心O则为矩形的对角线交点。如果副显示区E2的形状为圆形,副显示区E2的中心O则为圆形的圆心。
例如,如图7b所示,沿副显示区E2的中心O指向主显示区E1的方向(例如为中心O左侧部分),有四个第一反射柱21(也即第一反射柱之一21d、第一反射柱之二21c、第一反射柱之三21b、第一反射柱之四21a),从第一反射柱之一21d、第一反射柱之二21c、第一反射柱之三21b到第一反射柱之四21a,其高度依次增高。
此处,第一反射柱21的高度可以指的是,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第一衬底23之间的最小间距、最大间距或平均间距。
例如,如图7b所示,主显示区E1指向副显示区E2的中心O的方向(例如为中心O左侧部分),有四个第二反射柱22(也即第二反射柱之一22a、第二反射柱之二22b、第二反射柱之三22c、第二反射柱之四22d),从第二反射柱之一22a、第二反射柱之二22b、第二反射柱之三22c到第二反射柱之四22d,其高度依次增高。
此处,第二反射柱22的高度可以指的是,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与第二衬底24之间的最小间距、最大间距或平均间距。
基于此,如图6和图8所示,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经过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和相应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后,投射到副显示区E2形成虚拟子像素。各虚拟子像素中的相对排列位置与各第二子像素12的相对排列位置相比,未发生改变。如图6所示,副显示区E2左侧部分的各第二子像素12(例如按次序排列的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在投射到副显示区E2后,仍按照红色虚拟子像素、绿色虚拟子像素和蓝色虚拟子像素的次序依次排列。
这样可以在保证副显示区E2正常显示的情况下,降低主显示区E1中各第二子像素12的排布设计难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沿副显示区E2的中心O指向主显示区E1的方向,多个第一反射柱21的高度依次降低;沿主显示区E1指向所副显示区E2中心O的方向,多个第二反射柱22的高度依次增高或降低。
例如,沿副显示区E2的中心O指向主显示区E1的方向,有四个第一反射柱21(也即第一反射柱之一、第一反射柱之二、第一反射柱之三、第一反射柱之四),从第一反射柱之一、第一反射柱之二、第一反射柱之三到第一反射柱之四,其高度依次降低。
此处,第一反射柱21的高度可以指的是,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与第一衬底23之间的最小间距、最大间距或平均间距。
例如,主显示区E1指向副显示区E2的中心O的方向,有四个第二反射柱22(也即第二反射柱之一、第二反射柱之二、第二反射柱之三、第二反射柱之四),从第二反射柱之一、第二反射柱之二、第二反射柱之三到第二反射柱之四,其高度依次增高。
此处,第二反射柱22的高度可以指的是,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与第二衬底24之间的最小间距、最大间距或平均间距。
基于此,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经过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和相应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后,投射到副显示区E2形成虚拟子像素。各虚拟子像素中的相对排列位置与各第二子像素12的相对排列位置相比,发生了颠倒。副显示区E2左侧部分的各第二子像素12(例如按次序排列的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在投射到副显示区E2后,按照蓝色虚拟子像素、绿色虚拟子像素和红色虚拟子像素的次序依次排列。
又如,主显示区E1指向副显示区E2的中心O的方向,有四个第二反射柱22(也即第二反射柱之一、第二反射柱之二、第二反射柱之三、第二反射柱之四),从第二反射柱之一、第二反射柱之二、第二反射柱之三到第二反射柱之四,其高度依次降低。
基于此,各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经过相应的第二反射柱22和相应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后,投射到副显示区E2形成虚拟子像素。各虚拟子像素中的相对排列位置与各第二子像素12的相对排列位置相比,未发生改变。副显示区E2左侧部分的各第二子像素12(例如按次序排列的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在投射到副显示区E2后,仍按照红色虚拟子像素、绿色虚拟子像素和蓝色虚拟子像素的次序依次排列。
这样可以在保证副显示区E2正常显示的情况下,降低主显示区E1中各第二子像素12的排布设计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经过副显示区E2的中心O、且与多个第一子像素11排列的行方向或列方向平行的中心线为副中心线;多个第一反射柱21关于副中心线对称设置;多个第二反射柱22关于副中心线对称设置。
也就是说,位于副中心线两侧的第一反射柱21的数量相同,相对应的两个第一反射柱21的形状相同,且相对应的两个第一反射柱21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经过副显示区E2的中心O、且与多个第一子像素11排列的行方向平行的中心线为副中心线为C-C’。经过副显示区E2的中心O、且与多个第一子像素11排列的列方向平行的中心线为副中心线为B-B’。
下面以图5所示,经过副显示区E2的中心O、且与多个第一子像素11排列的列方向平行的中心线为副中心线B-B’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7b所示,为较清楚地在图7b所示的结构中示意出副中心线B-B’,将副中心线B-B’画为垂直于显示基板1。
例如,如图7b所示,位于副中心线B-B’两侧的第一反射柱21的数量均为四个,分别为位于副中心线B-B’左侧的第一反射柱之一21d、第一反射柱之二21c、第一反射柱之三21b、第一反射柱之四21a,位于副中心线B-B’右侧的第一反射柱之五21d’、第一反射柱之六21c’、第一反射柱之七21b’、第一反射柱之八21a’。其中,位于副中心线B-B’两侧第一反射柱之四21a和第一反射柱之八21a’形状相同,第一反射柱之三21b和第一反射柱之七21b’形状相同,第一反射柱之二21c和第一反射柱之六21c’形状相同,第一反射柱之一21d和第一反射柱之五21d’的形状相同。位于副中心线B-B’两侧的对称的两个第一反射柱21的相对于副中心线B-B’的间距相同。例如,第一反射柱之四21a和第一反射柱之八21a’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第一反射柱之三21b和第一反射柱之七21b’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第一反射柱之二21c’和第一反射柱之六21c’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第一反射柱之一21d和第一反射柱之五21d’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
同样的,如图7b所示,位于副中心线B-B’两侧的第二反射柱22的数量相同,例如均为四个,分别为位于副中心线B-B’左侧的第二反射柱之一22a、第二反射柱之二22b、第二反射柱之三22c、第二反射柱之四22d,位于副中心线B-B’右侧的第二反射柱之五22a’、第二反射柱之六22b’、第二反射柱之七22c’、第二反射柱之八22d’。位于副中心线B-B’两侧的对称的两个第二反射柱22的形状相同,例如,第二反射柱之一22a和第二反射柱之五22a’形状相同,第二反射柱之二22b和第二反射柱之六22b’形状相同,第二反射柱之三22c和第二反射柱之七22c’形状相同,第二反射柱之四22d和第二反射柱之八22d’的形状相同。位于副中心线B-B’两侧的对称的两个第二反射柱22的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第二反射柱之一22a和第二反射柱之五22a’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第二反射柱之二22b和第二反射柱之六22b’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第二反射柱之三22c和第二反射柱之七22c’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第二反射柱之四22d和第二反射柱之八22d’的相对于副中心线的间距相同。
这样一来,可以降低第二反射柱22和第一反射柱21的制作工艺难度,同时也便于对第二反射柱22相对设置的第二子像素12的排列方式进行规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与电致变色结构2电连接的驱动器件3。
在一些示例中,在电致变色结构2包括第一透光电极212、第二透光电极222、第一公共电极26和第二公共电极27的情况下,驱动器件3与第一透光电极212、第二透光电极222、第一公共电极26及第二公共电极27电连接。
示例性的,上述驱动器件3为第一透光电极212、第二透光电极222、第一公共电极26和第二公共电极27提供电压,使得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一公共电极26之间形成电场,以及第二透光电极222和第二公共电极27之间形成电场,从而驱动透光电解质中的金属离子的移动。
例如,如图7b所示,在用户关闭摄像头、需要进行全屏显示时,驱动器件3得到指示,为电致变色结构2通电,在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一公共电极26之间形成电场,以及在第二透光电极222和第二公共电极27之间形成电场,使得位于透光电解质25中的金属导电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沉积到第一反射柱21的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二反射柱22的第二透光电极222上,形成光滑致密的第一反射柱21的反射面213和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223。
这样一来,第二子像素12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反射柱21和第二反射柱22的反射面反射后,在副显示区E2出射,从而保证了副显示区E2的正常显示。
又如,如图7a所示,在用户启动摄像头时,驱动器件3得到指示,电致变色结构2断电,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一公共电极26之间的电场消失,第二透光电极222和第二公共电极27之间的电场消失,形成第一透光电极212的反射面213和第二透光电极222上的反射面223的金属导电离子,从第一透光电极212和第二透光电极222上移开,复位到透光电解质25中,从而不影响光的进入。光穿过电致变色结构2后,由于显示基板1位于副显示区E2的部分为无子像素的镂空设计,进而减轻或避免光的衍射现象,同时增大了光的进入量,提高光学器件200的成像质量。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二子像素;以及,
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的电致变色结构;
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被配置为,将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发出的光投射至所述副显示区,以从所述副显示区出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副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反射柱,及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反射柱;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被配置为,将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
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被配置为,将经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反射的光进行反射,使经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反射的光从所述副显示区出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第二子像素与一个第二反射柱相对设置;
和/或,
一个第一反射柱的反射面与一个第二反射柱的反射面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柱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柱的反射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柱的反射面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70°;
所述第二反射柱的反射面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7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结构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一衬底;第一反射柱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一透光支撑柱,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光支撑柱远离所述第一衬底一侧表面上的第一透光电极;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衬底;第二反射柱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靠近所述第一衬底一侧的第二透光支撑柱,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支撑柱靠近所述第一衬底一侧表面上的第二透光电极;
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靠近所述第一衬底一侧的第一公共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第二衬底一侧的第二公共电极;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内;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的透光电解质;所述透光电解质包括金属导电离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副显示区的中心指向所述主显示区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的高度依次增高;沿所述主显示区指向所副显示区的中心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的高度依次增高;
或,
沿所述副显示区的中心指向所述主显示区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的高度依次降低;沿所述主显示区指向所述副显示区的中心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的高度依次增高或降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副显示区的中心、且与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排列的行方向或列方向平行的中心线为副中心线;
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柱关于所述副中心线对称设置;
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柱关于所述副中心线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子像素排列为多行,所述多个第二子像素排列为多行;
任意相邻两行第二子像素之间设置有一行第一子像素。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电致变色结构电连接的驱动器件;
在所述电致变色结构包括第一透光电极、第二透光电极、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的情况下,所述驱动器件与所述第一透光电极、所述第二透光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及所述第二公共电极电连接。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
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副显示区的光学器件。
CN202110680622.3A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4193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0622.3A CN113419389B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0622.3A CN113419389B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19389A true CN113419389A (zh) 2021-09-21
CN113419389B CN113419389B (zh) 2023-01-17

Family

ID=77789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80622.3A Active CN113419389B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1938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6348A (zh) * 2018-05-07 2018-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29382A (zh) * 2019-12-13 2020-04-17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多区域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725285A (zh) * 2020-06-29 2020-09-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00380917A1 (en) * 2018-11-07 2020-12-03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creen,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display screen, and cover plate
CN112164764A (zh) * 2020-09-30 2021-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28148A (zh) * 2021-04-02 2021-06-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6348A (zh) * 2018-05-07 2018-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00380917A1 (en) * 2018-11-07 2020-12-03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creen,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display screen, and cover plate
CN111029382A (zh) * 2019-12-13 2020-04-17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多区域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725285A (zh) * 2020-06-29 2020-09-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164764A (zh) * 2020-09-30 2021-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28148A (zh) * 2021-04-02 2021-06-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19389B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3528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34193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415981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093682A1 (en) Display substrates, display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US20210249624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display screens, and mask plates
US10234975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US20210217821A1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796870B2 (en) Array substrate, light control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143230A1 (en) Pixel arrangement structure,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mask plate group
CN11067629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97547A (zh) 显示装置
US2022010243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681245B (zh) 半透半反液晶显示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1103093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9436043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11506942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130619B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4275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376953U (zh) 阵列基板、控光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1938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589749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382347A1 (en) Counter substrate for liquid crystal device
CN11138357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514885U (zh) 阵列基板、控光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65132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