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01242B - 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01242B
CN113401242B CN202110889737.3A CN202110889737A CN113401242B CN 113401242 B CN113401242 B CN 113401242B CN 202110889737 A CN202110889737 A CN 202110889737A CN 113401242 B CN113401242 B CN 1134012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walking
frame
connecting rod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97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01242A (zh
Inventor
张雷
徐小军
徐海军
邹腾安
张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88973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012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01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1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01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12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7/00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ther propulsion or other ground- engaging means than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alone or in addition to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 B62D57/02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ther propulsion or other ground- engaging means than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alone or in addition to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with ground-engaging propulsion means, e.g. walking members
    • B62D57/028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ther propulsion or other ground- engaging means than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alone or in addition to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with ground-engaging propulsion means, e.g. walking members having wheels and mechanical le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属于运动装置技术领域,所示行走系统包括支腿,所述支腿包括连杆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连杆机构伸缩的驱转装置;所述连杆机构上设置有轮架;还包括气缸;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转轴,气缸可绕所述转轴转动;所述连接件上的转轴与连杆机构上的转轴轴线平行;所述连接件上还设置有锁定件。所示行走装置基于所述行走系统,所述行走方法为所述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采用本方案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对行走装置的承载能力和响应速度上进行优化,同时结构简单,能够良好的适应颠簸路况。

Description

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拆弹排雷、地震救援、矿难搜救、丛林作战等任务中,地形环境复杂,作业条件艰苦,传统的作业方式通常是由人员直接作业,经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损失巨大,同时,野外作业需要携带大量的仪器设备,任务负载较重,而人员负载能力有限,故传统作业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单次的任务效益。
以现有行走机器人为例,现有技术中,可自主运行的移动设备被广泛运用于执行各种任务,且随着与之配套的运动系统多样化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在军用、民用领域,这些移动设备均以具有人员直接作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在逐渐替代传统人工作业。
现有轮腿复合式运动平台结构多样,较为有代表性的包括芬兰PAW、北航NOROS、日本Work’n Roll,中科院HyTro,这些运动平台结构简单,稳定性高。除此之外,如专利申请申请号为:CN201210219117.X、CN202011524973.7、CN202011007980.X、CN201810597168.3、CN202010806731.0等技术方案,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可执行相应任务的运动平台。
为适应不同地形要求或运动要求,当前的运动平台发展方向为多模态方向,行走驱动系统普遍采用多套运动模组累加,自身结构相对复杂。为实现越障目的,现有轮式移动设备配套机械腿,其车轮在平坦地面上运动具有优势,在跨越障碍物方面以弹跳的方式完成。
进一步优化行走装置的结构设计,以提升其工作效率、工作稳定性和可控性,为运动装置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对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提出的进一步优化行走装置的结构设计,以提升其工作效率、工作稳定性和可控性,为运动装置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对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采用本方案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对行走装置的承载能力和响应速度上进行优化,同时结构简单,能够良好的适应颠簸路况。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包括支腿,所述支腿包括连杆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连杆机构伸缩的驱转装置;
所述连杆机构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行走轮的轮架;还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缸体部分与活塞杆部分两者中,其中一者与轮架固定连接,另一者上固定有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转轴,气缸可绕所述转轴转动;
所述连接件上的转轴与连杆机构上的转轴轴线平行;
所述连接件上还设置有锁定件,所述锁定件用于实现气缸相对于所述转轴旋转锁定。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CN202010806731.0的发明专利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为解决轮式移动设备的越障能力和提升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了具有伸缩功能的连杆机构,在伸缩驱动件的作用下,实现机架高度调节和起跳越障。同时,该方案中,公开了伸缩驱动件采用电机的形式。在本领域中与本方案相关的,由于采用了伸缩腿的升降形式或运动模式,如申请号为CN201810595071.9等技术方案提供的驱动方案,也多采用到利用电机的方式完成行走和升降驱动。
同时,考虑到现有电机驱动能力、具体结构设计等,现有腿式行走机构采用的伸缩驱动件一般配备弹性机构,以匹配移动设备的承载能力和自身轻量化设计:具体如申请号为CN201610206266.0、CN202010751681.0等发明专利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方案针对现有设计,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实现行走速度和行走稳定性兼得,同时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升降调节响应速度快的技术方案。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作为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且具体安装为:气缸通过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于行走装置的机架上,且连接件上的转轴作为气缸相对于机架旋转的旋转轴;所述驱转装置固定安装于机架上,轮架上安装连接有驱动装置的行走轮。这样,驱转装置通过驱动连杆机构上对应的连杆旋转,即可实现连杆机构的长度调节,以上连杆机构长度变化过程中,由于气缸连接于轮架与机架之间,故连接件上设置的转轴旨在使得此时气缸能够转动以同步于连杆机构长度变化。同时设置所述锁定件,使得气缸相对于机架的旋转能够被锁定,这样,可使得气缸本身具有对机架进行支撑的能力。
以上提供的行走系统的结构基础,可实现:所述气缸及支腿作为机架的支撑部件,且通过气缸及连杆机构的伸缩实现机架的高度升降以及起跳;其中,对机架提供支撑的方式为:在行走装置行走的整个过程中或部分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对连杆机构的状态约束,使得连杆机构可自由伸缩,通过气缸实现对机架的支撑;对机架实现高度升降时:移除气缸对连杆机构伸缩的约束,利用驱转装置驱动连杆机构伸缩完成机架高度调节;实现机架起跳时,利用连杆机构为气缸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实现气缸蓄力。
以上高度升降用于适应机架的通行需求:当地面平坦时,可通过连杆机构收缩,使得行走装置的重心降低,以提升行走速度;当行走于坑洼地面时,可通过连杆机构伸长,使得机架被高位支撑,以牺牲重心高度的方式,避免机架接触地面,提升行走装置的通行能力。以上起跳用于行走装置越障,使得行走装置具有全地形适应能力。且在进行机架支撑时,根据需要,移除驱转装置对连杆机构伸缩的约束,仅利用气缸对机架进行支撑,这样,可利用气缸缸体内气体可压缩的特点,使得机架的支撑结构能够吸收冲击,实现减震功能,以适应颠簸的路况;同时仅气缸支撑机架的方式也可用于落地缓冲。这样不仅可实现减震,同时如针对双轮足行走模式(仅在行走装置上设置两个行走轮或在某些工况下仅采用两个行走轮形成轮系),可降低对行走装置上所搭载的平衡部件的平衡能力需求。同时,以上方案还特别适用于行走装置自身减重设计需求:现有技术中,如通过电机实现足式弹跳,需要考虑电机本身的惯量,如一般采用低惯量的电机,实现弹跳的方式一般为:设置复杂的蓄力装置,如采用蓄力弹簧,这样通过增加电机工作时间,同时以牺牲响应速度的方式,获得瞬发的弹跳能量,该方案还具有结构相对复杂、控制策略相对复杂的特点。而采用本方案,气缸本身可作为蓄能元件和作为弹跳时的动力元件,使得本行走系统上单一部件能够多用途,便于实现行走装置减重设计和结构简单化设计。同时采用本方案,在完成蓄力后,可进一步通过驱转装置和气缸为连杆机构做功,通过多部件共同作用,提升行走装置跳跃障碍的能力。同时采用本方案,由于气缸一般具有大惯量、低响应的特点,区别于一般为电机的驱转装置,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前提下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而本领域电机的选型一般为低惯量、高响应的电机,故本方案在进行机架高度调节控制时,可采用:移除气缸对连杆机构的约束(移除锁定件对气缸的锁定和移除气路系统对气缸活塞运动的约束),仅利用驱转装置工作,实现机架高度高精度和高效率调节,而后再利用气缸对机架进行辅助支撑或转换为仅气缸支撑机架的模式,这样不仅可提升机架高度控制精度,同时可保证行走装置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
针对连接件的设计,在具体运用时,可设置为连接件包括用于固定连接机架的第一箍体和用于固定连接气缸的第二箍体,第一箍体和第二箍体通过转轴连接。相应锁定件采用转轴锁定装置即可。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轮架可为连杆机构本身,也可为安装在连杆机构上单独的部件。
作为所述行走系统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作为连杆机构的具体实现方式,设置为:连杆机构包括第三连杆、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均通过转轴铰接连接于第三连杆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所述驱转装置为连接在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上的关节驱动电机。本连杆机构运用于行走装置上时,关节驱动电机作为一种低惯量、高响应的电驱动力源,安装于机架上即可,如驱转装置与第一连杆连接时,第二连杆与机架铰接连接,这样,由机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四者形成四连杆机构,当驱转装置带动第一连杆旋转时,如利用第三连杆作为轮架或在第三连杆上安装轮架,即可实现轮架上行走轮相对于机架的高度调节。本连杆机构形式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且并不需要其他辅助结构,利于行走装置轻量化设计。
更为完整的,为减轻行走装置自主运行时的负载,设置为:还包括用于为气缸提供压缩气源的气源装置,所述气源装置为压缩气瓶。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所述压缩气瓶通过气路和相应气路元件为气缸提供压缩气体,可使得行走装置上所搭载的包括气源装置及气缸的气动系统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的特点。
作为一种双向可控性较高、缸体通过连接件与机架连接、活塞杆与轮架连接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气缸为单缸双作用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部分与轮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气缸的缸体部分上。采用本方案,利用活塞杆部分外径尺寸较缸体部分外径尺寸小的特点,便于完成行走轮、驱动装置、连杆机构等的布置。
更为完整的,设置为: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轮架上的行走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轮旋转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直流电机。本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行走轮滚动,以实现行走装置轮系行走功能;以上驱动装置的选型,不仅调速性能好,同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配合以上为关节驱动电机的驱转装置,通过在机架上安装如锂电池、控制模块等,即可使得行走装置在轻量化设计下自主运行。在具体运用时,所述关节驱动电机采用伺服电机即可。
作为以上行走系统的具体运用,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行走装置,包括机架,还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支腿,所述支腿为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支腿;
所述气缸通过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于机架上,且连接件上的转轴作为气缸相对于机架旋转的旋转轴;
所述驱转装置固定安装于机架上。如上所述,本行走装置基于所述行走系统,以上行走系统可使得本行走装置具有:能够根据具体路况匹配合适的机架高度,以在行走速度和稳定性上良好契合;能够高精度和高效率获得机架的支撑高度;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弹跳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行走装置轻量化设计等特点。
作为所述行走装置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更为完善的,为使得行走装置具备多足行走功能,同时各足均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能够为机架提供弹性支撑、能够为机架提供弹性缓冲,设置为:所述支腿为多个;各支腿上均安装有行走轮;各支腿均匹配有气缸。
作为一种具体的机架设置形式,设置为:所述机架包括中空的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包括顶板及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围成承载平台上的中空空间;
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中空空间内的控制装置及蓄能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作为行走装置的运行控制部件,所述蓄能装置用于为气缸及驱转装置提供动力源。本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多安装工位以用于安装行走装置本身部件和任务部件的机架方案,以在本身重量轻的基础上,能够利用顶板和底板,为相应安装工位上的部件提供防护。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该行走方法作为如上所述的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
其中,所述气缸及支腿作为机架的支撑部件,且通过气缸及连杆机构的伸缩实现机架的高度升降以及起跳;
其中,对机架提供支撑的方式为:在行走装置行走的整个过程中或部分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对连杆机构的状态约束,使得连杆机构可自由伸缩,通过气缸实现对机架的支撑;
对机架实现高度升降时:移除气缸对连杆机构伸缩的约束,利用驱转装置驱动连杆机构伸缩完成机架高度调节;
实现机架起跳时,利用连杆机构为气缸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实现气缸蓄力。如上所述,本行走方法为以上包括所述行走系统的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采用本方法,有利于实现:使得行走装置能够根据具体路况匹配合适的机架高度,以在行走速度和稳定性上良好契合;能够高精度和高效率获得机架的支撑高度;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弹跳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行走装置轻量化设计等特点。
作为所述行走方法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对机架提供支撑的方式包括方式一和方式二;
所述方式一为:仅通过气缸实现对机架进行支撑;
所述方式二为:通过气缸及连杆机构共同为机架进行支撑;
且以上方式一和方式二可任意切换;
实现机架起跳时,驱转装置与气缸共同为机架提供起跳力:对气缸蓄力后,通过驱转装置为连杆机构提供伸长的动力、通过气源为气缸提供伸长的动力;
机架起跳完成至落地的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对连杆机构的伸缩约束,获得仅利用气缸实现对机架进行落地支撑的状态。本方案为根据具体使用要求,对机架支撑的方式可调的方案,如对机架支撑高度要求较高时,可利用方式二完成对机架的支撑;如机架支撑高度仅需要满足通过性能时,可采用方式一的方式完成支撑。使用者或行走装置本身根据具体使用要求,选择适合的机架支撑方式即可。以上起跳方式,利用起跳前期驱转装置通过连杆机构为气缸蓄能、起跳过程中驱转装置与气缸同时为机架做功,可有效提升行走装置的起跳能力。以上采用的落地支撑方式,利用气缸为行走装置吸震,可有效提升行走装置的抗震性。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所述行走装置、行走方法均以所述行走系统为基础。
行走装置具体设计中,高度升降用于适应机架的通行需求:当地面平坦时,可通过连杆机构收缩,使得行走装置的重心降低,以提升行走速度;当行走于坑洼地面时,可通过连杆机构伸长,使得机架被高位支撑,以牺牲重心高度的方式,避免机架接触地面,提升行走装置的通行能力。以上起跳用于行走装置越障,使得行走装置具有全地形适应能力。且在进行机架支撑时,根据需要,移除驱转装置对连杆机构伸缩的约束,仅利用气缸对机架进行支撑,这样,可利用气缸缸体内气体可压缩的特点,使得机架的支撑结构能够吸收冲击,实现减震功能,以适应颠簸的路况;同时仅气缸支撑机架的方式也可用于落地缓冲。这样不仅可实现减震,同时如针对双轮足行走模式(仅在行走装置上设置两个行走轮或在某些工况下仅采用两个行走轮形成轮系),可降低对行走装置上所搭载的平衡部件的平衡能力需求。同时,以上方案还特别适用于行走装置自身减重设计需求:现有技术中,如通过电机实现足式弹跳,需要考虑电机本身的惯量,如一般采用低惯量的电机,实现弹跳的方式一般为:设置复杂的蓄力装置,如采用蓄力弹簧,这样通过增加电机工作时间,同时以牺牲响应速度的方式,获得瞬发的弹跳能量,该方案还具有结构相对复杂、控制策略相对复杂的特点。而采用本方案,气缸本身可作为蓄能元件和作为弹跳时的动力元件,使得本行走系统上单一部件能够多用途,便于实现行走装置减重设计和结构简单化设计。同时采用本方案,在完成蓄力后,可进一步通过驱转装置和气缸为连杆机构做功,通过多部件共同作用,提升行走装置跳跃障碍的能力。同时采用本方案,由于气缸一般具有大惯量、低响应的特点,区别于一般为电机的驱转装置,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前提下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而本领域电机的选型一般为低惯量、高响应的电机,故本方案在进行机架高度调节控制时,可采用:移除气缸对连杆机构的约束(移除锁定件对气缸的锁定和移除气路系统对气缸活塞运动的约束),仅利用驱转装置工作,实现机架高度高精度和高效率调节,而后再利用气缸对机架进行辅助支撑或转换为仅气缸支撑机架的模式,这样不仅可提升机架高度控制精度,同时可保证行走装置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
所述行走装置基于所述行走系统,可使得本行走装置具有:能够根据具体路况匹配合适的机架高度,以在行走速度和稳定性上良好契合;能够高精度和高效率获得机架的支撑高度;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弹跳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行走装置轻量化设计等特点。
所述行走方法为以上包括所述行走系统的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采用本方法,有利于实现:使得行走装置能够根据具体路况匹配合适的机架高度,以在行走速度和稳定性上良好契合;能够高精度和高效率获得机架的支撑高度;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弹跳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行走装置轻量化设计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案所述的行走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为行走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方案所述的行走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为图1所示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本方案所述的行走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为图1所示结构气缸和连杆机构张开以后,机架被高位支撑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为:1、机架,2、气缸,3、驱转装置,4、连杆机构,41、第一连杆,42、第二连杆,43、第三连杆,5、行走轮,6、驱动装置,7、轮架,8、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包括支腿,所述支腿包括连杆机构4、用于驱动所述连杆机构4伸缩的驱转装置3;
所述连杆机构4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行走轮5的轮架7;还包括气缸2,所述气缸2的缸体部分与活塞杆部分两者中,其中一者与轮架7固定连接,另一者上固定有连接件8;
所述连接件8上设置有转轴,气缸2可绕所述转轴转动;
所述连接件8上的转轴与连杆机构4上的转轴轴线平行;
所述连接件8上还设置有锁定件,所述锁定件用于实现气缸2相对于所述转轴旋转锁定。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CN202010806731.0的发明专利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为解决轮式移动设备的越障能力和提升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了具有伸缩功能的连杆机构4,在伸缩驱动件的作用下,实现机架1高度调节和起跳越障。同时,该方案中,公开了伸缩驱动件采用电机的形式。在本领域中与本方案相关的,由于采用了伸缩腿的升降形式或运动模式,如申请号为CN201810595071.9等技术方案提供的驱动方案,也多采用到利用电机的方式完成行走和升降驱动。
同时,考虑到现有电机驱动能力、具体结构设计等,现有腿式行走机构采用的伸缩驱动件一般配备弹性机构,以匹配移动设备的承载能力和自身轻量化设计:具体如申请号为CN201610206266.0、CN202010751681.0等发明专利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方案针对现有设计,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实现行走速度和行走稳定性兼得,同时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升降调节响应速度快的技术方案。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作为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且具体安装为:气缸2通过连接件8可转动连接于行走装置的机架1上,且连接件8上的转轴作为气缸2相对于机架1旋转的旋转轴;所述驱转装置3固定安装于机架1上,轮架7上安装连接有驱动装置6的行走轮5。这样,驱转装置3通过驱动连杆机构4上对应的连杆旋转,即可实现连杆机构4的长度调节,以上连杆机构4长度变化过程中,由于气缸2连接于轮架7与机架1之间,故连接件8上设置的转轴旨在使得此时气缸2转动能够同步于连杆机构4长度变化。同时设置所述锁定件,使得气缸2相对于机架1的旋转能够被锁定,这样,可使得气缸2本身具有对机架1进行支撑的能力。
以上提供的行走系统的结构基础,可实现:所述气缸2及支腿作为机架1的支撑部件,且通过气缸2及连杆机构4的伸缩实现机架1的高度升降以及起跳;其中,对机架1提供支撑的方式为:在行走装置行走的整个过程中或部分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3对连杆机构4的状态约束,使得连杆机构4可自由伸缩,通过气缸2实现对机架1的支撑;对机架1实现高度升降时:移除气缸2对连杆机构4伸缩的约束,利用驱转装置3驱动连杆机构4伸缩完成机架1高度调节;实现机架1起跳时,利用连杆机构4为气缸2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实现气缸2蓄力。
以上高度升降用于适应机架1的通行需求:当地面平坦时,可通过连杆机构4收缩,使得行走装置的重心降低,以提升行走速度;当行走于坑洼地面时,可通过连杆机构4伸长,使得机架1被高位支撑,以牺牲重心高度的方式,避免机架1接触地面,提升行走装置的通行能力。以上起跳用于行走装置越障,使得行走装置具有全地形适应能力。且在进行机架1支撑时,根据需要,移除驱转装置3对连杆机构4伸缩的约束,仅利用气缸2对机架1进行支撑,这样,可利用气缸2缸体内气体可压缩的特点,使得机架1的支撑结构能够吸收冲击,实现减震功能,以适应颠簸的路况;同时仅气缸2支撑机架1的方式也可用于落地缓冲。这样不仅可实现减震,同时如针对双轮足行走模式(仅在行走装置上设置两个行走轮5或在某些工况下仅采用两个行走轮5形成轮系),可降低对行走装置上所搭载的平衡部件的平衡能力需求。同时,以上方案还特别适用于行走装置自身减重设计需求:现有技术中,如通过电机实现足式弹跳,需要考虑电机本身的惯量,如一般采用低惯量的电机,实现弹跳的方式一般为:设置复杂的蓄力装置,如采用蓄力弹簧,这样通过增加电机工作时间,同时以牺牲响应速度的方式,获得瞬发的弹跳能量,该方案还具有结构相对复杂、控制策略相对复杂的特点。而采用本方案,气缸2本身可作为蓄能元件和作为弹跳时的动力元件,使得本行走系统上单一部件能够多用途,便于实现行走装置减重设计和结构简单化设计。同时采用本方案,在完成蓄力后,可进一步通过驱转装置3和气缸2为连杆机构4做功,通过多部件共同作用,提升行走装置跳跃障碍的能力。同时采用本方案,由于气缸2一般具有大惯量、低响应的特点,区别于一般为电机的驱转装置3,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前提下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而本领域电机的选型一般为低惯量、高响应的电机,故本方案在进行机架1高度调节控制时,可采用:移除气缸2对连杆机构4的约束(移除锁定件对气缸2的锁定和移除气路系统对气缸2活塞运动的约束),仅利用驱转装置3工作,实现机架1高度高精度和高效率调节,而后再利用气缸2对机架1进行辅助支撑或转换为仅气缸2支撑机架1的模式,这样不仅可提升机架1高度控制精度,同时可保证行走装置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
针对连接件8的设计,在具体运用时,可设置为连接件8包括用于固定连接机架1的第一箍体和用于固定连接气缸2的第二箍体,第一箍体和第二箍体通过转轴连接。相应锁定件采用转轴锁定装置即可。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轮架7可为连杆机构4本身,也可为安装在连杆机构4上单独的部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作为连杆机构4的具体实现方式,设置为:连杆机构4包括第三连杆43、第一连杆41及第二连杆42,所述第一连杆41及第二连杆42均通过转轴铰接连接于第三连杆43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所述驱转装置3为连接在第一连杆41或第二连杆42上的关节驱动电机。本连杆机构4运用于行走装置上时,关节驱动电机作为一种低惯量、高响应的电驱动力源,安装于机架1上即可,如驱转装置3与第一连杆41连接时,第二连杆42与机架1铰接连接,这样,由机架1、第一连杆41、第二连杆42、第三连杆43四者形成四连杆机构4,当驱转装置3带动第一连杆41旋转时,如利用第三连杆43作为轮架7或在第三连杆43上安装轮架7,即可实现轮架7上行走轮5相对于机架1的高度调节。本连杆机构4形式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且并不需要其他辅助结构,利于行走装置轻量化设计。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更为完整的,为减轻行走装置自主运行时的负载,设置为:还包括用于为气缸2提供压缩气源的气源装置,所述气源装置为压缩气瓶。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所述压缩气瓶通过气路和相应气路元件为气缸2提供压缩气体,可使得行走装置上所搭载的包括气源装置及气缸2的气动系统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的特点。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作为一种双向可控性较高、缸体通过连接件8与机架1连接、活塞杆与轮架7连接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气缸2为单缸双作用气缸2,所述气缸2的活塞杆部分与轮架7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8连接在气缸2的缸体部分上。采用本方案,利用活塞杆部分外径尺寸较缸体部分外径尺寸小的特点,便于完成行走轮5、驱动装置6、连杆机构4等的布置。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更为完整的,设置为: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轮架7上的行走轮5,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轮5旋转的驱动装置6,所述驱动装置6为直流电机。本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6用于驱动行走轮5滚动,以实现行走装置轮系行走功能;以上驱动装置6的选型,不仅调速性能好,同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配合以上为关节驱动电机的驱转装置3,通过在机架1上安装如锂电池、控制模块等,即可使得行走装置在轻量化设计下自主运行。在具体运用时,所述关节驱动电机采用伺服电机即可。
实施例6:
作为以上行走系统的具体运用,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行走装置,包括机架1,还包括安装在机架1上的支腿,所述支腿为如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支腿;
所述气缸2通过连接件8可转动连接于机架1上,且连接件8上的转轴作为气缸2相对于机架1旋转的旋转轴;
所述驱转装置3固定安装于机架1上。如上所述,本行走装置基于所述行走系统,以上行走系统可使得本行走装置具有:能够根据具体路况匹配合适的机架1高度,以在行走速度和稳定性上良好契合;能够高精度和高效率获得机架1的支撑高度;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弹跳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行走装置轻量化设计等特点。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更为完善的,为使得行走装置具备多足行走功能,同时各足均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能够为机架1提供弹性支撑、能够为机架1提供弹性缓冲,设置为:所述支腿为多个;各支腿上均安装有行走轮5;各支腿均匹配有气缸2。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作为一种具体的机架1设置形式,设置为:所述机架1包括中空的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包括顶板及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围成承载平台上的中空空间;
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中空空间内的控制装置及蓄能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作为行走装置的运行控制部件,所述蓄能装置用于为气缸2及驱转装置3提供动力源。本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多安装工位以用于安装行走装置本身部件和任务部件的机架1方案,以在本身重量轻的基础上,能够利用顶板和底板,为相应安装工位上的部件提供防护。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该行走方法作为如上所述的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
其中,所述气缸2及支腿作为机架1的支撑部件,且通过气缸2及连杆机构4的伸缩实现机架1的高度升降以及起跳;
其中,对机架1提供支撑的方式为:在行走装置行走的整个过程中或部分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3对连杆机构4的状态约束,使得连杆机构4可自由伸缩,通过气缸2实现对机架1的支撑;
对机架1实现高度升降时:移除气缸2对连杆机构4伸缩的约束,利用驱转装置3驱动连杆机构4伸缩完成机架1高度调节;
实现机架1起跳时,利用连杆机构4为气缸2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实现气缸2蓄力。如上所述,本行走方法为以上包括所述行走系统的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采用本方法,有利于实现:使得行走装置能够根据具体路况匹配合适的机架1高度,以在行走速度和稳定性上良好契合;能够高精度和高效率获得机架1的支撑高度;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弹跳能力和承载能力;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行走装置轻量化设计等特点。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和细化:
对机架1提供支撑的方式包括方式一和方式二;
所述方式一为:仅通过气缸2实现对机架1进行支撑;
所述方式二为:通过气缸2及连杆机构4共同为机架1进行支撑;
且以上方式一和方式二可任意切换;
实现机架1起跳时,驱转装置3与气缸2共同为机架1提供起跳力:对气缸2蓄力后,通过驱转装置3为连杆机构4提供伸长的动力、通过气源为气缸2提供伸长的动力;
机架1起跳完成至落地的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3对连杆机构4的伸缩约束,获得仅利用气缸2实现对机架1进行落地支撑的状态。本方案为根据具体使用要求,对机架1支撑的方式可调的方案,如对机架1支撑高度要求较高时,可利用方式二完成对机架1的支撑;如机架1支撑高度仅需要满足通过性能时,可采用方式一的方式完成支撑。使用者或行走装置本身根据具体使用要求,选择适合的机架1支撑方式即可。以上起跳方式,利用起跳前期驱转装置3通过连杆机构4为气缸2蓄能、起跳过程中驱转装置3与气缸2同时为机架1做功,可有效提升行走装置的起跳能力。以上采用的落地支撑方式,利用气缸2为行走装置吸震,可有效提升行走装置的抗震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包括支腿,所述支腿包括连杆机构(4)、用于驱动所述连杆机构(4)伸缩的驱转装置(3);
所述连杆机构(4)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行走轮(5)的轮架(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缸(2),所述气缸(2)的缸体部分与活塞杆部分两者中,其中一者与轮架(7)固定连接,另一者上固定有连接件(8);
所述连接件(8)上设置有转轴,气缸(2)可绕所述转轴转动;
所述连接件(8)上的转轴与连杆机构(4)上的转轴轴线平行;
所述连接件(8)上还设置有锁定件,所述锁定件用于实现气缸(2)相对于所述转轴旋转锁定;
所述行走系统用于对机架(1)提供支撑;
对机架(1)提供支撑的方式包括方式一和方式二;
所述方式一为:仅通过气缸(2)实现对机架(1)进行支撑;
所述方式二为:通过气缸(2)及连杆机构(4)共同为机架(1)进行支撑;
且以上方式一和方式二可任意切换;
实现机架(1)起跳时,驱转装置(3)与气缸(2)共同为机架(1)提供起跳力:对气缸(2)蓄力后,通过驱转装置(3)为连杆机构(4)提供伸长的动力、通过气源为气缸(2)提供伸长的动力;
机架(1)起跳完成至落地的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3)对连杆机构(4)的伸缩约束,获得仅利用气缸(2)实现对机架(1)进行落地支撑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杆机构(4)包括第三连杆(43)、第一连杆(41)及第二连杆(42),所述第一连杆(41)及第二连杆(42)均通过转轴铰接连接于第三连杆(43)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所述驱转装置(3)为连接在第一连杆(41)或第二连杆(42)上的关节驱动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为气缸(2)提供压缩气源的气源装置,所述气源装置为压缩气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2)为单缸双作用气缸,所述气缸(2)的活塞杆部分与轮架(7)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8)连接在气缸(2)的缸体部分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轮架(7)上的行走轮(5),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轮(5)旋转的驱动装置(6),所述驱动装置(6)为直流电机。
6.行走装置,包括机架(1),还包括安装在机架(1)上的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腿;
所述气缸(2)通过连接件(8)可转动连接于机架(1)上,且连接件(8)上的转轴作为气缸(2)相对于机架(1)旋转的旋转轴;
所述驱转装置(3)固定安装于机架(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为多个;各支腿上均安装有行走轮(5);各支腿均匹配有气缸(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包括中空的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包括顶板及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围成承载平台上的中空空间;
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中空空间内的控制装置及蓄能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作为行走装置的运行控制部件,所述蓄能装置用于为气缸(2)及驱转装置(3)提供动力源。
9.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行走方法作为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
其中,所述气缸(2)及支腿作为机架(1)的支撑部件,且通过气缸(2)及连杆机构(4)的伸缩实现机架(1)的高度升降以及起跳;
其中,对机架(1)提供支撑的方式为:在行走装置行走的整个过程中或部分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3)对连杆机构(4)的状态约束,使得连杆机构(4)可自由伸缩,通过气缸(2)实现对机架(1)的支撑;
对机架(1)实现高度升降时:移除气缸(2)对连杆机构(4)伸缩的约束,利用驱转装置(3)驱动连杆机构(4)伸缩完成机架(1)高度调节;
实现机架(1)起跳时,利用连杆机构(4)为气缸(2)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实现气缸(2)蓄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机架(1)提供支撑的方式包括方式一和方式二;
所述方式一为:仅通过气缸(2)实现对机架(1)进行支撑;
所述方式二为:通过气缸(2)及连杆机构(4)共同为机架(1)进行支撑;
且以上方式一和方式二可任意切换;
实现机架(1)起跳时,驱转装置(3)与气缸(2)共同为机架(1)提供起跳力:对气缸(2)蓄力后,通过驱转装置(3)为连杆机构(4)提供伸长的动力、通过气源为气缸(2)提供伸长的动力;
机架(1)起跳完成至落地的过程中,移除驱转装置(3)对连杆机构(4)的伸缩约束,获得仅利用气缸(2)实现对机架(1)进行落地支撑的状态。
CN202110889737.3A 2021-08-04 2021-08-04 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34012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9737.3A CN113401242B (zh) 2021-08-04 2021-08-04 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9737.3A CN113401242B (zh) 2021-08-04 2021-08-04 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1242A CN113401242A (zh) 2021-09-17
CN113401242B true CN113401242B (zh) 2022-05-24

Family

ID=77688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9737.3A Active CN113401242B (zh) 2021-08-04 2021-08-04 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012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6047B (zh) * 2021-04-06 2022-07-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多连杆式轮步复合多地形探测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2439A (zh) * 2009-11-27 2010-05-26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起重机转场辅助装置、运输拖车及拆装起重机的方法
JP2018167692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CN110371206A (zh) * 2019-08-13 2019-10-25 浙江大学 一种六轮移动机器人多连杆行走机构
CN111776106A (zh) * 2020-08-12 2020-10-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机械腿和轮式移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61120A (ja) * 2002-11-12 2004-06-10 Komatsu Ltd 多軸車両の懸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2439A (zh) * 2009-11-27 2010-05-26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起重机转场辅助装置、运输拖车及拆装起重机的方法
JP2018167692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CN110371206A (zh) * 2019-08-13 2019-10-25 浙江大学 一种六轮移动机器人多连杆行走机构
CN111776106A (zh) * 2020-08-12 2020-10-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机械腿和轮式移动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1242A (zh) 2021-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40052B (zh) 一种具有悬挂系统的轮腿式六足机器人
CN104260605A (zh) 一种基于变胞原理的陆空两栖球形变胞机器人
CN214875226U (zh) 机器人的移动装置及机器人
CN102009705A (zh) 一种自主复位轮腿式弹跳复合移动机器人
CN205853807U (zh) 室内服务机器人的稳定移动平台
CN113401242B (zh) 行走装置、用于行走装置的行走系统及方法
CN110525691A (zh) 可折叠型月球营地辅助搭建机器人
CN113443042B (zh) 一种轮足复合式双足机器人
CN113401241B (zh) 一种多源动力机器人行走方法
CN113173216A (zh) 机器人的移动装置及机器人
CN108946582A (zh) 一种电动托盘搬运车
CN111619296A (zh) 一种轮系运动装置用悬挂系统、汽车
CN110406613A (zh) 一种多自由度轻型单腿机构
CN102085886A (zh) 折叠式弹跳机器人
CN201619622U (zh) 机器人复合底盘
CN214394184U (zh) 一种工程施工机器人用滑台装置
CN113401240B (zh) 轮腿复合式轮系系统、行走装置及行走方法
CN104002887A (zh) 快速转向球形机器人
CN104527825B (zh) 一种欠驱动履带式机器人移动平台
CN113500884B (zh) 具有升降功能的全地形移动机器人
CN1317397A (zh) 翻滚型轮腿式移动机器人
CN213231447U (zh) 一种扩展式车载升降平台
CN210191071U (zh) 移动底盘和机器人
CN113335406A (zh) 一种变形式越障机器人
CN112027549A (zh) 一种运输机械狗及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