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75301A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75301A
CN113375301A CN202011461053.5A CN202011461053A CN113375301A CN 113375301 A CN113375301 A CN 113375301A CN 202011461053 A CN202011461053 A CN 202011461053A CN 113375301 A CN113375301 A CN 113375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control valve
preset
opening degree
exhaus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610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75301B (zh
Inventor
连彩云
吴俊鸿
廖敏
翟振坤
田雅颂
梁之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114610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753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75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5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75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5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所述空调的室内侧换热器通过控制阀分为两部分;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空调系统开机时,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在所述空调系统按照所述初始冷媒循环模式运行预设的初始运行时间后,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能够实现室内温度的快速稳定升降以及空调运行的节能。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再热除湿技术系统设计为将室内换热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承担室内的湿负荷,即通过冷却除湿将室内湿度降低至目标湿度,另一部分换热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两部分空气混合后空调器的出风温度维持到较高的温度,从而实现恒温除湿。该技术方案通常用于过渡季节,主要用于除湿功能。现有的再热除湿技术一般使用二通阀将换热器分为两部分,二通阀仅有“开”和“关”两种状态,“开”状态为全导通无节流,“关”状态为固定孔径节流,不能实现室内换热器冷却除湿部分和空调加热部分的冷媒分配状态和节流程度的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再热除湿技术不能实现室内换热器冷却除湿部分和空调加热部分的冷媒分配状态和节流程度调整的问题。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的室内侧换热器通过控制阀分为两部分;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所述空调系统开机时,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在所述空调系统按照所述初始冷媒循环模式运行预设的初始运行时间后,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可选地,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包括: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一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五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
可选地,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维持当前的冷媒循环模式;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 /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可选地,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四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二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维持当前开度;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六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八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和/或,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包括: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三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一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维持当前开度;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五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七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装置,所述空调的室内侧换热器通过控制阀分为两部分;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所述空调系统开机时,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调整单元,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按照所述初始冷媒循环模式运行预设的初始运行时间后,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包括: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一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 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五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
可选地,所述调整单元,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维持当前的冷媒循环模式;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可选地,所述调整单元,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四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二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维持当前开度;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六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八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包括: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三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一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维持当前开度;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五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七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前述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前述任一所述的空调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根据用户设定温度与室内温度变化自动运行不同的冷媒循环模式(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通过控制阀和系统节流元件的通断和/或开度大小,匹配此时最佳的蒸发与冷凝的换热器面积比,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快速稳定升降以及空调运行的节能。
本发明技术方案可实现新型的空调运行模式,室内具有升温和降温需求的空调器,同时可实现制冷循环可室内温升、制热循环可室内温降的空调器控制方式。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控制空调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运行,由于室内侧换热器为两部分,能够实现室内侧换热器一部分吸收热量、一部分释放热量,从而可实现制冷、制热模式均可实现室内温度的升高和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初始冷媒循环根据用户设定与室内温度的差值,确定初始蒸发、冷凝换热部件、蒸发与冷凝的换热器面积、冷媒循环方式,其中,通过控制阀与节流元件的开关及步数实现蒸发、冷凝对应的换热器部件和蒸发与冷凝的换热器面积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初始冷媒循环根据室内负荷设计不同的控制阀(开、关、初始开度)与节流元件(初始开度)的控制方式,保证系统的快速循环,实现空调器快速输出冷量和热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闭环冷媒循环控制根据用户设定与室内温度的差值变化,控制蒸发、冷凝部件切换和面积配比变化、冷媒循环方式切换;根据目标排气温度控制控制阀 (开、关、开度)与节流元件(开度)开大、关小的速率,保证系统运行温度可靠,并且快速达到用户设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方法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发明提供一种再热除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所述空调的室内侧换热器通过控制阀分为两部分。所述控制阀设置于蒸发部分和冷凝部分换热器之间。所述控制阀具体可以为二通阀或者可调节流量阀。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6、四通换向阀7、室外侧换热器3、节流元件5、控制阀4和两个室内侧换热器1、2。所述控制阀4设置于所述两个室内换热器1和2之间。所述控制阀4具体可以为二通阀或者可调节流量阀。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再热除湿空调系统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方法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再热除湿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110和步骤S120。
步骤S110,所述空调系统开机时,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室内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温度差值在预设的至少一个温度区间中所属的温度区间和/或所述第一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
具体地,开机时刻根据第一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值△T=(T室内1—T设定)和第一室外温度T外环1确定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初始冷媒循环模式运行△t初始时间0(其中,△t初始时间0≥0min)后,进入闭环冷媒循环控制。
其中,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以及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同时可参考表1):
(1)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一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若开度可调)。
可选地,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1;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无节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01;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一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01,节流元件节流。
例如,当△T∈(△T1,+∞)时,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1。初始开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温度组合试验确定。
(2)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若开度可调)。
可选地,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2,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2;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无节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02;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02,节流元件节流。
例如,当△T∈(△T2,△T1]时,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或者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2(若控制阀可以调整开度),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第二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2
(3)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其中,
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
可选地,制冷循环运行时,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3,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3;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关闭、节流(不可调整阀的特点是:开为全导通状态,关闭为节流状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03;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03,节流元件节流。
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
可选地,制热循环运行时,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3,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3;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关闭、节流(不可调整阀的特点是:开为全导通状态,关闭为节流状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03;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03,节流元件节流。
例如,当△T∈(△T5,△T2]时,若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关闭或者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3(若开度可以调整),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3;若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关闭或者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3(若开度可以调整),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3
(4)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
可选地,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4,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4;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无节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04;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04,节流元件节流。
例如,当△T∈(△T6,△T5]时,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或者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4(若开度可以调整),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第四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4
(5)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五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
可选地,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5;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无节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05;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五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05,节流元件节流。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阀开度可调时,对于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和不可调两种情况,第二、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不同。例如,参考表2和表4所示,控制阀开度可调时,若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为P控制阀初始开度2,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为P控制阀初始开度4,若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则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为P控制阀初始开度04,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为P控制阀初始开度04
在节流元件开度可调时,对于控制阀开度可调和不可调两种情况,第一、第二、第四、第五预设初始开度不同。例如,参考表1和表4所示,若控制阀开度可调,则第一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1,第二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2,第四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4,第五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5,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则第一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01,第二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02,第四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04,第五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05
在控制阀开度可调时,对于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和不可调两种情况,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不同。例如,参考表1和表3所示,控制阀开度可调时,若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3,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3,若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则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03,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03
在节流元件开度可调时,对于控制阀开度可调和不可调两种情况,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例如,参考表2和表3所示,控制阀开度可调时,若控制阀开度可调,则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3、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3,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则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03、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03
以上控制过程可以参考表1、表2、表3和表4。其中,表1是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及控制阀节流方式的控制策略表。表2是控制阀和节流元件开度均可调情况下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及控制阀和节流元件节流方式的控制策略表。表3是控制阀开度不可调,节流元件开度可调情况下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及控制阀和/或节流元件节流方式的控制策略表。表4是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情况下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及控制阀和/或节流元件节流方式的控制策略表。
温度区间 控制策略
(△T1,+∞) 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无节流
(△T2,△T1] 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稍微节流
(△T5,△T2] 制冷或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主要起系统节流作用
(△T6,△T5] 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稍微节流
(-∞,△T6] 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无节流
表1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111
表2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121
表3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122
表4
上述表中,△T1≥△T2≥△T5≥△T6,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五、第六温差阈值;△T1、△T2均属于[-5℃,+∞),△T5、△T6均属于[-∞,5℃]。
步骤S120,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二室内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温度差值在预设的至少一个温度区间中所属的温度区间和/或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退出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后,根据以下几种情况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开度均在初始开度的基础上调整):
(1)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T∈(△T1,+∞)时,说明此时室内需求温度较低,热负荷较大,蒸发器需要较大面积,因此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无节流,降低蒸发温度,使蒸发器达到最大的换热面积。节流元件主要起系统节流作用,根据当前实际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关系进行系统节流元件控制(参见表5),此时控制阀全开,因此仅节流元件的开度在初始开度的基础上开大或关小,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具体调节方式参见后文中的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
(2)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检测到△T∈(△T2,△T1]时,说明室内温度在逐渐降低,但与目标温度依然存在差距,此时仍然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稍微节流,系统节流元件正常节流,主要起系统节流作用,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控制阀和节流元件开度(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内侧换热器2依然为蒸发器,提高冷媒侧蒸发温度,降低蒸发侧换热量。
(3)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
当△T∈(△T3,△T2]时,说明室内温度已经在接近设定的目标温度(设定温度),此时根据外环温度判断进入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运行,当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则制冷循环运行,此时节流元件全开,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室内侧换热器间的控制阀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室内侧换热器1充当冷凝器,此时蒸发器面积较小,保证室内温降速率不过快从而导致室内温度超调;当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则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此时冷媒先流过室内侧换热器2,然后流过控制阀,此时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控制阀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使室内侧换热器2为冷凝器,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外侧换热器3为蒸发器。
(4)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维持当前的冷媒循环模式;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T∈(△T4,△T3]时,说明室内温度已在目标温度范围内,则维持当前冷媒循环状态,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控制阀和节流元件(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5)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
当△T∈(△T5,△T4]时,说明室内温度已经在接近设定的目标温度(设定温度),此时根据外环温度判断进入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运行,当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则制冷循环运行,此时节流元件全开,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室内侧换热器间的控制阀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室内侧换热器1充当冷凝器,此时蒸发器面积较小,保证室内温降速率不过快从而导致室内温度超调;当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则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此时冷媒先流过室内侧换热器2,然后流过控制阀,此时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控制阀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使室内侧换热器2为冷凝器,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外侧换热器3为蒸发器。
(6)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 /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T∈(△T6,△T5]时,说明室内温度在逐渐上升,但与目标温度依然存在差距,此时制热循环运行,系统节流元件正常节流,控制阀稍微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内侧换热器2均为冷凝器。
(7)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T∈(-∞,△T6]时,说明此时室内需求温度较高,冷负荷较大,冷凝器需要较大面积,因此制热循环运行,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内侧换热器2之间的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节流元件的开度,使冷凝器达到最大的换热面积,系统节流元件正常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中节流元件控制方法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几种情况下,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其中,目标排气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T内环所属的温度区间确定,具体可以参考表7,所述的不同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对应的制冷循环目标排气温度和制热循环目标排气温度。节流元件的开度是在退出初始冷媒循环阶段时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1)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四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1,+∞],此时节流元件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4时间开大△P节流元件闭环步数2
(2)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二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2,△T排气1],此时节流元件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2时间开大△P节流元件闭环步数1
(3)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维持当前开度。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3,△T排气2],此时进入排气稳定带,节流元件维持当前开度。
(4)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六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4,△T排气3],此时节流元件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6时间关小△P节流元件闭环步数3
(5)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八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4],此时节流元件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8时间关小△P节流元件闭环步数4
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其中,控制阀的开度是在退出初始冷媒循环阶段时控制阀的开度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1)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三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1,+∞],此时控制阀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3时间开大△P控制阀闭环步数2
(2)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一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2,△T排气1],此时控制阀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1时间开大△P控制阀闭环步1
(3)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维持当前开度;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3,△T排气2],此时进入排气稳定带,控制阀维持当前开度。
(4)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五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4,△T排气3],此时控制阀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5时间关小△P控制阀闭环步数3
(5)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七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4],此时控制阀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7时间关小△P控制阀闭环步数4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161
表5
表中,△T1≥△T2≥△T3≥△T4≥△T5≥△T6,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温差阈值;△T1、△T2、△T3均属于[-5℃,+∞),△T4、△T5、△T6均属于 [-∞,5℃]。按照表5的思想进行控制,具体控制策略参见表6,表6的开度状态是在退出初始冷媒循环阶段的控制阀及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基础上进行调节的。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171
表6
△T排气1、△T排气2、△T排气3、△T排气4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节流元器件控制原则为越接近排气稳定带(例如,图中(△T排气3,△T排气2]),开大或关小的速度越慢。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172
表7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所述控制装置100包括确定单元110和调整单元120。
确定单元110用于所述空调系统开机时,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 /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110根据所述第一室内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温度差值在预设的至少一个温度区间中所属的温度区间和/或所述第一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
具体地,开机时刻根据第一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值△T=(T室内1—T设定)和第一室外温度T外环1确定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初始冷媒循环模式运行△t初始时间0(其中,△t初始时间0≥0min)后,进入闭环冷媒循环控制。
其中,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以及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同时可参考表1):
(1)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一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若开度可调)。
可选地,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1;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无节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1;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一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01,节流元件节流。
例如,当△T∈(△T1,+∞)时,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1。初始开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温度组合试验确定。
(2)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若开度可调)。
可选地,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2,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2;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无节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02;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02,节流元件节流。
例如,当△T∈(△T2,△T1]时,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或者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2(若控制阀可以调整开度),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第二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2
(3)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其中,
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
可选地,制冷循环运行时,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3,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3;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关闭、节流(不可调整阀的特点是:开为全导通状态,关闭为节流状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03;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03,节流元件节流。
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
可选地,制热循环运行时,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3,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3;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关闭、节流(不可调整阀的特点是:开为全导通状态,关闭为节流状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03;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03,节流元件节流。
例如,当△T∈(△T5,△T2]时,若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关闭或者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3(若开度可以调整),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3;若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关闭或者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3(若开度可以调整),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3
(4)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
可选地,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4,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4;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无节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04;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04,节流元件节流。
例如,当△T∈(△T6,△T5]时,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或者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4(若开度可以调整),若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则初始开度为第四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4
(5)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五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
可选地,若控制阀开度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5;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且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控制阀全开无节流,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P初始开度05;若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例如毛细管),则控制阀开至第五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05,节流元件节流。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阀开度可调时,对于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和不可调两种情况,第二、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不同。例如,参考表2和表4所示,控制阀开度可调时,若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为P控制阀初始开度2,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为P控制阀初始开度4,若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则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为P控制阀初始开度04,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为P控制阀初始开度04
在节流元件开度可调时,对于控制阀开度可调和不可调两种情况,第一、第二、第四、第五预设初始开度不同。例如,参考表1和表4所示,若控制阀开度可调,则第一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1,第二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2,第四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4,第五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5,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则第一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01,第二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02,第四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04,第五预设初始开度为P初始开度05
在控制阀开度可调时,对于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和不可调两种情况,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不同。例如,参考表1和表3所示,控制阀开度可调时,若节流元件开度可调,则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3,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3,若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则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C03,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P控制阀初始开度H03
在节流元件开度可调时,对于控制阀开度可调和不可调两种情况,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例如,参考表2和表3所示,控制阀开度可调时,若控制阀开度可调,则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3、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3,若控制阀开度不可调,则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P初始开度C03、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P初始开度H03
以上控制过程可以参考表1、表2、表3和表4。其中,表1是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及控制阀节流方式的控制策略表。表2是控制阀和节流元件开度均可调情况下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及控制阀和节流元件节流方式的控制策略表。表3是控制阀开度不可调,节流元件开度可调情况下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及控制阀和/或节流元件节流方式的控制策略表。表4是控制阀开度可调,节流元件开度不可调情况下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及控制阀和/或节流元件节流方式的控制策略表。
温度区间 控制策略
(△T1,+∞) 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无节流
(△T2,△T1] 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稍微节流
(△T5,△T2] 制冷或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主要起系统节流作用
(△T6,△T5] 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稍微节流
(-∞,△T6] 制热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无节流
表1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211
表2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221
表3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222
表4
上述表中,△T1≥△T2≥△T5≥△T6,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五、第六温差阈值;△T1、△T2均属于[-5℃,+∞),△T5、△T6均属于[-∞,5℃]。
调整单元120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按照所述初始冷媒循环模式运行预设的初始运行时间后,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调整单元120根据所述第二室内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温度差值在预设的至少一个温度区间中所属的温度区间和/或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退出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后,调整单元120根据以下几种情况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开度均在初始开度的基础上调整):
(1)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T∈(△T1,+∞)时,说明此时室内需求温度较低,热负荷较大,蒸发器需要较大面积,因此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全开无节流,降低蒸发温度,使蒸发器达到最大的换热面积。节流元件主要起系统节流作用,根据当前实际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关系进行系统节流元件控制(参见表5),此时控制阀全开,因此仅节流元件的开度在初始开度的基础上开大或关小,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具体调节方式参见后文中的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
(2)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当检测到△T∈(△T2,△T1]时,说明室内温度在逐渐降低,但与目标温度依然存在差距,此时仍然制冷循环运行,控制阀稍微节流,系统节流元件正常节流,主要起系统节流作用,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控制阀和节流元件开度(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 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内侧换热器2依然为蒸发器,提高冷媒侧蒸发温度,降低蒸发侧换热量。
(3)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
当△T∈(△T3,△T2]时,说明室内温度已经在接近设定的目标温度(设定温度),此时根据外环温度判断进入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运行,当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则制冷循环运行,此时节流元件全开,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室内侧换热器间的控制阀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室内侧换热器1充当冷凝器,此时蒸发器面积较小,保证室内温降速率不过快从而导致室内温度超调;当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则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此时冷媒先流过室内侧换热器2,然后流过控制阀,此时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控制阀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使室内侧换热器2为冷凝器,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外侧换热器3为蒸发器。
(4)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维持当前的冷媒循环模式;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T∈(△T4,△T3]时,说明室内温度已在目标温度范围内,则维持当前冷媒循环状态,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控制阀和节流元件(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5)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
当△T∈(△T5,△T4]时,说明室内温度已经在接近设定的目标温度(设定温度),此时根据外环温度判断进入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运行,当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则制冷循环运行,此时节流元件全开,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室内侧换热器间的控制阀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室内侧换热器1充当冷凝器,此时蒸发器面积较小,保证室内温降速率不过快从而导致室内温度超调;当T室外<T制冷开机外环极限温度时,则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此时冷媒先流过室内侧换热器2,然后流过控制阀,此时根据排气温度差值调节控制阀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使室内侧换热器2为冷凝器,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外侧换热器3为蒸发器。
(6)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 /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T∈(△T6,△T5]时,说明室内温度在逐渐上升,但与目标温度依然存在差距,此时制热循环运行,系统节流元件正常节流,控制阀稍微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内侧换热器2均为冷凝器。
(7)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T∈(-∞,△T6]时,说明此时室内需求温度较高,冷负荷较大,冷凝器需要较大面积,因此制热循环运行,室内侧换热器1和室内侧换热器2之间的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节流元件的开度,使冷凝器达到最大的换热面积,系统节流元件正常节流(具体调节方式参见表6及相应具体实施例中节流元件控制方法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几种情况下,调整单元120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其中,目标排气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T内环所属的温度区间确定,具体可以参考表7,所述的不同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对应的制冷循环目标排气温度和制热循环目标排气温度。节流元件的开度是在退出初始冷媒循环阶段时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1)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四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1,+∞],此时节流元件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4时间开大△P节流元件闭环步数2
(2)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二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2,△T排气1],此时节流元件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2时间开大△P节流元件闭环步数1
(3)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维持当前开度。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3,△T排气2],此时进入排气稳定带,节流元件维持当前开度。
(4)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六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4,△T排气3],此时节流元件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6时间关小△P节流元件闭环步数3
(5)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八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4],此时节流元件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8时间关小△P节流元件闭环步数4
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三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1,+∞],此时控制阀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3时间开大△P控制阀闭环步数2
(2)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一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2,△T排气1],此时控制阀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1时间开大△P控制阀闭环步数1
(3)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维持当前开度;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3,△T排气2],此时进入排气稳定带,控制阀维持当前开度。
(4)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五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4,△T排气3],此时控制阀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5时间关小△P控制阀闭环步数3
(5)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七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参考表6,当(T排气—T目标排气)∈(-∞,△T排气4],此时控制阀每t目标排气控制时间7时间关小△P控制阀闭环步数4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261
表5
表中,△T1≥△T2≥△T3≥△T4≥△T5≥△T6,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温差阈值,△T1、△T2、△T3均属于[-5℃,+∞),△T4、△T5、△T6均属于 [-∞,5℃]。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271
表6
△T排气1、△T排气2、△T排气3、△T排气4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节流元器件控制原则为越接近排气稳定带(例如,图中(△T排气3,△T排气2]),开大或关小的速度越慢。
Figure RE-GDA0003018739660000272
表7
本发明还提供对应于所述空调控制方法的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对应于所述空调控制方法的一种空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前述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对应于所述空调控制装置的一种空调,包括前述任一所述的空调控制装置。
据此,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根据用户设定温度与室内温度变化自动运行不同的冷媒循环模式(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通过控制室内侧的两部分换热器之间的控制阀和/或系统节流元件的通断和/或开度大小,匹配此时最佳的蒸发与冷凝的换热器面积比,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快速稳定升降以及空调运行的节能。
本发明技术方案可实现新型的空调运行模式,室内具有升温和降温需求的空调器,同时可实现制冷循环可室内温升、制热循环可室内温降的空调器控制方式。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控制空调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运行,由于室内侧换热器为两部分,能够实现室内侧换热器一部分吸收热量、一部分释放热量,从而可实现制冷、制热模式均可实现室内温度的升高和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初始冷媒循环根据用户设定与室内温度的差值,确定初始蒸发、冷凝换热部件、蒸发与冷凝的换热器面积、冷媒循环方式,其中,通过控制阀与节流元件的开关及步数实现蒸发、冷凝对应的换热器部件和蒸发与冷凝的换热器面积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初始冷媒循环根据室内负荷设计不同的控制阀(开、关、初始开度)与节流元件(初始开度)的控制方式,保证系统的快速循环,实现空调器快速输出冷量和热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闭环冷媒循环控制根据用户设定与室内温度的差值变化,控制蒸发、冷凝部件切换和面积配比变化、冷媒循环方式切换;根据目标排气温度控制控制阀 (开、关、开度)与节流元件(开度)开大、关小的速率,保证系统运行温度可靠,并且快速达到用户设定。
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可在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施。如果在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中实施,那么可将功能作为一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媒体上或经由计算机可读媒体予以传输。其它实例及实施方案在本发明及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及精神内。举例来说,归因于软件的性质,上文所描述的功能可使用由处理器、硬件、固件、硬连线或这些中的任何者的组合执行的软件实施。此外,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控制装置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的室内侧换热器通过控制阀分为两部分;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空调系统开机时,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
在所述空调系统按照所述初始冷媒循环模式运行预设的初始运行时间后,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包括: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一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
其中,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五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维持当前的冷媒循环模式;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四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二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维持当前开度;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六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八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
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包括: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三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一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维持当前开度;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五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七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5.一种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的室内侧换热器通过控制阀分为两部分;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所述空调系统开机时,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
调整单元,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按照所述初始冷媒循环模式运行预设的初始运行时间后,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根据开机时的第一室内温度、第一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包括: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一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一预设初始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二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二预设初始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室外温度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初始冷媒循环模式,并确定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初始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初始开度;
其中,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冷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冷开度;若所述第一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或开至第三预设控制阀初始制热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三预设初始制热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四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四预设初始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或开至第五预设控制阀初始开度和/或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开至第五预设初始开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单元,根据当前的第二室内温度、第二室外温度和设定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维持当前的冷媒循环模式;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四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室外温度调整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模式,并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关或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其中,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若所述第二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制冷开机极限温度,则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节流元件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大于第六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五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和/或所述空调的系统节流元件的开度;
当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六温差阈值时,所述空调系统制热循环运行;控制所述控制阀全开,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单元,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节流元件的开度;包括: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四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二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维持当前开度;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六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节流元件每隔第八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节流元件闭环步数;
所述调整单元,根据当前排气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差值调整所述控制阀的开度;包括: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三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二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一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开大第一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维持当前开度;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五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三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当所述排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排气温差阈值时,控制所述控制阀每隔第七目标排气控制时间关小第四预设控制阀闭环步数。
9.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5-8任一所述的空调控制装置。
CN202011461053.5A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Active CN1133753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1053.5A CN113375301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1053.5A CN113375301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5301A true CN113375301A (zh) 2021-09-10
CN113375301B CN113375301B (zh) 2022-04-12

Family

ID=77569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61053.5A Active CN113375301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7530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2352A (zh) * 2021-10-19 2021-12-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洗护设备烘干衣物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484719A (zh) * 2022-01-17 2022-05-1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CN114484719B (zh) * 2022-01-17 2024-05-1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9655A (ja) * 2003-08-28 2005-03-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ルチ式空気調和機
US20110197607A1 (en) * 2008-11-25 2011-08-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ng cycle device
CN105546742A (zh) * 2015-12-25 2016-05-04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910236A (zh) * 2016-05-11 2016-08-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45434A (zh) * 2019-03-20 2019-06-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9655A (ja) * 2003-08-28 2005-03-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ルチ式空気調和機
US20110197607A1 (en) * 2008-11-25 2011-08-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ng cycle device
CN105546742A (zh) * 2015-12-25 2016-05-04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910236A (zh) * 2016-05-11 2016-08-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45434A (zh) * 2019-03-20 2019-06-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2352A (zh) * 2021-10-19 2021-12-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洗护设备烘干衣物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484719A (zh) * 2022-01-17 2022-05-1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CN114484719B (zh) * 2022-01-17 2024-05-1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5301B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5495B2 (en) Control scheme for coordinating variable capacity components of a refrigerant system
CN110762756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结霜控制方法
CN111396993A (zh) 三管制空调系统、再热除湿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20228757A1 (en)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vrf)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N113375301B (zh)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WO2010067539A1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4389430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240044528A1 (en)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system
CN114061055B (zh) 空调器及控制方法、空调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09648B (zh) 空调装置
JP418700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A2672747C (en) Forced-air cross-defrost typ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2107001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2106913A (ja) 空気調和機の自動運転制御方法
JP474322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4278984A (zh) 多功能空调、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385562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2565999U (zh) 环境优化系统
JP2010139164A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205227616U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212457128U (zh) 空气调节系统及空调器
KR102326225B1 (ko) 항온항습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4087745B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70127A (zh) 环境优化系统
JPH0282047A (ja) 多室形住棟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