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2495A - 电子电路、模块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子电路、模块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2495A
CN113362495A CN202110223693.0A CN202110223693A CN113362495A CN 113362495 A CN113362495 A CN 113362495A CN 202110223693 A CN202110223693 A CN 202110223693A CN 113362495 A CN113362495 A CN 113362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antenna
electrode
capacitor
inpu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236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2495B (zh
Inventor
吉田宜史
川合昇
宇都宫文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Sports Life KK
Ablic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Sports Life KK
Abli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Sports Life KK, Ablic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Sports Life KK
Publication of CN113362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2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2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2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5Capacitor coupled rectifier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1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series, e.g. for multiplication of voltage
    • H02M7/103Containing passive elements (capacitively coupled) which are ordered in cascade on one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通过利用微弱电波获得的电力来切换开关的、便利性较好的电子电路。电子电路具备开关、电力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开关连接在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与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之间,将电源和负载的连接状态从非导通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电力转换电路具备被输入通过天线接收的电波获得的电力的电力输入端子和输出直流电力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将输入到电力输入端子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从直流电力输出端子输出;控制电路在电力转换电路输出直流电力的情况下将开关的连接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电力转换电路至少包含第1电容器、第1二极管、第2电容器和第2二极管。

Description

电子电路、模块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模块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这样的技术:在用于车辆的钥匙系统的电子钥匙中,电子钥匙使用由来自车辆的电波获得的电力将内置于电子钥匙的电池和控制电路进行连接,从而与车辆进行通信。当电子钥匙从车辆远离时(即待机时),再次切断电池与电路的连接,从而抑制待机状态下的电池消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3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使用由来自车辆的电波获得的电力来启动电子钥匙内部的模拟前端电路(AFE)。此时,使用由来自车辆等所具备的特定装置的电波获得的电力来启动AFE。
然而,在要使用来自车辆的电波启动AFE的情况下,存在电子钥匙为积攒启动AFE所需要的电力会花费时间的问题。即,在直到电子钥匙启动为止的期间,必须使电子钥匙靠近到能够接收来自车辆的电波的位置,会不方便。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状况而构思,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利用微弱电波获得的电力来进行开关的切换的、便利性较好的电子电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具备开关、电力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所述开关连接在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与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之间,将所述电源与所述负载的连接状态从截断从所述电源到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的非导通状态切换为从所述电源向所述负载供给电力的导通状态;所述电力转换电路具备被输入通过能够接收电波的天线接收的所述电波获得的电力的电力输入端子、和输出直流电力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将输入到所述电力输入端子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从所述直流电力输出端子输出;所述控制电路具备与所述电力转换电路的所述直流电力输出端子连接的输入端子、和与所述开关连接并控制所述开关的连接状态的输出端子,在所述天线接收所述电波而所述电力转换电路输出直流电力的情况下,将所述开关的连接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所述电力转换电路至少包含:第1电容器,其具备与所述电力输入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第1二极管,其正极与接地点连接且负极与所述第1电容器的所述第2电极连接;第2电容器,其具备与所述直流电力输出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和与接地点连接的第2电极;以及第2二极管,其正极经由电容器与所述输入端子连接且负极与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1电极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中,所述电力转换电路还具备:第3电容器,其具备第1电极和与接地点连接的第2电极;第3二极管,其正极与所述第1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负极与所述第3电容器的所述第1电极连接;第4电容器,其具备与所述电力输入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以及第4二极管,其正极与所述第3电容器的第1电极和所述第3二极管的负极的连接点连接,负极与所述第4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中,所述电力转换电路还具备:第5电容器,其具备第1电极和与接地点连接的第2电极;第5二极管,其正极与所述第4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负极与所述第5电容器的所述第1电极连接;第6电容器,其具备与所述电力输入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以及第6二极管,其正极与所述第5电容器的第1电极和所述第5二极管的负极的连接点连接,负极与所述第6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模块,具备:上述的电子电路;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以及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模块,被容纳在具有防水性能的壳体中。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系统,具备:模块;以及向所述模块发送既定电波的发送机。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通过利用微弱电波获得的电力来进行开关的切换的、便利性较好的电子电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闩锁系统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电路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具有防水构造的壳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转换电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转换电路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转换电路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天线及第2天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天线及第2天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5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第3变形例的图。
图1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第4变形例的图。
图17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的构成的第5变形例的图。
图1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具有防水构造的壳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闩锁系统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0是针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闩锁系统的构成的一个例子中第1天线接收电波的情况进行示出的图。
图21是针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闩锁系统的构成的一个例子中第2天线接收电波的情况进行示出的图。
图2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电力探测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增益切换的电力探测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增益切换的电力探测器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具有防水构造的壳体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闩锁系统100的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对闩锁系统10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闩锁系统10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如该图所示,闩锁系统100具备发送机70及闩锁模块1。
发送机70是能够发送电波的终端。在此,例如电波是指在根据蓝牙(注册商标)或Wi-Fi(注册商标)等的通信标准进行的无线通信时发送侧器件发送的电波。电波并不局限于蓝牙(注册商标)或Wi-Fi(注册商标)等的通信标准,可以采用各种通信方式,也可以是利用不符合既定通信标准的独自标准进行的通信。
例如,发送机70是多功能便携电话终端(智能电话)、便携电话终端、PDA(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笔记本PC、平板PC等的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便携信息处理终端。发送机70并不局限于便携信息处理终端,也可为其他信息处理终端。
该一个例子中,发送机70发送电波71。
闩锁模块1具备电源50、负载60和闩锁电路10。闩锁模块1接收从发送机70发送的电波71。
电源50是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例如,电源50是锂电池等的电池。在闩锁模块1为小型器件的情况下,电源50也可为如安装在基板这样的电池。电源50向负载60供给电力。
负载60具有通信功能等的功能。例如负载60也可以具备未图示的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未图示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和未图示的CPU(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 Unit)。
闩锁电路10连接在电源50与负载60之间。电源50经由闩锁电路10而向负载60供给电力。
闩锁电路10接收从发送机70发送的电波71。闩锁电路10接收从发送机70发送的电波71,从而控制电源50与负载60之间的导通状态。以下,将闩锁电路10也描述为电子电路。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图中闩锁模块1具备闩锁电路10、电源50和负载60。
闩锁电路10具备天线140、电力转换电路110、控制电路120、和开关130。
天线140与电力转换电路110连接。天线140接收从发送机70发送的电波71。
电力转换电路110作为输入端子具备电力输入端子111,作为输出端子具备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在电力输入端子111被输入天线140接收的电波。将通过天线140接收的电波获得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加以输出。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输出电力转换电路110转换后的直流电力。即,电力转换电路110具备:被输入通过能够接收电波的天线140接收的电波获得的电力的电力输入端子111;以及输出直流电力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另外,电力转换电路110将输入到电力输入端子111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从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输出。
此外,电力转换电路110也可以具备RF-DC转换电路113和升压电路114。
RF-DC转换电路113将输入到电力输入端子111的通过电波获得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RF-DC转换电路113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力向升压电路114输出。
升压电路114对通过RF-DC转换电路113转换的直流电力的电压进行升压。升压电路114经由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输出升压后的电力。
控制电路120具备与电力转换电路110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连接的输入端子121、和与开关130连接并控制开关130的连接状态的输出端子122。另外,控制电路120具备电源端子123作为电源端子。
输入端子121上被输入电力转换电路110输出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22输出与输入端子121的状态对应的输出信号。电源端子123上被供给来自电源50的电力。
开关130连接在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50与通过从电源50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60之间。开关130将电源50与负载60的连接状态从非导通状态切换到导通状态。
非导通状态是指截断从电源50到负载60的电力供给的状态,导通状态是指从电源50向负载60供给电力的状态。
该一个例子中,控制电路120包含触发器127。触发器127切换从输出端子122输出的控制信号。
图2示出了触发器127使用D触发器(D-F/F)的例子,但是也可以由T型以外的触发器构成。
控制电路120控制开关130的导通状态。具体而言,控制电路120在因天线140接收电波71而电力转换电路110输出直流电力的情况下,将开关130的连接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
更具体而言,控制电路120的输入端子121与触发器127的CLK端子1271及D端子1272连接。另外,控制电路120的输出端子122与触发器127的Q端子1273连接。
在天线140没有接收电波71的状态(即发送机70从闩锁电路10远离,或者电波71没有从发送机70发送的状态)下,由于输入端子121为低电平(与接地电位相同的电位),所以Q端子1273保持低电平。在该状态下,开关130被控制为非导通状态。即,在该状态下,不进行从电源50到负载60的电力供给。
在天线140接收电波71的状态(即从发送机70发送电波71,且发送机70靠近闩锁电路10的状态)下,RF-DC转换电路113向升压电路114输出直流电力。升压电路114进行升压,直到成为触发器127的Q端子1273变化的阈值电位以上为止。此时,由于触发器127的CLK端子1271及D端子1272上被输入足以改变Q端子1273的状态的电位,所以电力转换电路110的Q端子1273变为高电平。在该状态下,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
若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则电源50经由开关130向负载60供给电力。
触发器127被供给来自电源50的电力,因此,即便过渡到天线140不接收电波71的状态(即,因发送机70移动到从闩锁电路10远离的位置等的理由而闩锁电路10无法接收电波的状态),Q端子1273也继续输出高电平。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开关130切换到导通状态时,控制电路120通过从电源50供给到电源端子123的电力来将开关130保持在导通状态。
此外,在该一个例子中,触发器127经由电源端子123与电源50连接,因此也可以构成为选择功耗小的触发器127来极力抑制对电池寿命的影响。例如,也可以选择功耗小到不足1μA(微安)的触发器。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构成的第1变形例的图。该图所示的闩锁模块1b为闩锁模块1的第1变形例。此外,对于与上述的闩锁模块1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闩锁模块1b在取代控制电路120而具备控制电路120b这一点上,与上述的闩锁模块1不同。
控制电路120b具备:与电力转换电路110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连接的输入端子121b;以及与开关130连接且控制开关130的连接状态的输出端子122b。另外,控制电路120b具备电源端子123b作为电源端子。
在输入端子121b上被输入电力转换电路110输出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22b输出与输入端子121b的状态对应的输出信号。在电源端子123b上被供给来自电源50的电力。
在该一个例子中,控制电路120b包含电力探测器126。电力探测器126作为输入输出端子而具备检测输入端子1261、基准输入端子1262和电压检测输出端子1263。基准输入端子1262与接地点TG连接。电压检测输出端子1263输出与检测输入端子1261的电位和基准输入端子1262的电位对应的电位。
在天线140没有接收电波71的状态(即发送机70从闩锁电路10远离或没有从发送机70发送电波71的状态)下,输入端子121b为低电平,因此在检测输入端子1261上被输入低电平。由于基准输入端子1262与接地点TG连接(固定为低电平),电压检测输出端子1263输出低电平。在该状态下开关130被控制为非导通状态。
在天线140接收电波71的状态(即从发送机70发送电波71,且发送机70靠近闩锁电路10的状态)下,RF-DC转换电路113向升压电路114输出直流电力。升压电路114进行升压,直到电力探测器126的动作电位(高电平)为止。电力转换电路110输出高电平。电力探测器126的检测输入端子1261上被输入高电平,因此电压检测输出端子1263输出高电平。在该状态下,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
在该一个例子中,电力探测器126的检测输入端子1261与电压检测输出端子1263连接。
此外,控制电路120b也可以具备电阻124b。在该情况下,电力探测器126的检测输入端子1261经由电阻124b与电压检测输出端子1263连接。作为一个例子,电阻124b的电阻值也可为10兆欧姆以上。控制电路120b通过具备电阻124b,能够进一步抑制功耗。
在电力探测器126输出高电平而将开关130控制为导通状态,从而连接电源50和负载60的情况下,流过控制电路120b的电流仅为流过电阻124b的电流和电力探测器126的消耗电流,均是较小的。
这样,由于电力探测器126的电力消耗理论上成为零,能够使开关130处于非导通状态的电源50的功耗大致为零。因而,在具备电力探测器126的一个例子中,能够比前述的具备触发器127的一个例子进一步减小功耗。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力探测器126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A)是电力探测器126的构成的一个例子。该图中,电力探测器126具备:晶体管Q1;晶体管Q2;晶体管Q3;晶体管Q4;反相器1264;以及电阻1265。
晶体管Q1、晶体管Q2及晶体管Q4为增强型元件。晶体管Q3为耗尽型元件。
在输出端子122b输出低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2及晶体管Q3成为导通(ON)状态。在输出端子122b输出高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1及晶体管Q4成为ON状态。
在该一个例子中,从电源端子123b流入接地点TG的电流的路径有两个路径。第一个路径是从电源端子123b经由晶体管Q1及晶体管Q3而流入接地点TG的路径,第二个路径是从电源端子123b经由晶体管Q2及晶体管Q4流入接地点TG的路径。无论输出端子122b的状态如何,电力探测器126都是始终截断从电源端子123流到接地点TG的电流路径。
因而,电力探测器126的功耗理论上为零。
图4(B)是图4(A)所示的电力探测器126的构成的一个例子中的真值表。该图示出输入端子121b及输出端子122b的电位和晶体管Q1、晶体管Q2、晶体管Q3及晶体管Q4各自状态的对应关系。
IN表示输入端子121b的电位的电平,OUT表示输出端子122b的电位的电平。晶体管Q1、晶体管Q2、晶体管Q3及晶体管Q4表示各晶体管的状态。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构成的第2变形例的图。该图所示的闩锁模块1c为闩锁模块1的第2变形例。此外,对于与上述的闩锁模块1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闩锁模块1c与闩锁模块1a及闩锁模块1b的情况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控制电路120c所具备的电源端子123c的电力供给。控制电路120c是控制电路120的一个例子。
控制电路120c具备:与电力转换电路110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连接的输入端子121c;以及与开关130连接且控制开关130的连接状态的输出端子122c。另外,控制电路120c具备电源端子123c作为电源端子。
输入端子121c上被输入电力转换电路110输出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22c输出与输入端子121c的状态对应的输出信号。电源端子123c上被供给来自电力转换电路110或电源50的至少一个的电力。
在该一个例子中,闩锁模块1c具备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力转换电路110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连接,负极与控制电路120c的电源端子123c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开关130和负载60的连接点连接,负极与控制电路120c的电源端子123c连接。以下,还将二极管D1记为第1二极管,将二极管D2记为第2二极管。
在天线140没有接收电波71的状态(即发送机70从闩锁电路10远离或没有从发送机70发送电波71的状态)下,对控制电路120c不会供给电力。在该状态下,开关130被控制为非导通状态。此外,输出端子122c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电阻等来固定为低电平。
在天线140接收电波71的状态(即从发送机70发送电波71,且发送机70靠近闩锁电路10的状态)下,RF-DC转换电路113向升压电路114输出直流电力。升压电路114进行升压,直到成为对电力探测器126的动作电位相加二极管D1的电压降后的电位以上的电位为止。电力转换电路110从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经由二极管D1向控制电路120c的电源端子123c供给电力。
在该情况下,从电力转换电路110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输出的电位还输入到控制电路120c的输入端子121c。控制电路120c在对输入端子121c输入高电平时,向输出端子122c输出高电平。因而,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
若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则电源50经由开关130及二极管D2向控制电路120c的电源端子123c供给电力。
控制电路120c即便过渡到天线140没有接收电波71的状态(即因发送机70移动到从闩锁电路10远离的位置等的理由而闩锁电路10没有接收到电波的状态),也能从电源50经由开关130及二极管D2接受电力供给。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130在因天线140接收到电波71而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时,将开关130保持为导通状态。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具有防水构造的壳体的一个例子的图。如该图所示,闩锁防水模块2具备:闩锁电路10;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50;通过从电源50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60;以及壳体80。
壳体80容纳闩锁电路10、电源50、和负载60。壳体80具有防水性能。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的总结]
依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闩锁电路10通过天线140接收的电波,将电源50和负载60的连接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
一直以来,在以电池安装在基板的状态出货这样的小型器件中,电池安装的瞬间就供给电源,电池开始消耗。从电池寿命的观点来看,最好是小型器件交付到顾客之后,或者仅在顾客使用小型器件时供给电源,但是,接点式开关或(可拆卸的)绝缘膜等导致小型器件的大型化。
闩锁电路10通过利用天线140接收的电波将电源50和负载60的连接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能够抑制小型器件的大型化。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闩锁电路10中,电力转换电路110将通过天线140接收的电波获得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且控制电路120控制开关130的导通状态。闩锁电路10具备控制电路120,从而即便根据微弱的电波,也能将开关130的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因此在启动作为负载的AFE上无需花费时间。因而,能够提供从接收电波后到启动负载60为止不会花费时间的闩锁模块1。
因而,能够提供便利性较好的闩锁电路10。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闩锁电路10所具备的控制电路120从电源50接受电力的供给。因而,闩锁电路10在天线140接收到电波后,即便天线140处于不接收电波的状态,也能将开关130的连接状态保持在导通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控制电路120包含触发器127。因而,控制电路120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切换并保持开关130的连接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控制电路120包含具有反馈的电力探测器126。
控制电路120的输出信号被反馈到输入,因此控制电路120能够保持开关130的连接状态。另外,能够以较少的功耗来保持开关130的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电力探测器126还具备10兆欧姆以上的电阻124b。因而,控制电路120通过具备电阻124b,能够进一步抑制控制电路120消耗的电力。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闩锁模块1具备二极管D1,从而电力转换电路110提供控制电路120的电力。因而,闩锁模块1能够从天线140接收的电波获得用于将开关130切换到导通状态的电力。即,闩锁模块1不消耗电源50的电力,而能够将开关130切换到导通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闩锁模块1通过具备二极管D2,在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之后,能够接受从电源50提供的电力。因而,开关130能够保持导通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闩锁模块1被容纳于具有防水性能的壳体80中。例如,在水中以密封的状态使用的器件中,需要以非接触方式启动系统的情况下,通过适用本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能够以非接触方式启动系统。
在水中以密封的状态使用的器件,例如包含水质调查的器件、小型照相机器件等。另外,水中不仅包含水,还广泛地包含电解液或体液等的液体。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转换电路110d的一个例子的图。电力转换电路110d为电力转换电路110的一个例子。
该图中电力转换电路110d具备:第1电容器C11;第1二极管D11;第2二极管D12;以及第2电容器C12。
第1电容器C11具备第1电极C11a和第2端子C11b。第1电容器C11的第1电极C11a与电力输入端子111a连接,第2电极C11b与第1二极管D11的负极和第2二极管D12的正极的连接点连接。
第1二极管D11的正极与接地点TG连接,负极与第1电容器C11的第2电极C11b连接。
第2电容器C12具备第1电极C12a和第2电极C12b。第2电容器C12的第1电极C12a与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d连接,第2电极C12b与接地点TG连接。
第2二极管D12的正极经由电容器与电力输入端子111d连接。在该一个例子的情况下,第2二极管D12的正极经由第1电容器C11与电力输入端子111d连接。另外,第2二极管D12的负极与第2电容器C12的第1电极C12a连接。
若有正电位施加到电力输入端子111d,则有电流I11从电力输入端子111d经由第1电容器C11及第2二极管D12而流动。因电流I11而在第2电容器C12上蓄积电荷。
若有负电位施加到电力输入端子111d,则有电流I12从接地点TG经由第1二极管D11及第1电容器C11而流动。因电流I12而第1电容器C11蓄积电荷。
再者,因为有正电位施加到电力输入端子111d,有电流I11从电力输入端子111d经由第1电容器C11及第2二极管D12而流动。其结果,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d上输出电力输入端子111d的2倍电位。这是半波倍压整流电路的动作。
电力转换电路110d是用于对微弱电波进行升压的倍压整流电路。微弱电波例如使用搭载于智能电话等的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LE(低功耗:Low Energy)(以下,称为BLE)标准通信方式的2.4GHz频带。第1二极管D11及第2二极管D12(以下,在不区分电力转换电路110所具备的二极管的情况下记为二极管D。)优选高频特性优异、正向电压低、端子间电容小的二极管。在该一个例子中,二极管D也可为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第1电容器C11及第2电容器C12(以下,在不区分电力转换电路110所具备的电容器的情况下记为电容器C。)因电容而升压电压的响应速度和达到电压值发生变化。另外,电容器C在电容值不足时输出电压的波动量(电压变动量)变大,使得DC特性变差。另一方面,电容器C在电容值过大时,充电上会花费时间、响应性变差。
因而,电容器C的电容值根据选定的二极管D或每个闩锁电路10的应用,被调整为能获得均衡且良好的倍压特性的值。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2.4GHz的情况下优选33pF或24pF等。
最佳的电容值根据基板的杂散电容、基板图案、安装布局等而变化。图7所示的电路中最佳值在数~数十pF的范围内变化。最佳的电容值需要根据基板的杂散电容、基板图案、安装布局等而进行确认。
电力转换电路110采取将上述的倍压整流电路多级结合的构成,从而即便是更加微弱的电波也能得到能够使控制电路120动作的电位。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转换电路110的第1变形例即电力转换电路110e的图。电力转换电路110e是上述的电力转换电路110的一个例子。此外,对于与上述的电力转换电路110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该图中电力转换电路110e具备:第1电容器C21;第1二极管D21;第2电容器C22;第2二极管D22;第3电容器C23;第3二极管D23;第4电容器C24;以及第4二极管D24。
在该一个例子中,分别第1电容器C21和第1电容器C11相同;第1二极管D21和第1二极管D11相同;第2电容器C22和第2电容器C12相同;以及第2二极管D22和第2二极管D12相同。
与电力转换电路110d相比,电力转换电路110e还具备第3电容器C23、第3二极管D23、第4电容器C24、和第4二极管D24,构成2级倍压整流电路。
第3电容器C23具备第1电极C23a和第2电极C23b。第3电容器C23的第1电极C23a与第3二极管D23的负极连接,第2电极C23b与接地点TG连接。
第3二极管D23的正极与第1电容器C21的第2电极C21b连接,负极与第3电容器C23的第1电极C23a连接。
第4电容器C24具备第1电极C24a和第2电极C24b。第4电容器C24的第1电极C24a与电力输入端子111e连接,第2电极C24b与第4二极管D24的负极连接。
第4二极管D24的正极与第3二极管D23的负极和第3电容器C23的第1电极C23a的连接点连接,负极与第4电容器C24的第2电极C24b连接。
另外,在该一个例子的情况下,第2二极管D22的正极经由第4电容器C24与电力输入端子111e连接。
在图8所示的一个例子中,能够从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e输出向电力输入端子111e输入的输入电压的4倍电压。
这样通过构成多级倍压整流电路,电力转换电路110能够得到能够使控制电路120动作的电位。
但是,在构成多级倍压整流电路的情况下,会导致RF-DC转换效率下降。另外,构成多级倍压整流电路的部件件数增加会导致成本增加。因而,优选设为适合于每个应用的级数。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转换电路110的第2变形例即电力转换电路110f的图。电力转换电路110f是上述的电力转换电路110的一个例子。此外,对于与上述的电力转换电路110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该图中电力转换电路110f具备:第1电容器C31;第1二极管D31;第2电容器C32;第2二极管D32;第3电容器C33;第3二极管D33;第4电容器C34;第4二极管D34;第5电容器C35;第5二极管D35;第6电容器C36;以及第6电容器C36。
在该一个例子中,分别第1电容器C31和第1电容器C21相同;第1二极管D31和第1二极管D21相同;第2电容器C32和第2电容器C22相同;第2二极管D32和第2二极管D22相同;第3电容器C33和第3电容器C23相同;第3二极管D33和第1二极管D23相同;第4电容器C34和第4电容器C24相同;以及第4二极管D34和第4二极管D24相同。
与电力转换电路110e相比,电力转换电路110f还具备第5电容器C35、第5二极管D35、第6电容器C36、和第6二极管D36,从而构成3级倍压整流电路。
第5电容器C35具备第1电极C35a和第2电极C35b。第5电容器C35的第1电极C35a与第5二极管D35的负极连接,第2电极C35b与接地点TG连接。
第5二极管D35的正极与第4电容器C34的第2电极C34b连接,负极与第5电容器C35的第1电极C35a连接。
第6电容器C36具备第1电极C36a和第2电极C36b。第6电容器C36的第1电极C36a与电力输入端子111f连接,第2电极C36b与第6二极管D36的负极连接。
第6二极管D36的正极与第5二极管D35的负极和第5电容器C35的第1电极C35a的连接点连接,负极与第6电容器C36的第2电极C36b连接。
另外,在该一个例子的情况下,第2二极管D32的正极经由第6电容器C36与电力输入端子111f连接。
在图9所示的一个例子中,能够从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2f输出向电力输入端子111f输入的输入电压的6倍电压。
这样通过构成多级倍压整流电路,电力转换电路110能够得到能够使控制电路120动作的电位。在电力转换电路110f所示的一个例子中,与电力转换电路110e所示的一个例子相比,能够通过更加微弱的电波,使控制电路120进行动作。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的总结]
依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闩锁电路10通过倍压整流电路来构成电力转换电路110。闩锁电路10通过倍压整流电路来构成电力转换电路110,从而能够由微弱电波生成升压的直流电力。电力转换电路110通过向控制电路120供给升压后的直流电力,能够驱动控制电路120。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倍压整流电路由电容器C和二极管D构成。因而,闩锁电路10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构成电力转换电路110。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闩锁电路10通过2级倍压整流电路来构成电力转换电路110。闩锁电路10通过2级倍压整流电路来构成电力转换电路110,从而即便是更加微弱的电波也能驱动控制电路120。闩锁电路10即便是微弱的电波也驱动控制电路120,从而能够将电源50和负载60控制为导通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闩锁电路10通过3级倍压整流电路构成电力转换电路110。闩锁电路10通过3级倍压整流电路构成电力转换电路110,从而与2级倍压整流电路相比,即便是更加微弱的电波也能驱动控制电路120。闩锁电路10即便是更加微弱的电波也驱动控制电路120,从而能够将电源50和负载60控制为导通状态。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天线240及第2天线340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0(A)是示出上述的闩锁模块1具备1个天线140的情况下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在该情况下,天线140接收的电波通过电力转换电路110被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向控制电路120输入。
控制电路120将开关130从非导通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在该一个例子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20无法将开关130从导通状态控制为非导通状态。
图10(B)是示出闩锁模块1具备两个天线(第1天线240及第2天线340)的情况下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在该情况下,闩锁模块1具备:第1天线240;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第2天线340;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以及控制电路220。
在该一个例子中,第1天线240和第2天线340也可以以彼此不同的角度配备。
第1天线240被配备成能够接收来自第1方向的第1电波。
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具备第1电力输入端子211和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212。第1电力输入端子211与第1天线240连接。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212与控制电路220连接。
第1电力输入端子211上被输入通过第1天线240接收的第1电波获得的电力。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在有电力输入第1电力输入端子211时,将输入到第1电力输入端子211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从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212输出直流电力。
第2天线340被配备成能够接收来自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的第2电波。
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具备第2电力输入端子311和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312。第2电力输入端子311与第2天线340连接。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312与控制电路220连接。
第2电力输入端子311上被输入通过第2天线340接收的第2电波获得的电力。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在有电力输入第2电力输入端子311时,将输入到第2电力输入端子311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从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312输出直流电力。
控制电路220作为输入输出端子具备第1输入端子221、第2输入端子225和输出端子222。
第1输入端子221与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的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212连接。第2输入端子225与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的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312连接。输出端子222与开关130连接,并控制开关130的连接状态。
控制电路220在因第1天线240接收第1电波而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输出直流电力的情况下,将开关130的连接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控制电路220在因第2天线340接收第2电波而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输出直流电力的情况下,将开关130的连接状态控制为非导通状态。
这样,在图10(B)所示的一个例子中,通过控制电路220,不仅将开关130从非导通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而且能够将开关130从导通状态控制为非导通状态。
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1天线240及第2天线340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A)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电场型天线500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图示出第1天线240或第2天线340为电场型天线500的情况下的、天线种类的一个例子。
在第1天线240或第2天线340为电场型天线500的情况下,可为偶极天线501,也可为单极天线502,还可为倒F天线503,可为弯折线天线504,也可为芯片天线505。
图11(B)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磁场型天线600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图示出第1天线240或第2天线340为磁场型天线600的情况下的、天线种类的一个例子。
在第1天线240或第2天线340为磁场型天线600的情况下,也可为环形天线601。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天线240及第2天线340的天线种类并不局限于图11(A)及图11(B)所示的天线种类,能够选定各种天线。
图1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g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图所示的闩锁模块1g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变形例。此外,对于与上述的闩锁模块1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该图中,闩锁模块1g具备闩锁电路10g、电源50、和负载60。
闩锁电路10g具备:电场型天线500a;磁场型天线600a;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a;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a;控制电路220;以及开关130。电场型天线500a是第1天线240的一个例子,磁场型天线600a是第2天线340的一个例子。
此外,也可以使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a具备RF-DC转换电路213a和升压电路214a,使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a具备RF-DC转换电路313a和升压电路314a。
电场型天线500a接收来自第1方向的第1电波。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a的第1电力输入端子211a上被输入通过电场型天线500a接收第1电波而产生的电力。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a将输入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力向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212a输出。
在该情况下,磁场型天线600a被设置成为能够接收来自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的第2电波,因此不会接收第1电波。因而,控制电路220中,直流电力仅对第1输入端子221输入。
磁场型天线600a接收来自第2方向的第2电波。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a的第2电力输入端子311a上被输入通过磁场型天线600a接收第2电波而产生的电力。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a将输入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力向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312a输出。
在该情况下,电场型天线500a被设置成能够接收来自与第2方向不同的第1方向的第1电波,因此不会接收第2电波。因而,控制电路220中,直流电力仅对第2输入端子225输入。
在该一个例子中,控制电路220包含触发器227。触发器227基于第1输入端子221的电位及第2输入端子225的电位,对从输出端子222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切换。
此外,具体而言,触发器227为SR触发器(SR-F/F)。更具体而言,第1输入端子221与触发器227的S端子连接,第2输入端子225与触发器227的R端子连接,输出端子222与Q端子连接。
在电场型天线500a接收到第1电波的状态下,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a输出直流电力。关于输出的直流电力,对应于直流电力的电位输入到触发器227的第1输入端子221即S端子。当输入的电位超过产生触发器227的状态变化的阈值电压时,即,当触发器227的S端子上被输入高电平时,触发器227的Q端子输出高电平。在该状态下,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若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则电源50向负载60供给电力。
在磁场型天线600a接收到第2电波的状态下,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a输出直流电力。关于输出的直流电力,对应于直流电力的电位输入到触发器227的第2输入端子225即R端子。当输入的电位超过产生触发器227的状态变化的阈值电压时,即,当触发器227的R端子上被输入高电平时,触发器227的Q端子输出低电平。在该状态下,开关130被控制为非导通状态。
包含触发器227的控制电路220,被供给来自电源50的电力。因而,在电场型天线500a及磁场型天线600a全都不接收电波的状态下,触发器227继续保持Q端子的输出状态。即,开关130的连接状态根据最后接收电波的是电场型天线500a还是磁场型天线600a而不同地被控制成为导通状态或被控制成为非导通状态。当开关130被控制成为非导通状态时,电源50停止对负载60的电力供给。
此外,在该一个例子中,触发器227经由电源端子223与电源50连接,因此也可以构成为选择功耗小的触发器227来极力抑制对电池寿命的影响。例如,也可以选择功耗小到不足1μA(微安)的触发器。
另外,控制电路220也可以由具有与触发器同等的功能的低功耗的闩锁电路构成。
图1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构成的第1变形例的图。该图所示的闩锁模块1h是上述的闩锁模块1g的变形例。此外,对于与闩锁模块1g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闩锁模块1h与闩锁模块1g的构成的不同之处在于:控制电路220包含电力探测器226而不包含触发器227这一点。
闩锁模块1h所包含的控制电路220的构成,与图3所示的控制电路120b同样。即,控制电路220所包含的电力探测器226的构成为与图4所示的电力探测器126同样的构成。
在闩锁模块1h所示的一个例子中,第1电力转换电路210a的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212a与控制电路220的第1输入端子221连接。即,在电场型天线500a接收第1电波的情况下,与因接收的电波而产生的电力成比例的电流输入到电力探测器226的检测输入端子2261。在该情况下,与输入到输入端子2261的电流成比例的电位高于电力探测器226内的基准输入电位VDET的情况下,电压检测输出端子2263输出高电平,开关130被控制为导通状态。
另外,第2电力转换电路310a的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312a与控制电路220的第2输入端子225连接。即,在磁场型天线600a接收第2电波的情况下,与通过接收的电波获得的电力成比例的电流输入到电力探测器226的基准输入端子2262。在电力探测器226内,输入端子2262的下一级有电流放大器。输入到基准输入端子2262的电流被电流放大器放大为2倍。进而通过下一级电流加法器,从输入到检测输入端子2261的电流减去输入到基准输入端子2262的电流。在与通过电流加法器后的电流成比例的电位低于电力探测器226内的基准输入电位VDET时,电压检测输出端子2263输出低电平,开关130被控制为非导通状态。
这样,具备包含电力探测器226的控制电路220的闩锁模块1h,进行与具备包含触发器227的控制电路220a的闩锁模块1g同样的动作。
闩锁模块1h中,控制电路220包含电力探测器226,从而能够比闩锁模块1g更为低功耗。
图1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构成的第2变形例的图。该图所示的闩锁模块1i是上述的闩锁模块1g的变形例。此外,对于与闩锁模块1g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闩锁模块1i与闩锁模块1g的构成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天线240及第2天线340均采用为电场型天线500这一点。
在该图所示的一个例子中,电场型天线500b(第1天线240)和电场型天线500c(第2天线340)被配备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即,闩锁模块1i中,各天线的搭载位置彼此不同。搭载位置是指闩锁模块1i中的、设置天线的位置。
电场型天线500b被设置成能够接收来自第1方向的第1电波。电场型天线500c被设置成能够接收来自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的第2电波。
图15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构成的第3变形例的图。该图所示的闩锁模块1j是上述的闩锁模块1i的变形例。此外,对于与闩锁模块1i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闩锁模块1j与闩锁模块1i的构成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天线240及第2天线340的设置角度彼此不同这一点。
在该图所示的一个例子中,闩锁模块1j具备电场型天线500d和电场型天线500e。电场型天线500d为第1天线240的一个例子,电场型天线500e为第2天线340的一个例子。
在该图所示的一个例子中,电场型天线500b(第1天线240)和电场型天线500c(第2天线340)以彼此不同的角度配备。即,由于第1电波和第2电波以彼此不同的角度配备,不会互相干扰。
作为一个例子,电场型天线500b(第1天线240)和电场型天线500c(第2天线340)也可以被配备成彼此垂直。
图1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构成的第4变形例的图。
图16(A)是通过x轴及y轴的二维正交坐标系示出天线701及天线702的配置的图。该图所示的天线701为上述的第1天线240的一个例子,天线702为上述的第2天线340的一个例子。以下,在不区分天线701和天线702的情况下,记为天线700。天线700是电场型天线500的一个例子。
天线701被沿着x轴配置。天线702被沿着y轴配置。在该一个例子中,天线701和天线702彼此以不同的角度配置。
图16(B)是通过x轴、y轴及z轴的三维正交坐标系示出天线701及天线702的配置的图。该图中,将图16(A)中通过x轴及y轴的二维正交坐标系示出的天线701及天线702的配置,示于三维空间。
天线701及天线702容纳于壳体703中。另外,天线701及天线702配置在同一平面。如该图所示,通过将天线701和天线702以彼此不同的角度配置,即便天线701和天线702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第1电波和第2电波也不会互相干扰。
图17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闩锁模块1的构成的第5变形例的图。该图所示的闩锁模块1k是上述的闩锁模块1j的变形例。此外,对于与闩锁模块1j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闩锁模块1k中第1天线240及第2天线340的设置角度相同,但是具备彼此不同的长度的偶极天线501这一点上,与闩锁模块1j的构成不同。
在该图所示的一个例子中,闩锁模块1k具备电场型天线500f和电场型天线500g。电场型天线500f是第1天线240的一个例子,电场型天线500g是第2天线340的一个例子。
在该一个例子中,电场型天线500f和电场型天线500g分别具备具有彼此不同的长度的天线。为了抑制第1电波和第2电波的干扰,电场型天线500f的长度和电场型天线500g的长度是基于电波的频率选择的。例如,电场型天线500f的长度和电场型天线500g的长度,优选为各天线接收的电波的波长λ的1/2或1/4。在该情况下,电场型天线500f及电场型天线500g不会产生反射波,能够有效率地接收电波。
具体而言,在第1电波的频率为2.4GHz、第2电波的频率为5GHz的情况下,第1电波的波长成为约12.5cm、第2电波的波长成为约6cm。另外,在使用λ/2波长的偶极天线的情况下,关于各天线长度,接收第1电波的天线长度为6.25cm、接收第2电波的天线长度为3cm。
如上所述,通过构成使用具有不同波长的第1电波和第2电波的波长λ的1/2的天线长度的偶极天线501的闩锁模块1k,能够抑制第1电波和第2电波的干扰。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用一个电波来使开关130导通,并使用另一个电波来使开关130截止。
此外,尽管使用偶极天线501的一个例子说明了第1天线240的长度和第2天线340的长度分别不同的情况,但是并不限于偶极天线501的一个例子,在单极天线502、倒F天线503、弯折线天线504、芯片天线505中也同样。这些天线也同样,也可以将第1天线240所具备的天线的长度和第2天线340所具备的天线的长度构成为不同长度。
图1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具有防水构造的壳体的一个例子的图。如该图所示,闩锁防水模块2b具备:闩锁电路10l;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50;通过从电源50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60;以及壳体80。
壳体80容纳闩锁电路10l、电源50和负载60。壳体80具有防水性能。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的总结]
依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闩锁模块1通过分别检测第1天线240接收的第1电波和第2天线340接收的第2电波,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闩锁模块1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开关130从非导通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另外,闩锁模块1能够将开关130从导通状态切换为非导通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第1天线240和第2天线340被配备于彼此不同的位置。因而,闩锁模块1能够防止来自第1方向的第1电波和来自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第2电波互相干扰。即,能够防止误动作。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第1天线240和第2天线340以彼此不同的角度配备。因而,闩锁模块1能够防止来自第1方向的第1电波和来自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第2电波互相干扰。即,能够防止误动作。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第1天线240和第2天线340被配备成彼此垂直。因而,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防止第1电波和第2电波互相干扰。即,能够防止误动作。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第1天线240为电场型天线500,第2天线340为磁场型天线600。因而,能够防止第1电波和第2电波互相干扰。即,能够防止误动作。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9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闩锁系统10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图中,闩锁模块1m具备:第1天线740a;第2天线740b;第1电力转换电路710a;第2电力转换电路710b;控制电路720;开关130;电源50;以及负载60。
此外,也可以使第1电力转换电路710a具备RF-DC转换电路713a和升压电路714a,使第2电力转换电路710b具备RF-DC转换电路713b和升压电路714b。
第1天线740a被配备成能够接收电波。第2天线740b被配备成能够接收电波,且具有与第1天线740a相同的特性及增益。第1天线740a和第2天线740b被配置成分开既定距离。
在该一个例子中,发送点T1表示从第1天线740a所具备的地点及第2天线740b所具备的地点远离的地点。具体而言,从发送点T1发送的电波被设置在成为远场的场所。
根据与发送点的距离,电波分为远场和近场。例如,远场和近场的边界位置使用电波的波长λ而以λ/2π表示。作为一个例子,在2.4GHz的情况下,距离发送点约2cm是远场和近场的边界。
在远场中电波能够被捕获为平面波,因此如果与发送点的距离相同,则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相同。强度与距离的1次方成反比。
另一方面,在近场中电场天线的情况下,电场强度与距离的3次方成反比,磁场强度与距离的2次方成反比,在磁场天线的情况下,电场强度与距离的2次方成反比,磁场强度与距离的3次方成反比。即,近场中的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与远场相比,强度随距离的变化非常大。
在接收到来自远场的电波的情况下,从第1天线740a及第2天线740b观察到的电波为平面波,各天线接收的电力P1及P2的大小大致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天线740a及第2天线740b具有相同的特性及增益,因此在第1天线740a及第2天线740b分别接收到来自发送点T1的电波的情况下,第1电力转换电路710a输出的直流电力及第2电力转换电路710b输出的直流电力大致相等。
在该一个例子中,来自远场的电波作为噪声而被捕获。来自远场的电波为漂浮在环境中的电波。例如,闩锁模块1m接收到来自远场的电波,从而有可能引起会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这样的误动作。
第1电力转换电路710a具备被输入通过第1天线740a接收电波获得的电力的第1电力输入端子711a、和输出直流电力的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712a,将输入到第1电力输入端子711a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从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712a输出。
第2电力转换电路710b具备被输入通过第2天线740b接收电波获得的电力的第2电力输入端子711b、和输出直流电力的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712b,将输入到第2电力输入端子711b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从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712b输出。
控制电路720具备:与第1电力转换电路710a的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712a连接的第1输入端子721;与第2电力转换电路710b的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712b连接的第2输入端子725;与开关130连接并控制开关130的连接状态的输出端子722;以及电源端子723。
控制电路720的电源端子723与电源50连接。负载60经由开关130与电源50连接。
控制电路720根据比较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的电力和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725的电力的结果,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
图20是关于第4实施方式中的闩锁系统10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中第1天线740a接收到强度比第2天线740b高的电波时进行示出的图。此外,对于与上述的闩锁模块1m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该一个例子中,发送点T2位于第1天线740a的近场。由于在近场中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较大,第1天线740a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和第2天线740b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大不相同。
例如,若在第1天线740a的附近发送电波,则相对于第1天线740a周边的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第2天线740b周边的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显著衰减。
在发送点T2位于第1天线740a的近场的情况下,第1天线740a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和第2天线740b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大不相同,因此第1电力转换电路710a输出的直流电力和第2电力转换电路710b输出的直流电力大不相同。即,向控制电路720的第1输入端子721输入的电力和向第2输入端子725输入的电力大不相同。
控制电路720根据比较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和第2输入端子725的电力的结果,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因此在发送点T2位于第1天线740a的近场的情况下,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
例如,控制电路720在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的电力为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725的电力的2倍以上的情况下,将开关130控制为导通状态。
图21是关于第4实施方式中的闩锁系统10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中第2天线740b接收强度比第1天线740a高的电波时示出的图。此外,对于与上述的闩锁模块1m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该一个例子中,发送点T3位于第2天线740b的近场。若从第2天线740b附近的发送点T3发送电波,则相对于第2天线740b周边的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第1天线740a周边的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显著衰减。
例如,控制电路720在向第2输入端子725输入的电力相对于向第1输入端子721输入的电力大到既定量以上的情况下,将开关130控制为非导通状态。
如图20及图21所示,闩锁电路10通过在第1天线740a或第2天线740b的任一个的附近发送近场的电波,能够探测发送机的位置,能够没有误动作地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
图2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电路72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2(A)是示出控制电路720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如该图所示,控制电路720由电力探测器726和反馈电阻724构成。电力探测器726作为输入输出端子具备第1输入端子7212、第2输入端子7252和输出端子7222。电力探测器726的输出端子7222经由反馈电阻724与第1输入端子7212连接。反馈电阻724向输入端子7212反馈电力探测器726的输出端子7222的电力。因此,电力探测器726在输出端子7222为高电平时,只要不会对第2输入端子7252输入大到使开关130成为非导通状态程度的电力,就维持输出端子7212的高电平。电力探测器726作为构成要素具备电流放大器7261、电流加法器7262和电流比较器7263。电力探测器726通过比较以与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2和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力成比例的值输入的电流,比较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2和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力。
电流放大器7261对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IINM进行放大。在该一个例子中,电流放大器7261将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放大到G倍。
电流加法器7262相加通过电流放大器7261将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放大到G倍的电流(G×IINM)和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IINP。电流加法器7262输出相加后的电流。
电流比较器7263比较电流加法器7262相加后的结果输出的电流(IINP-G×IINM)和检测电流IDET。电流比较器7263向输出端子7222输出与比较的结果对应的电压。
具体而言,电流比较器7263在电流加法器7262相加后的结果输出的电流为检测电流IDET以上的情况下输出高电平,而小于检测电流IDET的情况下输出低电平。以下,还将电流比较器7263记为比较器。
即,电流比较器7263在流入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与以电流放大器7261将流入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放大为G倍后的电流之差为检测电流IDET以上的情况下输出高电平。另外,电流比较器7263在流入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与以电流放大器7261将流入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放大为G倍后的电流之差小于检测电流IDET的情况下输出低电平。
例如,在电流放大器7261的增益(放大率)被设定为2倍的情况下,若流入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不是对将流入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2倍后的电流加上检测电流IDET的值以上,则电流比较器7263不输出高电平。
以下,还将电流比较器7263向输出端子7222输出低电平的状态记为截止状态,将电流比较器7263向输出端子7222输出高电平的状态记为导通状态。
图22(B)是示出输入到电力探测器726的电流和输出电位的对应关系的表。
在从流入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减去将流入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放大为G倍后的电流的电流值为检测电流IDET以上的情况下,输出端子7222输出高电平。由于输出端子7222与开关130连接,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720将开关130控制为导通状态。
在从流入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减去将流入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放大为G倍后的电流的电流值小于检测电流IDET的情况下,输出端子7222输出低电平。由于输出端子7222与开关130连接,所以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720将开关130控制为非导通状态。
图2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增益(放大率)切换的电力探测器726a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电力探测器726a是电力探测器726的一个例子。对于与电力探测器726同样的构成,标注同样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一边参照该图,一边说明电力探测器726a进行增益切换时的一个例子。作为一个例子,说明这样的情况:在电力探测器726a处于截止状态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动作而取2倍增益,与之相对在电力探测器726a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设为1/2倍增益,以难以转移到截止状态。
在该一个例子中,电力探测器726a具备增益切换器7264。
电力探测器726a的第2输入端子7252上连接有电流放大器7261,流入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能够获得2倍增益。
当电力探测器726a在截止状态下接收到从远场发送的电波时,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2、第2输入端子7252的各端子的电流大致相同,因此具有2倍增益的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变大,输出端子7222的电位维持截止状态。即,闩锁模块1m具备电力探测器726a,从而能够防止误动作。
另一方面,当接收近场的电波而电力探测器726a处于导通状态时,以使流入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IINP大于流入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IINM的方式进行设定,从而电力探测器726a能够保持导通状态。
例如,如果将与第2输入端子7252连接的增益(放大率)从2倍变化为1/2,即便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和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大致相同,流入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流也会变大,因此电力探测器726a难以转移为截止状态。即,闩锁模块1m变得容易维持导通状态。
图2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增益切换的电力探测器726a的电路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力探测器126同样的构成,标注同样的标号并省略说明。该图中,电力探测器726a还具备:电流放大器7261;电流加法器7262;以及增益切换器7264。
电流放大器7261具备晶体管Q5和晶体管Q6。晶体管Q5和晶体管Q6均为n沟道型晶体管。晶体管Q5的源极与接地点TG连接,栅极与自身的漏极及晶体管Q6的栅极连接,漏极与第2输入端子7252连接。晶体管Q6的源极与接地点TG连接,栅极与晶体管Q5的栅极连接,漏极与电流加法器7262连接。晶体管Q5和晶体管Q6构成电流反射镜电路。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流IINM,作为电流I1流过晶体管Q5的漏极―源极间。在该一个例子中,晶体管Q6的漏极―源极间作为电流I2流过1/2×I1。
增益切换器7264具备晶体管Q7和晶体管Q8。晶体管Q7为n沟道型晶体管,晶体管Q8为p沟道型晶体管。
晶体管Q7的源极与接地点TG连接,栅极与晶体管Q6的栅极连接,漏极与晶体管Q8的漏极连接。
晶体管Q8的源极与晶体管Q6的漏极和电流加法器7262的连接点连接,栅极与输出端子7222连接,漏极与晶体管Q7的漏极连接。在该一个例子中,晶体管Q7的漏极―源极间,作为电流I3流过3/2×I1。
增益切换器7264响应输出端子7222的状态,控制电流I3,从而切换流过电流加法器7262的电流的电流值。
在输出端子7222为低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8的源极―漏极间流过电流I3。在该情况下,电流加法器7262中流过I2+I3(即,1/2×I1+3/2×I1=2×I1),因此增益成为2倍。
在输出端子7222为高电平的情况下,晶体管Q8的源极―漏极间不会有电流流过。在该情况下,电流加法器7262中会流过I2(即,1/2×I1),因此增益成为1/2倍。
在此,流过MOS晶体管的漏极-源极间的电流与栅极宽度W成比例,而与栅极长度L成反比。
根据构成晶体管Q6及晶体管Q7的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W及栅极长度L,任意调整电力探测器726a的增益的值。
图2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具有防水构造的壳体80的一个例子的图。如该图所示,闩锁防水模块2c具备:闩锁电路10p;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50;通过从电源50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60;以及壳体80。
壳体80容纳闩锁电路10p和电源50和负载60。壳体80具有防水性能。
[实施方式4的效果的总结]
依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闩锁模块1m具备第1天线740a和具有与第1天线740a相同的特性及增益的第2天线740b。控制电路720比较第1天线740a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和第2天线740b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
控制电路720在第1天线740a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与第2天线740b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之差小于既定值的情况下,由于认为电波的发送点在远场,因此不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控制电路720在第1天线740a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与第2天线740b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之差为既定值以上的情况下,由于认为电波的发送点在近场,因此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
因而,闩锁模块1m中来自远场的噪声电波不管电波的强弱如何探测为发送机不在附近,从而能够防止来自远场的电波造成的误动作。
进而,这些控制利用发送电波的电场特性,因此关于检测不会发生电路的电池消耗。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控制电路720在从第1输入端子721输入的电力大于从第2输入端子725输入的电力的情况下,将开关130的连接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在从第1输入端子721输入的电力小于从第2输入端子725输入的电力的情况下,将开关130的连接状态切换为非导通状态。
因而,闩锁模块1m通过具备控制电路720,能够将电源50和负载60切换为导通状态和非导通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控制电路720包含电力探测器726。因而,具备电力探测器726的控制电路720,能够以较少的功耗来保持开关130的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电力探测器726通过具备电流放大器7261,在输入到第1输入端子7212的电力和输入到第2输入端子7252的电力上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
电力探测器726仅在通过电流放大器7261的增益检测到设定的既定值以上的差时,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防止误动作。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电力探测器726a通过具备增益切换器7264,能够切换增益。能够切换电力探测器726a处于导通时和电力探测器726a处于截止时的增益。
在电力探测器726a处于截止状态的情况下,电力探测器726a通过增大增益的权重,使得电力探测器726a容易维持截止状态,能够防止误动作。
在电力探测器726a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电力探测器726a通过减小增益的权重,能够容易维持导通状态。
另外,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第1天线740a和第2天线740b分开既定距离而配置。闩锁模块1m通过使发送机70靠近第1天线740a或第2天线740b来切换开关130的连接状态。
因而,为了使开关130的连接状态成为导通状态而使发送机70靠近的位置、和为了使开关130的连接状态成为非导通状态而使发送机70靠近的位置不同,因此能够防止误动作。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还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的设计等。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根据由与天线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对应的电流来说明了动作,但是也可以根据由与天线接收的电波产生的电力对应的电压来说明动作。
【标号说明】
100 闩锁系统;1 闩锁模块;70 发送机;71 电波;10 闩锁电路;50 电源;60 负载;80 壳体;110 电力转换电路;111 电力输入端子;112 直流电力输出端子;113 RF-DC转换电路;114 升压电路;120 控制电路;121 输入端子;122 输出端子;123 电源端子;126电力探测器;127 触发器;Q1、Q2、Q3、Q4 晶体管;D1、D2 二极管;130 开关;140 天线;TG 接地点;240 第1天线;340 第2天线;210 第1电力转换电路;310 第2电力转换电路;211 第1电力输入端子;212 第1直流电力输出端子;311 第2电力输入端子;312 第2直流电力输出端子;220 控制电路;221 第1输入端子;222 输出端子;225 第2输入端子;224 电阻;226电力探测器;227 触发器;500 电场型天线;600 磁场型天线;T1、T2、T3 发送点。

Claims (7)

1.一种电子电路,具备开关、电力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开关连接在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与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之间,将所述电源与所述负载的连接状态从截断从所述电源到所述负载的电力供给的非导通状态切换为从所述电源向所述负载供给电力的导通状态;
所述电力转换电路具备被输入通过能够接收电波的天线接收的所述电波获得的电力的电力输入端子、和输出直流电力的直流电力输出端子,将输入到所述电力输入端子的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从所述直流电力输出端子输出;
所述控制电路具备与所述电力转换电路的所述直流电力输出端子连接的输入端子、和与所述开关连接并控制所述开关的连接状态的输出端子,在所述天线接收所述电波而所述电力转换电路输出直流电力的情况下,将所述开关的连接状态控制为导通状态;
所述电力转换电路至少包含:第1电容器,其具备与所述电力输入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第1二极管,其正极与接地点连接且负极与所述第1电容器的所述第2电极连接;第2电容器,其具备与所述直流电力输出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和与接地点连接的第2电极;以及第2二极管,其正极经由电容器与所述输入端子连接且负极与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1电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
所述电力转换电路还具备:
第3电容器,其具备第1电极和与接地点连接的第2电极;
第3二极管,其正极与所述第1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负极与所述第3电容器的所述第1电极连接;
第4电容器,其具备与所述电力输入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以及
第4二极管,其正极与所述第3电容器的第1电极和所述第3二极管的负极的连接点连接,负极与所述第4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电路,其中,
所述电力转换电路还具备:
第5电容器,其具备第1电极和与接地点连接的第2电极;
第5二极管,其正极与所述第4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负极与所述第5电容器的所述第1电极连接;
第6电容器,其具备与所述电力输入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以及
第6二极管,其正极与所述第5电容器的第1电极和所述第5二极管的负极的连接点连接,负极与所述第6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
4.一种模块,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电路;
输出直流电力的电源;以及
通过从所述电源供给的直流电力来驱动的负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其中,
所述模块容纳于具有防水性能的壳体中。
6.一种系统,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以及
向所述模块发送既定电波的发送机。
7.一种系统,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以及
向所述模块发送既定电波的发送机。
CN202110223693.0A 2020-03-03 2021-03-01 电子电路、闩锁模块及闩锁系统 Active CN1133624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6248 2020-03-03
JP2020036248A JP2021141677A (ja) 2020-03-03 2020-03-03 電子回路、モジュール及び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2495A true CN113362495A (zh) 2021-09-07
CN113362495B CN113362495B (zh) 2024-03-15

Family

ID=77524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3693.0A Active CN113362495B (zh) 2020-03-03 2021-03-01 电子电路、闩锁模块及闩锁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32047B2 (zh)
JP (1) JP2021141677A (zh)
CN (1) CN1133624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34084A (ja) * 2022-03-14 2023-09-27 セイコ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モジュール及びシステ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8480A (ja) * 1996-02-29 1997-09-09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電源装置、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US8461817B2 (en) * 2007-09-11 2013-06-11 Powercas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wireless power to a load device
WO2017138713A1 (ko) * 2016-02-12 2017-08-17 엘지이노텍(주) 복수의 송신 코일이 구비된 무선 전력 기기 및 그 구동 방법
US20180033158A1 (en) * 2016-07-27 2018-02-01 Cinime Asia Pacific Pte. Ltd. Lo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CN207304403U (zh) * 2017-10-25 2018-05-01 深圳市联讯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源
US20180166924A1 (en) * 2016-12-12 2018-06-14 Energous Corporation Near-field rf charging pad with multi-band antenna element with adaptive loading to efficiently charge an electronic device at any position on the pad
US20190296634A1 (en) * 2018-03-22 2019-09-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device,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driving device, vehicle, and elevator
JP2019180189A (ja) * 2018-03-30 2019-10-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システム及び接続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3251B2 (ja) 2009-07-15 2014-07-30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及び電子キーの電力供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8480A (ja) * 1996-02-29 1997-09-09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電源装置、放電ランプ点灯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US8461817B2 (en) * 2007-09-11 2013-06-11 Powercas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wireless power to a load device
WO2017138713A1 (ko) * 2016-02-12 2017-08-17 엘지이노텍(주) 복수의 송신 코일이 구비된 무선 전력 기기 및 그 구동 방법
US20180033158A1 (en) * 2016-07-27 2018-02-01 Cinime Asia Pacific Pte. Ltd. Lo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US20180166924A1 (en) * 2016-12-12 2018-06-14 Energous Corporation Near-field rf charging pad with multi-band antenna element with adaptive loading to efficiently charge an electronic device at any position on the pad
CN207304403U (zh) * 2017-10-25 2018-05-01 深圳市联讯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源
US20190296634A1 (en) * 2018-03-22 2019-09-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device,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driving device, vehicle, and elevator
JP2019180189A (ja) * 2018-03-30 2019-10-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システム及び接続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2495B (zh) 2024-03-15
US11632047B2 (en) 2023-04-18
US20210281176A1 (en) 2021-09-09
JP2021141677A (ja)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28230B2 (en) Time-division-duplexing type power amplification module
US20110062788A1 (en) Wirless power supply device
KR100986962B1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무선 통신 장치의 급전 방법
US20080100491A1 (en) Generating device of trigger signal
US9322853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7190934B2 (en) Reflected power suppression circuit
CN113362495B (zh) 电子电路、闩锁模块及闩锁系统
CN101908781A (zh) 无线供电装置
US9331570B2 (en) Switching circuit including DC-DC converter cooperating with a high voltage supply and related methods
CN113422444A (zh) 电子电路、模块以及系统
CN113364147A (zh) 电子电路、模块以及系统
US1191445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powering
US11329514B2 (en)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 and system
CN108429689B (zh) 一种nfc路由器及系统
JP2021141796A (ja) 電子回路、モジュール及びシステム
JP2019092251A (ja) 受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1404916B2 (en)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 and system
EP3902145A1 (en) Radiofrequency device with wake-up circuit
JP2005079967A (ja) 高周波電力増幅器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無線通信機器
CN112990414B (zh) 一种低功耗长读距半有源标签
JP2012182652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高周波スイッチ回路
JP2011239340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1719205B1 (ko) 무선전력 충방전이 가능한 통합형 배터리 장치
JP2022072137A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17240279A (zh) 一种射频开关电路、系统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eiko Group Co.,Ltd.

Applicant after: ABLIC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eiko Sports Life Kabushiki Kaisha

Applicant before: ABLIC Inc.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