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59462B - 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59462B CN113359462B CN202110714361.2A CN202110714361A CN113359462B CN 113359462 B CN113359462 B CN 113359462B CN 202110714361 A CN202110714361 A CN 202110714361A CN 113359462 B CN113359462 B CN 1133594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rdinate system
- image stabilization
- compensation
- imu
- method ba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9000011664 nicotinic ac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1508 ey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1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801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720 vestib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592 biomim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252 bulbus oculi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636 eff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9392 Vit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19095 Vit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21 biological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6 head m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86 linear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78 mathematical mode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1968 nicotinic aci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3/00—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 G05B13/0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 G05B13/04—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 G05B13/04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in which a parameter or coefficient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to optimise the perform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仿生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仿生眼已经可以让机器人获得视觉信息,但是运动中不稳定的图像序列很难提取有效信息,因而,机器人如何在运动过程中获取稳定的视觉信息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力图在机器人上实现头部稳定,不仅可以保持机器人运动中的姿态,还可以为获取稳定视觉信息提供基础。
人类的头部稳定性已经被神经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人员们逐渐将类似人类的控制用来改善机器人的惯性感知、姿态控制。在这里,人类的前庭系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在日常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各种各样的功能。研究表明,只有前庭信息才能重建当前和过去被动身体的位置。使用惯性测量元件模拟人类的前庭系统,在机器人移动过程中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框架,该框架与其他组成合作,最终实现机器人头部稳定,这已经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
目前现有的技术方案国外的有东京工业大学的蛇形机器人,通过控制颈部的运动消除身体的起伏影响来稳定头部,但在控制策略中并没有外部传感器的参与;纽约市立大学的一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实现,利用嵌入在机器人头部的人工前庭系统的信号,可以快速学习以补偿不存在稳定机制时出现的头部运动;葡萄牙国立米尼奥大学的一种使用中央模式发生器(CPG)和遗传算法在四足机器人上产生头部运动稳定的组合方法;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的一种三自由度模拟器的平衡和方向控制;意大利生物机器人研究所的Paolo Dario团队设计的一个使用反馈的实际头部绝对RPY角度反馈的控制器,开发的逆运动学控制器(IK Controller)、逆雅可比控制器(IJ Controller)和基于反馈误差学习的生物启发式的自适应控制器(FEL Controller),并在VCR-OKR-VCR稳定系统上提出了综合的控制模型上,实现了于前庭丘反射(VCR)、前庭眼反射(VOR)和视动反射(OKR)协调的注视稳定模型等等。
国内的技术方案有上海交通大学的一种头眼协调运动的控制策略,研究了机器人头部转动时双目的补偿运动模型及相应的控制算法;东南大学的一种蛇形机器人头部的稳定控制方法;北京理工大学的机械稳像算法通过重力补偿和扰动补偿,考虑机器人头部设计的偏心问题,使得控制系统线性化等等。
随着仿生学和机器学习等研究的进步,一些研究人员则是集中于生物机理的研究或者各种稳定策略的整合,此外则是在机器学习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机器学习的方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结果,但是对于硬件平台的要求比较严格,成本较高,并且控制系统变得复杂,对于一些没有高运算力的控制器来说并不适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及方法,控制系统简单的、对硬件要求低,且能够精确辨识外部速度扰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方法,具体为:
控制律u将作为颈部关节电机运动的参考值,通过驱动器控制关节电机运动,完成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方法控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输入向量y为:
其中,Kp为比例调节系数,Ki为积分调节系数,φe=φd-φi。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律u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IMU坐标系相对世界坐标系的角速度Wωi为:
其中,Wω0为0坐标系相对世界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正逆运动学的计算根据坐标系j和坐标系j-1的变换矩阵、IMU坐标系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旋转矩阵和雅可比矩阵0JO进行的;
所述坐标系j和坐标系j-1的变换矩阵为:
其中,αj是zj-1轴和zj轴之间的夹角;aj是使得zj-1经过坐标系j的原点时,沿xj-1轴平移的距离;dj是使xj-1和xj处于同一平面时,沿zj-1轴平移的距离;θj为xj-1轴和xj轴之间的夹角;
所述IMU坐标系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旋转矩阵为:
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机器人速度运动学,建立IMU角速度、关节角速度和扰动角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Wωi=WR0 0ωi+Wω0。
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包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方法,通过IMU反馈和关节编码器的反馈,对外部扰动进行了精确的识别,推断得到等量的外部扰动,将其加入到稳像控制律中,在每一个关节进行补偿,实现大扰动下的仿生眼快速稳像控制;并对稳像方法给出收敛性证明,证明稳像方法的控制是稳定且收敛的。本发明的优点有:
(1)不使用任何机器学习算法,对硬件平台要求不高,甚至可运行于普通单片机上;
(2)能够精确辨识外部速度扰动,从而可以更精确地实现速度补偿;
(3)对比被动式的电子稳像,本方法可以保证目标不丢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仿生眼DH模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涉及的坐标系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未使用稳像控制时仿生眼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使用稳像控制时仿生眼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仿生眼稳像的精确线性化控制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二阶系统在过阻尼情况下的示例根位置图;
图6(b)为本发明二阶系统在临界阻尼情况下的示例根位置图;
图6(c)为本发明二阶系统在欠阻尼情况下的示例根位置图;
图7为本发明二阶系统在三种情况下的响应图;
图8为本发明根位置与瞬态响应属性之间的关系图;
图9为本发明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算法控制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本发明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方法,具体如下:
(1)仿生眼DH模型中的坐标系变换关系
根据仿生眼的机械结构,使用标准DH法,建立数学模型(如图1所示)。0表示仿生眼颈部偏航关节,1表示仿生眼颈部滚转关节,2表示仿生眼颈部俯仰关节,3l和3r分别表征左右眼球的俯仰关节,i表示装配于仿生眼颈部末端执行器IMU(惯性测量元件),4和6表示仿生眼眼部偏航关节,5和7表示末端坐标系。
仿生眼系统的DH参数如表1所示。建立DH模型后,坐标系j关于坐标系j-1的位置和方向完全由θj、dj、aj和αj四个参数确定。这四个参数中,aj和αj始终为常数,只取决于相邻关节之间的几何连接关系,由于仿生眼的所有关节均为转动型,从而dj为常量,θj为变量。这四个参数的确定方式如下:
①θj:xj-1轴和xj轴之间的夹角,当绕zj-1轴逆时针转动时取正,用qj表示θj的初始角度。
②dj:使得xj-1和xj处于同一平面时,沿zj-1轴平移的距离。
③aj:使得zj-1经过坐标系j的原点时,沿xj-1轴平移的距离。
④αj:zj-1轴和zj轴之间的夹角,当绕xj轴逆时针转动时取正。
表1 DH参数表
标准DH模型中,坐标系j和坐标系j-1的变换矩阵关系如公式(1)所示。
坐标系j和坐标系j-1的旋转矩阵计算如公式(2)所示。
仿生眼DH模型涉及的坐标系之间关系示意如图2所示,即这里面需要考虑到世界坐标系W、IMU坐标系、仿生眼底部固连的坐标系0、关节坐标系1、坐标系2之间的变换关系(参见图2)。推导相邻坐标系间的变换关系,从而可以得到坐标系0到坐标系2的旋转矩阵计算。
使用cθ表示cosθ,使用sθ表示sinθ,可以得到坐标系0到IMU坐标系的旋转矩阵0Ri的表达式为:
七自由度仿生眼使用的IMU按照动轴转动,旋转顺序为z→y→x,其中绕x轴旋转的角度记为ψ、绕y轴旋转的角度记为绕z轴旋转的角度记为根据这些姿态角(旋转角度)可以得到IMU坐标系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旋转矩阵,如下:
其中Rx、Ry和Rz分别表示围绕x、y、z旋转的旋转矩阵,计算方式如下:
对于世界坐标系和IMU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可以通过IMU输出的姿态角进行计算,结合公式(5),可以得到世界坐标系到IMU坐标系的旋转矩阵计算:
结合公式(4)和(9),可以得到世界坐标系到坐标系0的旋转矩阵计算:
WR0=WRi iR0 (10)
公式中iR0为0Ri的逆矩阵,而结合旋转矩阵的特点,0Ri的逆矩阵即本身的转置,从而可以得到:
(2)仿生眼DH模型中的角速度关系
①关节角速度间的变换关系
仿生眼颈部关节分别与末端执行器(IMU)线速度、角速度的微分运动学将由雅可比矩阵描述,仿生眼颈部可以视作一个三自由度的机械臂,只考虑旋转速度的变换,可以得到雅可比矩阵:
0JO=[z0 z1 z2] (12)
这里的z0=[0,0,1]T,z1和z2分别由旋转矩阵0R1和0R2的第三列给出,从而有如下的计算方式:
结合公式(12)-(13),可以得到雅可比矩阵的计算如下:
对雅可比矩阵求逆,可以得到:
根据雅可比矩阵,可以建立关节角速度、IMU相对坐标系0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②IMU角速度的变换关系
Wωi=WRi iωi (17)
这里的WRi的计算参考公式(9)。
③角速度与欧拉角微分关系
结合公式(18)-(19),可以得到IMU角速度矢量的计算公式(20)以及0坐标系相对世界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的计算公式(21):
④角速度关系
结合DH模型和实际角速度计算,可以建立IMU角速度、关节角速度和扰动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机器人学中速度运动学的知识可以得到:
Wωi=WR0 0ωi+Wω0 (22)
因为仿生眼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底座与机器人或其他平台固连,因而,仿生眼底座的角速度即受到的扰动角速度,即坐标系0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角速度。将公式(16)带入公式(22),可以得到:
公式(23)是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方法的核心公式,这一公式直接给出了DH模型中涉及的各坐标系旋转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公式可以将扰动速度完全解耦到每一个颈部关节上。
(3)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方法
对于稳像而言,需要考虑仿生眼的两种状态:一种是仿生眼受到外部扰动,并未进行稳像控制的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仿生眼的整体姿态会因为外部扰动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导致视觉系统出现抖动。一种是仿生眼受到外部扰动的同时,进行稳像控制的状态,如图4所示。此时在稳像控制器的作用下,虽然仿生眼底座的姿态会随着外部扰动变化而变化,但是通过控制颈部关节的运动,可以保持视觉系统稳定。从而稳像控制的本质问题可以转换为跟踪关节空间轨迹的问题,即通过传感器(装配于颈部末端的IMU和每一关节的编码器)获取实时姿态角度和角速度,将扰动解耦到每一个颈部关节上,此时通过速度运动学和逆运动学构造稳像控制律。
对上式进行变换可以得到:
将公式(25)带入稳像方法的控制律中,可以得到:
为了进一步简化表示控制律,使用如下的简化方式:
V=WR0 0JO (29)
对其求逆,可以得到:
将公式(29)带入公式(28)中,可以得到:
公式(31)中的y表示新的输入向量,其表达式尚待确定。
如图5所示,控制律采用逆运动学和速度运动学的组合控制形式,因为该控制律是基于仿生眼的速度运动学和逆运动学解算得到的,公式中控制的系统相对于新输入向量y是解耦的,从而在控制关系中,y中的元素只影响IMU反馈的姿态角度φi,与其他的运动无关。
根据简化后的稳像方法控制律,即公式(31),进一步变换可以得到控制律u的求解如下:
至此,已经建立控制律和新输入向量y,以及关节角度与角速度、IMU角度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将稳像控制问题简化为寻找控制输入向量y的问题。
为避免多个下标带来的误解,忽略表示IMU的下标i的使用,构造控制输入向量y如下:
公式中,Kp为比例调节系数矩阵,Ki为积分调节系数矩阵,φd表示期望的姿态角度,结合实时反馈的姿态角度φi,可以得到如下的关系:
φe=φd-φi (34)
将公式(33)带入到公式(32)中,即可求得控制律u,控制律u将作为稳像方法的输出提供给驱动器的控制中,完成稳像方法控制,得到最终的控制律如下:
(4)稳像方法收敛性证明
公式(32)表明,结合构造的控制输入向量y,通过正逆运动学和速度运动学转成关节角速度,进而最终控制关节电机的运动,完成稳像控制。而稳像方法是在任务空间中表述运动控制任务,提供给控制器的是IMU位姿的稳定流,稳像控制的目标是通过关节速度控制使仿生眼能够跟踪该轨迹。故稳像方法的收敛性先从单一方向考虑,进而推广到三个方向(滚转、俯仰和偏航)。
根据公式(26)-(27)可以得到控制输入向量y和反馈的姿态角度φi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公式(33)所给出的控制输入向量y的表达式,可以得到如下的关系:
公式(34)给出了姿态角期望值、反馈值和误差值之间的关系,将这个公式等号左右两边均对时间微分可以得到:
从而将公式(37)带入到公式(36)中可以得到:
而公式(38)中存在积分项,不易进行收敛性证明,同样的,在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对时间微分可以得到:
从而根据公式(39)进行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方法的收敛性证明。
(5)单一方向上的算法收敛性
考虑单个方向上的稳像控制,有如下的表达形式:
可以将其写成标准的二阶形式如下:
参考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可以构造特征多项式:
s2+2ζωns+ωn 2=0 (42)
这个特征多项式的两个根分别为:
当误差动力学稳定之后,对于二阶误差动力学(41)的解φe(t)有3种类型,这取决于根s1,2是不等的两个实数(ζ>1)或者s1,2是相等的两个实数(ζ=1)或者s1,2是两个共轭复数(ζ<1)。三种不同情况下的示例根位置如图6(a)、6(b)、6(c)所示,对应的φe(t)求解如下:
①过阻尼:ζ>1,两个根s1,2同为实数且不相等,二阶误差动力学(41)的解是:
②临界阻尼:ζ=1,根s1,2=-ωn为相等的两个实数,得到二阶误差动力学(41)的解是:
响应是一个衰减的指数函数乘以一个时间的线性函数,其中指数函数衰减的时间常数为t=1/ωn。
响应是一个衰减的指数函数乘以一个正弦函数,其中指数函数衰减的时间常数为t=1/ωn。
图7中给出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三种情况下的误差响应。并在图8中给出了根的位置和瞬态响应属性之间的关系:复平面中越靠近左侧的根,其对应的调节时间越短;而距离实轴越远的根,其对应的超调和振荡也就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期望角度微分不是常数,则控制器无法完全消除稳态误差。
(6)稳像方法的收敛性
对于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方法,最终需要考虑到三个方向上的控制,而前述的单个方向的控制可以推广到三个方向上的控制。参考角度(期望姿态角)和实际角度现在变为一个3维向量,增益kp和ki现在变为一个3×3形式的矩阵Kp和Ki,Kp和Ki的形式如下:
从而公式(39)的稳定性分析与公式(40)-(46)单个方向上的稳定性分析相同。
(7)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方法控制框架
本发明的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方法控制框架如图9所示。装配于仿生眼颈部关节末端执行器IMU提供姿态角度φi和角速度ωi反馈,关节编码器提供关节角度θ和角速度反馈。根据期望的姿态角度φd和其微分量进入到以PI控制器为基础的稳定化线性控制器中,得到控制输入向量y;然后结合IMU的各项反馈的姿态角度φi、关节编码器反馈关节角度θ和角速度进行正逆运动学和速度运动学的处理,完成非线性补偿与解耦,最终得到稳像方法的控制律u;得到的控制律u将作为颈部关节电机运动的参考值,通过驱动器的控制关节电机运动,完成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方法控制。
根据如上所述,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算法如下:
所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输入向量y为:
其中,Kp为比例调节系数,Ki为积分调节系数,φe=φd-φi;
所述控制律u为:
所述IMU坐标系相对世界坐标系的角速度Wωi为:
其中,Wω0为0坐标系相对世界坐标系的角速度矢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律u将作为颈部关节电机运动的参考值,通过驱动器控制关节电机运动,完成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稳像方法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机器人速度运动学,建立IMU角速度、关节角速度和扰动角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Wωi=WR0 0ωi+Wω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14361.2A CN113359462B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14361.2A CN113359462B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59462A CN113359462A (zh) | 2021-09-07 |
CN113359462B true CN113359462B (zh) | 2022-12-20 |
Family
ID=77536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14361.2A Active CN113359462B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594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72036B (zh) * | 2022-03-28 | 2023-07-04 | 青岛中电绿网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仿生原理的机器人眼-头协同注视行为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29783B (zh) * | 2009-12-22 | 2011-08-10 | 上海大学 | 基于类人眼球前庭动眼反射的双目视觉系统在颠簸环境中的图像稳定方法 |
US8886578B2 (en) * | 2011-01-11 | 2014-11-11 | The Royal Institu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Mcgill University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classifying and identifying vestibulo-ocular responses |
CN105472373B (zh) * | 2015-11-18 | 2017-03-29 |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 基于前庭反射机理的仿生电子稳像方法及装置 |
CN106210445B (zh) * | 2016-07-15 | 2018-12-25 |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 一种仿生眼的电子稳像验证装置及验证方法 |
CN106950999B (zh) * | 2017-03-20 | 2019-12-10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采用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移动舞台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
CN106950841B (zh) * | 2017-05-12 | 2019-10-25 | 山东大学 | 与模型无关的pd-smc仿生眼运动控制方法 |
CN108023531B (zh) * | 2017-12-05 | 2020-09-11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闭环位置伺服的可测量速度扰动的补偿方法 |
CN109683471B (zh) * | 2018-08-28 | 2021-12-10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自抗扰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0677578A (zh) * | 2019-08-14 | 2020-01-10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仿生眼平台的混合稳像方法和装置 |
CN111070201B (zh) * | 2019-08-30 | 2022-09-16 | 南京理工大学 | 四足机器人在负载突变下基于zmp理论的反应式鲁棒控制方法 |
-
2021
- 2021-06-25 CN CN202110714361.2A patent/CN11335946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59462A (zh) | 2021-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He et al. | Underactuated robotics: a review | |
Jin et al. | Novel joint-drift-free scheme at acceleration level for robotic redundancy resolution with tracking error theoretically eliminated | |
Slotine et al. | On the adaptive control of robot manipulators | |
CN110427043B (zh) | 基于作业飞行机器人重心偏移的位姿控制器设计方法 | |
CN106842954B (zh) | 一种半柔性机械臂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10244714B (zh) | 基于滑模控制的机器人单腿摆动相双闭环控制方法 | |
CN114260896B (zh) | 一种协作机器人的柔顺力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3359462B (zh) | 一种基于扰动解耦与补偿的仿生眼稳像系统及方法 | |
CN115480583B (zh) | 飞行作业机器人的视觉伺服跟踪与阻抗控制方法 | |
Yan et al. | Robust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a bionic underwater robot with external disturbances | |
CN108469728A (zh) | 一种机载LiDAR姿态角补偿装置解耦控制方法 | |
Mbakop et al. | Parametric ph curves model based kinematic control of the shape of mobile soft manipulators in unstructured environment | |
Alfayad et al. | Hydroïd humanoid robot head with perception and emotion capabilities: Modeling,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 |
Zijie et al. | PID control of an omnidirectional mobile platform based on an RBF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 |
Shen et al. | Design of a model-free cross-coupled controller with application to robotic NOTES | |
Tan et al. | Trajectory tracking of soft continuum robots with unknown models based on varying paramete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 |
Tian et al. | Behavioral dynamics-based impedance control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of human-following robots | |
CN114347017B (zh) | 基于平面投影的吸附式移动加工机器人曲面运动控制方法 | |
Kozlowski | Robot motion and control: recent developments | |
Liu et al. | Research on Horizontal Path Tracking Control of a Biomimetic Robotic Fish | |
Wang et al. | A kinect-based trajectory capturing and tracking scheme for upper-limb robot-aided rehabilitation | |
Xie et al. | A data-driven image-based visual servoing scheme for redundant manipulators with unknown structure and singularity solution | |
Kozlowski | Robot motion and control | |
Cheng et al. | Mechanical stabilization in robotic bionic eyes with gravity and disturbance compensations | |
Li et al. | Development of robot bionic eye with spherical parallel manipulator based on oculomotor control mode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