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9120B -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9120B
CN113349120B CN202110508554.2A CN202110508554A CN113349120B CN 113349120 B CN113349120 B CN 113349120B CN 202110508554 A CN202110508554 A CN 202110508554A CN 113349120 B CN113349120 B CN 1133491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ond
cultivation
sewage
barrel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085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49120A (zh
Inventor
张博
朱长波
李婷
苏家齐
陈素文
张新新
李俊伟
颉晓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Fishe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Fishe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11050855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491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49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9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49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91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9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crustaceans, e.g. lobsters or shri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在紧邻池塘处设置养殖桶箱和构建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由池塘排入水体后投放疣吻沙蚕幼苗;将经养殖桶箱暂养标粗到2~3g/只的对虾投放进池塘,养殖污水按有规律间隔排入人工湿地;当池塘内对虾长至7~8g/只时往养殖桶箱投放虾苗开始暂养标粗,水体的补充与更新由池塘导入;当对虾达到15~20g/只时进行捕捞,将经暂养标粗的对虾转移至池塘养殖;养殖污水经人工湿地净化后回流至池塘。本发明养殖系统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使水体在池塘、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之间循环流动。本发明充分调动了池塘、养殖桶箱和人工湿地的资源,并且兼顾了对虾养殖业的污染物生态治理和养殖效益,推动了对虾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Description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虾类养殖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池塘养殖是我国内陆和沿海滩涂最主要的渔业生产方式,随着野生渔业资源的减少,池塘养殖也是目前满足人们对虾类消费需求的主要途径。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对虾池塘养殖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但是养殖过程中水质的调节与稳定以及养殖中后期尾排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池塘养殖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中的诸多环境因子均难以得到充分的调控。尤其是在种苗投放初期,虾类幼体容易受到水体温度、盐度、pH值、溶氧水平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死亡损失。此类问题不仅增加了对虾养殖的不确定性,长期来看更是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来自虾类的排泄物及残余饵料,一般情况下其会先以沉积物的形式聚集于塘底,之后在水流及微生物的作用下破碎、分解,最后其主要成分会以悬浮或溶解的状态分散于水体,进而影响水体的藻相、溶氧水平、菌群结构及离子成分,导致倒藻、病害等情况发生概率的增高。因此,通过底排污设施将对虾养殖塘与人工湿地联通,使养殖塘的残饵、粪便等主要污染物及时排入人工湿地进行沉降、分解、固定及转化,使水体经过净化后再次回流到养殖塘,即可达到控制养殖水体亚硝酸盐与铵盐含量、维持水体良好的藻相与菌落构成、减少加换水水量与频率以及避免养殖尾排水对河流与海域的污染。
然而,人工湿地与养殖池塘耦合用以净化养殖废水的养殖模式在业界虽然已有不少尝试,但存在人工湿地内供氧不足、亚表层介质的易堵塞和人工湿地与养殖池塘耦合的系统难以持续有效运行等问题,而且一般要求人工湿地按照1∶10的比例与养殖水面匹配,同时由于单一环节净水效果不佳而需要搭配沉淀池、微生物处理池等设施,因而当前的人工湿地及配套设施与养殖池塘耦合的系统占地面积较大、工程成本高且处理效率低。与此同时,传统池塘养殖中对虾自幼苗起即放入塘中直至成虾,这种情况一方面在养殖初期对虾整体生物量小,存在对池塘水体空间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塘内养殖在降低池塘利用率的同时也会增加粪便、残饵等在塘内的聚集,进而增大水质调控的难度,不利于对虾健康、稳定地生长;再一方面,传统养殖池塘一般难以杜绝福寿螺等竞争者和各类杂鱼与蜻蜓幼虫(水趸)等捕食者的存在,它们在与对虾幼苗进行饲料竞争或捕食的同时,还是孢子虫病、白斑综合症等多种病害病原体的潜在携带者和传播者,而给对虾养殖带来较大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养殖对虾的方法,解决现有人工湿地因供氧不足和亚表层介质的易堵塞而不能持续有效运行的问题,提高养殖池塘水体水质稳定性,以及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对虾的成活率。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
为实现第一发明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在紧邻池塘处设置养殖桶箱和构建人工湿地,所述构建人工湿地包括由池塘排入水体,并投放疣吻沙蚕幼苗;将经养殖桶箱暂养标粗到2~3g/只规格的对虾投放进池塘,池塘的养殖污水按有规律间隔排入人工湿地使其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当池塘内的对虾长至7~8g/只时,往养殖桶箱投放新的虾苗开始下一批次的暂养标粗,养殖桶箱水体的补充与更新由池塘导入,养殖污水排入人工湿地;当池塘对虾达到15~20g/只时进行捕捞,然后将经养殖桶箱暂养标粗的幼虾转移至池塘养殖;所述养殖污水排入人工湿地后经净化回流至池塘。
进一步,所述池塘养殖污水按照4次/天的频率向人工湿地排放,每次排水量视湿地大小以水体浸漫整个湿地为宜。
本发明方法中池塘的水体用于构建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水体补充和更新,另一方面池塘和养殖桶箱的养殖污水排入人工湿地,而养殖污水经人工湿地沉降变澄清后回流至池塘,上述整个水流环节构成一个循环水生态系统。养殖结束时,池塘内水体经人工湿地净化后最终流入蓄水池。所述的循环水生态系统有效对养殖水质进行调控,避免养殖污水对周边水体污染。
与此同时,通过向人工湿地投放疣吻沙蚕,利用后者在湿地土壤中的掘穴活动可在土壤中形成直径0.5mm以上的毛细管孔隙从而极大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即形成海绵样土壤结构。而养殖污水按照每天4次的频率排入人工湿地及回流到池塘的过程,可使得人工湿地处于规律的干湿交替状态。而通过海绵样人工湿地的建立并结合规律性的干湿交替管理,可解决人工湿地亚表层介质的堵塞、提高湿地土壤中的最大溶氧量以及实现富氧与缺氧环境的节律性交替,从而实现有机废物的有效分解、固定与转化,同时实现厌氧的反硝化过程和好氧的硝化过程的高度耦合,进而从整体上促进氮元素的代谢、逸出而实现主要污染物的生态化处理。
对虾养殖期间,池塘养殖中对虾由7~8g/只养至15~20g/只需要30~50天,养殖桶箱内虾苗长至2~3g/只的规格约需要30~40天,即两个养殖环节间存在约30~40天的交叉期;因此利用对虾的生长规律,池塘幼虾养殖和养殖桶箱虾苗暂养标粗可以同步进行,当池塘完成捕捞时养殖桶箱内的幼虾亦达到可转移至池塘养殖的规格。本发明方法采用养殖桶箱进行虾苗暂养与标粗,便于采取人为措施隔绝竞争者和捕食者的侵入,以及更大程度地对水质进行调节和维护,可为投放初期的虾苗提供安全、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对虾成活率;同时桶箱中小水体、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也便于虾苗长至幼虾阶段对其进行营养强化与肠道微生态改良,从而提高饲料与各类调节剂的利用率并加快其生长。
所述构建人工湿地的过程为:池塘向人工湿地内放水至水深20cm以上,按照20万只/亩的密度投放疣吻沙蚕幼苗;期间由池塘补充水量以维持人工湿地蓄水量2周不变,待疣吻沙蚕完成掘穴后排出人工湿地水体,回流到池塘。
养殖桶箱投放虾苗的方法为:在池塘投放幼虾30~40天前,以及当池塘内幼虾规格达到7~8g/只或以上时,往养殖桶箱内蓄水,消毒并曝气一周,经余氯检测合格后投放芽孢杆菌、纳豆菌与光合细菌等益生菌剂调节水质,然后按照每桶8万尾的数量投放虾苗,正常投喂;投放虾苗前每个桶箱泼洒虾苗营养强化剂以预防虾苗产生应激反应,可保障其成活率。
所述养殖桶箱水体,从池塘导入前先排污至水体澄清后,并经过经紫外杀菌器消毒,再导入养殖桶箱。
所述暂养标粗的期间对养殖桶箱水体保持足量通气供氧。所述暂养标粗的期间在早晚喂料前对各进行1次换水,每次换水水量是养殖桶箱内水量的1/3;当养殖桶箱内水温较高时可增加换水频率及换水量,从而实现以塘底低温水体对桶内实施降温的目的,而当养殖桶箱内水温较低时则可减少换水量并辅以加热棒对水体进行保温。
所述换水的过程中,水体在桶箱内形成环形水流,从而使底部污染物向底部中央位置聚集,并从桶箱底部排出。
所述池塘在养殖期间水体形成环形水流,池塘边缘水面流速达到1米/秒以上;使沉积池塘底部的污染物通过水流聚集于设在池塘底部中央位置的集排污槽,然后排出。
所述池塘进行捕捞后,对池塘进行的清理、重新蓄水与消毒。
所述养殖桶箱投放新的虾苗前,即池塘内的幼虾从2~3g/只养殖到7~8g/只期间,可进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的发酵,发酵完成后将菌液引入池塘用以改善水体微生态,充分利用投放虾苗前的闲置桶箱。
为实现第二发明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包括池塘、邻近池塘的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所述池塘、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使水体在池塘、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之间循环流动。
所述水循环管道包括排水管和导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输入端连接池塘,输出端连接人工湿地,用于池塘排放养殖污水;所述导水管输入端连接池塘,输出端连接养殖桶箱,用于池塘水体导入养殖桶箱。所述水循环管道包括回流管,其输入端连接人工湿地,输出端连接池塘,用于人工湿地净化后水体返回至池塘;进一步,所述回流管的输入端与排水管的输出端分别位于人工湿地的两端。所述导水管联通紫外杀菌器,用于对导入养殖桶箱的水体进行消毒。
所述水循环管道还包括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所述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的输入端连接养殖桶箱,输出端连接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第一输出端连接人工湿地,用于排放污水,三通接头第二输出端连接池塘,用于转移虾苗;所述三通接头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由阀门控制其通路。
所述养殖系统包括池塘的排污装置,所述排污装置包括在池塘底部中央最低洼处设有集排污槽,集排污槽底部四周向中央排污口倾斜,排污口与排污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排污水泵的出水口与水循环管道连通至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进一步,池塘内部设有水车式增氧机,使池塘内形成环形水流,塘底沉积物经水流作用集中到集排污槽处。
进一步,所述集排污槽上表面装有密集孔板;所述密集孔板的总面积与所述排污水泵的进水口道截面积之比控制在2∶1到3∶1之间,以保证水流通过板孔时具有足够的流速以起到对密集孔板上沉积物的有效搬运。
进一步,所述排污装置还包括清污管,所述清污管沿集排污槽内侧边缘呈回转设置,且安装在密集孔板的上下两侧,与排污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清污管的向内侧面具有出水小孔,水体流经清污管时出水小孔射出的水流对密集孔板及集排污槽底部的沉积物进行冲扫,避免沉积物在板上及槽底淤积。
进一步,所述的排污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四通接头;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排水管的输入端;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导水管的输入端;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清污管。
所述养殖桶箱内设有一个立体供水管,其沿四周桶壁铺设,与导水管输出端连接,用于池塘水体导入养殖桶箱;所述立体供水管上安装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均与养殖桶箱壁成45°夹角且呈顺/逆时针方向开口,以使水体冲刷桶底并推动桶箱内水流形成环流,从而促使桶底污物向中央位置的集中。
所述养殖桶箱的底部中央较四周略低且有排水孔,所述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输入端从养殖桶箱下方与排水孔连接。进一步,所述养殖桶箱内设有与排水孔活动连接、竖直安装的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所述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包括内层套管和外层套管;所述内层套管下端与排水孔活动连接,上端有进出水孔;所述外层套管在内层套管外部,其上端密闭,下端有进出水孔、与养殖桶箱活动连接;养殖污水从外层套管的进出水孔流至内层套管的进出水孔排出养殖桶箱,使得排换水时优先将底层水排出,且维持桶内水深;当转移虾苗时,把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从养殖桶箱内取出,然后虾苗随水体流动到池塘。
所述养殖桶箱还包括一个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包括罗茨鼓风机,以及连接养殖桶箱内部和罗茨鼓风机的供气管,为暂养标粗的过程提供足够氧气。
进一步,所述人工湿地临近池塘构建,临近池塘一侧有高30cm、宽1m的挡堤,分隔池塘和人工湿地;相对一侧修有导水渠,与蓄水池相连,用于向池塘补水以及养殖结束水体回流。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方法利用人工湿地与养殖池塘耦合用以净化养殖污水,通过疣吻沙蚕建立的海绵样人工湿地和规律性的干湿交替管理,避免人工湿地亚表层介质堵塞、改善湿地土壤溶氧状态,提高有机废物分解效率、实现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的耦合,从而更高效、彻底地实现各主要污染物的降解、固定和转化,缓解养殖过程中养殖水质劣化及养殖污水对周边水体的污染,使人工湿地持续有效地运行,提高养殖池塘水体水质稳定性;而且由于本发明的人工湿地净水效果好,以及无需其他净水设施配合,所以养殖系统占地面积较小。
与此同时,本发明利用池塘和养殖桶箱实现不同生长阶段对虾的空间分隔,不仅大大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和养殖效益,将每口塘的年养殖批次由3~4造提高到6造以上;而且桶箱养殖提高了虾苗的成活率,将整体成活率由60%~85%提高到90%以上。本发明方法及其采用的养殖系统在养殖过程中各水流环节构成一个水循环生态系统,而且养殖期间充分调动了池塘、养殖桶箱和人工湿地的空间资源,实现集约化养殖模式。本发明兼顾了对虾养殖业的污染物生态治理和养殖效益,推动了对虾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养殖系统的布局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池塘底部排污装置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养殖桶箱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养殖桶箱内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处的横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1-池塘;2-养殖桶箱;3-人工湿地;4-排水管;5-导水管;6-紫外杀菌器;7-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8-回流管;9-排污水泵;10-排污装置;11-水车式增氧机;12-罗茨鼓风机;13-供气管;14-集排污槽;15-密集孔板;16-清污管;17-立体供水管;18-排水孔;19-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20-出水口;21-外层套管;22-内层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阐述本发明,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以上本发明公开的内容和各参数所取范围,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实施例1
本发明方法采用如图1~4所示的养殖系统,包括池塘1,以及邻近池塘1的养殖桶箱2和人工湿地3,所述池塘、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使水体在池塘、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之间循环流动。
池塘1的底部由边缘向中央逐渐降低,排污装置10中的集排污槽14设置在池塘1底部中央最低洼处;集排污槽14底部四周向中央排污口倾斜,呈方形漏斗状,排污口与排污水泵9的进水口连接,排污水泵9的出水口与水循环管道连通至人工湿地3和养殖桶箱2。集排污槽14上表面还安装有孔径约为1cm的密集孔板15;所述密集孔板15的总面积与所述排污水泵9的进水口道截面积之比控制在2∶1到3∶1之间,以保证水流通过密集孔板时具有足够的流速以起到对其上沉积物的有效搬运。排污装置10中还设置清污管16,所述清污管16沿集排污槽14内侧边缘呈回转设置,且安装在密集孔板15的上下两侧,与排污水泵9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清污管16的向内侧面具有出水小孔,水体流经清污管时出水小孔射出的水流对密集孔板及集排污槽底部的沉积物进行冲扫,避免沉积物在板上及槽底淤积。池塘1内部设有水车式增氧机11,使池塘1内形成环形水流,塘底沉积物经水流作用集中到集排污槽14处。
所述水循环管道包括排水管4、导水管5和回流管8;所述排水管4的输入端连接池塘,输出端连接人工湿地3;所述导水管5输入端连接池塘,输出端连接养殖桶箱;回流管8的输入端连接人工湿地3,输出端连接池塘1;所述回流管8的输入端与排水管4的输出端分别位于人工湿地的两端。所述导水管5上还可安装有紫外杀菌器6。这样,池塘1的养殖污水通过排水管4排入人工湿地3,经人工湿地3净化后的水体通过回流管8回流到池塘1;养殖桶箱2水体从池塘1经过导水管5导入,期间先经过紫外杀菌器6进行消毒。
池塘1水体均经过排污装置10,从排污水泵9排向养殖桶箱、人工湿地和清污管,所以在排污水泵9的出水口连接四通接头;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排水管4的输入端;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导水管5的输入端;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清污管16。
所述水循环管道还包括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7,所述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7的输入端连接养殖桶箱2,输出端连接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第一输出端连接人工湿地3,用于排放污水,三通接头第二输出端连接池塘1,用于转移虾苗;所述三通接头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各自安装有阀门,由阀门控制其通路。
所述养殖桶箱2内设有一个立体供水管17,其沿四周桶壁铺设,与导水管5输出端连接,用于池塘水体导入养殖桶箱;所述立体供水管17上安装有多个出水口20;所述出水口20均与养殖桶箱2壁成45°夹角且呈顺/逆时针方向开口,以使水体冲刷桶底并推动桶箱内水流形成环流,从而促使桶底污物向中央位置的集中。
所述养殖桶箱2的规格为5m×3m×1.2m,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帆布桶、塑料桶和水泥池中的一种作为养殖桶箱;实施例1中采用2个及以上的多个养殖桶箱2作并联设置,导水管5将水体分别导流到各个养殖桶箱,排放的水体汇合到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7。
养殖桶箱2底部中央较四周略低且有排水孔18,所述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7输入端从养殖桶箱2下方与排水孔18连接。进一步,所述养殖桶箱2内设有与排水孔18活动连接、竖直安装的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19;所述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19包括内层套管22和外层套管21;所述内层套管22下端与排水孔18活动连接,上端有进出水孔;所述外层套管21在内层套管22外部,其上端密闭,下端有进出水孔,与养殖桶箱2活动连接;养殖污水从外层套管21的进出水孔流至内层套管22的进出水孔排出养殖桶箱2,使得排换水时优先将底层水排出,且维持桶内水深;当转移虾苗时,把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19从养殖桶箱2内取出,然后虾苗随水体流动到池塘1。
所述养殖桶箱1中还增设一个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包括罗茨鼓风机12,以及连接养殖桶箱2内部和罗茨鼓风机12的供气管13,为暂养标粗的过程提供足够氧气。
所述人工湿地3临近池塘1构建,宽为5m,临近池塘1一侧有高30cm、宽1m的挡堤;相对一侧修有导水渠,与蓄水池相连,用于向池塘补水以及养殖结束水体回流。
在上述养殖系统中进行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具体为:
1、海绵样人工湿地的构建:人工湿地紧邻池塘,从池塘向人工湿地内排入养殖水体至水深20cm,按照20万只/亩的密度投放疣吻沙蚕幼苗,维持人工湿地内水量不变2周;期间由池塘补充水分,待疣吻沙蚕完成掘穴后排出湿地水体,即完成海绵样人工湿地的构建。
2、池塘养殖管理:人工湿地构建完成后或构建期间,将经过养殖桶箱暂养标粗到2~3g/只的幼虾投放到池塘,养殖管理按照一般管理方法即可;开启水车式增氧机,使池塘内形成环形水流,并保证池塘边缘水面流速达到1米/秒以上;同时按照4次/天以及5分钟/次的方式开启排污水泵,并按照1次/周的频率清理在集排污槽及其上覆盖的密集孔板上的沉积物以避免淤堵,养殖污水排入人工湿地。在塘内幼虾长到7~8g/只前,将池塘边桶箱用于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发酵,发酵成熟后将菌液引入池塘以改善水质;在养殖中后期塘内对虾需氧量增高,可辅以底部增氧保证对虾正常生活所需。
3、养殖桶箱投放虾苗:养殖桶箱内虾苗的暂养标粗在池塘投放幼虾前30~40天左右,以及池塘内对虾达到7~8g/只规格时启动;启动时往桶箱内蓄水至水深约80em,以漂白粉0.5kg消毒并曝气一周,经余氯检测合格后投放芽孢杆菌、纳豆菌与光合细菌等益生菌剂调节水质,然后按照每个养殖桶箱8万尾的数量放入虾苗,正常投喂;放苗前每个养殖桶箱分别泼洒钙镁先锋与健虾宝1kg以预防虾苗应激,可保障其成活率;当桶箱内幼虾长至2~3g/只时即可放流至池塘内。
4、养殖桶箱养殖管理:桶箱内由供气系统提供足量氧气;桶箱内换水由池塘内的排污水泵完成,即先以排污水泵排污5min以后直至水流澄清,并经紫外杀菌器消毒后再将水体导入养殖桶箱;进水时环形供水管使会桶箱内形成环形水流,从而使底部污染物向底部中央位置聚集,并由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排出而进入人工湿地分解;桶箱内换水按早晚喂料前各1次、每次1/3桶箱内水量进行,当桶内水温较高时可增加换水频率及换水量从而实现以塘底低温水体对桶内实施降温的目的,而当桶内水温较低时则可减少换水量并辅以加热棒对水体进行保温。
5、池塘养殖和桶箱养殖的交叉与衔接:虾苗在养殖桶箱内长至2~3g/只规格需要30至40天,幼虾在池塘内由7~8g/只长至15~20g/只,即长至商品规格需要30至50天,因此此两个阶段可同时进行而存在空间上的交叉;同时,在养殖期间严密观察池塘与桶箱内对虾的生长情况,当池塘幼虾达到商品规格时进行池塘内对虾的捕捞,并对池塘进行为期7~10天的清理、蓄水与消毒,期间需从蓄水池保障桶箱内水体供应;当池塘内水体准备完毕后,即可将养殖桶箱内幼虾经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转移至池塘养殖。
6、人工湿地对养殖污水的处理:养殖期间池塘底部排污抽出的污水与桶箱排放的养殖污水进入人工湿地,后经沉降变澄清后回流至池塘;池塘内养殖结束时,池塘内水体经湿地净化后由导水渠进入进出水渠并最终流入蓄水池。
本实施例中养殖污水经过人工湿地的沉降,回流的水中的亚硝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磷酸盐含量、化学需氧量及细菌、弧菌落数数分别下降了67.8%、73.6%、91.3%、92.3%、99.4%、82.02%、78.92%。
本实施例的桶箱养殖时间短,其内没有泥沙,而且桶箱的小水体便于采取进一步的防护措施,所以虾苗在池塘边桶箱内养殖阶段,野生杂鱼、水趸等虾苗捕食者完全消失,福寿螺等竞争类生物完全消失。
采用本发明方法从水质和竞争生物等方面有效改善对虾养殖环境,使对虾成活率由现有池塘养殖的60%~85%,提高并稳定在90%以上。
本发明可用其他的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具体形式来概述。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都只能认为是对本发明的说明而不是限制。因此凡是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紧邻池塘处设置养殖桶箱和构建人工湿地;
所述构建人工湿地的过程为:池塘向人工湿地内放水至水深20cm以上,按照20万只/亩的密度投放疣吻沙蚕幼苗;期间由池塘补充水量以维持人工湿地蓄水量2周不变,待疣吻沙蚕完成掘穴后排出人工湿地水体,回流到池塘;
将经养殖桶箱暂养标粗到2~3g/只规格的对虾投放进池塘,池塘的养殖污水按4次/天的频率排入人工湿地,使其处于干湿交替状态;
当池塘内的对虾长至7~8g/只时,往养殖桶箱投放新的虾苗开始下一批次的暂养标粗,养殖桶箱水体的补充与更新由池塘导入,养殖污水排入人工湿地;当池塘对虾达到15~20g/只时进行捕捞,然后将经养殖桶箱暂养标粗的幼虾转移至池塘养殖;
所述养殖污水排入人工湿地后经净化回流至池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暂养标粗的期间在早晚喂料前对各进行1次换水,每次换水水量是养殖桶箱内水量的1/3;所述换水的过程中,水体在桶箱内形成环形水流,从而使底部污染物向底部中央位置聚集,并从底部排出;所述养殖桶箱水体,从池塘导入前先排污至水体澄清后,并经过经紫外杀菌器消毒,再导入养殖桶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在养殖期间水体形成环形水流,池塘边缘水面流速达到1米/秒以上;使沉积池塘底部的污染物通过水流聚集于设在池塘底部中央位置,然后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桶箱投放虾苗的方法为:在池塘投放幼虾30~40天前,以及当池塘内幼虾规格达到7~8 g/只或以上时,往桶箱内蓄水,消毒并曝气一周,经余氯检测合格后投放益生菌剂调节水质,然后投放虾苗;投放虾苗前每个养殖桶箱泼洒虾苗营养强化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桶箱投放新的虾苗前,可进行芽孢杆菌的发酵,发酵完成后将菌液引入池塘用以改善水体微生态。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邻近池塘的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所述池塘、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使水体在池塘、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之间循环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管道包括排水管、导水管和回流管;所述排水管的输入端连接池塘,输出端连接人工湿地,用于池塘排放养殖污水;所述导水管输入端连接池塘,输出端连接养殖桶箱,用于池塘水体导入养殖桶箱;所述回流管输入端连接人工湿地,输出端连接池塘,用于人工湿地净化后水体返回至池塘;所述回流管的输入端与排水管的输出端分别位于人工湿地的两端;所述导水管联通紫外杀菌器,用于对导入养殖桶箱的水体进行消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管道还包括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所述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的输入端连接养殖桶箱,输出端连接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第一输出端连接人工湿地,用于排放污水,三通接头第二输出端连接池塘,用于转移虾苗;所述三通接头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由阀门控制其通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系统包括池塘的排污装置,所述排污装置包括在池塘底部中央最低洼处设有集排污槽,集排污槽底部四周向中央排污口倾斜,排污口与排污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排污水泵的出水口与水循环管道连通至人工湿地和养殖桶箱;池塘内部设有水车式增氧机,使池塘内形成环形水流,塘底沉积物经水流作用集中到集排污槽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排污槽上表面装有密集孔板;所述密集孔板的总面积与所述排污水泵的进水口道截面积之比控制在2:1到3:1之间;所述排污装置还包括清污管,所述清污管沿集排污槽内侧边缘呈回转设置,且安装在密集孔板的上下两侧,与排污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清污管的向内侧面具有出水小孔,水体流经清污管时出水小孔射出的水流对密集孔板及集排污槽底部的沉积物进行冲扫,避免沉积物在板上及槽底淤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四通接头;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排水管的输入端;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导水管的输入端;所述四通接头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清污管。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桶箱内设有一个立体供水管,其沿四周桶壁铺设,与导水管输出端连接,用于池塘水体导入养殖桶箱;所述立体供水管上安装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均与养殖桶箱壁成45°夹角且呈顺/逆时针方向开口,以使水体冲刷桶底并推动桶箱内水流形成环流,从而促使桶底污物向中央位置的集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桶箱的底部中央较四周略低且有排水孔,所述排污及幼虾导出管道输入端从养殖桶箱下方与排水孔连接;所述养殖桶箱内设有与排水孔活动连接、竖直安装的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所述排污及水位控制套管包括内层套管和外层套管;所述内层套管下端与排水孔活动连接,上端有进出水孔;所述外层套管在内层套管外部,其上端密闭,下端有进出水孔、与养殖桶箱活动连接;养殖污水从外层套管的进出水孔流至内层套管的进出水孔排出养殖桶箱,使得排换水时优先将底层水排出,且维持桶内水深。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桶箱还包括一个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包括罗茨鼓风机,以及连接养殖桶箱内部和罗茨鼓风机的供气管,为暂养标粗的过程提供足够氧气。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方法所采用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临近池塘构建,临近池塘一侧修有挡堤;相对一侧修有导水渠,与蓄水池相连,用于向池塘补水以及养殖结束水体回流。
CN202110508554.2A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Active CN1133491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8554.2A CN113349120B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8554.2A CN113349120B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9120A CN113349120A (zh) 2021-09-07
CN113349120B true CN113349120B (zh) 2023-05-02

Family

ID=77526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08554.2A Active CN113349120B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491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55118B (zh) * 2023-05-16 2024-05-31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用于降低稻虾田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生态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8411C (zh) * 2007-03-22 2008-09-1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兼具节水和安全功能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
CN101637144B (zh) * 2009-08-28 2011-12-2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养殖水过滤方法及其装置
CN102067824B (zh) * 2010-11-25 2012-10-0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一种封闭循环海水对虾池塘养殖系统
CN102823521B (zh) * 2011-06-13 2014-01-15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半咸水人工湿地室内养殖对虾的方法
CN205455393U (zh) * 2016-03-04 2016-08-17 重庆文理学院 一种阶段式零排放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
CN108496872A (zh) * 2017-11-13 2018-09-0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基于稻田的池塘外循环生态集约化养殖场及养殖方法
CN110024733A (zh) * 2018-01-11 2019-07-19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凡纳滨对虾生态工业化养殖方法和系统
CN210492200U (zh) * 2019-07-12 2020-05-12 陆启兵 一种水产养殖自动排污系统
CN110637761A (zh) * 2019-10-25 2020-01-03 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疣吻沙蚕苗种的科学放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9120A (zh) 2021-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41202U (zh) 一种耐海水蔬菜与水产动物的立体共养装置
CN101331860A (zh) 一种养殖黄鳝的方法和装置
CN108238703A (zh) 一种利用生物滤器-人工湿地进行循环水水产养殖的系统
CN106889002A (zh) 一种箱式种养同体生态养殖浮床
CN111248128B (zh) 一种外循环的青虾养殖方法
CN111406685A (zh) 一种虾类养殖场
CN108401970A (zh) 一种鱼虾藻鲍参循环水生态综合养殖系统
KR102261998B1 (ko) 엿기름 전분분해효소를 이용한 미꾸리류 무환수 양식방법
CN109122443A (zh) 澳洲淡水龙虾循环水抱卵孵化系统及育苗方法
CN106857324A (zh) 一种鳜鲮鱼循环水养殖的方法
CN114365714A (zh) 一种斑节对虾低碳养殖装置
CN215559753U (zh) 用于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人工湿地系统及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15490333A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的构建方法
CN113349120B (zh) 一种循环水生态集约化养殖对虾的方法及其养殖系统
CN208273900U (zh) 一种鱼虾藻鲍参循环水生态综合养殖系统
CN206559930U (zh) 一种箱式种养同体生态养殖浮床
CN106698667B (zh) 一种提高能效养殖池水处理效率的方法
CN210094213U (zh) 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
CN108911146B (zh) 一种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08793646B (zh) 一种景观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KR20210092353A (ko) 에너지제로 생태순환형 농수축산 통합생산시스템
Tian et al. Land-based intensive aquaculture systems
CN213756281U (zh) 一种分散式循环水高密度工厂化淡水养殖的装置
CN213848275U (zh) 一种淡水的分散式工厂化养殖装置
CN213939377U (zh) 一种分散式循环水工厂化智能化的海水养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