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1607A - 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1607A
CN113341607A CN202110600249.6A CN202110600249A CN113341607A CN 113341607 A CN113341607 A CN 113341607A CN 202110600249 A CN202110600249 A CN 202110600249A CN 113341607 A CN113341607 A CN 113341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rame portion
stamping
backlight module
work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002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光闵
连志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0024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416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41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16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74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frames for openings, e.g. for windows, doors, handba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框体包括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框部、第二框部与第三框部,第二框部首尾相连,第一框部与第三框部分别连接第二框部的两边。第二框架包括第四框部、第五框部、第六框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第四框部与第一框部相对,第五框部与第二框部相对,第六框部与第三框部相对,第四框部与第六框部分别连接第五框部的两边,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框部与第四框部,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三框部与第六框部,第四框部、第五框部及第六框部围设形成容纳腔。上述框体,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有利于薄型化的设计。

Description

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模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中通常设置有框体,框体环绕背光模组内的元器件设置,从而对背光模组内的元器件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框体的结构强度影响整个背光模组整体的结构强度。然而,目前的电子设备具有小型化设计的趋势,因而框体也越来越薄,导致框体的结构强度降低,容易使得背光模组整体的结构强度不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框体的结构强度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一种框体,包括:
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框部、第二框部与第三框部,所述第二框部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三框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框部的两边;以及
第二框架,包括第四框部、第五框部、第六框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一框部相对,所述第五框部与所述第二框部相对,所述第六框部与所述第三框部相对,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五框部的两边,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四框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所述第四框部、所述第五框部及所述第六框部围设形成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子连接部与接触部,所述子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六框部,所述接触部连接所述子连接部与所述第三框部,所述接触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三框部的方向延伸并贴合于所述第三框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相对;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框部远离所述第二框部的一边;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框部远离所述第二框部的一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部、所述第四框部、所述第五框部及所述第六框部均大致呈环形;和/或
所述第三框部呈板状或者环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四框部相间隔,所述第二框部与所述第五框部相间隔,所述第三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相间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四框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二框部与所述第五框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三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毫米-10毫米;和/或
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的厚度为0.1毫米-0.2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框部朝向所述第一框部的表面、所述第五框部朝向所述第二框部的表面以及所述第六框部朝向所述第三框部的表面均设置有隔热层;和/或
所述第四框部背向所述第一框部的表面、所述第五框部背向所述第二框部的表面以及所述第六框部背向所述第三框部的表面均设置有反光层;和/或
所述第一框部、所述第三框部、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均开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说第一框部和所述第三框部的透气孔一一相对,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的透气孔一一相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四框部之间、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五框部之间、所述第五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之间均采用圆角过渡。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显示组件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框体,所述显示组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
一种框体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框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四框部、第五框部以及第六框部,其中,冲压模具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第三表面,冲压头压入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及所述第三表面围设形成的空间内;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其中,冲压头压于冲压模具背离所述第三表面一侧;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一框部,其中,冲压头压于冲压模具背离所述第二表面一侧;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框部与第三框部,其中,冲压头压于冲压模具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中,冲压模具具有阶梯部,冲压头压于所述阶梯部处,以形成相互垂直的接触部与子连接部。
上述框体,设置有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形成双层结构,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相互支撑,从而能够提升框体的结构强度。通过合理的双层结构设计,使得框体在进行薄型化时也能够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另外,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还能够形成缓冲空间,当框体受到碰撞时,第一框架能够对碰撞力起缓冲作用,避免位于容纳腔内的元器件因碰撞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框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框体其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4为冲压形成第四框部、第五框部以及第六框部的示意图;
图5为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6为冲压形成第二框部与第三框部的示意图;
图7为另一些实施例中框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组件收容于容纳腔内的示意图。
其中,
100: 框体 125: 第二连接部
110: 第一框架 126: 子连接部
111: 第一框部 127: 接触部
112: 第二框部 128: 容纳腔
113: 第三框部 129: 缓冲空间
114: 透气孔 210: 冲压模具
120: 第二框架 211: 第一表面
121: 第四框部 212: 第二表面
122: 第五框部 213: 第三表面
123: 第六框部 214: 阶梯部
124: 第一连接部 220: 冲压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和图2,图1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框体100的截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框体100其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框体100可以应用于触控显示设备的背光模组,也可以用于任意适用的需要配置有侧框的模组中,例如用于电池模组、控制模组中。框体100可作为侧框,为模组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保护模组内部的元器件。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100包括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第二框架120围设形成有容纳腔128,当框体100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背光模组中的如液晶、薄膜晶体管(TFT)阵列基板等元器件可收容于容纳腔128内。第一框架110连接第二框架120,使得框体100形成双层框架结构,有利于提升框体100的结构强度,从而在进行薄型化设计的同时也能够使得背光模组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第一框架110位于第二框架120的外侧,即位于第二框架120背离背光模组内部元器件的一侧。换言之,第一框架110可作为背光模组的侧框外露的部分。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形成双层框架结构,则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之间具有缓冲作用。当背光模组受到碰撞时,第一框架110直接受到碰撞,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之间能够到碰撞力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碰撞力直接传递到容纳腔128内部的元器件中,从而能够避免容纳腔128内的元器件因碰撞而损坏。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10包括第一框部111、第二框部112与第三框部113。第二框部112首尾相连并大致呈方框形状,换言之,第二框部112的截面大致呈方形,第一框部111与第三框部113分别连接第二框部112的两边。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框部111与第三框部113相背的两面可分别形成背光模组外露的正反面,而第二框部112背离容纳腔128的表面可形成背光模组外露的侧框面。
第二框架120包括第四框部121、第五框部122、第六框部123、第一连接部124与第二连接部125。第四框部121与第一框部111相对,第五框部122与第二框部112相对,第六框部123与第三框部113相对。第四框部121与第六框部123分别连接第五框部122的两边,第一连接部124连接第一框部111与第四框部121,第二连接部125连接第三框部113与第六框部123。第四框部121、第五框部122与第六框部123围设形成容纳腔128。
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体现框体100的结构,图1中仅示出了框体100部分结构的截面示意图,例如仅示出了框体100一半结构的截面示意图,框体100的完整结构参考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部111、第四框部121、第五框部122及第六框部123均大致呈环形,换言之,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均大致呈环形结构,当框体100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框体100环绕背光模组内的元器件的周缘设置,例如环绕TFT阵列基板的周缘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框架120两侧开口,第三框部113呈板状,第三框部113将第二框架120的其中一个开口封闭,使得背光模组内的元器件仅从一侧外露。由此,框体100能够对背光模组内的元器件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框部113也可大致呈环形,则框体100形成有两侧开口,背光模组内的元器件从两侧外露。
更进一步地,请再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部111与第四框部121相间隔,第二框部112与第五框部122相间隔,第三框部113与第六框部123相间隔,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之间形成缓冲空间129。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之间预留缓冲空间129,能够更好地对第一框架110受到的碰撞起缓冲作用,从而更好地避免位于容纳腔128内的元器件因碰撞而损坏。
同时,缓冲空间129使得框体100形成中空结构,有利于降低框体100两侧的热传递效率。换言之,框体100能够在容纳腔128形成的空间以及第一框架110背离第二框架120一侧的空间之间起到隔热作用。从而防止外部热量传递到容纳腔128内使得容纳腔128内的元器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例如当框体100应用于电子设备的背光模组中时,框体100能够对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中的其他模组之间起到隔热作用,防止电子设备中其他模组产生的热量传递到背光模组中。同时也能够防止背光模组内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经框体100传递到电子设备的其他模组中,对其他模组中的元器件造成影响。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框体100至少一侧开口,位于容纳腔128内的元器件可以从框体100的开口处散发,不容易导致背光模组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更进一步地,为提升框体100的隔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架120朝向第一框架110的一侧还设置有隔热层(图未示出)。例如,第四框部121朝向第一框部111的表面、第五框部122朝向第二框部112的表面以及第六框部123朝向第三框部113的表面均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可以采用任意适用的隔热材料,例如玻璃纤维、石棉、岩棉、硅酸盐等。设置隔热层,能够提升框体100的隔热效果,进一步隔绝容纳腔128与框体100外部的空间,避免容纳腔128内的元器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10朝向第二框架120的表面、以及第一连接部124与第二连接部125朝向第一框架110的表面也可设置有隔热层,从而进一步提升框体100的隔热效果。将隔热层设置于框体100位于缓冲空间129内的表面,隔热层不会外露,框体100还能够对隔热层起到保护作用,延长隔热层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架120背离第一框架110的表面还设置有反光层(图未示出)。例如,第四框部121背向第一框部111的表面、第五框部122背向第二框部112的表面以及第六框部123背向第三框部113的表面均设置有反光层。反光层可以采用任意适用的反光材质,例如金属材料。当框体100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背光模组中的发光元器件收容于容纳腔128内,设置反光层,能够将从发光元器件射到框体100上的光线反射回容纳腔128内,进而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出射,从而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需要说明的是,隔热层与反光层的厚度均不宜过大,避免增大框体100的尺寸,从而不利于框体100的薄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部111与第四框部121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二框部112与第五框部122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三框部113与第六框部123之间的最短距离均在1毫米-10毫米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部111与第四框部121平行,第二框部112与第五框部122相平行,第三框部113与第六框部123相平行。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的厚度在0.1毫米-0.2毫米之间,例如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之间的厚度为0.15毫米。满足上述尺寸,框体100既能够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框体100的尺寸也不会过大,从而有利于框体100的薄型化设计,而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之间形成足够大的缓冲空间129,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5包括子连接部126与接触部127,子连接部126两边分别连接第六框部123与接触部127,接触部127两边分别连接子连接部126与第三框部113接触部127沿平行于第三框部113的方向延伸并贴合于第三框部113。具体地,第三框部113在垂直于第二框部112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六框部123及第二连接部125整体在垂直于第二框部112的方向上的尺寸,子接触部127相对子连接部126朝远离第二框部112的方向延伸。如此设置,接触部127与第三框部113有足够大的连接面积,使得第一框架110与第二框架12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框体100的结构强度。当第一框部111与第四框部121受到指向第三框部113的作用力时,该作用力传递到接触部127上。由于接触部127与第三框部113之间具有足够的支撑面积,接触部127能够对第一框部111、第二框部112、第四框部121及第五框部122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防止第一框部111与第四框部121朝第三框部113倾斜变形,从而进一步提升框体100的结构强度。另外,接触部127与第三框部113之间具有足够大的封闭面积,能够更好地封闭缓冲空间129,从而提升框体100的隔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部111与第三框部113位于第二框部112朝向第二框架120的一侧,第四框部121与第六框部123位于第五框部122背离第二框部112的一侧,第一框部111与第三框部113相对,第四框部121与第六框部123相对。可以理解的是,形成容纳腔128的空间包括第四框部121、第五框部122与第六框部123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五框部122环绕的空间。第一连接部124连接第一框部111远离第二框部112的一边以及第四框部121远离第五框部122的一边,第二连接部125连接第六框部123远离第五框部122的一边,且当第三框部113呈环形时,第二连接部125连接第三框部113远离第二框部112的一边。由此,第一连接部124能够在第一框部111的边缘对第一框部111起支撑作用,第二连接部125能够在第三框部113的边缘对第三框部113起支撑作用。当第一框部111与第三框部113的其中任一者受到指向另一者的作用力时,第二框架120整体位于第一框部111与第三框部113发生相对形变的路径上,第二框架120能够对第一框部111与第三框部113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防止第一框部111与第三框部113相对靠近而变形,进一步提升框体100的结构强度。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10与第一连接部124之间、第一连接部124与第四框部121之间,第四框部121与第五框部122之间以及第五框部122与第六框部123之间均采用圆角过渡。框体100的两结构之间采用圆角过渡,能够避免过渡处应力过于集中导致过渡处容易变形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升框体100的结构强度。当然,第一框部111与第二框部112之间以及第二框部112与第三框部113之间也可采用圆角过渡。
基于上述记载,此处以一个负载实验的数据证明上述的框体100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在负载试验中,对传统的背光模组的侧框以及上述框体100在10牛的负载下实验。在10牛的负载下,传统的背光模组的侧框的应力变形位移量最大值为0.0061毫米,而上述框体100的应力变形位移量最大值仅为0.00184毫米,相对传统的侧框位移量减小的69.8%。可知上述框体100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能够为背光模组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基于上述记载,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图未示出)以及一种电子设备(图未示出)。背光模组包括显示组件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框体100,显示组件收容于框体100的容纳腔128内。具体地,显示组件可以理解为包括了背光模组中的液晶、TFT阵列基板等元器件,框体100作为背光模组的中框,对背光模组中的显示组件起保护作用。在背光模组中采用上述框体100,框体100能够为背光模组提升足够的结构强度,从而为背光模组内的显示组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
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设置于壳体内。具体地,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触摸屏等触控显示设备。在电子设备中采用上述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请参见图3-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框体100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框体100,其中,框体100的制造方法通过冲压头220在冲压模具210上对待加工工件进行冲压形成框体100。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100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0、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125。
具体地,参考图3所述,在步骤S110中,冲压模具210具有阶梯部214,冲压头220也具有与阶梯部214相适应的冲压结构,冲压头220将待加工工件压于阶梯部214处,从而使得待加工工件位于阶梯部214的拐角两侧的部分分别形成接触部127与子连接部126。其中,子连接部126与待加工工件的待加工部分连接。
S120、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四框部121、第五框部122以及第六框部123。
其中,参考图4所示,冲压模具2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表面211、第二表面212以及第三表面213,冲压头220将待加工工件压入第一表面211、第二表面212及第三表面213围设形成的空间内。待加工工件与第一表面211贴合的部分形成第六框部123,与第二表面212贴合的部分形成第五框部122,与第三表面213贴合的部分形成第四框部12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124连接第六框部123,冲压头220与第三表面213末端相对的位置还形成有阶梯结构,阶梯结构压于第三表面213的末端位置从而形成第四框部121以及待加工工件的其余待加工部分。
S130、参考图5所示,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125。
其中,在步骤S120的基础上,冲压头220压于冲压模具210背离第三表面213的一侧,从而形成第二连接部125以及待加工工件的其余待加工部分。
S140、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一框部111。
其中,步骤S140未在图中体现,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40可以在步骤S130的基础上,冲压头220压于冲压模具210背离第二表面212的一侧,从而形成第一框部111以及待加工工件的其余待加工部分。
S150、参考图6所示,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框部112与第三框部113。
其中,步骤S150可以在步骤S140的基础上,采用冲压头220压于冲压模组背离第一表面211的一侧,从而形成第二框部112与第三框部113。当然,参考图6所示,还可在步骤S140的基础上,替换冲压模具210,只要在步骤S150后能够形成第二框部112与第三框部113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图6中,虚线箭头均可以理解为冲压头冲压的方向。在上述制造方法的各步骤中,可采用不同的冲压模具210以及冲压头220,也可以采用同一冲压模具210及同一冲压头220的不同部位进行冲压。
另外,请参见图7,图7为另一些实施例中框体100的截面示意图。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部111、第三框部113、第四框部121和第六框部123均开设有多个透气孔114,且第一框部111和第三框部113的透气孔114一一相对,第四框部121与第六框部123的透气孔114一一相对。透气孔114可以采用蚀刻或物理钻孔等任意适用方式形成。多个透气孔114可以沿第一框部111间隔设置并均匀分布,也可以呈不规则排布。设置透气孔114,有利于将框体100的热量排出,避免框体100积累过多热量而导致温度升高。当然,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透气孔114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框部112或第三框部113,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定,只要能够起到排出热量的效果即可。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气孔114的孔径小于或等于第二框部112的宽度,即小于或等于框体100的厚度,在起到散热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框体100有足够的结构强度。更进一步地,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框体100满足条件式:B=A/4。其中,A为第二框部112的宽度,B为透气孔114的孔径。满足上述条件式,透气孔114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能够避免显示模组内的电子元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同时也不会过度影响框体100的结构强度。
再者,为便于理解框体的形态,请参见图8,图8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组件收容于容纳腔128内的示意图。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标号A所指的元件即可理解为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可包括液晶、TFT阵列基板等元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框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框部、第二框部与第三框部,所述第二框部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三框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框部的两边;以及
第二框架,包括第四框部、第五框部、第六框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一框部相对,所述第五框部与所述第二框部相对,所述第六框部与所述第三框部相对,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五框部的两边,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四框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所述第四框部、所述第五框部及所述第六框部围设形成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子连接部与接触部,所述子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六框部,所述接触部连接所述子连接部与所述第三框部,所述接触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三框部的方向延伸并贴合于所述第三框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相对;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框部远离所述第二框部的一边;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框部远离所述第二框部的一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部、所述第四框部、所述第五框部及所述第六框部均大致呈环形;和/或
所述第三框部呈板状或者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四框部相间隔,所述第二框部与所述第五框部相间隔,所述第三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相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四框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二框部与所述第五框部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三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毫米-10毫米;和/或
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的厚度为0.1毫米-0.2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框部朝向所述第一框部的表面、所述第五框部朝向所述第二框部的表面以及所述第六框部朝向所述第三框部的表面均设置有隔热层;和/或
所述第四框部背向所述第一框部的表面、所述第五框部背向所述第二框部的表面以及所述第六框部背向所述第三框部的表面均设置有反光层;和/或
所述第一框部、所述第三框部、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均开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说第一框部和所述第三框部的透气孔一一相对,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的透气孔一一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四框部之间、所述第四框部与所述第五框部之间、所述第五框部与所述第六框部之间均采用圆角过渡。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框体,所述显示组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
11.一种框体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四框部、第五框部以及第六框部,其中,冲压模具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第三表面,冲压头压入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及所述第三表面围设形成的空间内;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其中,冲压头压于冲压模具背离所述第三表面一侧;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一框部,其中,冲压头压于冲压模具背离所述第二表面一侧;
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框部与第三框部,其中,冲压头压于冲压模具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对待加工工件冲压形成第二连接部中,冲压模具具有阶梯部,冲压头压于所述阶梯部处,以形成相互垂直的接触部与子连接部。
CN202110600249.6A 2021-05-31 2021-05-31 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3416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0249.6A CN113341607A (zh) 2021-05-31 2021-05-31 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0249.6A CN113341607A (zh) 2021-05-31 2021-05-31 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1607A true CN113341607A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72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0249.6A Pending CN113341607A (zh) 2021-05-31 2021-05-31 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41607A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2668A (zh) * 2005-01-31 2005-06-29 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的保护结构
US20060181670A1 (en) * 2005-02-15 2006-08-17 Denso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1019047A (zh) * 2004-06-21 2007-08-15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集成背底板的反射器、背光和液晶显示装置
KR100846961B1 (ko) * 2007-05-10 2008-07-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장치
CN101943351A (zh) * 2009-07-07 2011-01-12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1956938A (zh) * 2010-09-21 2011-01-26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2032514A (zh) * 2010-12-08 2011-04-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2352981A (zh) * 2011-03-02 2012-02-1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KR20120080724A (ko) * 2011-01-10 2012-07-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02955582U (zh) * 2012-12-14 2013-05-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3177083U (zh) * 2013-04-22 2013-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led背光装置及液晶模组
CN103827738A (zh) * 2011-09-30 2014-05-28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7479254A (zh) * 2017-09-22 2017-12-15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9746321U (zh) * 2019-05-22 2019-12-06 东莞市银泰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稳固的防眩光背光模组
KR20200062423A (ko) * 2018-11-26 2020-06-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9047A (zh) * 2004-06-21 2007-08-15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集成背底板的反射器、背光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632668A (zh) * 2005-01-31 2005-06-29 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的保护结构
US20060181670A1 (en) * 2005-02-15 2006-08-17 Denso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KR100846961B1 (ko) * 2007-05-10 2008-07-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장치
CN101943351A (zh) * 2009-07-07 2011-01-12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1956938A (zh) * 2010-09-21 2011-01-26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2032514A (zh) * 2010-12-08 2011-04-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KR20120080724A (ko) * 2011-01-10 2012-07-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2352981A (zh) * 2011-03-02 2012-02-1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3827738A (zh) * 2011-09-30 2014-05-28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202955582U (zh) * 2012-12-14 2013-05-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3177083U (zh) * 2013-04-22 2013-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led背光装置及液晶模组
CN107479254A (zh) * 2017-09-22 2017-12-15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KR20200062423A (ko) * 2018-11-26 2020-06-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209746321U (zh) * 2019-05-22 2019-12-06 东莞市银泰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稳固的防眩光背光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31236B2 (en) Battery pack
US20210126327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EP3883353A1 (en) Automotive electronic device
US8581422B2 (en) Semiconductor module
US7508067B2 (en) Semiconductor insulation structure
WO2022100128A1 (zh) 一种散热组件、电子设备及芯片封装结构
EP3790097A1 (en) Battery module
JP4291215B2 (ja) 電子機器の密閉筐体
US20090195991A1 (en) Electric device having circuit board and cas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905870B1 (en) Heat transpor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59129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取付方法
CN113341607A (zh) 框体及其制造方法与背光模组、电子设备
EP2717663B1 (en) Radiator structure
JP2017220357A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20191280U (zh) 一种电池系统的电路保护盒
US11515592B2 (en) Battery module
KR101384930B1 (ko) 보호회로기판 및 그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JP4535004B2 (ja) 両面冷却型半導体装置
CN110120389B (zh) 半导体装置
JP5180614B2 (ja) 熱電変換装置
US7915697B2 (en) Sens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US20230225088A1 (en) Thermal coupling element
CN218728957U (zh) 断电保护工控机
CN216282937U (zh) 散热器
CN220306306U (zh) 电池结构、笔记本电脑及电池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