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65C - 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65C
CN1133365C CNB981008550A CN98100855A CN1133365C CN 1133365 C CN1133365 C CN 1133365C CN B981008550 A CNB981008550 A CN B981008550A CN 98100855 A CN98100855 A CN 98100855A CN 1133365 C CN1133365 C CN 113336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ulture
tissue culture
medium
wat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008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3737A (zh
Inventor
刘思九
徐宛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203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3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6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4/00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therefor
    • A01H4/001Culture apparatus for tissue cultur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容器底部设置有无菌储水分隔室,中部设置有无菌培养基,上部设置有无菌粉末覆盖层,容器还包括至少一周圈连续的嵌在或悬在容器壁上的阻滞结构,在靠近阻滞结构的水平位置上设置有一个培养基载体,它由一个至多个培养基分隔室组成,每个培养基分隔室底部至少设置有一个入口与储水分隔室相通,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完全覆盖在阻滞结构和无菌培养基上,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颗粒直径为0.35~1.5mm。这种组培容器,使组培苗可以挤开并穿过粉末层,长到容器外面,接受正常生态条件的锻炼,很象种子从土壤中发芽出土的过程,组培苗得到的锻练是早期的、渐进的、自动完成的,因此不用传统技术的炼苗措施即可出售。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或微繁殖技术,更具体地讲它是一种可让组培苗长出容器外部并暴露在正常生态气候条件下继续进行离体培养的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
背景技术
组培苗生产比传统的苗圃生产成本高得多,因此严重限制组培工业的发展。成本太高的主要原因是组培苗在试管或其他容器中生长得过于娇弱,当从试管或其他容器中转移至正常生态条件时,不能适应甚至不能成活。传统组培为了保护培养基不受微生物污染,把植物组织连培养基一起封闭在容器中。因此,组培苗过于娇弱的责任是人而不是植物本身。因为正常情况下,植物在自然界都有抵御一般微生物和忍受气候变化及恶劣环境的能力。
传统组培容器的封口材料,如塑料薄膜、纸、棉花或瓶盖等,仅容许极少量的气体交换,因此内部的空气环境高度潮湿,缺乏自然全色光,没有通风,二氧化碳含量不足,而乙烯等微量有害气体又积累过多,总之,完全是一种反生态的生长条件。
在这种反生态生长条件下,组培苗首先被过多的保护所娇惯,失去了抵抗不良环境的固有能力,最终变成不能独立生活的半残废植物。所以传统组培工业必须包括一个驯化或炼苗的特殊阶段,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恢复其固有的生存能力。如在温室中再架帐棚,定期喷雾,和遮荫等。
为期数周的炼苗阶段占用更多的温室面积,消耗更多人力物力,自然会增加生产成本。即使通过了炼苗阶段,很多植物的组培苗成活率也不高,综上所述,传统组培容器的主要问题是反生态原理。
1987年刘思九,戴春玲和沈昕在一项作废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题为“植物组织暴露培养法及设备”(CN 87104410)。1988年6月上述作者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0卷2期107-112页)发表了题为“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暴露培养法”的文章。上述相关文献描述了一种与传统的封闭培养完全不同的开放培养方式,同时他们也设计了几种进行这种开放培养的特殊容器。
简单来讲,在上述第一个相关文件中,它的培养容器是一个带侧臂的烧杯状敞口容器,通过侧臂可以加入水液,和一个悬在容器中装培养基用的皿状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水份的消耗,由纱布的渗透作用来补充,将一条纱布的一端埋在培养基内,另一端穿过皿状物与容器之间的狭缝,并最后放在容器底部的储水内。按种完成后,植物组织,培养基,和纱布条一起用一种灭菌的由石蜡挂膜的粉末覆盖起来。整个容器不再封口,但侧臂则用普通封口材料封起来。培养装置既允许材料组织从粉末下面生长出来,又能保持培养基,纱布条,和储水的无菌状态。
上述第二个相关文件还发表了另外三种类似的容器设计:a)用一个带把手的多孔圆玻璃板代替皿状物。b)用一个玻璃圈代替皿状物。玻璃板和玻璃圈都需要用一片纱布包裹起来,纱布的多余部份扎成束状并垂入储水中。不论皿状物,玻璃板或玻璃圈都由容器壁上的三个圆形突出物支撑在储水水面以上部份。后二设计都只能接受即将冷凝的培养基,才不会从纱布上漏进储水中。c)在储水上方有一个与容器壁铸成一体的玻璃板以装载培养基。因纱布条无缝可穿过,故在中心有一竖管,做为纱布的通道(纱布在原图上未显示)。d)与第一个相关文件的容器相似,但它的皿状物被一节大玻璃管支撑住。
所有上述四种所谓暴露培养的容器设计,都需使用纱布,纱布不仅是消耗性材料,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操作上的困难,尤其是让纱布穿过狭缝或穿过上述竖管,至于把多余的纱布扎成束则更费时间。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操作效率并提高了生产成本。以上就是先前技术的第一个需在克服的问题。
先前技术的第二个问题是它仅仅适用于实验室的小规模试验,完全不能适应工厂生产,因为实验室用的小型容器不能简单地放大用于工业生产。虽然放大的容器提高操作效率,但也提高总污染率。
先前技术的第三个问题是漏粉末,不论是皿状物还是玻璃板或玻璃圈,四周都会有缝隙,细粉末容易漏入储水中,这个毛病不仅难看,也使微生物有可乘之机很容易造成污染。
先前技术的第四个问题是侧臂问题,它使容器在培养架上占据更多的空间,降低了组培室的利用率。在4-6周的培养周期内一般不需要再加水。然而,它的最大缺点是使容器的制造成本大大增加。从而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先前技术的第五个问题是粉末成本较高,而且粉末颗粒直径过小(0.05-0.3mm)在用普通高温灭菌时容易结块,影响无菌条件的保持。
robert ou young在英国专利GB 2,164,535 A中公开了一种培养种子或小苗的培养容器,它包括储水,供水,和种苗繁殖三个部份。前两个架在第三个上方,并通过虹吸作用向种苗供水。Brund Buora等人在美国专利5,426,889中也公开了一种有自动供水装置的植物培养箱。以上两个相关文件与本专利在形式上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它们都不适用于无菌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因为它们不具备可阻止微生物进入容器防止污染的专门构造。除了不同用途外,上述专利都各有两个储水结构,与本发明显然不同。
其它一些相关的美国专利如US4,908,315 US5,088,231 US5,199,588 US5,171,683 US5,212,906和US5,525,505等都有保护培养基不受污染的特殊装置或容器,但所有这些容器都采取封闭培养方式,与正常生态条件相隔绝,其组培苗的娇弱本质仍然不可避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相关文件的缺点和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
1.提供若干能在正常生态气候下,进行植物组织离体培养的生态组培容器,这些容器既能保护培养基不受污染,又能让植物组织长出容器外部并自我锻炼,长成不需要人工驯化或锻炼阶段的茁壮而又成本低的组培苗。
2.使上述生态组培容器免去使用纱布的缺点,从而节省材料和人力,同时又大大提高操作效率。
3.使上述生态组培容器能适用于工厂化组培的需要,放大容器尺寸但又不提高污染率。
4.克服先前技术的漏粉末问题,保证内部的无菌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5.使上述生态组培容器省去侧臂以降低制造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也节省培养室面积,提高生产率。
6.提供新的粉末材料,降低成本而又可避免粉末结块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容器底部设置有无菌储水分隔室,中部设置有无菌培养基,上部设置有无菌粉末覆盖层,容器还包括至少一周圈连续的嵌在或悬在容器壁上的阻滞结构,在靠近阻滞结构的水平位置上设置有一个培养基载体,它由一个至多个培养基分隔室组成,每个培养基分隔室底部至少设置有一个入口与储水分隔室相通,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完全覆盖在阻滞结构和无菌培养基上,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颗粒直径为0.35~1.5mm。培养基载体是固定在容器壁上或由所述阻滞结构支撑。所述的入口为入水底孔,底孔处设置有弧形的或垂直的延长管,延长管伸入储水分隔室,所述的培养基分隔室数目与容器下部的储水分隔室数目相同,管口处设置有开关塞子。所述的阻滞结构是设置在容器壁上的一周圈台阶结构。所述的阻滞结构是设置在容器壁上的一圈急剧缩小的“卡腰”结构。所述的阻滞结构是设置在容器壁上的一圈斜坡或倾斜壁结构。所述的阻滞结构是设置在容器壁上的一圈平台结构。所述的由一个至多个分隔薄板或薄膜组成的培养基载体由固体吸水材料支撑,所述的分隔薄板或薄膜数目与储水分隔室数目相同。所述的分隔薄板或薄膜与容器内壁之间的缝隙为入口。所述的无菌培养基是半固体培养基。所述的无菌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加砂状固体支撑物。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为一种至多种疏水颗粒。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的颗粒为疏水性纯质塑料和疏水性杂合塑料中任一种。容器造型可以是矩型、方型、多边型、圆型、培养基载体造型与容器造型相匹配。
制造所述的生态组培容器的方法,其操作的顺序和步骤如下:(a)用适当的包裹材料包裹已装有水液和已安放培养基载体的所述生态组培容器,单独包裹所述粉末材料,和准备所述的培养基,选用辐射处理时可用气密性的材料,高压灭菌则用非气密性的材料;(b)对已包裹好的部件和材料,事先分别灭菌,对培养基则在加入容器前临时进行高压灭菌,有的容器也可先装入培养基共同进行灭菌;(c)所述容器冷却后,把即将冷凝的培养基倒入所述培养基分隔室中,液面不得高于阻滞结构和分隔室间壁的顶部;(d)把所需的植物组织接种在冷却后的培养基上,并打开延长管口;有的容器不需要开关管口的操作;(e)在所述的培养基和阻滞结构上撒布所述的无菌粉末,使上述二者都被粉末覆盖至少5mm以上,植物组织的全部或大部茎叶或高度也应被埋住。
生态组培容器可以有一个至多个部件组成,例如一个外件和一个内件共同组成,外件用来储水并被分隔成若干独立的储水分隔室。内件或培养基载体用来装培养基,也被分隔成与外件数目相同的培养基分隔室。外件内壁上至少有一圈嵌入的或预铸的连续平台或由容器壁的弯曲造成的阻滞结构,盛有培养基的内件在有的实施例中就被放在这个阻滞结构上。
本发明的一部分生态组培容器中(不是全部),在每个培养基分隔室底部至少有一个延长管并向下伸入相应的储水分隔室中,由于一部份培养基进入延长管后凝结成半固体状态,成为储水和培养基之间的渗透通道,原来由纱布完成的任务现在培养基自己可以完成了。不仅如此,每个储水分隔室通过专用的延长管只向相应的培养基分隔室补充水份,因此,万一某一部份培养基发生污染,既不会直接也不会通过储水间接扩散到其它分隔室,这些特点都是本发明重要的优点。
延长管的开关可以控制培养基为液体时的流动,但塞子并不是绝对必要的东西,如果加入培养基的温度是接近冷凝温度时,它很快会停止流动。如果使用液体培养基加固体支撑物,延长管中固体支撑物将成为水份渗透的介质。
接种完毕后,用一种经灭菌的疏水性的细砂状粉末材料(直径0.35-1.5mm)撒在培养基和上述阻滞结构上,直至所有的培养基分隔室间壁,和外植体的绝大部份高度被粉末覆盖为止。
粉末是纯质或非纯质塑料,也可由不同性质的塑料颗粒混合而成。这种粉末可用高温高压灭菌,但冷却后易结快,增加污染率。粉末灭菌的更好的方法是辐射处理,只要把粉末密封在塑料袋里,送往钴场处理后即可使用。
上述粉末材料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定形的封口材料。它的疏水性质可阻止培养基内的水份渗出,或外部的水份穿过粉末层。粉末之间的空隙既水又错综复杂,风不易穿过。对于只会被动转移的微生物来讲,没有风也没有水或水的移动,它们就无法通过这种粉末层,容器内部的无菌状态就得以保护。
由于上述粉末颗粒是干燥的和活动的,普通封口材料与容器之间通常存在的缝隙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粉末层虽然挡风但挡不住氧分子的扩散或渗透作用,所以粉末覆盖下的植物组织仍可获得氧气而正常生长,组培苗生长所造成的缝隙也会被活动的粉末颗粒随时祢合起来。
也由于干燥粉末是活动的,组培苗可以挤开并穿过粉末层,长到容器外面,并接受正常生态条件的煅炼,如自然全色光,流通的空气,正常和适度变化的湿度,充足的二氧化碳,和几乎没有乙烯及其它有害气体。这种组培方式,很象种子从土壤中发芽出土的过程,组培苗得到的锻炼是早期的,渐进的,和自动完成的,其质量和天然种子苗一样好。因此,传统组培的锻炼阶段在这里是可以取消的。
由于生态组培容器在设计上,是为了在普通温室,而不是在造价昂贵的组培室里使用,仅仅用于最后一次增殖培养或生根培养,即可节省五分之四的培养室面积(假如该植物的繁殖系数是五,其最后一次增殖培养即占总增殖培养面积的五分之四)。
植物的繁殖系数越高,所节省的培养室面积也越多,节省的面积(A)可用A=(M-1)/M表示,这里M代表繁殖系数,对于某些易生根的植物材料,还可以同时节省五分之四用于转培的技术劳力,在超净台中转培是组培工业中另一个最费工费钱的工作。
生态组培容器的有效面积可以比普通容器大十倍以上,仍不至于显著增加污染率,因而最适用于大规模工厂化组培。
工厂化组培或快繁工业应用本发明,将有以下优良效果:
A.生态组培苗的质量效果:与传统组培的封闭培养方式相比,生态组培容器让组培苗在正常生态气候中进行早期自我锻炼,这一锻炼过程同自然界发芽的种子苗一样,一边出土一边早期自我锻炼,其过程都是渐进的。这种组培苗的质量在各方面可与温室或苗圃中培养的种子苗相比。在锻炼和生存能力方面更是如此。因此,传统组培中费工费钱的炼苗阶段在这里可以省去。此阶段所用劳力和所占温室面积也同时省去。这种质量方面的优良效果在下述培养程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B.本发明用于生根阶段:对于难生根植物种类,传统组培程序是先在培养室诱导生根,然后再转到温室进行锻炼,而生态组培容器可直接放在温室中诱导生根,并在生根的同时进行自然的早期锻炼,使生根和炼苗两个阶段合二为一,从而可节省4/5(80%)的培养室面积,如该植物的繁殖系数是5。
C.本发明用于增殖阶段:对易生根植物种类,传统组培程序是在培养室进行最后一次增殖,然后在培养室或温室诱导生根,最后再放在温室中锻炼。相比之下使用生态组培容器的程序则简化得多,可直接在温室中进行最后一次增殖,并在增殖的同时进行早期的自我锻炼。增殖完成后,不用无菌条件即可采取已锻炼好的插穗,在温室中以传统方式扦插生根即可。
使用这一新程序时,为继代培养和保持循环生产所需培养室的面积仅为传统组培的1/5(假如繁殖系数为5)。因为通常占增殖培养总面积4/5口的最后一次增殖是在温室中进行。另一方面,最后一次增殖所需培养室面积又仅是生根培养所需面积的1/5。所以,本发明只要传统组培培养室面积的1/25。(1/5×1/5)即可生产相同数量的组培苗,假如易生根植物和难生根植物的数目大体相等,平均起来,本发明所需的培养室面积仅是传统组培的12%(1/5+1/25)/2=12%)。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效果是显著的。
然而本发明更大的优点是可以节省绝大部分无菌操作的技术劳力。因为在超净台里转培的组培苗数量也仅是传统组培的1/5(20%)。在温室中采取插穗和扦插生根都是非无菌操作的工作。
D.生态组培容器的面积效应:人人都知道组培容器的有效面积愈大,操作效率愈高,但目前组培工业仍然采用较小的容器,原因是每个容器的面积愈大,其污染率和总损失也愈大,然而本发明的组培容器可以制造得比普通容器大得多而又不增加污染率和总损失,口因为本发明采用培养基和储水分隔室的办法,即使一部分发生污染也不会扩散到整个容器并导致全军覆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一的剖面透视图,显示其两件组合结构中的外件。
图2是图1的平面图。
图3是图2从3-3线处的截面图。
图4是图2从4-4线处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一(图6)从5-5线处的横截面。
图6是本实施例一的内件/培养基载体的平面图,图5和图6从不同角度显示培养基分隔室及其延长管和底孔。
图7是图六从7-7线处的纵切面,显示分隔室延长管为一弧形管。
图8是上述内件/培养基载体的透视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一的全貌,显示内件被放进外件之中,并被粉末完全覆盖。
图10是本实施例一的全貌,显示组培苗已长出粉末层。
图11和图12是本实施例一的纵切面,显示延长管口开关的机制。注意箭头的方向。
图13显示粉末层如何保护容器内部的无菌条件。
图14a-b是本实施例一的两个衍生方案。
图15是本实施例二(单件构造)的平面图。
图16是图15从16-16线处的纵切,显示中心管道,培养基分隔室,延长管,储水分隔室和塞子(已经塞住延长管的管口)。
图17与图16相同,但延长管的塞子已被打开。注意凹形的共同底板已变成凸形。箭头指示塞子移动的方向。
图18是图16和图17从18-18线处的横切面,显示储水分隔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图19是本实施例二的整体剖面透视图。
图20是本实施例二的衍生方案,具有圆形轮廓。
图21是本实施例一的衍生方案,也具有圆形轮廓。
图22是本实施例三的剖面图,显示储水于固体吸水材料之中以及其上的分隔薄板或薄膜。
图23是图22从线23-23处的切面,显示阻滞结构,分隔薄板或薄膜及其底孔,和植物组织长出粉末层的情况。
图24a-h显示不同的阻滞结构以及培养基和阻滞结构的相对位置。
附图编号
10.外件          12.储水分隔室          14.塞子
16.阻滞结构      18.内件或培养基载体    19.底孔
20.延长管        21.管口                22.培养基分隔室
23.分隔室间壁    24.扩展边              26.培养基
28.植物组织      30.粉末层              32.连接部分
34.组培苗        36.管子                37.普通封口材料
38.共同底板      40.连接点              42.把手
44.固体吸水材料  46.分隔薄板或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可以用两件组合结构,也可用单件结构,可以直接储水也可用固体吸水材料间接吸储,可以在容器内储水,也可用独立储水容器。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各主要类型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1,前后活动型:这种类型为内外两件组合结构,内件可在外件中前后活动以控制水份供应。容器的外件10含有多数储水分隔室12,该分隔室的内壁上有多数突起物或塞子14。但生态组培容器最重要的特征是外件上有一圈阻滞结构16,以避免粉末滑落和粉末与容器壁接触的部位形成缝隙,从而阻滞微生物的侵入。阻滞结构16在本类型中呈台阶状(图1)。该台阶在容器两端较宽,而两侧较窄,使挂在台阶上的内件或培养基载体18,可被前后推动而不出现漏缝(见图2)。储水分隔室12及其储水,塞子14的位置等也可从图3和图4中看到,这两个图是由3-3线和4-4线处的截面图。
容器内件18由5-5线处的横切面(图5),显示培养基分隔室22的延长管20和管口21,从内件或培养基载体18的平面图(图6)可以看见培养基分隔室的间壁23。每个分隔室的底部都有底孔19,即延长管的上口。内件18从7-7线处的纵切面(图7)显示把内件挂在阻滞结构上的扩展边24,和拱形的延长管20。
内件18的剖面透视图(图8)显示出内件的三维结构,为了同时显示延长管20和塞子14,图9中的外件10的外壁从图8的相对方向被剖开。从图9还可以看到粉末层30不仅覆盖了培养基26及其上接种的外植体28,还覆盖了内外件连接的部分32,以防止微生物从缝隙进入,使用中的生态组培容器和组培苗34从粉末下钻出来的情况可从图10看到。
延长管20的开关机制可由图11和图12来表示。新配制的和正在灭菌的培养基26呈液体状态,如果培养基与容器同时灭菌,管口21应该关起,以防止培养基流入储水。但培养基冷却后或接种前,管口应被打开,以保证组培期间的水份供应畅通无阻。开关延长管时,只要按箭头所示方向用镊子向左或右推动内件即可,接种和覆盖粉末后内件的位置将不再变动(图13)。
然而上述开关机制并非绝对必要。图14a和图14b两个衍生方案提供了另外的解决办法,即把培养基单独灭菌,在接近冷凝时再加入已灭菌和冷却的容器中,从而避免培养基的流动。
上述两个衍生方案的优越性是结构简单,不再需要前后推动的动作。前后推动所需的空间和塞子都可省去。像图14a和图14b那样,延长管20可以做成直的,管口21应接近底部。
由于无需同外件一起灭菌,内件或培养基载体18可以设计得比实施例一的矮一些,培养基上表面的位置可以位于阻滞结构的上方或下方,都不致影响操作过程。
实施例2,上下活动型:这个类型为单件结构。它有一个能被上下推动的,凹凸变形底面。它的培养基载体18不是单独一件,而是容器不可分隔的组成部份(见图15至图19)。从平面图(图15)上可以看到培养基载体18及其多数分隔室22。每个分隔室也有一个延长管20。在培养基载体上有一个管子36,加水后需要用普通封口材料37封口。从16-16线处的剖面显示更多的细节(图16),所有的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拆开的整体。
本实施例也有多数储水分隔室12,每个分隔室都有单独的底面和不与邻室共有的间壁,因此,储水分隔室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它们的向心端都被连接和固定在一个可凹凸变形的共同底面38上;它们的远心端则通过连接点40被固定在容器壁上(见图16至图18)。
上述共同底面38可呈两种状态,凹面和凸面(图17和图18),推拉把手42使两种形态可以相互改变,呈凹面状态时(图16)推动所有储水分隔室12和它们的塞子14向上移动一定距离,恰好可以塞住管口21;而凸面状态(图17)则相反可以拉下塞子14,打开延长管20,从而打开了从储水到培养基的水分渗透通路,前述储水分隔室的连接方式,和共同底面38有限的灵活性,使这种位置改变成为可能。从18-18线处的剖面(图18)显示出这种连接方式的细节。图19则以透视图形式显示这一实施例的全貌。
上下活动型的功能也可以用类似图14a和14b的较简单的结构来完成,假如培养基也是单独灭菌的话,另外,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两方案,还有其它衍生方案,例如图20和图21,其容器轮廓为圆形而不是距形。
实施例3,固体储水型:不同于液体储水,此类型是用固体吸水材料44吸储水液。这些材料如蛭石,砂子,珍珠岩等。它们可吸收相当多的水液,而水液除去后其体积并不收缩多少,不会因为水液的消耗而下沉。
固体储水型生态组培容器与实施例一的外件相似。在阻滞结构以下被分隔室间壁23分隔成若干固体储水分隔室。上述固体吸水材料44被装入并占据储水室的大部份空间。培养基26则放在固体吸水材料上(见图22和图23),但不超过分隔室间壁23的高度。为了避免过多的培养基成分渗入储水,一层适当大小并有几个底孔19的薄板或薄膜46被放在二者之间,限制过多的渗透。由于培养基是直接放在薄板或薄膜46上的,这层薄板或薄膜也就是简化的培养基载体18。
当单独灭菌的培养基26加在已经冷却的上述薄膜46和固体吸水材料44上时,一小部份培养基通过上述底孔19或薄膜的边缘缝隙渗入并冷凝在底孔附近的吸水固体材料之中,这一小部分培养基本身就成为代替先前技术的纱布从储水向培养基供水的通道(见图23)。
储水分隔室间壁23和阻滞结构16是等高的,但培养基26则应略低于这个高度,以保证不同分隔室里的培养基不会相互污染,接种植物组织后,撒布灭菌的粉末层30直至分隔室间壁23的顶部,阻滞结构16,培养基26,和绝大部份植物组织的高度都被掩埋为止(见图23)。由于重力关系,粉末颗粒在阻滞结构的水平部份比在容器壁的垂直部份接触更紧密,更不易出现缝隙,因此,这个粉末层提供了一个防止微生物沿容器壁侵入有效和连续的屏障。
尽管阻滞结构有多种形式,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容器壁的粉末层水平上创造一圈水平或斜坡部份,增加接触面积,以杜绝粉末与容器之间可能出现的缝隙(见图24a-h)。生态组培容器的轮廓可以是方形,长方形,圆形,或任何其它必要的形状。
本实施例的培养基和储水之间,不像相关文件那样被一层空气分隔开,因此,结构较简单,既不需要使用先前技术的纱布,也不需要像英国专利GB 2164535A那样使用虹吸结构。这个实施方案在操作上也最简单方便。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包括了一些具体的细节,这些不应该被误认为是对本发明涉及范围的限制,它们仅仅提供了一些对所推荐方案的例证。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本发明申请附加的权利要求或它的等价物而不是它举的实例来决定。权利要求或它的等价物而不是它举崐的实例来决定。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容器底部设置有无菌储水分隔室,中部设置有无菌培养基,上部设置有无菌粉末覆盖层,其特征在于:容器(10)还包括至少一周圈连续的嵌在或悬在容器(10)壁上的阻滞结构(16),在靠近阻滞结构(16)的水平位置上设置有一个培养基载体(18),它由一个至多个培养基分隔室(22)组成,每个培养基分隔室(22)底部至少设置有一个入口与储水分隔室(12)相通,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30)完全覆盖在阻滞结构和无菌培养基(26)上,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30)颗粒直径为0.35~1.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培养基载体(18)是固定在容器(10)壁上或由所述阻滞结构(16)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口为入水底孔(19),底孔(19)处设置有弧形的或垂直的延长管(20),延长管(20)伸入储水分隔室(12),所述的培养基分隔室(22)数目与容器(10)下部的储水分隔室(12)数目相同,管口(21)处设置有开关塞子(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滞结构(16)是设置在容器(10)壁上的一周圈台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滞结构(16)是设置在容器(10)壁上的一圈“卡腰”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滞结构(16)是设置在容器(10)壁上的一圈斜坡或倾斜壁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滞结构(16)是设置在容器(10)壁上的一圈平台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基载体(18)由固体吸水材料(44)支撑,培养基载体(18)由一个至多个分隔薄板或薄膜(46)组成,所述的分隔薄板或薄膜(46)数目与储水分隔室(12)数目相同。
9.根据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薄板或薄膜(46)与容器(10)内壁之间的缝隙为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菌培养基是半固体培养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菌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加砂状固体支撑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30)为一种至多种疏水颗粒。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菌粉末覆盖层(30)的颗粒为疏水性纯质塑料和疏水性杂合塑料中任一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容器(10)造型为矩型、方型、多边型、圆型、培养基载体(18)造型与容器(10)造型相匹配。
CNB981008550A 1997-03-27 1998-02-26 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33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8/827,442 US5842310A (en) 1997-03-27 1997-03-27 Vessel for ecological plant tissue culture on a large scale
US08/827,442 1997-03-27
US08/827442 1997-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3737A CN1203737A (zh) 1999-01-06
CN1133365C true CN1133365C (zh) 2004-01-07

Family

ID=25249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0085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3365C (zh) 1997-03-27 1998-02-26 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5842310A (zh)
CN (1) CN113336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3111A (en) * 1997-08-05 1999-11-30 Holloway, Jr.; Rufus Madis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lood irrigation
US6357179B1 (en) 1999-03-12 2002-03-19 America's Gadening Resource, Inc. Self-watering planter
US6306645B1 (en) * 1999-06-25 2001-10-23 Incell Ltd. Container for explant culture, method of using same, and process, mold and apparatus of making same
US6399367B1 (en) * 2001-02-28 2002-06-04 Clemson University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lant production
KR100799937B1 (ko) * 2006-06-19 2008-02-04 대한민국 유식물체 증식 순화용 배양장치
US20100269409A1 (en) * 2008-06-16 2010-10-28 Paul Johnson Tray for hydroponics growing of plants and hydroponics tank having the tray
US20140338261A1 (en) * 2013-05-14 2014-11-20 Chad Colin Sykes Modular aeroponic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16532449A (ja) * 2013-08-15 2016-10-20 ワン ヨンソンWANG, Youngsung 食用の宿根草花類及び球根類のための栽培管理器
CN104735914B (zh) * 2015-04-15 2018-04-27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AlN陶瓷基片作为基板制备线路板的方法
CN106676055B (zh) * 2017-03-10 2019-06-07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一种降低植物组培培养基表面污染的方法
CN115250918B (zh) * 2022-08-26 2023-10-03 贵州大学 一种带有遮光机构的植物组织培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64535A (en) * 1984-09-22 1986-03-26 Robert Ou Young A device for propagating plants
US4908315A (en) * 1987-03-04 1990-03-13 Agristar, Inc. Integument and method for micropropagation and tissue culturing
US5088231A (en) * 1987-03-04 1992-02-18 Agristar, Inc. Automated system for micropropagation and culturing organic material
US5171683A (en) * 1987-03-04 1992-12-15 Agristar, Inc. Integument and method for micropropagation and tissue culturing
CN87104410A (zh) * 1987-06-29 1988-02-03 北京林业大学 植物组织暴露培养法及设备
WO1989007389A1 (en) * 1988-02-10 1989-08-24 Kabushiki Kaisha Komatsu Seisakusho Solution culture apparatus
US5119588A (en) * 1989-10-03 1992-06-09 Weyerhaeuser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autotrophic plants from heterotrophic plant material
IT1262070B (it) * 1993-02-10 1996-06-19 Bruno Buora Dispositivo autoirrorante per colture in vaso o simili
US5525505A (en) * 1994-01-31 1996-06-11 Clemson University Plant propag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5842310A (en) 1998-12-01
CN1203737A (zh) 1999-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8374C (zh) 植物栽培罐
CN1133365C (zh) 一种用于工厂化组培的生态组培容器
CN105684868B (zh) 一种水培植物墙栽植方法及装置
US20010017004A1 (en)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plantlets and process for culturing the same by using said apparatus
CN102626047A (zh) 一种无土栽培装置
CN105993865A (zh) 一种栓皮栎无菌苗的培育方法
CN105850736B (zh) 一种仙茅人工种子的制作方法
CN109496854A (zh) 一种山光杜鹃种子组培快繁方法
CN202232440U (zh) 一种迷你有机水培水族花盆
CN106962204A (zh) 一种金钱蒲的组织培养繁育方法
KR20090025315A (ko) 가격경쟁력 확보를 위한 '관수와 배수 및 보습 장치'를 이용한 버섯재배방법
CN105746350A (zh) 一种青天葵球茎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CN214571592U (zh) 一种农业种植用肥料发酵装置
CN105993955B (zh) 一种黄花倒水莲离体快繁育苗方法
CN105210866B (zh) 一种间歇浸没式兰科植物类原球茎增殖快繁方法
CN211861378U (zh) 沉水植物种子包装置
CN210314249U (zh) 一种快速繁殖藻类的培养装置
CN209594555U (zh) 一种水产养殖系统
CN113331015A (zh) 四年生洛阳红牡丹的培育方法及其培育设备
CN87104410A (zh) 植物组织暴露培养法及设备
CN216363004U (zh) 一种便于控制旱稻种子培育环境的培育箱
CN213427356U (zh) 一种花卉分层栽培装置
CN202588012U (zh) 一种无土栽培装置
CN108124650A (zh) 一种园艺幼苗培育的穴盘
CN215123440U (zh) 一种林下蚯蚓养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