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15951A -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15951A
CN113315951A CN202110578335.1A CN202110578335A CN113315951A CN 113315951 A CN113315951 A CN 113315951A CN 202110578335 A CN202110578335 A CN 202110578335A CN 113315951 A CN113315951 A CN 113315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pin
grounded
lead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83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素华
张利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anyou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anyou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anyou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anyou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83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159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15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5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1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plurality of remote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2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6Overdis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包括:包括多个全景摄像系统、安装于汽车前侧的前雷达探头、安装于汽车后侧的后雷达探头、车载主机系统、全景雷达处理系统以及车载显示器;将控制系统做了全新电路设计,同时把与LED防护装置进行分开设置,LED灯板设置在前壳体上,而控制系统设置在后防护装置上,控制系统的成像芯片设置于芯片板上,实现分离LED与成像芯片两个热源,避免将LED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成像芯片上,影响成像芯片的清晰成像,同时也便于对LED与成像芯片进行分区控温。

Description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监控系统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与汽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驾驶员经过长时间的驾驶行车之后,容易产生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的失调,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市场上出现了监测驾驶员行为、面部特征等疲劳驾驶监测系统。其中DMS(Driver MonitoringSystem,驾驶员监控系统)是通过镜头和红外线光源撷取驾驶员的五官后,精确标示出具体方位,根据瞳孔及脸部、注视方向等变化进而分析驾驶员驾驶时的分心程度、疲累状态等,以此提醒驾驶员适当休息。
LED照明装置是为镜头撷取驾驶员五官时提供红外线光源,成像芯片则是将撷取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图像的呈现。其中LED的热功耗通常很大,成像芯片功耗相对较小,LED的容许的最大温度(Tj)也比成像芯片容许的最大温度(Tj)高,但LED的热变形对其功能影响不大,而成像芯片的热变形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现有控制系统反应比较慢,加上LED散热系统的参与散热程度不够,也会导致的控制系统成像芯片上的温度过高,影响成像芯片的清晰成像。
现有技术存在技术缺陷,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已有的车载监控系统不足,提供一种适用性强、安全性能好、大容量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包括:包括多个全景摄像系统、安装于汽车前侧的前雷达探头、安装于汽车后侧的后雷达探头、车载主机系统、全景雷达处理系统以及车载显示器;所述车载主机系统与全景雷达处理系统连接并向全景雷达处理系统传输车辆行驶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的全景摄像头用于拍摄车辆四侧景象,拍摄后的画面通过全景雷达处理系统拼接处理后形成鸟瞰的全景画面;
其中,全景摄像系统,包括前防护壳体、后防护壳体、LED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前防护壳体与所述后防护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前防护壳体与所述后防护壳体之间形成腔体,所述LED显示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LED显示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前防护壳体,所述LED显示装置与所述前防护壳体热传导接触,所述控制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后防护壳体,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后防护壳体热传导接触;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电源转换模块、充电模块、主控板电源模块、主控模块和防护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提供稳定16.8V电压,所述充电模块用于管理电池组H5的充放电,所述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电源输出端接负载,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为所述主控模块提供稳定的3.3V电压,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充电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8、漏电保护电路、温度保护电路和指示电路,所述防护模块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负载检测功能,所述防护模块接所述负载和所述主控模块。
所述防护模块包括接插件H7和三极管Q3,所述接插件H7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TVS二极管D15接地,第二引线接所述负载,所述接插件H7的2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25和R28接地,第二引线接电阻R2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7管脚,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7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17管脚,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59接地,第二引线经二极管D16和电容C79接地,第三引线经电阻R51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一端,其中,电容C27、C78、C34、C31、C53和C74为滤波电容。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电源转换模块、充电模块、主控板电源模块、主控模块和防护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提供稳定16.8V电压,所述充电模块用于管理电池组H5的充放电,所述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电源输出端接负载,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为所述主控模块提供稳定的3.3V电压,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充电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8、漏电保护电路、温度保护电路和指示电路,所述防护模块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负载检测功能,所述防护模块接所述负载和所述主控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模块包括接插件H7和三极管Q3,所述接插件H7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TVS二极管D15接地,第二引线接所述负载,所述接插件H7的2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25和R28接地,第二引线接电阻R2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7管脚,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7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17管脚,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59接地,第二引线经二极管D16和电容C79接地,第三引线经电阻R51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一端,其中,电容C27、C78、C34、C31、C53和C74为滤波电容。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包括接插件H6和芯片U5,所述接插件H6的2管脚接地,所述接插件H6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TVS二极管D7接地,第二引线接二极管D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接磁珠FB6的第一端,所述磁珠FB6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9和R24接地,第二引线接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8接地,第二引线接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电阻R1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经电阻R18接所述芯片U5的8管脚,所述芯片U5的1管脚经电容C33接地,2管脚经所述电阻R24接地,3管脚经电阻R30和电容C37接地,4管脚经电阻R31接地,5管脚经电阻R20接地,7管脚接地,所述芯片U5的9管脚接MOS管Q4的栅极,所述MOS管Q4的源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23接所述芯片U5的6管脚,第二引线经串联电阻R26、R29、R55、R56接地,所述MOS管Q4的漏极的第一引线经电感L4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第二引线经电阻R57和电容C56接地,第三引线接电容组的第一端,所述电容组包括并联电容C22、C23、C48和C49,所述电容组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感L5接地,第二引线经电阻R68和电容C81接地,第三引线接二极管D6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的第一引线接16.8V电源,第二引线经电阻R27和电阻R31接地,第三引线经二极管D4和电阻R14接所述芯片U5的8管脚,其中,电容C80、C24、C25、C26、C73、C71、C72、C32、C59、C69、C70、C77、C28、C29、C30和C83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5的型号为MP3908。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三极管Q1和芯片U1、U2、U3, 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经电阻R10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28管脚,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8和电容C6接地,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1的6管脚,所述芯片U1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磁珠FB1接16.8V电源,第二引线经二极管D1所述芯片U1的16管脚,所述芯片U1的3和4管脚分别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21和22管脚,5管脚经电阻R63和R62接地,2管脚经所述电阻R62接地,12和17管脚接地,13管脚经电容C13接地,8管脚电阻R6和电容C14接地,9管脚经电阻R5和电容C15接地,所述芯片U1的14管脚经电阻R3和电容C5接所述芯片U1的15管脚,所述芯片U1的15管脚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2接地,第二引线经电阻R53和电容C55接地,第三引线接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接所述芯片U1的11管脚,第二引线经电阻R1、R2和R3接所述芯片U2的1管脚,所述芯片U2的1、2和3管脚共同通过磁珠FB2接所述负载,所述芯片U2的5、6、7、8管脚和所述芯片U3的5、6、7、8管脚相互连接,所述芯片U3的1、2和3管脚共同接所述电池组H5的1管脚,电容C10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1和2管脚之间,电容C12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2和3管脚之间,电容C17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3和4管脚之间,所述电池组H5的1、2和3管脚处分别设置有电压节点BAT+、B2+和B1+,其中电容C1、C2、C3、C4、C11、C16、C84、C50、C51、C52、C7、C8和C9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MP26123,所述芯片U2和U3的型号为CEM9435A。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包括芯片U4,所述芯片U4的5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1和R58接地,第二引线接磁珠FB3的第一端,所述磁珠FB3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14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经串联二极管组接16.8V电源,所述串联二极管组包括串联二极管D17、D18和D19,电阻R74并联在所述二极管D18的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19的阴极之间,所述芯片U4的1管脚经电容C18和R9接所述芯片U4的6管脚,所述芯片U4的6管脚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3接地,第二引线接电感L3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3的第二端接3.3V电源且经电阻R12和R13接地,所述芯片U4的2管脚接地,3管脚经所述电阻R13接地,4管脚经所述电阻R58接地,其中电容C66、C19、C85、C21、C22和C82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4的型号为MP2259。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芯片U6的1管脚经电阻R36接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32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3的4管脚,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2管脚经电阻R37接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33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2的4管脚,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3管脚经电阻R66和电容C40接地,4管脚经电阻R65和电容C38接地,5管脚经电阻R67和电容C39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8管脚接电阻R70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70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47接3.3V电源,第二引线经稳压源U7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9和10管脚分别接接插件H3的3和4管脚,所述接插件H3的1管脚接3.3V电源,2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2管脚经磁珠FB5接3.3V电源,14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5和16管脚分别接接插件H4的4和3管脚,所述接插件H4的1管脚接3.3V电源,2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8管脚接电阻R7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72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46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按键SW1的第一端,所述按键SW1的第二端接地,其中电容C42、C44、C46、C47和C41为滤波电容,所述主控芯片U6的型号为STC15W404AS。
进一步的,所述漏电保护电路包括三极管Q7、Q8和Q9,所述三极管Q7、Q8和Q9的基极共同经电阻R61接主控芯片U6的20管脚,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34和电阻R39接所述电压节点B1+,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44和电阻R40接所述电压节点B2+,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45和电阻R41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电容C64、C63和C61为滤波电容。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保护电路包括接插件H8和三极管Q10,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经电阻R64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19管脚,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7和R4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所述接插件H8的2管脚,所述接插件H8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所述电阻R4接3.3V电源,第二引线经电阻R69接主控芯片U6的6管脚,所述接插件H8的1管脚与地之间设置有滤波电容C75。
进一步的,所述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0、D11、D12和D13,所述发光二极管D10的阳极经电阻R34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7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经电阻R35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6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2的阳极经电阻R38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5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3的阳极经电阻R42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4管脚,阴极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车载驾驶员监控系统,将控制系统做了全新电路设计,同时把与LED防护装置进行分开设置,LED灯板设置在前壳体上,而控制系统设置在后防护装置上,控制系统的成像芯片设置于芯片板上,实现分离LED与成像芯片两个热源,避免将LED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成像芯片上,影响成像芯片的清晰成像,同时也便于对LED与成像芯片进行分区控温。
同时,电源转换模块采用MP3908电源管理芯片,通用性强,12V车系和24V车系皆可使用;充电电路模块采用 MP26123充电器管理芯片管理电池组,效率高,电池组有三节电池,容量大,微处理器实时监测每节电池电压,有过充保护、过放保护功能;防护模块实时监控负载,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的功能;主控模块有温度保护、漏电保护等功能,并有指示灯,可指示充电状态、报警状态和剩余电量。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主控模块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电源转换模块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充电模块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主控板电源模块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防护模块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包括:包括多个全景摄像系统、安装于汽车前侧的前雷达探头、安装于汽车后侧的后雷达探头、车载主机系统、全景雷达处理系统以及车载显示器;所述车载主机系统与全景雷达处理系统连接并向全景雷达处理系统传输车辆行驶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的全景摄像头用于拍摄车辆四侧景象,拍摄后的画面通过全景雷达处理系统拼接处理后形成鸟瞰的全景画面;
其中,全景摄像系统,包括前防护壳体、后防护壳体、LED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前防护壳体与所述后防护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前防护壳体与所述后防护壳体之间形成腔体,所述LED显示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LED显示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前防护壳体,所述LED显示装置与所述前防护壳体热传导接触,所述控制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后防护壳体,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后防护壳体热传导接触;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电源转换模块、充电模块、主控板电源模块、主控模块和防护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提供稳定16.8V电压,所述充电模块用于管理电池组H5的充放电,所述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电源输出端接负载,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为所述主控模块提供稳定的3.3V电压,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充电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8、漏电保护电路、温度保护电路和指示电路,所述防护模块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负载检测功能,所述防护模块接所述负载和所述主控模块。
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发明的模拟屏测控系统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包括:电源转换模块、充电模块、主控板电源模块、主控模块和防护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提供稳定16.8V电压,所述充电模块用于管理电池组H5的充放电,所述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电源输出端接负载,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为所述主控模块提供稳定的3.3V电压,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充电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8、漏电保护电路、温度保护电路和指示电路,所述防护模块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负载检测功能,所述防护模块接所述负载和所述主控模块。
实施例2,如图5所示,所述防护模块包括接插件H7和三极管Q3,所述接插件H7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TVS二极管D15接地,第二引线接所述负载,所述接插件H7的2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25和R28接地,第二引线接电阻R2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7管脚,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7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17管脚,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59接地,第二引线经二极管D16和电容C79接地,第三引线经电阻R51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一端,其中,电容C27、C78、C34、C31、C53和C74为滤波电容,所述防护模块对检测进行检测,当输出短路或接入的负载超过2A,与主控芯片U8通讯,断开负载。
实施例3,如图2所示,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包括接插件H6和芯片U5,所述接插件H6的2管脚接地,所述接插件H6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TVS二极管D7接地,第二引线接二极管D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接磁珠FB6的第一端,所述磁珠FB6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9和R24接地,第二引线接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8接地,第二引线接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电阻R1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经电阻R18接所述芯片U5的8管脚,所述芯片U5的1管脚经电容C33接地,2管脚经所述电阻R24接地,3管脚经电阻R30和电容C37接地,4管脚经电阻R31接地,5管脚经电阻R20接地,7管脚接地,所述芯片U5的9管脚接MOS管Q4的栅极,所述MOS管Q4的源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23接所述芯片U5的6管脚,第二引线经串联电阻R26、R29、R55、R56接地,所述MOS管Q4的漏极的第一引线经电感L4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第二引线经电阻R57和电容C56接地,第三引线接电容组的第一端,所述电容组包括并联电容C22、C23、C48和C49,所述电容组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感L5接地,第二引线经电阻R68和电容C81接地,第三引线接二极管D6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的第一引线接16.8V电源,第二引线经电阻R27和电阻R31接地,第三引线经二极管D4和电阻R14接所述芯片U5的8管脚,其中,电容C80、C24、C25、C26、C73、C71、C72、C32、C59、C69、C70、C77、C28、C29、C30和C83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5的型号为MP3908,电源转换模块可实现10-32V宽电压输入,可保证输出电源为16.8V。
实施例4,如图3所示,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三极管Q1和芯片U1、U2、U3, 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经电阻R10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28管脚,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8和电容C6接地,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1的6管脚,所述芯片U1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磁珠FB1接16.8V电源,第二引线经二极管D1所述芯片U1的16管脚,所述芯片U1的3和4管脚分别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21和22管脚,5管脚经电阻R63和R62接地,2管脚经所述电阻R62接地,12和17管脚接地,13管脚经电容C13接地,8管脚电阻R6和电容C14接地,9管脚经电阻R5和电容C15接地,所述芯片U1的14管脚经电阻R3和电容C5接所述芯片U1的15管脚,所述芯片U1的15管脚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2接地,第二引线经电阻R53和电容C55接地,第三引线接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接所述芯片U1的11管脚,第二引线经电阻R1、R2和R3接所述芯片U2的1管脚,所述芯片U2的1、2和3管脚共同通过磁珠FB2接所述负载,所述芯片U2的5、6、7、8管脚和所述芯片U3的5、6、7、8管脚相互连接,所述芯片U3的1、2和3管脚共同接所述电池组H5的1管脚,电容C10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1和2管脚之间,电容C12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2和3管脚之间,电容C17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3和4管脚之间,所述电池组H5的1、2和3管脚处分别设置有电压节点BAT+、B2+和B1+,其中电容C1、C2、C3、C4、C11、C16、C84、C50、C51、C52、C7、C8和C9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MP26123,所述芯片U2和U3的型号为CEM9435A。
实施例5,如图4所示,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包括芯片U4,所述芯片U4的5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1和R58接地,第二引线接磁珠FB3的第一端,所述磁珠FB3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14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经串联二极管组接16.8V电源,所述串联二极管组包括串联二极管D17、D18和D19,电阻R74并联在所述二极管D18的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19的阴极之间,所述芯片U4的1管脚经电容C18和R9接所述芯片U4的6管脚,所述芯片U4的6管脚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3接地,第二引线接电感L3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3的第二端接3.3V电源且经电阻R12和R13接地,所述芯片U4的2管脚接地,3管脚经所述电阻R13接地,4管脚经所述电阻R58接地,其中电容C66、C19、C85、C21、C22和C82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4的型号为MP2259。
实施例6,如图1所示,所述主控芯片U6的1管脚经电阻R36接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32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3的4管脚,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2管脚经电阻R37接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33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2的4管脚,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3管脚经电阻R66和电容C40接地,4管脚经电阻R65和电容C38接地,5管脚经电阻R67和电容C39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8管脚接电阻R70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70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47接3.3V电源,第二引线经稳压源U7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9和10管脚分别接接插件H3的3和4管脚,所述接插件H3的1管脚接3.3V电源,2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2管脚经磁珠FB5接3.3V电源,14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5和16管脚分别接接插件H4的4和3管脚,所述接插件H4的1管脚接3.3V电源,2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8管脚接电阻R7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72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46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按键SW1的第一端,所述按键SW1的第二端接地,其中电容C42、C44、C46、C47和C41为滤波电容,所述主控芯片U6的型号为STC15W404AS。
实施例7,如图1所示,所述漏电保护电路包括三极管Q7、Q8和Q9,所述三极管Q7、Q8和Q9的基极共同经电阻R61接主控芯片U6的20管脚,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34和电阻R39接所述电压节点B1+,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44和电阻R40接所述电压节点B2+,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45和电阻R41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电容C64、C63和C61为滤波电容。
实施例8,如图1所示,所述温度保护电路包括接插件H8和三极管Q10,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经电阻R64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19管脚,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7和R4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所述接插件H8的2管脚,所述接插件H8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所述电阻R4接3.3V电源,第二引线经电阻R69接主控芯片U6的6管脚,所述接插件H8的1管脚与地之间设置有滤波电容C75, 充电状态下,接插件H8外接NTC热敏电阻,可实时探测电池温度,电池温度超过60℃,暂停充电,待温度降到60℃以下,继续充电,以保护电池。
实施例9,如图1所示,所述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0、D11、D12和D13,所述发光二极管D10的阳极经电阻R34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7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经电阻R35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6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2的阳极经电阻R38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5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3的阳极经电阻R42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4管脚,阴极接地,指示灯受主控芯片控制,充电状态下,指示灯循环闪烁,充满后,指示灯全亮,指示灯可指示电量,1颗灯闪烁,电量低于10%,1颗灯亮,电量介于10%至25%之间,2颗灯亮,电量介于25%至50%之间,3颗灯亮,电量介于50%至75%之间,4颗灯亮,电量介于75%至100%之间。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充电时,可接入10-32VDC电源,通过电源转换模块转换为稳定的16.8V电压,通过充电模块给电池组充电,指示灯亮起同时显示剩余电量,系统具有漏电保护和温度保护;放电时,接负载,指示灯自动亮,按钮可控制输出通断,防护模块具有负载检测功能,电流大于2A,会显示报警。
本发明提供的车载驾驶员监控系统,将控制系统做了全新电路设计,同时把与LED防护装置进行分开设置,LED灯板设置在前壳体上,而控制系统设置在后防护装置上,控制系统的成像芯片设置于芯片板上,实现分离LED与成像芯片两个热源,避免将LED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成像芯片上,影响成像芯片的清晰成像,同时也便于对LED与成像芯片进行分区控温。
同时,电源转换模块采用MP3908电源管理芯片,通用性强,12V车系和24V车系皆可使用;充电电路模块采用 MP26123充电器管理芯片管理电池组,效率高,电池组有三节电池,容量大,微处理器实时监测每节电池电压,有过充保护、过放保护功能;防护模块实时监控负载,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的功能;主控模块有温度保护、漏电保护等功能,并有指示灯,可指示充电状态、报警状态和剩余电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发明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 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多个全景摄像系统、安装于汽车前侧的前雷达探头、安装于汽车后侧的后雷达探头、车载主机系统、全景雷达处理系统以及车载显示器;所述车载主机系统与全景雷达处理系统连接并向全景雷达处理系统传输车辆行驶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的全景摄像头用于拍摄车辆四侧景象,拍摄后的画面通过全景雷达处理系统拼接处理后形成鸟瞰的全景画面;
其中,全景摄像系统,包括前防护壳体、后防护壳体、LED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前防护壳体与所述后防护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前防护壳体与所述后防护壳体之间形成腔体,所述LED显示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LED显示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前防护壳体,所述LED显示装置与所述前防护壳体热传导接触,所述控制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后防护壳体,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后防护壳体热传导接触;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电源转换模块、充电模块、主控板电源模块、主控模块和防护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提供稳定16.8V电压,所述充电模块用于管理电池组H5的充放电,所述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电源输出端接负载,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为所述主控模块提供稳定的3.3V电压,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充电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8、漏电保护电路、温度保护电路和指示电路,所述防护模块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负载检测功能,所述防护模块接所述负载和所述主控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模块包括接插件H7和三极管Q3,所述接插件H7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TVS二极管D15接地,第二引线接所述负载,所述接插件H7的2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25和R28接地,第二引线接电阻R2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7管脚,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7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17管脚,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59接地,第二引线经二极管D16和电容C79接地,第三引线经电阻R51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一端,其中,电容C27、C78、C34、C31、C53和C74为滤波电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包括接插件H6和芯片U5,所述接插件H6的2管脚接地,所述接插件H6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TVS二极管D7接地,第二引线接二极管D5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接磁珠FB6的第一端,所述磁珠FB6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9和R24接地,第二引线接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8接地,第二引线接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电阻R1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经电阻R18接所述芯片U5的8管脚,所述芯片U5的1管脚经电容C33接地,2管脚经所述电阻R24接地,3管脚经电阻R30和电容C37接地,4管脚经电阻R31接地,5管脚经电阻R20接地,7管脚接地,所述芯片U5的9管脚接MOS管Q4的栅极,所述MOS管Q4的源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23接所述芯片U5的6管脚,第二引线经串联电阻R26、R29、R55、R56接地,所述MOS管Q4的漏极的第一引线经电感L4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第二引线经电阻R57和电容C56接地,第三引线接电容组的第一端,所述电容组包括并联电容C22、C23、C48和C49,所述电容组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感L5接地,第二引线经电阻R68和电容C81接地,第三引线接二极管D6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的第一引线接16.8V电源,第二引线经电阻R27和电阻R31接地,第三引线经二极管D4和电阻R14接所述芯片U5的8管脚,其中,电容C80、C24、C25、C26、C73、C71、C72、C32、C59、C69、C70、C77、C28、C29、C30和C83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5的型号为MP390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三极管Q1和芯片U1、U2、U3, 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经电阻R10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28管脚,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8和电容C6接地,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1的6管脚,所述芯片U1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磁珠FB1接16.8V电源,第二引线经二极管D1所述芯片U1的16管脚,所述芯片U1的3和4管脚分别接所述主控芯片U8的21和22管脚,5管脚经电阻R63和R62接地,2管脚经所述电阻R62接地,12和17管脚接地,13管脚经电容C13接地,8管脚电阻R6和电容C14接地,9管脚经电阻R5和电容C15接地,所述芯片U1的14管脚经电阻R3和电容C5接所述芯片U1的15管脚,所述芯片U1的15管脚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2接地,第二引线经电阻R53和电容C55接地,第三引线接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1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接所述芯片U1的11管脚,第二引线经电阻R1、R2和R3接所述芯片U2的1管脚,所述芯片U2的1、2和3管脚共同通过磁珠FB2接所述负载,所述芯片U2的5、6、7、8管脚和所述芯片U3的5、6、7、8管脚相互连接,所述芯片U3的1、2和3管脚共同接所述电池组H5的1管脚,电容C10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1和2管脚之间,电容C12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2和3管脚之间,电容C17接在所述电池组H5的3和4管脚之间,所述电池组H5的1、2和3管脚处分别设置有电压节点BAT+、B2+和B1+,其中电容C1、C2、C3、C4、C11、C16、C84、C50、C51、C52、C7、C8和C9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MP26123,所述芯片U2和U3的型号为CEM9435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电源模块包括芯片U4,所述芯片U4的5管脚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11和R58接地,第二引线接磁珠FB3的第一端,所述磁珠FB3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14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经串联二极管组接16.8V电源,所述串联二极管组包括串联二极管D17、D18和D19,电阻R74并联在所述二极管D18的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19的阴极之间,所述芯片U4的1管脚经电容C18和R9接所述芯片U4的6管脚,所述芯片U4的6管脚的第一引线经二极管D3接地,第二引线接电感L3的第一端,所述电感L3的第二端接3.3V电源且经电阻R12和R13接地,所述芯片U4的2管脚接地,3管脚经所述电阻R13接地,4管脚经所述电阻R58接地,其中电容C66、C19、C85、C21、C22和C82为滤波电容,所述芯片U4的型号为MP2259。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芯片U6的1管脚经电阻R36接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32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3的4管脚,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2管脚经电阻R37接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33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第二引线接所述芯片U2的4管脚,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3管脚经电阻R66和电容C40接地,4管脚经电阻R65和电容C38接地,5管脚经电阻R67和电容C39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8管脚接电阻R70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70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47接3.3V电源,第二引线经稳压源U7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9和10管脚分别接接插件H3的3和4管脚,所述接插件H3的1管脚接3.3V电源,2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2管脚经磁珠FB5接3.3V电源,14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5和16管脚分别接接插件H4的4和3管脚,所述接插件H4的1管脚接3.3V电源,2管脚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6的18管脚接电阻R7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72的第二端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46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按键SW1的第一端,所述按键SW1的第二端接地,其中电容C42、C44、C46、C47和C41为滤波电容,所述主控芯片U6的型号为STC15W404AS。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保护电路包括三极管Q7、Q8和Q9,所述三极管Q7、Q8和Q9的基极共同经电阻R61接主控芯片U6的20管脚,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34和电阻R39接所述电压节点B1+,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44和电阻R40接所述电压节点B2+,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经电阻R45和电阻R41接所述电压节点BAT+,电容C64、C63和C61为滤波电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电路包括接插件H8和三极管Q10,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经电阻R64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19管脚,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的第一引线经电阻R7和R4接3.3V电源,第二引线接所述接插件H8的2管脚,所述接插件H8的1管脚的第一引线经所述电阻R4接3.3V电源,第二引线经电阻R69接主控芯片U6的6管脚,所述接插件H8的1管脚与地之间设置有滤波电容C7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0、D11、D12和D13,所述发光二极管D10的阳极经电阻R34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7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经电阻R35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6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2的阳极经电阻R38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5管脚,阴极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3的阳极经电阻R42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24管脚,阴极接地。
CN202110578335.1A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Pending CN1133159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8335.1A CN113315951A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8335.1A CN113315951A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15951A true CN113315951A (zh) 2021-08-27

Family

ID=77375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8335.1A Pending CN113315951A (zh) 2021-05-26 2021-05-26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15951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3859A (zh) * 2011-05-09 2011-08-24 上海三玖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间隙式充电系统
CN109130946A (zh) * 2018-08-23 2019-01-04 广州创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运行状态平衡系统及方法
CN112373480A (zh) * 2020-11-18 2021-02-19 昆山丘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驾驶员监控系统
CN112406705A (zh) * 2020-10-20 2021-02-26 广东好帮手丰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全景雷达监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3859A (zh) * 2011-05-09 2011-08-24 上海三玖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间隙式充电系统
CN109130946A (zh) * 2018-08-23 2019-01-04 广州创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运行状态平衡系统及方法
CN112406705A (zh) * 2020-10-20 2021-02-26 广东好帮手丰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全景雷达监控系统
CN112373480A (zh) * 2020-11-18 2021-02-19 昆山丘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驾驶员监控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28839U (zh) 红外监控摄像手机
CN202708606U (zh) 多功能手电
CN210081719U (zh) 一种道路巡检机器人
CN113315951A (zh) 一种带智能电源控制电路的智能车载监控系统
CN114061258A (zh) 一种触摸感应式数显控制及带lin通信的半导体电子冰箱
CN202624069U (zh) 带疲劳驾驶报警系统的汽车内后视镜
CN203305937U (zh) 一种汽车智能监测取证应罚系统
CN217739932U (zh) 一种基于ai视觉规范共享电动车骑行的监测系统及装置
CN110232815A (zh) 一种太阳能智慧斑马线与智慧红绿灯系统
CN207233043U (zh) 行车记录仪
CN205912136U (zh) 一种车载式双光源视频图像摄像装备
CN201118758Y (zh) 具有日夜监视存储功能的摄像头
CN212850819U (zh) 一种车载互联网用前端采集后端分析处理设备
CN107276207A (zh) 具有安全警示的多功能数显警用应急电源
CN106828411A (zh) 一种具有安防功能的车载智能信息系统
CN213457705U (zh) 基于汽车顶灯多功能电路
CN209105329U (zh) 具有自动补光功能的太阳能热释电红外智能感应监控电路
CN206914270U (zh) 一种大型客货车右转智能联网专用监测装置
CN113115005A (zh) 一种物联网联动摄像机
CN112932006A (zh) 一种智能ar防暴头盔
CN207029116U (zh) 一种具有安防功能的车载智能信息系统
CN113327420A (zh) 一种基于智慧交通物联网的交通监测系统
CN112248924B (zh) 基于汽车顶灯多功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933924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电量管理系统
CN206302477U (zh) 一种高清摄像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2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