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0494B -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源幅值、可变电感与电容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源幅值、可变电感与电容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00494B CN113300494B CN202110635770.3A CN202110635770A CN113300494B CN 113300494 B CN113300494 B CN 113300494B CN 202110635770 A CN202110635770 A CN 202110635770A CN 113300494 B CN113300494 B CN 1133004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ue
- variable
- module
- inductance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1 period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5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additional energy repeaters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源幅值、可变电感与电容控制方法,包括发射装置、中继装置和接收装置。发射装置由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发射线圈、可变电感、可变电容及控制电路构成;中继装置由中继线圈和中间谐振电容串联构成;接收装置由接收线圈、接收侧谐振电容与负载串联构成。本发明在线圈位置发生变动时,通过测量发射装置的电压和电流,自动调节可变电感和可变电容的值,使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相等,同时调节交流电源幅值实现恒功率输出。本发明发射装置、中继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无需通讯,当线圈位置变动时仅需在发射装置进行控制即可实现恒功率输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或无线输电研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交流电源幅值、可变电感与可变电容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有线电能传输方式,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不使用传统导线进行能量传输,没有插座容易老化、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火花等一系列问题,具有便捷、耐用、适用范围广的优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磁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植入式医疗设备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然而,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线圈间的耦合系数下降,磁耦合式WPT系统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都相应减少。
为了增加WPT系统的传输距离,含中继线圈的WPT系统被提出。然而,现有的针对多线圈系统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线圈位置不变时输出功率和效率的优化,当线圈位置变化时输出功率和效率会大幅降低。要实现在线圈位置变化时系统保持恒功率输出,往往需要依赖复杂的通讯手段。为了消除这一缺点,国内外学者将宇称时间对称(Parity-Timesymmetry,PT symmetry)理论应用于多线圈系统,成功实现了线圈位置变化时,系统仍然能保持恒定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虽无需复杂通信即可实现恒功率输出,但三线圈PT对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三线圈PT对称系统要在传输距离变化时保持恒功率输出,必须满足中继线圈两侧耦合系数相等的条件;然而在系统实际运行中这一条件往往难以满足,导致系统的实用性不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线圈位置发生变动时,通过测量发射装置的电压和电流,自动调节可变电感和可变电容的值,使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相等,同时调节交流电源幅值实现恒功率输出,且本系统的发射装置、中继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无需通讯,当线圈位置变动时仅需在发射装置进行控制即可实现恒功率输出。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交流电源幅值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变电感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变电容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发射装置、中继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所述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所述发射装置由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及其控制电路、发射线圈、可变电感及其控制电路、可变电容及其控制电路依次串联构成;所述中继装置由中继线圈和中间谐振电容串联构成;所述接收装置由接收线圈、接收侧谐振电容和负载依次串联构成。
进一步,所述发射装置的控制电路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可变电感的控制电路和可变电容的控制电路,该发射装置的控制电路包括有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第一减法器、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第一比较器、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第二减法器、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第二比较器、相位比较模块、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第三比较器;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第一减法器、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和第一比较器组成,可变电感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第二减法器、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和第二比较器组成,可变电容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相位比较模块、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和第三比较器组成;
其中,电流采样模块与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相连,电压采样模块与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相连,电流、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与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相连,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与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相连,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计算得到负载实时功率Po,est输入至第一减法器与负载功率设定值Po,ref相减,第一减法器与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一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一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可变幅值的驱动信号;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与第二减法器相连,第二减法器与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二限幅器与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依次相连,第二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二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可变电感的驱动信号;电流采样模块、电压采样模块与相位比较模块相连,相位比较模块与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三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三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可变电容的驱动信号。
进一步,所述可变电感为相控电感,由电感L0n与开关串联,再与电容C0n并联构成;其中电感L0n的感值为L0,电容C0n的容值为C0;若相控电感的开关在每半个电源周期内的关断角θoffL为:
式中,vrefL为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的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m为三角载波vc的幅值;三角载波vc频率为交流电源的工作角频率ω0的2倍,相位滞后交流电源八分之一电源电压周期;
则与关断角θoffL对应的可变电感值Lt为
进一步,所述可变电容为相控电容,由电容Cbn与开关串联,再与电容Can并联构成;其中电容Cbn的容值为Cb,电容Can的容值为Ca;若相控电容的开关在每半个电源周期内的导通角θonC为:
式中,vrefC为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的可变电容参考电压值,Vm为三角载波vc的幅值;三角载波vc频率为交流电源的工作角频率ω0的2倍,相位滞后交流电源八分之一电源电压周期;
则与导通角θonC对应的可变电容值Ct为:
进一步,所述系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式中,ω1、ω2、ω3分别为发射装置的主电路、中继装置的主电路、接收装置的主电路的谐振角频率,ω0为交流电源us的工作角频率;κ1=ω0M12/(2√(LeqL2))、κ2=ω0M23/(2√(L2L3))分别为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M12、M23分别为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Leq=L1+Lt为发射装置的等效电感值,L1为发射线圈的等效电感值,Lt为可变电感的等效电感值,L2为中继线圈的等效电感值,L3为接收线圈的等效电感值;Γ3=R3/(2L3)为接收装置的总损耗率,R3=R30+RL为接收装置的等效电阻值,R30为接收线圈的等效电阻值,RL为负载等效电阻值;
当任意线圈位置变化时,根据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和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自动调节可变电感和可变电容的大小,使系统满足式(5);此时,系统工作在宇称时间对称态,输出功率由交流电源的幅值Usm决定,即:
式中,R1为发射装置主电路的等效内阻值。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交流电源幅值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检测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和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
2)us、i1分别经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和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得到电压有效值Us和电流有效值I1;
3)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根据Us、I1、发射装置主电路的等效内阻值R1、发射线圈等效电感值L1、接收线圈等效电感值L3、接收装置的等效电阻值R3计算Lt,ref为:
4)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根据Lt,ref、L1、L3、I1、负载等效电阻值RL计算负载上的实时功率Po,est为:
5)负载实时功率Po,est与负载功率设定值Po,ref输入第一减法器,得到功率误差信号ΔPo=Po,ref-Po,est,该误差信号ΔPo经过第一PI模块以及第一限幅器,得到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参考电压值vrefU;
6)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参考电压值vrefU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产生驱动信号,调节交流电源幅值Usm的大小。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变电感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检测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和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
2)us、i1分别经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和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得到电压有效值Us和电流有效值I1;
3)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根据Us、I1、发射装置主电路的等效内阻值R1、发射线圈等效电感值L1、接收线圈等效电感值L3、接收装置的等效电阻值R3计算Lt,ref为:
4)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根据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的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采用式(1)计算当前的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
5)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根据θoffL,采用式(2)计算可变电感当前值Lt;
6)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和可变电感当前值Lt输入第二减法器,得到可变电感误差信号ΔLt=Lt,ref-Lt,该误差信号ΔLt经过第二PI模块以及第二限幅器,得到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
7)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得到可变电感开关的驱动信号,通过控制开关每半个周期内的关断角θoffL来调节可变电感值Lt的大小。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变电容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检测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和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
4)可变电容参考电压值vrefC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得到可变电容开关的驱动信号,通过控制开关每半个周期内的导通角θonC来控制可变电容值Ct的大小,目标是使可变电容参考电压值vrefC与可变电容值Ct之间的关系如式(3)、(4)所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1、线圈位置变动时,通过测量发射装置的电压和电流,自动调节可变电感和可变电容的值,使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相等,系统工作在宇称时间对称态,消除了PT对称所需的严苛空间对称条件。
2、利用PT对称特性,通过测量发射装置的电压和电流可以测得输出功率,仅在发射装置进行控制而无需复杂通讯即可实现接收侧恒功率输出。
3、利用三线圈PT对称特性,降低了系统稳定运行时所需的临界耦合系数,相较于两线圈PT对称系统,增大了系统保持恒功率输出时相邻线圈间的最大传输距离,利于实现远距离恒功率无线电能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系统中交流电源电压us和三角载波vc之间频率相位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系统中一种可选的可变电感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系统中一种可选的可变电容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系统中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不变、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变化时的输出功率曲线图。
图6是本发明系统中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变化、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不变时的输出功率曲线图。
图7是本发明系统在接收线圈突然移动时系统输出电流的动态变化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发射装置、中继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所述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所述发射装置由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及其控制电路、发射线圈、可变电感及其控制电路、可变电容及其控制电路依次串联构成;所述中继装置由中继线圈和中间谐振电容串联构成;所述接收装置由接收线圈、接收侧谐振电容和负载依次串联构成。其中,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为us、发射线圈的等效电感值为L1、可变电感的等效电感值为Lt、可变电容的等效电容值为Ct;中继线圈的等效电感值为L2、中间谐振电容的等效电容值为C2;接收线圈的等效电感值为L3、接收侧谐振电容的等效电容值为C3、负载的等效电阻值为RL。图1中三角载波vc与交流电源之间的频率相位关系如图2所示;三角载波vc的幅值为Vm,频率为交流电源的工作角频率ω0的2倍,相位滞后交流电源八分之一电源电压周期。
所述发射装置的控制电路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可变电感的控制电路和可变电容的控制电路,该发射装置的控制电路包括有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第一减法器、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第一比较器、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第二减法器、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第二比较器、相位比较模块、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第三比较器;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第一减法器、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和第一比较器组成,可变电感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第二减法器、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和第二比较器组成,可变电容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相位比较模块、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和第三比较器组成;
其中,电流采样模块与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相连,电压采样模块与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相连,电流、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与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相连,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与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相连,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计算得到负载实时功率Po,est输入至第一减法器与负载功率设定值Po,ref相减,第一减法器与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一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一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可变幅值的驱动信号;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与第二减法器相连,第二减法器与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二限幅器与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依次相连,第二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二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可变电感的驱动信号;电流采样模块、电压采样模块与相位比较模块相连,相位比较模块与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三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三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可变电容的驱动信号。
在图1所示的三线圈WPT系统中,可变电感的作用是使得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等于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即:
式中,M12、M23分别为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Leq为发射电路的等效电感值,Leq=Lt+L1。
可变电容的作用是维持电压源输入的电压与输入的电流同相位,此时发射电路工作在谐振工作状态;中继装置主电路、接收装置主电路在设计时也将电路的固有谐振角频率设定为电压源的工作角频率ω0。可得系统稳定运行时的状态方程为:
上式中,R1,R2,R3分别为发射装置的主电路、中继装置的主电路、接收装置的主电路的等效电阻值;M13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为幅值可变交流电源两端电压的有效值向量;分别为流过发射线圈、中继线圈、接收线圈的电流有效值向量。
实际运行中,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M13一般远小于中继线圈与两侧线圈的互感值,因此M13可以忽略;同时中继装置主电路的等效电阻值R2一般较小,在分析中也可以忽略不计。根据上述简化条件,简化式(2)得到下式:
通过式(3),解得互感值M23的表达式为:
将式(4)代入式(1),求得使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相等的可变电感值Lt为:
上式与M12,M23均无关。说明仅需根据发射装置主电路中交流电源的电压有效值Us以及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有效值I1控制可变电感值,即可使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等于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而无需测得互感值。
可变电容的值Ct使得发射装置主电路工作在谐振状态,即发射装置主电路的固有谐振频率等于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工作频率。可变电容的取值Ct为:
在本发明中,根据交流电源与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之间的相位差来自动调节可变电容的值Ct,使得us与i1同相位,发射装置的主电路始终工作在谐振状态。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发射装置的主电路的谐振角频率ω1、中继装置的主电路的谐振角频率ω2、接收装置的主电路的谐振角频率ω3均等于交流电源的工作角频率ω0。故可以列出所述三线圈WPT系统的耦合模方程:
式中,a1,a2,a3分别为发射装置的主电路、中继装置的主电路、接收装置的主电路的能量模相量,|an|2表示电路的储能;g为发射装置的总增益,g=(R-R1)/(2Leq),其中R为交流电源等效的负电阻阻值;κ12,κ23分别为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κ12=ω0M12/(2√(LeqL2)),κ23=ω0M23/(2√(L2L3));Γ3为接收电路的总损耗率,Γ3=R3/(2L3)。
系统稳定运行时,由式(1)以及PT对称条件可得:
κ12=κ23=κ,g=Γ3
代入(7),得到系统稳定运行时的耦合模方程为:
进一步的,对应的哈密顿矩阵为:
由宇称时间对称相关理论可知,哈密顿矩阵的特征值均为实数时系统才能稳定运行。上述矩阵的特征值如下:
解得使系统稳定运行的耦合系数取值范围为:当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κ23满足时,由于发射装置可调电感的存在,当时,发射电路与中继电路之间的耦合系数自动满足κ12=κ23=κ。故实际运行中仅考虑以及而不再需要考虑线圈间严格的空间对称条件。
当系统运行在PT对称态时,发射电路的储能等于接收电路的储能。有:
同时,系统的输出功率用I3可以表示为:
由式(10)(11)可得用发射线圈内流过的电流值I1表示的输出功率:
实际运行中,L3和RL可以事先确定,Leq和I1均为发射装置的参数,可以在发射侧测得。故在实际运行中,通过式(12)、发射侧的等效电感值Leq以及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值I1就可以测量得到系统的输出功率。
同时,由式(1)(3)(11)可以解得用幅值可变交流电源的电压有效值Us表示的输出功率为:
即系统的输出功率与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有效值Us的平方成正比,可以通过调节交流电源的幅值来调节输出功率。
得到实时输出功率Po后,根据Po与参考值Po,ref之间的误差ΔPo实时调节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幅值,可以在三线圈WPT系统线圈位置发生相对变化时保持恒功率输出。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交流电源幅值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检测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和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
2)us、i1分别经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和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得到电压有效值Us和电流有效值I1;
3)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根据Us、I1、发射装置主电路的等效内阻值R1、发射线圈等效电感值L1、接收线圈等效电感值L3、接收装置的等效电阻值R3计算Lt,ref为:
4)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根据Lt,ref、L1、L3、I1、负载等效电阻值RL计算负载上的实时功率Po,est为:
5)负载实时功率Po,est与负载功率设定值Po,ref输入第一减法器,得到功率误差信号ΔPo=Po,ref-Po,est,该误差信号ΔPo经过第一PI模块以及第一限幅器,得到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参考电压值vrefU;
6)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参考电压值vrefU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产生驱动信号,调节交流电源幅值Usm的大小。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变电感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检测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和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
2)us、i1分别经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和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得到电压有效值Us和电流有效值I1;
3)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根据Us、I1、发射装置主电路的等效内阻值R1、发射线圈等效电感值L1、接收线圈等效电感值L3、接收装置的等效电阻值R3计算Lt,ref为:
4)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根据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的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采用下式(17)计算当前的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
式中,vrefL为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的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m为三角载波vc的幅值;三角载波vc频率为交流电源的工作角频率ω0的2倍,相位滞后交流电源八分之一电源电压周期;
5)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根据θoffL,采用下式(18)计算可变电感值Lt;
6)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和可变电感当前值Lt输入第二减法器,得到可变电感误差信号ΔLt=Lt,ref-Lt,该误差信号ΔLt经过第二PI模块以及第二限幅器,得到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
7)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得到可变电感开关的驱动信号,通过控制开关每半个周期内的关断角θoffL来调节可变电感值Lt的大小。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变电容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检测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和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
4)可变电容参考电压值vrefC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得到可变电容开关的驱动信号,通过控制开关每半个周期内的导通角θonC来控制可变电容值Ct的大小,目标是使可变电容参考电压值vrefC与可变电容值Ct之间的关系如下式(19)、(20)所示。
式中,vrefC为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的可变电容参考电压值,Vm为三角载波vc的幅值;三角载波vc频率为交流电源的工作角频率ω0的2倍,相位滞后交流电源八分之一电源电压周期;
则与导通角θonC对应的可变电容值Ct为: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系统的优点,在本实施例中,在PSIM中对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其中可变电感采用一种特定结构的相控电感来实现,可变电容采用一种特定结构的相控电容来实现,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所述相控电感由电感L0n与开关串联,再与电容C0n并联构成;其中电感L0n的感值为L0,电容C0n的容值为C0;如图3所示。所述相控电感感值Lt与开关S1关断角θoffL的关系为:
所述相控电容由电容Cbn与开关串联,再与电容Can并联构成;其中电容Cbn的容值为Cb,电容Can的容值为Ca;如图4所示。所述相控电容容值Ct与开关S1导通角θonC的关系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PSIM仿真软件,仿真分析了发射线圈和中继线圈固定、接收线圈移动,以及中继线圈和接收线圈固定、发射线圈移动时系统的输出功率与线圈间互感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同时仿真分析了接收线圈突然移动时系统输出电流的动态变化特性,如图7所示。系统的电气参数选取为:
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工作频率为f=100kHz,幅值变化范围为0~100V;发射电路等效内阻值为R1=2.625Ω,发射线圈等效电感值为L1=0.4mH,可变电感值Lt的变化范围为0.245mH~0.621mH,可变电容值Ct的变化范围为2.481nF~3.927nF;中继电路等效内阻值R2=0.4Ω,中间侧谐振电容值C2=3.927nF,中继线圈等效电感值L2=0.645mH;接收电路等效内阻值R30=0.5Ω,接收侧谐振电容值C3=3.927nF,接收线圈等效电感值L3=0.645mH,负载等效阻值RL=10Ω。
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M12=0.1mH,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M23在0.08mH~0.116mH范围内变化时,系统的输出功率与M23的关系如图5所示。
接收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M23=0.1mH,中继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互感M12在0.09mH~0.12mH范围内变化时,系统的输出功率与M12的关系如图6所示。
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M12=0.1mH,接收线圈突然移动,接收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M23从0.1mH突变至0.09mH时,系统的输出电流(接收侧电流I3)的动态变化特性如图7所示。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发射装置、中继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所述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所述发射装置由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及其控制电路、发射线圈、可变电感及其控制电路、可变电容及其控制电路依次串联构成;所述中继装置由中继线圈和中间谐振电容串联构成;所述接收装置由接收线圈、接收侧谐振电容和负载依次串联构成;
所述发射装置的控制电路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可变电感的控制电路和可变电容的控制电路,该发射装置的控制电路包括有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第一减法器、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第一比较器、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第二减法器、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第二比较器、相位比较模块、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和第三比较器;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第一减法器、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和第一比较器组成,可变电感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第二减法器、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和第二比较器组成,可变电容的控制电路由电流采样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相位比较模块、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和第三比较器组成;
其中,电流采样模块与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相连,电压采样模块与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相连,电流、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与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相连,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与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相连,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计算得到负载实时功率Po,est输入至第一减法器与负载功率设定值Po,ref相减,第一减法器与第一PI模块、第一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一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一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可变幅值的驱动信号;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与第二减法器相连,第二减法器与第二PI模块、第二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二限幅器与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依次相连,第二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二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可变电感的驱动信号;电流采样模块、电压采样模块与相位比较模块相连,相位比较模块与第三PI模块、第三限幅器依次相连,第三限幅器的输出输入至第三比较器,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作为可变电容的驱动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式中,ω1、ω2、ω3分别为发射装置的主电路、中继装置的主电路、接收装置的主电路的谐振角频率,ω0为交流电源us的工作角频率; 分别为发射装置与中继装置、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耦合系数,M12、M23分别为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Leq=L1+Lt为发射装置的等效电感值,L1为发射线圈的等效电感值,Lt为可变电感的等效电感值,L2为中继线圈的等效电感值,L3为接收线圈的等效电感值;Γ3=R3/(2L3)为接收装置的总损耗率,R3=R30+RL为接收装置的等效电阻值,R30为接收线圈的等效电阻值,RL为负载等效电阻值;
当任意线圈位置变化时,根据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和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自动调节可变电感和可变电容的大小,使系统满足式(5);此时,系统工作在宇称时间对称态,输出功率由交流电源的幅值Usm决定,即:
式中,R1为发射装置主电路的等效内阻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交流电源幅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检测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和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
2)us、i1分别经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和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得到电压有效值Us和电流有效值I1;
3)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根据Us、I1、发射装置主电路的等效内阻值R1、发射线圈等效电感值L1、接收线圈等效电感值L3、接收装置的等效电阻值R3计算Lt,ref为:
4)负载实时功率Po,est计算模块根据Lt,ref、L1、L3、I1、负载等效电阻值RL计算负载上的实时功率Po,est为:
5)负载实时功率Po,est与负载功率设定值Po,ref输入第一减法器,得到功率误差信号ΔPo=Po,ref-Po,est,该误差信号ΔPo经过第一PI模块以及第一限幅器,得到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参考电压值vrefU;
6)幅值可变的交流电源的参考电压值vrefU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产生驱动信号,调节交流电源幅值Usm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出特性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变电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检测交流电源两端的电压us和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i1;
2)us、i1分别经电压有效值测量模块和电流有效值测量模块得到电压有效值Us和电流有效值I1;
3)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计算模块根据Us、I1、发射装置主电路的等效内阻值R1、发射线圈等效电感值L1、接收线圈等效电感值L3、接收装置的等效电阻值R3计算Lt,ref为:
4)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计算模块根据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的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采用式(1)计算当前的可变电感关断角θoffL;
5)可变电感当前值Lt计算模块根据θoffL,采用式(2)计算可变电感当前值Lt;
6)可变电感参考值Lt,ref和可变电感当前值Lt输入第二减法器,得到可变电感误差信号ΔLt=Lt,ref-Lt,该误差信号ΔLt经过第二PI模块以及第二限幅器,得到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
7)可变电感参考电压值vrefL与三角载波vc进行比较,得到可变电感开关的驱动信号,通过控制开关每半个周期内的关断角θoffL来调节可变电感值Lt的大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35770.3A CN113300494B (zh) | 2021-06-08 | 2021-06-08 |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源幅值、可变电感与电容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35770.3A CN113300494B (zh) | 2021-06-08 | 2021-06-08 |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源幅值、可变电感与电容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00494A CN113300494A (zh) | 2021-08-24 |
CN113300494B true CN113300494B (zh) | 2022-06-14 |
Family
ID=77327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35770.3A Active CN113300494B (zh) | 2021-06-08 | 2021-06-08 |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源幅值、可变电感与电容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0049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15285B (zh) * | 2023-09-12 | 2023-11-24 | 北京安智助航技术有限公司 | 灯具监控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038402A1 (en) * | 2011-07-21 | 2013-02-14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Wireless power component selection |
KR102630557B1 (ko) * | 2018-11-16 | 2024-01-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
CN110022005B (zh) * | 2019-04-19 | 2024-02-06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移动负载的恒功率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CN110943551B (zh) * | 2019-12-13 | 2024-07-1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具有恒功率恒效率特性的多负载无线输电系统 |
CN112701804A (zh) * | 2019-12-17 | 2021-04-23 | 南阳理工学院 | 具有变耦合系数稳定性的非线性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
CN112564311B (zh) * | 2020-12-25 | 2024-11-15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具有恒定输出特性的中继线圈式多负载无线输电系统 |
-
2021
- 2021-06-08 CN CN202110635770.3A patent/CN11330049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00494A (zh) | 2021-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ee et al. |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an autonomous electric vehicle | |
EP2880740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source | |
CN105659470B (zh) | 用于无线功率转移系统中的参数辨识、负载监控和输出功率控制的方法 | |
CN109391044A (zh) | 一种感应电能传输系统高效稳压综合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10277820A (zh) | 一种基于lcc补偿网络的参数自调节无线充电系统 | |
CN104578453A (zh) | 频率自优化动态调谐的磁耦合谐振无线输电装置 | |
CN110365120B (zh) | 一种从原边辨识参数的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 | |
CN114678965B (zh) | 一种基于参数联合辨识的ipt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 |
CN110649715A (zh) | 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频多对一无线供电系统 | |
CN105720701A (zh) | 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自抗扰控制方法 | |
CN113162249B (zh) | 三维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 |
CN113300494B (zh) |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源幅值、可变电感与电容控制方法 | |
CN117081273B (zh) | 一种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控制方法 | |
CN115441962B (zh) | 用于电声换能器的非福斯特宽带匹配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 |
CN107834713B (zh) | 一种考虑动态性能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调谐反馈控制方法 | |
CN114243951B (zh) | 一种无需参数辨识的磁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
CN106505749B (zh) | 分数阶电容稳定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线圈谐振频率的方法 | |
CN112290696A (zh) | 一种能够抑制频率分裂现象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 |
CN115173579A (zh) | 一种基于发射端电流电压检测的自动调谐方法 | |
CN115800560A (zh) | 多通道恒流输出的无人机悬停充电系统及方法 | |
CN210806860U (zh) | 一种具有恒压输出特性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
CN114915044A (zh) | 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重级联的无线供电系统 | |
CN207368759U (zh) | 用分数阶电容稳定传输线圈谐振频率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
Troy et al. | Digital regulation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using an embedded lock-in amplifier | |
Nie et al. | Mutual Inductance Detection Method For High Efficiency Constant Power Control of LCC-S WPT System Under Coil Offse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