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96563B -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6563B
CN113296563B CN202110502626.2A CN202110502626A CN113296563B CN 113296563 B CN113296563 B CN 113296563B CN 202110502626 A CN202110502626 A CN 202110502626A CN 113296563 B CN113296563 B CN 113296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pipeline
humidity
blowing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026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96563A (zh
Inventor
刘远亮
董振庭
卢伟
佘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Xingd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Xing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Xingd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Xing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0262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965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96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6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96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65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7/0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variabl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5D1/00 - G05D25/00
    • G05D27/02Simultaneous control of variabl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5D1/00 - G05D25/00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包括多台吹风冷却设备、温湿度监测系统、网状出风管道、通风调度管道和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监控结果生成每个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调控网状出风管道的出风口开关以实现环形散热面积与温湿度分布图的匹配工作以使得同一直径的不同出风口包围的环形散热面积与温湿度分布图的面积相同,且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对每个监测点位的具体数据调控通风调度管道的风道互通以减少能源损耗并加快冷却效率;本发明调控吹风冷却设备不同环形面积的冷却区域以确保机房冷却的均匀性和快速及时性,且通过风道互通避免频繁调控吹风冷却设备开关,减少吹风冷却设备重启时的耗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依赖信息系统实现日常的运营工作,大量的业务数据存放于计算机设备中,计算机设备以及存放其中的业务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机房作为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几种运行地点,其安全管理对企业的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房环境监控是日常机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域名,将机房的运行安全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机房运行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智能化统筹结合。
由于机房内布置有大量的数据设备,其散热量大,如没有及时排出热量,容易使设备过热而影响使用,而机房内的湿度也大大影响着设备的使用寿命,现有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大多仅仅将机房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区域分别利用监测系统和降温除湿设备进行安全运行监测和降温除湿处理,以实现对机房整体的均匀化降温除湿处理,但是这种方式还存在的缺陷如下:
(1)每个独立区域的大多只有一个出风口,但是由于机房的温度升高一般是由一个点扩散到一个面,一个出风口对于单个监测点位的降温效果不明显且冷却效果不均匀;
(2)独立区域的安全运行监测信息并没有相互关联,每个独立区域的降温除湿设备的运行功率不完全相同,由于当空调的制冷温度过低时,则此时的空调耗能很大,或者当空调重启降温至设定温度的过程中,空调耗能同样很大,因此每个独立区域内的降温除湿设备由于重启或者持续降温操作造成额外的耗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个出风口对于单个监测点位的降温效果不明显且冷却效果不均匀,以及独立区域的安全运行监测信息并没有相互关联,每个独立区域内的降温除湿设备由于重启或者持续降温操作造成额外的耗能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包括:
多台吹风冷却设备,根据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最大降温作用区域以及机房的平铺面积,确定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需求量,并确定每个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在机房内的安装位置;
温湿度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控对应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的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参数,每个监测点位与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一一对应;
网状出风管道,安装在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产风口,在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直线上设置对应不同环形散热面积的出风口,且相同直径的所述出风口沿着某一固定方向顺序出风;
通风调度管道,用于将两个相邻的所述网状出风管道之间互通连接,且所述通风调度管道为常闭状态,所述网状出风管道通过所述通风调度管道互通进行风道调度以实现集中式冷却;
数据处理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监控结果生成每个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出风口开关以实现环形散热面积与温湿度分布图的匹配工作以使得不同的出风口包围的所述环形散热面积与所述温湿度分布图的面积相同,且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对每个监测点位的具体数据调控所述通风调度管道的风道互通以减少能源损耗并加快冷却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网状出风管道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圈管道、中部管道和外圈管道,所述内圈管道、中部管道和外圈管道之间通过多条辐射状的连通管道连接以形成蜘蛛网状的出风管道,且所述连通管道分为设置在所述内圈管道与所述中部管道之间的一阶导通分段,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部管道与所述外圈管道之间的二阶导通分段,所述内圈管道和所述中部管道的相对面上均设有与所述一阶导通分段连通的第一导气口,且所述中部管道和外圈管道的相对面上均设有与所述二阶导通分段连通的第二导气口,且在所述第一导气口和所述第二导气口的同一侧设有单向气阀以保证所所述中部管道和外圈管道沿着固定方向顺序出风。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一阶导通分段和所述二阶导通分段上均设有控制阀门,且所述控制阀门为双向通风阀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的所述监测点位的温度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环形散热面积并调控所述控制阀门的开关。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风调度管道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所述内圈管道之间,且所述通风调度管道的两端均设有同步开关的调度阀门,且所述内圈管道、中部管道与外圈管道的下表面分别设有出气口,且在所述出气口内设有电气阀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所有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的每个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情况,打开连通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差异最大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之间的通风调度管道以实现集中式风道调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根据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最大降温作用区域以及机房的平铺面积,确定所述机房内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需求量以及每个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
步骤200、利用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机房的温湿度并生成对应每个安装位置的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且在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产风口安装与温湿度分布图的面积对应匹配的网状出风管道,根据所述温湿度分布图的温湿度数值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环形散热面积以实现精准快速降温;
步骤300、统筹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对机房所有安装位置的温湿度分布图,且根据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差异确定风道调度路径,利用通风调度通道将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互通以实现集中式冷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包括两种管理模式,分别为自我降温模式、主动送风调度模式和被动降温模式,其中,
当所述网状出风管道处于所述自我降温模式时,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所述一阶导通分段和所述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根据所述温湿度分布图调控开关状态;
当所述网状出风管道处于所述主动送风调度模式时,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所述一阶导通分段和所述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全部关闭,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最内层出气口的电气阀门为打开状态,且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其他出气口的电气阀门为关闭状态;
当所述网状出风管道处于被动降温模式时,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所述一阶导通分段和所述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全部打开,且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全部出风口的电气阀门为打开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根据每个安装位置的温湿度分布图的等温线以及最高温点位反向调控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以保证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内圈管道对应最高温点位以实现快速降温。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步骤300中,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的温湿度分布图,自动调控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开启并在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通过两种调控方式确定开启工作,两种调控方式分别为:
当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所述监测点位升温且超过设置阈值时,所述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在当前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开启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根据温湿度分布图的散热区域调控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环形散热面积;
当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所述监测点位继续升温时,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统筹所有温湿度监测系统在每个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优先开启处于待机状态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调控选定的吹风冷却设备与所述监测点位之间的所述通风调度管道打开,以增加监测点位的风速以加快降温速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有吹风冷却设备均开启降温工作后,在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所述监测点位继续升温时,所述数据处理系统根据与该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数据差异选定进行风道调度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将超出正常阈值低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为被动降温模式,且将超出正常阈值高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管理模式为主动送风调度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有的吹风冷却设备开启后,利用所述通风调度通道调度所有吹风冷却设备的风道流向以保持所有吹风冷却设备的开启状态。
或者通过调控所述吹风冷却设备按照限定功率范围的最低功率工作,以保持所有吹风冷却设备的开启状态,且保持机房的恒温状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实时监控每个吹风冷却设备所在的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变化以及超过阈值的温湿度分布范围,并对应调控吹风冷却设备的冷却区域,以确保机房冷却的均匀性和快速及时性;
(2)本发明根据不同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差异,保证吹风冷却设备的限定功率范围内工作,控制温湿度趋于正常阈值的吹风冷却设备通过通风调度通道对温湿度远远超过阈值的监测点位进行冷风传输,提高对温湿度远远超过阈值的监测点位冷却效率,同时保证了所有的吹风冷却设备保持为开启状态,避免频繁调控吹风冷却设备开关,且减少吹风冷却设备重启时的资源浪费,确保所有的吹风冷却设备在耗能较低的频率范围内安全工作,避免由于吹风冷却设备的降温需求过大而增加耗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房管理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状出风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房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吹风冷却设备;2-温湿度监测系统;3-网状出风管道;4-通风调度管道;5-数据处理系统;6-调度阀门;7-出气口;8-电气阀门;
31-内圈管道;32-中部管道;33-外圈管道;34-连通管道;35-第一导气口;36-第二导气口;37-单向气阀;38-控制阀门;
341-一阶导通分段;342-二阶导通分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本实施方式按照每个吹风冷却设备的最大降温作用区域,计算机房对吹风冷却设备的需求量并确定每个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且实时监控每个吹风冷却设备所在的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变化以及超过阈值的温湿度范围,并对应调控吹风冷却设备的冷却区域,以确保机房冷却的均匀性和快速及时性,另外,根据不同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差异,本实施方式在保证吹风冷却设备的限定功率范围内工作,控制温湿度趋于正常阈值的吹风冷却设备通过通风调度通道进行冷风传输,在提高对温湿度远远超过阈值的监测点位冷却效率的同时,还保证了所有的吹风冷却设备保持为开启状态,避免频繁调控吹风冷却设备开关,且减少吹风冷却设备重启时的资源浪费,确保所有的吹风冷却设备在耗能较低的频率范围内安全工作,避免由于吹风冷却设备的降温需求过大而增加耗能。
其中机房管理系统包括多台吹风冷却设备1、温湿度监测系统2、网状出风管道3、通风调度管道4和数据处理系统5。
众所周知,机房内布置有大量的数据设备,其散热量大,如没有及时排出热量,容易使设备过热而影响使用,而机房内的湿度也大大影响着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吹风冷却设备1是集除湿功能与降温功能于一体的,例如空调。
因此本实施方式根据每台吹风冷却设备1的最大降温作用区域以及机房的平铺面积,确定吹风冷却设备的需求量,并确定每个吹风冷却设备1在机房内的安装位置,且本实施方式对多台的吹风冷却设备1的降温除湿功率需求低,即确保了降温除湿的均匀性,又降低了机房温湿度管理的成本。
温湿度监测系统2用于实时监控每台吹风冷却设备1的安装位置对应的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参数,每个监测点位与每台吹风冷却设备1的安装位置一一对应。
网状出风管道3安装在每台吹风冷却设备1的产风口,在网状出风管道3的直线上设置对应不同环形散热面积的出风口,且同一个环形散热面积对应的出风口沿着某一固定方向顺序出风。
数据处理系统5用于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2的监控结果生成每个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温湿度分布图具体是指在机房的每个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变化,调控网状出风管道3的出风口开关以实现环形散热面积与温湿度分布图的匹配工作以使得不同的出风口包围的环形散热面积与温湿度分布图的面积相同。
现有的吹风冷却设备1大多只有一个出风口,但是由于机房的温度升高一般是由一个点扩散到一个面,一个出风口对于单个监测点位的降温效果也并不明显,因此本实施方式利用多个出风口形成对监测点位的不同环形散热面积,当机房的高温只存在在一个点时,则出风口的环形散热面积比较小,仅仅对这个高温点进行快速及时的降温处理,降低机房的温度不断升高而形成高温面的概率;而当机房存在高温面时,则对应改变出风口的环形散热面积,使得出风口的环形散热面积包围高温面以避免高温面的继续扩散,从而实现抑制温湿度变化。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创新点之一,如果同一个环形散热面积的出风口不是按照固定方向顺序出风,那么在某个出风口有可能会由于风向相反而抵制风速的问题,而本实施方式的网状出风管道3上对应同一个环形散热面积的出风口按照固定方向顺序出风,这样风向在网状出风管道3形成一个圆圈状,从而不会出现风向抵制的问题,那么出风口的风速稳定,来提高对机房的除湿降温效果。
通风调度管道4用于将两个相邻的网状出风管道3之间互通连接,且通风调度管道4为常闭状态,网状出风管道3通过通风调度管道4互通进行风道调度以实现集中式冷却。
数据处理系统5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2对每个监测点位的具体数据调控通风调度管道4的风道互通以减少能源损耗并加快冷却效率。
众所周知,当空调的制冷温度过低时,则此时的空调耗能很大,且当空调重启降温至设定温度的过程中,空调耗能同样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对机房温度的管理方式具体为:
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2对每个监测点位的具体监测结果调控对应的吹风冷却设备1先在耗能最低的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和除湿工作;
因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创新点之二,如果监测点位的温度湿度继续升高时,则根据所有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对比图,确定与当前的监测点位温湿度差异最大的网状出风管道3,也就是说,选取超过正常阈值最小的网状出风管道3进行风道调度,打开两个监测点位之间的通风调度管道4,既保持超过正常阈值最小的网状出风管道3对应的吹风冷却设备1开启状态,同时通过调度风道的方式,增加对高温区的降温速度。
另外,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设定环形散热面积的出风口按照固定方向顺序出风,不仅保证吹风冷却设备1自身的风速稳定,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通风调度时风向仍然按照固定方向流动,从而不会与吹风冷却设备1自身的风向产生抵制,还增加了风向流速,从而提高降温效率。
如图2所示,网状出风管道3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圈管道31、中部管道32和外圈管道33,且内圈管道31、中部管道32与外圈管道33的下表面分别设有出气口7,且在出气口7内设有电气阀门8,出气口7设置在不同直径的管道内,对应不同的环形散热面积。
内圈管道31、中部管道32和外圈管道33之间通过多条辐射状的连通管道34连接以形成蜘蛛网状的出风管道,且连通管道34分为设置在内圈管道21与中部管道32之间的一阶导通分段341,以及设置在中部管道32与外圈管道33之间的二阶导通分段342,内圈管道31和中部管道32的相对面上均设有与一阶导通分段341连通的第一导气口35,且中部管道32和外圈管道33的相对面上均设有与二阶导通分段342连通的第二导气口36,且在第一导气口35和第二导气口36的同一侧设有单向气阀37以保证所中部管道32和外圈管道33沿着固定方向顺序出风。
每个一阶导通分段341和二阶导通分段342上均设有控制阀门38,且控制阀门38为双向通风阀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述控制阀门38和电气阀门8均与所述数据处理系统5电性连接,数据处理系统5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2实时监控的监测点位的温度分布情况确定网状出风管道3的环形散热面积并调控控制阀门38的开关,同时调控电气阀门8打开以实现出风操作。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数据处理系统5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2实时监控的监测点位的的温湿度分布图,依次打开一阶导通分段341和二阶导通分段342上的控制阀门38,并依次打开内圈管道31、中部管道32与外圈管道33的下表面的出气口7,以实现增大环形散热面积。
通风调度管道4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网状出风管道3的内圈管道31之间,且通风调度管道4的两端均设有同步开关的调度阀门6,调度阀门6与数据处理系统5电性连接。数据处理系统5根据所有温湿度监测系统2实时监控的每个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情况,打开连通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差异最大的吹风冷却设备1之间的通风调度管道4的调度阀门6以实现集中式风道调度。
通风调度管道4设置两个相邻的网状出风管道3的内圈管道31之间,从而当环形散热面积最大时,通风调度管道4内的风向不会与网状出风管道3内的风向抵制,反而提高风速,从而起到同样的提高降温除湿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根据每台吹风冷却设备的最大降温作用区域以及机房的平铺面积,确定机房内的吹风冷却设备的需求量以及每个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
步骤200、利用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机房的温湿度并生成对应每个安装位置的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且在每台吹风冷却设备的产风口安装与温湿度分布图的面积对应匹配的网状出风管道,根据温湿度分布图的温湿度数值调控网状出风管道的环形散热面积以实现精准快速降温。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根据每个安装位置的温湿度分布图的等温线以及最高温点位反向调控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以保证吹风冷却设备的内圈管道对应最高温点位以实现快速降温,提高吹风冷却设备的降温除湿效率。
步骤300、统筹温湿度监测系统对机房所有安装位置的温湿度分布图,且根据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差异确定风道调度路线,利用通风调度管道将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互通以实现集中式冷却。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包括两种管理模式,分别为自我降温模式、主动送风调度模式和被动降温模式,其中,
当网状出风管道处于自我降温模式时,网状出风管道的一阶导通分段和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根据温湿度分布图调控开关状态,即此时监测点位的温度范围通过对应的吹风冷却设备可以调控在安全范围内。
当网状出风管道处于主动送风调度模式时,调控网状出风管道的一阶导通分段和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全部关闭,调控网状出风管道最内层出气口的电气阀门为打开状态,且调控网状出风管道的其他出气口的电气阀门为关闭状态。
当网状出风管道处于被动降温模式时,调控网状出风管道的一阶导通分段和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全部打开,且调控网状出风管道的全部出风口的电气阀门为打开状态。
即此时需要利用通风调度管道将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互通以实现集中式冷却,此时确定超出正常阈值最低的吹风冷却设备与超出正常阈值最高的吹风冷却设备之间的调度路线,且超出正常阈值最低的吹风冷却设备按照主动送风调度模式工作,且超出正常阈值最高的吹风冷却设备按照被动降温模式工作。
依次打开调度路线上的通风调度管道,以将超出正常阈值最低的吹风冷却设备的风流吹向超出正常阈值最高的吹风冷却设备上,以实现集中式加快冷却,这样超出正常阈值最低的吹风冷却设备无需关闭,同时超出正常阈值最高的吹风冷却设备无需调低降温温度,因此在减少机房管理耗能时,同样实现对监测点位的快速降温效果。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的温湿度分布图,自动调控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开启进行降温工作,且每台吹风冷却设备通过两种调控方式确定开启工作,两种调控方式分别为:
当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监测点位升温且超过设置阈值时,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温湿度监测系统在当前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开启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根据温湿度分布图的散热区域调控吹风冷却设备的环形散热面积;
当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监测点位继续升温时,数据处理系统统筹所有温湿度监测系统在每个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优先开启处于待机状态的吹风冷却设备,调控选定的吹风冷却设备与监测点位之间的通风调度管道打开,以增加监测点位的风速以加快降温速率。
所有吹风冷却设备均开启降温工作后,在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监测点位继续升温时,数据处理系统根据与该监测点位的温湿度数据差异最大选定进行风道调度的吹风冷却设备,更改风道调度的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为被动降温模式,且更改该监测点位对应的吹风冷却设备的管理模式为主动送风调度模式,而作为风道调度路径过渡区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管理模式保持自我降温模式。
且所有的吹风冷却设备开启后,利用通风调度通道调度所有吹风冷却设备的风道流向,从而保持所有吹风冷却设备的开启状态,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保证对机房的快速降温,确保机房的安全性。
或者通过调控吹风冷却设备按照限定功率范围的最低功率工作,以保持所有吹风冷却设备的开启状态,且保持机房的恒温状态,提高机房的寿命。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吹风冷却设备(1),所述吹风冷却设备(1)的需求量由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1)的最大降温作用区域以及机房的平铺面积决定,并根据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1)的最大降温作用区域确定所述吹风冷却设备(1)在机房内的安装位置;
温湿度监测系统(2),用于实时监控对应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1)的安装位置的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参数,每个监测点位与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1)的安装位置一一对应;
网状出风管道(3),安装在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1)的产风口,在所述网状出风管道(3)的直径上设置对应不同环形散热面积的出风口,且相同直径的所述出风口沿着某一固定方向顺序出风;
通风调度管道(4),用于将两个相邻的所述网状出风管道(3)之间互通连接,且所述通风调度管道(4)为常闭状态,所述网状出风管道(3)通过所述通风调度管道(4)互通进行风道调度以实现集中式冷却;
数据处理系统(5),用于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2)的监控结果生成每个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
所述数据处理系统(5)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3)的出风口开关以将环形散热面积与温湿度分布图匹配,直至同一直径的不同出风口包围的所述环形散热面积与所述温湿度分布图的面积相同,且所述数据处理系统(5)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2)对每个监测点位的具体数据调控所述通风调度管道(4)的风道互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出风管道(3)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圈管道(31)、中部管道(32)和外圈管道(33),所述内圈管道(31)、中部管道(32)和外圈管道(33)之间通过多条辐射状的连通管道(34)连接形成蜘蛛网状的出风管道,且所述连通管道(34)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圈管道(21)与所述中部管道(32)之间的一阶导通分段(341),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部管道(32)与所述外圈管道(33)之间的二阶导通分段(342),所述内圈管道(31)和所述中部管道(32)的相对面上均设有与所述一阶导通分段(341)连通的第一导气口(35),且所述中部管道(32)和外圈管道(33)的相对面上均设有与所述二阶导通分段(342)连通的第二导气口(36),且在所述第一导气口(35)和所述第二导气口(36)的同一侧设有单向气阀(37),所述单向气阀(37)为常开状态,且所述单向气阀(37)用于调控所述中部管道(32)和外圈管道(33)沿着固定方向顺序出风;
所述内圈管道(31)、中部管道(32)与外圈管道(33)的下表面分别设有出气口(7),所述出气口(7)设置在正对第一导气口(35)或者第二导气口(36)的位置,在所述出气口(7)内设有电气阀门(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一阶导通分段(341)和所述二阶导通分段(342)上均设有控制阀门(38),且所述控制阀门(38)为双向通风阀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5)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2)实时监控的所述监测点位的温度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网状出风管道(3)的环形散热面积并调控所述控制阀门(38)的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调度管道(4)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网状出风管道(3)的所述内圈管道(31)之间,且所述通风调度管道(4)的两端均设有同步开关的调度阀门(6),所述控制阀门(38)、调度阀门(6)和电气阀门(8)均与所述数据处理系统(5)电性连接;
所述数据处理系统(5)根据所有温湿度监测系统(2)实时监控的每个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情况,打开连通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差异最大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1)之间的通风调度管道(4)以实现集中式风道调度。
5.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根据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最大降温作用区域以及机房的平铺面积,确定所述机房内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需求量以及每个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
步骤200、利用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机房的温湿度,并生成对应每个安装位置的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且在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产风口安装与温湿度分布图的面积对应匹配的网状出风管道,根据所述温湿度分布图的温湿度数值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环形散热面积以实现精准快速降温;
步骤300、统筹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对机房所有安装位置的温湿度分布图,且根据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差异确定风道调度路径,利用通风调度通道将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互通以实现集中式冷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包括三种管理模式,分别为自我降温模式、主动送风调度模式和被动降温模式,其中,
当所述网状出风管道处于所述自我降温模式时,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一阶导通分段和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根据所述温湿度分布图调控开关状态;
当所述网状出风管道处于所述主动送风调度模式时,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一阶导通分段和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全部关闭,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最内层出气口的电气阀门为打开状态,且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其他出气口的电气阀门为关闭状态;
当所述网状出风管道处于被动降温模式时,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一阶导通分段和二阶导通分段上的控制阀门全部打开,且调控所述网状出风管道的全部出风口的电气阀门为打开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每个安装位置的温湿度分布图的等温线以及最高温点位反向调控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安装位置,以保证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内圈管道对应最高温点位以实现快速降温。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00中,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的温湿度分布图,自动调控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开启并在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每台所述吹风冷却设备通过两种调控方式确定开启工作,两种调控方式分别为:
当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所述监测点位升温且超过设置阈值时,所述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在当前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开启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根据温湿度分布图的散热区域调控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环形散热面积;
当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所述监测点位继续升温时,所述数据处理系统统筹所有温湿度监测系统在每个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分布图,优先开启处于待机状态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调控选定的吹风冷却设备与所述监测点位之间的所述通风调度管道打开,以增加监测点位的风速以加快降温速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吹风冷却设备均开启降温工作后,在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在限定功率范围内进行降温工作,且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监测到所述监测点位继续升温时,所述数据处理系统根据与该所述监测点位的温湿度数据差异选定进行风道调度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将超出正常阈值低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网状出风管道为被动降温模式,且将超出正常阈值高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管理模式为主动送风调度模式,而作为风道调度路径过渡区的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管理模式保持自我降温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的吹风冷却设备开启后,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系统的温湿度分布图调度所述通风调度通道的连通情况以保持所有所述吹风冷却设备的开启状态;
或者,通过调控所述吹风冷却设备按照限定功率范围的浮动功率工作,以保持所有吹风冷却设备的开启状态,且保持机房的恒温状态。
CN202110502626.2A 2021-05-09 2021-05-09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32965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2626.2A CN113296563B (zh) 2021-05-09 2021-05-09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2626.2A CN113296563B (zh) 2021-05-09 2021-05-09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6563A CN113296563A (zh) 2021-08-24
CN113296563B true CN113296563B (zh) 2022-02-15

Family

ID=77320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02626.2A Active CN113296563B (zh) 2021-05-09 2021-05-09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9656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74151U (zh) * 2013-03-01 2013-11-06 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口
CN106678991A (zh) * 2017-03-07 2017-05-17 重庆大学 一种适用于辐射空调的新风机组调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332201U (zh) * 2019-05-14 2020-04-17 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压缩空气制备的低能耗通用多模式智慧吸附干燥装置
CN211047740U (zh) * 2019-12-31 2020-07-17 无锡晟铭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房通道气流管理系统
CN111988964A (zh) * 2020-08-28 2020-11-24 张齐峰 机房气流群控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5092A (zh) * 2009-08-21 2011-03-30 全联有限公司 一种同时提供热水和暖风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6052033A (zh) * 2016-06-22 2016-10-2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数据中心的空调控制系统及多层级智能温控调度方法
CN109974174B (zh) * 2019-04-18 2024-04-16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基于神经模糊控制的数据机房散热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74151U (zh) * 2013-03-01 2013-11-06 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口
CN106678991A (zh) * 2017-03-07 2017-05-17 重庆大学 一种适用于辐射空调的新风机组调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332201U (zh) * 2019-05-14 2020-04-17 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压缩空气制备的低能耗通用多模式智慧吸附干燥装置
CN211047740U (zh) * 2019-12-31 2020-07-17 无锡晟铭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房通道气流管理系统
CN111988964A (zh) * 2020-08-28 2020-11-24 张齐峰 机房气流群控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6563A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97849A1 (zh) 控制方法、冷机系统、冷机控制器、冷却塔系统、冷却塔控制器、水泵系统和水泵控制器
US8442694B2 (en) Distribution of airflow in an HVAC system to optimize energy efficiency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tials
CN107255355B (zh)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和方法
US20110230131A1 (en) Method for regulating room comfort variables
CN201436492U (zh) 户式新风机空调系统
CN102563802A (zh) 一种通信机房送风的方法和系统
WO2019015403A1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13739371B (zh) 一种基于云端协同的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WO2020195338A1 (ja) 空調システムコントローラ
CN106091281B (zh) 一种变频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542188A (zh) 空调器的群控方法及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96563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房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9668270A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5705879A (zh) 基于操作状态和通信控制资源的使用
CN104964394B (zh) 一种基于风水联动的中央空调能效管控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04757138U (zh) 一种室内机
CN113251482B (zh) 一种智能建筑集成联动管理系统及方法
WO2023165125A1 (zh) 空调自清洁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867221A (zh) 一种机房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WO2023165126A1 (zh) 空调除菌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698506A (zh) 一种建筑物内部柔性负荷中断响应管理方法
CN108036436B (zh) 空调器的除湿方法
CN214038734U (zh) 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CN203823996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8410141U (zh) 一种具有相互调节功能的组合式能源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Yuanliang

Inventor after: Fu Qiang

Inventor after: She Kang

Inventor after: Wen Qixin

Inventor after: Dong Zhenting

Inventor after: Lu Wei

Inventor before: Liu Yuanliang

Inventor before: Dong Zhenting

Inventor before: Lu Wei

Inventor before: She Ka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