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0465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0465B
CN113270465B CN202110571823.XA CN202110571823A CN113270465B CN 113270465 B CN113270465 B CN 113270465B CN 202110571823 A CN202110571823 A CN 202110571823A CN 113270465 B CN113270465 B CN 1132704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area
cathode layer
optical coupling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18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0465A (zh
Inventor
汪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18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704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70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0465A/zh
Priority to US17/600,387 priority patent/US20240049563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17259 priority patent/WO202224705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0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04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1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3Multilayers, e.g. opaque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4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平面显示区和位于平面显示区至少一侧的曲面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阴极层和光耦合层,阴极层覆盖发光层,光耦合层设置于阴极层上,阴极层和光耦合层中的至少一个在曲面显示区的厚度与在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不同,使得发光层在曲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大于在平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以此提升曲面显示区的亮度,从而改善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的亮度比平面显示区的亮度偏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器件是指在电场作用下使有机材料发光的器件,采用OLED器件的OLED显示面板具有视角宽、相应时间短、对比度高、可实现超薄以及柔性显示的特点。OLED显示面板按照光源射出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底发射OLED显示面板和顶发射OLED显示面板,相较于底发射OLED显示面板,由于顶发射OLED显示面板具有较大的开口率和较高的显示色纯度等特点,使得顶发射OLED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由于顶发射OLED显示面板利用了光学微腔作用来提高垂直方向的发光效率,以至于在其他可视角度下,顶发射OLED显示面板的亮度会明显降低,同时会产生色偏。目前,曲面OLED显示面板包括平面显示区和位于平面显示区侧边的曲面显示区,由于曲面OLED显示面板属于朗伯发光体,其发光强度与面光源法线夹角的余弦成正比,正视曲面OLED显示面板时,曲面显示区与面光源法线的夹角比平面显示区更大,导致曲面显示区的亮度比平面显示区的亮度更低。
综上所述,现有曲面OLED显示面板存在曲面显示区的亮度比平面显示区的亮度偏低的问题。故,有必要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来改善这一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曲面OLED显示面板存在的曲面显示区的亮度比平面显示区的亮度偏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平面显示区和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至少一侧的曲面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发光层;
阴极层,覆盖所述发光层;以及
光耦合层,设置于所述阴极层上;其中:
所述阴极层和所述光耦合层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不同,所述发光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大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阴极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阴极层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阴极层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与所述阴极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2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纳米。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阴极层对应所述曲面显示区的部分设置有凹槽。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阴极层包括:
第一阴极层,所述第一阴极层设置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和所述曲面显示区;
第二阴极层,所述第二阴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阴极层与所述光耦合层之间,并且设置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其中:
所述第一阴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纳米且小于或等于20纳米,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纳米。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阴极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材料相同。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阴极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材料不同,所述第一阴极层的折射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折射率;或者,所述第一阴极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折射率。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阴极层的材料包括镱、钙、镁和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材料包括镱、钙、镁和银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与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纳米。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光耦合层对应所述曲面显示区的部分在背离所述阴极层的一侧设置有凸起。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光耦合层包括:
第一光耦合层,所述第一光耦合层设置于所述曲面显示区;
第二光耦合层,所述第二光耦合层设置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和所述平面显示区;其中:
所述第一光耦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与所述阴极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光耦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背离所述阴极层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0纳米,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200纳米。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材料相同。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材料不同,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所属第二光耦合层的折射率;或者,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折射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折射率。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材料和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材料均为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平面显示区和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至少一侧的曲面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阴极层和光耦合层,阴极层覆盖发光层,所述光耦合层设置于所述阴极层上,所述阴极层和所述光耦合层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不同,所述发光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大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以此提升曲面显示区的亮度,从而改善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的亮度比平面显示区的亮度偏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曲面显示区在不同阴极层厚度以及不同观测角度下的仿真亮度曲线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曲面显示区在不同光耦合层厚度以及不同观测角度下的仿真亮度曲线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掩膜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平面显示区A1和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至少一侧的曲面显示区A2,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140、阴极层110和光耦合层120,所述阴极层110覆盖所述发光层140,所述光耦合层120设置于所述阴极层110上,所述阴极层110和所述光耦合层120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不同,所述发光层14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发光效率大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发光效率,如此可以提高曲面显示区A2的亮度,减少曲面显示区A2与平面显示区A1在大视角下亮度的差异,从而改善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A2的亮度比平面显示区A1的亮度偏低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图中未示出),所述显示区包括平面显示区A1和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A1左右两侧的曲面显示区A2,曲面显示区A2在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截面呈弯曲形态。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曲面显示区A2不仅限设置于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左右两侧,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上、下、左、右中的任意一侧或者相对两侧,或者设置于平面显示区A1的四周(即所谓的瀑布屏)。
具体的,所述显示面板为顶发射OLED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101、驱动电路层102、阳极层130和发光层140,所述驱动电路层102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1上,所述阳极层130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102上,并位于所述阴极层110背离所述光耦合层120的一侧,所述发光层140设置于所述阳极层130与所述阴极层110之间。所述阳极层130为全反射电极结构,所述阴极层110为半透明电极结构,所述阳极层130与所述发光层140以及所述阴极层110构成光学微腔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层130为氧化铟锡、银、氧化铟锡材料由下至上依次层叠所形成的叠层结构,其中位于底层的氧化铟锡的厚度为50纳米,位于中间的银的厚度为150纳米,位于顶层的氧化铟锡的厚度为50纳米。
在实际应用中,氧化铟锡也可以替换为其他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锌、氧化锌或者氧化镓锌等,银也可以替换为其他导电且不透明的金属材料,例如铜、铝或者钼等,仅需要使阳极层130由透明导电电极和金属电极依次层叠形成的叠层结构即可。位于底层的氧化铟锡的厚度还可以为10纳米、30纳米、70纳米或者10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10至100纳米之间即可。位于中间的银的厚度还可以为100纳米、130纳米、170纳米或者20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100至200纳米之间即可。位于顶层的氧化铟锡的厚度还可以为10纳米、30纳米、70纳米或者10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10至100纳米之间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如此可以减弱曲面显示区A2中微腔结构的微腔效应,使得曲面显示区A2的微腔效应弱于平面显示区A1的微腔效应,以此提高所述发光层14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发光效率,使得发光层14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发光效率大于在平面显示区A1的发光效率,从而有利于提升曲面显示区A2在大视角下的亮度。同时,阴极层110的透射率与阴极层110的厚度成反比,如此还可以使得所述阴极层110在曲面显示区A2的透射率大于阴极层110在平面显示区A1的透射率,以此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A2的亮度,从而改善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A2的亮度比平面显示区A1的亮度偏低的问题。
结合图2和表1,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曲面显示区在不同阴极层厚度以及不同观测角度下的仿真亮度曲线图,表1为曲面显示区在不同阴极层厚度下的仿真亮度值表,观测角度为观测视角与面板法线的夹角。本实验中光耦合层12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固定值150纳米,本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分别为:第一组L1,阴极层11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13纳米;第二组L2,阴极层11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10纳米;第三组L3,阴极层11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8纳米。
请参阅图2,观测角度由30°至70°变化的过程中,随着观测角度的逐渐增大,三组对照实验的亮度均逐渐减小,并且第一组L1的亮度始终小于第二组L2的亮度,第二组L2的亮度始终小于第三组L3的亮度。请参阅表1,当观测角度为50°时,第一组L1的亮度为3300cd/m2,第二组L2的亮度为4180cd/m2,第三组L3的亮度为4750cd/m2。由此可知,阴极层11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越小,曲面显示区A2亮度越大。
曲面显示区的阴极层厚度/nm <![CDATA[亮度(观测角度50°)/cd/m<sup>2</sup>]]>
13 3300
10 4180
8 4750
表1.曲面显示区在不同阴极层厚度下的仿真亮度值表
进一步的,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与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2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与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之差为6纳米。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与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之差不仅限于上述的6纳米,也可以为2纳米、5纳米、7纳米或者1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2纳米至10纳米之间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阴极层110对应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部分设置有凹槽113。如图1所示,所述阴极层110一体成型,所述阴极层110在位于平面显示区A1两侧的两个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部分设置有凹槽113,凹槽113的开口面积与曲面显示区A2的面积相等,如此使得阴极层11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小于在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
具体的,所述凹槽113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可以为6纳米。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凹槽113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不仅限于6纳米,还可以为2纳米、5纳米、7纳米或者1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2纳米至10纳米之间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阴极层110包括第一阴极层111和第二阴极层112,所述第一阴极层111设置于所述平面显示区A1和所述曲面显示区A2,所述第二阴极层112位于所述第一阴极层111与所述光耦合层120之间,并且设置于所述平面显示区A1,所述第一阴极层111和所述第二阴极层112分别采用两道蒸镀工艺制备而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和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均相等,所述第二阴极层112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内的厚度均相等,其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厚度为14纳米,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厚度为6纳米。如此,可以避免由于第一阴极层111的厚度过薄导致第一阴极层111的电阻过大,影响阴极层110的导电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第二阴极层112的厚度过大导致阴极层110的透过率降低,影响平面显示区A1的显示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厚度不仅限于上述的14纳米,也可以为8纳米、10纳米、12纳米、16纳米、18纳米或者2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8至20纳米之间即可。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厚度也不仅限于上述的6纳米,也可以为2纳米、4纳米、8纳米或者1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2至10纳米之间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材料包括镱、钙、镁和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材料包括镱、钙、镁和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材料为摩尔比为10:1的银镁合金,通过将性质活泼的低功函数的金属镁和化学性能稳定的高功函数的金属银一起蒸镀形成第一阴极层,不仅可以在发光层140上形成稳定坚固的合金电极,还可以提高OLED器件的量子效率和稳定性。所述第二阴极层112与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材料相同,也为摩尔比为10:1的银镁合金。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和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材料不仅限于上述的银镁合金,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材料可以包括镱、钙、镁和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材料也可以包括镱、钙、镁和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阴极层111与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与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材料不同,并且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折射率,例如第一阴极层111可以采用银镁合金,第二阴极层112可以采用银或者其他折射率较大的金属材料,如此可以避免发光层140发出的光线在从第一阴极层111传播至第二阴极层112中发生全反射,从而保证显示面板在平面显示区A1的亮度以及显示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折射率也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折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相等。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与图1所示的第一种显示面板和图3所示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结构不同的是,图4所示的第三种显示面板中,所述阴极层110在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均相等,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大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
结合图5和表2,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曲面显示区在不同光耦合层厚度以及不同观测角度下的仿真亮度曲线图,表2为曲面显示区在不同光耦合层厚度下的仿真亮度值表。本实验中,阴极层11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固定值13纳米,本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分别为:第四组L4,光耦合层12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80纳米;第五组L5,光耦合层12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100纳米;第六组,光耦合层12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120纳米;第七组,光耦合层12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为150纳米。
请参阅图5,观测角度由30°至70°变化的过程中,随着观测角度的逐渐增大,四组对照实验的亮度均逐渐减小,当观测视角大于37.5°且小于50°时,光耦合层120的厚度越大,曲面显示区A2的亮度也越大。请参阅表2,当观测角度为50°时,第四组L4的亮度为2200cd/m2,第五组L5的亮度为2200cd/m2,第六组L6的亮度为2500cd/m2,第七组L7的亮度为3300cd/m2。由此可知,在大视角的情况下,光耦合层12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越大,曲面显示区A2的亮度也就越大。
曲面显示区的光耦合层的厚度/nm <![CDATA[亮度(观测角度50°)/cd/m<sup>2</sup>]]>
80 2200
100 2200
120 2500
150 3300
表2.曲面显示区在不同光耦合层厚度下的仿真亮度值表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之差为20纳米。根据图4和表2可知,若光耦合层12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与光耦合层120在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之差小于10纳米时,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A2和平面显示区A1的亮度相等或者差异不大,通过限定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之差为20纳米,可以有效提升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A2的亮度,从而减小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A2与平面显示区A1的亮度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之差不仅限于上述的20纳米,也可以为11纳米、15纳米、30纳米等,仅需要大于10纳米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耦合层120对应所述曲面显示区A的部分在背离所述阴极层110的一侧设置有凸起123。如图4所示,所述光耦合层120一体成型,所述光耦合层120在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A1两侧的两个曲面显示区A2的部分背离阴极层110的一侧上均设置有凸起123,凸起123属于光耦合层120的一部分,如此可以使得光耦合层12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大于在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
具体的,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凸起123的厚度为20纳米。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凸起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不仅限于20纳米,也可以为11纳米、15纳米、30纳米等,仅需要大于10纳米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合层120包括第一光耦合层121和第二光耦合层122,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设置于所述曲面显示区A2,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设置于所述曲面显示区A2和所述平面显示区A1,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与所述阴极层110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背离所述阴极层110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光耦合层120包括第一光耦合层121和第二光耦合层122,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设置于所述曲面显示区A2,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设置于所述平面显示区A1和所述曲面显示区A2,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与所述阴极层110之间。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位置不仅限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与所述阴极层110之间,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背离所述阴极层110的一侧,如此同样可以使得光耦合层12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大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0纳米,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200纳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厚度为20纳米,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厚度为100纳米,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与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厚度之差为20纳米,根据表2可知,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A2的亮度大于在平面显示区A1的亮度。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厚度不仅限于上述的20纳米,也可以为10纳米、40纳米或者6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10纳米至60纳米之间即可。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厚度不仅限于上述的100纳米,也可以为50纳米、80纳米、120纳米、150纳米、180纳米或者200纳米等,仅需要介于50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材料和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材料均为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和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材料相同,均为NPB。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和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材料还可以为2TNATA等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材料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材料不同,并且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折射率,使得第一光耦合层121和第二光耦合层122构成折射率渐变的叠构,如此可以减小光线在曲面显示区A2的内反射损耗,增大曲面显示区A2内OLED器件出射光的出射角,从而进一步提升曲面显示区A2大视角下的亮度。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光耦合层121的折射率也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折射率,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层11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大于所述光耦合层120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的厚度。
具体的,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阴极层110包括第一阴极层111和第二阴极层112,第一阴极层111设置于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并且位于发光层140上,所述第一阴极层111在所述平面显示区A1和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相等。第二阴极层112仅设置于曲面显示区A2,并且位于第一阴极层111上,所述第二阴极层112在所述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的厚度介于8至20纳米之间,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厚度介于2至10纳米之间。所述第一阴极层111和所述第二阴极层112膜层的厚度可以与图3所示的第一种显示面板中的所述第一阴极层111和所述第二阴极层112的厚度相等,此处不再赘述。
光耦合层120包括第一光耦合层121和第二光耦合层122,第一光耦合层121仅设置于曲面显示区A2,并且位于第一阴极层111上,第一光耦合层121在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相等。第二光耦合层122设置于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并且覆盖第二阴极层112和第一光耦合层121,第二光耦合层122在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均相等。如此,通过减薄曲面显示区A2中阴极层110的厚度,并增加曲面显示区A2中光耦合层120的厚度,减弱曲面显示区A2中微腔结构的微腔效应,以此提升曲面显示区A2在大视角下的亮度,从而可以改善曲面显示区A2相较于平面显示区A1亮度偏低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的厚度介于10至60纳米之间,所述第二光耦合层122的厚度介于50至200纳米之间。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和第二光耦合层122的厚度可以与图3所示的第二种显示面板中的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和第二光耦合层122的厚度相等,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3以及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阴极层111、第二阴极层112、第一光耦合层121以及第二光耦合层122的材料同样适用于图7所示的第三种显示面板中的第一阴极层111、第二阴极层112、第一光耦合层121以及第二光耦合层122,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下面结合图8和图9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S10:提供衬底基板101,所述衬底基板101上形成有驱动电路层102和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的阳极层130,采用第一掩膜板21在所述阳极层130上沉积发光层140。
具体的,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掩膜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掩膜板21包括透光区211,所述透光区211对应图9中显示面板的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步骤S10中,发光层140分布于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且在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相等。
步骤S20:采用第一掩膜板21在所述发光层140上沉积第一阴极层111。
具体的,步骤S20中,采用第一掩膜板21在发光层140上沉积第一阴极层111,第一阴极层111设置于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且在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相等。
步骤S30:采用第二掩膜板22在所述第一阴极层111上沉积第二阴极层112。
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掩膜板22包括第二透光区221,所述第二透光区221与图9中平面显示区A1对应。所述步骤S30中,通过第二掩膜板22沉积第二阴极层112,使得第二阴极层112仅形成于平面显示区A1,从而使得曲面显示区A2中阴极层110的厚度小于平面显示区A1中阴极层110的厚度。
步骤S40:采用第三掩膜板23在所述第一阴极层111上沉积第一光耦合层121。
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三掩膜板23包括第三透光区231,所述第三透光区231与图9中曲面显示区A2对应。所述步骤S40中,采用第三掩膜板23在所述第一阴极层111上沉积第一光耦合层121,使得第一光耦合层121仅形成于曲面显示区A2。
步骤S50:采用第二掩膜板22在所述第二阴极层112和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上沉积第二光耦合层122。
具体的,步骤S40中,采用第二掩膜板22在所述第二阴极层112和所述第一光耦合层121上沉积第二光耦合层122,使得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均形成有第二光耦合层,从而使得曲面显示区A2的光耦合层120的厚度大于平面显示区A1的光耦合层120的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第二阴极层112、第一光耦合层121以及第二光耦合层122各自的材料以及膜层厚度可以与图9所示的第三种显示面板中的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第二阴极层112、第一光耦合层121和第二光耦合层122材料和厚度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减薄曲面显示区A2中阴极层110的厚度,并增加曲面显示区A2中光耦合层120的厚度,减弱曲面显示区A2中微腔结构的微腔效应,以此提升曲面显示区A2在大视角下的亮度,从而可以改善曲面显示区A2相较于平面显示区A1亮度偏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下面结合图11和图12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S10:提供衬底基板101,所述衬底基板101上形成有驱动电路层102和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的阳极层130,采用第一掩膜板21在所述阳极层130上沉积发光层140。
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掩膜板21包括透光区211,所述透光区211对应图12中显示面板的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步骤S10中,发光层140分布于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且在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相等。
步骤S20:采用第一掩膜板21在所述发光层140上沉积第一阴极层111。
具体的,步骤S20中,采用第一掩膜板21在发光层140上沉积第一阴极层111,第一阴极层111设置于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且在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相等。
步骤S30:采用第二掩膜板22在所述第一阴极层111上沉积第二阴极层112。
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掩膜板22包括第二透光区221,所述第二透光区221与图12中平面显示区A1对应。所述步骤S30中,通过第二掩膜板22沉积第二阴极层112,使得第二阴极层112仅形成于平面显示区A1,从而使得曲面显示区A2中阴极的厚度小于平面显示区A1中阴极的厚度。
步骤S40:采用第一掩膜板21在所述第一阴极层111和第二阴极层112上沉积光耦合层120。
具体的。所述步骤S40中,采用第一掩膜板21在所述第一阴极层111和第二阴极层112上沉积光耦合层120,使得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均形成有光耦合层120,且光耦合层120在平面显示区A1和曲面显示区A2的厚度相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中,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第二阴极层112以及光耦合层120各自的材料以及膜层厚度可以与图1所示的第一种显示面板中的所述第一阴极层111、第二阴极层112以及光耦合层120材料和厚度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减薄曲面显示区A2中阴极层110的厚度,并增加曲面显示区A2中光耦合层120的厚度,减弱曲面显示区A2中微腔结构的微腔效应,提高所述发光层14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发光效率,使得发光层140在曲面显示区A2的发光效率大于在平面显示区A1的发光效率,以此提升曲面显示区A2在大视角下的亮度,从而可以改善曲面显示区A2相较于平面显示区A1亮度偏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平面显示区和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至少一侧的曲面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阴极层和光耦合层,阴极层覆盖发光层,所述光耦合层设置于所述阴极层上,所述阴极层和所述光耦合层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不同,所述发光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大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以此提升曲面显示区的亮度,从而改善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区的亮度比平面显示区的亮度偏低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基准。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平面显示区和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至少一侧的曲面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发光层,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与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相同;
阴极层,包括第一阴极层和第二阴极层,所述第一阴极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并且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和所述曲面显示区,所述第二阴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极层的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并且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所述第一阴极层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折射率不同;以及
光耦合层,包括第一光耦合层和第二光耦合层,所述第一光耦合层位于所述曲面显示区,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极层的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光耦合层位于所述平面显示区和所述曲面显示区,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耦合层以及所述第二阴极层的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光耦合层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折射率不同;其中:
所述阴极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层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大于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所述发光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大于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发光效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层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与所述阴极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2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纳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层对应所述曲面显示区的部分设置有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纳米且小于或等于20纳米,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纳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材料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材料不同。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的材料包括镱、钙、镁和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阴极层的材料包括镱、钙、镁和银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曲面显示区的厚度与所述光耦合层在所述平面显示区的厚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纳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合层对应所述曲面显示区的部分在背离所述阴极层的一侧设置有凸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0纳米,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200纳米。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材料相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材料不同。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耦合层的材料和所述第二光耦合层的材料均为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571823.XA 2021-05-25 2021-05-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2704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1823.XA CN113270465B (zh) 2021-05-25 2021-05-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7/600,387 US20240049563A1 (en) 2021-05-25 2021-09-08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PCT/CN2021/117259 WO2022247056A1 (zh) 2021-05-25 2021-09-0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1823.XA CN113270465B (zh) 2021-05-25 2021-05-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0465A CN113270465A (zh) 2021-08-17
CN113270465B true CN113270465B (zh) 2023-05-12

Family

ID=77232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1823.XA Active CN113270465B (zh) 2021-05-25 2021-05-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9563A1 (zh)
CN (1) CN113270465B (zh)
WO (1) WO20222470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0465B (zh) * 2021-05-25 2023-05-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3264A (zh) * 2019-07-17 2019-10-1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337722A (zh) * 2019-05-24 2019-10-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色偏改善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0073852U (zh) * 2019-05-15 2020-02-1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2038B (zh) * 2017-08-02 2020-1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oled显示装置
KR102404974B1 (ko) * 2017-09-12 2022-06-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8053762B (zh) * 2017-12-06 2020-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8550610B (zh) * 2018-05-18 2020-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其指纹识别方法、其程序解锁方法及显示装置
US11877468B2 (en) * 2019-05-27 2024-01-16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444679B (zh) * 2019-06-27 2021-12-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610973A (zh) * 2019-09-20 2019-12-2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270465B (zh) * 2021-05-25 2023-05-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073852U (zh) * 2019-05-15 2020-02-1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337722A (zh) * 2019-05-24 2019-10-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色偏改善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0323264A (zh) * 2019-07-17 2019-10-1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49563A1 (en) 2024-02-08
WO2022247056A1 (zh) 2022-12-01
CN113270465A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46658B1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와 그 제조방법
CN100490593C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8922112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210367186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4362257A (zh) 一种顶发射o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设备
CN108470839B (zh) 一种改善视角特性的顶发射oled器件
KR102453921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572407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US20220359625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and oled display device
US7109652B2 (en) Top emissio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having reflective layer
CN110164912A (zh)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7046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9191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mano et al. 49.4 L: Late‐News Paper: Highly Transmissive One Side Emission OLED Panel for Novel Lighting Applications
KR20070037093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6486512B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有机发光显示器
US2023039745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511623B (zh) 光取出结构、显示屏体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64489B (zh) 阵列基板、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2095074B (zh) 一种掩模板、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US1183909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cathode set
KR20230120088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70119234A (ko) 반사 측벽을 가지는 유기전계발광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23072974A (ja) 表示装置
KR20120068506A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