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4433A - 配载平能电梯 - Google Patents

配载平能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4433A
CN113264433A CN202110720933.8A CN202110720933A CN113264433A CN 113264433 A CN113264433 A CN 113264433A CN 202110720933 A CN202110720933 A CN 202110720933A CN 113264433 A CN113264433 A CN 1132644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owage
car
counterweight
b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209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昭达
曾宪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stable Energy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7209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644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64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44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6Attenuation system for shocks, vibrations, imbalance, e.g. passengers on the same 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7/00Hoistway equipment
    • B66B17/12Counterpoi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68Cable weight compensat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载平能电梯,轿厢和对重架均设置在电梯梯井内,轿厢和对重架配备有配载系统、辅助动力系统和安全系统,轿厢和对重架均竖直地悬挂在板带滑轮组的两侧,配载系统能够为对重架进行配重,为轿厢提供主动力,辅助动力能够为轿厢提供辅助动力和主动制动,安全系统为轿厢提供紧急制动。放弃了传统电梯的曳引系统,取消曳引电机和曳引钢索,由轿厢与对重架挂在板带滑轮组上,对重拉绳功能由轻质板带实现;通过配载系统为对重架进行配重,实现电梯的对重功能,为轿厢提供主动力;从而实现对电梯运动的控制;通过安全系统获得轿厢的运动数据,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放弃了传统电梯的结构,实现了平能电梯理论的电梯结构。

Description

配载平能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配载平能电梯。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电梯按不同的分类方法种类繁多,但原理基本是一样的,轿厢与对重通过曳引钢索连接,通过对钢索的控制实现电梯的运行。
现有的电梯还存在很多不足:
1、安全度不足,轿厢快速滑落、甚至坠毁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电梯事故不时见诸报端,由于突然停电被关电梯等轻微安全事件更是常有不怪。主要原因是曳引钢索的一物多用,曳引钢索作为对重拉绳、动力传递绳和刹车力传递绳,钢索受力巨大而复杂,一旦断裂则意味着事故。自身不带备用电源,一旦外电断电会造成许多问题的出现;
2、运行速度受限,还是曳引钢索的一物多用,曳引钢索作为对重拉绳、动力传递绳和刹车力传递绳,钢索受力巨大而复杂,越快的速度对曳引钢索的性能要求越高,这是一个矛盾,它严重限制了电梯的速度。速度越快意味着同等额定荷载下更大的电机功率和耗能,当电梯速度超过5m/s时,从能耗角度考虑是极不可取的;
3、电梯耗能巨大,电梯需要曳引重物垂直运动,很多能量转化为重物的势能,耗能自然很大。并且,电梯没有一个能量回收系统,巨大的可回收能量被白白浪费掉了。
想要在现有电梯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更先进电梯技术是困难重重,加上以上所述现有电梯的不足,是时候构建一个全新的平安且节能的电梯(简称“平能电梯”)理论,在此基础上发明出先进电梯技术就是根本目的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提供配载平能电梯,克服现有电梯的缺点,实现多重安全保障,能够大幅度增加电梯的运行速度,以及能够大幅度节约能源。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配载平能电梯,包括轿厢和对重架,所述轿厢和对重架均设置在电梯梯井内,所述轿厢和对重架配备有配载系统、辅助动力系统和安全系统;
所述轿厢和对重架的上端通过连接板带连接,所述电梯梯井的顶面设置有板带滑轮组,所述连接板带绕过板带滑轮组的上侧,连接板带挂设在板带滑轮组上,轿厢和对重架均竖直地悬挂在板带滑轮组的两侧;
所述电梯梯井内设置有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均竖直地设置,所述轿厢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滑动支座,轿厢通过第一滑动支座与第一导轨进行连接,轿厢仅能沿着第一导轨上下运动,所述对重架设置有第二滑动支座,对重架通过第二滑动支座与第二导轨进行连接,对重架仅能沿着第二导轨上下运动;
所述配载系统能够为对重架进行配重,以调整对重架与轿厢之间的重量差,通过对重架与轿厢之间的重量差为轿厢提供主动力;
所述辅助动力系统能够在配载系统调整对重架与轿厢之间的重量差的基础上为轿厢提供辅助动力和主动制动;
所述安全系统能够获得轿厢的运动数据,当运动数据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为轿厢提供紧急制动。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动力系统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在轿厢上,所述第一导轨的竖直方向形成有齿条,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啮合连接在齿条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采用电动发电一体机。
进一步的,还包括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连接电动发电一体机的发电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限速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轨的长度方向两侧均形成有齿条,所述电机与齿轮之间设置有两轴同步输出齿轮箱,齿轮设置有两个,两个齿轮分别设置在两轴同步输出齿轮箱的两个输出轴上,两个齿轮分别啮合连接在第一导轨两侧的齿条上。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动力系统包括主动刹车机构,所述主动刹车机构设置在轿厢上,所述主动刹车机构靠近在第一导轨,主动刹车机构能够抱死在第一导轨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刹车机构包括第一刹车框体,第一刹车框体围绕着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刹车框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刹车锁块,第一刹车锁块的前端和第一刹车框体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刹车片;
所述第一刹车框体的后端外侧设置有电磁推杆,电磁推杆的杆体穿过第一刹车框体的后端连接到第一刹车锁块的后端,并且第一刹车锁块的后端连接有第一弹簧杆,第一弹簧杆穿过第一刹车框体的后端延伸出第一刹车框体外,第一弹簧杆的弹簧设置在第一刹车框体的后端外侧,所述电磁推杆通过通电进行推出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带采用复合碳纤维橡胶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和对重架通过多条连接板带连接,板带滑轮组设置有多组,每条连接板带挂设在一组板带滑轮组上。
进一步的,多条连接板带连接在轿厢的不同位置上,且连接板带与轿厢连接形成有多个第一连接点,多个第一连接点围绕形成的几何中心位于轿厢的顶部中心,多条连接板带连接在对重架不同的位置上,且连接板带与对重架连接形成有多个第二连接点,多个第二连接点围绕形成的几何中心位于对重架的顶部中心。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和对重架的下端连接有对重绳。
进一步的,所述对重绳与轿厢的连接位位于轿厢的底部中心,所述对重绳与对重架的连接位位于对重架的底部中心。
进一步的,所述轿厢和对重架分别连接在同一条对重绳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支座的框架围绕着第一导轨,并且第一滑动支座的框架的每个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滚珠,全部的第一滚珠均与第一导轨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支座至少设置有两个,轿厢的上端和下端均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动支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动支座的框架围绕着第二导轨,并且第二滑动支座的框架的每个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二滚珠,全部的第二滚珠均与第二导轨完全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轨设置有两个,所述对重架设置在两个第二导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和激光反射板,所述激光测距仪设置有两个,两个激光测距仪设置在轿厢的顶部,所述激光反射板设置在电梯梯井的顶面,两个激光测距仪的输出端朝向激光反射板;
所述激光测距仪与激光反射板之间的距离为测量距离,通过测量距离获得轿厢的位置,通过测量距离的变化获得轿厢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通过两个激光测距仪之间的测量距离差获得轿厢的偏移值。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系统包括保险刹车机构,所述保险刹车机构设置在轿厢上,所述保险刹车机构靠近在第一导轨,保险刹车机构能够抱死在第一导轨上。
进一步的,所述保险刹车机构包括第二刹车框体,第二刹车框体围绕着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刹车框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刹车锁块,第二刹车锁块的前端和第二刹车框体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第二刹车片;
所述第二刹车锁块的后端与第二刹车框体之间设置有电吸锁,并且第二刹车锁块的后端与第二刹车框体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杆,第二弹簧杆的弹簧块设置在第二刹车锁块与第二刹车框体之间,所述电吸锁通过通电实现吸合。
进一步的,所述安全系统包括缓冲器,所述缓冲器设置在电梯梯井的底部,所述缓冲器设置有两个,两个缓冲器分别位于轿厢和对重架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配载系统包括第一应力片组和第二应力片组,所述第一应力片组设置在连接板带上,第一应力片组能够测量连接板带的竖直方向的拉应力,获得对重架的重量,所述第二应力片组设置在辅助动力系统处,第二应力片组能够测量辅助动力系统主动制动时的摩擦力,获得对重架与轿厢之间的重量差,配载系统根据对重架与轿厢之间的重量差为对重架进行配重。
进一步的,所述配载系统包括配载水箱和储水箱,所述配载水箱设置在对重架内,所述储水箱设置有多个,储水箱设置在电梯停靠的楼层处,当电梯平层时,配载水箱能够与当层的储水箱连通,配载水箱向储水箱内排水或抽水。
进一步的,所述配载水箱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第一连接头通过第一导流管连通到配载水箱的底部位置,第一导流管路径上设置有双向水泵;
所述储水箱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第二连接头通过第二导流管连通到储水箱的底部位置;
所述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的端面之间能够对接,所述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之间通过配载连接机构实现接通或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配载连接机构包括电磁推拉杆和滑轨,所述第一连接头设置在滑轨上,所述第一连接头与电磁推拉杆连接,通过电磁推拉杆的作用带动第一连接头在滑轨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推拉杆设置在第一连接头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头通过连杆与电磁推拉杆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头的端面设置有电磁锁板,所述第二连接头的端面设置有与电磁锁板位置相对应的铁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头为橡胶软管,其端部由支撑架进行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头的端面设置有密封环,所述第二连接头的端面设置有与密封环位置相对应的弧槽。
进一步的,多个储水箱形成溢水补水结构,所述储水箱具有溢流出口、溢流入口、补水出口和补水入口,溢流出口的位置高于补水出口的位置;
位于上层的储水箱的溢流出口与位于下层的储水箱的溢流入口之间通过溢流管连通;
位于上层的储水箱的补水出口与位于下层的储水箱的补水入口之间通过补水管连通;
所述补水管设置有阀门,所述储水箱的设定有缺水线,当储水箱的储水量低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储水箱的补水入口的补水管的阀门打开,当储水箱内的储水量高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储水箱的补水入口的补水管的阀门关闭。
进一步的,还包括缓存水箱,所述缓存水箱设置有多个,缓存水箱设置电梯停靠的楼层处,所述缓存水箱与位于同一楼层的储水箱连接,所述缓存水箱的底部与储水箱的底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缓存水箱每隔一定的楼层设置一个,并且最上层楼层和最下层楼层必须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缓存水箱具有回水出口和回水入口,回水入口的位置高于回水出口的位置;
位于下层的缓存水箱的回水出口与位于上层的缓存水箱的回水入口之间通过回水管连通;
所述回水管设置有回水泵,当缓存水箱的储水量低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缓存水箱的回水入口的回水管的回水泵打开,当缓存水箱内的储水量高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缓存水箱的回水入口的回水管的回水泵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缺水线位于容纳1-1.5倍电梯的额定载重量的水容量处。
进一步的,所述缓存水箱连接有废水接入管和/或自来水接入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配载平能电梯放弃传统电梯的曳引系统,取消曳引电机和曳引钢索,由轿厢与对重架通过连接板带连接,挂在板带滑轮组上,对重拉绳功能由轻质板带实现;通过配载系统为对重架进行配重,以调整对重架与轿厢之间的重量差,实现电梯的对重功能,为轿厢提供主动力;轿厢附着在与第一导轨,设置在轿厢的辅助动力结构与第一导轨配合实现电梯的辅助动力传递、刹车力功能。从而实现对电梯运动的控制;通过安全系统获得轿厢的运动数据,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提供安全保障。放弃了传统电梯的结构,实现了平能电梯理论的电梯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配载平能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轿厢和对重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轿厢的辅助动力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电梯梯井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机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配载平能电梯的电梯控制系统原理图;
图7是本发明的配载平能电梯的辅助动力系统原理图;
图8是本发明的配载平能电梯的配载控制原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主动刹车机构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主动刹车机构的不通电状态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主动刹车机构的通电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一滑动支座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滑动支座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一种保险刹车机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保险刹车机构的通电状态示意图;
图16是图14的保险刹车机构的断电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配载水箱的配载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储水箱的配载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配载连接机构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配载连接机构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头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头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的第一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的第二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的第三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储水箱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储水箱的溢水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储水箱的补水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缓存水箱的回水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的溢水补水系统的溢水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的溢水补水系统的补水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的溢水补水系统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的溢水补水系统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轿厢;11、第一滑动支座;111、第一滚珠;12、主动刹车机构;121、第一刹车框体;122、第一刹车锁块;123、第一刹车片;124、电磁推杆;125、第一弹簧杆;126、第二应力片组;13、电机;131、齿轮;132、两轴同步输出齿轮箱;133、限速器;14、保险刹车机构;141、第二刹车框体;142、第二刹车锁块;143、第二刹车片;144、电吸锁;145、第二弹簧杆;15、激光测距仪;2、对重架;21、第二滑动支座;211、第二滚珠;3、电梯梯井;31、板带滑轮组;32、第一导轨;321、齿条;33、第二导轨;34、缓冲器;35、激光反射板;4、连接板带;41、第一应力片组;5、对重绳;
7、配载系统;71、配载水箱;711、第一连接头;712、第一导流管;713、双向水泵;72、储水箱;721、第二连接头;722、第二导流管;723、溢流出口;724、溢流入口;725、补水出口;726、补水入口;727、溢流管;728、补水管;729、阀门;73、配载连接机构;731、电磁推拉杆;732、滑轨;733、连杆;734、电磁锁板;735、铁块;736、支撑架;737、密封环;738、弧槽;74、缓存水箱;741、回水出口;742、回水入口;743、回水管;744、回水泵;745、废水接入管;746、自来水接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配载平能电梯,包括轿厢1和对重架2,轿厢1和对重架2均设置在电梯梯井3内,轿厢1和对重架2配备有配载系统7、辅助动力系统和安全系统;轿厢1和对重架2的上端通过连接板带4连接,电梯梯井3的顶面设置有板带滑轮组31,连接板带4绕过板带滑轮组31的上侧,连接板带4挂设在板带滑轮组31上,轿厢1和对重架2均竖直地悬挂在板带滑轮组31的两侧;电梯梯井3内设置有第一导轨32和第二导轨33,第一导轨32和第二导轨33均竖直地设置,轿厢1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滑动支座11,轿厢1通过第一滑动支座11与第一导轨32进行连接,轿厢1仅能沿着第一导轨32上下运动,对重架2设置有第二滑动支座21,对重架2通过第二滑动支座21与第二导轨33进行连接,对重架2仅能沿着第二导轨33上下运动;配载系统7能够为对重架2进行配重,以调整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通过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为轿厢1提供主动力;辅助动力系统能够在配载系统7调整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的基础上为轿厢1提供辅助动力和主动制动;安全系统能够获得轿厢1的运动数据,当运动数据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为轿厢1提供紧急制动。
发明人提出的平能电梯理论:
1、拥有独立的多重安全保障系统:安全是电梯的最根本要求,现有电梯将安全和动力、刹车等多项功能均依靠细长的曳引绳来实现的做法,事实证明是很难完全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因此哪怕增加一定的成本,建立独立的安全保障系统是必须的。
2、设有电梯自带的备用电源:杜绝由于突然断电产生的诸多不良后果。
3、取消曳引钢索,其对重拉绳功能由轻质板带实现,动力传递、刹车力功能由主钢轨实现:该改变让电梯的大幅提速和完全杜绝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成为可能,使动力传输、刹车的效果更好。
4、能量守恒原理:长期而言多少东西拉上去,就有多少东西拉下来。扣除占比较小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损耗、机械运行损耗、风阻损耗,绝大部分的能量是能回收的——这是做出能够大幅节能电梯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能量平衡回收系统以实现大幅节能的发明目标。
本方案的配载平能电梯放弃传统电梯的曳引系统,取消曳引电机和曳引钢索,由轿厢1与对重架2通过连接板带4连接,挂在板带滑轮组31上;通过配载系统7为对重架2进行配重,以调整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实现电梯的对重功能,为轿厢1提供主动力;轿厢1附着在与第一导轨32,设置在轿厢1的辅助动力结构与第一导轨32配合实现电梯的辅助动力传递、刹车力功能。从而实现对电梯运动的控制。通过安全系统获得轿厢1的运动数据,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提供安全保障。放弃了传统电梯的结构,实现了上述平能电梯理论的电梯结构。
其中,连接板带4优选采用过复合碳纤维橡胶形成,复合碳纤维橡胶形成连接板带4相对于钢索而言,具有更轻、强度更高、更稳定的特性,并且能够使其结构设置成板带形状,更好地平衡连接板带4两端悬挂轿厢1和对重架2的受力,更好地限制轿厢1和对重架2的偏移。
本方案的配载平能电梯的运行方式,每当电梯平层,当电梯平层具有乘客出入轿厢1时,轿厢1的重量改变,在电梯再次运动之前,电梯控制系统控制对重架2的配重量,都通过配载系统7能够为对重架2进行配重,配载系统7是配载平能电梯的主动力源,使对重架2的重量变化到中央控制单元指令的范围,以保持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
第一滑动支座11让轿厢1可以牢靠地附着在第一导轨32上,第二滑动支座21让对重架2可以牢靠地附着在第二导轨33上,使轿厢1和对重架2必然地竖直地悬挂在板带滑轮组31的两侧,无视仅依靠板带滑轮组31和连接板带4悬挂而产生的摆动,并能让轿厢1顺着第一导轨32顺畅滑行,对重架2顺着第二导轨33顺畅滑行。
其中三种最常用的配重控制情形:
第一种配重控制情形,最节能配重,在运动方向端多配重量。
优点是配载控制设置简单,只要松开电梯制动,电梯将以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起动,并快速到达额定速度,相当于电机零起动,拥有最节能的效果,甚至如果配备有发电机,还能额外发电。
缺点是在短距荷载频繁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每次都需要一定的配载时间和配载能量,会出现电梯运行缓慢的情况,同时配载需要消耗一定电能,从节能角度看可能并非最优。
第二种配重控制情形,完全对重,每次配重使对重架2与轿厢1的重量完全相等。
第二种情形由辅助动力系统提供辅助动力,一般配备电机,轿厢1设置有电机13,第一导轨32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齿条321,电机13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131,齿轮131啮合连接在齿条321上,通过电机13带动齿轮131正转或反转从而带动轿厢1上升或者下降。
优点是配载控制设置简单,简单进行配载,并且电梯相当于零质量,拥有最高效的起动和刹车性能。
由于电梯近乎零质量运行,对电机13的额定功率要求低,一般的中小型电机13就能实现带动轿厢1上升或者下降。
缺点是在短距荷载频繁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每次都需要一定的配载时间和配载能量,会出现电梯运行缓慢的情况,同时配载需要消耗一定电能,从节能角度看可能并非最优。
第三种配重控制情形,最优综合效应配重,通过一定的程式综合衡量配载的时间损耗和能量损耗,以取得最好效应为目标来确定是采用“完全对重”、“最节能配重”还是不做配重动作直接靠电机动力运行。
优点是拥有最佳的乘梯体验,可能在总体节能效果上也是最优。
缺点是配载控制设置复杂,有时甚至需要一梯一程式。
通过主动刹车机构12实现电梯的制动,在电梯达到相应的楼层位置时,电梯系统控制电机13不运行,并控制主动刹车机构12够抱死在第一导轨32上,使电梯平层,出入乘客。
平层时,通过连接板带4上的第一应力片组41测量连接板带4的竖直方向的拉应力,获得对重架2的重量,通过主动刹车机构12设置的第二应力片组126测量主动刹车机构12抱死在第一导轨32时的摩擦力,获得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确定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后,配载系统7根据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为对重架2进行配重。
参见图6,整体电梯的可实施控制方式,电梯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单元对收到的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并依据设定的处理程序控制电梯的运行。
信息采集:轿厢1的荷载信息,可以通过第一应力片组42和第二应力片组126的电流变化,按一定的程式计算获得;轿厢1的位置速度信息,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15获得,通过对比两个激光测距仪15的相对位置变化可快速检测出非正常的轿厢1偏移情况,超出设定范围自动报警;楼层运动信息,通过设在各楼层及轿厢1内的按键收集。
信息交互:动力控制模板,接收电梯动力系统的实时信息并对其进行控制;电梯门控,综合各项相关信息对电梯门进行控制;消防信息与控制,轿厢1内设烟感和温感,与梯外消防系统连接,接受消防指令对电梯进行控制。配载控制,按照电梯配重原理,接受实时对重差信息实现电梯配载的控制。
信息输出:信息显示,由设在各楼层和轿厢内的显示屏组成;电梯报警,包括消防报警、过载报警、轿厢严重偏移报警、紧急停靠警示;轿厢1刹车控制,综合各项相关信息对电梯的主动刹车机构12和保险刹车机构14进行控制。
以下介绍电梯更具体实施结构。
辅助动力系统的具体实施结构:
图5展示了一种电机13的更具体实施结构,电机13作为辅助动力系统的辅助动力源,设置在轿厢1上,第一导轨32的竖直方向两侧均形成有齿条321,电机13与齿轮131之间设置有两轴同步输出齿轮箱132,齿轮131设置有两个,两个齿轮131分别设置在两轴同步输出齿轮箱132的两个输出轴上,两个齿轮131分别啮合连接在第一导轨32两侧的齿条321上。在两轴同步输出齿轮箱132的加持下,电机13输出的动能转换效率会更高,理论能将电梯速度提高一倍,并且由于两个齿轮131位于第一导轨32的两侧,夹持着第一导轨32,也有效地避免了轿厢1偏移使齿轮131与齿条321分离的可能性。
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有限速器133,限速器133通过皮带与电机13的输出端联动,限速器133能够限制电机13的输出端的最大转速,电机13限制电梯的最大速度是通过限速器133实现的,电机13的输出端只能在该最大转速以下运行,当电机13的输出端转速达到最大转速时,限速器133限制电机13的转速在最大转速。
电机13与轿厢1之间设置有减震板,减震板能够缓冲电机13工作产生的震动,使轿厢1平稳运行,也能够控制轿厢1的偏移。
电机13采用电动发电一体机,在配载时,在运动方向端多配载重量,松开主动刹车机构12,电梯将以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起动,这种状态下,电机13处于发电状态,能够将电力反馈给电梯系统,过程中通过蓄电池对电能进行储备。
参见图7,蓄电池可以直接为电梯的控制电路提供电源,也可以连接功率转化器为电梯的主电路提供电源。电梯的主电路的输入端设置电源转换开关,电源转换开关分别连接着外电输入和蓄能电池。当蓄电池电量上升达90%时,电源转换开关切换到蓄电池输入,通过蓄电池为电梯的主电路提供电源;当蓄电池电量下降至20%时,电源转换开关切换到外电输入,通过外电为电梯的主电路提供电源。如果外电输入停电,电源转换开关切换到蓄电池输入,当蓄电池电量下降至20%时,电梯寻找最近楼层停止运行。
辅助动力系统包括主动刹车机构12,主动刹车机构12设置在轿厢1上,主动刹车机构12靠近在第一导轨32,主动刹车机构12能够抱死在第一导轨32上。
图9展示了一种主动刹车机构12的更具体实施结构,主动刹车机构12包括第一刹车框体121,第一刹车框体121围绕着第一导轨32,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刹车锁块122,第一刹车锁块122的前端和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刹车片123;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后端外侧设置有电磁推杆124,电磁推杆124的杆体穿过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后端连接到第一刹车锁块122的后端,并且第一刹车锁块122的后端连接有第一弹簧杆125,第一弹簧杆125穿过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后端延伸出第一刹车框体121外,第一弹簧杆125的弹簧设置在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后端外侧,电磁推杆124通过通电进行推出运动。
其制动原理,第一刹车框体121和第一刹车锁块122环抱第一导轨32,图10和图11分别展示了电磁推杆124在不通电和通电下的状态,电梯平层时,电磁推杆124通电,电磁推杆124向前推动第一刹车锁块122,第一刹车锁块122压向第一导轨32,随后电磁推杆124向后拉动第一刹车框体121压向第一导轨32,第一刹车锁块122的前端和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前端内侧上的第一刹车片123与第一导轨32接触,主动刹车机构12抱死在第一导轨32上,起到主动制动的功能,电梯系统控制电磁推杆124的行程和力度将决定制动力的大小。电梯运行时,电磁推杆124不通电,在第一弹簧杆125的干预下,电磁推杆124向后缩回,第一刹车框体121和第一刹车锁块122离开第一导轨32,实现制动松开。
图12展示了一种第一滑动支座11的更具体实施结构,第一滑动支座11的框架围绕着第一导轨32,并且第一滑动支座11的框架的每个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滚珠111,全部的第一滚珠111均与第一导轨32完全接触。轿厢1的第一滑动支座11至少有三个内侧面与第一导轨32接触,并且接触面设置有第一滚珠111,让轿厢1即使在偏压情况下依然顺畅滑动,并且更好地限制轿厢1偏移。而第一滑动支座11正常至少设置有两个,轿厢1的侧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动支座11。平行多个第一滑动支座11平衡轿厢1上端和下端之间不平衡的偏压,并且更好地限制轿厢1偏移。
图13展示了一种第二滑动支座21的更具体实施结构,第二滑动支座21的框架围绕着第二导轨33,并且第二滑动支座21的框架的每个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二滚珠211,全部的第二滚珠211均与第二导轨33完全接触。对重架2的第二滑动支座21至少有三个内侧面与第二导轨33接触,并且接触面设置有第二滚珠211,让对重架2即使在偏压情况下依然顺畅滑动,并且更好地限制对重架2偏移。对重架2的两侧最好设置都有第二导轨33,限制对重架2的左右位置,确保对重架2仅能在两侧的第二导轨33之间上下运动并且更好地限制轿厢1偏移,以及更精确的完成配载。
具体的,轿厢1和对重架2通过多条连接板带4连接,板带滑轮组31设置有多组,每条连接板带4挂设在一组板带滑轮组31上,通过多条连接板带4的连带作用能够将轿厢1和对重架2的偏移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并且能够将轿厢1和对重架2的重量分散到每组板带滑轮组31上,避免同一板带滑轮组31承受过多重量。实施时,最好将多条连接板带4与轿厢1的多个连接位围绕形成的几何中心位于轿厢1的顶部中心,多条连接板带4与对重架2的多个连接位围绕形成的几何中心于对重架2的顶部中心,以更好地限制轿厢1和对重架2的偏移。
具体的,轿厢1和对重架2的下端连接有对重绳5,对重绳5为轿厢1和对重架2提供一个竖直向下且具有一定大小的作用力,该作用力用于平衡连接板带4以及连接电梯电力系统的外联电缆由于电梯高度不同形成的对重偏差。实施时,最好将对重绳5与轿厢1的连接位位于轿厢1的底部中心,对重绳5与对重架2的连接位位于对重架2的底部中心,以更好地限制对重偏差。并且,可以将轿厢1和对重架2分别连接在同一条对重绳5的两端,轿厢1和对重架2的位置高度之和一直都是相等的,轿厢1上升对重架2会随之下降,轿厢1上升下降对重架2会随之上升,对重绳5的两端也随之升降,一直保持悬挂在轿厢1和对重架2的下方,避免轿厢1和对重架2单独设置对重绳5,导致两条对重绳5都过于冗长,另对重绳5部分褶皱,改变平衡对重偏差的方向。
安全系统的具体实施结构:
参见图3,安全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15和激光反射板35,激光测距仪15设置有两个,两个激光测距仪15设置在轿厢1的顶部,激光反射板35设置在电梯梯井3的顶面,两个激光测距仪15的输出端朝向激光反射板35;通过激光测距仪15发射激光光束随时感知激光测距仪15与激光反射板35之间的距离,激光测距仪15与激光反射板35之间的距离为测量距离,通过测量距离获得轿厢1的位置,通过测量距离的变化获得轿厢1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通过两个激光测距仪15之间的测量距离差获得轿厢1的偏移值。能够快速检测出非正常的轿厢偏移情况,超出设定范围自动报警,并且及时激动轿厢1。
安全系统包括保险刹车机构14,保险刹车机构14设置在轿厢1上,保险刹车机构14靠近在第一导轨32,保险刹车机构14能够抱死在第一导轨32上。
图14展示了一种保险刹车机构14的更具体实施结构,保险刹车机构14包括第二刹车框体141,第二刹车框体141围绕着第一导轨32,第二刹车框体14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刹车锁块142,第二刹车锁块142的前端和第二刹车框体141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第二刹车片143;第二刹车锁块142的后端与第二刹车框体141之间设置有电吸锁144,并且第二刹车锁块142的后端与第二刹车框体141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杆145,第二弹簧杆145的弹簧设置在第二刹车锁块142与第二刹车框体141之间,电吸锁144通过通电实现吸合。
其制动原理,第二刹车框体141和第二刹车锁块142环抱第一导轨32,图15和图16分别展示了电吸锁144在通电和断电下的状态,电梯正常运行时,电吸锁144通电吸合,第二刹车框体141和第二刹车锁块142不与第一导轨32接触,制动松开,不影响电梯正常运行。电梯断电时,电吸锁144断电松开,在第二弹簧杆145的作用下,第二弹簧杆145向前推动第二刹车锁块142,第二刹车锁块142压向第一导轨32,随后第二弹簧杆145向后拉动第二刹车框体141压向第一导轨32,第二刹车锁块142的前端和第二刹车框体141的前端内侧上的第二刹车片143与第一导轨32接触,保险刹车机构14抱死在第一导轨32上,起到断电保险制动的功能,以达到断电保护,避免断电造成险情。
此外,电梯梯井3的底面设置有缓冲器34,缓冲器34设置有两个,两个缓冲器34分别位于轿厢1和对重架2的下方,缓冲器34对电梯安全提供进一步的保障,也能在维护电梯的过程中支撑电梯。
配载系统的具体实施结构:
参见图1,配载系统7包括配载水箱71和储水箱72,所述配载水箱71设置在对重架2内,所述储水箱72设置有多个,储水箱72设置在电梯停靠的楼层处,当电梯平层时,配载水箱71能够与当层的储水箱72连通,配载水箱71向储水箱72内排水或抽水。
图17-18展示了一种配载连接结构的更具体实施结构,配载水箱7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711,第一连接头711通过第一导流管712连通到配载水箱71的底部位置,第一导流管712路径上设置有双向水泵713;储水箱7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721,第二连接头721通过第二导流管722连通到储水箱72的底部位置;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的端面之间能够对接,所述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之间通过配载连接机构73实现接通或分离。
参见图8,其工作方式为,当电梯平层时,电梯驻停并开门,乘客出入轿厢1,电梯门重新关闭前,系统启动配载连接机构73将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接通,双向水泵713等待工作;电梯门重新关闭后电梯再次启动前,系统监测轿厢1和对重架2之间的对重差,若轿厢1和对重架2之间的对重差符合系统设定的要求,配载连接机构73将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分离,电梯直接再次启动;若轿厢1和对重架2之间的对重差不符合系统设定的要求,系统启动双向水泵713,双向水泵713向需求方向开启,配载水箱71向储水箱72内排水或抽水,直到对重实时检测满足系统设定要求,关停双向水泵713,配载连接机构73将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分离,电梯再次启动。
具体的,参见图19-20,配载连接机构73包括电磁推拉杆731和滑轨732,第一连接头711设置在滑轨732上,第一连接头711与电磁推拉杆731连接,通过电磁推拉杆731的作用带动第一连接头711在滑轨732上移动。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的初始位置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且具有一小段距离,电梯运行时,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之间的位置不影响对重架2的升降运动。通过启动电磁推拉杆731,电磁推拉杆731带动第一连接头711在滑轨732上向前移动,使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的端面之间对接,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之间实现接通。关闭电磁推拉杆731,电磁推拉杆731带动第一连接头711在滑轨732上向后移动,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之间实现分离。
电磁推拉杆731设置在第一连接头711的上方,电磁推拉杆731可以设置在对重架2的顶面,第一连接头711通过连杆733与电磁推拉杆731进行连接,在对重架2的顶面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连杆733的导孔。电磁推拉杆731和第一连接头711不设置在同一个高度位置上,能够使得第一连接头711具有更充足的水平移动位置,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的初始位置距离能够更远,保证不会影响对重架2的升降运动。
具体的,参见图21-22,第一连接头711的端面设置有电磁锁板734,所述第二连接头721的端面设置有与电磁锁板734位置相对应的铁块735。配载连接机构73将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接通,当第一连接头711靠近第二连接头721,启动电磁锁板734,使电磁锁板734磁化,第一连接头711的电磁锁板734和第二连接头721的铁块735互相吸引,使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之间的接口被牢牢锁定。
具体的,参见图23,所述第二连接头721为橡胶软管,其端部由橡胶支撑架736进行支撑。第二连接头721采用具有柔性的橡胶材料形成,在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接通的过程中,第二连接头721能够产生微量位移,能够解决施工过程中以及电梯长期运行后,所产生的难以克服的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具体位置的误差,能够确保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能够顺利接通。而在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接通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上下的微量位移,为此,橡胶支撑架736同样采用具有柔性的橡胶材料形成,能够承受被微幅压下和拉动。
图23-25展示了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的连接状态的变化,图23为配载连接机构73启动前的状态,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具有一定的距离,启动电磁推拉杆731,第一连接头711靠近第二连接头721,图24为配载连接机构73启动后第一连接头711靠近第二连接头721的状态,启动电磁锁板734,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锁定,图25为配载连接机构73启动后第一连接头711接通第二连接头721的状态。
具体的,如图21-22所示,第一连接头711的端面设置有密封环737,第二连接头721的端面设置有与密封环737位置相对应的弧槽738。配载连接机构73将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接通,第一连接头711的密封环737扣入第二连接头721的弧槽738内,使第一连接头711与第二连接头721的端面密封,避免在配载过程中产生滴漏。
图26、32展示了一种储水箱溢水补水结构的更具体实施结构,多个储水箱72形成溢水补水结构,储水箱72具有溢流出口723、溢流入口724、补水出口725和补水入口726,溢流出口723的位置高于补水出口725的位置;位于上层的储水箱72的溢流出口723与位于下层的储水箱72的溢流入口724之间通过溢流管727连通;位于上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出口725与位于下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入口726之间通过补水管728连通;补水管728设置有阀门729,储水箱72的设定有缺水线,当储水箱72的储水量低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入口726的补水管728的阀门729打开,当储水箱72内的储水量高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入口726的补水管728的阀门729关闭。
构造溢水补水系统的理由是,因为,配载电梯的运行方式是通过电梯轿厢内的重量去平衡配载的,所以,配载系统7会将用于配载的水量带到不同的楼层中。例如,配载系统7在五层补充了水量,然后在八层和十层排出了水量,这会使得位于五层的储水箱72的储水量减少了,位于八层和十层的储水箱72的储水量增加了。此时,如果没有补水结构,位于五层的储水箱72的储水量可能会缺水,不足以为下次继续为配载系统7提供水量;如果没有溢流结构,位于八层和十层的储水箱72的储水量可能直接溢出,导致系统的总水量过渡流失。即使储水箱72设计的很大,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并且在每层都设很大的储水箱72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是在每层都连接自来水输入,就会导致巨大的水资源浪费,而且达不到节约电能。
其实现方式为,通过在电梯停靠的楼层各层设有储水箱72,上下层的储水箱72之间相连,通过利用重力实现竖向系统调节,让每层每一时刻都有足够的储水用于配载,保证整个配载系统7的补水系统平衡,来实现配载系统7平衡运行。
上下两层储水箱72之间形成有溢流结构和补水结构。当位于上层的储水箱72的储水量饱和时,通过溢流结构向位于下层的储水箱72排放水量;当位于下层的储水箱72的储水量不足时,通过补水结构向位于上层的储水箱72索要水量;溢流结构和补水结构的组合,使得储水箱72内不会缺水影响配置工作,也不会因为满溢导致系统的总水量过渡流失。
补水结构实施方式,参见27、30,储水箱72设定有一个缺水线,设定缺水线的单位为1Q,1Q为1-1.5倍所应用的电梯的额定载重量相等的水容量。当储水箱72的储水量低于1Q时,连接在当前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入口726的补水管728的阀门729打开,向位于上层的储水箱72索要水量,直到补充储水量到1Q再将阀门729关闭。每一层的储水箱72都会实行该步骤,所以会使得每一层的储水箱72每时每刻都保持有能够提供给配载系统7的储水量。其中,最上层的储水箱72比较特殊,因为其不存在位于上层的储水箱72,最上层的储水箱72的储水量低于1Q时,会从废水接入管745或自来水接入管746引入水量,优先选用废水接入管745引入水量,自来水接入管746作为应急使用,在楼层的废水都用完的时候才会从自来水接入管746引入水量。废水接入管745可以连接雨水回收、生活废水回收、最下层的储水箱72溢流回收等。
溢水结构实施方式,具体如图27、30所示,设定一个储水箱72的饱和线,饱和线储水箱72的水容量决定,储水箱72的水容量一般采用约2Q,饱和线约为1.7Q,溢流出口723设置在饱和线处,当储水箱72的储水量高于溢流出口723时,会通过溢流管727向位于下层的储水箱72排放水量,直到补充储水量低于溢流出口723。每一层的储水箱72都会实行该步骤,只有最下层的储水箱72的水量满溢会直接通过废水排出管储水系统外。重点是,如果只是第二层的储水箱72的水量满溢,需要第二层的储水箱72和最下层的储水箱72的水量同时满溢才能将水量溢出储水系统外,依次类推。并且,由于配载系统7运作时,会调用各层储水箱72的储水量,结果是,越高层的储水箱72的水量越难通过溢水结构溢出储水系统外,第二层以上的储水箱72的水量基本不会溢出储水系统外。整个储水系统不会因为满溢导致系统的总水量过渡流失,不需要频繁向外界频繁引入水量。
溢水补水的过程中通过第一透气孔稳定储水箱72内的负压。
上述溢水补水系统的进一步的结构,参见28、32,引入缓存水箱74,缓存水箱74设置有多个,缓存水箱74设置电梯停靠的楼层处,缓存水箱74与位于同一楼层的储水箱72连接,缓存水箱74的底部与储水箱72的底部相连。由于储水箱72设置在电梯梯井3内,体积不能设置过大,以免浪费电梯梯井3的设计空间或影响电梯运行,引出缓存水箱74增加储水箱72的实际最大储水量,缓存水箱74可以放置在电梯梯井3外,通过管道和储水箱72相连。由于缓存水箱74的和储水箱72的底部相连,缓存水箱74的实际储水量与所连接的储水箱72的实际储水量是相等的。
为了节约空间,不一定需要在每个楼层都设置有缓存水箱74,缓存水箱74可以每隔一定的楼层设置一个,可以基本满足系统完美运作的需求。但是引入缓存水箱74后,最上层楼层和最下层楼层两个关键的楼层必须设置缓存水箱74,不然失去引入缓存水箱74的意义,最上层楼层的缓存水箱74能够最有效地为整个溢水补水系统进行储水,最下层楼层的缓存水箱74能够最有效地避免整个溢水补水系统满溢。
在该结构中,形成有回水结构,缓存水箱74具有回水出口741和回水入口742,回水入口742的位置高于回水出口741的位置;位于下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出口741与位于上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入口742之间通过回水管743连通;回水管743设置有回水泵744,当缓存水箱74的储水量低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入口742的回水管743的回水泵744打开,当缓存水箱74内的储水量高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入口742的回水管743的回水泵744关闭。
回水结构实施方式,参见28、30,当缓存水箱74的实际储水量低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入口742的回水管743的回水泵744打开,向位于下层的缓存水箱74索要水量,直到补充实际储水量到1Q再将回水泵744关闭。回水出口741的位置一般高于缺水线,当位于下层的缓存水箱74的实际储水量低于缺水线时,即使位于上层的缓存水箱74实际储水量低于缺水线,位于下层的缓存水箱74也不能为位于上层的缓存水箱74提供水量。若位于下层的缓存水箱74不能为位于上层的缓存水箱74提供水量,可以从废水接入管745或自来水接入管746引入水量。
其中,缓存水箱74设置有浮球开关,浮球开关与连接在当前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入口742的回水管743的水泵744信号连接,浮球开关位置设置在缺水线处,当没有水接触到浮球开关时,浮球开关向水泵744发送开启信号。
回水的过程中通过第二透气孔稳定缓存水箱74内的负压。
缓存水箱74的实际储水量低于1Q时,会从废水接入管745或自来水接入管746引入水量,优先选用废水接入管745引入水量,自来水接入管746作为一般作为应急使用,在楼层的废水都用完的时候才会从自来水接入管746引入水量。一般在溢水、补水、回水的过程中,内循环某个环节不能执行才进行该步骤。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36)

1.配载平能电梯,包括轿厢(1)和对重架(2),所述轿厢(1)和对重架(2)均设置在电梯梯井(3)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和对重架(2)配备有配载系统(7)、辅助动力系统和安全系统;
所述轿厢(1)和对重架(2)的上端通过连接板带(4)连接,所述电梯梯井(3)的顶面设置有板带滑轮组(31),所述连接板带(4)绕过板带滑轮组(31)的上侧,连接板带(4)挂设在板带滑轮组(31)上,轿厢(1)和对重架(2)均竖直地悬挂在板带滑轮组(31)的两侧;
所述电梯梯井(3)内设置有第一导轨(32)和第二导轨(33),第一导轨(32)和第二导轨(33)均竖直地设置,所述轿厢(1)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滑动支座(11),轿厢(1)通过第一滑动支座(11)与第一导轨(32)进行连接,轿厢(1)仅能沿着第一导轨(32)上下运动,所述对重架(2)设置有第二滑动支座(21),对重架(2)通过第二滑动支座(21)与第二导轨(33)进行连接,对重架(2)仅能沿着第二导轨(33)上下运动;
所述配载系统(7)能够为对重架(2)进行配重,以调整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通过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为轿厢(1)提供主动力;
所述辅助动力系统能够在配载系统(7)调整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的基础上为轿厢(1)提供辅助动力和主动制动;
所述安全系统能够获得轿厢(1)的运动数据,当运动数据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为轿厢(1)提供紧急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力系统包括电机(13),所述电机(13)设置在轿厢(1)上,所述第一导轨(32)的竖直方向形成有齿条(321),所述电机(13)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131),所述齿轮(131)啮合连接在齿条(32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3)采用电动发电一体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连接电动发电一体机的发电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有限速器(13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32)的长度方向两侧均形成有齿条(321),所述电机(13)与齿轮(131)之间设置有两轴同步输出齿轮箱(132),齿轮(131)设置有两个,两个齿轮(131)分别设置在两轴同步输出齿轮箱(132)的两个输出轴上,两个齿轮(131)分别啮合连接在第一导轨(32)两侧的齿条(32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力系统包括主动刹车机构(12),所述主动刹车机构(12)设置在轿厢(1)上,所述主动刹车机构(12)靠近在第一导轨(32),主动刹车机构(12)能够抱死在第一导轨(3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刹车机构(12)包括第一刹车框体(121),第一刹车框体(121)围绕着第一导轨(32),所述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刹车锁块(122),第一刹车锁块(122)的前端和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第一刹车片(123);
所述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后端外侧设置有电磁推杆(124),电磁推杆(124)的杆体穿过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后端连接到第一刹车锁块(122)的后端,并且第一刹车锁块(122)的后端连接有第一弹簧杆(125),第一弹簧杆(125)穿过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后端延伸出第一刹车框体(121)外,第一弹簧杆(125)的弹簧设置在第一刹车框体(121)的后端外侧,所述电磁推杆(124)通过通电进行推出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带(4)采用复合碳纤维橡胶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和对重架(2)通过多条连接板带(4)连接,板带滑轮组(31)设置有多组,每条连接板带(4)挂设在一组板带滑轮组(31)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多条连接板带(4)连接在轿厢(1)的不同位置上,且连接板带(4)与轿厢连接形成有多个第一连接点,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点围绕形成的几何中心位于轿厢(1)的顶部中心,多条连接板带(4)连接在对重架(2)的不同位置上,连接板带(4)与对重架(2)连接形成有多个第二连接点,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点围绕形成的几何中心位于轿厢(1)的顶部中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和对重架(2)的下端连接有对重绳(5)。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绳(5)与轿厢(1)的连接位位于轿厢(1)的底部中心,所述对重绳(5)与对重架(2)的连接位位于对重架(2)的底部中心。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1)和对重架(2)分别连接在同一条对重绳(5)的两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支座(11)的框架围绕着第一导轨(32),并且第一滑动支座(11)的框架的每个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滚珠(111),全部的第一滚珠(111)均与第一导轨(32)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支座(11)至少设置有两个,轿厢(1)的上端和下端均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动支座(11)。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支座(21)的框架围绕着第二导轨(33),并且第二滑动支座(21)的框架的每个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二滚珠(211),全部的第二滚珠(211)均与第二导轨(33)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轨(33)设置有两个,所述对重架(2)设置在两个第二导轨(33)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15)和激光反射板(35),所述激光测距仪(15)设置有两个,两个激光测距仪(15)设置在轿厢(1)的顶部,所述激光反射板(35)设置在电梯梯井(3)的顶面,两个激光测距仪(15)的输出端朝向激光反射板(35);
所述激光测距仪(15)与激光反射板(35)之间的距离为测量距离,通过测量距离获得轿厢(1)的位置,通过测量距离的变化获得轿厢(1)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通过两个激光测距仪(15)之间的测量距离差获得轿厢(1)的偏移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系统包括保险刹车机构(14),所述保险刹车机构(14)设置在轿厢(1)上,所述保险刹车机构(14)靠近在第一导轨(32),保险刹车机构(14)能够抱死在第一导轨(32)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刹车机构(14)包括第二刹车框体(141),第二刹车框体(141)围绕着第一导轨(32),所述第二刹车框体(14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刹车锁块(142),第二刹车锁块(142)的前端和第二刹车框体(141)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第二刹车片(143);
所述第二刹车锁块(142)的后端与第二刹车框体(141)之间设置有电吸锁(144),并且第二刹车锁块(142)的后端与第二刹车框体(141)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杆(145),第二弹簧杆(145)的弹簧设置在第二刹车锁块(142)与第二刹车框体(141)之间,所述电吸锁(144)通过通电实现吸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系统包括缓冲器(34),所述缓冲器(34)设置在电梯梯井(3)的底部,所述缓冲器(34)设置有两个,两个缓冲器(34)分别位于轿厢(1)和对重架(2)的下方。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载系统(7)包括第一应力片组(41)和第二应力片组(126),所述第一应力片组(41)设置在连接板带(4)上,第一应力片组(41)能够测量连接板带(4)的竖直方向的拉应力,获得对重架(2)的重量,所述第二应力片组(126)设置在辅助动力系统处,第二应力片组(126)能够测量辅助动力系统主动制动时的摩擦力,获得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配载系统(7)根据对重架(2)与轿厢(1)之间的重量差为对重架(2)进行配重。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载系统(7)包括配载水箱(71)和储水箱(72),所述配载水箱(71)设置在对重架(2)内,所述储水箱(72)设置有多个,储水箱(72)设置在电梯停靠的楼层处,当电梯平层时,配载水箱(71)能够与当层的储水箱(72)连通,配载水箱(71)向储水箱(72)内排水或抽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载水箱(7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头(711),第一连接头(711)通过第一导流管(712)连通到配载水箱(71)的底部位置,第一导流管(712)路径上设置有双向水泵(713);
所述储水箱(7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头(721),第二连接头(721)通过第二导流管(722)连通到储水箱(72)的底部位置;
所述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的端面之间能够对接,所述第一连接头(711)和第二连接头(721)之间通过配载连接机构(73)实现接通或分离。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载连接机构(73)包括电磁推拉杆(731)和滑轨(732),所述第一连接头(711)设置在滑轨(732)上,所述第一连接头(711)与电磁推拉杆(731)连接,通过电磁推拉杆(731)的作用带动第一连接头(711)在滑轨(732)上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推拉杆(731)设置在第一连接头(711)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头(711)通过连杆(733)与电磁推拉杆(731)进行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711)的端面设置有电磁锁板(734),所述第二连接头(721)的端面设置有与电磁锁板(734)位置相对应的铁块(735)。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头(721)为橡胶软管,其端部由支撑架(736)进行支撑。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711)的端面设置有密封环(737),所述第二连接头(721)的端面设置有与密封环(737)位置相对应的弧槽(738)。
3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多个储水箱(72)形成溢水补水结构,所述储水箱(72)具有溢流出口(723)、溢流入口(724)、补水出口(725)和补水入口(726),溢流出口(723)的位置高于补水出口(725)的位置;
位于上层的储水箱(72)的溢流出口(723)与位于下层的储水箱(72)的溢流入口(724)之间通过溢流管(727)连通;
位于上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出口(725)与位于下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入口(726)之间通过补水管(728)连通;
所述补水管(728)设置有阀门(729),所述储水箱(72)的设定有缺水线,当储水箱(72)的储水量低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入口(726)的补水管(728)的阀门(729)打开,当储水箱(72)内的储水量高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储水箱(72)的补水入口(726)的补水管(728)的阀门(729)关闭。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存水箱(74),所述缓存水箱(74)设置有多个,缓存水箱(74)设置电梯停靠的楼层处,所述缓存水箱(74)与位于同一楼层的储水箱(72)连接,所述缓存水箱(74)的底部与储水箱(72)的底部相连。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水箱(74)每隔一定的楼层设置一个,并且最上层楼层和最下层楼层必须设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水箱(74)具有回水出口(741)和回水入口(742),回水入口(742)的位置高于回水出口(741)的位置;
位于下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出口(741)与位于上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入口(742)之间通过回水管(743)连通;
所述回水管(743)设置有回水泵(744),当缓存水箱(74)的储水量低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入口(742)的回水管(743)的回水泵(744)打开,当缓存水箱(74)内的储水量高于缺水线时,连接在当前层的缓存水箱(74)的回水入口(742)的回水管(743)的回水泵(744)关闭。
35.根据权利要求31或34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水线位于容纳1-1.5倍电梯的额定载重量的水容量处。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配载平能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水箱(74)连接有废水接入管(745)和/或自来水接入管(746)。
CN202110720933.8A 2021-06-28 2021-06-28 配载平能电梯 Pending CN1132644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20933.8A CN113264433A (zh) 2021-06-28 2021-06-28 配载平能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20933.8A CN113264433A (zh) 2021-06-28 2021-06-28 配载平能电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4433A true CN113264433A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36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20933.8A Pending CN113264433A (zh) 2021-06-28 2021-06-28 配载平能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6443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2565A (zh) * 2021-09-01 2021-10-29 浙江鲸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重量可无极调节的轿厢配重
CN115303910A (zh) * 2022-10-08 2022-11-08 河南工学院 一种带有缓降刹车的垂直升降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7130A (zh) * 2011-09-28 2012-03-07 快意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轿厢意外移动的夹导轨式保护装置
CN204022188U (zh) * 2014-08-07 2014-12-17 江苏蒙哥马利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电梯轿厢异常移动的装置
CN206278800U (zh) * 2016-12-21 2017-06-27 姜维康 液体等额平衡对重电梯
CN207524792U (zh) * 2017-12-07 2018-06-22 东莞市悍马电梯起重机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的曳引承载机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7130A (zh) * 2011-09-28 2012-03-07 快意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轿厢意外移动的夹导轨式保护装置
CN204022188U (zh) * 2014-08-07 2014-12-17 江苏蒙哥马利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电梯轿厢异常移动的装置
CN206278800U (zh) * 2016-12-21 2017-06-27 姜维康 液体等额平衡对重电梯
CN207524792U (zh) * 2017-12-07 2018-06-22 东莞市悍马电梯起重机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的曳引承载机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2565A (zh) * 2021-09-01 2021-10-29 浙江鲸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重量可无极调节的轿厢配重
CN113562565B (zh) * 2021-09-01 2023-10-03 浙江鲸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重量可无极调节的轿厢配重
CN115303910A (zh) * 2022-10-08 2022-11-08 河南工学院 一种带有缓降刹车的垂直升降梯
CN115303910B (zh) * 2022-10-08 2023-01-06 河南工学院 一种带有缓降刹车的垂直升降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9117B2 (en) Energy-saving traction-type elevator
CN113264433A (zh) 配载平能电梯
US4402386A (en) Self-powered elevator using a linear electric motor as counterweight
CN201214582Y (zh) 电梯平衡装置
CN104709802B (zh) 一种采用船闸输水原理提升的电梯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US7264087B2 (en) Control of a counterweightless elevator using total mass of the elevator
JP6719556B2 (ja) エレベータエネルギー方式
CN101844722A (zh) 一种无源势能低能耗电梯
JP2009506964A (ja) 小動力のエレベータ
CN104961023A (zh) 一种自动平衡电梯
CN102627205A (zh) 采用副对重的电梯轿厢与对重自动平衡节能装置与控制系统
CN105270964A (zh) 一种楼道双人扶梯
CN201722035U (zh) 一种无源势能低能耗电梯
CN108439105A (zh) 一种附墙电梯运行节能装置
CN102205922B (zh) 一种液压磁悬浮电梯
CN102992150A (zh) 液压变配重电梯
US5341902A (en) Energy saver elevator
CN110155857B (zh) 一种电梯及其运行方法
CN113307129A (zh) 配载平能电梯动力系统
CN204643488U (zh) 一种采用船闸输水原理提升的电梯
CN201264850Y (zh) 厢式电梯
CN204958060U (zh) 一种楼道双人扶梯
CN106144855A (zh) 一种曳引驱动设备负载平衡及能量回收利用的方法与装置
CN206624535U (zh) 一种电梯安全装置
CN210117134U (zh) 一种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5

Address after: Room A, Unit 702, Building 5, Zone B1, South China Smart City, No. 12 Taihe North Road, Zhaoq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6020

Applicant after: Guangdong Xinstable Energy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440 room 1002, building 2D28, Lingnan New World,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eng Zhaod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