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38667A -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38667A
CN113238667A CN202110442339.7A CN202110442339A CN113238667A CN 113238667 A CN113238667 A CN 113238667A CN 202110442339 A CN202110442339 A CN 202110442339A CN 113238667 A CN113238667 A CN 113238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ylus
electrode
receiving electrode
signal
p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423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38667B (zh
Inventor
叶成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4233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386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38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3866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1958 priority patent/WO202222266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386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386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触控笔,触控笔应用于具有触控屏的终端设备,触控笔包括笔身、笔芯、屏蔽件和接收电极,笔身中设有电路板,笔芯至少部分位于笔身中,笔芯具有电连接于电路板且用于向触控屏发射第一信号的第一电极,屏蔽件和接收电极用于在第一电极向触控屏发射第一信号时处于第一电位,屏蔽件和接收电极用于在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处于第二电位以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采用本实施例的触控笔,能够增大触控笔对触控屏的信号接收面积,提高触控笔的接收能力。另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触控笔的触控笔系统以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实现对终端设备的便捷输入,触控笔应运而生。通过触控笔和终端 设备的触控屏之间的信号交互,触控笔和终端设备的触控屏相互匹配,并确定触控笔在触控屏上的位置 坐标,进而实现触控笔在终端设备上的有效使用。因此,如何提高触控笔和触控屏之间的信号交互效率,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能够提高触控笔和触控屏之间 的信号接收,以提高主动触控笔的接收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笔,所述触控笔应用于具有触控屏的 终端设备,所述触控笔包括
笔身,所述笔身中设有电路板;
笔芯,所述笔芯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笔身中,所述笔芯具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于所述电 路板,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以及
接收电极和屏蔽件,所述接收电极和所述屏蔽件在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 处于第一电位,所述接收电极和所述屏蔽件在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处于第二电位以接收所述 第二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笔系统,所述触控笔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和如上述第一方面 所述的触控笔,所述终端设备包括触控屏,所述触控笔用于在所述触控屏上进行书写。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笔的控制方法,所述触控笔为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触 控笔,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通过所述屏蔽件以及所述接收电极阻碍所述第 一信号发散;
通过所述屏蔽件以及所述接收电极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中,该触控笔可应用在终端设备中, 触控笔具有第一电极、屏蔽件及接收电极,第一电极用于向终端设备发射第一信号,而屏蔽件及接收电 极可用于在第一电极向终端设备发射第一信号时处于第一电位,从而起到信号屏蔽、隔离作用,降低信 号发散以提高第一电极与触控屏的信号交互能力,以及,屏蔽件及接收电极可用于在终端设备向触控笔 发送第二信号时处于第二电位以接收第二信号,换言之,屏蔽件及接收电极可起到信号接收作用,可以 增大触控笔对终端设备的信号接收面积,提高触控笔的接收能力。
此外,由于屏蔽件及接收电极还可起到信号阻碍发散作用,从而能够提升对触控笔的第一电极发送 的第一信号的隔离强度,使得第一信号能够尽可能集中向与触控笔匹配的终端设备的触控屏的方向发 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 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 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折叠屏为on-cell模式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折叠屏和非折叠屏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触控笔与折叠屏和非折叠屏配合连接时的信号衰减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的触控笔(省略笔身)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5的沿I-I方向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笔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笔芯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屏蔽件与接收电极通过开关元件与电路板连接的结构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笔在靠近笔头位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屏蔽件与接收电极接触式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屏蔽件与接收电极接触式连接的一种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屏蔽件与接收电极接触式连接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屏蔽件与接收电极通过导电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屏蔽件与接收电极通过导电件连接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笔芯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承载支架与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承载支架与盖体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系统中触控笔与触控屏的信号交互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 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及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 “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 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 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 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及构造可 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及数量。除非另 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当前,折叠屏手机模组的优势在于展开尺寸较大,类似于平板的显示尺寸,折叠起来则为普通手机 大小。由于折叠性能需求,折叠手机的模组材料都为柔性可折叠材料,并且为了降低弯折应力,折叠手 机的模组材料都做了减薄处理,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折叠手机的折叠屏叠层结构,该折 叠手机的叠层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覆膜层(cover film层)、OCA1(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光学胶)、POL(偏光片)、AMOLED(自发光屏)、PI膜(Polyimide,聚酰亚胺)、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BRACKET1(第一架体)以及BRACKET2(第二架体)。其中,覆膜层由原来的 0.5mm左右的玻璃盖板改为CPI膜(透明聚酰亚胺薄膜),OCA也采用抗剪切形变的胶材,同时,TP 层(Touch panel,触摸层)集成为on-cell模式。
其中,on-cell模式是指:将触摸层嵌入到屏幕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间的模式,即在显示面 板上配触摸传感器的模式。
如图2所示,折叠屏的on-cell触控模式决定了TP层(触摸层)相比于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笔记 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产品不同。折叠手机的TP层距离显示面板层更近、更轻薄,触控干扰及负载更大, 例如,如图2中的(a)所示,图2中的(a)示出了折叠屏的叠层结构示意图,折叠屏的TP层直接覆 盖在显示面板层上,这种情况下对触控的干扰及负载更大。而如图2中的(b)所示,图2中的(b)示 出了非折叠屏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市面上大部分的触控屏多为外挂TP层,顾名思义是TP层在显示面 板层已经装配完成后再安装,这种情况下TP层距离显示面板层比较远,负载和干扰比较小,但这种方 式下,屏幕整体厚度较大,不利于弯折折叠。
另外,由于折叠屏可实现折叠,且折叠屏展开后的尺寸较大(通常为8英寸)左右,甚至可能更大 (例如可能为10英寸),这种尺寸下,TP层的负载更大。
因此,对于折叠屏而言,在on-cell模式与折叠屏展开后的大尺寸这两项因素下,折叠屏的TP层信 号衰减较大,对于触控笔的应用来说带来较大的挑战。例如,如图3所示,普通的平板电脑与折叠屏手 机(展开后的尺寸大致为8英寸),在同样的测试手法下,示波器探测到的电压值,折叠屏低64.78%左 右。例如,初始电压均设置为10V时,如图3中的(a)所示,图3中的(a)示出了触控笔与非折叠屏 的平板电脑配合时的接收电压值的效果图,采用触控笔与普通的平板电脑(非折叠屏的平板电脑)配合 时,触控笔的接收电压值为4.26V左右,而如图3中的(b)所示,图3中的(b)示出了触控笔与折叠 屏的手机配合时的接收电压值的效果图,采用触控笔与折叠屏配合时,触控笔的接收电压值为1.5V左 右。
由此可见,采用on-cell模式的折叠屏,由于折叠屏信号衰减较大,导致触控笔能接收到的信号量 降低,大大影响了触控笔与折叠屏的交互效率,阻碍触控笔在折叠屏上的有效应用。
基于此,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笔,该触控笔可应用于具有触控屏的终端设备, 从而可实现在触控屏上操作(例如书写),以实现交互。其中,该终端设备可包括但不局限于平板电脑、 手机或者是笔记本电脑等。该触控屏可为普通的平板电脑的触控屏(例如硬屏),也可为手机或平板电 脑的柔性屏(例如折叠屏、滑卷屏、鹅卵石屏、卷轴屏、四曲面屏等)。考虑到前面提及的折叠屏因TP 层距离显示面板层很近,导致负载、干扰以及信号衰减较大,导致在折叠屏与触控笔配合使用时,折叠 屏发送的信号衰减较大导致触控笔与折叠屏的交互效率较低,本实施例以该触控笔应用的触控屏为折 叠屏为例进行说明,通过提升触控笔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得触控笔的接收能力与折叠屏的信号发送能力相匹配。
具体而言,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 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省略笔身)的局部结构 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笔10包括笔身11、笔芯12、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其中,笔身11 内设有电路板11a,笔芯12至少部分设于笔身11中,该笔芯12可具有第一电极12a,该第一电极12a 电连接于电路板11a,用于向与其配合使用的终端设备发射第一信号。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用于 在第一电极12a向终端设备发射第一信号时处于第一电位。该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用于在终端设 备发送第二信号时处于第二电位以接收第二信号。
其中,第二电位与第一电位可为不同电位,即,第一电位可为直流电位,其始终保持不变,例如其 可为20V、40V等,而第二电位可处于变化状态,例如其可为20V或者是由20V变化至21V、22V等。
其中,该屏蔽件13a阻碍第一信号的发散,具体是指:由于触控笔10与终端设备的触控屏配合时, 主要是通过触控笔10的笔芯12在终端设备的触控屏上进行书写的,因此,为了使得第一电极12a向终 端设备的触控屏发射该第一信号时,第一信号能够集中向终端设备的触控屏发射,而不是沿着笔身11 的各个方向无序发散,通过该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的设置,能够阻碍第一信号的无序发散,使得 第一信号尽可能沿着朝向终端设备的触控屏的方向发射。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可为不同信号,或者,该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也可为相同信 号。
一种示例中,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为不同信号。考虑到触控笔10和终端设备的触控屏匹配时,往 往是通过终端设备向触控笔10发射第二信号,从而能够与触控笔10进行配对,即,该第二信号可为配 对信号,触控笔10的第二电极13可接收到该第二信号从而完成与该终端设备的触控屏的配对。在配对 完成后,触控笔10的第一电极12a可向终端设备发射第一信号,即,第一电极12a为发射电极,该第 一信号可包括驱动信号,为了减少第一信号的发散,使得第一信号能够更集中被终端设备接收,此时屏 蔽件13a可用于在第一电极12a发射第一信号时,屏蔽该第一信号的发散,从而终端设备可接收到第一 信号后,根据第一信号计算出触控笔10的坐标,同时解析该坐标的相关信息。
或者,该第一信号还可包括数字信号,例如,第一电极12a可发出该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可包括 压力信息或者是触控笔10上的功能键信息,从而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接收到该信号并解析出压力信息或 功能键信息等相关信息。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该触控笔10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协议为双向协议,即, 在uplink(上行)阶段,终端设备发射第二信号与触控笔10进行配对,第二电极13接收该配对信号进 行匹配,而在downlink(下行)阶段,触控笔10的第一电极12a发射第一信号,此时屏蔽件13a隔离 或屏蔽该第一信号的发散,从而使得终端设备可接收到该第一信号,即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屏蔽件13a 在不同的阶段能够处于不同的电位以执行不同的功能,即实现屏蔽件13a的分时复用。
另一种示例中,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可为相同信号,例如,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均可为配对信号, 或者,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均可包括数字信号。
本实施例以该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为不同信号,且第二信号为配对信号,第一信号为驱动信号为例 进行说明。
相关技术中,触控笔通常设置有发射电极、接收电极和屏蔽电极,发射电极用于负责向终端设备发 送信号,屏蔽电极则用于负责屏蔽发射电极的信号扩散,其与接收电极的信号相隔绝,而接收电极则 用于负责接收终端设备的发射信号,以实现与终端设备的配对。这种方式下,各个电极分别执行不同功 能,且由于触控笔的体积通常较小,从而接收电极一般也不能做得太大,以避免过多占用触控笔的内部 空间,同时也避免影响屏蔽电极的设置。而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 且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电性连接,从而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可同时具有屏蔽功能以阻碍第 一信号的发散,以及,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还可同时具有接收功能以接收第二信号。此外,由于 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的设置,能够在不对触控笔10的结构做出大幅改变、同时触控笔10使用的 耗材也不会大幅增加、加工装配工艺也不会大幅复杂化的情况下,有效提升触控笔10的信号接收面积 和信号屏蔽面积,有效提高触控笔10和触控笔10所应用的终端设备的交互能力。
可见,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通过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在需要进行信号接收(例如当需要 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时,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处于第二电位,都可以作为接收电极 具有接收功能,从而可以增加触控笔10的信号接收面积,提升触控笔10的信号接收能力。而当在触控 笔10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时,例如在第一电极12a向终端设备发射第一信号时,此时该屏蔽件13a和 接收电极13b处于第一电位可同时作为隔离电极以具有屏蔽功能,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同时 屏蔽或者是阻碍第一信号的发散,从而使得终端设备可接收该第一信号,提高被终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 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而可计算出该触控笔10在终端设备上的坐标信息,或者其他由第一信号所携带的 信息。
换言之,在上行阶段,即终端设备向触控笔10发送第二信号时,该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连 接至导电电路,从而二者处于的第二电位可根据实际电位情况变化,例如可为20V,或者由20变化至 21V、22V等。而在下行阶段,即,触控笔10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该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 13b可接地,从而二者处于的第一电位可为直流电位,例如20V。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同时用于接收第二信号,或者可同时用于阻碍第 一信号的发散,因此,在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同时用于接收第二信号时,能够增加触控笔10的 信号接收面积,提升信号接收强度。而在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同时用于阻碍第一信号的发散时, 则能够增加触控笔10的信号屏蔽面积,提升对触控笔10的第一电极12a发送的第一信号的隔离强度, 使得第一信号能够尽可能集中向与触控笔10匹配的触控屏的方向发送。
可以理解的是,该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处于第一电位或第二电位的方式可包括二者电连接 或者是二者通过控制模块分别控制。
一种示例中,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电性连接,从而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处于相同 电位,例如可处于第一电位或者是第二电位。采用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电性连接以处于相同电位 的方式,连接方式简单可靠。
另一种示例中,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通过控制模块分别控制,以控制屏蔽件13a和接收电 极13b的电位。例如,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分别连接至电路板11a,通过电路板11a上的控制 模块(例如芯片)控制该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处于第一电位,或者,控制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 13b处于第二电位。采用控制模块分别控制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的 电位控制更加便捷。
可以理解的是,屏蔽件13a可为环状电极,屏蔽件13a可套设在第一电极12a(即笔芯12)的外周。 相应的,接收电极13b同样可为环状电极,接收电极13b可套设在屏蔽件13a的外周。即,第一电极 12a、屏蔽件13a以及接收电极13b沿着笔芯12的轴向方向依次套设,这样,可以减少第一电极12a、 屏蔽件13a以及接收电极13b对笔身11的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占用,使得触控笔10的整体结构更加 紧凑。
此外,由于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可阻碍第一电极12a发射的第一信号的发散,且屏蔽件13a、 接收电极13b可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因此,将屏蔽件13a套设在第一电极12a的外周,同时 接收电极13b套设在屏蔽件13a的外周,能够利于该第一信号的发散阻碍和第二信号的接收。
一些实施例中,该屏蔽件13a沿笔身11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该接收电极13b沿笔身11的轴向 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屏蔽件13a能够具有足够的屏蔽面积和接收面积,以实现对第一信号的屏蔽和对第 二信号的接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接收电极13b的沿笔身11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也可 与屏蔽件13a相同或者是大于屏蔽件13a的长度,以进一步增大该触控笔10的对第一信号的屏蔽作用 和对第二信号的接收作用。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绝缘,该笔身11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该 笔身11至少可用于容置该笔芯12、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以保护笔芯12、第二电极13和第三 电极14。具体地,该笔身11可包括相互连接的笔头11b和笔杆11c,该电路板11a可设置在笔杆11c 中,上述的笔芯12、屏蔽件13a以及接收电极13b可至少部分设置在笔杆11c中,从而触控笔10的整 体结构紧凑,而且还可便于电路板11a与第一电极12a、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笔头11b可采用非金属的柔性或者是软质材质制成,例如可采用硅胶或者是热塑性聚氨 酯弹性体橡胶,从而笔头11b材质柔软,在书写时可以避免划伤终端设备的触控屏,尤其对质地较软的 折叠屏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另外,由于该笔头11b的材质采用非金属材质,从而该笔头11b对电信号 (例如上述的第一信号、第二信号)无屏蔽作用或屏蔽效果可以忽略,从而能够便于该触控笔10在终 端设备的触控屏上的书写。
可选地,为了便于触控笔10的书写,该笔头11b的形状可采用自与笔杆11c的连接处向背离笔杆 11c的一端逐渐缩小的锥形状。
如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笔芯12可包括笔尖12b、第一支柱12c、第二支柱12d以及笔夹12e。 其中,笔尖12b包括主体部120和笔尖部121,主体部120为杆状,主体部120设置在笔杆11c中,且 该主体部120具有该第一电极12a。笔尖部121设置在主体部120朝向笔头11b的一端,该笔尖部121 可位于该笔头11b内。
请一并参阅图7、图9至图10,可选地,第一支柱12c为长条柱状,即其沿轴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 沿径向方向上的尺寸,该第一支柱12c的一端可套设于该笔尖12b的外部,并与笔尖12b卡接,以固定 笔尖12b与第一支柱12c的相对位置。具体地,第一支柱12c的用于套设于笔尖12b的外部的一端中空 设置,即,第一支柱12c的一端设置有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22,该笔尖12b的主体部120自该开口伸入 至容置腔122中并固定在容置腔122中,而笔尖12b的笔尖部121则位于该容置腔122的外部,从而 该笔尖部121能够伸入至笔头11b中。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固定主体部120于容置腔122中的位置,该笔夹12e可夹设在主体部120的外 周并且位于该容置腔122中。具体地,该笔夹12e可采用弹性笔夹,该弹性笔夹弹性夹设在金属主体部 120的外周,不仅可起到固定金属主体部120,防止笔尖12b在书写过程中发生沿触控笔10的径向晃动 的作用,而且,由于主体部120通过笔夹12e的弹性夹设力作用固定在容置腔122中,替代了采用粘接 或者是其他例如螺钉固定等方式固定该金属主体部120的方式,能够便于该笔尖12b的组装和更换。
请参阅图10,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支柱12d同样为长条柱状,即其沿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沿 径向方向上的尺寸,第二支柱12d的一端可采用螺旋连接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支柱12c的背离笔尖12b的 另一端,从而便于实现第二支柱12d与第一支柱12c的连接。
可选地,第二支柱12d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柱体123、第二柱体124以及第三柱体125,第二柱 体124的外径大于第一柱体123、第三柱体125的外径,第一柱体123的背离第二柱体124的一端设置 有凸台123a,该凸台123a的外径大于第一柱体123的外径,即,第一柱体123位于第二柱体124和凸 台123a之间。该凸台123a、第一柱体123上设置有螺纹槽,第一支柱12c的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第 一支柱12c的另一端伸入螺纹槽中并与螺纹槽螺纹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柱体125的背离第二柱体124的一端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25a,压力传感器 125a电连接至该电路板11a,压力传感器125a用于检测笔尖12b书写时受到的压力,以实时获知该笔 尖12b对终端设备的触控屏的书写压力。
进一步地,第三柱体125设置有贯通至第一柱体123的滑动孔125b,该滑动孔125b中可设置有第 一弹性部件125c以及第一滑块125d,第一弹性部件125c的一端抵接于该滑动孔125b的内壁面,第一 弹性部件125c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一滑块125d。第一弹性部件125c可为弹簧,其可用于提供弹性作用 力以推动该第一滑块125d相对滑动孔125b运动。具体地,在笔尖12b书写时的受到压力较大时,由于 第一支柱12c与第二支柱12d螺旋连接,第一支柱12c可相对第二支柱12d螺旋向上运动(该向上运动 的方向为沿着笔身11远离笔头11b的一端的方向,如图9、图10所示的箭头方向X1),从而使得第一 支柱12c可挤压该第一弹性部件125c,进而使得该第一弹性部件125c提供弹性挤压力推动第一滑块 125d沿滑动孔125b向上运动,从而第一滑块125d可滑动至与压力传感器125a抵接,进而将该笔尖 12b受到的压力传递至压力传感器125a。采用第一弹性部件125c以及压力传感器125a的设置,能够在 笔尖12b受到的压力较大时提供缓冲作用力使得笔尖12b沿着笔身11内部回缩,从而避免因笔尖12b 受到的压力太大而导致笔尖12b磨损以及划伤触摸屏的情况。
请一并参阅图6、图7以及图11,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笔10还包括支撑架15,该支撑架15设置 在笔身11中并用于固定笔芯12、屏蔽件13a以及接收电极13b于笔身11中,该电路板11a可设置在 支撑架15上。具体地,该支撑架15可采用绝缘架体,从而在固定笔芯12、屏蔽件13a以及接收电极 13b时,还可与笔芯12、屏蔽件13a以及接收电极13b保持绝缘。
进一步地,该支撑架15可为中空的柱体,其内部中空,从而支撑架15可套设并连接在笔芯12的 外周。具体地,该支撑架15可包括沿着笔身11的轴向方向X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架部15a、第二支架部 15b和第三支架部15c,第一支架部15a可为长条柱体,即,第一支架部15a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大于第 一支架部15a的径向方向的长度,第一支架部15a的轴向方向与笔身11的轴向方向X一致。第一支架 部15a可具有第一定位槽150,第一支架部15a套设在笔芯12的第二支柱12d的外周,即,笔芯12的 第二支柱12d可位于该第一定位槽150中。更具体地,为了有效限定笔芯12在沿着笔身11的轴向方向 X上的位置,即,限定第二支柱12d在第一定位槽150沿笔身11的轴向方向X上的运动位置,第一定 位槽150的槽壁面可设置有凸块150a,该凸块150a可大致对应于该第二支柱12d的第一柱体123设 置,从而在笔尖12b书写的压力较大使得笔尖12b带动第一支柱12c、第二支柱12d沿着笔身11的轴 向方向X向远离笔头11b的一端(为了便于描述,称该方向为向上运动,如图11的向上箭头X1所示) 运动时,由于第二支柱12d的第一柱体123的一端上设置凸台123a,该凸台123a可用于在第二支柱 12d向上运动时与凸块150a抵接,以限制第二支柱12d向上运动的运动量,从而限定笔尖12b缩回笔 身11的缩回量。而当需要重新书写时,笔尖12b可带动第一支柱12c、第二支柱12d沿着笔身11的轴 向方向X向朝向笔头11b的一端(为了便于描述,称该方向为向下运动,如图11的向下箭头X2所示) 运动时,由于第二支柱12d的第一柱体12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柱体124,该第二柱体124的外径大于 第一柱体123的外径,从而该第二柱体124可用于在第二支柱12d向下运动时与凸块150a抵接,以限 制第二支柱12d向下运动的运动量,从而限定笔尖12b回复至笔头11b的回复量,使得笔尖12b能够重 新实现书写。
可选地,第二支架部15b为柱状体,第二支架部15b可套设在屏蔽件13a的外周。具体地,第二支 架部15b可设有与第一定位槽150连通的第二定位槽151,屏蔽件13a可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二定位槽 151中。
可选地,第三支架部15c同样为柱状体,第三支架部15c的外径小于该第二支架部15b的外径,该 第三支架部15c可同样套设在屏蔽件13a的外周,并且,第三支架部15c位于接收电极13b的内部, 即,第三支架部15c位于该屏蔽件13a的外周和接收电极13b的内壁面之间。具体地,在屏蔽件13a的 对应于第三支架部15c的远离第二支架部15b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台阶130,该第一台阶130的台阶面 抵接于该第三支架部15c的远离第二支架部15b的一端端面,从而利用第一台阶130的抵接作用,能够 防止第三支架部15c自屏蔽件13a上掉落。
进一步地,在第三支架部15c的远离第二支架部15b的一端的外周可凸出设有第二台阶152,该第 二台阶152抵接于接收电极13b的内壁面,从而,利用第二台阶152的抵接作用,可以限定第三支架部 15c沿接收电极13b的径向方向上的位置。
结合图6、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架15还包括第四支架部15d,该第四支架部15d设 置在第一支架部15a的背离第二支架部15b的一端,第四支架部15d呈竖直板状结构,第四支架部15d 沿着笔身11的轴向方向X(参见图4所示)延伸,该第四支架部15d可用于固定电路板11a,从而一 方面可实现电路板11a在笔身11中的固定,另一方面,由于第四支架部15d设置在第一支架部15a上, 从而可以便于第一电极12a、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与电路板11a的电连接。
请参见图7、图9、图10、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该触控笔10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16,第二 弹性部件16可设置在支撑架15内部,且第二弹性部件16可套设在第一支柱12c的外周,并且压紧在 支撑架15和第二支柱12d的第一柱体123之间。具体地,第二弹性部件16可设置在第一支架部15a的 第一定位槽150中,且该第一定位槽150中形成有第一台阶面150b,第一台阶面150b与上述的凸块 150a间隔设置,第二弹性部件16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台阶面150b上,第二弹性部件16的另一端抵接在 凸台123a背离第一柱体123的一端端面上,从而第二弹性部件16压紧在第一台阶面150b和凸台123a 背离第一柱体123的一端端面之间。由于第二弹性部件16处于被压紧状态,第二弹性部件16具有向上 拉伸(即如图11中的向上箭头方向X1所示方向)的运动趋势,从而第二弹性部件16可推动第二支柱 12d向上抵顶直至第二支柱12d抵顶于压力传感器125a,从而有效固定第二支柱12d,这样,第二支柱12d、第一支柱12c以及笔尖12b均被固定,受压力传感器125a作用,第二支柱12d无法继续向上运 动,从而笔尖12b即便在受到书写压力的作用也无法产生后退行程(即防止笔尖12b沿着笔身11向背 离笔头11b的方向运动)。换言之,该第二弹性部件16可用于提供初始预压力,以固定笔尖12b,防止 笔尖12b产生后退行程,进而可以防止由于笔尖12b后退而导致影响书写体验的情况。
请参见图7、图9以及图10所示,进一步地,该触控笔10还包括第三弹性部件17,且第三弹性部 件17与第三柱体125连接,该第三弹性部件17用于电连接至电路板11a,以实现该第一电极12a与电 路板11a的电连接。具体地,该第三弹性部件17可为导电弹簧,且该第三弹性部件17具有套设部170 和连接部171,该套设部170为环状,其套设在第三柱体125的外周,连接部171的一端与套设部170 连接,另一端沿着笔杆11c的长度方向向着电路板11a所在方向延伸至与电路板11a电连接。利用第三 弹性部件17实现第一电极12a与电路板11a的电连接的方式,电连接方式简单,且由于第三弹性部件 17的套设部170套设在第三柱体125的外周,从而可提高第三弹性部件17与第三柱体125的连接稳定 性,进而可提高第一电极12a与电路板11a的电连接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7、图8以及图12,一些实施例中,该触控笔10还包括开关元件14,电路板11a上 设有供电端111以及接地端112,在第一电极12a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接收电极13b和/或屏蔽 件13a通过开关元件14连接于接地端112,而在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接收电极13b和/或屏蔽件 13a通过开关元件14连接于供电端。采用接收电极13b和/或屏蔽件13a通过开关元件14连接于接地端 112或者是供电端111的方式,能够便于接收电极13b、屏蔽件13a与电路板11a的接地连接以及导电 连接。
可选地,在第一电极12a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该接收电极13b可通过开关元件14连接于 接地端112,或者,屏蔽件13a可通过开关元件14连接于接地端112,或者,接收电极13b以及屏蔽件 13a都可通过开关元件14连接于接地端112,以实现该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与电路板11a的接地 连接。
相应的,在在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接收电极13b可通过开关元件14连接于供电端,或者, 屏蔽件13a可通过开关元件14连接于供电端,或者,接收电极13b和屏蔽件13a均可通过开关元件14 连接于供电端,以实现接收电极13b、屏蔽件13a与电路板11a的导电连接。
可选地,该开关元件14可包括但不局限于继电器(例如时间继电器)、模拟开关等。
请参阅图13所示,图13是该触控笔10的在靠近笔头位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该屏蔽件13a、接 收电3极13b可完全设置在笔身11中,或者,该屏蔽件13a和/或接收电极13b可部分设置在笔身11 中,然后在屏蔽件13a和/或接收电极13b上设置额外的部件延伸至笔身11外部。例如,可在屏蔽件13a 和/或接收电极13b的外周可凸设有导电环13c,该导电环13c可至少部分外露于该笔身11外部。即, 可在屏蔽件13a的外周凸设导电环13c,或者,可在接收电极13b的外周凸设导电环13c,或者,可同 时在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的外周凸设导电环13c。
采用在屏蔽件13a和/或接收电极13b的外周凸设导电环13c,且该导电环13c至少部分外露于笔身 11外部的方式,在减少导电环13c对笔身11内部空间的占用的基础上,利用该导电环13c能够增加屏 蔽件13a或接收电极13b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屏蔽件13a或接收电极13b的信号接收能力。同时,该 导电环13c的设置,在触控笔10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触控屏时,能够增加该屏蔽件13a和/或接收电极 13b的沿垂直于触控屏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从而可以增强该触控笔10在垂直于或接近垂直于触控屏的 使用场景下的信号接收能力。
此外,由于该导电环13c至少部分外露于笔身11外部,且该导电环13c设置在屏蔽件13a和/或接 收电极13b的靠近笔头11b的部分,从而该导电环13c距离笔头11b的位置比较近,进而使得该导电环 13c距离与触控笔10配合的终端设备的触控屏比较近,同时且由于该导电环13c外露在笔身11外部, 无需受到笔头11b的遮挡,使得该屏蔽件13a和/或接收电极13b的信号接收能力更强。
以该导电环13c设置在屏蔽件13a的外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可选地,该导电环13c可包括第一部分132和第二部分133,第一部分132可环设 在屏蔽件13a的外周,且该第一部分132绕屏蔽件13a的一周设置,该第二部分133连接于第一部分 132,同时,该第二部分133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与该笔身11成型为一体,从而不仅可达到固定该屏蔽 件13a的目的,而且可简化该导电环13c的加工。
进一步地,该导电环13c可采用例如金属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导电材料制成,以具有良好的 导电能力。
请一并参阅图14至图15,一些实施例中,由前述可知,屏蔽件13a呈环状,其套设在笔芯12的 外周并且与笔芯12的第一电极12a间隔设置,从而屏蔽件13a与第一电极12a未接触,可以避免屏蔽 件13a与第一电极12a接触导致第一电极12a和屏蔽件13a电连接导致该触控笔10的电路发生短路的 情况。
相应地,接收电极13b同样呈环状,该接收电极13b可与屏蔽件13a间隔设置,然后再通过导电件 13d实现接收电极13b和屏蔽件13a的电连接,或者,在接收电极13b套设在屏蔽件13a的外周时,接 收电极13b可与屏蔽件13a接触式连接,以实现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的电连接。这样,接收电极 13b与屏蔽件13a的电连接方式有多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可根据触控笔10的结构进行电 连接方式选择,有利于提高该触控笔10的适用性。
以下将针对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的电连接方式分别示例说明。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接触式连接以实现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 13a的电连接。当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接触式连接时,由于接收电极13b套设在屏蔽件13a的外 周,该接收电极13b的至少部分内壁面与屏蔽件13a的至少部分外壁面抵接,以实现接收电极13b与屏 蔽件13a的电连接。或者,该接收电极13b和/或屏蔽件13a可设有台阶部,该接收电极13b和屏蔽件 13a可通过该台阶部接触连接,以实现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的电连接。
如图14、图15所示,在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接触式连接的一种示例中,该接收电极13b的 至少部分内壁面1310与屏蔽件13a的至少部分外周面134抵接,此时,该接收电极13b的至少部分内 径与屏蔽件13a的外径可大致相等。具体地,该接收电极13b可呈锥形环状,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31a 和第二端131b,第二端131b可为朝向笔身11的笔头11b所在的一端,该接收电极13b的直径自第一 端131a向第二端131b逐渐减小,且该第二端131b的内径大致与屏蔽件13a的外径相等,从而第二端 131b的内壁面1310可与屏蔽件13a的外周面134接触,以实现二者的接触式电连接。采用接收电极 13b的第二端131b内壁面1310与屏蔽件13a的外周面134接触以实现电连接的方式,电连接方式简单 且可靠,有利于确保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的电连接可靠性。
请参阅图16,在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接触式连接的另一种示例中,接收电极13b和/或屏蔽 件13a设有台阶部13e,接收电极13b和屏蔽件13a可通过台阶部13e接触连接。即,接收电极13b可 设有台阶部13e,接收电极13b上的台阶部13e与屏蔽件13a接触连接,或者,屏蔽件13a可设有台阶 部13e,屏蔽件13a上的台阶部13e与接收电极13b接触连接。或者,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都可 设有台阶部13e,屏蔽件13a上的台阶部13e与接收电极13b上的台阶部13e接触连接。
本实施例以屏蔽件13a设有该台阶部13e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该接收电极13b为锥形环状,该接收电极13b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31a和第二端131b, 第二端131b可为朝向笔身11的笔头11b所在的一端,该接收电极13b的直径自第一端131a向第二端 131b逐渐减小。该屏蔽件13a的外周面设置有台阶部13e,该台阶部13e可环绕屏蔽件13a的外周设 置,且该台阶部13e可抵接在接收电极13b的第二端131b的端面,从而一方面利用台阶部13e可将屏 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接触连接,实现二者的接触式电连接,另一方面,利用台阶部13e可用于承载 该接收电极13b,从而可以限制接收电极13b在沿着笔身11的轴向方向X上的位置,防止接收电极13b 自屏蔽件13a上脱离。
此外,由于在屏蔽件13a的外周设置了该台阶部13e,利用该台阶部13e可增加屏蔽件13a在沿垂 直于终端设备的触控屏上的投影面积,从而可增强该触控笔10在垂直于或者是接近垂直于触控屏的使 用场景下的屏蔽件13a的信号接收能力,进而能够提升该触控笔10的整体信号接收能力。
可选地,该台阶部13e可环绕该屏蔽件13a的一周设置,从而可以增加台阶部13e与接收电极13b 的接触面积,提高二者的接触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台阶部13e也可环绕该屏蔽件 13a的四分之一周、半周或者是四分之三周设置,只要在屏蔽件13a的外周设置该台阶部13e即可,本 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7至图20,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通过导电件13d连 接。具体地,当接收电极13b和屏蔽件13a通过导电件13d连接时,该导电件13d可连接于接收电极 13b和屏蔽件13a中的一个。例如,该导电件13d可连接于屏蔽件13a,或者,导电件13d可连接于接 收电极13b。接收电极13b与屏蔽件13a通过导电件13d实现电连接的方式,从而接收电极13b与屏蔽 件13a无需接触,而是通过导电件13d实现电连接的方式,电连接方式更加灵活。
可选地,该导电件13d可包括导电轴承、导电弹簧或柔性电路板11a中的至少一种。例如,该导电 件13d可包括导电弹簧,该导电弹簧连接在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之间。采用导电弹簧的方式,由 于导电弹簧具有一定的预压作用,导电弹簧在连接于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之间时,能够使得屏蔽 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始终与导电弹簧保持接触,提高屏蔽件13a与接收电极13b导电连接的可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导电件13d包括第一接电部131c和第二接电部131d,第一接电部131c连接于屏 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中的一个,第二接电部131d连接于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中的另一个, 该第一接电部131c和/或第二接电部131d还连接于电路板11a。这样,可实现屏蔽件13a与接收电极 13b二者的电连接的同时,还可实现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与电路板11a的电连接。
示例性的,第一接电部131c连接于屏蔽件13a,第二接电部131d连接于接收电极13b,且第一接 电部131c连接于电路板11a,或者,第二接电部131d连接于电路板11a,或者,第一接电部131c以及 第二接电部131d均连接于电路板11a。
本实施例以第二接电部131d连接于电路板11a为例。
可选地,第一接电部131c连接于屏蔽件13a时,其可抵接在屏蔽件13a上,或者,该第一接电部 131c可环设在屏蔽件13a上。第二接电部131d连接于接收电极13b时,其可抵接在接收电极13b上, 或者,该第二接电部131d可环设在接收电极13b上。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接电部131c可环设在屏蔽件13a上。具体地,该第一接电部131c 可具有第一环状部分(未图示),该第一环状部分可套设并连接于屏蔽件13a,从而可以提高该导电件 13d与屏蔽件13a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18、图19、20所示,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接电部131c可抵接在屏蔽件13a上。 具体地,该第一接电部131c可包括抵接部137和第一环状部分136,该抵接部137可抵接在屏蔽件13a 的外周且位于第二支架部15b的第二定位槽151内部。第一环状部分136连接于该抵接部137。由前述 可知,第二支架部15b套设在屏蔽件13a的外周,因此,为了能够对导电件13d进行避空以及实现导电 件13d与接电件13b的连接,在第二支架部15b上设置有第一避空孔153和第一绕设孔154,该第一避 空孔153在第二支架部15b上的设置位置与抵接部137对应设置,且该第一避空孔153沿着第二支架 部15b的径向方向贯通,第一绕设孔154沿着第二支架部15b的外周环绕设置。该第一避空孔153可 以提供避位空间供该抵接部137设置,同时,第一环状部分136可沿着第一避空孔153伸出至第一避空 孔153的外部,从而第一环状部分136可沿着第一绕设孔154环绕该第二支架部15b的外周设置。采用在第二支架部15b的外周设置第一绕设孔154,使得第一环状部分136可环绕在第一绕设孔154中, 从而第一绕设孔154能够对第一环状部分136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确保导电件13d始终与第二支架 部15b连接。
此外,由前述可知,导电件13d可为导电弹簧,该抵接部137抵接在屏蔽件13a的外周且位于该第 二支架部15b的第二定位槽151内部,从而利用第二定位槽151的内壁面对抵接部137的抵接作用, 使得抵接部137能够始终牢牢地抵接在屏蔽件13a的外周面,从而提高导电件13d与屏蔽件13a的电连 接可靠性。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接电部131d可环设在接收电极13b上。具体地,该第二接电部131d 具有第二环状部分138,该第二环状部分138套设并连接于该接收电极13b的外周。采用第二接电部 131d具有第二环状部分138的方式,能够增加第二接电部131d与接收电极13b的连接面积以及连接可 靠性。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接电部131d还连接于电路板11a,因此,该第一接电部131c还可连接于第二 接电部131d,以实现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的电连接。具体地,该第一接电部131c的第一环状部 分136可沿着第一绕设孔154延伸至与第二接电部131d连接。
参见图17、图18和图20所示,进一步地,该第二接电部131d还包括延伸部139,该延伸部139 与第二环状部分138连接,且该延伸部139可沿着笔身11的轴向方向X延伸至与电路板11a连接,且 该延伸部139与第一环状部分136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通过第二接电部131d连接第一接电部131c以 及电路板11a的目的。具体地,该延伸部139与第一环状部分136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可包括:延伸部 139与第一环状部分136焊接,或者,延伸部139与第一环状部分136直接接触。例如,第一环状部分 136的靠近延伸部139的位置可形成为卡勾状,该延伸部139可勾设于该卡勾,从而可防止延伸部139 与第一环状部分136脱离,使得延伸部139始终与第一环状部分136连接,进而使得第一接电部131c 与第二接电部131d始终保持电连接。
由前述可知,由于电路板11a设置在第四支架部15d上,且该第四支架部15d设置在第一支架部 15a远离第二支架部15b的一端,因此,为了延伸部139能够延伸至与电路板11a连接,在第二支架部 15b的外周还可设置有沿第二支架部15b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避空孔155,且该第二避空孔155自第 二支架部15b沿着笔身11的轴向方向X延伸至第一支架部15a上,从而该延伸部139可在第二避空孔 155中延伸至第四支架部15d所在位置与电路板11a连接。采用该第二避空孔155的设置,能够实现对 延伸部139的定位和限位,同时也可以减少延伸部139对笔身11内部空间的占用。
结合图21和图22所示,该触控笔10还包括承载支架18,该承载支架18设置在笔身11中,且承 载支架18位于笔身11的背离笔头11b的一端,用于进一步支撑固定电路板11a。具体地,该承载支架 18连接于该支撑架15的第四支架部15d,从而承载支架18与第四支架部15d共同形成用于固定该电 路板11a的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固定电路板11a,防止电路板11a在笔身11中发生移位,确保电路板 11a与其他部件(例如第一电极12a、第二接电部131d)的连接可靠性。
可选地,承载支架18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该第四支架部15d,承载支架18的另一端可沿着笔身11 的轴向方向X延伸。具体地,该承载支架18的一端可通过卡扣扣合的方式连接于该第四支架部15d, 从而便于承载支架18与第四支架部15d的拆装。例如,在承载支架18的一端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8a, 在第四支架部15d的与承载支架18的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合部156,第二卡合部156与第一卡合 部18a卡合连接。示例性的,该第一卡合部18a可为凸起或凹陷,第二卡合部156可为凹陷或凸起。
进一步地,触控笔10还包括电池19,该承载支架18的另一端可弯折形成电池容置槽19a,该电池 容置槽19a可用于容置电池19,从而实现电池19在笔身11中的固定的同时,还便于电池19与电路板 11a的电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该触控笔10还包括盖体19b,该盖体19b盖合连接于承载支架18,以压合该电路 板11a于承载支架18上,达到进一步固定电路板11a的效果。可选地,该盖体19b可拆卸连接于该承 载支架18,具体可为,在盖体19b上设置有第三卡合部190,承载支架18上对应该第三卡合部190的 位置设置有第四卡合部18c,第三卡合部190和第四卡合部18c卡合连接,以实现盖体19b与承载支架 18的配合。示例性的,第三卡合部190可为卡勾或卡槽,第四卡合部18c可为卡槽或卡勾。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10,通过将屏蔽件13a与接收电极13b电连接。当将触控 笔10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触控屏,尤其是折叠屏时,在终端设备发射第二信号与触控笔10配对(即上行 阶段)时,由于屏蔽件13a与接收电极13b电连接,则此时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处于同一直流电 位,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同时作为接收电极,从而可以增大触控笔10对终端设备的接收面积, 提升触控笔10的接收能力。而当触控笔10向终端设备发射第一信号(即下行阶段)时,屏蔽件13a和 接收电极13b可同时作为隔离电极,防止第一信号的发散,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接收到该第一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23和图24,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还公开了一种触控笔系统20,该触控笔系统20 包括终端设备21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触控笔10,该终端设备21可包括触控屏21a,该触控笔 10可在终端设备21的触控屏21a上进行书写。
可以理解的是,该终端设备21可包括但不局限于平板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该终端设备21 的触控屏21a可为柔性屏,例如可为折叠屏、卷轴屏、鹅卵石屏、四曲面屏等,从而采用本实施例的触 控笔10的方案,由于屏蔽件13a与接收电极13b电连接,利用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在折叠屏向 触控笔10发送第二信号时,能够同时作为接收电极,从而可以有效缓解折叠屏因TP层距离显示面板 层更近而导致对触控干扰、负载以及衰减大,导致触控笔10与终端设备21的交互能力弱的问题。当 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触控屏21a也可包括非折叠屏。
请参见图7、图8以及图25,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触控笔10与终端设备21的控 制方法,该触控笔10可为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触控笔10,即,该触控笔10包括有上述的第一电极12a、 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该控制方法包括:
31、在第一电极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通过屏蔽件以及接收电极阻碍第一信号发散。
在此步骤中,该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可作为隔离电极,从而可阻碍第一信号发散。当然,对 于该第一信号的类型,屏蔽件13a的设置方式等,可参见第一方面所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32、通过屏蔽件和接收电极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
在此步骤中,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13b可作为接收电极,从而可接收该终端设备21发送的第二 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32和步骤31之间未存在步骤先后顺序,只要能够实现屏蔽件13a和接收电极 13b在第一电极12a向终端设备21发送第一信号时处于第一电位,以阻碍第一信号的发散,以及在终 端设备21向触控笔10发送第二信号时处于第二电位接收该第二信号即可。
此外,对于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处于第一电位、第二电位的实现方式,以及对于该第二信号 的类型,屏蔽件13a、接收电极13b的设置方式等,可参见第一方面所述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 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 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 请的限制。

Claims (21)

1.一种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笔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触控笔包括:
笔身,所述笔身中设有电路板;
笔芯,所述笔芯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笔身中,所述笔芯具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以及
接收电极和屏蔽件,所述接收电极和所述屏蔽件在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处于第一电位,所述接收电极和所述屏蔽件在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处于第二电位以接收所述第二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屏蔽件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笔还包括开关元件,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供电端以及接地端,在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所述接收电极和/或所述屏蔽件通过所述开关元件连接于所述接地端;在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所述接收电极和/或所述屏蔽件通过所述开关元件连接于所述供电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件呈环状,所述屏蔽件套设在所述笔芯外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极呈环状,所述接收电极套设在所述屏蔽件外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件沿所述笔身的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接收电极沿所述笔身的轴向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极和/或所述屏蔽件的外周凸设有导电环,所述导电环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笔身外部。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屏蔽件接触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极套设于所述屏蔽件的外周,所述接收电极的至少部分内壁面与所述屏蔽件的至少部分外壁面抵接,或者,所述接收电极和/或所述屏蔽件设有台阶部,所述接收电极和所述屏蔽件通过所述台阶部接触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屏蔽件通过导电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包括导电轴承、导电弹簧或柔性电路板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包括第一接电部和第二接电部,所述第一接电部连接于所述屏蔽件和所述接收电极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接电部连接于所述屏蔽件和所述接收电极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接电部和/或所述第二接电部还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部具有第一环状部分,所述第一环状部分套设并连接于所述屏蔽件和所述接收电极中的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电部具有第二环状部分,所述第二环状部分套设并连接于所述屏蔽件和所述接收电极中的另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笔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笔身中并用于固定所述笔芯、所述屏蔽件以及所述接收电极于所述笔身中,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屏蔽件间隔设置;
所述支撑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架部、第二支架部以及第三支架部,第一支架部具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笔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中,所述第二支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连通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屏蔽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中,所述第三支架部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极的外周并位于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屏蔽件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部设有沿其自身径向延伸的第一避空孔以及绕所述第二支架部的外周设置的第一绕设孔,所述第一绕设孔与所述第一避空孔连通;
所述第一接电部包括抵接部和第一环状部分,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屏蔽件的外周与所述第二支架部之间,所述第一环状部分自所述第一避空孔延伸至所述第一绕设孔中以绕设在所述第二支架部的外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部设有沿其自身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避空孔;
所述第二接电部包括第二环状部分和与所述第二环状部分连接的延伸部,所述第二环状部分套设并连接在所述接收电极的外周,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二避空孔向所述电路板所在方向延伸至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19.一种触控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笔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和如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笔,所述终端设备包括触控屏,所述触控笔用于在所述触控屏上进行书写。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为折叠屏、卷轴屏、鹅卵石屏、四曲面屏中的一种。
21.一种触控笔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笔,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通过所述屏蔽件以及所述接收电极阻碍所述第一信号发散;
通过所述屏蔽件以及所述接收电极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
CN202110442339.7A 2021-04-23 2021-04-23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2386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2339.7A CN113238667B (zh) 2021-04-23 2021-04-23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PCT/CN2022/081958 WO2022222662A1 (zh) 2021-04-23 2022-03-21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2339.7A CN113238667B (zh) 2021-04-23 2021-04-23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38667A true CN113238667A (zh) 2021-08-10
CN113238667B CN113238667B (zh) 2024-05-14

Family

ID=77129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2339.7A Active CN113238667B (zh) 2021-04-23 2021-04-23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38667B (zh)
WO (1) WO202222266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3046A (zh) * 2022-06-17 2022-09-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2222662A1 (zh) * 2021-04-23 2022-10-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CN115599231A (zh) * 2022-11-29 2023-01-13 天津希格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Cn) 一种主动电容笔的控制方法、主动电容笔
CN115103046B (zh) * 2022-06-17 2024-10-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8975A (zh) * 2012-04-23 2014-02-05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输入系统
CN106462306A (zh) * 2014-06-27 2017-02-22 3M创新有限公司 触摸系统触笔和方法
CN110350941A (zh) * 2019-07-29 2019-10-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号收发装置、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N210244311U (zh) * 2019-08-02 2020-04-03 深圳市千分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通用电容触控笔及其笔头
CN112148146A (zh) * 2020-09-08 2020-12-29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信号检测电路、方法、控制电路以及电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7692A (en) * 2011-03-02 2012-09-16 Wintek Corp Touch pen
US9244574B2 (en) * 2011-10-11 2016-01-26 Synaptics Incorporated Reducing ion-migration and corrosion in electrodes
EP3789855A1 (en) * 2019-09-05 2021-03-1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tylus nib design and accuracy improvement
CN111290690B (zh) * 2020-01-15 2021-12-1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238667B (zh) * 2021-04-23 2024-05-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8975A (zh) * 2012-04-23 2014-02-05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输入系统
CN106462306A (zh) * 2014-06-27 2017-02-22 3M创新有限公司 触摸系统触笔和方法
CN110350941A (zh) * 2019-07-29 2019-10-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号收发装置、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N210244311U (zh) * 2019-08-02 2020-04-03 深圳市千分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通用电容触控笔及其笔头
CN112148146A (zh) * 2020-09-08 2020-12-29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信号检测电路、方法、控制电路以及电器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2662A1 (zh) * 2021-04-23 2022-10-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CN115103046A (zh) * 2022-06-17 2022-09-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103046B (zh) * 2022-06-17 2024-10-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599231A (zh) * 2022-11-29 2023-01-13 天津希格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Cn) 一种主动电容笔的控制方法、主动电容笔
CN115599231B (zh) * 2022-11-29 2023-04-07 天津希格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电容笔的控制方法、主动电容笔
WO2024114522A1 (zh) * 2022-11-29 2024-06-06 天津希格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电容笔的控制方法、主动电容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22662A1 (zh) 2022-10-27
CN113238667B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2379B2 (en) Stylus with function modularization
CN110312021B (zh) 移动终端
CN107656630B (zh) 电子笔
US20190171303A1 (en) Position pointing device and core body for position pointing device
KR101688139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3238667A (zh) 触控笔、触控笔系统及触控笔的控制方法
US8773847B2 (en) Watch type mobile terminal
EP2911169A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hysical key
US20180260048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active capacitive stylus thereof
US20170168637A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touch screen device
US10651879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touch screen communication device
KR20210050352A (ko) 슬롯 안테나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170052964A (ko) 이동 단말기
EP360528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digital pen
CN112162649B (zh) 主动笔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76832A (zh) 主动式触控笔、触控系统及交互方法
US20110026204A1 (en) Hinge structure capable of accommodating a cable and related electronic device
US997752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or
CN208862883U (zh) 一种光敏组件和移动终端
US20190259551A1 (en) Mobile terminal
US942383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CN210091124U (zh) 触控笔
US20110316781A1 (en) Multi-functional mouse
KR20170033162A (ko) 와치 타입 단말기 어셈블리
US2015013121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set, tablet computer and smart wat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