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8380A - 蓄电模组 - Google Patents

蓄电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8380A
CN113228380A CN201980085927.0A CN201980085927A CN113228380A CN 113228380 A CN113228380 A CN 113228380A CN 201980085927 A CN201980085927 A CN 201980085927A CN 113228380 A CN113228380 A CN 113228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storage device
contact portion
storage devices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59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田耕一
荻野洋岳
解朶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28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83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3Cylindrica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7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electr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01M10/6571Resistive hea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蓄电模组包括多个筒状的蓄电装置和对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加热的片状发热体,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分别具有筒状壳体,所述多个蓄电装置以这些壳体的中心轴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着,所述发热体具有连续地与所述多个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的多个接触部,所述多个接触部相对于所述蓄电装置的包围角大于180度。

Description

蓄电模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蓄电模组。
背景技术
蓄电模组之一例即让多个二次电池串联及/或并联连接而构成的电池包,被作为电动摩托车或助力自行车的动力源或电动汽车的电源装置等使用。由于这种电源装置是在室外使用,因此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各个二次电池作为发电元件利用的是化学变化,因此存在若温度低则无法进行充放电、或对电池单元的负荷变大而缩短寿命等问题。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需要对电池单元进行加温。例如,针对在气温低的冬季或寒冷地区使用的电池包,能够想到在使用前用加热器等对多个电池单元进行预热这样的做法。在对这样的电池单元加热时,使用的是借助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体。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作为蓄电装置之一例,将多个圆筒状二次电池排列成七行十四列的矩阵状(相邻的电池单元构成正方形),相对于各行的电池单元将片状发热体布置成锯齿状,该发热体与电池单元的侧面接触而对电池单元加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2-2435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如果不在发热体上形成折痕而使发热体与各电池的侧面抵接的话,发热体就只会与各电池单元的侧面中周向上小于1/2的区域接触,侧面中1/2以上的区域不会被加热。因此,存在为了预热电池单元而花费时间,也需要消耗较多电力的问题。
本公开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以良好的效率用较少的电力对蓄电装置进行预热的蓄电模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蓄电模组包括多个筒状的蓄电装置和对多个蓄电装置加热的片状发热体,多个蓄电装置分别具有筒状壳体,多个蓄电装置以壳体的中心轴相互平行的的方式排列着,发热体具有连续地与多个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的多个接触部,多个接触部相对于蓄电装置的包围角大于180度。
发明的效果
片状发热体与蓄电装置的侧面接触,其包围角大于180度,因此与现有的蓄电模组相比,能够增加蓄电装置与发热体的接触面积。因此,发热体能够在短时间内以良好的效率对蓄电装置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蓄电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模组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得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模组的内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仅将图3中相邻的三个蓄电装置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图5是将图3的一部分取出后示出的示意图;
图6是从上侧观察得到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模组的内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7是将图6的一部分取出后示出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发热体的构造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下对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为示例而已,并没有意图对本公开、本公开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简化说明,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蓄电模组100的蓄电装置10的结构的剖视图。
蓄电装置10例如能够采用图1所示的圆筒状锂离子二次电池。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蓄电装置也可以是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或电容器。以下,参照图1,说明蓄电装置10的具体结构。
如图1所示,将正极2和负极1隔着隔膜3缠绕而得到的电极群4与非水电解液一起收纳于圆筒状且由金属制成的壳体7中。在电极群4的上下分别布置有绝缘板9、110,正极2通过正极引线5与由金属制成的过滤器112相接合,负极1通过负极引线6与兼作负极端子的壳体7的底部相接合。
过滤器112与由金属制成的内盖113相连接,内盖113的突起部与由金属制成的阀板114相接合。阀板114还与兼作正极端子8的由金属制成的端子板相连接。端子板、阀板114、内盖113以及过滤器112为一体,通过密封垫111将壳体7的开口部密封起来。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壳体7布置到密封垫111的上端并压住密封垫111,将壳体7的开口部牢固地封起来。电池壳体7的被布置到该密封垫111的上端的上端部分(负极端子7a)位于与端子板(正极端子8)相邻的位置,正极端子8和负极端子7a存在于圆筒轴向一端的端部(图中上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负极端子7a是壳体7的一部分,因此筒状壳体7的侧面部分(侧面)也与负极端子7a电连接。
若蓄电装置10发生内部短路等而导致蓄电装置10内的压力上升,阀体114就会朝向端子板膨胀;若内盖113与阀体114不再接合,电流路径就会被切断。若蓄电装置10内的压力进一步上升,阀体114就会断裂。这样一来,在蓄电装置10内产生的气体就会经由过滤器112上的通孔112a、内盖113上的通孔113a、阀体114上的裂缝以及端子板的开放部8a向外部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将蓄电装置10内产生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安全机构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构造,也可以是其他构造。
<蓄电模组>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模组100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多个蓄电装置10让各壳体7的中心轴(与圆筒的侧面平行的轴)平行且让各壳体7的侧面彼此相邻地排列着。针对蓄电模组100而言,若观察与各壳体7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虽然多个蓄电装置10呈彼此非接触的状态,但却是以最密的填充方式布置好的(六个蓄电装置10呈正六边形地包围着一个蓄电装置10)。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各蓄电装置在蓄电模组中的布置状况不限定于上述布置状况。与规定的一个蓄电装置保持着等距离的其他蓄电装置的数量也可以是四个或三个。多个蓄电装置10在与各壳体7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中,存在八列蓄电装置10在一条直线上相邻着排列而形成的列。相邻列之间的蓄电装置10的排列是平行的,相邻列中的蓄电装置10的中心轴位于一列相邻的两个蓄电装置10的中心轴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蓄电模组100中,属于一列的蓄电装置10的数量例如为七个和八个这两种。
保持按以上所述布置的多个蓄电装置10的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分别布置在多个蓄电装置10的上端侧(端子板侧)和下端侧(壳体7的底部侧)。在第一支架21上设置有多个具有与蓄电装置10的上端侧的形状对应的圆形的孔,蓄电装置10的上端侧嵌入在该孔中。在第二支架22上设置有多个具有与蓄电装置10的下端侧的形状对应的圆形的孔,蓄电装置10的下端侧嵌入在该孔中。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可以由电气绝缘性部件形成。只要能够实现与各蓄电装置的电气绝缘,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嵌入第一支架21内的蓄电装置10沿中心轴的长度相对于蓄电装置10整体长度之比,可以在蓄电装置10整体长度的10%以上30%以下。嵌入第二支架22内的蓄电装置10沿中心轴的长度相对于蓄电装置10整体长度之比,可以在蓄电装置10整体长度的10%以上30%以下。
片状发热体30与各蓄电装置10的从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之间露出的侧面抵接。如后所述,片状发热体30与各蓄电装置10的侧面周向一半以上(包围角180度以上)抵接,一个发热体30布置成与多个蓄电装置10依次(或者可以是相反的顺序)抵接。优选,各蓄电装置10的从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之间露出的部分沿中心轴的长度在蓄电装置10整体长度的40%以上80%以下。还优选,发热体30的宽度也在蓄电装置10整体长度的40%以上80%以下。
<发热体>
发热体30呈具有挠性的片状,如果发热体30达到80℃以上的高温,该发热体30就会断裂。作为具体的结构,能够示例出的是,用两片在80℃以上的温度下会断裂的电气绝缘性树脂片35、37夹住导电性发热层(发热部件)36的构造,如图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树脂即使是熔融温度超过80℃的树脂,也可以是片材在达到80℃时由于超过玻璃化转变温度等而变软,或者因收缩而断裂。
成为发热体30的表面的两片电气绝缘性树脂片35、37可以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苯乙烯、丙烯酸、氯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
能够示例出的导电性发热层36有:ITO膜、金属膜、碳层(由碳粉末、碳纳米管以及粘合剂形成的层)、导电性树脂层等。若使用这样的发热层36,在两张树脂片35、37断裂时,能够使该发热层36一起断裂。金属膜例如通过蒸镀或溅射等形成在一个树脂片35、37的表面上,且是由基材即树脂片35、37支撑着的无数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导电性树脂层,例如通过涂布聚噻吩系等导电性聚合物的溶液并使其干燥即能够形成。导电性发热层36也可以是由导电性微粒和粘合剂形成的层。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中所包括的发热层也可以全部都不用上述材料形成。例如,发热层中的与圆筒单元抵接的区域也可以是金属箔等能够自我支撑的片材。只要在与发热体抵接的某个蓄电装置10和下一个(或前一个)与相同发热体接触的蓄电装置10之间至少一处具有沿着发热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由上述材料形成的断裂部即可。通过这样在发热层中局部地设置断裂部,容易将预定断裂部位设定在发热层中。发热层只要在规定的温度下能够断裂,也可以是能自我支撑的片材。在发热体的非接触部,发热层也可以以在宽度方向上局部缺损的状态而形成。根据该构成,在非接触部缺损的部分成为热阻,在蓄电装置异常升温的情况下热难以经由非接触部向其他蓄电装置传递。
为了使发热体30发热而对发热体30供电,但接受电力供给的电极38设置在发热体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通过这样布置,与在发热体3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电极的构成相比,电极38难以妨碍发热体30因高温而断裂,发热体30能够稳定地断裂。电极38可以由金属层、金属箔、比箔还厚的金属板或金属线、或者导电性碳等形成。
发热体是带状的细长体,其宽度在蓄电装置10整体长度的40%以上80%以下。与蓄电装置10接触的表面由绝缘性部件形成,发热层设置在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导电性树脂作为发热层的情况下,即使该导电性树脂呈片状,在某蓄电装置10的内部发生异常而导致温度上升之际,导电性树脂也会断裂,故发热体30能够熔断。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发热体30产生的热从该蓄电装置10向发热体30连续抵接的相邻的蓄电装置10传递,从而能够抑制相邻的蓄电装置10变为高温。发热体30中未与蓄电装置10接触的部分在80℃以上时熔断那样的结构也可以。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30只要在现有的具有由金属箔或导线形成的发热层的发热体中在达到发热层熔断的温度之前断裂即可。因此,例如,既可以在发热体30的温度为600℃以下时断裂,也可以在400℃以下时断裂。发热体也可以在支撑发热层中所含有的粒子的基材树脂熔化的温度以下断裂。
发热体30的厚度越小,越能够减小相邻的蓄电装置10间的距离,而能够增大蓄电装置10的填充比例。例如,发热体的厚度可以在相邻的蓄电装置10的间隙距离的最小值(在连接相邻蓄电装置的中心的线上的距离)的1/10~1/4。厚度越小,挠性越容易增大,因此优选厚度小。发热体30挠性的大小,保证在作为蓄电模组组装时沿着蓄电装置10的侧面弯曲而保持其形状可以,保证与侧面紧密接合也可以。
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多个发热体30。向发热体30供电,可以从相同的蓄电模组进行,也可以从其他的蓄电装置或蓄电模组进行。
<蓄电装置和发热体的布置情况>
图3是取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模组100内部的一部分(多个蓄电装置10中的一部分和发热体30的一部分),沿着蓄电装置10的中心轴从上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5是将图3的一部分取出而示出的图。图4是将图3中相邻的三个蓄电装置10取出并示意性示出的图。
多个蓄电装置10的布置情况为:各蓄电装置10由六个蓄电装置10以侧面彼此相邻的状态围住,并且该蓄电装置10周围的六个蓄电装置10布置成正六边形。通过这样布置,蓄电装置10就会以蓄电装置彼此间的接触得到了抑制的状态最密地填充在蓄电模组内。相邻的多个蓄电装置10的中心轴分别在与该中心轴垂直的假想平面上布置成大致等边三角形。更具体而言,布置成在用线将各中心轴与上述假想平面的交点连接起来的情况下,呈近似等边三角形。发热体30缠绕在各蓄电装置10的侧面上不足300度,与各蓄电装置10的侧面抵接。也就是说,发热体的包围角不足300度。
如图4、5所示,发热体30按照第一蓄电装置10a、第二蓄电装置10b以及第三蓄电装置10c的顺序(或者也可以是其相反顺序)与第一蓄电装置10a、第二蓄电装置10b以及第三蓄电装置10c接触,连接第一蓄电装置10a的中心轴(第一中心轴)11a和第二蓄电装置10b的中心轴(第二中心轴)11b的线(第一直线)12a与连接第二蓄电装置10b的中心轴11b和第三蓄电装置10c的中心轴(第三中心轴)11c的线(第二直线)12b沿不同的方向延伸,这两条线所成的角的角度例如大约为60度。但是,这两条线所成的角的角度并不限定于大约为60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中的连接两个中心轴的线,具体指相对于与这两个中心轴垂直的假想平面,将在各中心轴与假想平面之间形成的交点彼此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线。因此,构成上述角的第一直线12a和第二直线12b是形成在同一假想平面上的直线。
在此,将与第一直线12a平行且与第二蓄电装置10b相切的切线13画到图4所示的平面(假想平面)上时,第三蓄电装置10c的侧面被假想平面切割的侧面(第三侧面)的一部分14存在于第一直线12a与切线13之间。不过,如后所述,相邻的蓄电装置10彼此间、以及与蓄电装置10抵接的发热体30彼此间被布置成彼此不接触。
发热体30包括与第一蓄电装置10a的侧面(第一侧面)抵接的第一接触部32a、与第二蓄电装置10b的侧面(第二侧面)抵接的第二接触部32b、与第三蓄电装置10c的侧面(第三侧面)抵接的第三接触部32c。发热体30还包括与蓄电装置10不接触的部分即第一非接触部33a、第二非接触部33b。在图4中,第一非接触部33a存在于第一接触部32a与第二接触部32b之间。第二非接触部33b存在于第二接触部32b与第三接触部32c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30的非接触部是指,蓄电装置10与带状发热体30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任一个面都不抵接的部分。
就上述切线13与第二蓄电装置10b的切点15而言,若将切点15与第一直线12a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α,则该距离α与第二蓄电装置10b的半径相等。由于第三蓄电装置10c的侧面的一部分14存在于比上述切线13更靠近第一直线12a侧这样的位置关系,第二接触部32b中靠近第三接触部32c一侧的端部16即第二接触部32b与第二非接触部33b的交界位于比上述切点15更靠近第一直线12a的位置。因此,上述端部16与第一直线12a之间的距离β小于上述距离α。第二非接触部33b也基于同样的理由位于比上述切点15更靠近第一直线12a的位置。因此,第二非接触部33b与第一直线12a之间的距离γ小于上述距离α。
在第一蓄电装置10a和第三蓄电装置10c相邻的区域50中,第一接触部32a和第三接触部32c让抵接面的背面彼此相对,但背面彼此分离,不接触。当在该区域50中第一接触部32a与第三接触部32c接触并且第一蓄电装置10a和第三蓄电装置10c中的一个蓄电装置达到异常高温的情况下,热有可能经由相互接触的第一接触部32a和第三接触部32c积极地从上述一蓄电装置向另一蓄电装置传递。相对于此,通过让第一接触部32a和第三接触部32c分离,这样的热传递就能够得到抑制。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体30从第一蓄电装置10a朝向相邻的第二蓄电装置10b、进而朝向相邻的第三蓄电装置10c连续地缠绕时,布置成第一蓄电装置10a和第三蓄电装置10c相邻。亦即,由第一蓄电装置10a、第二蓄电装置10b以及第三蓄电装置10c将它们的中心轴11a、11b、11c布置成等边三角形。因此,发热体30绕(接触)在一个蓄电装置10的侧面上,接着从该蓄电装置10向与其相邻的蓄电装置10延伸而绕在相邻的蓄电装置10的侧面上,依次绕有发热体30的多个蓄电装置10布置成锯齿状,以使连接相邻蓄电装置10的彼此中心轴的线所构成的角的角度大约为60度。在蓄电模组100中,一个发热体30依次接触的多个蓄电装置10形成在一条直线上相邻排列的蓄电装置10的列中相邻的两个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模组中有八列,因此布置有四个发热体30。该发热体30的数量不限定于上述数量。也可以布置一个细长的发热体。
就蓄电模组100而言,由于片状发热体30以180度以上的包围角与各蓄电装置10接触,因此能够快速且效率良好地对各蓄电装置10进行预热。在所有蓄电装置10中,由于发热体30以大致相同的包围角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从发热体30施加给各蓄电装置10的热量不均匀。由于片状发热体30达到80℃以上时会断裂,因此在多个蓄电装置10中的一个蓄电装置10由于内部异常而达到高温并发出高热的情况下,与该蓄电装置10接触的发热体30就会发生断裂,故能够抑制异常引起的热传递给发热体30所连续接触的相邻的蓄电装置10。因此,能够抑制相邻的蓄电装置10连锁性地发生高温,确保安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蓄电模组中,并非发热体在超过规定的温度时一定要断裂。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模组200只有发热体30相对于蓄电装置10的布置状况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模组100不同,因此以下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省略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
图6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模组200内部的一部分取出(多个蓄电装置10中的一部分和发热体30的一部分),沿着蓄电装置10的中心轴从上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7是将图6的一部分取出后示出的图。
在蓄电模组200中,发热体30不与第一蓄电装置10a接触,而和与第二蓄电装置10b相邻的另一蓄电装置10d接触(另一接触部32d),接着与第二蓄电装置10b接触,然后与第三蓄电装置10c接触。另一发热体39与第一蓄电装置10a接触。
在蓄电模组200中,发热体30、39绕在各蓄电装置10的侧面上不足240度,包围角不足240度。就发热体30依次接触的第四蓄电装置10d、第二蓄电装置10b、第三蓄电装置10c而言,由连接第四中心轴11d、第二中心轴11b、第三中心轴11c这三个中心轴的多条线构成的角的角度在图7所示的平面上大约为120度。因此,依次供缠绕发热体30的多个蓄电装置10以大致120度的角度锯齿状地布置。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组200中,该角度不限定于120度。
在第一蓄电装置10a与第三蓄电装置10c相邻的区域210中,第一接触部32a的背面与第三蓄电装置10c的侧面相对,但两者不接触,二者相分离。因此,即使第一蓄电装置10a和第三蓄电装置10c中的任一个蓄电装置变成异常状态而达到高温,也能够抑制在该蓄电装置所产生的热传递给另一个蓄电装置。因此,能够抑制另一个蓄电装置被加热而劣化或变成异常状态。
在蓄电模组200中,将连接第三中心轴11c和第四中心轴11d的线设为第三直线12c,将连接第四中心轴11d和第二中心轴11b的线设为第四直线12d。第三直线12c和第四直线12d沿不同的方向延伸。连接该第三直线与第四蓄电装置的第四侧面的第一交点17a和第三直线12c与第三侧面的第二交点17b的线段的最小尺寸Δ比位于第三直线延伸方向上的第二蓄电装置的尺寸E小,发热体30可以设置成与上述第三蓄电装置接触的第三接触部的一部分和与第四蓄电装置接触的第四接触部的一部分位于第三蓄电装置与第四蓄电装置之间。根据该结构,在本公开的蓄电模组中,发热体能够覆盖多个蓄电装置的侧面的一半以上的区域。因此,能够在比现有技术中的蓄电模组还短的时间内进行加热。
就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电模组200而言,由于发热体30与各蓄电装置10的接触部所成的角(包围角)超过180度,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模组100一样,能够收到与现有的蓄电模组相比使加热速度提高的效果。此外,如果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发热体30,则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即使一个蓄电装置10达到高温,也能够抑制相邻的多个蓄电装置10连锁地达到高温,能够确保安全。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申请发明的示例,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可以在这些示例中组合现有技术、惯用技术、公知技术,或者进行一部分的置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改进发明也包括在本申请发明中。
蓄电装置只要是筒状即可,其可以不是圆筒。也可以是,蓄电模组所包括的多个蓄电装置中相邻的蓄电装置排列成彼此的端子板的布置位置布置在相互相反的一侧,将其中一个蓄电装置的端子板与另一个电池的壳体电连接起来以形成串联连接。
在排列着的多个蓄电装置彼此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蓄电装置的壳体的底部彼此连接起来。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蓄电模组包括多个筒状的蓄电装置和对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加热的片状发热体,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分别具有筒状壳体,所述多个蓄电装置以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相互平行的的方式排列着,所述发热体具有连续地与上述多个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的多个接触部,所述多个接触部相对于上述蓄电装置的包围角大于180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发热体与各蓄电装置的接触面积。因此,为了能够供给更多的热量,这里的壳体的中心轴是与壳体的侧面平行的中心轴。也可以存在多个片状发热体,各发热体连续地与多个蓄电装置中的一部分即规定数量的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中心轴的第一蓄电装置、具有第二中心轴的第二蓄电装置、具有第三中心轴的第三蓄电装置,所述第一蓄电装置、所述第二蓄电装置以及所述第三蓄电装置彼此相邻,在与所述第一到第三中心轴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排列有所述第一到第三蓄电装置,保证连接所述第一中心轴和所述第二中心轴的第一直线与连接所述第二中心轴和所述第三中心轴的第二直线沿不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蓄电装置的侧面即第三侧面的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直线平行且与第二蓄电装置的侧面即第二侧面相接的切线和所述第一直线之间,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多个接触部包括与所述第二侧面抵接的第二接触部及与所述第三侧面抵接的第三接触部。所述发热体按照第一蓄电装置、第二蓄电装置以及第三蓄电装置的顺序连续地第一蓄电装置、第二蓄电装置以及第三蓄电装置抵接。
也可以是:在将所述切线与所述第二侧面的切点与所述第一直线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α时,所述发热体的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述切点到靠近所述第三接触部一侧的端部的区域与所述第一直线之间的距离β小于所述距离α。
也可以是:所述发热体在与所述第二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三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的所述第三接触部之间具有不与所述第二、第三蓄电装置抵接的非接触部,所述非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直线之间的距离γ小于距离α。
在所述发热体的接触部中,与所述蓄电装置抵接的面的背面与其他所述蓄电装置相分离。
在相邻的所述蓄电装置之间,与各个所述蓄电装置接触的所述发热体可以彼此相分离。在一个蓄电模组中存在多个发热体的情况下,相同的发热体彼此分离,并且不同的发热体彼此也分离。
所述发热体的非接触部在60℃以上断裂。
也可以是: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包括具有第四中心轴的第四蓄电装置、具有第五中心轴的第五蓄电装置、具有第六中心轴的第六蓄电装置,在与所述第四到第六中心轴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排列有所述第四到第六蓄电装置,保证连接所述第四中心轴和所述第五中心轴的第三直线与连接所述第五中心轴和所述第六中心轴的第四直线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在将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四蓄电装置的第四侧面的交点设为第一交点、将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五蓄电装置的第五侧面的交点设为第二交点时,连接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的线段的最小尺寸比位于所述第三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所述第六蓄电装置的尺寸小,所述发热体具有与所述第四侧面接触的第四接触部、与所述第五侧面接触的第五接触部以及与所述第六蓄电装置的第六侧面接触的第六接触部,在所述发热体延伸的方向上,在所述第四接触部和所述第五接触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六接触部,在所述第四蓄电装置和所述第五蓄电装置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接触部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五接触部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7 壳体
10 蓄电装置
10a 第一蓄电装置
10b 第二蓄电装置
10c 第三蓄电装置
11a 第一中心轴
11b 第二中心轴
11c 第三中心轴
12a 第一直线
12b 第二直线
12c 第三直线
12d 第四直线
13 切线
15 切点
16 第二接触部的靠近第三接触部侧的端部
17a 第一交点
17b 第二交点
30 发热体
32b 第二接触部
32c 第三接触部
33a 第一非接触部
33b 第二非接触部
35、37 树脂片
36 导电性发热层(发热部件)
100 蓄电模组
200 蓄电模组

Claims (9)

1.一种蓄电模组,包括多个筒状的蓄电装置和对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加热的片状发热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分别具有筒状壳体,
所述多个蓄电装置以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着,
所述发热体具有连续地与所述多个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的多个接触部,
所述多个接触部相对于所述蓄电装置的包围角大于18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中心轴的第一蓄电装置、具有第二中心轴的第二蓄电装置、具有第三中心轴的第三蓄电装置,
所述第一蓄电装置、所述第二蓄电装置以及所述第三蓄电装置彼此相邻,
在与所述第一到第三中心轴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排列有所述第一到第三蓄电装置,保证连接所述第一中心轴和所述第二中心轴的第一直线与连接所述第二中心轴和所述第三中心轴的第二直线沿不同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蓄电装置的第三侧面的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直线平行且与所述第二蓄电装置的第二侧面相切的切线和所述第一直线之间,
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多个接触部包括与所述第二侧面抵接的第二接触部及与所述第三侧面抵接的第三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切线与所述第二侧面的切点与所述第一直线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α时,
所述发热体的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述切点到靠近所述第三接触部一侧的端部的区域与所述第一直线之间的距离β小于所述距离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在与所述第二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三蓄电装置的侧面抵接的所述第三接触部之间具有不与所述第二、第三蓄电装置抵接的非接触部,
所述非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直线之间的距离γ小于所述距离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热体的接触部中,与所述蓄电装置抵接的面的背面与其他所述蓄电装置相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所述蓄电装置之间,与各个所述蓄电装置接触的所述发热体彼此相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的非接触部在80℃以上断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具有在80℃以上断裂的树脂片和被所述树脂片的表面支撑着的导电性发热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蓄电装置包括具有第四中心轴的第四蓄电装置、具有第五中心轴的第五蓄电装置以及具有第六中心轴的第六蓄电装置,
在与所述第四到第六中心轴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排列有所述第四到第六蓄电装置,保证连接所述第四中心轴和所述第五中心轴的第三直线与连接所述第五中心轴和所述第六中心轴的第四直线沿不同的方向延伸,
在将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四蓄电装置的第四侧面的交点设为第一交点,将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五蓄电装置的第五侧面的交点设为第二交点时,连接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的线段的最小尺寸比位于所述第三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所述第六蓄电装置的尺寸小,
所述发热体具有与所述第四侧面接触的第四接触部、与所述第五侧面接触的第五接触部以及与所述第六蓄电装置的第六侧面接触的第六接触部,
在所述发热体延伸的方向上,在所述第四接触部与所述第五接触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六接触部,
在所述第四蓄电装置与所述第五蓄电装置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接触部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五接触部的一部分。
CN201980085927.0A 2018-12-28 2019-12-27 蓄电模组 Pending CN1132283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6842 2018-12-28
JP2018-246841 2018-12-28
JP2018246841 2018-12-28
JP2018246842 2018-12-28
PCT/JP2019/051366 WO2020138396A1 (ja) 2018-12-28 2019-12-27 蓄電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8380A true CN113228380A (zh) 2021-08-06

Family

ID=71128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5927.0A Pending CN113228380A (zh) 2018-12-28 2019-12-27 蓄电模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02776A1 (zh)
JP (1) JP7457962B2 (zh)
CN (1) CN113228380A (zh)
WO (1) WO202013839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22336A1 (de) 2021-08-30 2023-03-0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eizung für Batteriezellen in einem Hochvoltspeichermodu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43535A (ja) * 2011-05-18 2012-12-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CN105359295A (zh) * 2013-07-02 2016-02-24 索尼公司 蓄电装置、蓄电系统、电子装置、电动车辆和电力系统
JP2016207569A (ja) * 2015-04-27 2016-1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ホルダ、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池パック
CN207149664U (zh) * 2017-09-08 2018-03-27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电池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49013A (ja) * 2009-08-26 2011-03-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43535A (ja) * 2011-05-18 2012-12-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CN105359295A (zh) * 2013-07-02 2016-02-24 索尼公司 蓄电装置、蓄电系统、电子装置、电动车辆和电力系统
JP2016207569A (ja) * 2015-04-27 2016-1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ホルダ、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池パック
CN207149664U (zh) * 2017-09-08 2018-03-27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电池模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22336A1 (de) 2021-08-30 2023-03-0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eizung für Batteriezellen in einem Hochvoltspeichermodu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57962B2 (ja) 2024-03-29
WO2020138396A1 (ja) 2020-07-02
US20220102776A1 (en) 2022-03-31
JPWO2020138396A1 (ja) 2021-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05163B2 (en) Battery module
KR102301195B1 (ko) 배터리 팩
CN108075074B (zh) 电池模块
US11594776B2 (en)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heat shrinkable tube
JP2012243535A (ja) 電池パック
KR20210016827A (ko) 복수의 원통형 전지셀을 구비한 배터리 모듈,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KR20120016350A (ko)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20180040862A1 (en) Battery pack
US20160111760A1 (en) Power storage module
JP2019515448A (ja) 円筒型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661769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自動車
CN107925140A (zh) 电池组
US20150263320A1 (en) Battery module
US20130143075A1 (en) Battery pack
JP2020068101A (ja) 蓄電装置
KR20120053596A (ko) 신규한 구조의 단위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CN113228380A (zh) 蓄电模组
CN111989817A (zh) 用于机动车高压电池的棱柱形电池单体的加热装置、电池单体、电池模块、高压电池以及机动车
KR102350459B1 (ko) 원통형 이차전지 모듈
JP2015138648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049548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KR20190112581A (ko) 터미널 단자의 탄성력을 이용한 전압 센싱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JP7179403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JP7343419B2 (ja) 固体電池セル及び固体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2424982B (zh)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