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5821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5821B
CN113225821B CN202110407346.3A CN202110407346A CN113225821B CN 113225821 B CN113225821 B CN 113225821B CN 202110407346 A CN202110407346 A CN 202110407346A CN 113225821 B CN113225821 B CN 113225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ic parameter
parameter set
channel
carrier
correspond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73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5821A (zh
Inventor
赵振山
卢前溪
林晖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073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258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25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5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5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5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芯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方法包括: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根据所述基本参数集在第一侧行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08月17日的PCT国际专利申请PCT/CN2018/101197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80096558.0、发明名称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芯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以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车联网系统是基于长期演进终端到终端(LTE-D2D,Long Term Evaluation-Device to Device)的一种侧行链路传输技术(SL,Sidelink,侧行链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Rel-14中对车联网技术(V2X)进行了标准化,定义了两种传输模式:模式3和模式4;在5G NR系统中,采用灵活的帧结构设计,引入了多种基本参数集,在系统处理中,如何使用多种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的传输以及接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芯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以及计算机程序。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根据所述基本参数集在第一侧行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网络设备确定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第一通信单元,根据所述基本参数集在第一侧行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确定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第二通信单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具体地,该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的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就能够在终端设备通过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基于选取的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的传输。如此,就解决了当存在多个基本参数集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发送以及接收的问题,从而使得终端的交互效率有所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的示意性图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的示意性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终端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网络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的示意性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应用于图1、2所提供的车联网系统中,所述车辆网系统为基于LTE-设备到设备(D2D,Device-to-Device)的一种侧行链路传输技术(SL,Sidelink,侧行链路),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以及更低的传输时延。在3GPP Rel-14中对车联网技术(V2X)进行了标准化,定义了两种传输模式:模式3和模式4。其中,模式3: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即车载终端的传输资源是由基站分配的,车载终端根据基站分配的资源在侧行链路上进行数据的发送;基站可以为终端分配单次传输的资源,也可以为终端分配半静态传输的资源。模式4:如图2所示,车载终端采用侦听(sensing)+预留(reservation)的传输方式。车载终端在资源池中通过侦听的方式获取可用的传输资源集合,终端从该集合中随机选取一个资源进行数据的传输。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系统”或“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101: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步骤102:根据所述基本参数集在第一侧行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配置或者网络侧的配置获取并保存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
所述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长度或者类型等信息;例如,在5G新无线(NR,New Radio)中,可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大小可以包括有15kHz,30kHz,60kHz,120kHz等,可支持的CP类型包括正常CP、扩展CP。
下面分别针对对应关系以及指示信息的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种情况,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侧配置的或者预配置的至少一种对应关系,使得终端设备从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选取一个基本参数集作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具体包括:
场景1、
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第一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所述第一资源池和第一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当第一侧行信道采用第一资源池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选取第一资源池对应的第一基本参数集。
例如,在V2x中,可以通过网络配置或者预配置的方式配置一个或多个资源池,每个资源池具有相应的基本参数集,例如,资源池1使用15kHz子载波间隔,正常CP,资源池2使用60kHz子载波间隔,扩展CP。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可以确定不同的资源池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表示的是资源池和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第一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就可以确定该资源池的基本参数集,也就确定了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其中,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可以通过网络配置或者预配置的方式确定。
另外,网络侧还可以通过RRC信令的方式配置各个资源池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2、
所述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根据所述第一载波和第二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至少一种载波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当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选取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一基本参数集。
本场景中,可以支持多个载波,例如在Rel-15的V2X中可以支持8个载波,可以分别针对这8个载波配置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例如,考虑到后向兼容Rel-14或者Rel-15的终端,在有Rel-14或者Rel-15的载波上采用15kHz、正常CP的基本参数集;在其他载波上可以采用其他的基本参数集。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仅为一种示例,具体在哪个载波采用哪种基本参数集可以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确定。
另外,关于不同的载波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的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不同的载波频段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例如,NR-V2X支持两个载波频段,频率范围1(FR1,Frequency range 1)和频率范围2(FR2,Frequency range 1);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在不同的载波频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如在FR1频段,如3.4GHz,采用30kHz子载波间隔,在FR2频段,如30GHz,采用120kHz子载波间隔。
在本场景中,还可以根据载波类型,确定不同类型所对应的基本参数集。
具体的,当所述第一载波是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时;可以根据所述第一载波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采用与所述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
也就是说,配置的第二对应关系,还可以为第一类载波上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与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第二类载波上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与上行数据相同或不同的基本参数集。所述第一类载波为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第二类载波为专有载波。例如,V2X既可以工作在专有载波(5.9GHz)上,也可以工作在上行载波上。在上行载波上传输的上行数据使用30kHz子载波间隔,当V2X数据在该载波上传输时,V2X数据也采用和上行数据相同的30kHz子载波间隔进行传输。当V2X数据在专有载波上传输时,使用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的基本参数集,该基本参数集与上行数据的基本参数集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同样适用于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带宽部分(BWP,Bandwidth Part)上传输的情况,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带宽部分和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这里不再赘述。
场景3、
所述第一侧行信道是第一类侧行信道,根据所述第一类侧行信道和第三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为至少一种类型信道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所述至少一种类型信道可以为多种,其中第一类侧行信道为终端设备所使用的信道。比如,至少一种类型信道可以包括有PSBCH或者传输PSSS/SSSS的信道还可以有其他类型的信道,这里不进行赘述。相应的,针对PSHCH或者传输PSSS/SSSS的信道采用一种的基本参数集,例如,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正常CP;其他种类的信道采用其他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4、
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具有第一种业务特征,根据第一种业务特征和第四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四对应关系为至少一种业务特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侧行信道可以传输多种业务特征的数据,当其传输的数据具备第一业务特征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业务特征从第四对应关系中选取得到第一基本参数集。
例如,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可以为两个基本参数集;相应的,假设有两类待传输业务;也就是说,预定义了两种基本参数集,当待传输的业务属于第一类业务时,采用第一基本参数集,当待传输业务属于第二类业务时,采用第二基本参数集。
所述待传输业务的特性包括以下中的一种:待传输业务的时延需求、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信息;比如,划分不同种类的待传输业务,可以根据业务的时延需求进行划分,比如,可以划分为高时延待传输业务、低时延待传输业务;或者采用QoS进行划分,比如通过QCI进行业务划分,假设QCI 1-5为第一类业务,QCI6-9为第二类业务,当然,还可以存在其他的划分方式,可以为三类或更多类的业务,每一类业务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例如,将待传输业务的时延需求分为两类,类型1:时延小于等于10ms,类型2:时域大于10ms。对于类型1,其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采用60kHz子载波间隔,对于类型2,其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当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是类型1的业务时,采用60kHz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当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是类型2的业务时,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场景5、
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以第一类同步源类型作为同步源,根据第一类同步源类型和第五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五对应关系为至少一种同步源类型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在V2X中包括以下几种同步源类型{GNSS,eNB,UE},当采用不同类型的同步源时,信道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例如,采用eNB作为同步源时,采用正常CP,当采用GNSS作为同步源时,采用扩展CP。需要理解的是,这里仅为示例,在实际处理时,可以为其他的对应方式,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或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侧行广播信道(PSBCH)中的一种。当然,还需要理解的是,第一侧行信道还可能为其他类型的信道,只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第二种情况,根据第二信道的指示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具体如下:
可以根据所述第二信道的显式指示、或者隐式指示,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1、
所述第二信道包括第一指示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也就是说,第二信道可以传输第一指示信息,通过第二信道传输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这样,就通过第二信道显式指示了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本场景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所述第二信道为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当然,还可以为其他情况,比如,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PSCCH,所述第二信道为PDCCH。
其中,所述第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可以为预设也可以为网络配置的。
例如,第二信道采用显式指示,可以为直接根据第二信道中携带的指示信息来确定,例如采用1比特的信息,通过1比特的信息用来指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当然,如果基本参数集大于2个的时候,可以采用更多的比特来指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例如,可以使用3比特来进行指示,假设000用于指示第一基本参数集,001用于指示第二基本参数集,010用于指示第三基本参数集;需要理解的是,还可以存在更多的比特用于指示更多的基本参数集,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例如: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第八对应关系,该第八对应关系包括至少一个索引信息以及该至少一个索引信息对应的基本参数集。在第二信道中携带一个索引信息,通过该索引信息以及第八对应关系,即可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2、
第二信道采用隐式指示,可以包括:通过第二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进行指示,或者,通过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指示。
其中,所述通过第二信道的DMRS进行指示,包括:根据所述第二信道对应的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正交覆盖码OCC、资源位置、根序列中的至少一项以及第六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六对应关系为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正交覆盖码OCC、资源位置、根序列中的至少一项和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要理解的是,第六对应关系也可以为网络侧配置的,或者为预设的。比如,通过PSCCH DMRS指示:可以通过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正交覆盖码)、资源位置、跟序列(Root sequence)等指示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具体来说,不同的DMRS序列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循环位移也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OCC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资源位置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以及不同的跟序列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其中各个参数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部分使用,还可以仅采用一个参数来对应基本参数集。
和/或,所述通过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指示,包括:根据所述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以及第七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七对应关系是至少一个扰码信息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侧配置第七对应关系,基于第二信道采用的扰码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比如,第二信道,即PSCCH的信息比特,需要经过加扰处理,可以通过第二信道所采用的不同的扰码序列来隐式的指示第一侧行信道,比如PSSCH,所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在实际传输中,第一侧行信道和第二信道可以采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TDM)的方式传输,第二信道占据前K个符号,第一侧行信道占据剩余的符号,此时第一侧行信道和第二信道,例如PSSCH和PSCCH,可以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如,PSCCH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PSSCH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关于第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可以根据对应关系进行设置,其中,第二信道确定基本参数集的方式,可以采用前述多个场景的方式来确定,比如,可以为第一对应关系至第五对应关系中至少一种来确定第二信道所使用的基本参数集,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本上述第二种情况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所述第二信道为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或者,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PSCCH,所述第二信道为PDCCH。
当然,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存在更多的第一侧行信道以及第二信道的配对方式,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在终端设备通过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基于选取的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的传输。如此,就解决了当存在多个基本参数集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发送以及接收的问题,从而使得终端的交互效率有所保证。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
步骤201:网络设备确定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步骤202: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所述网络侧还会预先为终端设备配置一个或多个基本参数集;其中,配置的方式可以为通过系统信令发送,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这里不做穷举。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
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
至少一种载波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
至少一种信道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至少一种待传输业务的特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
至少一种同步源类型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五对应关系。
所述基本参数集包括: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CyclicPrefix)长度或者类型等信息;其中,在5G新无线(NR,New Radio)中,可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大小可以包括有15kHz,30kHz,60kHz,120kHz等,可支持的CP类型包括正常CP、扩展CP。
下面分别针对对应关系以及指示信息的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种情况,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侧配置的或者预配置的至少一种对应关系,使得终端设备从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选取一个基本参数集作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具体包括:
场景1、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当终端设备的第一侧行信道采用第一资源池的时候,可以根据网络侧配置的第一对应关系选取第一资源池对应的第一基本参数集。
例如,在V2x中,可以通过网络配置或者预配置的方式配置一个或多个资源池,每个资源池具有相应的基本参数集,例如,资源池1使用15kHz子载波间隔,正常CP,资源池2使用60kHz子载波间隔,扩展CP。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可以确定不同的资源池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表示的是资源池和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第一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就可以确定该资源池的基本参数集,也就确定了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其中,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可以通过网络配置或者预配置的方式确定。
另外,网络侧还可以通过RRC信令的方式配置各个资源池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2、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种载波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当终端设备的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选取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一基本参数集。
本场景中,可以支持多个载波,例如在Rel-15的V2X中可以支持8个载波,可以分别针对这8个载波配置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例如,考虑到后向兼容Rel-14或者Rel-15的终端,在有Rel-14或者Rel-15的载波上采用15kHz、正常CP的基本参数集;在其他载波上可以采用其他的基本参数集。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仅为一种示例,具体在哪个载波采用哪种基本参数集可以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确定。
另外,关于不同的载波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的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不同的载波频段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例如,NR-V2X支持两个载波频段,频率范围1(FR1,Frequency range 1)和频率范围2(FR2,Frequency range 1);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在不同的载波频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如在FR1频段,如3.4GHz,采用30kHz子载波间隔,在FR2频段,如30GHz,采用120kHz子载波间隔。
在本场景中,还可以根据载波类型,确定不同类型所对应的基本参数集。
具体的,配置的第二对应关系,还可以为第一类载波上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与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第二类载波上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与上行数据相同或不同的基本参数集。所述第一类载波为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第二类载波为专有载波。例如,V2X既可以工作在专有载波(5.9GHz)上,也可以工作在上行载波上。在上行载波上传输的上行数据使用30kHz子载波间隔,当V2X数据在该载波上传输时,V2X数据也采用和上行数据相同的30kHz子载波间隔进行传输。当V2X数据在专有载波上传输时,使用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的基本参数集,该基本参数集与上行数据的基本参数集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同样适用于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带宽部分(BWP,Bandwidth Part)上传输的情况,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带宽部分和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这里不再赘述。
场景3、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种信道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所述至少一种类型信道可以为多种,例如,可以包括有PSBCH或者传输PSSS/SSSS的信道还可以有其他类型的信道,这里不进行赘述。相应的,针对PSHCH或者传输PSSS/SSSS的信道采用一种的基本参数集,例如,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正常CP;其他种类的信道采用其他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4、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种待传输业务的特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侧行信道可以传输多种业务特征的数据,例如,当终端设备其传输的数据具备第一业务特征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业务特征从第四对应关系中选取得到第一基本参数集。
例如,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可以为两个基本参数集;相应的,假设有两类待传输业务;也就是说,预定义了两种基本参数集,当待传输的业务属于第一类业务时,采用第一基本参数集,当待传输业务属于第二类业务时,采用第二基本参数集。
所述待传输业务的特性包括以下中的一种:待传输业务的时延需求、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信息;比如,划分不同种类的待传输业务,可以根据业务的时延需求进行划分,比如,可以划分为高时延待传输业务、低时延待传输业务;或者采用QoS进行划分,比如通过QCI进行业务划分,假设QCI 1-5为第一类业务,QCI6-9为第二类业务,当然,还可以存在其他的划分方式,可以为三类或更多类的业务,每一类业务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例如,将待传输业务的时延需求分为两类,类型1:时延小于等于10ms,类型2:时域大于10ms。对于类型1,其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采用60kHz子载波间隔,对于类型2,其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当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是类型1的业务时,采用60kHz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当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是类型2的业务时,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场景5、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种同步源类型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五对应关系。
例如,在V2X中包括以下几种同步源类型,{GNSS,eNB,UE},当采用不同类型的同步源时,信道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例如,采用eNB作为同步源时,采用正常CP,当采用GNSS作为同步源时,采用扩展CP,需要理解的是,这里仅为示例,在实际处理时,可以为其他的对应方式,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或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侧行广播信道(PSBCH)中的一种。当然,还需要理解的是,第一侧行信道还可能为其他类型的信道,只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第二种情况,所述网络设备通过第二信道为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场景1、
所述第二信道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也就是说,第二信道可以传输第一指示信息,通过第二信道传输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这样,就通过第二信道显式指示了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本场景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所述第二信道为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当然,还可以为其他情况,比如,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PSCCH,所述第二信道为PDCCH。
其中,所述第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可以为预设也可以为网络配置的。
例如,第二信道采用显式指示,可以为直接根据第二信道中携带的指示信息来确定,例如采用1比特的信息,通过1比特的信息用来指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当然,如果基本参数集大于2个的时候,可以采用更多的比特来指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例如,可以使用3比特来进行指示,假设000用于指示第一基本参数集,001用于指示第二基本参数集,010用于指示第三基本参数集;需要理解的是,还可以存在更多的比特用于指示更多的基本参数集,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例如: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第八对应关系,该第八对应关系包括至少一个索引信息以及该至少一个索引信息对应的基本参数集。在第二信道中携带一个索引信息,通过该索引信息以及第八对应关系,即可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2、
第二信道采用隐式指示,所述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
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正交覆盖码OCC、资源位置、根序列中的至少一项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六对应关系;
至少一个扰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七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信道的DMRS进行隐式指示。需要理解的是,第六对应关系也可以为网络侧配置的,或者为预设的。比如,通过PSCCH DMRS指示:可以通过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正交覆盖码)、资源位置、跟序列(Rootsequence)等指示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具体来说,不同的DMRS序列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循环位移也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OCC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资源位置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以及不同的跟序列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其中各个参数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部分使用,还可以仅采用一个参数来对应基本参数集。
和/或,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进行隐式指示。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侧配置第七对应关系,使得终端设备基于第二信道采用的扰码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比如,第二信道,即PSCCH的信息比特,需要经过加扰处理,可以通过第二信道所采用的不同的扰码序列来隐式的指示第一侧行信道,比如PSSCH,所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在实际传输中,第一侧行信道和第二信道可以采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TDM)的方式传输,第二信道占据前K个符号,第一侧行信道占据剩余的符号,此时第一侧行信道和第二信道,可以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如,第一侧行信道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第二信道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关于第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可以根据对应关系进行设置,其中,第二信道确定基本参数集的方式,可以采用前述多个场景的方式来确定,比如,可以为第一对应关系至第五对应关系中至少一种来确定第二信道所使用的基本参数集,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本上述第二种情况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所述第二信道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或者,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PSCCH,所述第二信道为PDCCH。
当然,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存在更多的第一侧行信道以及第二信道的配对方式,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在终端设备通过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基于选取的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的传输。如此,就解决了当存在多个基本参数集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发送以及接收的问题,从而使得终端的交互效率有所保证。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如图5所示,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51,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第一通信单元52,根据所述基本参数集在第一侧行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配置或者网络侧的配置获取并保存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
所述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长度或者类型等信息;例如,在5G新无线(NR,New Radio)中,可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大小可以包括有15kHz,30kHz,60kHz,120kHz等,可支持的CP类型包括正常CP、扩展CP。
下面分别针对对应关系以及指示信息的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种情况,第一处理单元51,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侧配置的或者预配置的至少一种对应关系,使得终端设备从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选取一个基本参数集作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具体包括:
场景1、
第一处理单元51,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第一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所述第一资源池和第一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当第一侧行信道采用第一资源池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选取第一资源池对应的第一基本参数集。
例如,在V2x中,可以通过网络配置或者预配置的方式配置一个或多个资源池,每个资源池具有相应的基本参数集,例如,资源池1使用15kHz子载波间隔,正常CP,资源池2使用60kHz子载波间隔,扩展CP。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可以确定不同的资源池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表示的是资源池和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第一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就可以确定该资源池的基本参数集,也就确定了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其中,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可以通过网络配置或者预配置的方式确定。
另外,网络侧还可以通过RRC信令的方式配置各个资源池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2、
第一处理单元51,所述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根据所述第一载波和第二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至少一种载波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第一处理单元51,当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选取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一基本参数集。
本场景中,可以支持多个载波,例如在Rel-15的V2X中可以支持8个载波,可以分别针对这8个载波配置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例如,考虑到后向兼容Rel-14或者Rel-15的终端,在有Rel-14或者Rel-15的载波上采用15kHz、正常CP的基本参数集;在其他载波上可以采用其他的基本参数集。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仅为一种示例,具体在哪个载波采用哪种基本参数集可以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确定。
另外,关于不同的载波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的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不同的载波频段对应了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例如,NR-V2X支持两个载波频段,频率范围1(FR1,Frequency range 1)和频率范围2(FR2,Frequency range 1);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在不同的载波频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如在FR1频段,如3.4GHz,采用30kHz子载波间隔,在FR2频段,如30GHz,采用120kHz子载波间隔。
在本场景中,还可以根据载波类型,确定不同类型所对应的基本参数集。
具体的,当所述第一载波是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时;可以根据所述第一载波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采用与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
也就是说,配置的第二对应关系,还可以为第一类载波上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与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第二类载波上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与上行数据相同或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所述第一类载波为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第二类载波为专有载波。例如,V2X既可以工作在专有载波(5.9GHz)上,也可以工作在上行载波上。在上行载波上传输的上行数据使用30kHz子载波间隔,当V2X数据在该载波上传输时,V2X数据也采用和上行数据相同的30kHz子载波间隔进行传输。当V2X数据在专有载波上传输时,使用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的基本参数集,该基本参数集与上行数据的基本参数集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同样适用于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带宽部分(BWP,Bandwidth Part)上传输的情况,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带宽部分和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这里不再赘述。场景3、
第一处理单元51,所述第一侧行信道是第一类侧行信道,根据所述第一类侧行信道和第三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为至少一种类型信道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所述至少一种类型信道可以为多种,其中第一类侧行信道为终端设备所使用的信道。比如,至少一种类型信息可以包括有PSBCH或者传输PSSS/SSSS的信道还可以有其他类型的信道,这里不进行赘述。相应的,针对PSHCH或者传输PSSS/SSSS的信道采用一种的基本参数集,例如,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正常CP;其他种类的信道采用其他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4、
第一处理单元51,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具有第一种业务特征,根据第一种业务特征和第四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四对应关系为至少一种业务特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侧行信道可以传输多种业务特征的数据,当其传输的数据具备第一业务特征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业务特征从第四对应关系中选取得到第一基本参数集。
例如,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可以为两个基本参数集;相应的,假设有两类待传输业务;也就是说,预定义了两种基本参数集,当待传输的业务属于第一类业务时,采用第一基本参数集,当待传输业务属于第二类业务时,采用第二基本参数集。
所述待传输业务的特性包括以下中的一种:待传输业务的时延需求、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信息;比如,划分不同种类的待传输业务,可以根据业务的时延需求进行划分,比如,可以划分为高时延待传输业务、低时延待传输业务;或者采用QoS进行划分,比如QoS通过QoS参数QCI进行业务划分,假设QCI 1-5为第一类业务,QCI6-9为第二类业务,当然,还可以存在其他的划分方式,可以为三类或更多类的业务,每一类业务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例如,将待传输业务的时延需求分为两类,类型1:时延小于等于10ms,类型2:时域大于10ms。对于类型1,其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采用60kHz子载波间隔,对于类型2,其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当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是类型1的业务时,采用60kHz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当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是类型2的业务时,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场景5、
第一处理单元51,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以第一类同步源类型作为同步源,根据第一类同步源类型和第五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五对应关系为至少一种同步源类型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在V2X中包括以下几种同步源类型,{GNSS,eNB,UE},当采用不同类型的同步源时,信道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例如,采用eNB作为同步源时,采用正常CP,当采用GNSS作为同步源时,采用扩展CP,需要理解的是,这里仅为示例,在实际处理时,可以为其他的对应方式,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或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侧行广播信道(PSBCH)中的一种。当然,还需要理解的是,第一侧行信道还可能为其他类型的信道,只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第二种情况,第一处理单元51,根据第二信道的指示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具体如下:
第一处理单元51,可以根据所述第二信道的显式指示、或者隐式指示,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1、
所述第二信道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第一处理单元51,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也就是说,第二信道可以传输第一指示信息,通过第二信道传输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这样,就通过第二信道显式指示了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本场景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所述第二信道为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当然,还可以为其他情况,例如,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PSCCH,所述第二信道为PDCCH。
其中,所述第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可以为预设也可以为网络配置的。
例如,第二信道采用显式指示,可以为直接根据第二信道中携带的指示信息来确定,例如采用1比特的信息,通过1比特的信息用来指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当然,如果基本参数集大于2个的时候,可以采用更多的比特来指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例如,可以使用3比特来进行指示,假设000用于指示第一基本参数集,001用于指示第二基本参数集,010用于指示第三基本参数集;需要理解的是,还可以存在更多的比特用于指示更多的基本参数集,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例如: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第八对应关系,该第八对应关系包括至少一个索引信息以及该至少一个索引信息对应的基本参数集。在第二信道中携带一个索引信息,通过该索引信息以及第八对应关系,即可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2、
第二信道采用隐式指示,可以包括:第一处理单元51,通过第二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进行指示,或者,通过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指示。
其中,所述通过第二信道的DMRS进行指示,包括:根据所述第二信道对应的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正交覆盖码OCC、资源位置、根序列中的至少一项以及第六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六对应关系为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正交覆盖码OCC、资源位置、根序列中的至少一项和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要理解的是,第六对应关系也可以为网络侧配置的,或者为预设的。例如,通过PSCCH DMRS指示:可以通过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正交覆盖码)、资源位置、跟序列(Root sequence)等指示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具体来说,不同的DMRS序列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循环位移也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OCC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资源位置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以及不同的跟序列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其中各个参数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部分使用,还可以仅采用一个参数来对应基本参数集。
和/或,所述通过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指示,包括:第一处理单元51,根据所述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以及第七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七对应关系是至少一个扰码信息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侧配置第七对应关系,基于第二信道采用的扰码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例如,第二信道,即PSCCH的信息比特,需要经过加扰处理,可以通过第二信道所采用的不同的扰码序列来隐式的指示第一侧行信道,例如PSSCH,所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在实际传输中,第一侧行信道和第二信道可以采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TDM)的方式传输,第二信道占据前K个符号,第一侧行信道占据剩余的符号,此时第一侧行信道和第二信道,例如PSSCH和PSCCH,可以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如,PSCCH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PSSCH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关于第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可以根据对应关系进行设置,其中,第二信道确定基本参数集的方式,可以采用前述多个场景的方式来确定,比如,可以为第一对应关系至第五对应关系中至少一种来确定第二信道所使用的基本参数集,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本上述第二种情况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所述第二信道为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或者,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PSCCH,所述第二信道为PDCCH。
当然,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存在更多的第一侧行信道以及第二信道的配对方式,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在终端设备通过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基于选取的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的传输。如此,就解决了当存在多个基本参数集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发送以及接收的问题,从而使得终端的交互效率有所保证。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如图6所示,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61,确定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第二通信单元62,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第二通信单元62,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所述网络侧还会预先为终端设备配置一个或多个基本参数集;其中,配置的方式可以为通过系统信令发送,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这里不做穷举。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
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
至少一种载波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
至少一种信道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至少一种待传输业务的特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
至少一种同步源类型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五对应关系。
所述基本参数集包括: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CyclicPrefix)长度或者类型等信息;其中,在5G新无线(NR,New Radio)中,可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大小可以包括有15kHz,30kHz,60kHz,120kHz等,可支持的CP类型包括正常CP、扩展CP。
下面分别针对对应关系以及指示信息的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种情况,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侧配置的或者预配置的至少一种对应关系,使得终端设备从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选取一个基本参数集作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具体包括:
场景1、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当终端设备的第一侧行信道采用第一资源池的时候,可以根据网络侧配置的第一对应关系选取第一资源池对应的第一基本参数集。
例如,在V2x中,可以通过网络配置或者预配置的方式配置一个或多个资源池,每个资源池具有相应的基本参数集,例如,资源池1使用15kHz子载波间隔,正常CP,资源池2使用60kHz子载波间隔,扩展CP。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可以确定不同的资源池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表示的是资源池和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第一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就可以确定该资源池的基本参数集,也就确定了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其中,至少一个资源池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可以通过网络配置或者预配置的方式确定。
另外,网络侧还可以通过RRC信令的方式配置各个资源池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2、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种载波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当终端设备的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对应关系选取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一基本参数集。
本场景中,可以支持多个载波,例如在Rel-15的V2X中可以支持8个载波,可以分别针对这8个载波配置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例如,考虑到后向兼容Rel-14或者Rel-15的终端,在有Rel-14或者Rel-15的载波上采用15kHz、正常CP的基本参数集;在其他载波上可以采用其他的基本参数集。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仅为一种示例,具体在哪个载波采用哪种基本参数集可以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确定。
另外,关于不同的载波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的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不同的载波频段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例如,NR-V2X支持两个载波频段,频率范围1(FR1,Frequency range 1)和频率范围2(FR2,Frequency range 1);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在不同的载波频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如在FR1频段,如3.4GHz,采用30kHz子载波间隔,在FR2频段,如30GHz,采用120kHz子载波间隔。
在本场景中,还可以根据载波类型,确定不同类型所对应的基本参数集。
具体的,配置的第二对应关系,还可以为第一类载波上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与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第二类载波上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与上行数据相同或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所述第一类载波为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第二类载波为专有载波。例如,V2X既可以工作在专有载波(5.9GHz)上,也可以工作在上行载波上。在上行载波上传输的上行数据使用30kHz子载波间隔,当V2X数据在该载波上传输时,V2X数据也采用和上行数据相同的30kHz子载波间隔进行传输。当V2X数据在专有载波上传输时,使用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的基本参数集,该基本参数集与上行数据的基本参数集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同样适用于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带宽部分(BWP,Bandwidth Part)上传输的情况,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带宽部分和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这里不再赘述。
场景3、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种信道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所述至少一种类型信道可以为多种,例如,至少一种类型信息可以包括有PSBCH或者传输PSSS/SSSS的信道还可以有其他类型的信道,这里不进行赘述。相应的,针对PSHCH或者传输PSSS/SSSS的信道采用一种的基本参数集,例如,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正常CP;其他种类的信道采用其他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4、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种待传输业务的特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
本场景中,侧行信道可以传输多种业务特征的数据,例如,当终端设备其传输的数据具备第一业务特征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业务特征从第四对应关系中选取得到第一基本参数集。
例如,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可以为两个基本参数集;相应的,假设有两类待传输业务;也就是说,预定义了两种基本参数集,当待传输的业务属于第一类业务时,采用第一基本参数集,当待传输业务属于第二类业务时,采用第二基本参数集。
所述待传输业务的特性包括以下中的一种:待传输业务的时延需求、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信息;例如,划分不同种类的待传输业务,可以根据业务的时延需求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划分为高时延待传输业务、低时延待传输业务;或者采用QoS进行划分,例如QoS通过QoS参数QCI进行业务划分,假设QCI 1-5为第一类业务,QCI6-9为第二类业务,当然,还可以存在其他的划分方式,可以为三类或更多类的业务,每一类业务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
例如,将待传输业务的时延需求分为两类,类型1:时延小于等于10ms,类型2:时域大于10ms。对于类型1,其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采用60kHz子载波间隔,对于类型2,其对应的基本参数集为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当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是类型1的业务时,采用60kHz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当第一侧行信道传输的数据是类型2的业务时,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场景5、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种同步源类型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五对应关系。
例如,在V2X中包括以下几种同步源类型,{GNSS,eNB,UE},当采用不同类型的同步源时,信道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例如,采用eNB作为同步源时,采用正常CP,当采用GNSS作为同步源时,采用扩展CP,需要理解的是,这里仅为示例,在实际处理时,可以为其他的对应方式,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或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侧行广播信道(PSBCH)中的一种。当然,还需要理解的是,第一侧行信道还可能为其他类型的信道,只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第二种情况,第二通信单元62,通过第二信道为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场景1、
所述第二信道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也就是说,第二信道可以传输第一指示信息,通过第二信道传输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这样,就通过第二信道显式指示了第一侧行信道中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本场景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所述第二信道为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当然,还可以为其他情况,例如,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PSCCH,所述第二信道为PDCCH。
其中,所述第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可以为预设也可以为网络配置的。
例如,第二信道采用显式指示,可以为直接根据第二信道中携带的指示信息来确定,例如采用1比特的信息,通过1比特的信息用来指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当然,如果基本参数集大于2个的时候,可以采用更多的比特来指示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例如,可以使用3比特来进行指示,假设000用于指示第一基本参数集,001用于指示第二基本参数集,010用于指示第三基本参数集;需要理解的是,还可以存在更多的比特用于指示更多的基本参数集,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
例如: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配置第八对应关系,该第八对应关系包括至少一个索引信息以及该至少一个索引信息对应的基本参数集。在第二信道中携带一个索引信息,通过该索引信息以及第八对应关系,即可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的基本参数集。
场景2、
第二信道采用隐式指示,所述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
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正交覆盖码OCC、资源位置、根序列中的至少一项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六对应关系;
至少一个扰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七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信道的DMRS进行隐式指示。需要理解的是,第六对应关系也可以为网络侧配置的,或者为预设的。例如,通过PSCCH DMRS指示:可以通过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正交覆盖码)、资源位置、跟序列(Rootsequence)等指示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具体来说,不同的DMRS序列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循环位移也可以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OCC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不同的资源位置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以及不同的跟序列对应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其中各个参数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部分使用,还可以仅采用一个参数来对应基本参数集。
和/或,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进行隐式指示,包括:根据所述第二信道的扰码信息以及第七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其中,所述第七对应关系是至少一个扰码信息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侧配置第七对应关系,基于第二信道采用的扰码来确定第一侧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例如,第二信道,即PSCCH的信息比特,需要经过加扰处理,可以通过第二信道所采用的不同的扰码序列来隐式的指示第一侧行信道,例如PSSCH,所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在实际传输中,第一侧行信道和第二信道可以采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TDM)的方式传输,第二信道占据前K个符号,第一侧行信道占据剩余的符号,此时第一侧行信道和第二信道,可以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集。如,第一侧行信道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第二信道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关于第二信道所采用的基本参数集,可以根据对应关系进行设置,其中,第二信道确定基本参数集的方式,可以采用前述多个场景的方式来确定,比如,可以为第一对应关系至第五对应关系中至少一种来确定第二信道所使用的基本参数集,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本上述第二种情况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所述第二信道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或者,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PSCCH,所述第二信道为PDCCH。
当然,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存在更多的第一侧行信道以及第二信道的配对方式,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在终端设备通过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基于选取的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的传输。如此,就解决了当存在多个基本参数集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基本参数集进行数据发送以及接收的问题,从而使得终端的交互效率有所保证。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700示意性结构图。图7所示的通信设备700包括处理器710,处理器7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7所示,通信设备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720。其中,处理器710可以从存储器7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7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7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710中。
可选地,如图7所示,通信设备7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730,处理器710可以控制该收发器730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或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其中,收发器73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7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700具体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并且该通信设备700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通信设备700具体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并且该通信设备700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8所示的芯片800包括处理器810,处理器810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如图8所示,芯片8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820。其中,处理器810可以从存储器82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存储器820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810的一个单独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810中。
可选地,该芯片800还可以包括输入接口830。其中,处理器810可以控制该输入接口83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获取其他设备或芯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800还可以包括输出接口840。其中,处理器810可以控制该输出接口84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或芯片输出信息或数据。
可选地,该芯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芯片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芯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并且该芯片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9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9所示,该通信系统900包括终端设备910和网络设备920。
其中,该终端设备91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的功能,以及该网络设备92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的功能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上述存储器为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以及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等等。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并且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网络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移动终端/终端设备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根据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所述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长度或者类型;
根据所述基本参数集在所述第一侧行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根据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包括:
所述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根据所述第一载波和第二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至少一个载波和所述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载波是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所述第一侧行信道采用与所述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
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网络设备确定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根据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所述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所述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长度或者类型;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载波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
其中,当所述第一载波是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时,根据所述第一载波和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采用与所述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所述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为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SSCH,或物理侧行控制信道PSCCH,或物理侧行广播信道PSBCH。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通过第二信道为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信道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
DMRS的序列、循环移位、正交覆盖码OCC、资源位置、根序列中的至少一项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六对应关系;
至少一个扰码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七对应关系。
8.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所述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长度或者类型;
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基本参数集在所述第一侧行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根据所述第一载波和第二对应关系,在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中确定第一基本参数集为所述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至少一个载波和所述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一载波是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所述第一侧行信道采用与所述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
9.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被配置为确定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终端设备根据对应关系确定第一侧行信道使用的基本参数集;所述第一侧行信道在第一载波上传输;所述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长度或者类型;
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载波和至少一个基本参数集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其中,当所述第一载波是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的载波时,根据所述第一载波和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侧行信道采用与所述上行数据相同的基本参数集。
10.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处理器能执行的指令;
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指令时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11.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处理器能执行的指令;
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指令时执行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407346.3A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Active CN113225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7346.3A CN113225821B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101197 WO2020034222A1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202110407346.3A CN113225821B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201880096558.0A CN112567854A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6558.0A Division CN112567854A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5821A CN113225821A (zh) 2021-08-06
CN113225821B true CN113225821B (zh) 2023-04-07

Family

ID=695245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7346.3A Active CN113225821B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201880096558.0A Pending CN112567854A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6558.0A Pending CN112567854A (zh) 2018-08-17 2018-08-17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68817A1 (zh)
EP (2) EP3823394B1 (zh)
JP (1) JP2022511254A (zh)
KR (1) KR20210045455A (zh)
CN (2) CN113225821B (zh)
AU (1) AU2018437157A1 (zh)
TW (1) TW202013919A (zh)
WO (1) WO20200342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5261B (zh) 2018-10-29 2022-07-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641650B2 (en) * 2020-12-10 2023-05-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ing advance (TA) determination for sidelink (SL) communication
CN114189938A (zh) * 2021-12-14 2022-03-1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载波确定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0354A (zh) * 2016-02-04 2017-08-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dmrs的配置方法、网元、上行dmrs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7222351A1 (ko) * 2016-06-24 2017-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x 통신을 위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8023698A (zh) * 2016-11-03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配置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7921B2 (ja) * 2013-08-06 2017-08-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EP3614639B1 (en) * 2014-04-30 2023-05-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evice-to-devi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WO2016021580A1 (ja) * 2014-08-05 2016-0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7003156A1 (ko) * 2015-06-29 2017-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 신호를 송신 또는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8028730B (zh) * 2015-09-15 2020-12-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的v2x操作的资源选择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US10383147B2 (en) * 2015-12-28 2019-08-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collision avoidance in 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
WO2017150958A1 (ko) * 2016-03-04 2017-09-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에 의해 수행되는 v2x 전송 자원 선택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CN107371258B (zh) * 2016-05-13 2023-09-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N107666681B (zh) * 2016-07-29 2022-08-26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N107733818A (zh) * 2016-08-12 2018-0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端到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JP2020010072A (ja) * 2016-11-02 2020-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1206628B2 (en) * 2017-09-28 2021-1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selecting synchronization reference source for multi-carrie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US11626920B2 (en) * 2018-08-08 2023-04-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erminal to perform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sidelink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3985900A4 (en) * 2019-06-14 2023-06-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0354A (zh) * 2016-02-04 2017-08-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dmrs的配置方法、网元、上行dmrs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7222351A1 (ko) * 2016-06-24 2017-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x 통신을 위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8023698A (zh) * 2016-11-03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配置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nsiderations on sidelink physical layer structures;Fujitsu;《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4 R1-1808295》;20180810;全文 *
Discussion of physical layer structure and procedure for NR-V2X;OPPO;《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4 R1-1808876》;20180810;第2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3919A (zh) 2020-04-01
CN112567854A (zh) 2021-03-26
US20210168817A1 (en) 2021-06-03
EP3823394B1 (en) 2023-03-29
EP3823394A4 (en) 2021-06-30
CN113225821A (zh) 2021-08-06
EP3823394A1 (en) 2021-05-19
AU2018437157A1 (en) 2021-03-11
JP2022511254A (ja) 2022-01-31
KR20210045455A (ko) 2021-04-26
EP4203374A1 (en) 2023-06-28
WO2020034222A1 (zh) 2020-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07110B (zh) 配置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3286371B (zh) 侧行通信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2291746B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2333827A (zh) 侧行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2822659B (zh) 一种车联网中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芯片及介质
CN112438067A (zh) 资源配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20210168817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3115261B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2291856B (zh) 一种确定侧行链路类别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015130A (zh) 一种车联网中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1742600B (zh)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261889A (zh) 资源确定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7999837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7751532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6686364A (zh) 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