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2248A - 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2248A
CN113212248A CN202110560760.8A CN202110560760A CN113212248A CN 113212248 A CN113212248 A CN 113212248A CN 202110560760 A CN202110560760 A CN 202110560760A CN 113212248 A CN113212248 A CN 113212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assembly
thermal runaway
temperature
working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07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12248B (zh
Inventor
时培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6076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122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12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2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12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22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state of charge [SoC]
    • B60L58/13Maintaining the SoC within a determined ran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2Timing analysis or timing optim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供电组件;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若是,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现抑制供电组件的热失控的发生可能性,以及,降低供电组件的热失控的外在表现。

Description

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监控方法和一种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
一般的,动力电池包含有多个电连接的电芯,当电芯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导致其温度快速提高。
现有技术中,由于对电芯热失控暂无有效预警手段,使得电芯温度过高时会导致电动车辆起火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监控方法和相应的一种监控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监控方法,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供电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
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
若是,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
可选地,所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通过如下方式确定:
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二工况信息;所述第二工况信息包括第二电流以及第二时间;
基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温度;
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热失控温度;
确定小于所述热失控温度且与所述热失控温度之间差异最小的第一温度对应的第二工况信息为热失控边界条件。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温度的步骤,包括:
构建与所述供电组件匹配的热模型;
采用所述热模型输出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对应的第一温度。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热失控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供电组件测试数据;所述测试数据包括各个时刻对应的温度信息和输出电压信息;
确定相邻时刻的输出电压信息的差值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所述供电组件的温度信息为热失控温度。
可选地,所述供电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电芯。
可选地,所述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的步骤,包括:
生成与所述供电组件匹配的热失控提示信息;
输出所述热失控提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的步骤,包括:
开启预设的冷却模组对所述供电组件进行冷却。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监控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供电组件;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工况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
监控模块,用于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
热失控操作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工况信息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监控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监控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通过获取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若所述第一工况信息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从而实现依据供电组件的输出电流和输出时间,对供电组件进行热监控,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进一步地,第一工况信息为供电组件在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通过监测供电组件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在供电组件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达到热失控条件时,对供电组件进行热失控操作,实现抑制供电组件的热失控的发生可能性,以及,降低供电组件的热失控的外在表现,即实现对供电组件进行热失控预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监控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监控方法示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不同短路电流、时间下电芯最高温度数据示意图;
图4A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1秒的温度示意图;
图4B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2秒的温度示意图;
图4C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3秒的温度示意图;
图4D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5秒的温度示意图;
图4E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10秒的温度示意图;
图4F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20秒的温度示意图;
图5是一种电芯的测试数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监控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电动汽车或者部分混合动力车辆中会设置有供电组件(例如:动力电池),供电组件为车辆中的用电器件提供电能,以及,设置有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BMS可以用于包括但不限于监测供电组件的工况信息。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监控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供电组件;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
第一工况信息可以是供电组件实时的工况信息,工况信息可以是与供电组件工作相关的特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电流信息、电压信息、工作时间、荷电状态等。
第一工况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第一电流为供电组件的输出电流、第一时间为供电组件的电能输出时间。
具体的,第一工况信息为供电组件短路时的工况信息,第一电流为供电组件的第一短路电流、第一时间为供电组件的第一短路时间。
步骤102,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
BMS还可以监控第一电流和第一时间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
步骤103,若所述第一工况信息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
当第一电流和第一时间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时,确定供电组件存在热失控风险,为避免由于供电组件发生热失控情况,导致车辆局部温度快速升高影响车辆安全性,以及可能的失火事故,BMS还可以针对供电组件进行热失控操作,以抑制供电组件的热失控的发生可能性,以及,降低供电组件的热失控的外在表现(例如:降低温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获取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若所述第一工况信息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从而实现依据供电组件的输出电流和输出时间,对供电组件进行热监控,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进一步地,第一工况信息为供电组件在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通过监测供电组件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在供电组件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达到热失控条件时,对供电组件进行热失控操作,实现抑制供电组件的热失控的发生可能性,以及,降低供电组件的热失控的外在表现,即实现对供电组件进行热失控预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通过如下方式确定: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二工况信息;所述第二工况信息包括第二电流以及第二时间;基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温度;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热失控温度;确定小于所述热失控温度且与所述热失控温度之间差异最小的第一温度对应的第二工况信息为热失控边界条件。
第二工况信息可以为针对供电组件在不同短路工况下进行测试的工况信息,不同短路工况可以是不同短路电流和/或不同短路时间,第二工况信息可以包括第二电流和第二时间,具体的,第二电流为供电组件的第二短路电流,第二时间为供电组件的第二短路时间。
由于供电组件在短路工况下,会快速产生较大的热能从而使得供电组件自身温度升高,并且供电组件产生的热能与供电组件的工况信息相关,可以基于供电组件的第二工况信息,确定供电组件当前的第一温度,第一温度为供电组件内部的最高温度。
按照一定的方式确定供电组件的热失控温度,热失控温度为供电组件由于温度影响使其从正常输出电能到无法正常输出电能时的温度。
确定小于所述热失控温度且与所述热失控温度之间差异最小的第一温度对应的第二工况信息作为热失控边界条件。
例如:热失控温度为96摄氏度,基于第二工况信息确定的第一温度包括51摄氏度、75摄氏度和95摄氏度,可以确定多个第一温度中小于热失控温度且与热失控温度差异最小的一个即95摄氏度时对应的第二工况信息为热失控边界条件。
进一步的,由于供电组件的温度与第二电流与第二时间均相关,热失控边界条件对应的第二工况信息可以包含多个,可以针对不同大小的第二电流确定相应的热失控边界。以上述的热失控温度为96摄氏度,第一温度为95摄氏度为例,热失控边界条件可以包括:(1)第二电流为800安、第二时间为20秒;(2)第二电流为1000安、第二时间为5秒;(3)第二电流为1200安、第二时间为3秒。
需要按说明的是,上述三个热失控边界条件仅为示例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发明实施例对热边界条件的具体第二电流、第二时间不做限定。同时,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温度和热失控温度之间的差值不作限定,只需要第一温度小于热失控温度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温度的步骤,包括:构建与所述供电组件匹配的热模型;采用所述热模型输出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对应的第一温度。
在一种示例中,可以基于供电组件的生热特征、热交换特征、内部热力特征,构建供电组件匹配的热模型。
将第二工况信息输入至热模型,热模型生成与第二工况信息对应的第一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热模型还可以输出供电组件的第二温度,第二温度为供电组件与第二工况信息对应的最低温度。
在一示例中,可以针对供电组件的不同位置设置多个温度监测点,热模型可以输出与温度监测点对的温度。
热模型可以为可视化模型,热模型以图像的形式展示供电组件的各个位置的温度,通过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热失控温度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供电组件测试数据;所述测试数据包括各个时刻对应的温度信息和输出电压信息;确定相邻时刻的输出电压信息的差值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所述供电组件的温度信息为热失控温度。
可以采用加速量热仪(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ARC)针对供电组件进行测试,得到测试数据,数据中可以包含测试时间内各个时刻点对应的温度信息和输出电压信息。
正常情况下,供电组件能够以相对恒定的电压进行输出,即输出电压信息相对恒定,相邻时刻的输出电压信息可能会有较小幅度的变化,但是当由于供电组件的温度的升高使得输出电压信息发生跳变降低,则表示供电组件无法正常输出。通过预先设置电压阈值,当相邻时刻的输出电压信息的差值大于预设的电压阈值时确定供电组件无法正常输出,而当前供电组件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无法正常输出,即当供电组件从正常输出跳变为无法正常输出时供电组件的温度为其热失控温度。
作为一种示例,电压阈值可以依据如下方法确定:供电组件一般设置有放电标准温度(例如:0~40摄氏度),测量供电组件处于放电标准温度时输出电压的变化。例如:将标准输出电压信息为4.2伏特的供电组件设置于25摄氏度的环境中,按照0.1秒/次的采样频率测定供电组件的在1小时内输出电压信息。若在上述1小时的输出电压信息中相邻采样点的最大差异为0.003伏特,可以确定电压阈值为0.1伏特或0.5伏特等。
在实际应用中,电压阈值可以针对不同供电组件可以具有不同的输出特性设置,满足能够通过电压阈值确定供电组件在相邻时刻的输出电压信息发生跳变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步骤103可以包括:
子步骤S11,生成与所述供电组件匹配的热失控提示信息;
子步骤S12,输出所述热失控提示信息。
热失控提示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当前供电组件温度,还可以包括针对车内人员的操作提示,比如提示用户就近停车、呼叫客服、暂停部分用电器件使用等。
车辆中可以设置有多媒体终端,采用多媒体终端输出热失控提示信息,其中,输出热失控提示信息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语音、文字、图像。车内人员可以直观感知热失控提示信息,以向用户通知供电组件触发热失控操作,提高车内人员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步骤103还可以包括:
子步骤13,开启预设的冷却模组对所述供电组件进行冷却。
车辆中可以设置有冷却模组,可以通过开启冷却模组对供电组件进行冷却,从而抑制供电组件热失控的外在表现,以及,避免由于高温导致车辆受损和行车风险。此时,热失控提示信息还可以包括冷却进度信息。
具体的,可以原先设置有不同的冷却方案,依据供电组件当前的温度采用适配的冷却方案对供电组件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电芯。
当供电组件包括一个电芯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现针对单个电芯进行热失控预警;当供电组件包含多个电芯时,可以针对供电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电芯进行热失控预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获取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若所述第一工况信息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从而实现依据供电组件的输出电流和输出时间,对供电组件进行热监控,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进一步地,第一工况信息为供电组件在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通过监测供电组件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在供电组件短路工况下的工况信息达到热失控条件时,对供电组件进行热失控操作,供电组件可以包括单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芯,实现抑制电芯的热失控的发生可能性,以及,降低电芯的热失控的外在表现,即实现对电芯进行热失控预警。
以下,以一个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监控方法示例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构建电芯热模型。即生成电芯热模型。
步骤202,计算不同短路电流、时间下电芯最高温度。
参照图3,示出了一种不同短路电流、时间下电芯最高温度数据示意图。
计算短路电流分别为800安、1000安、1200安下,短路时间分别为1秒、2秒、3秒、5秒、10秒、20秒时的电芯最高温度,得到如图3中所示的各个数据,例如:短路电流为1200安,短路时间为10秒,电芯最高温度为150.201摄氏度;短路电流为1200安,短路时间为20秒,电芯最高温度为190.252摄氏度。
具体的,以短路电流分别为1000安为例,确定不同时间下的最高温度如下:
如图4A所示,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1秒的温度示意图。
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短路时间为1秒的短路工况下,电芯最高温度为45.15摄氏度,最低温度为25.01摄氏度。
如图4B所示,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2秒的温度示意图。
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短路时间为1秒的短路工况下,电芯最高温度为56.63摄氏度,最低温度为25.01摄氏度。
如图4C所示,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3秒的温度示意图。
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短路时间为1秒的短路工况下,电芯最高温度为71.70摄氏度,最低温度为25.02摄氏度。
如图4D所示,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5秒的温度示意图。
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短路时间为1秒的短路工况下,电芯最高温度为91.71摄氏度,最低温度为25.03摄氏度。
如图4E所示,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10秒的温度示意图。
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短路时间为1秒的短路工况下,电芯最高温度为108.73摄氏度,最低温度为25.06摄氏度。
如图4F所示,是一种电芯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时间为20秒的温度示意图。
在短路电流为1000安、短路时间为1秒的短路工况下,电芯最高温度为136.37摄氏度,最低温度为25.11摄氏度。
步骤203,电芯ARC测试。取电芯进行ARC测试,得到测试数据。
参照图5,示出了一种电芯的测试数据示意图。
测试数据中包含不同时间对应的温度和电压。
步骤204,确定电芯热失控起始温度。依据测试数据确定电压发生跳变即电芯发生热失控的时间,进而确定该时间对应的温度为热失控起始温度。
如图5所示,确定相邻时刻的输出电压信息的差值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如图5中当输出电压信息首次发生电压跳变时),电芯的温度为热失控起始温度(即上述热失控温度),在本示例中,热失控起始温度为96摄氏度。
进一步地,根据电芯热失控起始温度确定短路工况下电芯热失控边界条件包括:(1)短路电流为800安、短路时间为20秒;(2)短路电流为1000安、短路时间为5秒;(3)短路电流为1200安、短路时间为3秒。如图3中实线所示,按照热失控边界条件将不同短路电流、时间下电芯最高温度数据划分为两部分,包括:safe(安全)子数据,dangerous(危险)子数据,当电芯与安全子数据匹配的短路工况时,电芯处于安全状态;当电芯处于与危险子数据匹配的短路工况时,电芯处于热失控状态。
步骤205,将电芯热失控边界条件(800A&20s、1000A&5s、1200A&3s、)输入BMS管理系统。
步骤206,BMS判断电芯是否发生热失控,以实现热失控预警监控;
步骤206,BMS控制冷却系统开启。BMS管理系统中设定控制策略,系统监控达到热失控预警值是开启电池冷却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参照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监控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供电组件;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第一工况信息获取模块601,用于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
监控模块602,用于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
热失控操作模块603,用于若所述第一工况信息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通过如下模块确定:
第二工况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二工况信息;所述第二工况信息包括第二电流以及第二时间;
第一温度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温度;
热失控温度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热失控温度;
热失控边界条件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小于所述热失控温度且与所述热失控温度之间差异最小的第一温度对应的第二工况信息为热失控边界条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确定模块包括:
热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构建与所述供电组件匹配的热模型;
第一温度生成子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热模型输出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对应的第一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热失控温度确定模块包括:
测试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供电组件测试数据;所述测试数据包括各个时刻对应的温度信息和输出电压信息;
电压对比子模块,用于确定相邻时刻的输出电压信息的差值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所述供电组件的温度信息为热失控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电芯。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热失控操作模块603包括:
热失控提示信息生成子模块,用于生成与所述供电组件匹配的热失控提示信息;
热失控提示信息输出子模块,用于输出所述热失控提示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热失控操作模块603还包括:
冷却子模块,用于开启预设的冷却模组对所述供电组件进行冷却。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监控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监控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监控方法和一种监控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供电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
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
若是,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通过如下方式确定:
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二工况信息;所述第二工况信息包括第二电流以及第二时间;
基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温度;
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热失控温度;
确定小于所述热失控温度且与所述热失控温度之间差异最小的第一温度对应的第二工况信息为热失控边界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温度的步骤,包括:
构建与所述供电组件匹配的热模型;
采用所述热模型输出与所述第二工况信息对应的第一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供电组件的热失控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供电组件测试数据;所述测试数据包括各个时刻对应的温度信息和输出电压信息;
确定相邻时刻的输出电压信息的差值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所述供电组件的温度信息为热失控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电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的步骤,包括:
生成与所述供电组件匹配的热失控提示信息;
输出所述热失控提示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的步骤,包括:
开启预设的冷却模组对所述供电组件进行冷却。
8.一种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供电组件;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工况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供电组件的第一工况信息;所述第一工况信息包括第一电流以及第一时间;
监控模块,用于监控所述第一工况信息是否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
热失控操作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工况信息达到预设的热失控边界条件,则针对所述供电组件执行热失控操作。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控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监控方法的步骤。
CN202110560760.8A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32122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0760.8A CN113212248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0760.8A CN113212248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2248A true CN113212248A (zh) 2021-08-06
CN113212248B CN113212248B (zh) 2022-10-14

Family

ID=77097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0760.8A Active CN113212248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1224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98626A1 (en) * 2010-06-03 2011-12-08 William Fechalos Battery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thod
CN112172528A (zh) * 2020-09-29 2021-01-0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识别车辆电芯热失控的误报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US20210111443A1 (en) * 2019-04-30 2021-04-15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Method, apparatus, system for detecting battery thermal runaway, and battery management uni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98626A1 (en) * 2010-06-03 2011-12-08 William Fechalos Battery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thod
US20210111443A1 (en) * 2019-04-30 2021-04-15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Method, apparatus, system for detecting battery thermal runaway, and battery management unit
CN112172528A (zh) * 2020-09-29 2021-01-0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识别车辆电芯热失控的误报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2248B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2526B (zh) 一种用于在电气网络中限制接通电流的方法
US9221345B2 (en) Battery charging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US11532841B2 (en) Storage battery control device
JP2009081958A (ja) 充放電制御装置
JP2014520498A (ja) 二次電池、それを用いたマルチパック並列構造の情報交換のための二次電池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EP2509186B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6378267B2 (ja) 車両
US9598031B2 (en) Vehicle
KR20130126918A (ko) 저전압 영역 및 고전압 영역을 구비한 파워 서플라이 시스템용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KR101822232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의 파워넷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9919604B2 (en) Power net system of fuel cell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4513842B2 (ja) 車両システム
JP2013145175A (ja) 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短絡検出方法
WO2018179855A1 (ja) 電池制御装置
JP2005117765A (ja) 組電池の保護制御装置および組電池の保護制御方法
CN113212248B (zh) 一种监控方法和装置
CN112140888A (zh) 车载电源装置的控制装置
KR101714211B1 (ko) 고전압 배터리의 가용파워 추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2565348B1 (ko) 센서 진단이 가능한 충전 시스템 및 이 충전 시스템에 적용된 센서의 진단 방법
JP2007295703A (ja) 電動機制御装置、報知装置および電動車両
CN114188619A (zh) 用于预警电池热失控状态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959346B (zh) 一种车辆电池的预警方法和装置
KR101930089B1 (ko) 셀-임피던스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배터리팩 관리 방법
US9543870B1 (en) Battery pack fuse monitoring and current limiting system
JP2017147842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