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3337A - 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3337A
CN113193337A CN202110407086.XA CN202110407086A CN113193337A CN 113193337 A CN113193337 A CN 113193337A CN 202110407086 A CN202110407086 A CN 202110407086A CN 113193337 A CN113193337 A CN 1131933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wearable device
state
detection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70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3337B (zh
Inventor
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uami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uami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uami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0708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933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93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33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3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33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273Adaptation for carrying or wearing by persons or anim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01R19/165Indicating that current or voltage is either above or below a predetermined value or within or outside a predetermined range of values
    • G01R19/16566Circuits and arrangements for comparing voltage or current with one or several thresholds and for indicating the result not covered by subgroups G01R19/16504, G01R19/16528, G01R19/16533
    • G01R19/16571Circuits and arrangements for comparing voltage or current with one or several thresholds and for indicating the result not covered by subgroups G01R19/16504, G01R19/16528, G01R19/16533 comparing AC or DC current with one threshold, e.g. load current, over-current, surge current or fault curr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7/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 G01R27/02Measuring real or complex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other two-pol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e.g. time constant
    • G01R27/26Measuring inductance or capacitance; Measuring quality factor, e.g. by using the resonance method; Measuring loss factor; Measuring dielectric constants ; Measuring impedance or related variables
    • G01R27/2605Measuring capaci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可穿戴设备,包括:天线单元,包括辐射体;和佩戴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连接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以使所述辐射体形成所述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有利于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可穿戴设备也越来越普及。可穿戴设备往往具有佩戴检测功能,也即检测设备当前是否处于佩戴状态,但是相关技术中,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精度较低,容易出现误判,影响设备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可穿戴设备佩戴检测容易误判的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天线单元,包括辐射体;和
佩戴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连接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以使所述辐射体形成所述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单元为NFC天线单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辐射体包括:
在第一平面上至少环绕一圈的金属线圈,以及分别位于金属线圈两个端部的第一馈电端子和第二馈电端子;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第一馈电端子和所述第二馈电端子中的至少一个馈电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线圈包括经加宽处理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为所述金属线圈的最外层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穿戴设备为腕戴式设备,所述腕戴式设备包括主体和连接于所述主体的腕带;
所述天线单元还包括射频电路,所述射频电路与所述辐射体电性连接;所述射频电路设于所述主体内部,所述辐射体设于所述腕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腕带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上侧的第一腕带和连接于所述主体下侧的第二腕带,所述辐射体设于所述第一腕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电流检测电路和电容检测电路,其中,所述电流检测电路连接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佩戴检测单元还包括: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检测电路连接,用于获取所述检测电路通过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检测到的电流信号,并基于所述电流信号,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所述状态包括佩戴状态或未佩戴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到的电容信号和通过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检测到的电流信号,并基于所述电容信号和所述电流信号,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
获取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到的电容信号;
在确定所述电容信号满足预设电容条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检测电路通过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检测到的电流信号;
在确定所述电流信号满足预设电流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天线辐射体的可穿戴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电容检测信号和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基于所述电容检测信号和所述电流信号,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所述状态包括佩戴状态或未佩戴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天线辐射体所属的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
所述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包括:响应于所述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为空闲状态,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电容检测信号和所述电流信号,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包括:
响应于电容检测信号满足预设电容条件且所述电流信号满足预设电流条件,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包括:
响应于所述电容检测信号满足预设电容条件,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辐射体为NFC天线的辐射体。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根据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设备,包括天线单元和佩戴检测单元,佩戴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路,检测电路连接天线单元的辐射体的馈电端子,从而辐射体作为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来进行佩戴检测,有利于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此外,通过将天线单元的辐射体复用作为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简化设备结构,有利于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的智能手表佩戴检测的曲线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的天线单元在非金属环境中的阻抗曲线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的天线单元在金属环境中的阻抗曲线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辐射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佩戴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佩戴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佩戴检测装置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公开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是指设备通过电容、光学传感器等技术手段,确定设备当前是否处于佩戴状态,佩戴状态的检测是可穿戴设备重要的功能之一。以智能手表为例,智能手表通常可以实现对用户心率、血氧等生物信息的检测,智能手表首先要确定当前是否处于佩戴状态,然后在佩戴状态下开启生物信息检测功能。
相关技术中,智能手表往往采用电容传感器实现佩戴检测。电容传感器的感应端设于手表的背面,当用户佩戴手表后,传感器检测到感应电容,从而确定手表当前处于佩戴状态。但是,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当手表置于金属物体(例如金属桌面)或类似的金属环境时,电容式的佩戴检测装置会存在误判。例如图1所示,图1中a阶段为手表正常佩戴于人体手臂的电容检测结果,b阶段为手表置于金属桌面上的电容检测结果,c阶段为手表置于含有金属材质的桌面上的电容检测结果。通过图1可以看到,a、b、c三个阶段,电容佩戴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均高于阈值C0,这样,智能手表在置于金属桌面和含有金属材质的桌面上的场景下均被误判定为处于佩戴状态,进而会导致手表在这两种情况下开启心率等生物信息的检测,徒增耗电量,降低设备续航。
正是基于上述缺陷,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提高可穿戴设备佩戴检测的准确性。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是任何适于穿戴的设备类型。可穿戴设备可以是,例如,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代表的腕戴类;又例如,以智能眼镜、AR/VR眼镜为代表的头戴类;再例如,以TWS耳机为代表的耳机类;还例如,以智能饰品、智能衣物为代表的服饰类;等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图2中示出了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框图,下面结合图2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电子设备包括天线单元和佩戴检测单元。天线单元指可穿戴设备的射频天线,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其往往包括多个射频天线,例如蓝牙/WiFi天线、NFC天线、卫星定位天线等。如图2所示,天线单元包括可设于设备主板的射频电路203和辐射体204。辐射体204为金属辐射体,其与射频电路203电性连接,通过射频电路203对辐射体204进行馈电激发,从而辐射体204可以接收/发送射频信号,实现相应的天线功能。对于天线单元的结构以及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相关技术可以理解并充分实现,本公开不再赘述。
佩戴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路205和处理器201,检测电路205用于接收感应端的感应信号,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205与辐射体204电性连接,也即,将辐射体204作为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
继续参照图2,本公开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器201和存储器202。处理器201、存储器202、检测电路205以及射频电路203之间通过总线,建立任意两者之间的可通信连接。
处理器201可以为任何类型,具备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的处理器。其可以执行单线程或者多线程的操作,用于解析指令以执行获取数据、执行逻辑运算功能以及下发运算处理结果等操作。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01可以指设备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单元)、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01可用于获取检测电路205通过辐射体204的馈电端子检测到的电流信号和通过辐射体204检测到的电容信号,并且可根据电容信号和电流信号,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例如佩戴状态或未佩戴状态。
存储器302可包括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相对于处理器201远程设置的分布式存储设备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存储器可以具有程序存储区,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供处理器201调用以使处理器201执行本公开下述的一个或者多个方法步骤。存储器202还可以包括易失性随机存储介质、或者硬盘等存储部分,作为数据存储区,用以存储处理器201下发输出的运算处理结果及数据。
基于图2所示结构,本公开电子设备在进行佩戴检测时,辐射体204作为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会感应到人体的电容信号。但是,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并非根据辐射体204感应到的人体电容信号确定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而是在检测到人体电容信号时进一步获取天线单元的辐射体的电流信号,从而结合该电流信号确定可穿戴设备的当前佩戴状态。由于天线单元的电流信号受到人体和金属物体影响差异较大,因此结合辐射体的电流信号的判断可以较为准确的区分可穿戴设备是否置于金属环境中,降低误判风险。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天线单元的辐射体作为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也即通过对天线单元辐射体的复用,无需额外设置感应端,简化佩戴检测单元和天线单元的结构,有利于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可以理解,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无需对天线单元的天线类型进行限制,其可以是任何适于实施的天线类型,例如蓝牙/WiFi天线、NFC天线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通过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设备,简化佩戴检测单元和天线单元的结构,有利于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而且,在实现佩戴检测时,可结合辐射体感应到的电容信号和电流信号对可穿戴设备的状态进行判断,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降低误判风险。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是一种非接触识别与互联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身份识别、防伪等场景。NFC天线的工作频率为13.56MHz,在NFC天线的工作频段上,其对金属介质很敏感,当NFC天线贴近金属表面时,NFC天线的阻抗变化很大。因此,在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NFC天线作为天线单元,从而可以很好的区分金属环境对佩戴检测的干扰,下面结合图3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天线单元为NFC天线单元,其包括射频电路203和辐射体204。对于NFC天线来说,其辐射体204往往包括环绕至少一圈的金属线圈,线圈的两个端部分别为两个馈电端子,也即第一馈电端子301和第二馈电端子302。第一馈电端子301和第二馈电端子302均连接射频电路203,从而通过射频电路203激发实现NFC天线的功能。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辐射体204同时还需要作为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因此检测电路205连接至辐射体204的至少一个馈电端子上。可以理解,检测电路205的作用是获取辐射体204产生的感应电容信号和天线单元的电流信号,理论上检测电路205只要至少连接辐射体204的其中一个馈电端子即可。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205也可以连接两个馈电端子,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205可以包括电容检测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电容检测电路用于检测辐射体204的电容信号,电流检测电路用于检测辐射体204的电流信号。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设备中,处理器201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的过程为:处理器201通过电容检测电路获取到辐射体204感应的电容信号,在确定电容信号满足预设电容条件的情况下,表示设备当前可能处于佩戴状态,但是也有可能处于金属桌面或置于金属环境中。因此处理器201进一步通过电流检测电路获取到辐射体204内部的电流信号,在确定电流信号满足预设电流条件的情况下,即可确定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
可以理解,当可穿戴设备处于金属桌面或置于类似金属环境时,此时较为低频的NFC天线的阻抗会发生很大变化,也即NFC天线的负载电阻变化很大,但是射频电路203的电压是不变的,因此NFC天线的辐射体204内部电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获取NFC天线的电流信号,即可根据电流信号来确定可穿戴设备当前是否处于金属桌面或置于类似金属环境中。由此,即可通过本公开上述佩戴检测过程很好地避免金属带来的佩戴检测误判。
在一个示例中,图4示出了可穿戴设备在正常佩戴情况下(非金属环境)NFC天线的阻抗曲线图。图5示出了可穿戴设备在置于金属桌面时NFC天线的阻抗曲线图。可以看到,如图4所示,当可穿戴设备在非金属环境时,NFC天线的阻抗约为17欧姆。而当可穿戴设备置于金属桌面上时,NFC天线的阻抗约为4.67欧姆。NFC天线的射频电路的电压保持不变,阻抗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必将导致NFC天线的辐射体内的电流大幅提高。从而也可以证明,利用NFC天线的辐射体的电流变化可以很好的检测金属环境。
关于本公开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步骤,在下文中的佩戴检测方法中还会具体说明,在此暂不展开。
通过上述可知,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低频的NFC天线对于金属环境更加敏感,因此采用NFC天线作为天线单元,可以更好的避免金属环境导致的误判问题,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佩戴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本公开实施方式中,NFC天线的辐射体204还需要作为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来感应电容变化,为了提高金属线圈辐射体204对电容信号的感应灵敏度,本公开实施方式中还对辐射体204结构进行优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辐射体204包括在第一平面上至少环绕一圈的金属线圈,金属线圈包括经过加宽处理的第一线圈402,第一线圈402为金属线圈环绕最外层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辐射体204包括由金属线圈环绕多圈形成的第二线圈401,以及对第二线圈401的右侧进行加宽处理的第一线圈402。由于第一线圈402为加宽处理的线圈,从而可以增大整个辐射体204在第一平面的面积,使其可以更好的感应电容变化,提高辐射体204对电容信号感应的灵敏度。
下面以智能手表为例,对本公开可穿戴设备的作进一步说明。
对于智能手表来说,由于金属的外壳具有更好的质感和结构强度,可以大大提高手表的产品竞争力,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手表采用金属的外壳,例如金属的中框、或者全金属的壳体。但是,同时由于金属的壳体会对内部的天线形成屏蔽,因此金属的壳体同样给设备的天线设计带来困难。
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金属壳体对手表内部NFC天线的影响,部分智能手表采用屏下贴合NFC天线的方式,使得NFC天线的射频信号从屏幕所在一侧射出。但是,这样的设计方案存在如下诸多的问题:
1)屏下贴合NFC天线加工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而且需要在屏幕组件下方设置铁氧体,避免设备内部器件对射频信号产生影响,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结构和成本。
2)NFC天线会概率性的对屏幕组件和触控功能造成干扰,导致屏幕出现水波纹状干扰、触控功能失效等问题。
3)金属和屏幕组件会产生涡流,使得NFC天线的射频场能量被削弱,导致NFC刷卡距离和成功率都偏低;而且由于射频信号从屏幕方向射出,用户在刷NFC时,就需要水平翻转手腕,使得屏幕朝下来实现近距离的刷卡,不符合手表的常规使用习惯,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基于上述缺陷,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智能手表如图7所示,其包括主体110和腕带120。主体110为手表的表头,其内部集成有实现设备相应功能的电气部分,例如主板、电池、屏幕等。腕带120将主体110绑设于用户手腕上,用户通过解绑腕带120实现手表的佩戴。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天线单元的射频电路203和佩戴检测单元的检测电路205设置与主体110的内部(图7未示出),例如两者可集成于手表的主板上,作为主板上的电路模块。NFC天线的辐射体204设于腕带120中。
具体来说,腕带可以是皮质、硅胶或者编织等非金属材料制成,可通过例如注塑、编织等工艺,将辐射体204成型于腕带120的内部。设于腕带120内部的辐射体204,其可通过例如主体110壳体上开设的连接孔,与主体110内部的射频电路203和检测电路205实现电性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射频电路203和检测电路205的设置方式,以及其与辐射体204的连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毫无疑问可以理解并充分实现,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手表的常规使用习惯,将辐射体204设于主体110上侧的腕戴中。也即,如图7所示,腕戴120包括连接于主体上侧的第一腕带和连接于主体下侧的第二腕带,辐射体204设于第一腕带中。这样,用户在刷NFC天线时,只需要在手表平放状态下轻微向外翻转手腕,即可将辐射体204置于手腕正下方,实现刷卡操作,更加符合手表的常规使用习惯。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用于智能手表的辐射体204可以设置为:辐射体204的环绕部环绕3圈,最外层线圈长度L1=30mm,宽度L2=16mm,线圈右侧延伸部宽度L3=5mm。从而线圈最外层围成的面积为480mm2,可以满足NFC天线的使用要求,同时延伸部面积为90mm2,足以满足电容式佩戴检测的要求。
在一个示例中,在VIVO pay5000读卡器测试的情况下,智能手表的NFC天线的感应距离可以达到8cm,而相关技术中屏下贴合式NFC天线的感应距离仅为3cm,本公开方案可提高了NFC天线的感应距离,而且刷卡成功率相较屏下贴合式NFC更高。
通过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设备,将NFC天线的辐射体设于腕带之中,可以更加容易实现全金属壳体手表的天线设置,而且由于辐射体位于壳体之外,因此不会受到金属壳体的影响,提高NFC的刷卡距离和成功率。并且,相较于屏下贴合NFC方案,大大简化加工工艺,而且无需设置铁氧体,降低成本。再有,本公开智能手表更加符合用户使用习惯,提高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可以由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执行。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佩戴检测方法包括:
S610、获取电容检测信号和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S620、基于电容检测信号和电流信号,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
结合前述可穿戴设备的实施方式,在步骤S610中,当辐射体204感应到电容变化时,处理器201可以通过检测电路检测到电容检测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获取到电容检测信号之后,获取天线辐射体单元的电流信号。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获取电容检测信号之后,对电容检测信号进行判断,当电容检测信号满足预设电容条件时,获取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这样可以避免干扰信号的影响。例如在一个示例中,可预先设置电容变化阈值,处理器在接收到辐射体感应到的电容检测信号时,判断电容检测信号是否大于该电容变化阈值。电容变化阈值是预设的电容变化门限值,只有当电容变化大于该门限值,才表明当前可穿戴设备有可能处于佩戴状态,电容变化阈值可以根据先验知识设定,或者也可以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
若电容检测信号不大于电容变化阈值,说明当前检测到的电容检测信号为干扰信号,处理器不执行任何动作。
而若电容检测信号大于电容变化阈值,则说明当前检测到的电容检测信号表示可穿戴设备有可能处于佩戴状态,也即,设备有可能处于佩戴状态,也有可能处于金属环境中,需要进一步获取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处理器201可通过检测电路检测辐射体204的电流,从而获取辐射体204的电流信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天线单元的辐射体204接触金属环境(例如设备放置在金属桌面上)时,天线单元辐射体的阻抗会降低。
以图4和图5中手表的NFC天线为例,NFC天线在正常状态下其负载阻抗为17欧姆,而当手表放置在金属桌面上时,其负载阻抗变化4.67欧姆。而射频电路的电压是不变的,根据“电流=电压/电阻”可知,两种负载阻抗下,天线单元的辐射体内部的电流是不同的。因此,处理器可以通过检测电路获取当前电流信号。
处理器在得到电流信号之后,可判断电流信号是否满足预设电流条件,当电流信号满足预设电流条件,则可确定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而当电流信号不满足预设电流条件,则可确定可穿戴设备处于金属环境。
例如在一个示例中,可预先设置电流变化阈值,处理器在获取电流信号时,可判断电流信号是否小于该电流变化阈值。电流变化阈值是预设的电流变化门限值,只有当电流变化小于该门限值,才表明当前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而非金属环境中。电流变化阈值可以根据先验知识设定,或者也可以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
若电流信号不小于电流变化阈值,说明天线单元的辐射体内的电流变化较大,可穿戴设备当前处于金属环境,也即处于未佩戴状态。
而若电流信号小于电流变化阈值,说明天线单元的辐射体电流变化不大,可穿戴设备当前并非处于金属环境,而是处于佩戴状态。
通过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方式的佩戴检测方法,基于电容检测信号和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确定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可以避免设备由于金属环境导致的误判,提高佩戴状态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避免天线单元的辐射体作为佩戴检测感应端时,电流信号检测对天线单元的射频信号产生干扰,因此可在检测电流信号之前,对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进行判断。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佩戴检测方法包括:
S710、确定天线辐射体所属的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
S720、响应于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为空闲状态,获取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具体来说,在获取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之前,处理器首先确定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当前通信状态包括空闲状态和忙碌状态,忙碌状态表示当前天线单元处于工作状态,例如发射/接收射频信号;空闲状态表示当前天线单元处于睡眠状态。
若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处于空闲状态,则处理器可通过检测电路获取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进而通过前述过程实现佩戴检测,在此不再赘述。
若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处于忙碌状态,表示当前天线单元处于工作状态,处理器可等待预设时间之后,再次执行步骤S710,直至当前通信状态处于空闲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避免频繁检测天线单元当前通信状态浪费设备能耗,可在检测当前处于忙碌状态的次数超过预设次数阈值,或者检测当前处于忙碌状态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阈值,可停止对天线单元的状态检测。
处理器在获取电流信号之后,可根据图8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实现对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检测,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在确定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之后,处理器即可执行设备佩戴状态下的功能开启,例如可以开启心率检测、血氧检测等功能。而在确定可穿戴设备处于未佩戴状态(例如金属环境)时,处理器则无需控制心率检测功能开启,从而通过精准判断佩戴状态,有效提高设备续航。
图10示出了本公开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以图7实施方式的智能手表为例,下面结合图10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包括:
S101、获取通过天线辐射体检测到的电容检测信号。
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01可以通过检测电路获取到NFC天线辐射体204感应到的电容检测信号。
S102、判断电容检测信号是否大于电容变化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103;若否,则执行步骤S109。
本实施方式中,可预先设置表示可穿戴设备可能处于佩戴状态的电容变化阈值,从而将获取到的电容检测信号与该电容变化阈值比较。
S103、获取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当电容检测信号大于电容变化阈值,表示可穿戴设备当前有可能处于佩戴状态,则进一步获取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当前通信状态包括空闲状态和忙碌状态,空闲状态表示天线单元当前处于睡眠状态,忙碌状态表示天线单元当前处于工作状态。
S104、判断天线单元是否处于空闲状态。若是,则执行步骤S105;若否,则执行步骤S106。
本实施方式中,在获取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之后,判断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是否为空闲状态。若是,则表示天线单元当前未处于工作状态,可以继续执行获取天线辐射体电流信号。若否,则表示天线单元当前处于工作状态,为避免对天线单元正常射频功能产生影响,则不执行获取天线辐射体电流信号的操作。
S105、获取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本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天线单元当前通信状态为空闲状态时,处理器可以通过检测电路获取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S106、等待预设时间后继续执行步骤S103。
本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天线单元当前通信状态为忙碌状态时,可以在等待预设时间之后返回步骤S103,再次获取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从而避免对天线单元的射频功能产生影响。
S107、判断电流信号是否小于电流变化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108。若否,则执行步骤S109。
本实施方式中,可预先设置表示可穿戴设备处于非金属环境的电流变化阈值,从而将获取到的电流信号与电流变化阈值比较。
S108、确定可穿戴设备为佩戴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当电流信号小于电流变化阈值,表示当前天线单元的阻抗变化较小,也即当前可穿戴设备未处于金属环境,由此可确定可穿戴设备的状态为佩戴状态。
S109、确定可穿戴设备为未佩戴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电容检测信号不大于电容变化阈值,表示可穿戴设备当前未检测到人体电容信号,从而可确定可穿戴设备为未佩戴状态。当电流信号不小于电流变化阈值,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天线单元的阻抗变化较大,也即当前可穿戴设备处于金属环境中,例如置于金属桌面,从而可确定可穿戴设备为未佩戴状态。
通过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方式的佩戴检测方法,基于电容检测信号和电流信号确定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可以避免设备由于金属环境导致的误判,提高佩戴检测的准确性。并且,通过对天线单元当前通信状态的判断,避免对天线单元的射频信号产生影响,提高设备使用的稳定性。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根据第二方面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前述即可,对此不再赘述。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公开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5)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天线单元,包括辐射体;和
佩戴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连接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以使所述辐射体形成所述佩戴检测单元的感应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单元为NFC天线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包括:
在第一平面上至少环绕一圈的金属线圈,以及分别位于金属线圈两个端部的第一馈电端子和第二馈电端子;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连接所述第一馈电端子和所述第二馈电端子中的至少一个馈电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线圈包括经加宽处理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为所述金属线圈的最外层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穿戴设备为腕戴式设备,所述腕戴式设备包括主体和连接于所述主体的腕带;
所述天线单元还包括射频电路,所述射频电路与所述辐射体电性连接;所述射频电路设于所述主体内部,所述辐射体设于所述腕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电流检测电路和电容检测电路,其中,所述电流检测电路连接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检测单元还包括: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检测电路连接,用于获取所述检测电路通过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检测到的电流信号,并基于所述电流信号,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所述状态包括佩戴状态或未佩戴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到的电容信号和通过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检测到的电流信号,并基于所述电容信号和所述电流信号,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
获取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到的电容信号;
在确定所述电容信号满足预设电容条件的情况下,获取所述检测电路通过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子检测到的电流信号;
在确定所述电流信号满足预设电流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
10.一种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天线辐射体的可穿戴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电容检测信号和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基于所述电容检测信号和所述电流信号,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所述状态包括佩戴状态或未佩戴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天线辐射体所属的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
所述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包括:响应于所述天线单元的当前通信状态为空闲状态,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电容检测信号和所述电流信号,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状态,包括:
响应于电容检测信号满足预设电容条件且所述电流信号满足预设电流条件,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佩戴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包括:
响应于所述电容检测信号满足预设电容条件,获取所述天线辐射体的电流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辐射体为NFC天线的辐射体。
15.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407086.XA 2021-04-15 2021-04-15 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Active CN1131933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7086.XA CN113193337B (zh) 2021-04-15 2021-04-15 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7086.XA CN113193337B (zh) 2021-04-15 2021-04-15 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3337A true CN113193337A (zh) 2021-07-30
CN113193337B CN113193337B (zh) 2022-11-25

Family

ID=76977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7086.XA Active CN113193337B (zh) 2021-04-15 2021-04-15 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93337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08313A (ja) * 2011-06-27 2013-01-10 Denso Corp 電気機器
CN104038176A (zh) * 2014-06-16 2014-09-10 信维创科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天线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
CN105703793A (zh) * 2014-11-28 2016-06-22 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 防脱穿戴式设备
JP2017192014A (ja) * 2016-04-13 2017-10-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08511879A (zh) * 2017-02-24 2018-09-07 苹果公司 可穿戴设备的动态可调节天线
US20190210703A1 (en) * 2013-03-11 2019-07-11 Suunto Oy Diving Computer with Coupled Antenna and Water Contact Assembly
JP2019200801A (ja) * 2019-06-20 2019-11-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電子装置、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568271A (zh) * 2019-08-16 2019-12-13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穿戴状态检测方法
CN110584632A (zh) * 2019-10-21 2019-12-2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芯片、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00279469A1 (en) * 2019-02-28 2020-09-03 9013733 Canada Inc. Radio frequency detector
CN111653863A (zh) * 2020-06-08 2020-09-11 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天线调节方法
CN112040359A (zh) * 2020-08-19 2020-12-04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控制方法及耳机
CN112350047A (zh) * 2019-08-06 2021-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2468913A (zh) * 2019-09-06 2021-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佩戴检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08313A (ja) * 2011-06-27 2013-01-10 Denso Corp 電気機器
US20190210703A1 (en) * 2013-03-11 2019-07-11 Suunto Oy Diving Computer with Coupled Antenna and Water Contact Assembly
CN104038176A (zh) * 2014-06-16 2014-09-10 信维创科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天线自适应阻抗匹配系统
CN105703793A (zh) * 2014-11-28 2016-06-22 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 防脱穿戴式设备
JP2017192014A (ja) * 2016-04-13 2017-10-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08511879A (zh) * 2017-02-24 2018-09-07 苹果公司 可穿戴设备的动态可调节天线
US20200279469A1 (en) * 2019-02-28 2020-09-03 9013733 Canada Inc. Radio frequency detector
JP2019200801A (ja) * 2019-06-20 2019-11-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電子装置、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350047A (zh) * 2019-08-06 2021-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0568271A (zh) * 2019-08-16 2019-12-13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穿戴状态检测方法
CN112468913A (zh) * 2019-09-06 2021-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佩戴检测装置
CN110584632A (zh) * 2019-10-21 2019-12-2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芯片、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53863A (zh) * 2020-06-08 2020-09-11 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天线调节方法
CN112040359A (zh) * 2020-08-19 2020-12-04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控制方法及耳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林雪晨等: "基于PDMS的柔性可穿戴微带天线", 《微纳电子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3337B (zh) 2022-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6602B2 (en) Multi-application contactless smart card
US2010009080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agement of competing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of such a device and a host equipment
WO2009058496A1 (e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US8740092B2 (en) IC tag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42023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capacitance generating device
CN110462635A (zh) 智能卡
JP2004348235A (ja) 携帯可能電子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
CN112800795A (zh) 一种低功耗检卡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3193337B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检测方法
KR20230122045A (ko) 스마트 카드에서의 동작 파라미터들의 매칭
US20160042211A1 (en) Card reader
US10311266B2 (en) Card reader
US9703999B2 (en) Card reader
JP7123710B2 (ja) Icカード及び携帯可能電子装置
WO2004034317A3 (fr) Circuit integre rfid-uhf
US10083386B2 (en) Smart objects
CN110969820A (zh) 测量设备,相应的方法和系统
JP2010066794A (ja) Icカード通信システム
CN113451758B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EP3786849A1 (en) Smart card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1915824B2 (en) Device for measuring the therapeutic observance of the wearing of a textile item by a patient, instrumented item comprising such a device, and measurement method
CN209879558U (zh) 带光敏传感器的智能卡
CN217880024U (zh) 带侧边指纹解锁功能的智能手表
US20230252258A1 (en)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4756093A (zh) 穿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1

Address after: 230088 China (Anhui) pilot Free Trade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7 / F, building B2, huami Global Innovation Center, No. 900, Wangjiang West Road, high tech Zone, Hefei City

Patentee after: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0088 No.01, 7th floor, building B2, Zhongan chuanggu Science Park, no.900, Wangjiang West Road, high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nhui huami health car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