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74630A -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74630A
CN113174630A CN202110376840.8A CN202110376840A CN113174630A CN 113174630 A CN113174630 A CN 113174630A CN 202110376840 A CN202110376840 A CN 202110376840A CN 113174630 A CN113174630 A CN 113174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w material
furnace body
crystal growth
main
single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768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74630B (zh
Inventor
王书杰
孙聂枫
史艳磊
邵会民
徐森锋
付莉杰
王阳
李晓岚
欧欣
宋瑞良
刘惠生
孙同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TC 13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ETC 13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TC 13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ETC 13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103768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746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74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74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74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74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002Continuous grow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02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adding crystallising materials or reactants forming it in situ to the mel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10Inorganic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 C30B29/40AIIIBV compounds wherein A is B, Al, Ga, In or Tl and B is N, P, As, Sb or Bi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属于单晶制备领域,具体涉及晶体生长装置,特别涉及大尺寸尤其是超长长度晶体的生长系统。系统包括2个或2个以上的主体立柱,设置在主体立柱之间的主炉体,主炉体为开放的圆筒,系统还包括与主炉体配合的晶体生长空间的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隔板上的原料注入装置。采用本装置,炉体随着晶体的长大而伸长,减小热场对流对晶体质量的影响;原料注入装置可以实现对承载注入系统的冷却,可以在较小的坩埚内通过原料注入实现连续合成进行晶体生长,节约能源和相关的耗材。

Description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单晶制备领域,具体涉及晶体生长装置,特别涉及大尺寸尤其是超长长度晶体的生长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半导体材料,单晶的生长需要高温高压环境。目前晶体的生长在一个密闭的固定空间内完成。
大尺寸、长单晶能够尽可能的制备出更多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衬底,这样会大幅降低后续器件的成本,目前几乎所有的半导体单晶都在向着大尺寸、长单晶方向发展。
当需要生长制作大尺寸晶体,尤其是对长度有要求时,需要增大密闭空间体积,尤其是在纵向需要增加空间的长度。
由于密闭空间内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空间增大会造成热场内对流大,进行大容量合成及生长高品质、大尺寸、长单晶非常困难。
如生长InP时,由于磷的离解压高,热场内对流大,进行大容量合成及生长高品质、大尺寸、长单晶非常困难。目前未见有解决方案。
另外,当生长制作大尺寸晶体时,需要的原料相应增加。增加原料的一种手段是增大坩埚容积,带来的问题是坩埚内的温度场难以控制。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多坩埚供料,炉体外增加供料装置。
中国专利200310108634.0披露了一种熔料补充生长晶体的装置和方法,使用多个连通的坩埚以增加原料的供应,这种方式会大大增加炉体的体积。
中国专利201621248917.4披露了可实现连续生产的晶体生长炉,多个坩埚组件经过水平移动机构和垂直提升机构依次移动到炉体内,这种方式有可能会中断晶体的生长过程,影响晶体质量。
中国专利201720922581.3采用另外一种技术路线,披露了物料供给设备与晶体生长系统,其公开的物料供给设备,从外部向炉体内部的坩埚中供给物料。由于是两种设备连接,增加了设备控制的复杂度;从炉体外供料,有可能造成供料过程中材料的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为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包括2个或2个以上的主体立柱,设置在主体立柱之间、位于支撑台上的主炉体,主炉体内部有坩埚及坩埚加热、支撑结构,坩埚上方有籽晶杆及籽晶杆驱动装置。
关键在于:主炉体为开放的圆筒,通过主炉体驱动电机和主驱动臂定位在主体立柱上;主炉体内部中间设置有隔板。
系统还包括与主炉体配合的晶体生长空间的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隔板上的原料注入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晶体生长空间的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主炉体内侧或外侧的1-4个可移动炉体,可移动炉体通过驱动电机和驱动臂设置在主体立柱上;最内侧或最外侧的可移动炉体顶部密封,其它可移动炉体为开放的圆筒,籽晶杆及籽晶杆驱动装置设置在顶部密封的可移动炉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原料注入装置包括环形原料水冷盘和原料承载注入系统。
原料水冷盘上均匀设置原料槽,在原料水冷盘内侧,每个原料槽配套设置注入管槽;所述注入管槽长度大于原料水冷盘高度的4/5;所述原料水冷盘还包括原料水冷盘盖。
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包括原料承载器、设置在原料承载器周围的电阻丝、连通原料承载器的原料注入管、原料承载器上盖。
原料承载注入系统插入原料槽中,原料注入管从注入管槽中探出。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适合大尺寸晶体生长的可伸缩单晶生长系统,设置多级炉体结构,且在单晶炉内设置原料水冷盘,对高纯原料(如磷、铟)进行降温,原料水冷盘内设置多个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依次启动,直至达到所需的熔体量后停止注入。晶体的生长过程中,当熔体接近用尽时,开始将晶体缩颈至接近籽晶尺寸,然后启动下一组注入系统进行合成,直至达到所需的熔体量,此后晶体继续长大,如此循环进行合成、单晶生长、单晶缩颈、再合成、再单晶生长的多轮次合成与单晶生长的交替连续制备,同时在单晶生长过程中,炉体不断伸长,以保证晶体生长到足够的长度。
有益效果:在晶体生长的初期,生长空间小,热场对流小,容易进行晶体生长的引晶和放肩过程;待晶体长大后,炉体开始随着晶体的长大而伸长,晶体本身的降温会提高晶体生长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存在多次缩颈处理可以大幅降低多次生长过程中缺陷的产生及原有缺陷的延伸;这种结构可以不受高压制备设备尺寸的限制。
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可以实现对承载注入系统的冷却,防止原料的熔化流出或者受热升华;装置内可以放置多个承载注入系统,实现连续合成,或者间歇合成。可以在较小的坩埚内通过连续合成进行晶体生长,然后合成至所需的熔体量后停止合成,然后再合成再晶体生长,如此交替进行实现长单晶的制备,同时节约能源和相关的耗材。
另外,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中放置单质,可以生长单晶硅、锗等单质半导体;放置两种物质,可以生长如磷化铟(InP)类的晶体;也可以放置三种原料进行磷锗锌(ZnGeP2)等三元以上的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生长,操作灵活,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设备装配示意图,
图5-7 是晶体生长过程示意图,
图8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原料承载注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原料承载器外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原料水冷盘的剖面图,
图12是原料水冷盘的俯视图,
图13是原料水冷盘盖。
图中,1:主炉体; 2:一级炉体;3:二级炉体;4:三级炉体;5:支撑台;6:籽晶杆;7:籽晶杆升降电机;8:籽晶杆转动电机;9:坩埚杆;10:坩埚杆升降电机;11:坩埚杆转动电机;12:真空管道;13:充放气管道;14:限压阀;15:主体立柱;16:一级驱动电机;16-1:一级驱动臂;17:二级驱动电机;17-1:二级驱动臂;18:三级驱动电机;18-1:三级驱动臂; 19:主炉体驱动电机;19-1:主驱动臂;20:底盘;20-1:立柱电机;21:保温套;22:主加热器;23:辅助加热器;24:坩埚;25:坩埚支撑;30:籽晶;31:单晶锭;33:密封槽;34:密封圈;26-1:原材料;26-2:固体氧化硼;
1-1:隔板;27:原料水冷盘;27-1:原料槽;27-2:注入管槽;27-3:原料水冷盘盖;28: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2:原料承载器;28-3:原料;28-4:电阻丝;28-5:原料注入管;28-6:原料承载器上盖;28-7:绝缘层上盖;28-8:导线孔;28-9:绝缘层外筒;28-10:注入管放置槽;28-11:绝缘层挡板;32水路连接垫。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包括2个或2个以上的主体立柱15,主体立柱15通过立柱电机20-1设置在底盘20上;设置在主体立柱15之间、位于支撑台5上的主炉体1,主炉体1内部有坩埚24及坩埚加热、支撑结构,坩埚24上方有籽晶杆6及籽晶杆驱动装置;主炉体1为开放的圆筒,通过主炉体驱动电机19和主驱动臂19-1定位在主体立柱15上;主炉体1内部中间设置有隔板1-1,主炉体1通过隔板1-1分为两部分。系统还包括与主炉体1配合的晶体生长空间的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隔板1-1上的原料注入装置。
坩埚加热结构包括保温套21、主加热器22、辅助加热器23;坩埚支撑结构包括穿过支撑台5的坩埚杆9、连接坩埚杆9的坩埚杆升降电机10和坩埚杆转动电机11。
系统还包括穿过支撑台5至主炉体1的真空管道12和充放气管道13,充放气管道13连接限压阀14。
主体立柱15通过立柱电机20-1环绕底盘20运动
晶体生长空间的控制装置。
空间控制的装置有多种实现,如主炉体进行分段设计,每一段都可以伸缩。但这种结构设备复杂,不易实现。还可以在主炉体1内设置上下可移动的密封盖,但与主炉体1内壁之间的密封不易实现。
本发明的晶体生长空间的控制装置为在主炉体1内侧或外侧设置的1-4个可移动炉体,可移动炉体通过驱动电机和驱动臂设置在主体立柱15上。
当可移动炉体设置在主炉体1外侧时,最外侧的可移动炉体顶部密封,可移动炉体的驱动臂设置在可移动炉体外侧底部;当可移动炉体设置在主炉体1内侧时,最内侧的可移动炉体顶部密封,可移动炉体的驱动臂设置在可移动炉体外侧顶部。
本实施例中,只有一个可移动炉体顶部密封,其它可移动炉体为开放的圆筒,籽晶杆6及籽晶杆驱动装置设置在顶部密封的可移动炉体上。
本实施例中,在主炉体1内侧设置3个可移动炉体:从内到外分别为,一级炉体2、二级炉体3、三级炉体4,3个可移动炉体分别通过一级驱动电机16、一级驱动臂16-1,二级驱动电机17、二级驱动臂17-1,三级驱动电机18、三级驱动臂18-1连接到主体立柱15上。
一级炉体2顶部密封,籽晶杆6及籽晶杆驱动装置设置在一级炉体2上。
主炉体驱动电机19限位在主体立柱15的竖直轨道或螺旋轨道(图中未标出)中,主驱动臂19-1一端连接主炉体驱动电机19,另一端连接主炉体1。在每个主体立柱15上都设置主炉体驱动电机19,主炉体驱动电机19和主驱动臂19-1,依主体立柱15的数量,至少设置两套。初始安装时,要保证各主炉体驱动电机19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工作时,各主炉体驱动电机19同步运行,保证主炉体1的水平位置。主炉体1和各级炉体通过配套的驱动电机和驱动臂沿主体立柱15上下运动。
3个可移动炉体的驱动电机和驱动臂的设置与上述相同。
相邻可移动炉体的内径和外径相匹配,主炉体1与三级炉体4之间、三级炉体4与二级炉体3之间、二级炉体3与一级炉体2之间的间隙为0.1-0.5mm。
为了增加实现密闭,在主炉体1和可移动炉体内部还设置了密封槽33,密封槽33里有密封圈34。
参看图8,本实施例中,密封圈34位于主炉体1内壁及各可移动炉体内壁密封槽33中,炉体间通过2条密封圈34来密封,两个密封槽33的距离为15-30mm。上面密封槽33的位置距炉体顶部15mm-30mm,可移动炉体运动的极限位置为该可移动炉体底端距离相邻炉体下面的密封槽33的竖直距离15mm-30mm。
本实施例中,主炉体1与支撑台5密切接触,必要时可以增加密封垫;最内侧的一级炉体2顶部密封;各相邻炉体之间尺寸相配合,且有密封圈34密封,从而形成了晶体生长需要的密闭空间。
原料注入装置。
原料注入装置,设置在主炉体1内坩埚24的上方。所述装置包括环形原料水冷盘27和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如图1所示。
主炉体1内部设置循环水路;原料水冷盘27为铜材质,内部设置循环水路,并且设置循环水的出口和进口,与主炉体1内部的循环水路连通,是普通的水冷却结构。
隔板1-1为主炉体1的一部分,因为内部有与主炉体1连接的循环水路,所以可以承受高温。隔板1-1内的循环水通过水路连接垫32送至原料水冷盘27的循环水路中,水路连接垫32中间是两个管路,连接隔板1-1和原料水冷盘27的循环水进水和出水。
上述是普通的设计结构,在图中没有标出。
参看图11-图13,原料水冷盘27为环形,其外径小于主炉体1的内径,其内径小于等于坩埚24的内径,上面均匀设置原料槽27-1,数量为6-12个;在原料水冷盘27内侧,每个原料槽27-1配套设置注入管槽27-2;原料水冷盘27还有配套的原料水冷盘盖27-3。
原料槽27-1内部为圆桶形,可以是贯穿原料水冷盘27的通孔,也可以是不贯穿原料水冷盘27的孔。为了减小下面坩埚热场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原料槽27-1不是管穿孔。
原料水冷盘27内部水冷铜壁的厚度为10-15mm。
注入管槽27-2从原料槽27-1顶部起始,长度大于原料水冷盘27高度的4/5。
参看图1、图9,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包括原料承载器28-2、设置在原料承载器28-2周围的电阻丝28-4、连通原料承载器28-2的原料注入管28-5、原料承载器上盖28-6。
参看图10,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还包括原料承载器28-2的外套,外套的主体为绝缘层外筒28-9,绝缘层外筒28-9顶部开放,配套设置带有导线孔28-8的绝缘层上盖28-7;绝缘层外筒28-9侧面有注入管放置槽28-10,配套设置绝缘层挡板28-11;原料承载器28-2放置在绝缘层外筒28-9中,原料注入管28-5从注入管放置槽28-10探出。
原料注入管28-5设置在原料承载器28-2底部,便于液态原料注入。
原料注入管28-5设置成2种长度,分别为其出口高于和低于晶体生长过程中反应熔体的液面高度,满足液态和气态原料的注入需求。
原料水冷盘27比原料承载器28-2高出40-60mm,原料槽27-1内部为圆筒,相邻原料槽27-1之间圆心间距大于D+40mm,D为原料槽27-1的直径。
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插入原料槽27-1中,原料水冷盘盖27-3覆盖在原料水冷盘27上。原料注入管28-5从注入管槽27-2中探出,对准下面的坩埚24。由于原料水冷盘27的内径小于等于坩埚24的内径,可以保证原料注入管28-5对准坩埚24,原料不外漏。
装配原料注入装置时,将晶体生长原料28-3放入原料承载器28-2,然后将原料承载器上盖28-6与原料承载器28-2焊接起来。原料承载器上盖28-6与原料承载器28-2均为石英材质。
将原料承载器28-2外侧缠绕电阻丝28-4,并将其一起放入绝缘层外筒28-9中,原料注入管28-5装配在注入管放置槽28-10中,再将绝缘层挡板28-11插入注入管放置槽28-10中并装配在一起。
将电阻丝28-4的两极导线穿过绝缘层上盖28-7上的两个导线孔28-8(图中未标出)。
装配生长系统
参看图2。
I:将一级炉体2、二级炉体3、三级炉体4降至可隔板1-1上,然后将一级炉体2、二级炉体3、三级炉体4与主炉体1一起升至主体立柱15最高位置。
II:将保温套21、主加热器22、辅助加热器23装配至支撑台5上;将坩埚支撑25与坩埚杆9相连, 坩埚24置于坩埚支撑25内。在坩埚24内放置原材料26-1和固体氧化硼26-2。
将籽晶30装配至籽晶杆6上。
参看图3。
III:将主炉体1落至支撑台5上,此时一级炉体2、二级炉体3、三级炉体4与主炉体1分离,然后将原料水冷盘27通过水路连接垫32连接至隔板1-1上,然后放置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
参看图4。
IV:将一级炉体2、二级炉体3、三级炉体4降至可隔板1-1上,封闭炉体。
通过真空管道12抽真空至10Pa -10-5Pa。然后通过充放气管道13充入惰性气体至4.0MPa。
待单晶锭31生长完毕后,通过充放气管道13排出炉体内的气体。再次上升一级炉体2直至其与二级炉体3分离,同时依次将二级炉体3和三级炉体4降至隔板1-1上,将单晶锭31取出。
交替连续生长与合成
为叙述方便,以下根据承载原料不同,将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分成磷注入系统和铟注入系统。参见图5-7。
实施例1,生长磷化铟(InP)。
本实施例中,原材料26-1为铟。
步骤A、坩埚24内放置金属铟,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内分别放置金属铟和磷,装配大尺寸单晶生长系统。
步骤B、加热坩埚,在坩埚内形成铟熔体。
步骤C、启动放置磷的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将气态磷注入坩埚,形成磷化铟熔体。
步骤D、开始晶体生长。
步骤E、判断坩埚中的磷化铟剩余量,如果剩余量小于开始晶体生长时磷化铟总量的15-20%,开始缩颈,缩颈完成后执行步骤F,否则继续晶体的生长。
步骤F、启动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将液态铟和气态磷分别注入到坩埚,形成磷化铟熔体。
具体描述如下:
将原材料26-1金属铟放置在坩埚中,注入原料为磷和铟,单独放置在原料承载器28-2中,放置两种材料的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间隔插入原料槽27-1中。
坩埚中的原材料26-1金属铟与单个铟注入系统中的铟数量相同。
原料承载器28-2中,铟和磷的比例为1:1.1-1.3。考虑到气化的磷在熔体中可能反应不充分,以气泡形式冒出熔体造成损失,为了保证化学配比,在原料配比时适当增加磷的数量。
承载磷的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的原料注入管28-5的端口位于坩埚底部1-5mm处,在晶体生长过程中,要浸入熔体。
承载铟的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的原料注入管28-5的端口高于氧化硼26-2熔化后的液面10cm以上。
I:通过主加热器22和辅助加热器23给坩埚24中的原材料26-1金属铟和固体氧化硼26-2加热至磷化铟熔点以上形成铟熔体。
启动坩埚杆9旋转坩埚24。
加热其中一个磷注入系统,将气化的磷注入到铟熔体中,形成近配比的磷化铟熔体。以上过程称为一次合成周期。
II:下降籽晶杆6,使籽晶30接触磷化铟熔体,开始晶体生长。通过籽晶杆6提拉籽晶30,生长出单晶锭31。
当坩埚内熔体剩余0.5-3%时,通过籽晶杆6提起单晶锭31,使得缩颈界面升至最佳引晶位置附近。以上过程称为一次生长周期。
III:加热其中一个铟注入系统,将铟以熔体形式注入坩埚,直至全部注入,停止加热。
加热另外一个磷注入系统,将磷以气体形式注入坩埚,直至不再冒出气泡,停止加热。
由于按比例放置和注入原料,此时合成了近化学配比的熔体。以上过程称为二次合成周期。
IV:调整籽晶杆6,使得单晶锭31的缩颈处与熔体接触良好后,通过主加热器22和辅助加热器23控制坩埚24内的温度,开始通过上一次的缩颈开始引晶、放肩、等径,继续生长单晶锭31,参见图6。
当坩埚内熔体剩余15-20%时,单晶锭31开始缩颈;当坩埚内熔体剩余0.5-3%时,通过籽晶杆6提起单晶锭31,使得缩颈界面升至最佳引晶位置范围附近。
重复上面的工作,来进行合成和单晶锭31的生长。以上过程称为二次生长周期。
V:上述生长过程中,当晶体的长度接近一级炉体2顶部且籽晶杆6的长度升至极限后,通过一级驱动电机16和一级驱动臂16-1驱动一级炉体2向上运动,在一级炉体2不断的上升过程中,通过充放气管道13持续向炉体冲入惰性气体,保持压力恒定。
一级炉体2的上升运动直至其极限位置,即一级炉体2底端距离二级炉体3下面的密封槽33的竖直距离15mm-30mm。
晶体生长过程中,同理依次启动二级炉体3和三级炉体4,至单晶锭31生长完成。
一级炉体2升到极限位置后,与二级炉体3同步上升,二级炉体3升到极限位置后,3个炉体同步上升。
实施例2,生长磷化铟(InP)。
本实施例中,原材料26-1为磷化铟多晶。
步骤A、坩埚4内放置磷化铟多晶,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内分别放置金属铟和磷,装配大尺寸单晶生长系统。
步骤B、加热坩埚,在坩埚内形成磷化铟熔体。
步骤D、开始晶体生长。
步骤E、判断坩埚中的磷化铟剩余量,如果剩余量小于开始晶体生长时磷化铟总量的15-20%,开始缩颈,缩颈完成后执行步骤F,否则继续晶体的生长。
步骤F、启动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将液态铟和气态磷分别注入到坩埚,形成磷化铟熔体。
步骤G、开始晶体生长,同时根据晶体长度调整晶体生长空间。
重复步骤E-G,直至所有原料注入完成。
具体描述如下:
将原材料26-1磷化铟多晶放置在坩埚中,注入原料为磷和铟,单独放置在原料承载器28-2中,放置两种材料的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间隔插入原料槽27-1中。
原料承载器28-2中,铟和磷的比例为1:1.1-1.3。
坩埚24中的原材料26-1磷化铟多晶的量确定如下:磷化铟形成熔体后,坩埚中的液面处在最佳引晶位置范围内。
坩埚24中的原材料26-1磷化铟多晶与一个磷注入系统和一个铟注入系统中放置的铟和磷的总质量相等,或者前述总质量为坩埚24中的原材料26-1磷化铟多晶1/n,n<5。
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的原料注入管28-5的位置设置同上。
I:通过主加热器22和辅助加热器23给坩埚24中的原材料26-1磷化铟和固体氧化硼26-2加热至磷化铟熔点以上形成磷化铟熔体。
下降籽晶杆6,籽晶30接触磷化铟熔体开始晶体生长,通过籽晶杆6提拉籽晶30,生长出单晶锭31。
当坩埚内熔体剩余15-20%时,单晶锭31开始缩颈;当坩埚内熔体剩余0.5-3%时,通过籽晶杆6提起单晶锭31,使得缩颈界面升至最佳引晶位置范围附近。。
以上过程称为0次生长周期。
II:加热其中一个铟注入系统,将铟以熔体形式注入坩埚,直至全部注入,停止加热。
加热一个磷注入系统,将磷以气体形式注入坩埚,直至不在冒出气泡,停止加热。
两个加热的铟注入系统和磷注入系统注入的铟和磷放置是按化学计量比进行的,此时合成了近化学配比的熔体。以上过程称为一次合成周期。
III:下降籽晶杆6,使得单晶锭31的缩颈处与熔体接触良好后,通过主加热器22和辅助加热器23控制坩埚24内的温度,开始通过上一次的缩颈开始引晶、放肩、等径,继续生长单晶锭31。
当坩埚内熔体剩余15-20%时,单晶锭31开始缩颈;当坩埚内熔体剩余0.5-3%时,通过籽晶杆6提起单晶锭31,使得缩颈界面升至最佳引晶位置范围附近。
以上过程称为一次生长周期。
IV:加热另外一个铟注入系统,将铟以熔体形式注入坩埚,直至全部注入,停止加热。加热另外一个磷注入系统,将磷以气体形式注入坩埚,直至不在冒出气泡,停止加热。
上述两个加热的铟注入系统和磷注入系统注入的铟和磷放置是按化学计量比进行的,此时合成了近化学配比的熔体。以上过程称为二次合成周期。
IV:调整籽晶杆6,单晶锭31的的缩颈处与熔体接触良好;通过主加热器22和辅助加热器23控制坩埚24内的温度,开始通过上一次的缩颈开始引晶、放肩、等径,继续生长单晶锭31。
当坩埚内熔体剩余15-20%时,单晶锭31开始缩颈;当坩埚内熔体剩余0.5-3%时,通过籽晶杆6提起单晶锭31,使得缩颈界面升至最佳引晶位置范围附近。
重复上面的工作,来进行合成和单晶锭31的生长。以上过程称为二次生长周期。
V:上述生长过程中,炉体的升降控制与实施例1一致。
晶体生长完毕后,放气,上升一级炉体2直至与二级炉体3分离,取出单晶锭31,然后向坩埚24注入水,使得氧化硼溶解,解除注入管与氧化硼的粘接。拆除合成系统和单晶生长热场,清洁炉体。
可以通过在籽晶杆6上加装称重机构,对长成的晶体称重来判断原料的使用情况。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步骤E中的缩颈在每次原料注入前实施,即在以下情况下完成:
1、坩埚内预置的原料即将用尽(剩余15-20%)。
2、每注入后,坩埚内原料即将用尽(剩余15-20%)。
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合成和生长前,实验测定最优成品率和最低缺陷的最优引晶位置范围,根据最优引晶位置确定坩埚24内熔体液面的位置范围,根据熔体液面的位置范围的中间值和坩埚24的形状确定该位置以下坩埚内的熔体总量即该位置范围以下坩埚的容积。
最优引晶位置范围为坩埚中溶体表面附近的纵向温度梯度最高且横向温度梯度对称的坩埚位置范围。这里是指坩埚内高度位置的一个范围。
一对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中原料的量为所述熔体总量的1/n,n为正整数且n<5。磷和铟的量,按照合成磷化铟后的量推算获得。
上述实施例中,一对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中铟和磷的量为所述熔体总量的1/n。
根据以上设置,当n=1时,每次原料注入都配合缩颈;当n>1时,连续启动n对原料承载注入系统进行注入,即步骤F:启动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将原料注入到坩埚。
注入完成后进行合成和晶体生长,然后再缩颈。
连续启动n对原料承载注入系统进行注入时,可以铟、磷交替注入,也可以先注入所有铟,再注入磷。
根据熔体液面的位置范围的中间值确定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中中原料的量,加上晶体生长过程坩埚内不可避免的磷化铟的剩余量(0.5-3%),可以保证坩埚内原料合成完毕后,引晶都处于最优位置。且一对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中铟和磷的量为所述熔体总量的1/n,可以减小原料承载注入系统容量的要求,更易于实现。
根据以上设置,成品单晶中,相邻缩颈之间的晶体重量为一对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中磷和铟总量的m倍,m为正整数且m<5。
一般情况下,如果每次都在最优位置引晶,则m=n。
对于AxBy半导体,A与B的物质的量比例为x:1.1-1.3y,其中B为挥发性元素。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将原料注入系统改为单质,可以生长单晶硅、锗等单质半导体。将其改为三种原料的原料注入系统,也可以进行磷锗锌(ZnGeP2)等三元以上的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生长。
生长单质晶体时,一个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中原料的量为所述熔体总量的1/n;生长三元化合物半导体晶体时,三个原料承载注入系统中原料的量为所述熔体总量的1/n。每次注入原料时,根据需要启动一个或三个一组的原料承载注入系统。

Claims (10)

1.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包括2个或2个以上的主体立柱(15),设置在主体立柱(15)之间、位于支撑台(5)上的主炉体(1),主炉体(1)内部有坩埚(24)及坩埚加热、支撑结构,坩埚(24)上方有籽晶杆(6)及籽晶杆驱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主炉体(1)为开放的圆筒,通过主炉体驱动电机(19)和主驱动臂(19-1)定位在主体立柱(15)上;主炉体(1)内部中间设置有隔板(1-1);
系统还包括与主炉体(1)配合的晶体生长空间的控制装置;
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隔板(1-1)上的原料注入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晶体生长空间的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主炉体(1)内侧或外侧的1-4个可移动炉体,可移动炉体通过驱动电机和驱动臂设置在主体立柱(15)上;最内侧或最外侧的可移动炉体顶部密封,其它可移动炉体为开放的圆筒,籽晶杆(6)及籽晶杆驱动装置设置在顶部密封的可移动炉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可移动炉体的内径和外径相匹配,主炉体(1)与相邻的可移动炉体之间、可移动炉体之间的间隙为0.1-0.5mm;主炉体(1)和可移动炉体内部设置密封槽(33),密封槽(33)里有密封圈(3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炉体的驱动臂设置在可移动炉体的顶端;与主炉体(1)和可移动炉体配套的驱动电机和驱动臂至少设置2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原料注入装置包括环形原料水冷盘(27)和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
原料水冷盘(27)上均匀设置原料槽(27-1),在原料水冷盘(27)内侧,每个原料槽(27-1)配套设置注入管槽(27-2);所述注入管槽(27-2)长度大于原料水冷盘(27)高度的4/5;所述原料水冷盘(27)还包括原料水冷盘盖(27-3);
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包括原料承载器(28-2)、设置在原料承载器(28-2)周围的电阻丝(28-4)、连通原料承载器(28-2)的原料注入管(28-5)、原料承载器上盖(28-6);
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插入原料槽(27-1)中,原料注入管(28-5)从注入管槽(27-2)中探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水冷盘(27)的外径小于主炉体(1)的内径,原料水冷盘(27)的内径小于等于坩埚(24)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槽(27-1)设置6-12个。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原料注入管(28-5)设置成2种长度,分别为其出口高于和低于晶体生长过程中反应熔体的液面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承载注入系统(28)还包括原料承载器(28-2)的外套,包括绝缘层外筒(28-9),绝缘层外筒(28-9)顶部开放,配套设置带有导线孔(28-8)的绝缘层上盖(28-7);绝缘层外筒(28-9)有注入管放置槽(28-10),配套设置绝缘层挡板(28-11);原料承载器(28-2)放置在绝缘层外筒(28-9)中。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水冷盘(27)的高度较原料承载器(28-2)高出40-60mm,原料槽(27-1)内部为圆筒,相邻原料槽(27-1)之间圆心间距大于D+40mm,D为原料槽(27-1)的直径。
CN202110376840.8A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 Active CN1131746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76840.8A CN113174630B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76840.8A CN113174630B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74630A true CN113174630A (zh) 2021-07-27
CN113174630B CN113174630B (zh) 2022-08-19

Family

ID=76924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76840.8A Active CN113174630B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7463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13643A1 (zh) * 2021-04-08 2022-10-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一种大尺寸化合物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0897A (en) * 1983-09-19 1986-11-04 Fujitsu Limited Method for growing multicomponent compound semiconductor crystals
CN104451858A (zh) * 2014-11-26 2015-03-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高压原位合成多功能晶体生长系统
CN206015135U (zh) * 2016-08-22 2017-03-15 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直拉法单晶炉用副炉室加高筒装置
CN206635452U (zh) * 2017-03-29 2017-11-14 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 单晶炉及其副室
CN110760931A (zh) * 2019-11-22 2020-02-0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一种利用铟磷混合物制备磷化铟晶体的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0897A (en) * 1983-09-19 1986-11-04 Fujitsu Limited Method for growing multicomponent compound semiconductor crystals
CN104451858A (zh) * 2014-11-26 2015-03-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高压原位合成多功能晶体生长系统
CN206015135U (zh) * 2016-08-22 2017-03-15 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直拉法单晶炉用副炉室加高筒装置
CN206635452U (zh) * 2017-03-29 2017-11-14 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 单晶炉及其副室
CN110760931A (zh) * 2019-11-22 2020-02-0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一种利用铟磷混合物制备磷化铟晶体的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13643A1 (zh) * 2021-04-08 2022-10-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一种大尺寸化合物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74630B (zh) 2022-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39864B1 (ko) 단결정의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CN202380122U (zh) 硅熔体连续加注的直拉硅单晶生长炉
KR101540225B1 (ko) 단결정 제조장치 및 단결정의 제조방법
CN102418140A (zh) 硅熔体连续加注的直拉硅单晶生长炉及其方法
CN113174630B (zh) 一种大尺寸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
CN113249778B (zh) 一种大尺寸化合物半导体单晶制备方法
EP2302109B1 (en) Crystal growing method
JP2009007203A (ja) 酸化物単結晶育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酸化物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CN106400101A (zh) 一种化合物半导体单晶生长装置及方法
JP2017014073A (ja) シリコン融液供給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シリコン単結晶製造装置
CN113308738A (zh) 注入合成后连续lec与vgf结合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方法
CN215050847U (zh) 一种晶体生长过程中炉内原料注入装置
CN219260265U (zh) 一种单晶硅拉制装置
JP2005001977A (ja) チョクラルスキー法による原料供給装置および原料供給方法
JP2012106870A (ja) 結晶成長方法
CN115652410A (zh) 一种单晶硅拉制装置及拉制方法
CN113668046B (zh) 一种单晶硅的制备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308739B (zh) 注入合成后连续lec与vgf结合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的系统
CN212404352U (zh) 气体搅拌装置及铸锭炉
KR20100085299A (ko) 폴리실리콘 정제로
CN112725890A (zh) 晶体生长装置及晶体生长方法
CN218969433U (zh) 长晶用高纯碳化硅合成粉的合成装置
CN215366055U (zh) 一种散热片式锥桶水冷装置
CN114959880B (zh) 一种用于生产单晶硅棒的石英坩埚、坩埚组件及拉晶炉
CN215560793U (zh) 一种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盛放单晶硅掺杂剂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