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9532A - 通风装置以及具有通风装置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风装置以及具有通风装置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9532A
CN113169532A CN201980076997.XA CN201980076997A CN113169532A CN 113169532 A CN113169532 A CN 113169532A CN 201980076997 A CN201980076997 A CN 201980076997A CN 113169532 A CN113169532 A CN 113169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on
shade
preparation
ventilation channel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69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蒙卡
M.维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13169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5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56Cooling;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2Roof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56Cooling; Ventilation
    • H02B1/565Cooling; Ventilation for cabine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5K5/0214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with means 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rain water or du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2007/0025Ventilation using vent ports in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6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28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风装置具有通风通道(2),所述通风通道带有嘴口(3)和遮蔽所述嘴口(3)的第一遮罩(10)。所述通风通道(2)至所述嘴口(3)在横截面中加宽和/或收缩。所述嘴口(3)被第一遮罩(10)在留出间隙(12)的情况下包围。

Description

通风装置以及具有通风装置的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壳体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具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带有嘴口和遮蔽所述嘴口的第一遮罩。
例如由公开文献DE 10 2012 213 438 A1已知一种通风装置。在那里说明了一种容积可变的壳体,其内部借助通风通道和嘴口与环境连通。嘴口由遮蔽式的遮罩遮蔽。
借助遮罩保护嘴口避免直接进入嘴口。尤其在不同类型的安装位置中,遮罩的作用发挥很有限。在这些情况中存在的危险是,例如异物进入嘴口或通风通道中。相应地要为不同的安装位置分别提供合适的通风装置或者在安装期间保证专门的安装位置。提供不同的通风装置是高成本的。已证明的是,执行专门的安装说明以实现特定的安装位置容易出错。
相应地,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通用或者普遍安装的通风装置。
按照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在上述类型的通风装置中被解决,即通风通道至嘴口在横截面中加宽和/或收缩,并且嘴口被第一遮罩在留出间隙的情况下包围。
通过通风口的通风通道实现从一个壳体的内部到其他壳体或例如到环境等中的流体交换。优选可以实现由气体、尤其大气空气通过通风通道。因此,通风通道可被流体通流并且针对流体提供在壳体的内部和其他容积(例如环境)之间的交流路径。嘴口由嘴口边缘限定边界并且是例如流体进入环境/进入所述壳体或者进入其他壳体等的转移位置/进入位置。
除了期望的流体循环外,异物(例如颗粒、不明流体、具有不同物态的流体)会通过嘴口进入壳体内部。借助遮罩延长通至通风通道的嘴口的进入路径,以便阻碍或优选防止异物(例如颗粒、流体等)进入通风通道或通风通道的嘴口。优选的是,遮罩形成在嘴口处的屏障,使得通过第一遮罩在上方越过嘴口。以此防止直接进入、例如直线式进入嘴口。优选在第一遮罩和通风通道之间形成间隙,尤其环形间隙,所述间隙辅助从通风口流出的流体或进入通风口流入嘴口的流体的偏转。在此,应相对于与嘴口的铅垂方向进行至少180°的偏转。通过加宽或收缩,即例如通风通道的漏斗状或锥形的端口,流体可以在嘴口的区域中、在其流速或流出或进入的流体的分布方面被影响。在需要时可以促进或者减小沿嘴口的进入方向或者排出方向的加速或减速。必要时可以通过收缩和/或加宽影响流体的形状,例如旋转或层流的导引。通风通道的横截面从收缩过渡到加宽和从加宽过渡到收缩,以此甚至可以在通风通道中构成喷嘴。尤其在横截面的变化转移到限定通风通道边界的壁的外侧面的情况下,通风通道上的该外部区域也可以被用于实现对流体的影响。
从通风通道排出的流体优选应撞到第一遮罩上,或者在反向流动时由该区域从第一遮罩转移到嘴口中。通过使用环形间隙,即近似本身封闭地围绕嘴口延伸的间隙,可以实现从嘴口流出或进入嘴口的流体流的对称的均匀的转向或分开。优选的是,嘴口以及通风通道应具有旋转对称的形状,以便构成优选近似圆环形的环形间隙。必要时,所述间隙也可以被划分成单个区段,例如用于实现支杆或类似物的稳定的布置。
一种另外的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第一遮罩具有相对于通风通道在嘴口区域中的横截面变化以相反方式指向的横截面变化,以包围所述嘴口。
通风通道的横截面可以向嘴口的方向加宽。相应地,在横截面以相反方式改变时,遮罩在遮罩的横截面方面减小以包围嘴口。也可以设置在通风通道的嘴口处的横截面减小和第一遮罩的横截面加宽。以此可以在通风通道和遮罩之间构成间隙,在流体流出或者流体流入间隙时经历从嘴口的铅垂方向的偏转。
流体以此可以通过间隙并且在此例如被驱动到通风通道的壁上或从该壁"吸走"。在相反的变型设计中,例如在设置通风通道在嘴口区域中横截面减小的情况下,可以设置遮罩的相应的横截面加宽,使得形成的环形间隙实现流体背离通风通道的壁的排出或者进入。尤其通风通道的外壁可以设置用于入流和出流。尤其在针对通风通道或间隙使用旋转对称的布局时,以此可以实现流体围绕通风装置的全方位径向流出或流体围绕通风装置的全方位径向吸入。这例如提供了在安装时的优点,因为由于旋转对称的设计,不需要遵循专门的安装位置。
另一种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通风通道的和第一遮罩的相互面对的嘴边缘相互不会呈钩挂式或咬合式布置。
通风通道的嘴口由嘴边缘限定边界。所述间隙至少部分地通过第一遮罩限定边界。沿嘴口的铅垂的流出轴线的方向(尤其相对于嘴边缘的位置),有利地这样设计通风口的嘴边缘和遮罩的嘴边缘的尺寸,使得在两者之间构成间隙,而嘴边缘相互不会呈钩挂式或咬合式布置。以此在接合通风装置时简化第一遮罩和通风通道的接合。因此通过改变通风通道的或遮罩的横截面,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流入和流出的流体的流动并将其向通风通道的方向定向或远离通风通道定向。然而在此,所述间隙仍然保持第一遮罩或通风通道的嘴边缘不会呈钩挂式或咬合式布置。以此可以将流动定向并且避免针对流体的流动路径的锐边式或者狭窄角度的转向。这种狭窄半径或者说锐边式的转向阻碍了流体的确定的流动并且导致涡流,以此难以通过通风通道通风。然而目的正好是尽管使用第一遮罩,但还是实现流体以尽可能小的阻力流入和流出通风通道,并且在此保证通过第一遮罩对嘴口的尽可能稳定的保护作用。
有利地可以规定,第一遮罩被第二遮罩包围。
使用第一以及第二遮罩可以保护第一遮罩免受直接接触。因此第二遮罩可以保护第一遮罩,例如防止风化或防止有害辐射如紫外辐射。此外,使用第一以及第二遮罩可以实现双壳结构,以便在第一遮罩以及第二遮罩之间形成通道,在所述通道中例如也可以导引流体。
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规定,第二遮罩与通风通道的壁相连,其中,第一遮罩在嘴口前方悬浮式支撑在第二遮罩上。
有利的是,第二遮罩与通风通道的壁相连。例如,通风通道可以构造成基本旋转对称地具有在其延伸中近似不变的壁厚,其中,第二遮罩止挡在壁上。有利的是,第二遮罩可以在外侧附着在通风通道的壁上,使得通风通道被第二遮罩包围。以此可以将第一遮罩布置在第二遮罩内部并将第一遮罩本身固定在第二遮罩上,第一遮罩由此可以自由悬浮地覆盖在嘴口上。以此确保流体容易进入或离开通风通道的嘴口。因此,例如支撑结构导致的不希望的涡流被减少。在此,第一和第二遮罩又可以布置成彼此有间距,以便在第一和第二遮罩之间形成通道,流入或流出的流体可以在通道中被导向和导引。优选的是,第一遮罩可以在背离嘴口的侧面上具有承载结构,例如支杆,以便在那里与第二遮罩连接。
此外可以有利地规定,在通风通道的外侧和第二遮罩的外侧上可以设有同轴布置的凹槽。
在通风通道和第二遮罩上使用凹槽可以提供分流棱边,例如干扰性的颗粒或流体(例如气体中的液体)可以在分流棱边处被分离。例如可以规定流经通风通道的流体是气态的流体,其可能被液态流体污染。污染流体流的液体可以在凹槽中沉积。尤其脏物,例如颗粒或液体会从通风通道外部,即在由遮罩保护的区域外部向嘴口移动。因此通过使用在外侧在通风通道和第二遮罩上同轴的凹槽,可以形成双重屏障,其使液体、颗粒等从通风通道的嘴口排出。尤其通风装置的同轴设计,即在使用旋转对称的通风通道、通风通道的旋转对称的壁、旋转对称的第一以及旋转对称的第二遮罩时,可以使得流体通过凹槽排出,而不受安装位置影响,确切而言排到非关键区域中,以此阻碍液体进入通风通道的嘴口中。为了形成凹槽,通风通道的壁或第二遮罩的壁可以分别具有近似不变的厚度,其中,例如通过壁的压槽或造型来形成凹槽。然而也可以规定,通过减少相应的壁厚成形出凹槽。通过凹槽形成沟,所述沟用于导引尤其液态流体或颗粒。
另一种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第一遮罩在内侧同轴布置地具有凹槽。
通过第一遮罩在通风通道的嘴口以及第二遮罩之间的位置,有利的是在第一遮罩中在内侧布置凹槽。以此可以以与例如在外侧在第二遮罩或通风通道上设置的凹槽相反的方式在第二遮罩内部捕获颗粒、液体等。以此可以在各种安装位置中,例如垂直于嘴口的排出方向或相对于排出方向倾斜或相对于排出方向上下颠倒的安装位置中,将能够通过第二遮罩的屏障的颗粒、液体或其他异物在第一遮罩内导出或导引离开。例如滴落的液体可以收集在第一遮罩的凹槽中并从通风通道的嘴口引走。在此,第一遮罩中以及第二遮罩上的以及在通风通道的壁上的凹槽应分别彼此同轴地定向。在此,凹槽的横截面可以变化,但证明有利的是,形成在横截面中具有椭圆走向的凹槽。
有利的是可以规定,通风通道的凹槽的凹槽底部沿轴向顺序布置在第一和第二遮罩的凹槽的凹槽底部下方。
尤其在凹槽同轴布置时,可以通过沿同轴轴线方向的轴向顺序在遮罩的凹槽以及通风通道的凹槽之间设置轴向偏移。在轴向偏移方面,优选根据相应的凹槽底部的位置,即例如相应的凹槽的顶点的位置而与槽的横截面的选择无关地设置。通风通道的凹槽的凹槽底部在此应位于第一以及第二遮罩的凹槽的凹槽底部下方。在此,术语“下方”的位置是相对于通风通道的嘴口的流出方向的轴线定义的,有利的是该轴线也与同轴的凹槽的同轴轴线对应。
此外可以有利地规定,第一遮罩的凹槽的凹槽底部沿轴向顺序既布置在通风通道的凹槽的凹槽底部上方,又布置在第二遮罩的凹槽的凹槽底部上方。
由于第一遮罩的凹槽底部不仅位于通风通道的凹槽底部上方也位于第二遮罩的凹槽的凹槽底部上方,尽管这两个遮罩彼此间隔地布置并且沿轴向次序以通风通道的嘴口为出发点,但在不同的安装位置中还实现了异物和不期望的流体从嘴口导出或者引出。尤其,在第一遮罩的凹槽位于外侧时,以此可以在通风装置的内部产生迷宫结构,该迷宫结构具有从迷宫路径到迷宫路径分别以相反方式开口的凹槽,以便确保例如液体的滴落并且其最终从嘴口引走并且排放到通风装置的外部。相对于外侧的凹槽额外地,第二遮罩可以具有内侧的凹槽。内侧的凹槽和外侧的凹槽可以基本上以相反方式开口。尤其反方向的凹槽侧部可以通过同一个壁形成,然而它们位于不同的侧面上。
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规定,至少在凹槽的凹槽侧部中、相对于相应的凹槽的相应的凹槽底部有间距地布置有通风口。
通风口是遮罩的壁中的开口,其实现流体/异物的通过。通过在凹槽侧部中布置通风口,一方面可以使得流体/异物从外部进入凹槽的区域中,另一方面在那里在凹槽底部的区域中实现引离或沉积。例如可以将进入通风装置的液体通过通风口引入和导入凹槽中,在那里引走并且在必要时通过另外的通风口向外或者另外的凹槽中引导。因此,尽管在遮罩中使用了通风口,但一方面确保流体流可以从嘴口流出或进入,但是另一方面颗粒和异物聚集或沉积在非关键区域中。异物/颗粒可以通过凹槽底部继续导引到合适的通风口。
另一种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在通风通道中布置有过滤器。
过滤器用于挡住颗粒,防止穿过通风通道。根据过滤器的设计,过滤器的通过性可以变化并且挡住更大或者更小的颗粒。尽管设置了通风装置的遮罩,但还设置了过滤器,阻碍进入通风通道的大颗粒转移。该过滤器例如可以以格栅或者网的形式或者以相似的结构构造。在此,该过滤器可以优选位于通风通道的其中布置有嘴口的区域中。尤其过滤器可以在通风通道的区域在延伸,在该区域中通风通道经历横截面收缩或横截面加宽。
另一种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在通风通道的壁上布置有用于侧面的螺纹线、尤其用于外侧面的螺纹线的止挡。
在通风通道上可以设置止挡,以便使通风通道能例如挡在外壳上。止挡例如可以是环绕的凸缘,该凸缘尤其在外侧围绕通风通道延伸。该凸缘可以从限定通风通道边界的壁中延伸出。
在凸缘处尤其可以规定通风通道在那里以不变的横截面延伸,或者壁在那里具有不变的横截面。因此例如可以一方面利用通风通道的壁限定通风通道的边界,另一方面在内侧或外侧设置螺纹线,该螺纹线基本上与嘴口的流出方向同轴。以此例如可以使得通风通道穿过壳体的开口并且将凸缘支撑在壳体上并且在使用螺纹螺母(例如连接螺母)的情况下将通风装置拧紧,其中,在中间有壳体壁的情况下在螺纹螺母和凸缘之间形成摩擦配合连接体。
另一种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所述遮罩中的至少一个支撑在止挡上。
所述止挡可以由于其机械稳定性而被利用,以便在那里支撑所述遮罩中的至少一个。在此,遮罩的支撑可以间接或直接在止挡上实现。例如该止挡可以闭合环形地环绕,由此也在遮罩同轴地成形时构成合适的可能性,使遮罩环形围绕地贴靠在止挡上。例如,遮罩可以挡在所述止挡上,使得例如在止挡的外周上,尤其在旋转对称的设计中,遮罩挡在所述止挡上并且过渡成止挡。
另一种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在遮罩和止挡之间的接头部中布置有至少一个通风口。
通风口可以适当地在止挡以及遮罩之间的接头部处延伸。在接头部的区域中,在遮罩和止挡之间可以形成沟或槽,例如颗粒或液体在其中聚集。尤其可以规定,在接头位置的区域中形成的沟相对于布置在分别抵住的遮罩中的凹槽互补地延伸。例如可以在抵住的遮罩中在外侧布置凹槽,其中,所述凹槽的凹槽侧部位于壁中,所述壁在内侧在接头部的区域中限定所述沟的边界。所述沟此外可以由所述止挡限定边界。尤其通风口可以在沟底部中延伸。
与通风口的位置无关地,有利地可以规定使用多个通风口,尤其在凹槽或沟同轴或本身造型闭合时,多个通风口例如分布在凹槽或沟中。以此可以缩短例如将颗粒从沟或接头部引走而经过的路径。此外以此可以实现不同的安装位置,因为始终可以实现将颗粒或甚至液体从接头部或凹槽中以较短的路径导出或者引出。
另一种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通风装置是增材式制造的。
术语增材式制造按照本发明理解为通风装置的逐层构建。因此例如可以构造一体式的通风装置,其在第二遮罩的内部具有第一遮罩的结构并且在那里在内侧构造通风口、通道等等。尤其在通风通道的走向中形成过滤器实现了增材制造的有效利用。例如通风装置可以由导电的材料制成。
另一种有利设计方案可以规定,通风装置抗紫外线的。
通过构成抗紫外线的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适于甚至在室外运行中,例如在太阳的作用下使用。在此,一方面,构成通风装置的壁的材料本身可以是抗紫外线的,例如抗紫外线的塑料。然而也可以规定,进行通风装置额外的涂层或覆盖,以便保护通风装置不受紫外线辐射的直接作用。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合适的位置以使用按照本发明的通风装置。按照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在一种设备中解决,尤其在开关柜中解决,其具有带有壳体壁的封闭的壳体,方式是壳体壁被按照上述实施方式之一的通风装置穿过。
一种设备,尤其开关柜,其具有相应的壳体,所述壳体在壳体内部优选具有电气部件,如接线夹、开关、电气线路等等,其中,所述开关柜的内部一方面是封闭的,以便防止直接的进入,然而另一方面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壳体的环境具有流体通连,以便例如将湿气从所述设备、尤其所述壳体的内部排出。所述设备尤其可以是开关柜,即在开关柜的内部布置有构件组,以便通过电或者气动或者以其他方式控制所述设备。例如以此可以操纵电气开关设施和开关设备。然而在开关柜内部可以定位驱动设备,该驱动设备例如输出动能,方式是从其他能量,例如暂时储存的电能或机械能转化出动能。例如可以在设备中布置弹簧张紧电机,其用于在那里张紧弹簧并为此被通过电控制。
所述壳体壁例如可以具有开口,通风装置伸入开口中并且通风装置例如与在包围开口的壳体壁上的止挡贴靠并在使用螺纹连接的情况下在壳体壁上拧紧。由于通风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所述壳体现在可以安装在各种位置中。与壳体的位置无关的是,通风装置都能保护防止异物,如颗粒和液体等意外进入壳体的内部。
下面示意性在附图中示出并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此,
图1示出剖切通风装置的横截面;
图2示出由图1已知的通风装置的剖切立体视图;
图3示出通风装置在一种安装位置中的剖视图;
图4示出通风装置在竖直的安装位置中的剖视图;
图5示出通风装置在倾斜的安装位置中的剖视图;
图6示出通风装置在水平的安装位置中的剖视图;
图7示出通风装置在上下颠倒的倾斜的安装位置中的剖视图;
图8示出在上下颠倒的安装位置中的通风装置。
图1中所示的通风装置是相对旋转轴线1基本旋转对称地成形的。相对于旋转轴线1同轴地布置有旋转对称的通风通道2。在此,通风通道2具有旋转对称的部段,该部段在嘴口3的区域内在横截面中加宽。为此,通风通道2配设有壁4的厚度的减小。从通风通道2的柱形部段开始,通风通道沿旋转轴线1向嘴口3的方向首先设置有横截面收缩,以便接着经历加宽。嘴口3在此由嘴边缘5限定边界。在此,嘴边缘5是圆环形构造的并形成通风通道2的加宽的横截面的终结部。在从通风通道2的柱形部段到通风通道2的截面缩小或截面加宽的部段的过渡处布置有止挡6。在此,止挡6基本圆环形地在外侧围绕通风通道2布置并相对于通风通道2的壁形成齐平地贴靠的接合部。在通风通道2的包围空心柱部段的壁上在外侧布置有螺纹线。连接螺母7可以旋拧到该螺纹线上(见图3)。通风通道2的承载螺纹线的部段可以通过壁的开口插入,其中,沉入深度通过止挡6限制。通过拧上连接螺母7并在必要时使用密封件8(参见图3),通风装置例如可以在壳体壁上螺旋固定并且定位。通风通道2穿过插入通风装置的壳体壁。此外,过滤器9布置在通风通道2内部。在此,过滤器9以基本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格栅的形式布置在通风通道2内部(参照图2)。通过过滤器9防止粗大的颗粒通过通风通道2。
第一遮罩10定位成与嘴口3有间距,遮蔽嘴口3并在嘴口前方悬浮或者说悬停。第一遮罩10具有基本旋转形的结构,其中,第一遮罩10的壁构造成是基本指向嘴口3的方向凹形弯曲的。在此,终结罩形结构的嘴边缘11配设有比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嘴边缘5更大的横截面。相应地,在形成沿旋转轴线1的方向的环形间隙12的情况下,第一遮罩10设置在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嘴边缘5上方。在通风通道2的嘴边缘5和第一遮罩10的嘴边缘11之间形成环形间隙12,其中,环形间隙12本身不具有跨接结构,如连条或类似物。这是以此实现的,即将第一遮罩10在嘴口3前自由悬浮地布置。由于在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加宽以及在嘴边缘11的区域中第一遮罩10的横截面减小,第一遮罩10或通风通道2的限定环形间隙12边界的壁部段相向延伸地定向,即基本平行地定向。相应地,环形间隙12相对于旋转轴线1在径向上布置,然而其中,在环形间隙12处的指向性通过限制性的壁部段限定为与旋转轴线1相偏离。在此,通过嘴口3从通风通道2流出的流体可以流向第一遮罩10,从那里向环形间隙12的方向转向流动并在那里在外侧流向通风通道2的壁。因此,流体流至少偏转180°,尤其>180°。
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嘴边缘5以及第一遮罩10的嘴边缘11在此在横截面方面这样设计尺寸,使得第一遮罩10能不受阻碍地从上方包围或者能相对于通风通道2沿旋转轴线1的方向假想地移动。换句话说,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或第一遮罩10的嘴边缘5、11这样设计尺寸,使得第一遮罩10的嘴边缘11具有与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嘴边缘5至少相同的横截面。优选地,第一遮罩10的嘴边缘11设置有比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嘴边缘5大的横截面。
与第一遮罩10有间距地这样布置有第二遮罩13,使得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确保对通风通道2的嘴口3进行双壳式的遮蔽。为此,第二遮罩13具有基本旋转对称的结构,其中,第一遮罩10的凸形设计的壁面对第二遮罩13的基本凹形设计的壁。在此,相对于嘴口3,第一遮罩10的凸形成形的壁部段在背离嘴口3的一侧延伸,其中,第二遮罩13的凹形弯曲的壁部段面向通风通道2的嘴口3。在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的凸形和凹形成形的壁部段之间限定出通道。该通道被连条14穿过,第一遮罩13借助连条14支撑在第二遮罩14上,使得第一遮罩10可以自由悬浮地在通风通道2的嘴口3前定位。由于第一遮罩10的弯曲,在内侧在第一遮罩10中形成相对于旋转轴线1同轴环绕的凹槽15。凹槽15在其最大的径向延伸的区域中具有凹槽底部,凹槽侧部从凹槽底部突起,以便限定凹槽底部的边界。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的凹槽侧部之一延伸至第一遮罩10的嘴边缘11。
在外侧在通风通道2的壁中布置有另外的径向环绕的凹槽16。凹槽16通过通风通道2的壁的造型形成,其中,凹槽底部布置在通风通道2的截面缩小的区域中。从凹槽底部出发构成凹槽侧部,其中,一个凹槽侧部延伸直至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嘴边缘5。另一个凹槽侧部过渡到止挡6中,止挡6在此构造成完全环形地围绕通风通道2环绕。相应地,在截面中,第一遮罩10以及通风通道2的凹槽15、16基本上S形的走向被环形间隙12打断。在此,相对于旋转轴线1,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的凹槽底部布置在通风通道2的嘴口3前。通风通道2的另外的凹槽16的凹槽底部相对于旋转轴线位于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的凹槽底部下方。
第二遮罩13在其外周部上具有凹槽17。凹槽17相对于通风通道2或者说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16同轴地布置。由于布置在外侧,凹槽17利用其凹槽底部和槽侧部类似于在外侧在通风通道2的壁中的另外的槽16地开口。在此,凹槽底部这样定位,即从凹槽底部出发的槽侧部一方面延伸至止挡6,也就是直至止挡6的外周,使得在第二遮罩13以及止挡6之间形成接头部18。在此优选,第二遮罩13的凹槽17的凹槽底部的直径设置有至少与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的凹槽底部相同的直径。优选的是,第二遮罩13的凹槽17的凹槽底部的直径更大。在此,该凹槽底部在其相对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以及在通风通道2上的另外的凹槽16的位置方面这样定位,即沿旋转轴线的方向,第二遮罩13的凹槽17的凹槽底部定位在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的凹槽底部和通风通道2的凹槽16的凹槽底部之间。
在第二遮罩13的凹槽17的区域中,在第二遮罩13以及第一遮罩10之间形成另外的环形间隙12a。在通风通道2的嘴边缘5以及第一遮罩10之间的环形间隙12以及在第一遮罩10的嘴边缘11和在外部包围的第二遮罩13之间的另外的环形间隙12a在此由分别不同地定向的壁限定边界。也就是说,在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嘴边缘5和第一遮罩10的嘴边缘11之间的环形间隙12被方向相反指向的嘴边缘5、11限定边界,其中,相反的是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之间另外的环形间隙12a布置在方向相同指向的嘴边缘11之间。在此,第一遮罩10的嘴口的嘴边缘11既用于限定相对于通风通道2的嘴边缘5的环形间隙12的边界,也用于限定相对于第二遮罩13的另外的环形间隙12a的边界。在此,环形间隙12、12a基本上同轴布置,其中,指向作用由于限定环形间隙的壁而分别不同于垂直方向,并且在此优选相对于旋转轴线1成角度地定向。
为了实现进入凹槽15、16、17的异物、如液体的转移或流出,不仅在第一遮罩10中,而且在第二遮罩13中都布置有通风口19。在此,通风口19基本上分别在圆形轨迹上分布地布置。因此,第一遮罩10被在第一圆形轨迹20上的通风口19贯穿。第二遮罩13被在第二圆形轨迹21上的通风口19贯穿。此外,第二遮罩13被布置在第三圆形轨迹22上的通风口19贯穿。此外,第二遮罩13至少部分地被布置在第四圆形轨迹23上的通风口19贯穿。
通风口19分别分布布置在圆形轨迹20、21、22、23上。通风口19优选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并分别延伸穿过第一或第二遮罩10、13的壁。通过位于第二圆形轨迹21上的通风口19将开口设置到第二遮罩13中。气体或液体可以通过这些开口穿过第二遮罩13的壁。因此实现在第二遮罩13的外部以及在第一和第二遮罩10、13之间形成的通道之间的通连。在此,在第二圆形轨迹21上的通风口19基本上实现液体或气体或颗粒平行于旋转轴线1穿过。第二圆形轨迹21的直径在此小于第一圆形轨迹20的直径,第一圆形轨迹20具有相应地分布在其上的通风口19,通风口19穿过第一遮罩10的壁。在此,第一圆形轨迹20布置在凹槽15的槽侧部中,以便使停留在凹槽15中的流体或颗粒穿过。优选地,第一圆形轨迹20的直径为此大于通风通道2的嘴口3的嘴边缘5的直径。
第三圆形轨迹22在第二遮罩13的壁部段上延伸。第三圆形轨迹22在此布置在第二遮罩13的凹槽17的第一槽侧部中。带有通风口19的第四圆形轨迹23布置在凹槽17的第二槽侧部中。第四圆形轨迹23在此这样布置,即通风口19在接头部18内部位于第二遮罩13中,所述通风口也被止挡6限定边界。接头部15以此被通风口19贯穿。
在此,第四圆形轨迹23的直径具有与第三圆形轨迹22近似相同的直径,其中,第四圆形轨迹23也可以比第三圆形轨迹22大。不仅第三圆形轨迹22,而且第四圆形轨迹23都具有比第二圆形轨迹21以及第一圆形轨迹20大的直径。
除了将通风口19定位在圆形轨迹20、21、22、23上之外,这些通风口也可以偏离圆形轨迹定位。然而优选应该规定,相应通风口19围绕旋转轴线1分布地布置,以便在不同的安装位置中,通风口19始终位于底点或顶点附近。此外,通风口19也可以布置在偏离的轨道上。然而,在任何情况下应确保从一个遮罩10、13的通风口19到另一个遮罩13、10的通风口19的直接贯通被阻挡,使得穿过通风口19的流体或颗粒与壁碰撞并转向。
有利的是,如图所示的通风装置设计为防紫外线的。通风装置可以优选由金属材料构成。例如,遮罩10、13以及通风通道2以及止挡6可以成形为离散的构件组,接着将其在使用固定措施,如连条、螺钉、螺栓或粘接连接的情况下接合成通风装置的角刚性的结合体。此外还可以规定,通风装置通过增材制造方法制造。增材制造方法优选构成通风装置的层式的结构。以此可以实现最终构成一体的、质量轻的通风装置。除了金属材料外,也可以使用电绝缘材料如塑料、瓷等作为用于通风装置的材料。与选择的材料无关地有利的是,通风装置,尤其在外部区域中,即尤其在第二遮罩13以及止挡6的区域中是由抗紫外线的材料制成的。
图2示出由图1已知的通风装置,剖面相同但为立体视图。现在可以看到过滤器9的结构,过滤器9有利地根据增材制造方法引入通风通道2内。在立体视图中还可以看出,分别布置在第一或第二遮罩10、13内的通风口19这样定向,即通风口沿垂直的穿流方向分别位于壁,例如遮罩(例如第一遮罩10)或止挡6或通风通道2的壁4的前方或后方。以此使得难以直接穿过多个壁。
图3示出安装状态中的由图1已知的剖面图。壳体24的壳体壁中设置有凹部,通风通道2形状互补地插入其中。围绕止挡6布置有密封件6,密封件环形地位于止挡6以及壳体24的壳体壁之间。通过连接螺母7,止挡6可以在中间布置密封件8的情况下相对壳体壁夹紧,其中进行对密封件8的压缩,以便防止液体或颗粒在通风通道2的外周区域中不期望的通过。通过通风口19以及位于第二遮罩13内部的直至嘴口3和布置在那里的过滤器9的流动路径,实现壳体24的内部通过壳体壁与环境的通连。
图4至图8示出通风装置的各种安装位置,其中,分别示例性借助箭头示出颗粒或液体的排引路径。
图4示出旋转轴线1的垂直的定向。相应地,通过第二圆形轨迹21的通风口19进入的颗粒可以在第一遮罩10的外周面并经由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之间的通道通过另外的环形间隙12a排引直至止挡6。另外的凹槽16防止进入通风通道2中。不期望的异物,如颗粒或液体可以通过第四圆形轨迹23的通风口19向外滴落或掉落。
图5示出旋转轴线1的倾斜的定向,其中示出顺时针方向偏转约45°。现在,例如颗粒或者湿气会通过第二圆形轨迹21的或者第四圆形轨迹23的通风口19进入通风装置的内部。通过第二圆形轨迹21的通风口19进入第一遮罩10和第二遮罩13之间的区域中的颗粒或湿气可以在那里沿着第一遮罩10的外表面引开,并在那里或者通过第三圆形轨迹22的通风口19滴落,或者在通过构造在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的嘴边缘11之间的另外的环形间隙12a进一步排引的情况下,向止挡6的方向导引并且从那里通过第四圆形轨迹23的通风口19从通风装置导出。必要时,第四圆形轨迹23的另外的通风口19可以用于液体或颗粒的进入,其中,液体或颗粒通过在通风通道2壁中的另外的凹槽16围绕通风通道2导引并在基本相对的端部处通过第四圆形轨迹23的通风口19排放到环境中。
图6示出通风装置的旋转轴线1的水平的定向。颗粒或液体可以通过第三圆形轨迹22的通风口19到达通风装置的内部。它们或者可以通过在第一遮罩10的外壁以及第二遮罩13的内壁之间的区域导出并再从第三圆形轨迹22的通风口19排出。备选地,颗粒或湿气也可以通过在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的嘴边缘11之间的另外的环形间隙12a导出,其中,这些液体或颗粒在另外的凹槽16中在外侧围绕通风通道2导出并从那里到达接头部18的区域中,以便从那里再从第四圆形轨迹23的通风口19排出到通风装置的环境中。
图7示出旋转轴线11的倾斜的布局,其中,在此示出从垂直的布局出发顺时针方向偏转约135°。通过第三圆形轨迹22的通风口19进入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之间的区域的颗粒还是可以在那里被导出并且通过第三圆形轨迹22的基本上相对与此布置的通风口19再从通风装置排出。此外,第四圆形轨迹23的通风口19可以保证液体或其他流体或颗粒进入。然后它们可以例如在通风通道2的另外的凹槽16中围绕通风通道2导引并从那里导引到凹形成形的区段中,即尤其导引到第一遮罩10的本身闭合地环绕的凹槽15的区域中。可以使用环形间隙12用于从所述另外的凹槽16过渡到第一遮罩10的凹形成形的部段中。从那里,异物可以通过位于第一圆形轨迹20上的通风口19转移到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之间的区域中并从那里例如通过第三圆形轨迹22的通风口19转移到通风装置的环境中。
图8示出通风装置的垂直的安装位置,其中,旋转轴线1布置在垂直面中。相对于图4中所示位置不同的是,现在规定通风装置的旋转180°的定向(上下颠倒)。通过第四圆形轨迹23或者第三圆形轨迹22的通风口19进入的流体或者颗粒可以分别通过第二圆形轨迹21的通风口19排出到环境中。在此,通过位于第三圆形轨迹22中的通风口进入的流体或者颗粒例如可以在直接至第二圆形轨迹21的通风口19的路径上移动。对于颗粒或流体在第四圆形轨迹23的通风口19的区域中进入的情况,这些颗粒或流体可以或者通过另外的凹槽16或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通过环形间隙12)导引到第一圆形轨迹20的通风口19的区域中,然后从那里转移到第一遮罩10和第二遮罩13之间的通道中。从那里,颗粒或流体可以通过第二圆形轨迹21的通风口19排出到第二遮罩13的环境中。必要时,通过第四环形轨道23的通风口19进入的流体或颗粒也可以落在第二遮罩13的凸形的壁上并直接导引到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之间的通道中。
根据图4至图8可以看出,与通风装置的安装位置无关地都能确保流体或颗粒不期望地直接进入通风通道2的嘴口3。通风通道2的嘴口3通过第一遮罩10以及第二遮罩13和通风通道2的壁的造型而被保护。在此,由于在各种圆形轨迹20、21、22、23上的通风口19位置或布局,也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清空凹槽或用于颗粒或流体的收集点。

Claims (17)

1.一种用于壳体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具有通风通道(2),所述通风通道(2)带有嘴口(3)和遮蔽所述嘴口的第一遮罩(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通道(2)的横截面朝所述嘴口(3)方向加宽和/或收缩,并且所述嘴口(3)被第一遮罩(10)在留出间隙(12)的情况下包围。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罩(10)具有相对于所述通风通道(2)在所述嘴口(3)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变化相反指向的横截面变化,以包围所述嘴口(3)。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通道(2)的和所述第一遮罩(10)的相互面对的嘴边缘(5,11)相互不会钩挂。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罩(10)被第二遮罩(13)包围。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遮罩(13)与所述通风通道(2)的壁(4)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遮罩(10)在所述嘴口(3)前方悬浮地支撑在所述第二遮罩(13)上。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风通道(2)的外侧和所述第二遮罩(13)的外侧上设有同轴布置的凹槽(16,17)。
7.按照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罩(10)在内侧同轴布置地具有凹槽(15)。
8.按照权利要求6或7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通道(2)的凹槽(16)的凹槽底部沿轴向顺序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遮罩(10,13)的凹槽(15,17)的凹槽底部下方。
9.按照权利要求6至8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罩(10)的凹槽(15)的凹槽底部沿轴向顺序既布置在所述通风通道(2)的凹槽(16)的凹槽底部上方,又布置在所述第二遮罩(13)的凹槽(17)的凹槽底部上方。
10.按照权利要求6至9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凹槽(15,17)的凹槽侧部中、相对于相应的凹槽(15,17)的相应的凹槽底部有间距地布置有通风口(19)。
11.按照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风通道(2)中布置有过滤器(9)。
12.按照权利要求1至11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风通道(2)的壁上布置有用于侧面的螺纹线、尤其用于外侧面的螺纹线的止挡(6)。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罩(10,13)中的至少一个遮罩支撑在所述止挡(6)上。
14.按照权利要求12或13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遮罩(10,13)和止挡(6)之间的接头部(18)中布置有至少一个通风口(19)。
15.按照权利要求1至14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装置是增材式制造的。
16.按照权利要求1至15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装置是抗紫外线的。
17.一种设备,尤其开关柜,其具有带有壳体壁的闭合的壳体(24),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壁被按照权利要求1至16之一所述的通风装置穿过。
CN201980076997.XA 2018-11-23 2019-11-05 通风装置以及具有通风装置的设备 Pending CN1131695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220186.2 2018-11-23
DE102018220186.2A DE102018220186A1 (de) 2018-11-23 2018-11-23 Ventilationsanordnung sowie Vorrichtung mit einer Ventilationsanordnung
PCT/EP2019/080181 WO2020104182A1 (de) 2018-11-23 2019-11-05 Ventilationsanordnung sowie vorrichtung mit einer ventilationsanordn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9532A true CN113169532A (zh) 2021-07-23

Family

ID=6854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6997.XA Pending CN113169532A (zh) 2018-11-23 2019-11-05 通风装置以及具有通风装置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10990A1 (zh)
EP (1) EP3857658B1 (zh)
CN (1) CN113169532A (zh)
DE (1) DE102018220186A1 (zh)
WO (1) WO2020104182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902437T2 (de) * 1988-07-25 1993-02-04 Schmitt Ludwig Gmbh Entlueftungsvorrichtung fuer elektrisches oder elektronisches schutzgehaeuse.
DE4313776C1 (de) * 1993-04-27 1994-10-27 Stahl R Schaltgeraete Gmbh Belüftungs- und Entwässerungsstutzen für elektrotechnische Gehäuse
JPH10270878A (ja) * 1997-03-25 1998-10-09 Shinohara Denki Kk 電気機器ボックス用の換気装置
US20050022878A1 (en) * 2003-07-28 2005-02-03 Erinakes Michael Dennis Intruder resistant vent structure
CN101395037B (zh) * 2006-03-02 2011-05-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通气部件及通气结构
WO2013160070A1 (de) * 2012-04-27 2013-10-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Belüftung eines elektrischen gerätes
CN205812602U (zh) * 2014-10-14 2016-12-14 艾思玛太阳能技术股份公司 防喷水保护装置、冷却空气系统和电气或电子装置
CN206520574U (zh) * 2017-02-14 2017-09-26 苏州大学 一种汽车电气箱体用防水透气结构
CN206947746U (zh) * 2017-06-22 2018-01-30 南京亚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防溅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5678A (en) * 1954-07-06 1959-03-03 Shepherd Wyley Ventilators
SE359367B (zh) * 1969-07-11 1973-08-27 Munters C
DE102012213438A1 (de) 2012-07-31 2014-05-1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ruckbehälteranordnung mit einem längenveränderlichen Kompensationsabschnitt
US10663192B2 (en) * 2013-01-04 2020-05-26 Fleming Vaughn Carroll Vertical vent stack cap
US10690375B2 (en) * 2016-06-27 2020-06-23 Ronald C Parry Exhaust ventilator
CN207350666U (zh) * 2016-10-28 2018-05-11 林建雄 零能耗自然风负压抽吸排气装置
CN207350665U (zh) * 2016-10-28 2018-05-11 林建雄 零能耗自然风负压抽吸排气装置
EP3612773B1 (en) * 2017-04-21 2021-08-18 Bombardier Inc. Insert for suction duct
KR102067038B1 (ko) * 2018-04-27 2020-02-11 박태업 무동력 환기구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902437T2 (de) * 1988-07-25 1993-02-04 Schmitt Ludwig Gmbh Entlueftungsvorrichtung fuer elektrisches oder elektronisches schutzgehaeuse.
DE4313776C1 (de) * 1993-04-27 1994-10-27 Stahl R Schaltgeraete Gmbh Belüftungs- und Entwässerungsstutzen für elektrotechnische Gehäuse
JPH10270878A (ja) * 1997-03-25 1998-10-09 Shinohara Denki Kk 電気機器ボックス用の換気装置
US20050022878A1 (en) * 2003-07-28 2005-02-03 Erinakes Michael Dennis Intruder resistant vent structure
CN101395037B (zh) * 2006-03-02 2011-05-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通气部件及通气结构
WO2013160070A1 (de) * 2012-04-27 2013-10-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Belüftung eines elektrischen gerätes
CN204668743U (zh) * 2012-04-27 2015-09-23 西门子公司 电气设备以及具有电气设备的轨道车辆
CN205812602U (zh) * 2014-10-14 2016-12-14 艾思玛太阳能技术股份公司 防喷水保护装置、冷却空气系统和电气或电子装置
CN206520574U (zh) * 2017-02-14 2017-09-26 苏州大学 一种汽车电气箱体用防水透气结构
CN206947746U (zh) * 2017-06-22 2018-01-30 南京亚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防溅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57658C0 (de) 2024-03-13
EP3857658B1 (de) 2024-03-13
US20220010990A1 (en) 2022-01-13
WO2020104182A1 (de) 2020-05-28
EP3857658A1 (de) 2021-08-04
DE102018220186A1 (de) 2020-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33020B1 (ko) 조절 가능한 노즐을 갖는 유도 젯트 팬
US8814969B2 (en) Exhaust gas purification device
US8974272B2 (en) Aspirating induction nozzle
CN101684965A (zh) 换气扇用管道盖和管道组合
CN113169532A (zh) 通风装置以及具有通风装置的设备
KR102235819B1 (ko) 편류 저감형 디퓨져
US11959636B2 (en) Passive and no-loss weather cap for protection of wind induced downdraft in sensitive exhaust system
WO2014020639A1 (en) Wind turbine with ventilation arrangement
MX2011000966A (es) Salida de aire de techo para instalaciones tecnicas de aire acondicionado.
BRPI0416641B1 (pt) Dispositivo de evacuação e de direcionamento de um líquido
JP5753955B2 (ja) 渦流式排出フード
EP0966318A1 (en) Compact water collector
FI125079B (fi) Ilmanvaihtopäätelaitteen lisälaite
US2994259A (en) Diffuser construction
TW201701955A (zh) 旋風式過濾裝置
JP5640683B2 (ja) 換気用ベントキャップ
CN208245376U (zh) 球磨区域除尘管道及球磨区域除尘系统
KR101954419B1 (ko) 직배기용 역풍방지 환기캡
CA2901288C (en) Roof exhaust
FI127846B (fi) Ilmavirran ohjaussuutin ja tuloilmalaite
CN105090119B (zh) 蜗壳及具有其的涡流风机、空调器
KR20150141248A (ko) 환기구
CN210619945U (zh) 一种民用电梯轿厢
EP0979973A1 (en) Wall duct with a collar counteracting recirculation
KR102589655B1 (ko) 퍼지 가스 공급 수단, 저감 시스템, 및 저감 시스템 변경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