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6339A - 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6339A
CN113136339A CN202010060636.0A CN202010060636A CN113136339A CN 113136339 A CN113136339 A CN 113136339A CN 202010060636 A CN202010060636 A CN 202010060636A CN 113136339 A CN113136339 A CN 113136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unit
mixotrophic
autotrophic
cultur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06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36339B (zh
Inventor
朱俊英
荣峻峰
程琳
李煦
管炳伟
郄凤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Priority to CN20201006063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363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36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6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36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6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2Unicellular algae;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1/00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uses
    • C12M21/02Photobiorea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44Multiple separable units; Modu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9/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extraction or re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e.g. pumps
    • C12M29/24Recirculation of ga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藻培养领域,具体涉及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光照和第一通气下,将光合微生物送至第一养殖单元中进行兼养培养,得到第一培养液;同时,在第二光照和第二通气下,将光合微生物送至第二养殖单元中进行自养培养,得到第二培养液;该方法中,将所述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所述第二通气的气源,并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一通气的气源;两培养阶段的光合微生物相同或不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同时强化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两个过程。

Description

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藻培养领域,具体涉及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背景技术
微藻是一类在水中生长的种类繁多且分布极其广泛的低等植物,它是由阳光驱动的细胞工厂,通过微藻细胞高效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将光能转化为脂肪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化学能,并放出O2。利用微藻生产生物能源与化学品有望同时达到替代化石能源、减少CO2排放等目的。由于微藻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所以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部分微藻可以像细菌那样利用有机碳源进行异养生长,生长速率可以提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主要在发酵罐中进行养殖。除了上述两种营养方式外,部分微藻还可以进行光能兼养生长,即同时利用光能和有机碳源中的化学能进行生长,同时利用CO2和有机碳源进行生长,生长速率高于自养和异养。微藻光能兼养也称为混合营养培养,能促进许多微藻的生长及其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因其具有缩短培养周期、实现细胞高密度培养的优点,已成为微藻培养的新技术,在生产和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
成本是微藻养殖的核心问题,微藻异养或兼养养殖过程中需要条件有机碳源,有机碳源是微藻异养或兼养养殖成本中较大的一部分费用。为了降低微藻的生长成本,国外学者研究了葡萄糖、醋酸、乳酸、甘油、甘氨酸等对微茫藻、三角褐指藻、蛋白核小球藻、螺旋藻等生长的影响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有利于微藻的生长和活性物质的积累。2013年时Kirrolia et al(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Energy Reviews 20:642–656)对开放式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和传统的发酵罐三种不同养殖模式下微藻的成本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三种养殖模式下生产单位质量的油脂的成本分别是7.64美元、24.6美元和1.54美元,生产单位质量的微藻生物质的成本分别是1.54美元、7.32美元和1.02美元。虽然微藻在发酵罐中养殖需要添加有机碳源,但生产成本并未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微藻在发酵罐中高效率生长,缩短了微藻生产周期,减小了生产单位质量微藻的人工费、设备折旧费、占地费等其它费用,从而降低了微藻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采用兼养的方式养殖微藻,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藻细胞在利用有机碳源时,会因呼吸作用产生大量CO2。尽管兼养对有机碳源的综合利用率更高,但仍会释放出相当多的CO2,导致增大碳排放量的问题。另一方面,微藻在兼养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O2,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气体交换,会严重影响微藻的生长甚至导致养殖失败。微藻在兼养养殖过程中,尽管藻细胞自养释放的氧气可以缓解供氧压力,但仍需消耗大量的O2。尽管兼养时也提供光照条件,但与自养养殖的微藻相比,蛋白质和色素含量仍明显降低,仅依靠补光对改善微藻生物质品质的效果有限。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同时进行光合微生物的兼养过程和自养过程,并且使两个培养过程都得到强化。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兼养条件下微藻生物质品质低和CO2减排的问题。为此,提供一种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光照和第一通气下,将光合微生物送至第一养殖单元中进行兼养培养,得到第一培养液;同时,在第二光照和第二通气下,将光合微生物送至第二养殖单元中进行自养培养,得到第二培养液;该方法中,将所述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所述第二通气的气源,并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一通气的气源;两培养阶段的光合微生物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兼养-自养串联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用于光合微生物兼养培养的第一养殖单元和用于光合微生物自养培养的第二养殖单元,其中,第一养殖单元包括第一光照装置和第一通气装置,所述第二养殖单元包括第二光照装置和第二通气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养殖单元的排气口与第二养殖单元的第二通气装置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二通气装置的气源;
所述第二养殖单元的排气口与第一养殖单元的第一通气装置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一通气装置的气源。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生物质的方法,包括采用上述方法培养光合微生物,并从所得的光合微生物中提取生物质。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生物能源的方法,包括采用上述方法培养光合微生物。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同时有效地强化兼养培养过程和自养培养过程。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提高兼养所得的光合微生物的品质。具体地,本发明能够获得如下优势:
(1)采用独立的养殖单元使得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独立地进行,这样兼养培养可以直接转为自养培养,简化了两个培养模式转换的过程,使整个工艺更简单、操作性更强,适用于微藻大规模培养。
(2)通过收集、利用自养过程的排气并为兼养过程提供气源,收集、利用兼养过程的排气并为自养过程提供气源,同时强化了兼养与自养两个培养过程。
(3)兼养比异养对有机碳源的利用率更高,但仍会放出较多的CO2,尽管兼养也提供光照,但兼养本身对改善光合微生物的生物质品质的效果有限,本发明通过将兼养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富含CO2的气体引入到自养光生物反应器中,同时提供特定的光照条件,有效实施了对来自兼养过程的高浓度微藻的强化自养培养,克服了单纯依靠在兼养阶段补光对改善兼养生物质品质效果有限的缺陷,既实现了自养藻细胞对兼养培养藻细胞因呼吸作用而产生的CO2的原位生物固定,又克服了空气中CO2含量不足对藻细胞自养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有机碳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碳排放,克服了微藻大规模兼养培养过程中微藻生物质品质低和碳排放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例子中发酵罐的小球藻生长曲线。
图2是本发明的例子中管式反应器的小球藻生长曲线。
图3是本发明的例子中发酵罐的小球藻随时间的叶绿素a/干重值变化曲线。
图4是本发明的例子中管式反应器的小球藻随时间的叶绿素a/干重值变化曲线。
图5是本发明的例子中发酵罐的小球藻随时间的pH值变化曲线。
图6是本发明的例子中管式反应器的小球藻随时间的pH值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光照和第一通气下,将光合微生物送至第一养殖单元中进行兼养培养,得到第一培养液;同时,在第二光照和第二通气下,将光合微生物送至第二养殖单元中进行自养培养,得到第二培养液;该方法中,将所述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所述第二通气的气源,并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一通气的气源;两培养阶段的光合微生物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兼养-自养串联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用于光合微生物兼养培养的第一养殖单元和用于光合微生物自养培养的第二养殖单元,其中,第一养殖单元包括第一光照装置和第一通气装置,所述第二养殖单元包括第二光照装置和第二通气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养殖单元的排气口与第二养殖单元的第二通气装置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二通气装置的气源;
所述第二养殖单元的排气口与第一养殖单元的第一通气装置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一通气装置的气源。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和系统同时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可以配套使用,也可以分别独立地作为本发明的保护主题。
在本发明中,应当理解的是,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可以理解为在自养培养同时,兼养培养也在同时进行,这样便可利用各自养殖单元排出的气体用于另一养殖单元中。
在本发明中,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一养殖单元和第二养殖单元串联连通;所述第二养殖单元的光合微生物来源于第一养殖单元的兼养培养后的培养液。在该情况下,当兼养培养结束后,将兼养培养的培养液部分送至自养培养的第二养殖单元中,然后剩余部分的第一培养液可以继续在第一养殖单元中进行兼养培养(通过额外补充营养液),由此,第一养殖单元中进行兼养培养时,第二养殖单元同时也在进行自养培养,那么便可实现将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所述第二通气的气源,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第一通气的气源,达到提高光合微生物品质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其中,优选地,送至第二养殖单元中的部分第一培养液占总的第一培养液的70-90体积%。送至第二养殖单元中的部分第一培养液可以稀释,也可以不稀释。
在该情况下,优选地,本发明的系统中,所述第一养殖单元的培养液出口与第二养殖单元的藻液入口连通,以使得光合微生物在第一养殖单元中进行兼养培养后,直接进入到第二养殖单元中进行自养培养。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该串联的兼养-自养的辅助培养,优选地,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收集且压缩后作为第一通气的气源。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和空气混合作为第一通气的气源,以保证第一通气所需的通气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有效利用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该第二养殖单元采用封闭式的光生物反应器结构,优选为管式、板式和柱式光生物反应器结构。而所述第一养殖单元采用封闭式反应器,优选发酵罐结构。
应该理解到,兼养培养是需要提供光照的,因此所述的第一养殖单元的反应器可设置现有任何适合兼养的人工光源和/或第一反应器的部分或全部采用透明材质,从而可以阳光为光源。
根据本发明,所述述第一养殖单元和第二养殖单元之间通过培养液输送管道连通,在该管道上可以设置输送泵,也可以使第一养殖单元的位置高于第二养殖单元并有足够的高度差,以助于将培养液从第一养殖单元输送至第二养殖单元中。
对于本发明的系统,为了能够使得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更有利于进行第一通气,优选地,所述第二养殖单元的排气口依次与集气装置和增压装置相连接,而后再与第一养殖单元的第一通气装置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收集且压缩后作为第一通气装置的气源。
为了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和空气混合作为第一通气的气源,优选地,第二养殖单元和集气装置连接处有与大气相连的进气口,以保证增压装置对气体量的需求。集气装置可以为集气管,增压装置可以是空气压缩机。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光照和第二光照应当分别采用适用于所述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的光照强度,为了更适用于本发明的培养方法,获得品质更高的光合微生物,优选地,所述第一光照的光照强度为5000-50000lux,优选为10000-20000lux。优选地,所述第二光照的光照强度为5000-100000lux,优选为10000-30000lux。
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一光照、第二光照既可以采用阳光,也可以采用人工光。所述第一光照优选采用人工光源。
根据本发明,在对稀释的第一培养液或者非来自于第一培养液的微藻进行自养培养时,所述光照优选以阳光为光源。根据本发明,在对未稀释的第一培养液进行自养培养时,所述的光照优选采用人工光源。
根据本发明,采用人工光源时,光照波长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可以是部分波长光,也可以是全波长光,为了更利于光合微生物在本发明的生长,优选地,第一光照和第二光照的波长均为380-780nm,更优选光照波长为490-460nm和/或620-760nm,在该光照波长下,光合微生物细胞能够更好地利用光能,降低光合微生物养殖能耗。
上述光照所采用的人工光源可以是LED光源,特别是蓝光和红光LED光源。为了隔绝水汽,可以将人工光源采用透明材料进行封闭。
根据本发明,为了能够使得微生物能够更好地利用光能,对于本发明的人工光源设置来说,优选地,人工光源在光线方向上的间距为2-300mm,优选为60-200mm;也可以将人工光源封闭后直接插入培养液中。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通气将采用的是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或者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这样的气体由于掺杂有自养培养过程产生的氧气,其氧气的含量将高于空气,更有利于兼养培养。所述第一通气的通气量优选为0.1-10L/(L·min),优选为0.2-5L/(L·min),以使得光合微生物能够在本发明的第一养殖单元中更好地兼养生长。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首次兼养培养中采用的通气气源可以直接是压缩空气,可以进行无菌处理后的压缩空气。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二通气采用的气源为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或者为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与现有用于自养培养的气体的混合物,这样的气体由于掺杂有兼养培养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的含量将高于空气,更有利于自养培养。其中,所述第二通气的通气量优选为0.1-10L/(L·min),更优选为0.2-5L/(L·min)。
根据本发明,对于本发明的系统来说,所述第一通气和第二通气采用的通气装置可以为本领域常规采用的通气装置结构,只要能够用于进行本发明的第一通气和第二通气即可。
根据本发明,所述兼养培养在搅拌下进行,其中,搅拌转速优选为200-500r/min。为此,本发明的系统的第一养殖单元中可以增设有搅拌结构。
根据本发明,优选情况下,所述兼养培养的温度为20-35℃。其培养时间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例如为3-10天。这里的兼养培养的时间应当理解为每次开始培养到再次送至自养培养的第二养殖单元之间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优选情况下,所述自养培养的温度为20-35℃。其培养时间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例如时间可以为3-20天。这里的自养培养时间既可以理解为每一批次的光合微生物的培养时间,又可以理解为光合微生物在自养培养的第二养殖单元中的停留时间。也即,自养培养的培养液可以连续地以一定的流量排放出第二养殖单元。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第一养殖单元采用的是密闭的设置,以此可以进行无菌的兼养培养,而所述兼养培养需要补入有机碳源。优选地,所述有机碳源为糖类和/或醋酸盐。其中,所述糖类例如可以为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例如可以为醋酸钠。更优选地,所述有机碳源为葡萄糖。
其中,所述有机碳源的添加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优选地,培养体系中,所述有机碳源的添加量为5-15g/L。
更加本发明,优选地,所述光合微生物为微藻,优选为绿藻,更优选为小球藻。
根据本发明,为了实现兼养培养保持一定的无菌环境,通气采用的气体可以为无菌的,另外,可以在兼养培养体系中添加抗生素来防止细菌生长。这样的抗生素可以为本领域常规采用的控制微生物无菌培养采用的抗生素,例如可以为卡那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阿奇霉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其用量可以在较宽范围内变动,例如为10-65mg/L。
根据本发明,所述光合微生物的兼养培养体系中还可以添加本领域常规采用的其他试剂,例如可以为磷酸盐(例如为K2HPO4、Na2HPO4等)。它们的用量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用量,本发明对此并无特别的限定。
根据本发明,所述光合微生物的培养体系采用的培养基优选为以下组成:K2HPO4·3H2O:20-50mg/L,NaNO3:1200-2000mg/L,Na2CO3:10-30mg/L,MgSO4·7H2O:50-90mg/L,CaCl2·2H2O:30-50mg/L,柠檬酸:1-10mg/L,柠檬酸铁铵:1-10mg/L,EDTA钠:0.5-2mg/L,微量元素A5:0.5-2ml/L。
其中,微量元素A5的组成优选为:H3BO3:2500-3000mg/L,MnCl2·4H2O:1500-2000mg/L,ZnSO4·7H2O:200-250mg/L,CuSO4·5H2O:50-90mg/L,NaMoO4·5H2O:350-420mg/L,Co(NO3)2·6H2O:20-65mg/L。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生物质的方法,包括采用上述方法培养光合微生物,并从所得的光合微生物中提取生物质。
所述生物质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多种生物质,例如可以为油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核酸、色素、维生素、生长因子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生物能源的方法,包括采用上述方法培养光合微生物。
本发明的方法适用于光合微生物的养殖,能够在更低的能耗下,更高产量地获得高品质的光合微生物发酵液。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例子中:
小球藻干重测定:取适量藻液,60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液,藻泥冷冻干燥72h后称重。
小球藻藻种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准备阶段,在三角瓶中加入600mL左右的BG11培养基和5g/L葡萄糖,然后在120℃下消毒灭菌30min,待冷却后加入适量藻种和50mg/L的卡那霉素,然后在光强为6000lux、温度为28℃的条件下通入无菌空气培养3d左右,获得诱导藻种。
BG11培养基的组成:K2HPO4·3H2O:40mg/L,NaNO3:1500mg/L,Na2CO3:20mg/L,MgSO4·7H2O:75mg/L,CaCl2·2H2O:36mg/L,柠檬酸:6mg/L,柠檬酸铁铵:6mg/L,EDTA钠:1mg/L,微量元素A5:1ml/L。
微量元素A5的组成:H3BO3:2860mg/L,MnCl2·4H2O:1810mg/L,ZnSO4·7H2O:222mg/L,CuSO4·5H2O:79mg/L,NaMoO4·5H2O:390mg/L,Co(NO3)2·6H2O:50mg/L。
培养系统:该培养系统包括第一养殖单元和第二养殖单元,第一养殖单元为5L容积的封闭式发酵罐,第二养殖单元为容积为10L的封闭式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其中,封闭式发酵罐的底部藻液排出口连接有藻液输送管,藻液输送管连接至输送泵,输送泵排出口通过另一藻液输送管连接至封闭式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上部的藻液入口;封闭式发酵罐的顶部排气口通过气体输送管连接至封闭式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内的通气装置的进气口,封闭式管式光生物反应器的顶部排气口连接至收集罐,并且收集罐上与封闭式管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连接处设置有空气进口,收集罐的气体排出口连接至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至封闭式发酵罐内的通气装置的进气口。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光合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在上述培养系统的封闭式发酵罐中加入3L BG11培养基和15g/L葡萄糖,然后在120℃下进行消毒灭菌30min,待冷却后备用,接种时加入经过葡萄糖诱导的小球藻藻种和50mg/L的卡那霉素,通入1L/(L·min)的无菌空气,温度为28℃,转速为250r/min,光强15000lux,光照波长为380-780nm,光暗周期12h:12h。每天补充15g/L葡萄糖,其他营养盐根据消耗量补充,兼养培养至藻细胞生长缓慢。
将来自封闭式发酵罐80体积%的藻液不经稀释下直接移至封闭的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自养培养,养殖温度28℃,光照强度20000lux,光照波长为380-780nm,光暗周期12h:12h。同时在继续加入灭菌的2.4LBG11培养基、15g/L葡萄糖和50mg/L的卡那霉素,每天补充营养,以剩余部分的藻液作为藻种继续在封闭式发酵罐中进行兼养培养。
其中,将封闭式发酵罐的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引入到封闭的管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底部进气口,对管式光生物反应器进行通气,保持通气的流量为1L/(L·min);同时,将管式光生物反应器的排气口排出的气体收集并与空气混合后经压缩送至封闭式发酵罐的底部进气口,对封闭式发酵罐进行通气,保持通气的流量为1L/(L·min)。
在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下,在指定时间测量发酵罐和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干重、绿素a/干重(重量比)和pH值分别见表1、表2和表3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光合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在上述培养系统的封闭式发酵罐中加入3L BG11培养基和15g/L葡萄糖,然后在120℃下进行消毒灭菌30min,待冷却后备用,接种时加入经过葡萄糖诱导的小球藻藻种和10mg/L的氯霉素,通入0.8L/(L·min)的无菌空气,温度为28℃,转速为250r/min,光强10000lux,光照波长为380-780nm,光暗周期12h:12h。每天补充15g/L葡萄糖,其他营养盐根据消耗量补充,兼养培养至藻细胞生长缓慢。
将来自封闭式发酵罐80体积%的藻液不经稀释下直接移至封闭的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自养培养,养殖温度28℃,光照强度15000lux,光照波长为380-780nm,光暗周期12h:12h。同时在继续加入灭菌的2.4L BG11培养基、15g/L葡萄糖、10mg/L的氯霉素,每天补充营养,以剩余部分的藻液作为藻种继续在封闭式发酵罐中进行兼养培养。
其中,将封闭式发酵罐的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引入到封闭的管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底部进气口,对管式光生物反应器进行通气,保持通气的流量为0.8L/(L·min);同时,将管式光生物反应器的排气口排出的气体收集并与空气混合后经压缩送至封闭式发酵罐的底部进气口,对封闭式发酵罐进行通气,保持通气的流量为0.8L/(L·min)。
在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下,在指定时间测量发酵罐和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干重、绿素a/干重(重量比)和pH值分别见表1、表2和表3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光合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时,兼养培养的光照强度为5000lux,自养培养的光照强度为8000lux;在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下,在指定时间测量发酵罐和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干重、绿素a/干重(重量比)和pH值分别见表1、表2和表3所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光合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时,自养培养的光照强度为40000lux;在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下,在指定时间测量发酵罐和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干重、绿素a/干重(重量比)和pH值分别见表1、表2和表3所示。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光合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时,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的光照波长为全波长;在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下,在指定时间测量发酵罐和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干重、绿素a/干重(重量比)和pH值分别见表1、表2和表3所示。
对比例1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时,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通入的是空气而不是发酵罐排放出来的气体;在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下,在指定时间测量发酵罐和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干重、绿素a/干重(重量比)和pH值分别见表1、表2和表3所示。
对比例2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是,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时,发酵罐中通入的是纯空气不含有管式光生物反应器排放的气体;在兼养培养和自养培养同时进行下,在指定时间测量发酵罐和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小球藻干重、绿素a/干重(重量比)和pH值分别见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374341060000141
表2
Figure BDA0002374341060000142
Figure BDA0002374341060000151
表3
Figure BDA0002374341060000152
将表1中发酵罐的小球藻随时间的干重变化绘制成图1所示的小球藻生长曲线,将表1中管式反应器的小球藻随时间的干重变化绘制成图2所示的小球藻生长曲线;将表2中发酵罐的小球藻随时间的叶绿素a/干重值绘制成图3所示的曲线,将表1中管式反应器的小球藻随时间的叶绿素a/干重值绘制成图4所示的曲线;将表3中发酵罐的小球藻随时间的pH值绘制成图5所示的曲线,将表3中管式反应器的小球藻随时间的pH值绘制成图6所示的曲线。
通过表和图所示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方法同时强化了微藻的自养培养和兼养培养两个过程,既可以实现对兼养产生的CO2的原位生物固定;同时本发明还能实施高浓度微藻的自养培养,从而能显著提高兼养微藻生物质的品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光照和第一通气下,将光合微生物送至第一养殖单元中进行兼养培养,得到第一培养液;同时,在第二光照和第二通气下,将光合微生物送至第二养殖单元中进行自养培养,得到第二培养液;该方法中,将所述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所述第二通气的气源,并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一通气的气源;两培养阶段的光合微生物相同或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养殖单元和第二养殖单元串联连通;所述第二养殖单元的光合微生物来源于第一养殖单元的兼养培养后的培养液;
优选地,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收集且压缩后作为第一通气的气源;
优选地,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和空气混合作为第一通气的气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光照的光照强度为5000-50000lux,优选为10000-20000lux;
所述第二光照的光照强度为5000-100000lux,优选为10000-30000lux。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通气的通气量为0.1-10L/(L·min),优选为0.2-5L/(L·min);
所述第二通气的通气量为0.1-10L/(L·min),优选为0.2-5L/(L·min)。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兼养培养的温度为20-35℃;
所述自养培养的温度为20-35℃。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合微生物为微藻,优选绿藻,更进一步优选为小球藻。
7.一种兼养-自养串联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用于光合微生物兼养培养的第一养殖单元和用于光合微生物自养培养的第二养殖单元,其中,第一养殖单元包括第一光照装置和第一通气装置,所述第二养殖单元包括第二光照装置和第二通气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养殖单元的排气口与第二养殖单元的第二通气装置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一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二通气装置的气源;
所述第二养殖单元的排气口与第一养殖单元的第一通气装置连通,以使得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作为部分或全部的第一通气装置的气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养殖单元的培养液出口与第二养殖单元的藻液入口连通,以使得光合微生物在第一养殖单元中进行兼养培养后,直接进入到第二养殖单元中进行自养培养;
优选地,所述第二养殖单元的排气口依次与集气装置和增压装置相连接,而后再与第一养殖单元的第一通气装置连接,以将所述第二养殖单元排放的气体收集且压缩后作为第一通气装置的气源。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养殖单元为发酵罐结构;第二养殖单元为管式、板式或柱式光生物反应器结构。
10.一种生产生物质的方法,包括采用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培养光合微生物,并从所得的光合微生物中提取生物质。
11.一种生产生物能源的方法,包括采用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培养光合微生物。
CN202010060636.0A 2020-01-19 2020-01-19 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Active CN1131363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0636.0A CN113136339B (zh) 2020-01-19 2020-01-19 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0636.0A CN113136339B (zh) 2020-01-19 2020-01-19 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6339A true CN113136339A (zh) 2021-07-20
CN113136339B CN113136339B (zh) 2023-07-14

Family

ID=76809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0636.0A Active CN113136339B (zh) 2020-01-19 2020-01-19 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3633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6941A (zh) * 2021-12-29 2022-05-10 扬州大学 一种通过光调节降低光对微藻利用有机碳源的抑制提高其兼养生长速率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9434A (zh) * 2008-07-30 2011-06-08 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基金会 生物燃料原料生产的集成系统
CN102154110A (zh) * 2011-01-27 2011-08-17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高产率的微藻培养方法
CN102268377A (zh) * 2011-07-11 2011-12-07 江南大学 用兼养和富氮-缺氮两阶段培养策略提高产油微藻生物量和油脂累积的方法
CN102994363A (zh) * 2011-09-17 2013-03-27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串联通气培养异养-光合自养型微生物的装置
CN103981083A (zh) * 2014-06-09 2014-08-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一种微藻封闭式兼养培养法及其培养系统
CN109797106A (zh) * 2019-02-27 2019-05-24 天津大学 一种新型的两阶段自养-光合兼养提高小球藻脂质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9434A (zh) * 2008-07-30 2011-06-08 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基金会 生物燃料原料生产的集成系统
CN102154110A (zh) * 2011-01-27 2011-08-17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高产率的微藻培养方法
CN102268377A (zh) * 2011-07-11 2011-12-07 江南大学 用兼养和富氮-缺氮两阶段培养策略提高产油微藻生物量和油脂累积的方法
CN102994363A (zh) * 2011-09-17 2013-03-27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串联通气培养异养-光合自养型微生物的装置
CN103981083A (zh) * 2014-06-09 2014-08-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一种微藻封闭式兼养培养法及其培养系统
CN109797106A (zh) * 2019-02-27 2019-05-24 天津大学 一种新型的两阶段自养-光合兼养提高小球藻脂质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ANHUAFAN 等: "Sequential heterotrophy–dilution–photoinduction cultivation for efficient microalgal biomass and lipid produc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
孔维宝 等: "不同营养方式对普通小球藻生长代谢及生化组分的影响", 《微生物学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6941A (zh) * 2021-12-29 2022-05-10 扬州大学 一种通过光调节降低光对微藻利用有机碳源的抑制提高其兼养生长速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6339B (zh) 2023-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uh et al. Photobioreacto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performance
CN101363005B (zh) 一种微细藻类和光合细菌共同培养的方法
CN107287125B (zh) 一种蛋白核小球藻的培养方法
CN110184193B (zh) 一种应用于雨生红球藻高效扩繁的连续梯度补料方法及装置
CN104046566B (zh) 一种快速制备高密度高纯藻种的方法
CN112457994B (zh) 一种利用挥发性脂肪酸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方法
CN103103128A (zh) 一种微藻高效富集培养的方法
CN1837352A (zh) 高密度培养异养小球藻的方法
WO2015085631A1 (zh) 一种高产率的葡萄藻培养方法
CN117229982B (zh) 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醌在集胞藻培养中的应用
CN113136339B (zh) 兼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CN102719502A (zh) 一种诱变乳酸产生菌生产l-丙氨酸的方法
CN107841464A (zh) 一种藻类的培养方法
CN113136321A (zh) 异养-自养联合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系统和生产生物质和生物能源的方法
CN111164197B (zh) 用于微藻的异养和混合营养培养的方法和系统
CN113136345B (zh) 异养-自养连续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CN113136342B (zh) 光生物反应器和光合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CN114058514A (zh) 一种利用海洋绿藻青岛大扁藻积累淀粉的方法
CN113136344A (zh) 兼养-自养联合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和系统以及生产生物质和生物能源的方法
CN113136343A (zh) 光合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培养系统和应用
CN113136341A (zh) 光合微生物异养-自养的培养方法及其系统和生产生物质和生物能源的方法
CN1715399A (zh) 生产复合氨基酸的地衣芽孢杆菌菌株及养殖用氨基酸液肥制备方法
CN103881922A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絮凝剂收获微藻的方法
CN112359074A (zh) 一种利用乙酸刺激微藻异养产油的方法
CN1415738A (zh) 一种固体海洋红酵母的淀粉吸附流化床干燥生产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