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0575A - 透明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0575A
CN113130575A CN202011534562.6A CN202011534562A CN113130575A CN 113130575 A CN113130575 A CN 113130575A CN 202011534562 A CN202011534562 A CN 202011534562A CN 113130575 A CN113130575 A CN 113130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osed
region
film
transparent display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345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义泰
金昌秀
申起燮
李昭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30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05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6Multilayers, e.g. transparent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透明显示装置,其可以扩大透射区域并使非透射区域中的发光区域最大化。透明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其设置有包括透射区域和非透射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中设置有多个子像素;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其设置在基板上方;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其设置在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上方;阳极电极,其在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上方设置在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一个中;堤部,其设置在阳极电极之间;发光层,其设置在阳极电极上方;以及阴极电极,其设置在发光层上方,其中,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和堤部仅设置在非透射区域中。

Description

透明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透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需求以各种形式增加。近来,诸如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离子显示面板(PDP)装置、有机发光显示(OLED)装置以及量子点发光显示(QLED)装置之类的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已被广泛利用。
最近,正在积极进行对透明显示装置的研究,透明显示装置允许用户在布置在显示装置的相对侧上的物体或图像透射(transmit)经过显示装置之后观看该物体或图像。
透明显示装置包括在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其中,显示区域可以包括可以透射外部光的透射区域和非透射区域。透射区域的尺寸对于提高透明显示装置的透光率而言很重要。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装置中,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发光二极管并且在第二基板上形成滤色器和黑矩阵之后,可以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接合。此时,考虑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接合裕量(margin),滤色器以比期望面积更宽的面积形成。因此,在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装置中,由于滤色器而不必要地减小了透射区域。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而提出本公开,并且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扩大透射区域的透明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非透射区域中的发光区域最大化透明显示装置。
除了如上所述的本公开的目的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本公开的以下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其他目的和特征。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一种透明显示装置来实现上述和其他目的,该透明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其设置有包括透射区域和非透射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中设置有多个子像素;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其设置在基板上方;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其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上方;阳极电极,其在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上方设置在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一个中;堤部,其设置在阳极电极之间;发光层,其设置在阳极电极上方;以及阴极电极,其设置在发光层上方,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和所述堤部仅设置在所述非透射区域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一种透明显示装置来实现上述和其他目的,该透明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其设置有包括透射区域和非透射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中设置有多个子像素;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其设置在基板上方;阳极电极,其在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上方设置在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一个中;堤部,其设置在阳极电极之间;发光层,其设置在阳极电极上方;阴极电极,其设置在发光层上方;封装膜,其设置在阴极电极上方;以及滤色器,其设置在封装膜上方并与封装膜邻接,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和堤部仅设置在所述非透射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具有高折射率的无机绝缘膜中形成与透射区域交叠的开口区域,从而可以提高透射区域的透光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可以在具有高黄色指数的有机绝缘膜中形成与透射区域交叠的开口区域,从而可以防止在透射区域中发生发黄现象。
另外,根据本公开,堤部可以由吸收光的材料制成并且被形成为覆盖从开口区域暴露的无机绝缘膜的侧部和有机绝缘膜的侧部,从而可以防止外部光在无机绝缘膜的侧部和有机绝缘膜的侧部发生折射。
另外,根据本公开,公共电源线和像素电源线可以交替地设置在显示区域中,并且透射区域可以设置在公共电源线和像素电源线之间。另外,第一子像素可以设置在选通线和公共电源线彼此交叉的区域中,并且第三子像素可以设置在选通线和像素电源线彼此交叉的区域中从而第二子像素可以设置在第一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之间。因此,本公开可以通过使透射区域最大化来提高透射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可以使用阶梯补偿膜来减小透射区域和非透射区域之间的阶梯差,从而可以防止在构成封装膜的无机膜中出现裂缝。
除了如上所述的本公开的效果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本公开的以上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其他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图2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阳极电极、第一层间电介质膜、第二层间电介质膜和堤部的平面图;
图5是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3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4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图7的变形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具有不同材料的电极的反射率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图7的另一变形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图7的右一变形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2A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面板中的滤色器层的形成区域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2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中的滤色器层的形成区域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3是图2中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14是沿图13的线IV-IV’截取的截面图;以及
图15是沿图13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通过参照附图描述的以下实施方式来阐明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及其实现方法。然而,本公开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本公开的范围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此外,本公开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附图中公开的形状、尺寸、比率、角度和数量仅是示例,因此,本公开不限于所示出的细节。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在以下描述中,当确定相关的已知功能或配置的详细描述会不必要地使本公开的要点模糊时,将省略该详细描述。在使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包含”、“具有”和“包括”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仅
Figure BDA0002852835390000041
”,否则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存在相反指示,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
在构造元件时,尽管没有明确的描述,但是元件应被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例如,当位置关系被描述为“在……上”、“在……上方”、“在……下方”和“在……旁边”时,除非使用“仅”或“直接”,否则一个或更多个部分可以布置在两个其它部分之间。
将理解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例如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而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
在描述本公开的元件时,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这些术语旨在从其它元件中标识出相应元件,并且相应元件的基础、顺序或数量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元件被“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的表述应被理解为该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但是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可以直接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在相应的元件之间插入第三元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充分理解,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可以部分地或整体地彼此联接或组合,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彼此互操作并且在技术上被驱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以彼此独立地执行,或者可以以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起执行。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透明显示装置的示例。在所有附图中,将尽可能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在下文中,X轴指示与选通线平行的线,Y轴指示与数据线平行的线,并且Z轴指示透明显示装置100的高度方向。
尽管基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装置100被实现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而进行了描述,但是透明显示装置100可以被实现为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量子点发光显示器(QLED)或电泳显示装置。
参照图1,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装置100包括透明显示面板110、源极驱动集成电路(IC)210、柔性膜220、电路板230和定时控制器240。
透明显示面板110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第二基板112可以是封装基板。第一基板111可以是塑料膜、玻璃基板或使用半导体工艺形成的硅晶圆基板。第二基板112可以是塑料膜、玻璃基板或封装膜。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可以由透明材料制成。
选通驱动器根据从定时控制器240提供的选通控制信号将选通信号提供给选通线。可以通过面板内选通驱动器(GIP)方法将选通驱动器设置在透明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的一侧,或者设置在透明显示面板110的两个外围侧的非显示区域中。换句话说,选通驱动器可以制造在驱动芯片中,可以安装在柔性膜上,并且可以通过带式自动接合(TAB)方法附接到透明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的一侧或透明显示面板110的两个外围侧的非显示区域。
如果源极驱动IC 210被制造在驱动芯片中,则源极驱动IC 210可以通过膜上芯片(COF)方法或塑料上芯片(COP)方法安装在柔性膜220上。
诸如电源焊盘和数据焊盘的焊盘可以形成在透明显示面板110的非显示区域中。将焊盘与源极驱动IC 210连接的导线以及将焊盘与电路板230的导线连接的导线可以形成在柔性膜220中。可以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将柔性膜220附接到焊盘上,从而可以将焊盘与柔性膜220的导线连接。
图2是示出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性平面图,图3是图2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4是示出阳极电极、第一层间电介质膜、第二层间电介质膜和堤部的平面图,图5是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3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图7是沿图4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示出图7的变形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具有不同材料的电极的反射率的曲线图,图10是示出图7的另一变形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图7的另一变形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基板111可以包括形成有像素P以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和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NDA。
如图3所示,显示区域DA包括透射区域TA和非透射区域NTA。透射区域TA是大部分外部入射光通过的区域,并且非透射区域NTA是大部分外部入射光不能透射通过的区域。例如,透射区域TA可以是透光率大于α%(例如,90%)的区域,并且非透射区域NTA可以是透光率小于β%(例如,50%)的区域。此时,α大于β。由于透射区域TA,用户可以观看到布置在透明显示面板110的后表面上的物体或背景。
非透射区域NTA可以设置有像素电源线VDD(VDDL)、公共电源线VSS(VSSL)、参考线、数据线、选通线GL和像素P。
选通线GL可以在第一方向(例如,X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与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电源线VDD(VDDL)、公共电源线VSS(VSSL)和数据线交叉(或交叠)。
像素电源线VDD(VDDL)、公共电源线VSS(VSSL)、参考线和数据线可以在第二方向(例如,Y轴方向)上延伸。此时,像素电源线VDD(VDDL)和公共电源线VSS(VSSL)可以交替地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透射区域TA可以设置在像素电源线VDD(VDDL)和公共电源线VSS(VSSL)之间。
像素P发出预定的光以显示图像。发光区域EA可以与像素P中的光从其发出的区域相对应。
像素P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第一子像素P1、第二子像素P2和第三子像素P3。第一子像素P1可以被设置为包括发出绿光的第一发光区域EA1,第二子像素P2可以被设置为包括发出红光的第二发光区域EA2,并且第三子像素P3可以被设置为包括发出蓝光的第三发光区域EA3,但是这些子像素不限于此。像素P中的每一个还可以包括发出白光W的子像素。子像素P1、P2和P3的布置顺序可以以各种方式改变。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将基于第一子像素P1是发出绿光的绿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P2是发出红光的红色子像素并且第三子像素P3是发出蓝光的蓝色子像素来进行描述。
第一子像素Pl和第三子像素P3中的每一个可以被设置为与公共电源线VSS(VSSL)和选通线GL彼此交叉的第一相交区域(first intersection area)IA1和像素电源线VDD(VDDL)和选通线GL彼此交叉的第二相交区域IA2中的任何一个交叠。
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子像素Pl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设置为与公共电源线VSS(VSSL)和选通线GL彼此交叉的第一相交区域IA1交叠,但是不限于此。第三子像素P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设置为与像素电源线VDD(VDDL)和选通线GL彼此交叉的第二相交区域IA2交叠,但是不限于此。第一子像素P1可以被设置为与第二相交区域IA2交叠,并且第三子像素P3可以被设置为与第一相交区域IA1交叠。另外,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可以沿着公共电源线VSS(VSSL)交替设置,或者可以沿着像素电源线VDD(VDDL)交替设置。
第二子像素P2可以设置在第一相交区域IA1和第二相交区域IA2之间。例如,第二子像素P2可以设置在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之间。此时,第二子像素P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选通线GL交叠。
第一子像素P1、第二子像素P2和第三子像素P3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包含电容器、薄膜晶体管等的电路元件以及发光二极管。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开关晶体管、感测晶体管和驱动晶体管T。
开关晶体管根据提供给选通线GL的选通信号进行切换,并且用于将从数据线提供的数据电压提供给驱动晶体管T。
感测晶体管用于感测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的驱动晶体管T的阈值电压偏差。
驱动晶体管T根据从开关晶体管提供的数据电压进行切换,以从由像素电源线VDD(VDDL)提供的电源生成数据电流,并且用于将所生成的数据电流提供给像素的阳极电极120。
驱动晶体管T包括有源层ACT、栅极GE、源极SE和漏极DE。
详细地,有源层ACT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1上方。有源层ACT可以由硅基半导体材料或氧化物基半导体材料形成。缓冲层(未示出)可以设置在有源层ACT和第一基板111之间。
栅极绝缘层GI可以设置在有源层ACT上方。栅极绝缘层GI可以由无机膜(例如,硅氧化物(SiOx)膜、硅氮化物(SiNx)膜或SiOx和SiNx的多层膜)形成。
栅极GE可以设置在栅极绝缘层GI上方。栅极GE可以由由Mo、Al、Cr、Au、Ti、Ni、Nd和Cu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合金制成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第一层间绝缘层ILD1和第二层间绝缘层ILD2可以设置在栅极GE上方。第一层间绝缘层ILD1和第二层间绝缘层ILD2可以由无机层(例如,硅氧化物(SiOx)层、硅氮化物(SiNx)层或SiOx和SiNx的多层)形成。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阳极电极120之间的无机绝缘膜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仅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也就是说,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与阳极电极120之间的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可以包括与透射区域TA交叠的第一开口区域OA1。
具体地,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与阳极电极120之间的无机绝缘膜可以包括栅极绝缘膜GI、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以及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
栅极绝缘膜GI、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中的每一个可以由诸如具有1.4至1.5的折射率的硅氧化物(SiOx)膜或具有1.8至1.9的折射率的硅氮化物(SiNx)膜的无机膜制成。如果在透射区域TA中形成诸如SiNx的高折射率膜,则外部入射光可能从高折射率膜反射,从而可能出现光损失。结果,可能减小透明显示面板110在透射区域TA中的透射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从透射区域TA去除高折射率膜以提高透射区域TA中的透射率。
栅极绝缘膜GI、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硅氮化物(SiNx)膜形成。例如,栅极绝缘膜GI可以由硅氧化物(SiOx)膜形成,并且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可以由硅氮化物(SiNx)膜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可以仅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也就是说,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可以包括与透射区域TA交叠的第一开口区域OA1。
针对另一示例,栅极绝缘膜GI、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全部可以由硅氮化物(SiNx)膜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栅极绝缘膜GI、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可以仅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也就是说,栅极绝缘膜GI、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可以包括与透射区域TA交叠的第一开口区域OA1。
针对其他示例,仅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可以由硅氮化物(SiNx)膜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可以仅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也就是说,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可以包括与透射区域TA交叠的第一开口区域OA1。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在高折射率膜中形成与透射区域TA交叠的第一开口区域OA1,从而可以防止外部光在透射区域TA中损失。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提高透射区域TA中的透射率。
源极SE和漏极DE可以设置在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上方。源极SE和漏极DE可以通过穿过栅极绝缘膜GI、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的第二接触孔CH2连接到有源层ACT。
源极SE和漏极DE可以由由Mo、Al、Cr、Au、Ti、Ni、Nd和Cu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合金制成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第一平坦化层PLN1可以设置在源极SE和漏极DE上方,以使由驱动晶体管T引起的阶梯差(step difference)平坦化。第一平坦化层PLN1可以由有机层(例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形成。
阳极辅助电极115可以设置在第一平坦化层PLNl上方。阳极辅助电极115可以通过穿过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第三接触孔CH3连接到源极SE和漏极DE中的一个。例如,阳极辅助电极115可以通过穿过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第三接触孔CH3连接到漏极DE。
阳极辅助电极115可以由由Mo、Al、Cr、Au、Ti、Ni、Nd和Cu中的任一种或它们的合金制成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第二平坦化层PLN2可以形成在阳极辅助电极115上方。第二平坦化层PLN2可以由有机层(例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形成。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阳极电极120之间的有机绝缘膜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仅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也就是说,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阳极电极120之间的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可以包括与透射区域TA交叠的第一开口区域OA1。
具体地,设置在第一基板110和阳极电极120之间的有机绝缘膜可以包括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例如,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可以由包括光丙烯酸(photo acryl,PAC)的丙烯酸基材料制成。光丙烯酸(PAC)具有优异的平坦化特性,并且因此在表面上具有优异的生长膜均匀性(growth film uniformity)。因此,可以获得发光二极管的均匀发光特性。
然而,由于材料特性,光丙烯酸(PAC)可能具有淡黄色(yellowish color)。如果由光丙烯酸(PAC)制成的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形成在包括透射区域的整个表面上方,则在透射区域TA中可能发生发黄现象。因此,透射区域中的透光率可能劣化。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可以由具有优异平坦化特性的材料(例如,光丙烯酸(PAC))形成,并且可以在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中设置与透射区域TA交叠的第一开口区域OA1。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获得发光二极管的均匀的发光特性,并且同时可以防止在透射区域TA中发生发黄现象。
在第二平坦化膜PLN2上方设置有由阳极电极120、发光层130以及阴极电极140形成的发光二极管和堤部125。
阳极电极120可以设置在第二平坦化膜PLN2上方,并且因此与驱动晶体管T连接。具体地,阳极电极120可以通过穿过第二平坦化膜PLN2的第一接触孔CH1连接到阳极辅助电极115。由于阳极辅助电极115通过第三接触孔CH3连接到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SE或漏极DE,所以阳极电极120可以与驱动晶体管T电连接。
可以针对子像素P1、P2和P3中的每一个提供阳极电极120。具体地,一个阳极电极120可以形成在第一子像素P1中,另一阳极电极120可以形成在第二子像素P2中,并且又一阳极电极120可以形成在第三子像素P3中。阳极电极120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阳极电极120可以包括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
第一阳极电极121可以设置在公共电源线VSS(VSSL)上方。具体地,第一阳极电极12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设置为与公共电源线VSS(VSSL)和选通线GL彼此交叉的第一相交区域IA1交叠。
可以沿着公共电源线VSS(VSSL)在公共电源线VSS(VSSL)上方设置多个第一阳极电极121。设置有多个第一阳极电极121的子像素可以是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中的至少一个。例如,设置有多个第一阳极电极121的子像素可以是第一子像素P1。针对另一示例,设置有多个第一阳极电极121的子像素可以是第三子像素P3。针对又一示例,设置有多个第一阳极电极121的子像素可以是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此时,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可以交替地设置在公共电源线VSS(VSSL)上方。
第三阳极电极123可以设置在像素电源线VDD(VDDL)上方。具体地,第三阳极电极12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设置为与像素电源线VDD(VDDL)和选通线GL彼此交叉的第二相交区域IA2交叠。
可以沿着像素电源线VDD(VDDL)在像素电源线VDD(VDDL)上方设置多个第三阳极电极123。设置有多个第三阳极电极123的子像素可以是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中的至少一个。例如,设置有多个第三阳极电极123的子像素可以是第一子像素P1针对另一示例,设置有多个第三阳极电极123的子像素可以是第三子像素P3。针对又一示例,设置有多个第三阳极电极123的子像素可以是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此时,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可以交替地设置在像素电源线VDD(VDDL)上方。
第二阳极电极122可以设置在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具体地,第二阳极电极122可以设置在第一相交区域IA1和第二相交区域IA2之间设置的选通线GL的上方。
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三阳极电极123可以具有与第二阳极电极122的形状不同的形状。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阳极电极12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21a和第二部分121b。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阳极电极121还可以包括第三部分121c。
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一部分121a可以被设置为与公共电源线VSS(VSSL)和选通线GL彼此交叉的第一相交区域IA1交叠。例如,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一部分121a可以具有矩形形状,但是不限于此。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一部分121a可以以诸如圆形、半圆形和多边形的各种形状形成。
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二部分121b可以从第一部分121a的一侧S1-1突出。此时,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二部分121b可以设置在公共电源线VSS(VSSL)上方。也就是说,第一部分121a的该一侧可以对应于与公共电源线VSS(VSSL)交叉的一侧。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二部分121b可以朝向公共电源线VSS(VSSL)延伸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轴方向))突出。
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三部分121c可以从第一部分121a的另一侧突出。此时,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三部分121c可以设置在公共电源线VSS(VSSL)上方。也就是说,第一部分121a的该另一侧可以对应于与公共电源线VSS(VSSL)交叉并且面对所述一侧的一侧。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三部分121c可以朝向公共电源线VSS(VSSL)延伸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轴方向))突出。
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三部分121c和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二部分121b可以通过使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一部分121a插置其间的方式具有对称的形状。
第三阳极电极123可以与第一阳极电极121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具体地,第三阳极电极123可以以与第一阳极电极121相同的方式包括第一部分123a和第二部分123b。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阳极电极123还可以包括第三部分123c。
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一部分123a可以被设置为与像素电源线VDD(VDDL)和选通线GL彼此交叉的第二相交区域IA2交叠。例如,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一部分123a可以具有矩形形状,但是不限于此。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一部分123a可以以诸如圆形、半圆形和多边形的各种形状形成。
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二部分123b可以从第一部分123a的一侧突出。此时,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二部分123b可以设置在像素电源线VDD(VDDL)上方。也就是说,第一部分123a的该一侧可以对应于与像素电源线VDD(VDDL)交叉的一侧。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二部分123b可以朝向像素电源线VDD(VDDL)延伸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轴方向))突出。
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三部分123c可以从第一部分123a的另一侧突出。此时,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三部分123c可以设置在像素电源线VDD(VDDL)上方。也就是说,第一部分123a的该另一侧可以对应于与像素电源线VDD(VDDL)交叉并且面向所述一侧的一侧。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三部分123c可以朝向像素电源线VDD(VDDL)延伸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轴方向))突出。
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三部分123c和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二部分123b可以通过使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一部分131a插置其间的方式具有对称的形状。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三阳极电极123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21a和123a,以及从第一部分121a和123a沿第二方向(Y轴方向)突出的第二部分121b和123b以及第三部分121c和123c。
此时,第二部分121b和123b以及第三部分121c和123c可以覆盖设置在其下方并沿第二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多条金属线。所述多条金属线可以包括诸如公共电源线VSS(VSSL)或像素电源线VDD(VDDL)的电源线PL、数据线DL1和DL2以及参考线REFL1和REFL2。如图6所示,数据线DL1和DL2以及参考线REFL1和REFL2可以被设置为在同一层上彼此间隔开。具体地,数据线DL1和DL2以及参考线REFL1和REFL2可以被设置为在与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SE和漏极DE设置在相同的层上的情况下彼此间隔开。公共电源线VSS(VSSL)或像素电源线VDD(VDDL)可以与阳极辅助电极115设置在相同的层上。
如果这些金属线平行(in parallel)设置为彼此间隔开,则可能在金属线之间形成狭缝(具体而言,线性形状或矩形形状)。如果外部光线穿过狭缝,可能会发生衍射。
衍射可能意味着在当光通过狭缝时平面波改变为球面波之后在球面波中发生干涉(interference)。因此,当在球面波中发生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时,穿过狭缝的外部光可能具有不规则的光强度。结果,可能减小布置在透明显示面板110的相对侧的物体或图像的清晰度(definition)。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如果可能,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从第一部分121a和123a突出的第二部分121b和123b以及第三部分121c和123c可以形成在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中以覆盖设置在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下方的多条金属线。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防止由于多条金属线而发生衍射。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通过在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中形成第二部分121b和第三部分121c来增加发光区域EA的面积。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二部分121b和第三部分121c可以具有可以覆盖多条金属线的最小宽度。
此外,第二阳极电极122可以仅设置有第一部分122a。第二阳极电极122的第一部分122a可以具有矩形形状,但是不限于此。第二阳极电极122的第一部分122a可以以诸如圆形、半圆形和多边形的各种形状形成。
此外,与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不同,第二阳极电极122不设置有从第一部分122a突出的部分。第二阳极电极122与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选通线GL交叠,并且不与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公共电源线VSS(VSSL)或像素电源线VDD(VDDL)交叠。因此,如果第二阳极电极122形成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从第一部分122a突出的部分,则可能不必要地增大非透射区域NTA,并且可能减小透射区域TA的面积。因此,第二阳极电极122可以优选地仅设置有第一部分122a。
因此,第二阳极电极122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三阳极电极123的面积。因此,设置有第二阳极电极122的第二子像素P2的发光区域可以小于设置有第一阳极电极121或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第一子像素P1和第三子像素P3的发光区域。第二子像素P2可以是发出红光的红色子像素。通常,由于红色子像素的寿命比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的寿命长,所以即使红色子像素以小的面积形成,也不会降低透明显示面板110的寿命。
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可以由诸如铝和钛的沉积结构(Ti/Al/Ti)、铝和ITO的沉积结构(ITO/Al/ITO)、Ag合金以及Ag合金和ITO的沉积结构(ITO/Ag合金/ITO)的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形成。Ag合金可以是银(Ag)、钯(Pb)和铜(Cu)的合金。
堤部125可以设置在第二平坦化层PLN2上方。另外,堤部125可以设置在阳极电极120之间。具体地,堤部125可以设置在沿着第一方向(X轴方向)彼此邻接的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另外,堤部125可以设置在沿着第二方向(Y轴方向)设置在公共电源线VSS(VSSL)上方的多个第一阳极电极121之间。另外,堤部125可以设置在沿着第二方向(Y轴方向)设置在像素电源线VDD(VDDL)上方的多个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
堤部125可以被形成为覆盖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的每个边缘,并部分地暴露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中的每一个。因此,堤部125可以防止由于电流集中在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端部上而导致发光效率劣化。堤部125可以仅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
堤部125可以分别限定子像素P1、P2和P3的发光区域EA1、EA2和EA3。子像素P1、P2和P3的发光区域EA1、EA2和EA3中的每一个指示其中依次沉积阳极电极120、发光层130和阴极电极140的区域,并且然后来自阳极电极120的空穴和来自阴极电极140的电子在发光层130中彼此结合以发光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未形成堤部125并暴露出阳极电极120的区域可以是发光区域EA,并且其它区域可以是非发光区域NEA。
堤部125可以仅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也就是说,堤部125可以包括与透射区域TA交叠的第二开口区域OA2。
设置在堤部125中的第二开口区域OA2可以小于设置在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和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中的第一开口区域OA1。第一开口区域OA1可以与第二开口区域OA2的所有区域交叠。
由于设置在堤部125中的第二开口区域OA2小于设置在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和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中的第一开口区域OA1,所以如图6和图7所示,堤部125可以覆盖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的暴露于第一开口区域OA1的侧部和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的暴露于第一开口区域OA1的侧部。
例如,堤部125可以覆盖从第一开口区域OA1暴露的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的侧部、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的侧部、第一平坦化膜PLN1的侧部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的侧部。
堤部125可以由有机膜(例如,丙烯酸基材料、环氧基材料、酚醛基材料、聚酰胺基材料、聚酰亚胺基材料等)形成。另外,堤部125可以包括吸收光的材料(例如,吸收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光的黑色染料)。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由吸收光的材料制成的堤部125可以覆盖从第一开口区域OA1暴露的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的侧部、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的侧部、第一平坦化膜PLN1的侧部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的侧部。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堤部125可以吸收朝向从第一开口区域OA1暴露的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的侧部、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的侧部、第一平坦化膜PLN1的侧部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侧部的任何一个的外部入射光。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防止一些外部入射光从由第一开口区域OA1暴露的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的侧部、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的侧部、第一平坦化膜PLN1的侧部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的侧部中的任何一个被反射。
堤部125可以在显示区域DA中限定非透射区域NTA以及发光区域EA。详细地,堤部125的第二开口区域OA2可以是透射区域TA,并且其它区域可以是非透射区域NTA。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由于堤部125吸收光,因此堤部125用作现有技术的黑矩阵。因此,堤部125可以设置在子像素P1、P2和P3之间,以防止在相邻的子像素P1、P2和P3之间发生混色。另外,堤部125可以防止外部入射光被反射向设置在子像素P1、P2和P3之间的多条线(例如,选通线、数据线、像素电源线、公共电源线、参考线等)。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由于在滤色器CF1、CF2和CF3之间不设置黑矩阵,因此可以简化工艺。
间隔件127可以设置在堤部125上方。详细地,间隔件127可以在设置在多个第一阳极电极121之间的堤部125上方设置。此时,如图3所示,间隔件127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被设置为彼此邻接的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端部交叠。
另外,间隔件127可以在设置在多个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的堤部125上方设置。此时,如图3所示,间隔件127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被设置为彼此邻接的第三阳极电极123的端部交叠。
间隔件127可以不在设置在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的堤部125上方设置。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形成为较短。如果在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形成间隔件127,则第一阳极电极121、第二阳极电极122和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的间隔距离可能增加。因此,可能减小非透射区域NTA中的发光区域EA的面积。
另一方面,设置在公共电源线VSS(VSSL)上方的第一阳极电极121之间的沿着第二方向(Y轴方向)的间隔距离可以相对较长。因此,即使在第一阳极电极121之间形成有间隔件127,也可以不增加第一阳极电极121之间的间隔距离。因此,间隔件127可以在不减小非透射区域NTA中的发光区域EA的面积的情况下形成。
此外,设置在像素电源线VDD(VDDL)上方的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的沿着第二方向(Y轴方向)的间隔距离可以相对较长。因此,即使在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形成有间隔件127,也可以不增加第三阳极电极123之间的间隔距离。因此,间隔件127可以在不减小非透射区域NTA中的发光区域EA的面积的情况下形成。
间隔件127可以设置在沿着第一方向(X轴方向)彼此邻接设置的透射区域TA之间。间隔件127可以以比非透射区域NTA的宽度WNTA窄的宽度WS形成。因此,由于间隔件127不与透射区域TA交叠,所以间隔件127可以不影响透射区域TA的透射率。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间隔件127可以在不减小发光区域EA的面积的情况下形成。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在形成发光层的工艺中掩模可以被设置在间隔件127上方,从而发光层以可以被形成为精确地进行图案化。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防止形成在第一基板111上的元件被掩模损坏。
间隔件127可以由有机膜(例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形成。
有机发光层130可以设置在阳极电极120上方。有机发光层130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电压施加到阳极电极120和阴极电极140,空穴和电子分别通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移动到发光层,并且在发光层中彼此结合以发光。
如图5所示,有机发光层130可以包括各自针对子像素P1、P2和P3中的每一个形成的发光层。例如,可以在第一子像素P1中形成发出绿光的绿色发光层131,可以在第二子像素P2中形成发出红光的红色发光层132,并且可以在第三子像素P3中形成发出蓝光的蓝色发光层133。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发光层130的发光层不形成在透射区域TA中。
阴极电极140可以设置在有机发光层130和堤部125上方。阴极电极140可以设置在包括发光区域EA的非透射区域NTA以及透射区域TA中,但是不限于此。阴极电极140可以仅设置在包括发光区域EA的非透射区域NTA中,并且可以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以提高透射率。
阴极电极140可以是针对子像素P1、P2和P3公共地形成的公共层,以向子像素P1、P2和P3施加相同的电压。阴极电极140可以由可以透射光的诸如ITO和IZO的透明导电材料(TCO)形成,或可由诸如Mg、Ag或Mg与Ag的合金的半透射导电材料形成。如果阴极电极140由半透射导电材料形成,则可以通过微腔提高发光效率。
封装层150可以设置在发光二极管上方。封装层150可以形成在阴极电极140上方以覆盖阴极电极140。封装层150用于防止氧气或水渗透到有机发光层130和阴极电极140中。为此,封装层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机膜和至少一个有机膜。
此外,尽管在图5中未示出,但是可以在阴极电极140和封装层150之间另外形成覆盖层。
滤色器层170可以设置在封装层150上方。滤色器层17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112的面对第一基板111的一个表面上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粘合层160将设置有封装层150的第一基板111和设置有滤色器层170的第二基板112彼此接合。此时,粘合层160可以是光学透明树脂(OCR)层或光学透明粘合剂(OCA)膜。
滤色器层170可以被形成为针对子像素P1、P2和P3中的每一个进行图案化。具体地,滤色器层170可以包括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第一滤色器CF1可以被设置为与第一子像素P1的发光区域EA1相对应,并且可以是透射绿光的绿色滤色器。第二滤色器CF2可以被设置为与第二子像素P2的发光区域EA2相对应,并且可以是透射红光的红色滤色器。第三滤色器CF3可以设置为与第三子像素P3的发光区域EA3相对应,并且可以是透射蓝光的蓝色滤色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的特征在于不使用偏光器,并且在第二基板112中形成滤色器层170。如果偏光器附接到透明显示面板110,则偏光器降低透明显示面板110的透射率。此外,如果偏光器未附接到透明显示面板110,则出现外部入射光被反射向电极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由于偏光器不附接到透明显示面板110,因此可以防止透射率降低。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在第二基板112中形成滤色器层170以部分地吸收外部入射光,从而防止入射光被反射向电极。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在不降低透射率的情况下降低外部光反射率。
此外,滤色器层170可以直接形成在封装膜150上方。滤色器层170可以被形成为邻接封装膜150的上表面。
如图12A所示,滤色器层17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112的一个表面上方。可以通过粘合层160将设置有滤色器层170的第二基板112接合到第一基板111。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的接合裕量来形成滤色器层170。滤色器层170的面积不必要地增加,从而可能减小透射区域TA。
此外,在直接在封装膜150上方形成滤色器层170的工艺中,如图12B所示,可以不考虑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的接合裕量。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中的每一个可以以覆盖子像素P1、P2和P3的发光区域EA1、EA2和EA3的最小面积形成。
具体地,可以将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中的每一个设置为覆盖子像素P1、P2和P3的发光区域EA1、EA2和EA3。第一滤色器CF1可以被设置为覆盖第一子像素P1的第一发光区域EA1。第二滤色器CF2可以被设置为覆盖第二子像素P2的第二发光区域EA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被设置为覆盖第三子像素P3的第三发光区域EA3。
透射区域TA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中的每一个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可以长于透射区域TA与堤部125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如果堤部125由吸收光的材料制成,则堤部125的端部可以与非透射区域NTA的端部匹配。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的每个端部可以比堤部125的端部更向内地形成。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非透射区域NTA的面积不会通过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而不必要地增加。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如图12B所示,与设置有在第二基板112上方的滤色器层170的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面板相比,透射区域TA的面积可以增加与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的接合裕量一样大的量。假设结合裕量为4um,则如图12B所示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的透明度(transparency)与图12A所示的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面板相比可以增加多达3%。
设置有滤色器层170的第一基板111可以通过另外的粘合层160接合到第二基板112。此时,粘合层160可以是光学透明树脂(OCR)层或光学透明粘合剂(OCA)膜。
尽管图7示出了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设置在封装膜150上方,但是本公开不限于图7的示例。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可以省略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在这种情况下,阳极电极120可以由低反射金属材料形成以减小反射率。低反射金属材料可以是反射率为60%或更小的金属材料。
阳极电极120可以由Ag合金和ITO的沉积结构(ITO/Ag合金/ITO)制成。如图9所示,由ITO/Ag合金/ITO制成的电极在可见光区域具有60%或更大的反射率。如果阳极电极120由诸如ITO/Ag合金/ITO的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制成,则会出现大部分外部入射光可能被由ITO/Ag合金/ITO形成的阳极电极120反射并随后发射到外部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由Mo制成的电极和由Ti/Al/Ti制成的电极在可见光区域中具有60%或更小的反射率。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省略滤色器CF1、CF2和CF3,并且阳极电极120可以由低反射金属材料形成,从而可以防止外部光反射率增大。
此外,尽管图7示出了封装膜150直接形成在阴极电极140上方,但是本公开不限于图7的示例。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还可以在阴极电极140与封装膜150之间设置阶梯差补偿膜155。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设置在阴极电极140上方,从而可以补偿透射区域TA和非透射区域NTA之间的阶梯差。例如,通过在阴极电极140的在透射区域TA中的至少一些部分上具有阶梯差补偿膜155,透射区域TA和非透射区域NTA之间的高度差可以得到补偿。
具体地,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并且可以暴露阴极电极140的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的至少一部分。此时,如图10所示,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被设置为使得其上部高度可以与第二平坦化膜PLN2的上部高度相对应,但是不限于此。例如,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被设置为使得阶梯差补偿膜155的上表面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的上表面处于基本相同的高度。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设置在第一基板111和阳极电极120之间的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例如,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但是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设置在第一基板111与阳极电极120之间的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例如,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设置在非透射区域NTA中,而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能在透射区域TA和非透射区域NTA中具有大的阶梯差。由于透射区域TA和非透射区域NTA之间的大的阶梯差,在构成封装膜150的第一无机膜151中可能出现裂缝。另外,水可能会通过在第一无机膜151中出现的裂缝渗透到发光二极管中,从而可能损坏发光二极管。
为了防止在第一无机膜151中出现裂缝,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在形成第一无机膜151之前,在阴极电极140上方形成可以补偿透射区域TA和非透射区域NTA之间的阶梯差的阶梯差补偿膜155。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以减小透射区域TA和非透射区域NTA之间的阶梯差。
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由透明有机材料制成。例如,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由透明聚酰亚胺制成。由于透明聚酰亚胺具有高的透光率,所以即使设置了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不减小透射区域TA的透光率。由于透明聚酰亚胺是在形成堤部125之后形成的,因此透明聚酰亚胺可以在低温下硬化,并且可以确保高透明度。
此外,阶梯差补偿膜155的材料可以与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的材料不同。由于阶梯差补偿膜155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所以阶梯差补偿膜155可以由具有高透光率的材料(例如,透明聚酰亚胺)制成。另一方面,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可以由具有优异的平坦化特性并且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会变形的材料制成。
透明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相对低于不透明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此时,透明聚酰亚胺和不透明聚酰亚胺可以通过黄色指数(yellow index)彼此分辨。如果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由透明聚酰亚胺形成,执行形成发光二极管的工艺,并且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可能暴露于高温环境。由于在工艺的中间出现分子的振动,在由透明聚酰亚胺制成的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中可能出现变形和应力。
优选地,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由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透明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不透明聚酰亚胺形成,以防止出现变形和应力。另选地,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可以由包括具有优异的平坦化特性的光丙烯酸(PAC)的丙烯酸基材料制成。由于不透明的聚酰亚胺或光丙烯酸(PAC)由于材料特性而具有高的黄色指数,因此优选不透明的聚酰亚胺或光丙烯酸(PAC)不设置在透射区域TA中。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形成了阶梯差补偿膜155,由此可以防止在构成封装膜150的第一无机膜151中出现裂缝。
此外,尽管图7示出设置在阳极电极120和第一基板111之间的平坦化膜包括包含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二平坦化膜PLN2的双层结构,本公开不限于图7的该示例。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平坦化膜可以具有包括第一平坦化膜PLN1的单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平坦化膜PLN1的端部可以被形成为比阳极电极120的端部更加突出。
另外,尽管图7示出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和第二层间电介质膜ILD2设置在第一平坦化膜PLN1和第一基板111之间,本公开不限于图7的该示例。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平坦化膜PLN1与第一基板111之间设置仅第一层间电介质膜ILD1。
再次参照图2,非显示区域NDA可以设置有其中设置有焊盘PAD的焊盘区域PA以及至少一个选通驱动器205。
详细地,非显示区域NDA可以包括其中设置有焊盘PAD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通过使显示区域DA插置其间而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平行设置的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以及将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与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连接的第三非显示区域NDA3和第四非显示区域NDA4。
选通驱动器205连接到选通线GL,并且将选通信号提供给选通线GL。选通驱动器205可以以面板内选通驱动器(GIP)类型设置在第四非显示区域NDA4和第三非显示区域NDA3中的至少一个中。例如,如图2所示,选通驱动器205可以形成在第四非显示区域NDA4中,并且另一选通驱动器205可以形成在第三非显示区域NDA3中,但不限于此。选通驱动器205可以形成在第四非显示区域NDA4和第三非显示区域NDA3中的任何一个中。
焊盘PAD可以包括第一焊盘VDDP、第二焊盘VSSP、第三焊盘VREFP和第四焊盘DP,并且可以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也就是说,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可以包括焊盘区域PA。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子像素P1、P2和P3连接的多条信号线。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像素电源线VDD、公共电源线VSS和参考线VREF。
像素电源线VDD可以向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子像素P1、P2和P3中的每一个的驱动晶体管T提供第一电源。
为此,像素电源线VDD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以及连接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和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多条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
公共电源线VSS可以向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子像素P1、P2和P3的阴极电极140提供第二电源。此时,第二电源可以是被公共地提供给子像素P1、P2和P3的公共电源。
为此,公共电源线VSS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一公共电源线VSS1,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以及连接第一公共电源线VSS1和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多条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
参考线VREF可以向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子像素P1、P2和P3中的每一个的驱动晶体管T提供初始化电压(或感测电压)。
为此,参考线VREF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一参考线VREF1和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多条第二参考线VREFL。
焊盘PAD、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第一公共电源线VSS1、第一参考线VREF1、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和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
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可以被设置为沿着第一方向(X轴方向)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具体而言,在焊盘区域PA与显示区域DA之间)延伸。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可以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一焊盘VDDP连接,并且可以从第一焊盘VDDP被提供有第一电源。第一焊盘VDDP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与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连接。
另外,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可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多条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连接,并且可以通过多条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向子像素P1、P2和P3中的每一个的驱动晶体管T提供第一电源。
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可以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透射区域TA之间,并且因此可以与子像素P1、P2和P3中的每一个的驱动晶体管T连接。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可以沿第二方向(Y轴方向)在显示区域DA中延伸,并且因此其一端可以与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连接。
第一公共电源线VSS1可以被设置为沿着第一方向(X轴方向)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具体而言,在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和显示区域DA之间)延伸。第一公共电源线VSS1可以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二焊盘VSSP连接,并且可以从第二焊盘VSSP被提供有第二电源。另外,第一公共电源线VSS1可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多条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连接,并且可以通过多条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向子像素P1、P2和P3的阴极电极140提供第二电源。
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透射区域TA之间。此时,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通过在透射区域TA之间交替设置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和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来使显示区域DA中的非透射区域NTA最小化。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通过增大透射区域TA来提高透射率。
此外,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沿着第二方向(Y轴方向)在显示区域DA中延伸,因此,其一端可以与第一公共电源线VSS1连接。
第一参考线VREF1可以被设置为沿着第一方向(X轴方向)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具体而言,在第一像素电源线VDD1和第一公共电源线VSS1之间)延伸。第一参考线VREF1可以与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第三焊盘VREFP连接,并且可以从第三焊盘VREFP被提供有初始化电压(或感测电压)。另外,第一参考线VREF1可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多条第二参考线VREFL连接,并且可以通过多条第二参考线VREFL向每个子像素P1、P2和P3的晶体管T提供初始化电压(或感测电压)。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3至图15更详细地描述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和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
图13是图2中的区域B的放大图,图14是沿着图13的线IV-IV’截取的截面图,图15是沿图13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显示区域DA可以包括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和设置在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之间的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一透射区域TA1是大部分外部入射光通过的区域,并且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是大部分外部入射光不能透射通过的区域。
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可以设置有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参考线、数据线、选通线GL以及像素P1、P2和P3。
选通线GL可以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与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和数据线交叉。
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和数据线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此时,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和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交替地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第一透射区域TA1可以设置在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和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之间。
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可以包括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和设置在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之间的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二透射区域TA2是大部分外部入射光照原样通过的区域,并且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是大多数外部入射光不能透射通过的区域。
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可以设置有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和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
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可以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从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延伸。可以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设置多条第二像素电源线。第二像素电源线的数量可以(但不限于)如图13所示。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数量可以是三条或更多条。
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被设置为与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间隔开。此时,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设置在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和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之间。
设置在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和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之间的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具有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透射区域TA1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基本相同的形状意味着平面上的形状具有相同的特性。形状的尺寸或比率可以彼此相等或不同。
例如,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透射区域TA1可以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可以具有圆角(rounded corner),但是不限于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透射区域TA2也可以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可以具有圆角。
在设置有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和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的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2可以等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1。
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和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在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中。因此,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和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等于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的宽度W2的宽度W3或比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的宽度W2窄的宽度W3。
因此,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多条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可以具有等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1的宽度W3或者比在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1窄的宽度W3。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不具有宽的宽度。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宽度W3可以被形成为等于或小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宽度W1,从而可以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获得宽的第二透射区域TA2。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形成多条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从而可以增大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总面积。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可以由多个金属层形成以增大其总面积。
具体地,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可以设置有多个金属层。例如,如图14所示,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层VDD2-1和设置在第一金属层VDD2-1上方的第二金属层VDD2-2。第一金属层VDD2-1和第二金属层VDD2-2可以彼此部分交叠,并且可以通过第四接触孔CH4彼此连接。
此时,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一金属层VDD2-1可以由低电阻的不透明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一金属层VDD2-1可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SE和漏极DE设置在同一层上。第一金属层VDD2-1可以由与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SE和漏极DE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与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SE和漏极DE同时形成。
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二金属层VDD2-2可以由低电阻的不透明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二金属层VDD2-2可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阳极辅助电极115设置在同一层上。第二金属层VDD2-2可以由与阳极辅助电极115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与阳极辅助电极115同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二金属层VDD2-2可以通过穿过第一平坦化膜PLN1的多个第四接触孔CH4连接到第一金属层VDD2-1。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由于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多条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双层,因此可以增大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总面积。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即使将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宽度W3形成为较窄,也可以防止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电阻增大。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因为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二金属层VDD2-2可以通过多个第四接触孔CH4连接到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一金属层VDD2-1,所以第一金属层VDD2-1和第二金属层VDD2-2可以稳定地彼此连接。
每条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从显示区域DA延伸,并且与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连接。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可以连接到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和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具体地,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中的每一条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从显示区域DA延伸,并且因此可以与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的一侧连接。另外,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中的每一个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从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的另一侧延伸,并且因此可以与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的一侧连接。因此,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1、另一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2和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可以彼此电连接。
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可以与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形成在同一层上。具体地,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可以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包括第一金属层VDDL-1和第二金属层VDDL-2。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的第一金属层VDDL-1可以从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一金属层VDD2-1延伸,并且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的第二金属层VDDL-2可以从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的第二金属层VDD2-2延伸。
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可以从显示区域DA延伸到仅上层VDDL-2。
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可以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从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延伸。可以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设置多条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数量可以(但不限于)如图13所示。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数量可以是三条或更多条。
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被设置为与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间隔开。此时,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设置在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和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之间。
设置在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和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之间的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具有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透射区域TA1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基本相同的形状意味着平面上的形状具有相同的特性。形状的尺寸或比率可以彼此相等或不同。
例如,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透射区域TA1可以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可以具有圆角,但是不限于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透射区域TA2也可以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可以具有圆角。
在设置有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和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的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4可以等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1。
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和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在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中。因此,如图13所示,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和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等于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的宽度W4的宽度W5或者比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的宽度W4窄的宽度W5。
因此,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多条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可以具有等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1的宽度W5或者比在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1窄的宽度W5。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不具有宽的宽度。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宽度W5可以被形成为等于或小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宽度W1,从而可以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获得宽的第二透射区域TA2。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形成多条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从而可以增大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总面积。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可以由多个金属层形成以增大其总面积。
具体地,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可以设置有多个金属层。例如,如图15所示,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层VSS2-1和设置在第一金属层VSS2-1上方的第二金属层VSS2-2。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金属层VSS2-2上方的第三金属层VSS2-3。第一金属层VSS2-1和第二金属层VSS2-2可以彼此部分交叠,并且可以通过第五接触孔CH5彼此连接。第三金属层VSS2-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二金属层VSS2-2交叠,并且可以直接与第二金属层VSS2-2相邻。
此时,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一金属层VSS2-1可以由低电阻的不透明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一金属层VSS2-1可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SE和漏极DE设置在同一层上。第一金属层VSS2-1可以由与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SE和漏极DE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与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SE和漏极DE同时形成。
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二金属层VSS2-2可以由低电阻的不透明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二金属层VSS2-2可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阳极辅助电极115设置在同一层上。第二金属层VSS2-2可以由与阳极辅助电极115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与阳极辅助电极115同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二金属层VSS2-2可以通过穿过第一平坦化膜PLN1的多个第五接触孔CH5连接到第一金属层VSS2-1。
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三金属层VSS2-3可以由低电阻的不透明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三金属层VSS2-3可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阳极电极120设置在同一层上。第三金属层VSS2-3可以由与阳极电极12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与阳极电极120同时形成。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由于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多条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中的每一条均设置有多个层,所以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总面积可以增大。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即使将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宽度W5形成为较窄,也可以防止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电阻增大。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因为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二金属层VSS2-2可以通过多个第五接触孔CH5连接到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一金属层VSS2-1,第一金属层VSS2-1和第二金属层VSS2-2可以稳定地彼此连接。
此外,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中的每一个可以通过阴极接触部分CCT与阴极电极140电连接。阴极接触部分CCT可以部分地去除堤部125并且部分地暴露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三金属层VSS2-3的上表面。阴极接触部分CCT可以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纵向暴露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三金属层VSS2-3的上表面。结果,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可以与阴极电极140具有宽的接触面积,从而稳定地连接到阴极电极140。
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中的每一个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从显示区域DA延伸,并且与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连接。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连接到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和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具体地,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中每一个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从显示区域DA延伸,并且因此可以与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的一侧连接。另外,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中的每一个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从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的另一侧延伸,并且因此可以与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的一侧连接。因此,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1、另一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2和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彼此电连接。
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与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形成在同一层上。具体地,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包括第一金属层VSSL-1和第二金属层VSSL-2。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的第一金属层VSSL-1可以从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一金属层VSS2-1延伸,并且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的第二金属层VSSL-2可以从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的第二金属层VSS2-2延伸。
如图13所示,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可以设置在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与显示区域DA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在与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交叠的区域中包括第一金属层VSSL-1和第二金属层VSSL-2中的一个。
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可以在与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交叠的区域中仅包括第一金属层VSSL-1和第二金属层VSSL-2中的第一金属层VSSL-1。此时,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可以在与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交叠的区域中仅包括第一金属层VDD2-1和第二金属层VDD2-2中的第二金属层VDD2-2,并且可以不与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电连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形成多条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并且多条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可以彼此间隔开以形成第二透射区域TA2。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形成多条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并且多条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可以彼此隔开以形成第二透射区域TA2。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因为像显示区域DA一样也将第二透射区域TA2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2中,所以可以提高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透射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和显示区域DA中可以具有相似的透射率。为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将设置在单位区域中的第一透射区域TA1的面积和设置在单位区域中的第二透射区域TA2的面积可以被设计成彼此相等。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具有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透射区域TA1的形状相同的形状。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透射区域TA2的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7可以等于第一透射区域TA1的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6。这是因为第三像素电源线VSSL与第三公共电源线VDDL之间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间隔距离等于第三像素电源线VSSL与第三公共电源线VDDL之间在显示区域DA中的间隔距离。透射区域TA1和TA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由第三像素电源线VSSL和第三公共电源线VDDL之间的间隔距离确定。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的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宽度W2可以等于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的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宽度W1。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可以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实现与显示区域DA的透射率中相似的透射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还可以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的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中包括滤色器层170。
更具体地,在第二像素电源线VDD2、第二公共电源线VSS2、第三像素电源线VDDL和第三公共电源线VSSL上方形成的滤色器CF1、CF2和CF3可以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的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中。此时,滤色器CF1、CF2和CF3可以被形成为以与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中的滤色器CF1、CF2和CF3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被图案化。
滤色器层170可以不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的第二透射区域TA2中以增强透射率。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的透射率和显示区域DA中的透射率之间的差可以被最小化。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像素电源线VDD、公共电源线VSS和参考线VREF可以仅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和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像素电源线VDD、公共电源线VSS和参考线VREF中的每一个可以被形成为双层结构,并且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中的公共电源线VSS和参考线VREF中的每一个可以与多个连接电极连接。因此,即使像素电源线VDD、公共电源线VSS和参考线VREF仅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NDA1和第二非显示区域NDA2中,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可以确保像素电源线VDD、公共电源线VSS和参考线VREF中的每一个的足够的面积并且使电阻最小化。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中,因为像素电源线VDD、公共电源线VSS和参考线VREF不设置在第三非显示区域NDA3和第四非显示区域NDA4中,可以提高第三非显示区域NDA3和第四非显示区域NDA4中的透射率。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面板110即使在第三非显示区域NDA3和第四非显示区域NDA4中也可以具有与显示区域DA的透射率类似的透射率。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上述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附图,并且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替换、修改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因此,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意在从权利要求的含义、范围和等同概念得出的所有变型或修改都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可以对根据上述详细描述的实施方式进行这些和其他改变。总而言之,在权利要求书中,不应将所使用的术语解释为将权利要求书限制为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应该解释为包括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享有的等同物的全部范围。因此,权利要求不受公开内容的限制。

Claims (21)

1.一种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设置有包括透射区域和非透射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有多个子像素;
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所述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方;
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上方;
阳极电极,所述阳极电极在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上方设置在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一个中;
堤部,所述堤部设置在所述阳极电极之间;
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阳极电极上方;以及
阴极电极,所述阴极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上方,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和所述堤部仅设置在所述非透射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和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包括与所述透射区域交叠的开口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堤部覆盖所述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的从开口区域暴露的侧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的从所述开口区域暴露的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堤部包括吸收光的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装置还包括:
封装膜,所述封装膜设置在所述阴极电极上方并且设置有至少一个无机膜和至少一个有机膜;以及
滤色器,所述滤色器设置在所述封装膜上,
其中,所述透射区域与所述滤色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透射区域与所述堤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滤色器邻接所述封装膜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装置还包括阶梯差补偿膜,所述阶梯差补偿膜设置在所述封装膜和所述阴极电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封装膜包括第一无机膜、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膜上方的有机膜以及设置在所述有机膜上方的第二无机膜,并且所述第一无机膜与所述阶梯差补偿膜邻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阶梯差补偿膜设置在所述透射区域中,并且暴露所述阴极电极的设置在所述非透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阶梯差补偿膜的上部高度与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的上部高度相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阶梯差补偿膜由与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阶梯差补偿膜由透明聚酰亚胺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无机绝缘膜是折射率大于1.8的高折射率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非透射区域包括:
多条公共电源线,所述多条公共电源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方并且在第一方向上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以及
多条像素电源线,所述多条像素电源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方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
其中,所述多条公共电源线和所述多条像素电源线交替设置,并且
其中,所述透射区域设置在所述公共电源线和所述像素电源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非透射区域还包括选通线,所述选通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方并且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从所述显示区域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被设置为与所述公共电源线和所述选通线彼此交叉的第一相交区域交叠;第三子像素,所述第三子像素被设置为与所述像素电源线和所述选通线彼此交叉的第二相交区域交叠;以及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设置在所述第一相交区域和所述第二相交区域之间并且与所述选通线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区域相邻的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第二非透射区域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非透射区域之间的第二透射区域,
所述第二非透射区域设置有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像素电源线和第二公共电源线,
所述第二像素电源线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源线二者均设置为多个,并且所述第二像素电源线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源线二者均由彼此部分交叠并且通过多个接触孔彼此连接的多个金属层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透射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电源线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源线之间,并且具有与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透射区域的形状和布置相同的形状和布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像素电源线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源线中的每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或小于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非透射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以及所述第二非透射区域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18.一种透明显示装置,该透明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设置有包括透射区域和非透射区域的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在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有多个子像素;
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方;
阳极电极,所述阳极电极在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上方设置在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一个中;
堤部,所述堤部设置在所述阳极电极之间;
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阳极电极上方;
阴极电极,所述阴极电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上方;
封装膜,所述封装膜设置在所述阴极电极上方;以及
滤色器,所述滤色器设置在所述封装膜上方并且与所述封装膜邻接,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和所述堤部仅设置在所述非透射区域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透射区域与所述滤色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透射区域与所述堤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包括与所述透射区域交叠的开口区域,并且所述堤部覆盖所述至少一个有机绝缘膜的从所述开口区域暴露的侧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透明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堤部包括吸收光的材料。
CN202011534562.6A 2019-12-30 2020-12-23 透明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1305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78572A KR20210085495A (ko) 2019-12-30 2019-12-30 투명 표시 장치
KR10-2019-0178572 2019-12-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0575A true CN113130575A (zh) 2021-07-16

Family

ID=76547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34562.6A Pending CN113130575A (zh) 2019-12-30 2020-12-23 透明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7460B2 (zh)
KR (1) KR20210085495A (zh)
CN (1) CN11313057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86336A (ko) * 2019-12-31 2021-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표시 장치
WO2022123431A1 (en) 2020-12-07 2022-06-16 Oti Lumionics Inc. Patterning a conductive deposited layer using a nucleation inhibiting coating and an underlying metallic coating
WO2023022830A1 (en) * 2021-08-20 2023-02-23 Apple Inc. Polarizer-free display
KR20230032605A (ko) 2021-08-31 2023-03-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KR20230094563A (ko) * 2021-12-21 2023-06-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75097A1 (en) * 2010-01-21 2011-07-21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20160093679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105575997A (zh) * 2014-10-30 2016-05-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基板和透明显示设备
CN110010645A (zh) * 2017-12-06 2019-07-1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85707B1 (ko) * 2016-01-29 2023-01-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595444B2 (ja) * 2016-08-31 2019-10-23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表示装置
KR102315502B1 (ko) 2017-04-14 2021-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기판
KR102296725B1 (ko) 2017-07-14 2021-08-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448068B1 (ko) 2017-12-28 2022-09-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블랙 뱅크 절연막을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10027715A (ko) * 2019-09-02 2021-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20210028296A (ko) * 2019-09-03 2021-03-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10082316A (ko) * 2019-12-24 2021-07-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75097A1 (en) * 2010-01-21 2011-07-21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20160093679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105575997A (zh) * 2014-10-30 2016-05-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基板和透明显示设备
CN110010645A (zh) * 2017-12-06 2019-07-1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37460B2 (en) 2024-03-19
KR20210085495A (ko) 2021-07-08
US20210202628A1 (en)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30575A (zh) 透明显示装置
CN113053956B (zh) 透明显示装置
US11653531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having display area including transmissive area and non-transmissive area
CN113130576B (zh) 透明显示装置
CN113035909A (zh) 透明显示装置
US11800766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20230422563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having display area including transmissive area and non-transmissive area
CN114664895A (zh) 透明显示装置
CN114551514A (zh) 透明显示装置
US20220165837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11830423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20220190059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20220190095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20220165819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20220208916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199728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CN114639701A (zh) 透明显示装置
CN114664893A (zh) 透明显示装置
CN114695462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