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7464B -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17464B
CN113117464B CN202110483028.5A CN202110483028A CN113117464B CN 113117464 B CN113117464 B CN 113117464B CN 202110483028 A CN202110483028 A CN 202110483028A CN 113117464 B CN113117464 B CN 1131174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uid pipeline
rotating wheel
fluid
wheel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30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17464A (zh
Inventor
陈柳
杨发妹
石全成
陈闯
褚于颉
邓文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4830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174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17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7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17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7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8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use as drying ag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卷纸形芯材制备而来的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一种包含该芯体的转轮型处理机、一种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方法,该卷纸形芯材包括裹卷成卷纸形的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包括楞面和底面,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楞面上设置有浆料涂覆层,浆料涂覆层上设置有硅脂涂覆层;裹卷后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的楞面背向裹卷卷心,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的瓦楞形状为三角形。该联合装置可用于室内空气除湿、有害气体消除和矿井内高含量瓦斯气体净化等,满足不同工况要求。

Description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除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现代生活和工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用于冷却。在传统的冷却除湿中,露点以下的冷却空气用于去除显负荷和潜负荷,由于去除潜负荷的触发温度较低,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浪费。因此,实现室内空调区域的温湿度独立控制是关键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水分积累或不足都会给人带来不适,并对建筑材料造成损害。空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不仅在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还对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科研设备的运作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些商用材料,如沸石和硅胶,已被纳入空调系统,但由于再生条件恶劣或工作负荷低,这些材料无法实现高性能除湿。MOF由于具有高水平的结构灵活性、超高孔隙率和温和的再生条件,使这些材料在基于吸附的应用中成为有前途的干燥剂。其中,除湿转轮在空调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除湿转轮一般分为两个区,即除湿区和再生区,通过除湿转轮的旋转,转芯中吸附材料反复经过除湿区和再生区,实现实际使用中的连续运行。
现有除湿转轮的工作区域大小固定,限制了不同环境的使用要求,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浪费。由于MOF吸附能力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因此转轮除湿对空气还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为此,引入具有高含水率、动态吸附和温和再生条件的新型干燥剂MIL-101材料应用于固体吸附装置中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该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包括转轮型处理机和转轮型热回收器,待处理流体通过转轮型处理机除湿后进入转轮型热回收器进行降温后直接送入室内,满足送风要求,室外空气经过转轮型热回收器对散热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达到再生温度,直接用于转轮型处理机内芯体的再生,节约能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由卷纸形芯材制备而来,所述卷纸形芯材包括裹卷成卷纸形的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包括楞面和底面,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楞面上设置有浆料涂覆层,所述浆料涂覆层上设置有硅脂涂覆层;
裹卷后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的楞面背向裹卷卷心;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的瓦楞形状为三角形。
上述的一种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料涂覆层中的浆料包括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硅溶胶和水;所述硅脂涂覆层中硅脂的质量为所述浆料质量的1倍~3倍;
由卷纸形芯材制备得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方法包括沿卷纸形芯材半径或直径切割所述卷纸形芯材。
上述的一种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硅溶胶和水的质量比为1:2:5;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MIL-101。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上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卷纸形芯材的制备方法,所述卷纸形芯材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硅溶胶和水混合,研磨,得到浆料;
步骤二、用沾有所述浆料的刷子对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楞面进行刷涂,干燥,得到刷涂有浆料的无机纤维纸;
步骤三、向步骤二刷涂有浆料的无机纤维纸的涂刷有浆料的面上刷涂导热硅脂,以底面为裹卷内卷面,瓦楞面为外卷面,边刷涂导热硅脂边裹卷成卷纸形,切边,封口,烘干,得到卷纸形芯材。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转轮型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
所述转轮型处理机还包括转轮型处理机壳体、中心轴、固定环套、透明盖体、隔板、第一分隔挡板、第二分隔挡板、第三分隔挡板和驱动组件;所述固定环套设置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上,所述透明盖体安装于固定环套远离转轮型处理机壳体的一侧,所述转轮型处理机壳体内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供容纳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环形仓;所述隔板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中心轴一端固定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中心处,所述中心轴另一端向透明盖体方向延伸且可伸出透明盖体;所述中心轴下部可转动地套设有连接套环,多个所述隔板沿环形仓半径方向均匀分布且所述隔板的一端均固定于连接套环上,所述隔板的另一端均固定于环形仓边缘上;
所述转轮型处理机壳体底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隔板数量相等;
所述第一分隔挡板和第三分隔挡板分别位于第二分隔挡板两侧,所述第一分隔挡板、第二分隔挡板和第三分隔挡板均位于环形仓外且紧贴环形仓边沿,所述第一分隔挡板的一端和第三分隔挡板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中心轴上,所述第二分隔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中心轴上,所述第一分隔挡板的另一端、第二分隔挡板的另一端和第三分隔挡板的另一端延伸至超出环形仓边沿;所述第一分隔挡板超出环形仓边沿的部分上、第二分隔挡板超出环形仓边沿的部分上和第三分隔挡板超出环形仓边沿的部分上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
所述第一分隔挡板和第二分隔挡板之间为处理转轮的降温区,所述第二分隔挡板和第三分隔挡板之间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所述第一分隔挡板和第三分隔挡板之间为处理转轮的处理区;
所述固定环套包括下环体和设置于下环体上的上环体,所述上环体的圆心和下环体圆心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上环体内径大于下环体内径,所述下环体固定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边沿上,所述上环体环套于第一分隔挡板、第二分隔挡板和第三分隔挡板外部,所述上环体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匹配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螺纹孔沿上环体周向均布;
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驱动用皮带和可带动驱动用皮带移动的驱动用电机,所述驱动用皮带套设于环形仓上。
上述的转轮型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型处理机还包括可供转动连接第一分隔挡板的内套管和可供转动连接第三分隔挡板的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可转动的套设于内套管外,所述内套管可转动的套设于中心轴上,所述内套管上部穿出外套管,所述内套管与外套管下部平齐且所述中心轴下部位于内套管外,所述第二分隔挡板固定于中心轴位于内套管外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分隔挡板上部固定于内套管下部,所述第三分隔挡板上部固定于外套管下部。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转轮型处理机,所述联合装置还包括转轮型热回收器和流体管道;
所述流体管道包括流体管道Ⅰ、流体管道Ⅱ和流体管道Ⅲ;所述流体管道Ⅰ与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连通,所述流体管道Ⅱ与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和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连通,所述流体管道Ⅲ与处理转轮的降温区连通;
所述流体管道Ⅰ一端为入风端,所述流体管道Ⅰ另一端为出风端,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的第一散热通口和第二散热通口均与流体管道Ⅰ连通,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再生通口和第二再生通口均与流体管道Ⅰ连通;
所述流体管道Ⅱ一端为进风侧,所述流体管道Ⅱ另一端为出风侧,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处理通口和第二处理通口均与流体管道Ⅱ连通,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的第一降温接口和第二降温接口均与流体管道Ⅱ连通;
所述流体管道Ⅲ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上,所述流体管道Ⅲ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上,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降温通口和第二降温通口均与流体管道Ⅲ连通,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降温通口靠近流体管道Ⅲ连接于流体管道Ⅱ上的一端,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二降温通口靠近流体管道Ⅲ连接于流体管道Ⅰ的一端;
所述流体管道Ⅰ上设置有再生用风机、第一风量调节阀和加热装置,所述再生用风机位于流体管道Ⅰ入风端与转轮型热回收器之间,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流体加热通路用于给流体加热通路内流体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所述流体加热通路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上且连接点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第一风量调节阀之间,所述流体加热通路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上且连接点位于第一风量调节阀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所述流体加热通路上设置有第二风量调节阀;
所述流体管道Ⅱ上设置有处理用风机、过滤器、单向控制阀、第三风量调节阀和冷却装置;所述处理用风机、过滤器和单向控制阀位于转轮型处理机和流体管道Ⅱ进风侧之间,所述过滤器位于处理用风机和单向控制阀之间,所述单向控制阀靠近转轮型处理机;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流体管道Ⅱ出风侧之间;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流体冷却用管道,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上连接有可将流体冷却用管道内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器,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上且连接点位于流体管道Ⅱ出风侧和第三风量调节阀之间,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上且连接点位于第三风量调节阀和转轮型热回收器之间,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上设置有第四风量调节阀;
所述流体管道Ⅲ上设置有蝶阀,所述蝶阀位于流体管道Ⅲ与流体管道Ⅱ的连接点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
上述的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包括上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
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还包括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和动力驱动组件,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上安装有透明上盖,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内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供放置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用于将腔体分隔成两个区域的中心隔板;所述第一散热通口和第一降温接口开设于透明上盖上,所述第二散热通口和第二降温接口对应开设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底板上;
所述中心隔板上方对应区域为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所述中心隔板下方对应区域为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
所述动力驱动组件包括动力驱动用皮带和可驱动动力驱动用皮带移动的动力驱动用电动机,所述动力驱动用皮带套设于腔体上。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应用所述联合装置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具体包括:
按照预设的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处理转轮的降温区面积调节并确定第一分隔挡板和第三分隔挡板位置,将流体管道Ⅰ的入风端和出风端均与室外连通,将流体管道Ⅱ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均与室内连通;
开启单向控制阀、蝶阀和第一风量调节阀,启动驱动用电机和动力驱动用电动机;室内的待除湿空气从流体管道Ⅱ进风侧依次经过处理用风机和过滤器后分流,一部分待除湿空气进入处理转轮的处理区进行除湿,除湿后空气进入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中进行降温;
当降温后空气符合送风要求,启动第三风量调节阀,降温后空气经流体管道Ⅱ出风侧回到室内;
当降温后空气不符合送风要求,开启第四风量调节阀,降温后空气分成两路,一路从流体冷却用管道进入冷却器进行冷却,冷却后空气与经过第三风量调节阀的空气汇合后经出风侧回到室内;
过滤器后分流后的另一部分待除湿空气经流体管道Ⅲ进入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对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同时,室外空气经流体管道Ⅰ和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对热回收转轮散热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从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流出;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满足预设再生温度时,所述室外空气直接与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室外;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未达到预设再生温度,开启第二风量调节阀,所述室外空气的一部分进入电加热器进行加热,加热后室外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与另一部分室外空气和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室外。
上述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应用所述联合装置对空气中有害气体进行脱除或进行深井煤矿瓦斯浓度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一种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由卷纸形芯材制备而来,卷纸形芯材为由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裹卷成卷纸形的卷纸形芯材,其中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包括楞面和底面,以及设置于楞面上的浆料涂覆层和硅脂涂覆层,该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具有高的水蒸汽吸附量、水热稳定性、高导热性、高吸附性,可用于有机挥发组分如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吸收,净化空气,利于循环,平衡除湿能力高达243mg/g,比传统硅胶材料的平衡除湿能力高100mg/g,再生温度低至70℃,远低于传统硅胶材料的100~120℃,可有效实现系统内部热量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转轮型处理机,包括设置有多个隔板的环形仓、透明盖体、第一分隔挡板、第二分隔挡板、第三分隔挡板、固定环套等,可根据应用需求随时调节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和处理转轮的再生区等各功能区的相对面积,满足多种工况的应用。
3、作为优选,本发明通过固定环套上的第二螺纹孔、各分隔挡板上的第一螺纹孔、内套管和外套管实现功能区相对面积的调节,无需拆卸,具有调节方便,提高转轮型处理机使用寿命的优势。
4、本发明的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中,包括转轮型处理机和转轮型热回收器,待处理流体通过转轮型处理机除湿后进入转轮型热回收器进行降温后直接送入室内,满足送风要求,室外空气经过转轮型热回收器对散热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达到再生温度,直接用于转轮型处理机内芯体的再生,节约能耗。
5、本发明提供应用上述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的方法,包括室内空气除湿、有害气体消除和矿井内高含量瓦斯气体净化等,可有效预防因瓦斯浓度超标导致的安全事故和有害气体对煤矿工人的身体伤害,便于对工业废气进行集中控制,进而减少汽车尾气或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该联合装置满足食品加工、电器等各种行业的工况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说明书附图
图1为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卷纸形芯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浆料涂覆层和硅脂涂覆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转轮型处理机的环形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转轮型处理机的透明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固定环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转轮型热回收器的腔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转轮型热回收器的透明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分隔挡板、第二分隔挡板、第三分隔挡板和中心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为中心轴、外套管和内套管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2-处理用风机; 3-过滤器; 4-单向控制阀;
14-第三风量调节阀; 131-流体冷却用管道; 28-第四风量调节阀;
6-驱动用电机; 7-驱动用皮带; 8-转轮型处理机壳体;
81-透明盖体; 82-环形仓; 83-中心轴;
301-隔板; 302-中心隔板; 41-浆料涂覆层;
42-硅脂涂覆层; 43-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
511-第二螺纹孔; 512-第一螺纹孔; 513-下环体;
514-上环体; 53-第一分隔挡板; 831-连接套环;
54-第二分隔挡板; 56-第三分隔挡板; 531-内套管;
561-外套管; 811-第一降温通口; 812-第一再生通口;
813-第一处理通口; 821-第二降温通口; 822-第二再生通口;
823-第二处理通口; 71-流体管道Ⅰ; 72-流体管道Ⅱ;
73-流体管道Ⅲ; 20-转轮型热回收器本体;
201-腔体; 202-透明上盖; 2021-第一升温接口;
2011-第二散热通口; 2022-第一降温接口;
2012-第二降温通口; 11-动力驱动用皮带; 10-动力驱动用电动机;
19-再生用风机; 23-第一风量调节阀; 24-电加热器;
241-流体加热通路; 22-第二风量调节阀; 16-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方式中的陶瓷纤维纸、硅溶胶和导热硅脂等原料均为市售可得,其中陶瓷纤维纸购买自纳博科有限公司;硅溶胶购买自青岛基亿达硅胶试剂有限公司,纯度为30%~31%;导热硅脂购买自南京盟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卷纸形芯材,所述卷纸形芯材包括裹卷成卷纸形的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包括楞面和底面,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楞面上设置有浆料涂覆层41,所述浆料涂覆层41上设置有硅脂涂覆层42;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浆料涂覆层41和硅脂涂覆层42结构如图3所示;
裹卷后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的楞面背向裹卷卷心,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的瓦楞形状为三角形。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备上述卷纸形芯材的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MIL-101、硅溶胶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2:5的比例混合,研磨,得到浆料;所述MIL-101优选比表面为288.61m2/g,微孔容积为0.031cm3/g,孔径为2.52nm,在20~50℃范围内,水蒸气在MIL-101上的扩散系数为1.71×10-10~2.41×10-10cm2/s,吸附活化能为9.71kJ/mol的MIL-101;
步骤二、用沾有所述浆料的刷子对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楞面进行刷涂,干燥,得到刷涂有浆料的无机纤维纸;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的瓦楞形状为三角形,浆料的涂刷厚度为0.20mm~0.25mm;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包括底板和三角形瓦楞,底板厚度为0.15mm~0.25mm,三角形瓦楞的高度为2mm~3mm,抗压强度为1.2KPa左右,导热系数为0.165~0.175mk/w,蓄热系数为0.73mk/w左右,密度为200±15kg/m3;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为本领域常用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其可以为经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的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
取一张平板陶瓷纤维纸经瓦楞机压制,得到楞形为V型的瓦楞陶瓷纤维纸;另取一张平板陶瓷纤维纸为底板,以所述楞形为V型的瓦楞陶瓷纤维纸为芯纸板,经成型模具压制,得到瓦楞形状为三角形的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的瓦楞面且背向底板的一面为楞面,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的底板且背向芯纸板的一面为底面;
步骤三、向步骤二刷涂有浆料的无机纤维纸的涂刷有浆料的面上刷涂导热硅脂,以底面为裹卷内卷面,瓦楞面为外卷面,边刷涂导热硅脂边裹卷成卷纸形,至预设厚度,切掉多余无机纤维纸,封口,于60℃烘干箱中烘干48h,得到卷纸形芯材;所述预设厚度与转轮型处理装置芯体用腔体的直径相等;所述导热硅脂的型号为ZF-13,导热系数在13.5W/m·K左右;刷涂所用导热硅脂的质量为刷涂所用浆料质量的1倍~3倍。
作为优选,转轮型处理机用卷纸形芯材中,刷涂所用导热硅脂的质量为刷涂所用浆料质量的3倍,转轮型热回收器用卷纸形芯材中,刷涂所用导热硅脂的质量为刷涂所用浆料质量的1倍。
实施例2
如图4~6、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有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转轮型处理机,所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经实施例1所示卷纸形芯材制备而来;
所述转轮型处理机包括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中心轴83、固定环套、透明盖体81、隔板301、第一分隔挡板53、第二分隔挡板54、第三分隔挡板56和驱动组件;所述固定环套设置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上,所述透明盖体81安装于固定环套远离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的一侧,所述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内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供容纳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环形仓82;所述隔板301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中心轴83一端固定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中心处,所述中心轴83另一端向透明盖体81方向延伸且可伸出透明盖体81;所述中心轴83下部可转动地套设有连接套环831,多个所述隔板301沿环形仓82半径方向均匀分布且所述隔板301的一端均固定于连接套环831上,所述隔板301的另一端均固定于环形仓82边缘上;作为优选,所述隔板301的数量为12个,相邻隔板301所形成的夹角为30°;所述隔板301与环形仓82高度相等;
所述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底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隔板301数量相等;第一分隔挡板53、第二分隔挡板54和第三分隔挡板56位置确定后,将对应处理转轮的降温区的所述通孔经管道连通后形成第二降温通口821,将对应处理转轮的再生区的所述通孔经管道连通后形成第二再生通口822,将对应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的所述通孔经管道连通后形成第二处理通口823;
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三分隔挡板56分别位于第二分隔挡板54两侧,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第二分隔挡板54和第三分隔挡板56均位于环形仓82外且紧贴环形仓82边沿,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的一端和第三分隔挡板56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中心轴83上,所述第二分隔挡板5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中心轴83上,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的另一端、第二分隔挡板54的另一端和第三分隔挡板56的另一端延伸至超出环形仓82边沿;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超出环形仓82边沿的部分上、第二分隔挡板54超出环形仓82边沿的部分上和第三分隔挡板56超出环形仓82边沿的部分上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12;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第二分隔挡板54和第三分隔挡板56靠近透明盖体81的一侧紧贴透明盖体81,所述透明盖体81上开设有可供穿过中心轴83的通孔;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的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12的端部、第二分隔挡板54的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12的端部和第三分隔挡板56的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12的端部与固定环套内壁形状匹配;
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二分隔挡板54之间为处理转轮的降温区,所述第二分隔挡板54和第三分隔挡板56之间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三分隔挡板56之间为处理转轮的处理区;
所述透明盖体81对应所述处理转轮的降温区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降温通口811,所述透明盖体81对应所述处理转轮的再生区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再生通口812;所述透明盖体81对应所述处理转轮的处理区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处理通口813;
所述固定环套包括下环体513和设置于下环体513上的上环体514,所述上环体514的圆心和下环体513圆心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上环体514内径大于下环体513内径,所述下环体513固定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边沿上,所述上环体514环套于第一分隔挡板53、第二分隔挡板54和第三分隔挡板56外部,所述上环体514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512匹配的第二螺纹孔511,所述第二螺纹孔5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螺纹孔511沿上环体514周向均布;所述下环体513固定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边沿上,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或胶接;所述上环体514远离下环体513的一侧沿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透明盖体81上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凹槽匹配的环形凸台;
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驱动用皮带7和可带动驱动用皮带7移动的驱动用电机6,所述驱动用皮带7套设于环形仓82上;所述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上开设有供所述驱动用皮带7穿出的皮带穿出孔;
进一步的,所述转轮型处理机还包括可供转动连接第一分隔挡板53的内套管531和可供转动连接第三分隔挡板56的外套管561,所述外套管561可转动的套设于内套管531外,所述内套管531可转动的套设于中心轴83上,所述内套管531上部穿出外套管561,所述内套管531与外套管561下部平齐且所述中心轴83下部位于内套管531外,所述第二分隔挡板54固定于中心轴83位于内套管531外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上部固定于内套管531下部,所述第三分隔挡板56上部固定于外套管561下部;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下部、第二分隔挡板54下部和第三分隔挡板56下部平齐;
利用实施例1的卷纸形芯材制备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方法,包括沿卷纸形芯材半径或直径切割所述卷纸形芯材,具体包括:
在卷纸形芯材中心处切割出供中心轴83穿出的切孔,按照隔板301隔出的形状,沿卷纸形芯材半径切割实施例1所述卷纸形芯材,得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将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依次装入环形仓82;卷纸形芯材的高度与隔板301高度相等,以使装入环形仓82后芯体与隔板301处于同一平面上;环形仓82内的切割后芯材为层叠型结构,待处理气体沿垂直于层叠型切割后芯材对称轴方向进入,气体分散到层叠型切割后芯材表面后进入层叠型切割后芯材中。
本实施例的转轮型处理机,除湿率高达243mg/g,比传统芯材用硅胶材料的平衡除湿能力高100mg/g。
实施例3
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有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转轮型热回收器,所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经实施例1所示卷纸形芯材制备而来;
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包括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和动力驱动组件,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上安装有透明上盖202,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内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供放置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腔体201,所述腔体201内设置有用于将腔体201分隔成两个区域的中心隔板302;所述透明上盖202上开设有第一散热通口2021和第一降温接口2022,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底板上对应开设有第二散热通口2011和第二降温接口2012;
所述中心隔板302上方对应区域为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所述中心隔板302下方对应区域为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两个所述区域的形状和容积均相同;
所述动力驱动组件包括动力驱动用皮带11和可驱动动力驱动用皮带11移动的动力驱动用电动机10,所述动力驱动用皮带11套设于腔体201上;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上开设有供动力驱动用皮带11穿出的穿出通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实施例1的卷纸形芯材制备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方法,包括沿卷纸形芯材直径切割所述卷纸形芯材,具体包括:
按照中心隔板302隔出的形状,沿卷纸形芯材直径切割实施例1的卷纸形芯材,得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将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分别装入腔体201;卷纸形芯材的高度与中心隔板302高度相等,以使装入腔体201后芯体与中心隔板302处于同一平面上。
本实施例的转轮型热回收器热回收效率高达77%,其中,风阻为203Pa。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所述联合装置包括实施例2的转轮型处理机、实施例3的转轮型热回收器和流体管道;
所述流体管道包括流体管道Ⅰ71、流体管道Ⅱ72和流体管道Ⅲ73;所述流体管道Ⅰ71与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连通,所述流体管道Ⅱ72与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和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连通,所述流体管道Ⅲ73与处理转轮的降温区连通;
所述流体管道Ⅰ71一端为入风端,所述流体管道Ⅰ71另一端为出风端,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的第一散热通口2021和第二散热通口2011均与流体管道Ⅰ71连通,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再生通口812和第二再生通口822均与流体管道Ⅰ71连通,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的第二散热通口2011靠近流体管道Ⅰ71入风端,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再生通口812靠近流体管道Ⅰ71出风端;
所述流体管道Ⅱ72一端为进风侧,所述流体管道Ⅱ72另一端为出风侧,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处理通口813和第二处理通口823均与流体管道Ⅱ72连通,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的第一降温接口2022和第二降温接口2012均与流体管道Ⅱ72连通;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处理通口813靠近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的第二降温接口2012靠近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
所述流体管道Ⅲ73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72上,所述流体管道Ⅲ73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71上,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降温通口811和第二降温通口821均与流体管道Ⅲ73连通,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降温通口811靠近流体管道Ⅲ73连接于流体管道Ⅱ72上的一端,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二降温通口821靠近流体管道Ⅲ73连接于流体管道Ⅰ71的一端;
所述流体管道Ⅰ71上设置有再生用风机19、第一风量调节阀23和加热装置,所述再生用风机19位于流体管道Ⅰ71入风端与转轮型热回收器之间,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23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流体加热通路241用于给流体加热通路241内流体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24,所述流体加热通路241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71上且连接点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第一风量调节阀23之间,所述流体加热通路241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71上且连接点位于第一风量调节阀23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所述流体加热通路241上设置有第二风量调节阀22;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第二风量调节阀22为顺开式风量调节阀;
所述流体管道Ⅱ72上设置有处理用风机2、过滤器3、单向控制阀4、第三风量调节阀14和冷却装置;所述处理用风机2、过滤器3和单向控制阀4位于转轮型处理机和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之间,所述过滤器3位于处理用风机2和单向控制阀4之间,所述单向控制阀4靠近转轮型处理机;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14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之间;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流体冷却用管道131,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131上连接有可将流体冷却用管道131内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3,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131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72上且连接点位于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和第三风量调节阀14之间,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131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72上且连接点位于第三风量调节阀14和转轮型热回收器之间,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131上设置有第四风量调节阀28;所述过滤器3为玻纤滤筒过滤器;第三风量调节阀14为对开式风量调节阀;
所述流体管道Ⅲ73上设置有蝶阀16,所述蝶阀16位于流体管道Ⅲ73与流体管道Ⅱ72的连接点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施例3的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的应用方法,所述应用方法为应用所述联合装置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包括:按照预设的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处理转轮的降温区面积调节并确定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三分隔挡板56位置,比如可以为将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处理转轮的降温区面积比确定为8:2:2;将流体管道Ⅰ71的入风端和出风端均与室外连通,将流体管道Ⅱ72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均与室内连通;
以流量比为8:2旋拧单向控制阀4和蝶阀16,打开第一风量调节阀23,启动驱动用电机6和动力驱动用电动机10;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转轮型除湿机转轮转速为7r/h~10r/h,转轮型热热回收器的转轮转速为4r/h~6r/h;
室内的待除湿空气从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依次经过处理用风机2和过滤器3后分流,80%流量的待除湿空气进入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三分隔挡板56和第一分隔挡板53之间的处理转轮的处理区进行除湿,除湿后空气进入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中进行降温,当降温后空气符合送风要求,启动第三风量调节阀14,降温后空气经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回到室内;当降温后空气不符合送风要求,开启第四风量调节阀28,使降温后空气分成两路,一路从流体冷却用管道131进入冷却器13进行冷却,冷却后空气与经过第三风量调节阀14的空气汇合后经出风侧回到室内;判定降温后空气是否符合送风要求可以为本领域常用判定方法,比如可以为通过在流体管道Ⅱ72上加装温湿度传感器和与温湿度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进行判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四风量调节阀28可以为手动或者自动,比如可以将第四风量调节阀28连接于上述连接有温湿度传感器的控制器上;
另外20%的待除湿空气经流体管道Ⅲ73进入转轮型处理机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二分隔挡板54之间的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对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71,同时,室外空气经流体管道Ⅰ71和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对热回收转轮散热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从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流出;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满足预设再生温度时,所述室外空气直接与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室外;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未达到预设再生温度,开启第二风量调节阀22,所述室外空气的一部分进入电加热器24进行加热,加热后室外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71,与另一部分室外空气和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室外。
判定热放散后室外空气是否满足预设再生温度的方法可以为本领域常用方法,比如可以为在流体管道Ⅰ71上加装温度传感器合温度采集控制器。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施例3的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的应用方法,所述应用方法为应用所述联合装置进行空气中有害气体脱除,包括:按照预设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处理转轮的降温区面积调节并确定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三分隔挡板56位置,比如可以为将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处理转轮的降温区面积确定为8:3:1;流体管道Ⅰ71入风端和出风端均与室外连通,将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和出风侧均与充满待清除有害气体的室内连通;
以流量比为9:1旋拧单向控制阀4和蝶阀16,打开第一风量调节阀23,启动驱动用电机6和动力驱动用电动机10;待清除有害气体经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依次经过处理用风机2和过滤器3后分流;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转轮型除湿机转轮转速为7r/h~10r/h,转轮型热热回收器的转轮转速为4r/h~6r/h;
90%流量的待清除有害气体进入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三分隔挡板56和第一分隔挡板53之间进行处理,进入处理转轮的处理区中的气体经涂覆层吸附,有害气体颗粒嵌固于芯体中,同时导热硅脂吸收热量,被处理后空气进入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进行降温,当降温后空气符合送风要求,启动第三风量调节阀14,降温后空气经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回到室内;当降温后空气不符合送风要求,开启第四风量调节阀28,使降温后空气分成两路,一路从流体冷却用管道131进入冷却器13进行冷却,冷却后空气与经过第三风量调节阀14的空气汇合后经出风侧回到室内;
另外10%流量的待清除有害气体经流体管道Ⅲ73进入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对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71,同时,室外空气经流体管道Ⅰ71和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对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从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流出;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满足预设再生温度时,所述室外空气直接与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室外;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未达到预设再生温度,开启第二风量调节阀22,所述室外空气的一部分进入电加热器24进行加热,加热后室外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71,与另一部分室外空气和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室外。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施例3的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的应用方法,所述应用方法为应用所述联合装置进行深井煤矿瓦斯浓度控制,包括:按照预设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处理转轮的降温区面积调节并确定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三分隔挡板56位置,比如可以为将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处理转轮的降温区面积确定为6:2:4;流体管道Ⅰ71的入风端和出风端均与深井煤矿矿外连通,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和出风侧均与深井煤矿矿内连通;
以流量比为8:2旋拧单向控制阀4和蝶阀16,打开第一风量调节阀23,启动驱动用电机6和动力驱动用电动机10;高瓦斯含量气体经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依次经过处理用风机2和过滤器3后分流;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转轮型除湿机转轮转速为7r/h~10r/h,转轮型热热回收器的转轮转速为4r/h~6r/h;
80%流量的高瓦斯含量气体进入处理转轮的处理区,气体中的瓦斯经涂覆层吸附,瓦斯颗粒嵌固于芯体中,同时导热硅脂吸收热量,处理后气体进入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进行降温,当降温后气体符合送风要求,启动第三风量调节阀14,降温后气体经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回到矿内;当降温后气体不符合送风要求,开启第四风量调节阀28,使降温后气体分成两路,一路从流体冷却用管道131进入冷却器13进行冷却,冷却后气体与经过第三风量调节阀14的气体汇合后经出风侧回到矿内;
另外20%流量的高瓦斯含量气体经流体管道Ⅲ73进入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对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矿内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71,同时,矿外空气经流体管道Ⅰ71和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对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了芯体热量的矿外空气从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流出;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矿外空气满足预设再生温度,所述矿外空气直接与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矿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矿外;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矿外空气未达到预设再生温度,开启第二风量调节阀22,所述矿外空气的一部分进入电加热器24进行加热,加热后矿外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71,与另一部分矿外空气和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矿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排出矿外。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由卷纸形芯材制备而来,所述卷纸形芯材包括裹卷成卷纸形的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包括楞面和底面,所述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楞面上设置有浆料涂覆层(41),所述浆料涂覆层(41)上设置有硅脂涂覆层(42);
裹卷后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的楞面背向裹卷卷心;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的瓦楞形状为三角形;
所述浆料涂覆层(41)中的浆料包括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硅溶胶和水;所述硅脂涂覆层(42)中硅脂的质量为所述浆料质量的1倍~3倍;
由卷纸形芯材制备得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方法包括沿卷纸形芯材半径或直径切割所述卷纸形芯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硅溶胶和水的质量比为1:2:5;所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MIL-101。
3.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卷纸形芯材的制备方法,所述卷纸形芯材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硅溶胶和水混合,研磨,得到浆料;
步骤二、用沾有所述浆料的刷子对单面瓦楞状无机纤维纸(43)楞面进行刷涂,干燥,得到刷涂有浆料的无机纤维纸;
步骤三、向步骤二刷涂有浆料的无机纤维纸的涂刷有浆料的面上刷涂导热硅脂,以底面为裹卷内卷面,瓦楞面为外卷面,边刷涂导热硅脂边裹卷成卷纸形,切边,封口,烘干,得到卷纸形芯材。
4.一种转轮型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
所述转轮型处理机还包括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中心轴(83)、固定环套、透明盖体(81)、隔板(301)、第一分隔挡板(53)、第二分隔挡板(54)、第三分隔挡板(56)和驱动组件;所述固定环套设置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上,所述透明盖体(81)安装于固定环套远离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的一侧,所述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内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供容纳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环形仓(82);所述隔板(301)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中心轴(83)一端固定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中心处,所述中心轴(83)另一端向透明盖体(81)方向延伸且可伸出透明盖体(81);所述中心轴(83)下部可转动地套设有连接套环(831),多个所述隔板(301)沿环形仓(82)半径方向均匀分布且所述隔板(301)的一端均固定于连接套环(831)上,所述隔板(301)的另一端均固定于环形仓(82)边缘上;
所述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底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隔板(301)数量相等;
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三分隔挡板(56)分别位于第二分隔挡板(54)两侧,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第二分隔挡板(54)和第三分隔挡板(56)均位于环形仓(82)外且紧贴环形仓(82)边沿,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的一端和第三分隔挡板(56)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中心轴(83)上,所述第二分隔挡板(5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中心轴(83)上,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的另一端、第二分隔挡板(54)的另一端和第三分隔挡板(56)的另一端延伸至超出环形仓(82)边沿;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超出环形仓(82)边沿的部分上、第二分隔挡板(54)超出环形仓(82)边沿的部分上和第三分隔挡板(56)超出环形仓(82)边沿的部分上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12);
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二分隔挡板(54)之间为处理转轮的降温区,所述第二分隔挡板(54)和第三分隔挡板(56)之间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三分隔挡板(56)之间为处理转轮的处理区;
所述固定环套包括下环体(513)和设置于下环体(513)上的上环体(514),所述上环体(514)的圆心和下环体(513)圆心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上环体(514)内径大于下环体(513)内径,所述下环体(513)固定于转轮型处理机壳体(8)边沿上,所述上环体(514)环套于第一分隔挡板(53)、第二分隔挡板(54)和第三分隔挡板(56)外部,所述上环体(514)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512)匹配的第二螺纹孔(511),所述第二螺纹孔(5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螺纹孔(511)沿上环体(514)周向均布;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用皮带(7)和可带动驱动用皮带(7)移动的驱动用电机(6),所述驱动用皮带(7)套设于环形仓(8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轮型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型处理机还包括可供转动连接第一分隔挡板(53)的内套管(531)和可供转动连接第三分隔挡板(56)的外套管(561),所述外套管(561)可转动的套设于内套管(531)外,所述内套管(531)可转动的套设于中心轴(83)上,所述内套管(531)上部穿出外套管(561),所述内套管(531)与外套管(561)下部平齐且所述中心轴(83)下部位于内套管(531)外,所述第二分隔挡板(54)固定于中心轴(83)位于内套管(531)外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分隔挡板(53)上部固定于内套管(531)下部,所述第三分隔挡板(56)上部固定于外套管(561)下部。
6.一种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4所述转轮型处理机,所述联合装置还包括转轮型热回收器和流体管道;
所述流体管道包括流体管道Ⅰ(71)、流体管道Ⅱ(72)和流体管道Ⅲ(73);所述流体管道Ⅰ(71)与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连通,所述流体管道Ⅱ(72)与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和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连通,所述流体管道Ⅲ(73)与处理转轮的降温区连通;
所述流体管道Ⅰ(71)一端为入风端,所述流体管道Ⅰ(71)另一端为出风端,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的第一散热通口(2021)和第二散热通口(2011)均与流体管道Ⅰ(71)连通,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再生通口(812)和第二再生通口(822)均与流体管道Ⅰ(71)连通;
所述流体管道Ⅱ(72)一端为进风侧,所述流体管道Ⅱ(72)另一端为出风侧,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处理通口(813)和第二处理通口(823)均与流体管道Ⅱ(72)连通,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的第一降温接口(2022)和第二降温接口(2012)均与流体管道Ⅱ(72)连通;
所述流体管道Ⅲ(73)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72)上,所述流体管道Ⅲ(73)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71)上,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降温通口(811)和第二降温通口(821)均与流体管道Ⅲ(73)连通,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一降温通口(811)靠近流体管道Ⅲ(73)连接于流体管道Ⅱ(72)上的一端,所述转轮型处理机的第二降温通口(821)靠近流体管道Ⅲ(73)连接于流体管道Ⅰ(71)的一端;
所述流体管道Ⅰ(71)上设置有再生用风机(19)、第一风量调节阀(23)和加热装置,所述再生用风机(19)位于流体管道Ⅰ(71)入风端与转轮型热回收器之间,所述第一风量调节阀(23)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流体加热通路(241)和用于给流体加热通路(241)内流体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24),所述流体加热通路(241)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71)上且连接点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第一风量调节阀(23)之间,所述流体加热通路(241)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Ⅰ(71)上且连接点位于第一风量调节阀(23)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所述流体加热通路(241)上设置有第二风量调节阀(22);
所述流体管道Ⅱ(72)上设置有处理用风机(2)、过滤器(3)、单向控制阀(4)、第三风量调节阀(14)和冷却装置;所述处理用风机(2)、过滤器(3)和单向控制阀(4)位于转轮型处理机和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之间,所述过滤器(3)位于处理用风机(2)和单向控制阀(4)之间,所述单向控制阀(4)靠近转轮型处理机;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14)位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和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之间;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流体冷却用管道(131),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131)上连接有可将流体冷却用管道(131)内流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3),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131)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72)上且连接点位于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和第三风量调节阀(14)之间,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131)另一端连接于流体管道Ⅱ(72)上且连接点位于第三风量调节阀(14)和转轮型热回收器之间,所述流体冷却用管道(131)上设置有第四风量调节阀(28);
所述流体管道Ⅲ(73)上设置有蝶阀(16),所述蝶阀(16)位于流体管道Ⅲ(73)与流体管道Ⅱ(72)的连接点和转轮型处理机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
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还包括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和动力驱动组件,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上安装有透明上盖(202),所述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内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供放置转轮型处理装置用芯体的腔体(201),所述腔体(201)内设置有用于将腔体(201)分隔成两个区域的中心隔板(302);第一散热通口(2021)和第一降温接口(2022)开设于透明上盖(202)上,第二散热通口(2011)和第二降温接口(2012)对应开设于转轮型热回收器壳体(20)底板上;
所述中心隔板(302)上方对应区域为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所述中心隔板(302)下方对应区域为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
所述动力驱动组件包括动力驱动用皮带(11)和可驱动动力驱动用皮带(11)移动的动力驱动用电动机(10),所述动力驱动用皮带(11)套设于腔体(201)上。
8.一种应用权利要求7所述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应用所述联合装置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具体包括:
按照预设的处理转轮的处理区、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和处理转轮的降温区面积调节并确定第一分隔挡板(53)和第三分隔挡板(56)位置,将流体管道Ⅰ(71)的入风端和出风端均与室外连通,将流体管道Ⅱ(72)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均与室内连通;
开启单向控制阀(4)、蝶阀(16)和第一风量调节阀(23),启动驱动用电机(6)和动力驱动用电动机(10);室内的待除湿空气从流体管道Ⅱ(72)进风侧依次经过处理用风机(2)和过滤器(3)后分流,一部分待除湿空气进入处理转轮的处理区进行除湿,除湿后空气进入热回收转轮的降温区中进行降温;
当降温后空气符合送风要求,启动第三风量调节阀(14),降温后空气经流体管道Ⅱ(72)出风侧回到室内;
当降温后空气不符合送风要求,开启第四风量调节阀(28),降温后空气分成两路,一路从流体冷却用管道(131)进入冷却器(13)进行冷却,冷却后空气与经过第三风量调节阀(14)的空气汇合后经出风侧回到室内;
过滤器(3)后分流后的另一部分待除湿空气经流体管道Ⅲ(73)进入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对处理转轮的降温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71),同时,室外空气经流体管道Ⅰ(71)和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对热回收转轮散热区内芯体进行降温,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从热回收转轮的散热区流出;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满足预设再生温度时,所述室外空气直接与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室外;
当吸收了芯体热量的室外空气未达到预设再生温度,开启第二风量调节阀(22),所述室外空气的一部分进入电加热器(24)进行加热,加热后室外空气汇入流体管道Ⅰ(71),与另一部分室外空气和吸收所述芯体热量的室内空气汇合进入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对处理转轮的再生区内芯体进行再生,再生后空气经出风端排出室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应用所述联合装置对空气中有害气体进行脱除或进行深井煤矿瓦斯浓度控制。
CN202110483028.5A 2021-04-30 2021-04-30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Active CN1131174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3028.5A CN113117464B (zh) 2021-04-30 2021-04-30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3028.5A CN113117464B (zh) 2021-04-30 2021-04-30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7464A CN113117464A (zh) 2021-07-16
CN113117464B true CN113117464B (zh) 2022-12-09

Family

ID=76780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3028.5A Active CN113117464B (zh) 2021-04-30 2021-04-30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1746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61101B (en) * 2009-01-12 2012-04-0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or desorbtion
CN205815424U (zh) * 2016-07-05 2016-12-21 中微惠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Voc气体处理系统及其腔体
CN106943843A (zh) * 2017-03-24 2017-07-14 佛山市南海依泰科空气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吸附转轮体及其制备方法与设备
CN210463338U (zh) * 2019-09-12 2020-05-05 正当红环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节能转轮除湿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7464A (zh) 2021-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91616A (en) Method of dehumidification
JP6605548B2 (ja) 換気空調装置
US4341539A (en) Thermally regenerative desiccant element
CN105674436A (zh) 一种高压柜低露点正压送风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CN103096996B (zh) 改进用于低湿应用的干燥剂除湿装备的性能的系统和方法
CN103196188A (zh) 一种转轮除湿装置
CN113117464B (zh) 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减焓固体吸附及热回收联合装置及应用
CN103140273B (zh) 除湿器和除湿方法
CN111457514A (zh) 一种可利用冷却塔冬季供冷的节能恒温控湿空调系统及控温除湿方法
CN208032260U (zh) 一种吸附式除湿转轮
CN212108865U (zh) 一种用于精密铸造制壳干燥的节能恒温控湿空调系统
JP5420375B2 (ja) 除湿装置
CN111457513A (zh) 一种用于精密铸造制壳干燥的节能恒温控湿空调系统及控温除湿方法
CN104645791A (zh) 通电直热再生式压缩空气干燥装置及除湿再生单元
JP2971217B2 (ja) 全熱交換器用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CN212157493U (zh) 一种可利用冷却塔冬季供冷的节能恒温控湿空调系统
CN203190534U (zh) 一种转轮除湿装置
CN115814577A (zh) 一种硅胶转轮以及硅胶转轮除湿机
CN110186122A (zh) 叉流式恒温除湿装置
CN116293962A (zh) 一种旋转式涂层除湿系统
JPS63264125A (ja) 乾式除湿材
CN209934429U (zh) 一种硅胶转轮
JP2009083851A (ja) 小型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JP4565111B2 (ja) 流動層型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
CN202769842U (zh) 一种低温低湿转轮除湿专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