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3439A -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93439A
CN113093439A CN202110442355.6A CN202110442355A CN113093439A CN 113093439 A CN113093439 A CN 113093439A CN 202110442355 A CN202110442355 A CN 202110442355A CN 113093439 A CN113093439 A CN 1130934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m layer
fluorescent particles
backlight modul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423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4235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934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93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934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9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lor mixing, e.g. whi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光学膜层,设置于背光源上,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以及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用于将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通过采用辅助荧光粒子降低背光源在产品表面出射光中蓝光的强度占比,达到优化的网格不均指标,改善了具有频率模式的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时造成的网格不均问题,有利于直接应用于传统产品,尽可能利用且不改变传统工艺,能够直接应用于现有产线,降低了产品升级的难度及成本;有利于提供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的稳定性较好的背光模组;还有利于在简单改进后弥补传统产品不足,提升产品良率。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面板在采用具有频率模式例如脉冲宽度调制模式(Pulse WidthModulation,PWM)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时,例如 采用直下式Mini-LED(迷你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时,显示画面会出现不同 程度的网格(Grid)状不均匀纹(mura,于显示器领域指显示器亮度不均匀,造 成各种痕迹现象)亦称网格不均,较为严重时人眼能够辨识,将直接影响成品 的画面显示质量,且蓝画面最为明显,蓝色较多的画面亦较为明显;亦即会导 致网格不均,衡量网格状不均匀纹轻重程度的参数为网格不均指标(Grid Mura Index,GMI),其主要是用来判断显示模块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的稳定性。
以采用蓝光Mini-LED作为光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 为例,其通过光学膜层即功能薄膜中的光转换层(Super Conversion Sheet,SCS) 转换为白光。利用强度较高的蓝光,激发光转换层中的发光粒子实现光致发光 进而得到红、绿光,最终配合蓝光混为白光;再通过增光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层将光转换层出射的大视角发散光聚集在较小的角度 范围内出射,从而增加正视角的亮度。增光膜层包括基质层及棱镜层,且棱镜 层位于基质层上;光线在增光膜层通过重复反射,约50%的入射光会被反射回 去再利用,部分折射光被损耗,其中的正视角折射光的出射角范围约为70°。
但是,网格不均问题造成最终画面的出光强度存在差异,且在工艺及供应 均已成熟的前提下,大规模改变工艺则需要面临成本问题及供应链问题,且供 应链问题会进一步加剧成本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以及
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 转换得到目标光线。
上述背光模组,通过采用辅助荧光粒子降低背光源在产品表面出射光中蓝 光的强度占比,达到优化的网格不均指标,改善了具有频率模式的发光二极管 作为背光源时造成的网格不均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应用于传统产品,尽可 能利用且不改变传统工艺,能够直接应用于现有产线,降低了产品升级的难度 及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提供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的稳定性较好的背光模组; 再一方面有利于在简单改进后弥补传统产品不足,提升产品良率。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根据目标比例 设置,所述目标比例根据采用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之前对于所述背光源及所述光 学膜层的整体测试,所获得的光学波长稳定性指标而确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的光转换 层;所述光转换层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以得到混色白光;所述增 光膜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层设有第一荧光粒子及第二荧光粒子; 所述第一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 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二色光;所述目标光线为第 三色光;所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色光、所述第三色光与所述蓝光具有相异波 长或相异波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光及所述第二色光分别为红光及绿光中 的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光为红光;所述第二色光为绿光;所述 第三色光为黄光或白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为Mini-LED;及/或,所述发光二极 管排列形成矩阵,所述矩阵的每一阵元具有N颗发光二极管,N为大于1的自 然数且所述阵元的间距为0.45毫米至0.55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位置仅对应部分所述矩阵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矩阵的每一阵 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4或其倍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以涂覆方式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 的棱镜层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的沟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位于所述增光膜层的基质层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确定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
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
将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背光源上,其中,所述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 发光二极管,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 标光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以涂覆方式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 的棱镜层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的沟槽中;或者,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位于所述增 光膜层的基质层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 组上的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 色发光二极管;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 以及,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中,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 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 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荧光粒子吸收率曲线的示意图。
图2为网格不均指标与发光二极管波段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的分布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辅助荧光粒子配合图11所示发光二极管的分布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配合发光二极管的分布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矩阵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矩阵的阵元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阵元的尺寸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背光源100、光转换层200、增光膜层300、导光层400、光学膜层500;
发光二极管110、蓝光120、发光矩阵单元130、第一间距140、基质层310、 棱镜层320、辅助荧光粒子330、荧光矩阵单元350、第二间距360、白光410;
直径D、中心距W、第一尺寸D1、第二尺寸D2、第三尺寸D3、第四尺寸 D4、第五尺寸D5、第六尺寸D6、第七尺寸D7、第八尺寸D8、第九尺寸D9、 第十尺寸D10、第十一尺寸D11;
第一Mini-LED 111、第二Mini-LED 112、第三Mini-LED 113、第四Mini-LED 11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 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 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 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 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 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 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 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 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 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 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 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 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 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除非另有定义, 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 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 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中发现由于荧光粒子对LED的吸收率在不同波段 具有差异性,如图1所示,采用Eu2+激活的碱土金属卤磷酸盐即SGS (SrGa2S4:Eu2+)形成的绿色荧光粒子吸收率曲线610,及采用Mn4+激活的氟硅酸 钾形成的红色荧光粒子吸收率曲线620,在波长451纳米处兼顾了绿色荧光粒子 吸收率及红色荧光粒子吸收率,故为最佳吸收波长。进行网格不均指标测试, 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波长区段对应网格不均指标如图2所示,网格不均指标越小 则表示显示器亮度越均匀,在最佳吸收波长邻近区间即发光二极管波段为450 至451纳米及451至452納米處,網格不均指標最小,顯示器亮度最均勻,相 應藍光比例較低,其兩側位置的出光強度逐步增強。亦即,當出射光藍光占比 相對較弱時網格不均指標最佳,因此可通過降低出射光藍光占比進而達到優化 的網格不均指標水準,即改善網格狀不均問題。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 蓝色发光二极管;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 层;以及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 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上述背光模组,通过采用辅助荧光粒子降低背光源在 产品表面出射光中蓝光的强度占比,达到优化的网格不均指标,改善了具有频 率模式的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时造成的网格不均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应 用于传统产品,尽可能利用且不改变传统工艺,能够直接应用于现有产线,降 低了产品升级的难度及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提供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的稳 定性较好的背光模组;再一方面有利于在简单改进后弥补传统产品不足,提升 产品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 部结构;即,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如图3所示,辅助荧光粒 子330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300,所述增光膜层300设有基质层310及位 于基质层310上的棱镜层3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质层310采用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制得,棱镜层320采用丙烯酸 树脂(acrylic resin)制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辅助荧光粒子330 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300,包括辅助荧光粒子330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300上, 辅助荧光粒子330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300中,辅助荧光粒子330设置于所述 增光膜层300中及所述增光膜层300上。即辅助荧光粒子330相对于增光膜层 300具有三种位置状态,位于增光膜层中、位于增光膜层上或者位于增光膜层中 及上。
为了进行三基色配出白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层设有第一 荧光粒子及第二荧光粒子;所述第一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 换得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 二色光;所述目标光线为第三色光;所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色光、所述第三 色光与所述蓝光具有相异波长或相异波段。即所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色光、 所述第三色光与所述蓝光的颜色不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荧光粒 子为粉状,即第一荧光粉,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在其中一个实施 例中,所述第一色光及所述第二色光分别为红光及绿光中的一种;即所述第一荧光粒子及所述第二荧光粒子分别用于转换得到红光及绿光中的一种。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光为到红光;所述第二色光为绿光;所述第三色光 为黄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光为红光;所述第二色光为绿光; 所述第三色光为白光。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色光为红光 配合绿光所形成的黄光。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荧光粒子 为采用Mn4+激活的氟硅酸钾形成的红色荧光粒子,所述第二荧光粒子为采用 Eu2+激活的碱土金属卤磷酸盐;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层 中的所述第一荧光粒子与所述第二荧光粒子的浓度比例为:(17%±0.5%): (27%±0.5%)。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供均匀出射的光线,避免出现肉眼可辨 识的网格状不均匀纹。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采 用所述第一荧光粒子配合所述第二荧光粒子组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 增光膜层的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中,所述第一荧光粒子与所述第二荧光粒子的浓 度比例为(5.1%±0.05%):(4.8%±0.05%);其中,所述第一荧光粒子为采用Mn4+激活的氟硅酸钾形成的红色荧光粒子,所述第二荧光粒子为采用Eu2+激活的碱 土金属卤磷酸盐;其余辅助荧光粒子以此类推,总的设计原则是适当消耗蓝光 同时降低蓝光所占比例即可。以黄色荧光粒子材料作为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为例,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为了不影响蓝光转换为白光转换效率,选择光转换层上方 的增光膜层作为基材,通过对增光膜层的膜材涂覆黄色荧光粒子材料或嵌入黄 色荧光粒子材料或成膜前混匀黄色荧光粒子材料,适当消耗蓝光同时降低蓝光 所占比例进而改善网格不均问题,对于传统产品或其制造工艺几乎没有影响, 只需增加添加辅助荧光粒子的工序,或者直接采用已经添加辅助荧光粒子的增 光膜层即可,能够直接应用于现有产线,降低了产品升级的难度及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光学膜层5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 背光源100上的光转换层200;所述光转换层200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 转换以得到混色白光;所述增光膜层300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200上。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如图4所示,其包括背光源100及光学膜层500, 背光源100设有发光二极管110;光学膜层500设置于所述背光源100上,所述 光学膜层500包括增光膜层300;以及辅助荧光粒子330,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 300,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110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本实施例中, 背光源100的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110发出蓝光120到光学膜层500,经 过光学膜层500中的光转换层200转换后形成混合白光,再经过增光膜层300 聚集在较小的角度范围内,通过导光层400出射白光41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 发光二极管110的蓝光包括单一波长光线及一定波段的光线。这样的设计,完 全不影响光转换层对于发光二极管的蓝光的转换效率,仅仅对转换后的光线进 行微调,尽可能利用且不改变传统工艺,能够直接应用于现有产线,即可改善 网格不均问题,因而降低了产品升级的难度及成本,且在本申请提出之前,业 界均未采用上述技术手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以涂覆方式设 置于所述增光膜层300的棱镜层320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320的间隙中。进一 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位于所述棱镜层320的沟 槽中且与所述棱镜层320的顶端存在距离。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位于所述棱镜层320的沟槽中且于所述棱镜层320上或 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上还涂覆一层光学透明胶(OpticallyClear Adhesive, OCA)。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位于所述增 光膜层300的基质层310中。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形成一荧光 层。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位 于所述增光膜层300的基质层310中。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形 成两荧光层,上层荧光层的辅助荧光粒子330位于下层荧光层的辅助荧光粒子 330之上,且上层荧光层的辅助荧光粒子330于所述基质层310的投影与下层荧 光层的辅助荧光粒子330于所述基质层310的投影相间隔,即两层荧光层的辅 助荧光粒子330于所述基质层310的投影不重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部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以涂覆方式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300的棱镜 层320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320的间隙中;且部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位于 所述增光膜层300的基质层310中。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通过辅助荧光粒子适 当消耗蓝光同时降低蓝光所占比例进而改善网格不均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辅助荧光粒子为黄色荧光粒子,其于 增光膜层或其基质层或其棱镜层上,或者,于增光膜层或其基质层或其棱镜层 中均匀分布。请一并参阅图10,辅助荧光粒子呈圆形,其直径D约为90μm±5μm; 圆形的两辅助荧光粒子的中心距W约为150μm±10μm。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采用以Eu2+为激活剂的黄色荧光粒子。
在生产制造中,背光源通常已制备完成或者已经备货完成,且光学膜层中 的光转换层亦已准备好或者已经备货完成,为了准确调控背光源配合光转换层 的输出,以使液晶面板的显示画面避免出现肉眼可辨的网格不均问题,进一步 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根据目标比例设置,所述 目标比例根据采用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之前对于所述背光源及所述光学膜层的整 体测试,所获得的光学波长稳定性指标而确定。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 中,采用所述背光源及所述光学膜层配合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液晶显示模 组形成一个整体,进行网格不均指标测试,获取光学波长稳定性指标,确定发 光二极管的蓝光需要调整的目标比例,根据所述目标比例设置所述辅助荧光粒 子的用量;根据所述用量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即可。进一 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背光源所存在网格不均问题的缺陷位置, 根据所述用量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对应所述缺陷位置处。 这样的设计,改善发光二极管尤其是Mini-LED作为背光源的设计造成的网格状 不均匀纹的问题,提升产品良率;且对背光模组原本设计影响轻微,能够直接 应用到产品中;有利于统一背光模组的输出标准,提供了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 长的稳定性较好的背光模组,在提升产品良率的同时,还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
为了缩小背光源的体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为 Mini-LED;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排列形成矩阵,所述矩阵的 每一阵元具有N颗发光二极管,N为大于1的自然数且所述阵元的间距为0.45 毫米至0.55毫米,为了与其他间距相区分,所述间距称作第一间距。在其中一 个实施例中,N为4或其倍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位 置对应于所述矩阵的每一阵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为Mini-LED,且所述发光二极管排列形成矩阵,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位置对应所 述矩阵设置。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 助荧光粒子的位置仅对应部分所述矩阵设置,即仅有部分所述矩阵采用辅助荧 光粒子,亦即辅助荧光粒子的位置分布是不均匀的,这样可以仅针对部分网格 不均的位置额外进行补救,尽可能利用已经准备好的产品,降低不良率。在其 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排列形成矩阵,例如Mini-LED排布在许多灯 板形成矩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背光源100具有矩阵排列的 阵元即发光矩阵单元130,发光矩阵单元用于调整出光的均匀性,发光矩阵单元130由四颗发光二极管110形成,所述矩阵发光矩阵单元130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140;与之对应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增光膜层形成复数荧 光矩阵单元,辅助荧光粒子330分布于其上;即所述辅助荧光粒子330形成荧 光矩阵单元350,所述荧光矩阵单元350之间具有第二间距360,所述第二间距 360的位置对应第一间距40设置,以免辅助荧光粒子330位于第一间距14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发光矩阵单元130与各荧光矩阵单元350一一对应设 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图12所示辅助荧光粒子330所形成 的荧光矩阵单元350,叠置于图11所示发光二极管110所形成的发光矩阵单元 130上;且辅助荧光粒子330在空间层次上与发光二极管110交错设置。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辅助荧光粒子330所形成的荧光矩阵单元350, 叠置于图11所示发光二极管110所形成的发光矩阵单元130上;且辅助荧光粒 子330在空间层次上与发光二极管110重合设置或近乎重合设置,即辅助荧光 粒子330与发光二极管110于所述基质层310的投影重叠或近乎重叠。以上各 实施例中,都尽量避免辅助荧光粒子330位于第一间距140,亦即为了尽量发挥 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作用,达到尽可能最佳的调整效果,辅助荧光粒子亦对应 以矩阵为单位进行排列,与发光二极管所形成的矩阵相对应且同时避开间隙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发光矩阵单元130包括四颗发光二极 管110,两发光矩阵单元130之间的第一间距,其宽度即第一尺寸D1为0.45毫 米至0.55毫米,本实施例中,第一尺寸D1为0.52毫米。如图16所示,发光矩 阵单元的长度为第二尺寸D2,宽度为第三尺寸D3,本实施例中,发光矩阵单 元为正方形,即第二尺寸D2与第三尺寸D3相等,均为4.45毫米。如图17所 示,所述发光二极管为Mini-LED,其长宽均为0.207毫米;发光矩阵单元包括 四颗Mini-LED,分别为第一Mini-LED 111、第二Mini-LED 112、第三Mini-LED 113及第四Mini-LED 114;本实施例中,第一Mini-LED 111的中心与发光矩阵 单元的边缘处的第四尺寸D4为1.2毫米,第五尺寸D5为0.51毫米;第二 Mini-LED 112的中心与发光矩阵单元的边缘处的第六尺寸D6为1.22毫米,第 七尺寸D7为0.72毫米;第三Mini-LED 113的中心与发光矩阵单元的边缘处的 第八尺寸D8为1.02毫米,第九尺寸D9为0.72毫米;第四Mini-LED 114的中 心与发光矩阵单元的边缘处的第十尺寸D10为1.01毫米,第十一尺寸D11为0.52 毫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尺寸D4、第六尺寸D6、第八尺寸D8及第十 尺寸D10均为0.52毫米或均为0.72毫米,第五尺寸D5、第七尺寸D7、第九尺 寸D9及第十一尺寸D11均为1.02毫米或均为1.2毫米。即各所述Mini-LED相 对于所述阵元呈中心对称设置。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规范化的生产工艺。
可以理解的是,各实施例中由于采用辅助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 光进行转换,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亮度损失,为了评价该亮度损失对于所述背光 模组的影响,进行亮度测试如下表1所示。
项目 原产品 改善品
表面出光亮度 681 672
比例 100% 98.68%
△亮度 参照基准 -1.32%
表1
由上表1可见,采用本申请各实施例所得到背光模组的改善品,相对于偎 采用辅助荧光粒子的背光模组的原产品,在亮度指标的损失约为1.32%,但避免 了肉眼可辨识的背光模组的网格不均问题,在提升产品良率、避免损失方面的 优点足以弥补亮度指标的损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如图18所示,包括步骤: 确定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 将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背光源上,其中,所述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 二极管,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 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任一实施例所述 背光模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确定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包括:采用所述辅 助荧光粒子之前对于所述背光源及所述光学膜层进行整体测试,获得的光学波 长稳定性指标;根据光学波长稳定性指标确定发光二极管的蓝光需要调整的目 标比例,根据所述目标比例设置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 中,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包括:所述辅助荧光粒 子以涂覆方式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的棱镜层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的沟槽中;在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包括: 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位于所述增光膜层的基质层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 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包括: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位于所 述增光膜层的基质层中及位于所述棱镜层的沟槽中。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 做赘述。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包括:仅将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对应所述 背光源所存在网格不均问题的位置处。这样的设计,对背光模组原本设计影响 近乎为零,有利于改善发光二极管尤其是Mini-LED作为背光源的设计造成的网 格状不均匀纹的问题,提升产品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 组上的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设有发光二极管; 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以及,辅助荧 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中,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进行转换。在其中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这样的设计,有 利于在不变动产线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变动供应链,包括已经确定的供应商及 其产品,仅仅采用辅助荧光粒子对增光膜层进行改进,提供在一定区域内光学 波长的稳定性较好的背光模组,且有力地提升了产品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 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 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 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 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 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 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以及,
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的光转换层;
所述光转换层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以得到混色白光;
所述增光膜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层设有第一荧光粒子及第二荧光粒子;
所述第一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一色光;
所述第二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二色光;
所述目标光线为第三色光;
所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色光、所述第三色光与所述蓝光具有相异波长或相异波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光及所述第二色光分别为红光及绿光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色光为红光;
所述第二色光为绿光;
所述第三色光为黄光或白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为Mini-LED;及/或,所述发光二极管排列形成矩阵,所述矩阵的每一阵元具有N颗发光二极管,N为大于1的自然数且所述阵元的间距为0.45毫米至0.5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位置仅对应部分所述矩阵设置;或者,
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矩阵的每一阵元;或者,
N为4或其倍数。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以涂覆方式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的棱镜层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的沟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位于所述增光膜层的基质层中。
10.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确定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
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
将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背光源上,其中,所述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以涂覆方式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的棱镜层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的沟槽中;或者,
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位于所述增光膜层的基质层中。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以及,
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中,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
CN202110442355.6A 2021-04-23 2021-04-23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0934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2355.6A CN113093439A (zh) 2021-04-23 2021-04-23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2355.6A CN113093439A (zh) 2021-04-23 2021-04-23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93439A true CN113093439A (zh) 2021-07-09

Family

ID=76679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2355.6A Pending CN113093439A (zh) 2021-04-23 2021-04-23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93439A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64466B1 (ko) * 2009-11-24 2010-06-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0262060A (ja) * 2009-04-30 2010-11-18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US20140362556A1 (en) * 2013-06-11 2014-12-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Quantum rod sheet, backlight unit,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292057A (zh) * 2015-06-24 2017-01-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边界荧光结构体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7065305A (zh) * 2017-05-23 2017-08-18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102385A (zh) * 2017-04-24 2017-08-29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量子点的增亮膜
CN107167865A (zh) * 2017-05-03 2017-09-15 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058411A (zh) * 2017-11-24 2018-05-22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拉伸制备量子点复合膜的方法
CN108232019A (zh) * 2016-12-13 2018-06-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量子发光二极管和包括其的量子发光装置
CN208044261U (zh) * 2018-04-13 2018-11-02 Tcl海外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09143687A (zh) * 2018-09-30 2019-01-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9407409A (zh) * 2019-01-08 2019-03-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491143A (zh) * 2018-12-21 2019-03-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950385A (zh) * 2019-04-24 2019-06-2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发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316156A (zh) * 2018-10-19 2020-06-19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650678A (zh) * 2020-06-29 2020-09-11 苏州龙桥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高亮度量子点膜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2060A (ja) * 2009-04-30 2010-11-18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KR100964466B1 (ko) * 2009-11-24 2010-06-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40362556A1 (en) * 2013-06-11 2014-12-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Quantum rod sheet, backlight unit,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292057A (zh) * 2015-06-24 2017-01-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边界荧光结构体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8232019A (zh) * 2016-12-13 2018-06-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量子发光二极管和包括其的量子发光装置
CN107102385A (zh) * 2017-04-24 2017-08-29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量子点的增亮膜
CN107167865A (zh) * 2017-05-03 2017-09-15 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7065305A (zh) * 2017-05-23 2017-08-18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058411A (zh) * 2017-11-24 2018-05-22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拉伸制备量子点复合膜的方法
CN208044261U (zh) * 2018-04-13 2018-11-02 Tcl海外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09143687A (zh) * 2018-09-30 2019-01-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1316156A (zh) * 2018-10-19 2020-06-19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491143A (zh) * 2018-12-21 2019-03-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407409A (zh) * 2019-01-08 2019-03-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950385A (zh) * 2019-04-24 2019-06-2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发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50678A (zh) * 2020-06-29 2020-09-11 苏州龙桥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高亮度量子点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5551A (zh) 高色域量子点显示器
JP2010272245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209843702U (zh) 面光源模组
CN203337958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620193A (zh) 分段式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TWI383220B (zh) 具有調色裝置之背光模組
US20210080785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12015471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8531626B2 (en) Optical ele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CN110361891B (zh) 背光模组
WO2012012959A1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01177708Y (zh) 液晶结构
KR20220044431A (ko) 조광 필름,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표시 장치
CN206020885U (zh) 光转换膜、含该光转换膜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441354A (zh) Led线光源模组及其背光源装置
TWI383345B (zh) 顯示器與其所使用的光源裝置
CN102890365A (zh) 一种直下式led液晶模组
CN206020884U (zh) 反射膜、含该反射膜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093439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9434225U (zh) 一种四面出光蓝光波导面发光结构
CN102072439B (zh) 光源模块以及背光装置
CN214845858U (zh) 一种增亮面板及增亮装置
CN205139526U (zh) 蓝光ld多齿反射传导背光照明模组结构
Sakai et al. 41.1: A Thin LED Backlight System with High Efficiency for Backlighting 22‐in. TFT‐LCDs
CN11413776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