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0602A - 液压回路、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以及施工机械 - Google Patents
液压回路、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以及施工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90602A CN113090602A CN202110018213.7A CN202110018213A CN113090602A CN 113090602 A CN113090602 A CN 113090602A CN 202110018213 A CN202110018213 A CN 202110018213A CN 113090602 A CN113090602 A CN 1130906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actuator
- valve
- pump
- 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2—Hydraulic or pneumatic drives
- E02F9/2278—Hydraulic circuits
- E02F9/2282—Systems using center bypass type changeover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3/00—Details of servomotor systems ; Valve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13/02—Fluid distribution or supply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daptation to the control of servomo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2—Hydraulic or pneumatic drives
- E02F9/2221—Control of flow rate; Load sensing arrang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2—Hydraulic or pneumatic drives
- E02F9/2264—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lements for hydraulic drives
- E02F9/2267—Valves or distribu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 Operation Control Of Exca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回路、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以及施工机械。液压回路(20)具有:中立开口通路(CL),从泵(P)向该中立开口通路(CL)供给油;换向阀(40),其设置于中立开口通路(CL)上,控制从泵(P)供给来的油向致动器(A1)的供给,在从泵(P)供给的油的压力减去向致动器(A1)供给的油的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大的情况下,该换向阀(40)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节流阀(21),其设置到中立开口通路(CL)的比换向阀(40)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调节器(22),其根据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节流阀(21)与换向阀(40)之间的部分的压力来控制来自泵(P)的油的供给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回路、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以及施工机械。
背景技术
在日本JP2011-52799A中公开有向致动器供给油的液压回路。该液压回路适用于作为施工机械的铲车。日本JP2011-52799A的液压回路采用了中立开口方式。在该液压回路中,在未向致动器供给油的中立位置,从泵喷出来的油在中立开口通路流动而流入罐。在日本JP2011-52799A所公开的液压回路中,在中立开口通路的紧挨着罐的罐跟前处的位置形成有节流阀,能够根据中立开口通路内的紧挨着节流阀的节流阀跟前处的部分的压力、所谓的负控制压力把握油向致动器的供给的有无。在日本JP2011-52799A中,若负控制压力上升,则减少来自泵的油供给量,若负控制压力降低,则增大来自泵的油供给量。
不过,若向致动器供给超过容许量的供给量的油,则有时招致该致动器破损。因而,优选的是,考虑液压回路的用途等而将向液压回路供给油的泵的能力、被从液压回路供给油的致动器的能力设定成需要的大小。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设计、使用时,由于各种制约也有时无法每次都根据用途等准备恰当的能力的泵、致动器。
在日本JP2011-52799A所公开的液压回路中,能根据油向任一个致动器的供给的有无而调节来自泵的油供给量。不过,不能根据实际被供给油的致动器的负载来调节油供给量。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的点而做成的,以能够进行与致动器的负载相应的油供给量的调节为目的。
本发明的液压回路具备:
换向阀,其设置于与泵连接起来的中立开口通路上,具有向致动器供给从所述泵供给来的油的通路,在从所述泵供给来的油的压力减去向所述致动器供给的油的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大的情况下,该换向阀使所述中立开口通路开放;
节流阀,其设置到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比所述换向阀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
调节器,其根据所述中立开口通路内的所述节流阀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部分的油的压力来控制所述泵。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液压回路具备:
其他换向阀,其设置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上并向其他致动器供给从所述泵供给来的油;
并行通路,其向所述换向阀和所述其他换向阀并行地供给从所述泵喷出来的油;以及
流量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并行通路上并调节向所述换向阀供给的油的供给量。
在本发明的液压回路中,也可以是,若所述流量控制阀的下游侧的压力减去所述流量控制阀的上游侧的压力而得到的压差变大,则所述流量控制阀减少油供给量。
在本发明的液压回路中,也可以是,
所述换向阀具有:
阀主体,其设置有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上游侧连接起来的上游侧端口和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下游侧连接起来的下游侧端口;
阀柱,其相对于所述阀主体移动,从而对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的阻断和开放进行切换;以及
选择阀,其根据所述压差来对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的旁通通路进行开闭。
在本发明的液压回路中,也可以是,所述选择阀支承于所述阀柱的内部。
本发明的换向阀具备:
阀主体,其设置有与从泵供给油的中立开口通路的上游侧连接的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下游侧连接的下游侧端口、通向致动器的致动器端口、从泵供给油的泵端口以及阀柱孔,该阀柱孔与所述上游侧端口、所述下游侧端口、所述致动器端口以及所述泵端口连通;
阀柱,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阀柱孔,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移动:经由所述阀柱孔而使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开放并且将所述致动器端口与所述泵端口之间阻断的位置、阻断所述上游侧端口和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的经由所述阀柱孔的开放并且使所述致动器端口与所述泵端口之间开放的位置;以及
选择阀,其根据所述致动器端口内的压力与所述上游侧端口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差而对将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进行开闭。
在本发明的换向阀中,也可以是,所述选择阀支承于所述阀柱的内部。
本发明的其他液压回路具备上述的本发明的任一换向阀。
本发明的其他液压回路具备:
换向阀,其具有阀主体、阀柱以及选择阀,所述阀主体设置有与从泵供给油的中立开口通路的上游侧连接的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下游侧连接的下游侧端口、通向致动器的致动器端口、从泵供给油的泵端口以及阀柱孔,该阀柱孔与所述上游侧端口、所述下游侧端口、所述致动器端口和所述泵端口连通,所述阀柱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阀柱孔,且该阀柱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移动:经由所述阀柱孔而使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开放并且将所述致动器端口与所述泵端口之间阻断的位置、阻断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的经由所述阀柱孔的开放、并且使所述致动器端口与所述泵端口之间开放的位置,所述选择阀根据所述致动器端口内的压力与所述上游侧端口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差而对将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进行开闭;
节流阀,其设置到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比所述换向阀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
调节器,其根据所述中立开口通路内的所述节流阀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部分的油的压力来控制所述泵。
本发明的施工机械具备上述的本发明的任一液压回路。
根据本发明,能够根据致动器的负载来调节油供给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且是表示施工机械、液压系统以及液压回路的图。
图2是以与图1不同的状态表示图1的液压回路的图。
图3是以与图1和图2不同的状态表示图1的液压回路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液压回路所能包含的第1换向阀的剖视图。
图5是以与图4不同的状态表示图4的第1换向阀的剖视图。
图6是以与图4和图5不同的状态表示图4的第1换向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所示的具体例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说明的液压回路20是控制从泵P供给的油的流动的回路,作为一个例子,适用于用于进行施工作业的机械、即施工机械10。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20所能适用的施工机械10,可例示铲车、起重车、叉车等。适用于施工机械10的液压回路20同与挖掘机、推土机刮板、起重机、锤子、驱动装置等机械装备连接起来的致动器A1、A2构成液压系统15。液压回路20向作为致动器的液压缸、液压马达供给油,并控制致动器的动作。通过致动器动作,从而驱动机械装备。即,液压系统15包括液压回路20、向液压回路20供给压力油的泵P、以及被从液压回路20供给压力油的致动器A1、A2。施工机械10包括液压系统15和机械装备。
本实施方式的液压回路20具有:从泵P供给油的中立开口通路CL;换向阀40,其设置到中立开口通路CL上;节流阀21,其设置到中立开口通路CL的比换向阀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调节器22,其根据节流阀21与换向阀40之间的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压力来控制来自泵P的油的供给量。即,液压回路20构成为进行根据负控制压力来控制泵P的喷出量的负控制(negative control)的回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被从换向阀40供给油的致动器A1的负载来调节负控制压力,从而能够进行与致动器A1的负载相应的来自泵P的喷出量的调节。即,能够利用与用于实现负控制(negative control)的回路的组合而有效地防止致动器A1因高负载而破损的情况。
图1~图3表示使用有本实施方式的施工机械10、液压系统15以及液压回路20的一具体例。图4~图6是表示包含于图1~图3的液压回路20的换向阀40的剖视图。以下,通过说明图示的具体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图示的液压系统15具有:泵P;从泵P供给油(工作油)的液压回路20;第1致动器A1和第2致动器A2,利用液压回路20来控制向它们的油的供给;以及回收从液压回路20排出的油的罐T。液压回路20具有中立开口通路CL、并行通路PL、致动器通路AL以及罐通路TL作为油的通路。液压回路20具有控制油相对于第1致动器A1的供排的第1换向阀40和控制油相对于第2致动器A2的供排的第2换向阀60。
中立开口通路CL和并行通路PL与泵P连接。从泵P喷出油,中立开口通路CL和并行通路PL接受油的供给。在中立开口通路CL上设置有第1换向阀40和第2换向阀60。中立开口通路CL由第1换向阀40和第2换向阀60开闭。各换向阀40、60在处于未向对应的致动器A1、A2供给油的中立位置的情况下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另一方面,各换向阀40、60在处于向对应的致动器A1、A2供给油的动作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阻断中立开口通路CL。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换向阀40位于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比第2换向阀60靠沿着油的流路的上游侧的位置。
中立开口通路CL在最下游侧与罐T连通。未经由换向阀40、60向致动器A1、A2供给的油从中立开口通路CL内通过而被罐T回收。在中立开口通路CL形成有节流阀21。节流阀21位于中立开口通路CL的最下游附近。即,节流阀21位于中立开口通路CL上的紧挨着罐T的罐T跟前处的位置。另外,与节流阀21并行地设置有压力控制阀23。若紧挨着节流阀的节流阀跟前处的中立开口通路CL的压力比预先设定的开阀压力大,则压力控制阀23形成与节流阀21并行的迂回通路。
并行通路PL作为并行的通路而与第1换向阀40和第2换向阀60连接。第1换向阀40和第2换向阀60能不依赖于彼此的动作状态,经由并行通路PL被供给来自泵P的油。在并行通路PL上设置有止回阀24。
致动器通路AL在各换向阀40、60与对应的致动器A1、A2之间延伸。经由致动器通路AL从换向阀40、60向对应的致动器A1、A2供给油。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各换向阀40、60与对应的致动器A1、A2之间设置有两个致动器通路AL。一个致动器通路AL用于从换向阀40、60向致动器A1、A2供给油,并行地,另一个致动器通路AL用于从致动器A1、A2向换向阀40、60排出油。
罐通路TL在各换向阀40、60与罐T之间延伸。从换向阀40、60排出来的油通过罐通路TL而被罐T回收。
从泵P向换向阀40、60供给油。第1换向阀40对与第1致动器A1连通的致动器通路AL同并行通路PL以及罐通路TL之间的开放和阻断进行切换。第1换向阀40利用流路的切换来控制油相对于第1致动器A1的供排。同样地,第2换向阀60对与第2致动器A2连通的致动器通路AL同并行通路PL以及罐通路TL之间的开放和阻断进行切换。第2换向阀60利用流路的切换来控制油相对于第2致动器A2的供排。第1换向阀40和第2换向阀60并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一个例子,构成为滑阀。
图4~图6表示构成为滑阀的第1换向阀40。第1换向阀40具有阀主体45和阀柱5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阀主体45具有收容阀柱50的阀柱孔45a。阀柱50配置于阀柱孔45a内。阀柱50能够在阀柱孔45a内沿着阀柱孔45a内的长度方向移动。即,细长的棒状的阀柱50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于阀主体45相对移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阀主体45具有上游侧端口UP、下游侧端口LP、第1供给端口1PP、第2供给端口2PP、第1致动器端口1AP、第2致动器端口2AP、第1罐端口1TP以及第2罐端口2TP。这些端口全部与阀柱孔45a连通。
如在图4中示意性地表示那样,上游侧端口UP与中立开口通路CL的上游侧连接。换言之,上游侧端口UP与中立开口通路CL的连接于泵P的那一侧连接。下游侧端口LP与中立开口通路CL的下游侧连接。换言之,下游侧端口LP与中立开口通路CL的连接于罐T的那一侧连接。
第1致动器端口1AP同与第1换向阀40连接起来的两个致动器通路AL中的一个致动器通路AL连通。第2致动器端口2AP同与第1换向阀40连接起来的两个致动器通路AL中的另一个致动器通路AL连通。如图4所示,在第1致动器端口1AP的沿着阀柱50的移动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1供给端口1PP和第1罐端口1TP。同样地,在第2致动器端口2AP的两侧设置有第2供给端口2PP和第2罐端口2TP。第1供给端口1PP和第2供给端口2PP相互连通。第1供给端口1PP和第2供给端口2PP都与并行通路PL连通。第1罐端口1TP和第2罐端口2TP相互连通。第1罐端口1TP和第2罐端口2TP都与罐通路TL连通。
阀柱50具有多个缺口部50a和多个台肩部50b。缺口部50a是与台肩部50b相比缩窄了宽度(缩径)的部分,台肩部50b是与缺口部50a相比扩大了宽度(扩径)的部分。
在图4所示的第1换向阀40的中立位置40a处,阀柱50的一个缺口部50a位于跨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的位置。因而,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经由阀主体45的阀柱孔45a(阀柱50的缺口部50a)连通。即,处于中立位置40a的第1换向阀40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
在第1换向阀40的中立位置40a处,位于第1致动器端口1AP与第1供给端口1PP之间的阀柱孔45a由阀柱50的台肩部50b封堵着。另外,在第1换向阀40的中立位置40a处,位于第1致动器端口1AP与第1罐端口1TP之间的阀柱孔45a由阀柱50的台肩部50b封堵着。即,在第1换向阀40的中立位置40a处,第1致动器端口1AP相对于第1供给端口1PP和第1罐端口1TP这两者被阻断。同样地,在第1换向阀40的中立位置40a处,第2致动器端口2AP相对于第2供给端口2PP和第2罐端口2TP这两者被阻断。因而,位于中立位置40a的第1换向阀40使致动器通路AL相对于并行通路PL和罐通路TL都阻断。也就是说,不向第1致动器A1供给油,不从第1致动器A1排出油。
接着,图5表示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第1换向阀40。在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第1换向阀40中,阀柱50相对于阀主体45向图5中的左侧移动。另外,图2和图3表示第1换向阀40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情况下的液压回路20。
在图5所示的第1换向阀40的第1动作位置40b处,位于上游侧端口UP与下游侧端口LP之间的阀柱孔45a由阀柱50的台肩部50b封堵着。因而,上游侧端口UP与下游侧端口LP之间的经由阀主体45的阀柱孔45a(阀柱50的缺口部50a)的连接被阻断。即,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第1换向阀40能够封闭(阻断)中立开口通路CL。
在第1换向阀40的第1动作位置40b处,阀柱50的一个缺口部50a位于跨第1致动器端口1AP和第1供给端口1PP的位置。因而,第1致动器端口1AP和第1供给端口1PP经由阀主体45的阀柱孔45a(阀柱50的缺口部50a)连通。即,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第1换向阀40将并行通路PL和一个致动器通路AL连接起来。由此,从并行通路PL供给的油经由一个致动器通路AL向第1致动器A1供给。此外,在第1换向阀40的第1动作位置40b处,第1致动器端口1AP与第1罐端口1TP之间的连接被阻断。
同样地,在第1换向阀40的第1动作位置40b处,阀柱50的一个缺口部50a位于跨第2致动器端口2AP和第2罐端口2TP的位置。因而,第2致动器端口2AP和第2罐端口2TP经由阀主体45的阀柱孔45a(阀柱50的缺口部50a)连通。即,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第1换向阀40将罐通路TL和另一个致动器通路AL连接起来。由此,从第1致动器A1排出的油经由另一个致动器通路AL流入罐通路TL,最终被罐T回收。此外,在第1换向阀40的第1动作位置40b处,第2致动器端口2AP与第2供给端口2PP之间的连接被阻断。
接着,图6表示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第1换向阀40。在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第1换向阀40中,阀柱50相对于阀主体45向图6中的右侧移动。
在图6所示的第1换向阀40的第2动作位置40c处,位于上游侧端口UP与下游侧端口LP之间的阀柱孔45a由阀柱50的台肩部50b封堵着。因而,上游侧端口UP与下游侧端口LP之间的经由阀主体45的阀柱孔45a(阀柱50的缺口部50a)的连接被阻断。即,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第1换向阀40能够封闭(阻断)中立开口通路CL。
在第1换向阀40的第2动作位置40c处,阀柱50的一个缺口部50a位于跨第1致动器端口1AP和第1罐端口1TP的位置。因而,第1致动器端口1AP和第1罐端口1TP经由阀主体45的阀柱孔45a(阀柱50的缺口部50a)连通。即,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第1换向阀40将第1罐端口1TP和一个致动器通路AL连接起来。由此,从第1致动器A1排出的油经由一个致动器通路AL流入罐通路TL,最终被罐T回收。此外,在第1换向阀40的第2动作位置40c处,第1致动器端口1AP与第1供给端口1PP之间的连接被阻断。
同样地,在第1换向阀40的第2动作位置40c处,阀柱50的一个缺口部50a位于跨第2致动器端口2AP和第2供给端口2PP的位置。因而,第2致动器端口2AP和第2供给端口2PP经由阀主体45的阀柱孔45a(阀柱50的缺口部50a)连通。即,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第1换向阀40将并行通路PL和另一个致动器通路AL连接起来。由此,从并行通路PL供给的油经由另一个致动器通路AL向第1致动器A1供给。此外,在第1换向阀40的第2动作位置40c处,第2致动器端口2AP与第2罐端口2TP之间的连接被阻断。
第2换向阀60也与第1换向阀40同样地能够取得中立位置60a、第1动作位置60b以及第2动作位置60c。第2换向阀60在中立位置60a处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停止油相对于第2致动器A2的供排。第2换向阀60在第1动作位置60b处封闭(阻断)中立开口通路CL。位于第1动作位置60b的第2换向阀60经由一个致动器通路AL向第2致动器A2供给油,并经由另一个致动器通路AL从第2致动器A2排出油。第2换向阀60在第2动作位置60c处封闭(阻断)中立开口通路CL。位于第2动作位置60c的第2换向阀60经由一个致动器通路AL从第2致动器A2排出油,并经由另一个致动器通路AL向第2致动器A2供给油。
另外,图示的液压回路20具有根据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压力来控制泵P的调节器22。调节器22经由负控制通路NL而与中立开口通路CL连通。负控制通路NL在紧挨着节流阀21的上游侧从中立开口通路CL分支。调节器22与负控制通路NL的处于与中立开口通路CL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连接,从而能够检测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紧挨着节流阀21的上游侧的位置处的油的压力、即负控制压力。
调节器22与向液压回路20供给油的泵P连接,并基于负控制压力来控制泵P的动作。如上所述,在换向阀40、60位于中立位置40a的情况下,即停止油向致动器A1、A2的供给的情况下,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增大而负控制压上升。相反,在任一换向阀40、60位于动作位置的情况下,即在向任一致动器A1、A2供给油的情况下,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变少,负控制压降低。基于这样的负控制压力的变动,若负控制压力降低,则调节器22使来自泵P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增大,若负控制压力上升,则调节器22使来自泵P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减少。
作为向液压回路20供给油的泵P,能够采用能使每单位时间的油的供给量变化的各种泵。作为一个例子,能够将可调节斜板的倾斜角度的容量可变式的泵用作向液压回路20供给油的泵P。
另外,能被从液压回路20供给油的第1致动器A1和第2致动器A2没有特别限制。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致动器A1构成为接受油供给而输出旋转运动的液压马达。能够通过将第1换向阀40设为第1动作位置40b而液压马达输出一个朝向的旋转运动,并能够通过将第1换向阀40设为第2动作位置40c而液压马达输出另一个朝向的旋转运动。在使用于施工机械10的情况下,作为一具体例,能够将使铲车的上部相对于铲车的下部回转的液压马达设为第1致动器A1。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致动器A2构成为接受油供给而输出直线运动的液压缸。能够通过将第2换向阀60设为第1动作位置60b而液压缸使杆前进,并能够通过将第2换向阀60设为第2动作位置60c而液压缸使杆后退。在使用于施工机械10的情况下,作为一具体例,能够将升降铲车的斗杆的液压缸设为第2致动器A2。
不过,如在现有技术那一栏中也进行了说明那样,若向致动器供给超过容许量的供给量的油,则有时招致该致动器破损。更具体而言,在相对于相当于向致动器供给的油的压力的致动器的负载压力而言,相当于向控制向该致动器的油供给的换向阀供给的油的压力的泵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有时招致该致动器破损。
为了避免致动器的破损,优选的是,考虑液压回路的用途等而将向液压回路供给油的泵的能力、被从液压回路供给油的致动器的能力设定成需要的大小。不过,在实际的设计、使用时,由于各种制约也有时无法每次都根据用途等准备恰当的能力的泵、致动器。例如,在尝试从包括多个泵的液压系统减少泵数的情况下,也想到需要使输出较大的泵的系统包含容许量较小的致动器。另外,在从一个泵供给油的系统包含许多致动器的情况下,也设想由于同时动作的致动器的数量、组合而向致动器供给超过容许量的油。
针对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进行与致动器的负载相应的油供给量的调节。在图示的例子中,能够根据第1换向阀40的负载而调节来自泵P的油的供给量。
在一般的液压式铲车中,回转用的液压马达的负载压力较低,无需大量的油。另一方面,驱动斗杆的液压缸的负载压力设定得较高,向斗杆驱动用的液压缸的油供给量也设定得较大。因而,在向斗杆驱动用的液压缸和回转用的液压马达供给来自同一个泵的油的液压回路20中,考虑回转用的液压马达的负载压力而调节来自泵的油供给量,这在防止液压马达的破损的方面是非常优选的。因此,图示的液压回路20考虑构成回转用的液压马达的第1换向阀40的负载状态而控制油相对于第1换向阀40的供排。
如已经说明那样,在设置到中立开口通路CL上的第1换向阀40位于图1和图4所示的中立位置40a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停止从泵P供给来的油向第1致动器A1的供给的情况下,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如图4所示,在中立位置40a处,阀柱50的缺口部50a位于跨阀主体45的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的位置。即,阀柱孔45a以面对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的方式扩展,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经由阀柱孔45a相互连通。
此时,若第2换向阀60也位于非动作位置,则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油被罐T回收,相当于负控制通路NL内的油的压力的负控制压力上升。随着负控制压力的上升,调节器22以减少油喷出量的方式控制泵P。
接着,在第1换向阀40位于图2和图3所示的第1动作位置40b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阀柱50的台肩部50b位于面对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的位置,在中立位置40a处形成的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的经由阀柱孔45a的连接被阻断。若中立开口通路CL被封闭,则负控制压力降低,调节器22以增大油喷出量的方式控制泵P。由此,能够从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第1换向阀40向第1致动器A1供给足够量的油。
如此地向第1致动器A1供给油,但若相对于第1致动器A1的负载压力而言泵压力变得过大,则存在招致第1致动器A1破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若从泵P向第1换向阀40供给的油的压力(泵压力)减去向第1致动器A1供给的油的压力(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变得过大,则可能产生第1致动器A1的破损。
因此,在泵压力减去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切换值)小的(或小于该设定值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第1换向阀40保持使中立开口通路CL封闭着的原样不变。另一方面,若泵压力减去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切换值)大的(或是该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第1换向阀40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3所示,在泵压力减去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切换值)大的(或是该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第1换向阀40使中立开口通路CL以节流的状态开放。若中立开口通路CL被封闭,则负控制压力降低,来自泵P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增大。另一方面,若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则油在中立开口通路CL流动。另外,若中立开口通路CL以节流的状态开放,则比使中立开口通路CL全开时的量小的量的油在中立开口通路CL流动。
此外,以下,对基于泵压力减去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来切换中立开口通路CL的封闭和节流状态下的开放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该例子,也可以基于泵压力减去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来切换中立开口通路CL的封闭和开放。通过切换中立开口通路CL的封闭和开放,能够获得与切换中立开口通路CL的封闭和节流状态下的开放的情况的作用效果同种的作用效果。
使中立开口通路CL节流了的状态下的负控制压力比使中立开口通路CL封闭了的状态下的负控制压力高,且比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全开)了的状态下的负控制压力低。在使中立开口通路CL节流了的状态下油从泵P流入第1换向阀40的供给量比使中立开口通路CL封闭了的状态下的油的供给量少,且比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全开)了的状态下的油的供给量多。因而,在第1致动器A1的负载压力相对于泵压力而言过低的情况下,油从泵P向中立开口通路CL和并行通路PL供给的供给量减少。由此,可有效地防止过量的油经由第1换向阀40流入第1致动器A1,且避免第1致动器A1的破损。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换向阀40具有第1选择阀56。第1选择阀56用于开闭将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之间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BL。第1选择阀56能够在封闭位置与节流位置(开放位置)之间移动。第1选择阀56在图2所示的封闭位置处使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之间阻断。第1选择阀56在图3所示的节流位置(开放位置)处使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之间以节流的状态连接。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选择阀56受到相当于负载压力的、从第1换向阀40向第1致动器A1的油供给路径内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并被朝向阻断位置推压。另外,第1选择阀56受到相当于泵压力的、从泵P向第1换向阀40的油供给路径内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并被朝向节流位置推压。而且,第1换向阀40具有将第1选择阀56朝向阻断位置推压的第1按压构件58。第1按压构件58的按压力的强度决定切换中立开口通路CL的阻断和节流(开放)的压差的设定值(切换值)。
此外,在第1换向阀40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情况下,第1选择阀56切换中立开口通路CL的阻断和节流。另一方面,如图1~图3所示,第1换向阀40具有第2选择阀57。在第1换向阀40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情况下,第2选择阀57切换中立开口通路CL的阻断和节流。即,在设置到中立开口通路CL上的第1换向阀40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情况下,也与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情况同样地,在向第1致动器A1供给油之际,在向第1换向阀40供给的油的泵压力减去第1致动器A1的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小的情况(或是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下,阻断中立开口通路CL,在压差比设定值大的情况(或是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中立开口通路CL以节流的状态开放。
在此,参照图4~图6所示的具体例而进一步详述与第1选择阀56和第2选择阀57相关联的结构。
此外,图5表示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第1换向阀40的截面。在图5的比第1换向阀40的中心线靠上方的位置示出位于节流位置的第1选择阀56。在图5的比第1换向阀40的中心线靠下方的位置示出位于封闭位置的第1选择阀56。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靠右侧的第1选择阀56的位置是节流位置,靠左侧的第1选择阀56的位置是封闭位置。
如图5所示,阀柱50设置有沿着其轴线方向延伸的第1孔51。第1选择阀56以能够沿着阀柱50的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第1孔51内。在第1孔51内也设置有第1按压构件58。第1按压构件58将第1选择阀56从节流位置朝向封闭位置推压。而且,阀柱50具有在形成台肩部50b的表面与形成第1孔51的内表面之间延伸的第1连接端口51a、第2连接端口51b以及第3连接端口51c。第1连接端口51a、第2连接端口51b以及第3连接端口51c分别在不与阀柱50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典型而言与阀柱5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5所示,在阀柱50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情况下,第1连接端口51a在第1致动器端口1AP开口。第1致动器端口1AP内的油经由第1连接端口51a流入第1孔51内,并作用于第1选择阀56的一个端面56a。作用于第1选择阀56的一个端面56a的压力与第1按压构件58一起将第1选择阀56从节流位置朝向封闭位置(朝向图5中的左侧)推压。第1按压构件58例如能由弹簧构件等弹性件构成。第1致动器端口1AP形成被向第1致动器A1供给的油的油路。因而,将第1选择阀56朝向封闭位置推压的第1致动器端口1AP内的压力相当于第1致动器A1的负载压力。
在阀柱50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情况下,第2连接端口51b在上游侧端口UP开口。另外,第2连接端口51b无论第1选择阀56的位置如何都面对第1选择阀56的第1阀通路56x。第1选择阀56的第1阀通路56x在第1选择阀56的侧面与第1选择阀56的另一个端面56b之间延伸。更具体而言,第1阀通路56x具有:表面凹部56xa,其以无论第1选择阀56的位置如何都面对第2连接端口51b的方式在第1选择阀56的移动方向上延伸;内部孔56xb,其在第1选择阀56的另一个端面56b开口并在第1选择阀56的移动方向上延伸;以及连接孔56xc,其将凹部56xa和内部孔56x连接起来。第1选择阀56的第1阀通路56x形成根据第1选择阀56的位置而开闭的旁通通路BL。
上游侧端口UP内的油经由第2连接端口51b和第1阀通路56x流入第1孔51内,并作用于第1选择阀56的另一个端面56b。作用于第1选择阀56的另一个端面56b的压力将第1选择阀56从封闭位置朝向节流位置(朝向图5中的右侧)推压。上游侧端口UP形成被从泵P向第1换向阀40供给的油的油路。因而,将第1选择阀56朝向节流位置推压的上游侧端口UP内的压力相当于泵压力。
在阀柱50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情况下,第3连接端口51c在下游侧端口LP开口。在第1选择阀56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第3连接端口51c被第1选择阀56的侧面封闭。另一方面,在第1选择阀56位于节流位置的情况下,第3连接端口51c面对第1孔51中的由第1选择阀56的另一个端面56b划分形成的区域。该区域经由第1阀通路56x和第2连接端口51b而与上游侧端口UP连通,上游侧端口UP内的油流入该区域。
此外,如图4所示,在阀柱50位于中立位置40a的情况下,第1选择阀56和第2选择阀57都位于封闭位置。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第1换向阀40位于第1动作位置40b的情况下,第1致动器端口1AP内的油作用于第1选择阀56的一个端面56a,上游侧端口UP内的油作用于第1选择阀56的另一个端面56b。因而,第1选择阀56被相当于致动器的负载压力的力和第1按压构件58的推力从节流位置那一侧朝向封闭位置推压。另外,第1选择阀56被相当于泵压力的力从封闭位置那一侧朝向节流位置推压。若泵压力减去致动器的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所预先设定的第1按压构件58的推力小,则第1选择阀56被维持在封闭位置。此时,第3连接端口51c被第1选择阀56封堵着,因此,第1选择阀56的第1阀通路56x不与下游侧端口LP连通,因此,旁通通路BL被阻断(封闭)。相反,若泵压力减去致动器的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所预先设定的第1按压构件58的推力大,则第1选择阀56被维持在节流位置。此时,由第2连接端口51b、第1阀通路56x、第1孔51以及第3连接端口51c形成将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以节流的状态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BL。
接着,主要参照图6而详述与第2选择阀57相关联的结构。图6表示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第1换向阀40的截面。在图6的比第1换向阀40的中心线靠上方的位置示出位于节流位置的第2选择阀57。在图6的比第1换向阀40的中心线靠下方的位置示出位于封闭位置的第2选择阀57。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靠右侧的第2选择阀57的位置是封闭位置,靠左侧的第2选择阀57的位置是节流位置。
如图6所示,阀柱50设置有沿着其轴线方向延伸的第2孔52。第2选择阀57以能够沿着阀柱50的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第2孔52内。在第2孔52内也设置有第2推压构件59。第2推压构件59将第2选择阀57从节流位置朝向封闭位置推压。第2推压构件59例如能由弹簧构件等弹性件构成。而且,阀柱50具有在形成台肩部50b的表面与形成第2孔52的内表面之间延伸的第4连接端口52a、第5连接端口52b以及第6连接端口52c。第4连接端口52a、第5连接端口52b以及第6连接端口52c分别在不与阀柱50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典型而言与阀柱5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6所示,在阀柱50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情况下,第4连接端口52a在第2致动器端口2AP开口。另外,在阀柱50内形成有使第4连接端口52a与第2孔52连通的未图示的内部通路。因而,第2致动器端口2AP内的油经由第4连接端口52a流入第2孔52内,并作用于第2选择阀57的一个端面57a。作用于第2选择阀57的一个端面57a的压力与第2推压构件59一起将第2选择阀57从节流位置朝向封闭位置(朝向图6中的右侧)推压。第2致动器端口2AP形成被向第1致动器A1供给的油的油路。因而,将第2选择阀57朝向封闭位置推压的第2致动器端口2AP内的压力相当于第1致动器A1的负载压力。
在阀柱50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情况下,第6连接端口52c在上游侧端口UP开口。上游侧端口UP内的油经由第6连接端口52c流入第2孔52内,并作用于第2选择阀57的另一个端面57b。作用于第2选择阀57的另一个端面57b的压力将第2选择阀57从封闭位置朝向节流位置(朝向图6中的左侧)推压。上游侧端口UP形成被从泵P向第1换向阀40供给的油的油路。因而,将第1选择阀56朝向节流位置推压的上游侧端口UP内的压力相当于泵压力。
在阀柱50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情况下,第5连接端口52b在下游侧端口LP开口。在第2选择阀57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该第5连接端口52b被第2选择阀57的侧面封闭。另一方面,在第2选择阀57位于节流位置的情况下,第5连接端口52b面对第2选择阀57的第2阀通路57x。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阀通路57x由凹部形成,该凹部设置于第2选择阀57的侧表面,并沿着第2选择阀57的移动方向延伸。该凹部延伸到第2选择阀57的另一个端面57b,并与第2孔52内的由第2选择阀57的另一个端面57b划分形成的区域连通。由凹部构成的第2阀通路57x形成在第2选择阀57的外表面与第2孔52的内表面之间沿着第2选择阀57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油流路。第2选择阀57的第2阀通路57x形成根据第2选择阀57的位置而开闭的旁通通路BL。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第1换向阀40位于第2动作位置40c的情况下,第2致动器端口2AP内的油作用于第2选择阀57的一个端面57a,上游侧端口UP内的油作用于第2选择阀57的另一个端面57b。因而,第2选择阀57被相当于致动器的负载压力的力和第2推压构件59的推力从节流位置那一侧朝向封闭位置推压。另外,第2选择阀57被相当于泵压力的力从封闭位置那一侧朝向节流位置推压。若泵压力减去致动器的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预先设定的第2推压构件59的推力小,则第2选择阀57被维持在封闭位置。此时,第5连接端口52b不与第2阀通路57x连通,因此,旁通通路BL被阻断(封闭)。相反,若泵压力减去致动器的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预先设定的第2推压构件59的推力大,则第1选择阀56被维持在节流位置。此时,由第5连接端口52b、第2阀通路57x、第2孔52以及第6连接端口52c形成将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以节流的状态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BL。
不过,在图1~图3所示的例子中,液压回路20具有流量控制阀25,该流量控制阀25设置于并行通路PL上,并调节向第1换向阀40供给的油的供给量。若流量控制阀25的下游侧的压力减去流量控制阀25的上游侧的压力而得到的压差变大,则该流量控制阀25减少油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并且,在图示的液压回路20中,通过使用该流量控制阀25,也能够调节经由第1换向阀40向第1致动器A1供给的油供给量。作为流量控制阀25的一个例子,能够使用日本JP2017-215004A所公开的阀。在图示的例子中,若第2换向阀60位于动作位置而向第2致动器A2供给油,则中立开口通路CL被封闭。作为结果,负控制压力降低,来自泵P的油供给量增大。不过,通过设置流量控制阀25,从而即使是在第1致动器A1和第2致动器A2并行地动作的状况下,也能够避免泵压力相对于第1致动器A1的负载压力而言变得过高。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致动器的破损。
在以上进行了说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液压回路20具有:中立开口通路CL,从泵P向该中立开口通路CL供给油;换向阀(第1换向阀)40,其设置于中立开口通路CL上,在将从泵P供给来的油向致动器(第1致动器)A1供给且从泵P供给的油的压力减去向致动器A1供给的油的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大的情况下,该换向阀(第1换向阀)40使中立开口通路CL节流;节流阀21,其设置到中立开口通路CL的比换向阀40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调节器22,其根据中立开口通路CL内的节流阀21与换向阀40之间的部分的压力来控制来自泵P的油的供给量。
在该一实施方式中,在停止从泵P供给来的油向致动器A1供给的情况下,换向阀40使中立开口通路CL开放,在向致动器A1供给油且从泵P向换向阀供给的油的压力(泵压力)减去从换向阀40向致动器A1供给的油的压力(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小的情况下,该换向阀40阻断中立开口通路CL,在向致动器供给油且从泵供给的泵压力减去致动器的负载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大的情况下,该换向阀40使中立开口通路节流。
根据该一实施方式,在相当于向换向阀(第1换向阀)40供给的油的压力的泵压力相对于从换向阀40向致动器(第1致动器)A1供给的致动器的负载压力而言变得过大的情况下,换向阀40使中立开口通路CL以节流的状态开放。因而,在致动器的负载压力相对于泵压力而言过低的情况下,中立开口通路CL被开放而受到了限制的量的油在中立开口通路CL流动。由于油在中立开口通路CL流动,负控制压上升,调节器22减少来自泵P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即,能够根据致动器(第1致动器)A1的负载来调节来自泵P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由此,泵压力降低,能够有效地防止致动器A1的破损。
在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一具体例中,换向阀(第1换向阀)40具有:阀主体45,其设置有与中立开口通路CL的上游侧连接起来的上游侧端口UP和与中立开口通路CL的下游侧连接起来的下游侧端口LP;阀柱50,其相对于阀主体45移动,从而对于上游侧端口UP与下游侧端口LP之间的阻断和连接进行切换;以及选择阀(第1选择阀、第2选择阀)56、57,其根据压差使将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BL开闭。根据该具体例,能够将作为监视对象的泵压力和负载压力用作使选择阀56、57动作的先导压力。因而,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精度良好地根据致动器A1的负载来调节来自泵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
在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一具体例中,选择阀(第1选择阀、第2选择阀)56、57支承于阀柱50的内部。根据该具体例,能够一边有效地抑制方向阀切换阀(第1致动器)A1大型化,一边根据致动器(第1致动器)A1的负载来调节来自泵P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
在以上进行了说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40具有阀主体45、阀柱50、以及选择阀56、57。阀主体45设置有与从泵P供给油的中立开口通路CL的上游侧连接的上游侧端口UP、与中立开口通路CL的下游侧连接的下游侧端口LP、通向致动器(第1致动器)A1的致动器端口1AP、2AP、从泵P供给油的泵端口1PP、2PP、以及阀柱孔45a,该阀柱孔45a与上游侧端口UP、下游侧端口LP、致动器端口1AP、2AP和泵端口1PP、2PP连通。阀柱5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阀柱孔45a。阀柱50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移动:经由阀柱孔45a而将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连接起来并且阻断致动器端口1AP、2AP和泵端口1PP、2PP的位置;阻断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的经由阀柱孔45a的连接并且将致动器端口1AP、2AP和泵端口1PP、2PP连接起来的位置。选择阀56、57根据致动器端口1AP、2AP内的压力与上游侧端口UP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差而对将上游侧端口UP和下游侧端口LP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BL进行开闭。
根据该一实施方式,在相当于换向阀(第1换向阀)40的与中立开口通路CL连通的上游侧端口UP内的油的压力的泵压力相对于相当于换向阀40的与致动器(第1致动器)A1连通的致动器端口1AP、2AP内的油的压力的负载压力而言变得过大的情况下,利用选择阀56、57使中立开口通路CL以节流的状态开放。因而,在致动器的负载压力相对于泵压力而言过低的情况下,中立开口通路CL被开放而受到了限制的量的油在中立开口通路CL流动。根据这样的换向阀40,在与使用了负控制压力的油供给量的控制(负控制)的组合中,能够根据致动器A1的负载来调节来自泵P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致动器A1的破损。
在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一具体例中,选择阀56、57支承于阀柱50的内部。根据该具体例,能够一边有效地抑制换向阀(第1换向阀)40大型化,一边根据致动器(第1致动器)A1的负载来调节来自泵的每单位时间的油供给量。
参照图示的具体例而说明了一实施方式,但这些例子意图并不在于限定一实施方式。上述的一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具体例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追加等。
例如,对根据致动器的负载压力与泵压力之间的压差来使旁通通路BL开闭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结构只不过是示例。例如,能够根据阀柱50、阀主体45的结构而对第1阀通路56x、第2阀通路57x、第1连接端口51a、第2连接端口51b、第3连接端口51c、第4连接端口52a、第5连接端口52b、第6连接端口52c的结构、配置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如已经说明的那样,示出了根据致动器的负载压力与泵压力之间的压差来使中立开口通路以节流的状态开放的例子,但并不限于该例子。在根据致动器的负载压力与泵压力之间的压差来使中立开口通路开放之际,也可以使中立开口通路以没有节流的方式开放。根据这样的例子,也能够起到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Claims (8)
1.一种液压回路,其中,
该液压回路具备:
换向阀,其设置于与泵连接起来的中立开口通路上,具有向致动器供给从所述泵供给来的油的通路,在从所述泵供给来的油的压力减去向所述致动器供给的油的压力而得到的压差比设定值大的情况下,该换向阀使所述中立开口通路开放;
节流阀,其设置到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比所述换向阀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
调节器,其根据所述中立开口通路内的所述节流阀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部分的油的压力来控制所述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回路,其中,
所述换向阀具有:
阀主体,其设置有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上游侧连接起来的上游侧端口和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下游侧连接起来的下游侧端口;
阀柱,其相对于所述阀主体移动,从而对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的阻断和开放进行切换;以及
选择阀,其根据所述压差来对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的旁通通路进行开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回路,其中,
所述选择阀支承于所述阀柱的内部。
4.一种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其中,
该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具备:
阀主体,其设置有与从泵供给油的中立开口通路的上游侧连接的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下游侧连接的下游侧端口、通向致动器的致动器端口、从泵供给油的泵端口以及阀柱孔,该阀柱孔与所述上游侧端口、所述下游侧端口、所述致动器端口以及所述泵端口连通;
阀柱,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阀柱孔,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移动:经由所述阀柱孔而使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开放并且将所述致动器端口与所述泵端口之间阻断的位置、阻断所述上游侧端口和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的经由所述阀柱孔的开放并且使所述致动器端口与所述泵端口之间开放的位置;以及
选择阀,其根据所述致动器端口内的压力与所述上游侧端口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差而对将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进行开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其中,
所述选择阀支承于所述阀柱的内部。
6.一种液压回路,其中,
该液压回路具备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换向阀。
7.一种液压回路,其中,
液压回路具备:
换向阀,其具有阀主体、阀柱以及选择阀,所述阀主体设置有与从泵供给油的中立开口通路的上游侧连接的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下游侧连接的下游侧端口、通向致动器的致动器端口、从泵供给油的泵端口、以及阀柱孔,该阀柱孔与所述上游侧端口、所述下游侧端口、所述致动器端口以及所述泵端口连通,所述阀柱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阀柱孔,且该阀柱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移动:经由所述阀柱孔而使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开放并且将所述致动器端口与所述泵端口之间阻断的位置、阻断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的经由所述阀柱孔的开放并且使所述致动器端口与所述泵端口之间开放的位置,所述选择阀根据所述致动器端口内的压力与所述上游侧端口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差而对将所述上游侧端口与所述下游侧端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旁通通路进行开闭;
节流阀,其设置到所述中立开口通路的比所述换向阀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
调节器,其根据所述中立开口通路内的所述节流阀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部分的油的压力来控制所述泵。
8.一种施工机械,其中,
该施工机械具备权利要求1、2、3、6以及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回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01479A JP7411417B2 (ja) | 2020-01-08 | 2020-01-08 | 油圧回路、油圧回路用の方向切換弁および建設機械 |
JP2020-001479 | 2020-01-0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90602A true CN113090602A (zh) | 2021-07-09 |
Family
ID=76663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18213.7A Pending CN113090602A (zh) | 2020-01-08 | 2021-01-07 | 液压回路、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以及施工机械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11417B2 (zh) |
KR (1) | KR20210089583A (zh) |
CN (1) | CN113090602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19703A (ja) * | 1993-10-28 | 1995-05-09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油圧駆動装置 |
JPH09317703A (ja) * | 1996-05-30 | 1997-12-09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油圧駆動回路 |
CN1573133A (zh) * | 2003-06-19 | 2005-02-02 | 沃尔沃建造设备控股(瑞典)有限公司 | 用于控制液压泵排量的回路 |
CN107448429A (zh) * | 2016-06-01 | 2017-12-08 |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 流量调整阀和阀构造体 |
-
2020
- 2020-01-08 JP JP2020001479A patent/JP7411417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1-05 KR KR1020210000678A patent/KR20210089583A/ko active Pending
- 2021-01-07 CN CN202110018213.7A patent/CN11309060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19703A (ja) * | 1993-10-28 | 1995-05-09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油圧駆動装置 |
JPH09317703A (ja) * | 1996-05-30 | 1997-12-09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油圧駆動回路 |
CN1573133A (zh) * | 2003-06-19 | 2005-02-02 | 沃尔沃建造设备控股(瑞典)有限公司 | 用于控制液压泵排量的回路 |
CN107448429A (zh) * | 2016-06-01 | 2017-12-08 |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 流量调整阀和阀构造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110360A (ja) | 2021-08-02 |
JP7411417B2 (ja) | 2024-01-11 |
KR20210089583A (ko) | 2021-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584822B1 (en) |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 | |
US6892535B2 (en) | Hydraulic circuit for boom cylinder combination having float function | |
JP6914206B2 (ja) | 油圧回路 | |
JP6867740B2 (ja) | 建設機械におけるスティック制御システム | |
US10969026B2 (en) | Valve device | |
KR102652880B1 (ko) | 유량 제어 밸브 | |
JP7121642B2 (ja) | 流体圧制御装置 | |
JP4232974B2 (ja) | 建設機械の油圧制御回路 | |
CN113090602A (zh) | 液压回路、液压回路用的换向阀以及施工机械 | |
JP2019056464A (ja) | 流量制御弁 | |
JP2001027203A (ja) | 油圧再生回路を有する方向切換弁装置 | |
JPH07103882B2 (ja) | 圧力補償付液圧弁 | |
JP2020094642A (ja) | 建設機械の油圧制御回路 | |
JP3794927B2 (ja) | 作業機械の油圧制御回路 | |
JP7423189B2 (ja) | 制御弁及び建設機械用油圧システム | |
KR100621977B1 (ko) | 플로트 기능을 갖는 붐합류용 유압회로 | |
WO2020145006A1 (ja) | 油圧駆動システム | |
JP3730739B2 (ja) | 負荷補償付き方向切換弁装置 | |
JP7705331B2 (ja) | 作業機械における油圧制御システム | |
US20240376988A1 (en) | Valve device | |
CN111556929B (zh) | 流体压控制装置 | |
JP6763006B2 (ja) | ショベル及び建設機械用方向制御弁グループ | |
JP6836487B2 (ja) | 制御弁 | |
JPH0854005A (ja) | 油圧式建設機械における油圧ポンプの容量制御装置 | |
JP6510910B2 (ja) | 油圧駆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