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7925A -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7925A
CN113067925A CN202110298592.XA CN202110298592A CN113067925A CN 113067925 A CN113067925 A CN 113067925A CN 202110298592 A CN202110298592 A CN 202110298592A CN 113067925 A CN113067925 A CN 113067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en
support plate
folding mechanism
housing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985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7925B (zh
Inventor
贾晓飞
成东村
马景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985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79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7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7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折叠机构、支架机构和电子设备,属于通信设备领域,折叠机构包括种折叠机构,包括第一屏幕支撑板、第二屏幕支撑板、第一壳体座、第二壳体座、基部和悬停组件,第一壳体座设于第一屏幕支撑板,第二壳体座设于第二屏幕支撑板;基部设有多个第一转动部,第一壳体座和第二壳体座均通过各自的第二转动部与多个第一转动部一一对应地转动连接,折叠机构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悬停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摩擦片,弹性件挤压设置于摩擦片和基部之间,第一壳体座和第二壳体座中的至少一者配设有悬停组件。上述折叠机构可以解决目前的折叠式电子设备无法在转动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实现悬停,不利于扩大折叠式电子设备使用场景的问题。

Description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样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平板式、滑盖式和折叠式等,其中,折叠式电子设备以其具有较大显示面积和较强的便携性等优势,而愈发被消费者所青睐。但是,目前的折叠式电子设备通常仅能够保持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保持稳定,而无法在转动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实现悬停,不利于扩大折叠式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一种折叠机构、支架机构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目前的折叠式电子设备无法在转动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实现悬停,不利于扩大折叠式电子设备使用场景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折叠机构,包括第一屏幕支撑板、第二屏幕支撑板、第一壳体座、第二壳体座、基部和悬停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座设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所述第二壳体座设于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
所述基部设有多个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所述第二壳体座均通过各自的第二转动部与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一一对应地转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所述悬停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摩擦片,所述弹性件挤压设置于所述摩擦片和所述基部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所述第二壳体座中的至少一者配设有所述悬停组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支架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一方面所述的折叠机构,所述第一壳体座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座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第二方面所述的支架结构,所述柔性显示屏安装于所述支架结构,且所述柔性显示屏可支撑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屏幕支撑板和第二屏幕支撑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机构,其包括第一屏幕支撑板、第二屏幕支撑板、第一壳体座、第二壳体座、基部和悬停组件,第一屏幕支撑板设于第一壳体座,第二屏幕支撑板设于第二壳体座。第一壳体座和第二壳体座均与基部转动连接,第一屏幕支撑板和第二屏幕支撑板可以随第一壳体座和第二壳体座相对转动,从而使折叠机构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同时,第一壳体座和第二壳体座中的至少一者配设有悬停组件,悬停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摩擦片,通过使弹性件挤压设置在摩擦片和基部之间,使得摩擦片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限制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相对转动,从而使第一壳体座和第二壳体座中的至少一者与基部之间的转动情况可以被限制,进而使折叠机构能够在对应的转动范围内实现任意角度的悬停操作,这可以提升电子设备的可玩性,且扩大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架结构中包括悬停组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架结构中包括基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示出的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状态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中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
201-第一表面、202-第二表面、203-第一侧边、210-第一屏幕支撑板、220-第二屏幕支撑板、230-第三屏幕支撑板、
302-第二转动部、303-避让凹槽、310-第一壳体座、320-第二壳体座、
410-基部、411-容纳槽、412-第一转动部、420-盖体、
510-第三转动部、
610-柔性显示屏、
711-第一限位件、712-第二限位件、713-第三限位件、714-安装座、720-弹性件、731-连接套、732-活动套、733-连接杆、741-第一同步摆臂、742-第二同步摆臂、751-第一连接轴、752-第二连接轴、760-摩擦片、770-卡簧、781-第一啮合齿、782-第二啮合齿、791-第一齿轮、792-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如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为折叠式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柔性显示屏610和上述支架结构,支架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和上述折叠机构,采用上述折叠机构,使得电子设备能够在折叠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如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折叠机构包括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第一壳体座310、第二壳体座320、基部410和悬停组件。为了提升折叠机构的对称性,以提升整个折叠机构的折叠性能,可以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的结构对称设置,且分别设置在基部410的相背两侧;对应地,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的结构对称设置,基部410上和第一壳体座310配合的第一转动部412与基部410上和第二壳体座320配合的第一转动部412亦均对称设置。
基部410为折叠机构的基础结构件,基部410能够为折叠机构的其它组成部分提供安装基础,进而使得折叠机构的其它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以基部410为基础进行安装。可选地,基部410为薄板件,以减小占用空间。具体地,基部410可以为金属板件,金属板件能够使得基部410在较小的厚度时仍具备足够的强度,进而不影响基部410的支撑性能。
基部410设有多个第一转动部412,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均包括第二转动部302,多个第二转动部302可以与多个第一转动部412一一对应地相互配合,从而使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均能够与基部410形成稳定的转动配合关系,保证第一壳体座310能够通过基部410与第二壳体座320连接为一体。
具体地,第一转动部4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转动部412中的一者与第一壳体座310的第二转动部302配合,另一者与第二壳体座320的第二转动部302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第二转动部302可以对称设置在基部410上,以保证折叠机构具有较好的折叠性能。当然,在与第一壳体座310配合的第一转动部41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前述多个第一转动部412可以沿基部410的轴向,即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间隔排布。对应地,与第二壳体座320配合的第一转动部412的数量亦可以设置有多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之间连接关系和转动配合关系的可靠性。其中,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可以为图3中的方向A。
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为相互配合的转动结构件,例如,二者可以为轴孔配合结构。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中的一者可以为弧形槽状结构,另一者可以为弧形块状结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之间转动配合关系的稳定性。并且,基部410可以为弧形结构件,以为第一转动部412提供更好的形成基础,且减小基部410的整体尺寸。
如图1-图8所示,第一壳体座310设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第二壳体座320设于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在上述折叠机构应用至电子设备中的情况下,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均能够为柔性显示屏610提供支撑作用。为了防止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的存在对柔性显示屏610的被支撑效果产生影响,第一壳体座310设置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背离柔性显示屏610的一侧,对应地,第二壳体座320设置在第二屏幕支撑板220背离柔性显示屏610的一侧。可选地,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之间,以及第二壳体座32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之间可以形成有固定连接关系,从而使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可以分别带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相对基部410转动。
折叠机构具备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通过使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均以基部410为基础相对运动,可以使整个折叠机构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并且,在折叠机构的状态切换过程中,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均会相对基部410运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悬停组件包括弹性件720和摩擦片760,弹性件720挤压设置在摩擦片760和基部410之间,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中的至少一者配设有悬停组件。
以第一壳体座310设有悬停组件为例,弹性件720和摩擦片760可以一并设置在第一壳体座310的第二转动部302和基部410的第一转动部41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弹性件720和摩擦片760可以相互抵接,弹性件720背离摩擦片760的一端端面,以及摩擦片760背离弹性件720的一端端面中的一者可以抵接在第一转动部412上,另一者可以抵接在第二转动部302。由于弹性件720被挤压设置,从而使得弹性件720可以向摩擦片760施加预设的弹性作用力,进而使摩擦片760可以向第一转动部412或第二转动部302直接或间接地施加限制其转动的摩擦力,在这种情况下,当折叠机构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一壳体座310与基部410保持静止,进而使第一壳体座310与基部410保持在二者的转动范围内的任意角度。
对应地,第二壳体座320亦可以配设有上述悬停组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扩大折叠机构的悬停范围,且可以地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悬停至相互对应的位置处,进一步提升采用该折叠机构的电子设备的可玩性和适用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机构,其包括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第一壳体座310、第二壳体座320、基部410和悬停组件,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设于第一壳体座310,第二屏幕支撑板220设于第二壳体座320。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均与基部410转动连接,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可以随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相对转动,从而使折叠机构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同时,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中的至少一者配设有悬停组件,悬停组件包括弹性件720和摩擦片760,通过使弹性件720挤压设置在摩擦片760和基部410之间,使得摩擦片760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限制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相对转动,从而使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中的至少一者与基部410之间的转动情况可以被限制,进而使折叠机构能够在对应的转动范围内实现任意角度的悬停操作,这可以提升电子设备的可玩性,且扩大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轴751、第二连接轴752、第一同步摆臂741和第二同步摆臂742,第一同步摆臂741与第一连接轴751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方向上限位配合,第二同步摆臂742与第二连接轴752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方向上限位配合。
具体地,第一连接轴751和第二连接轴752均可以转动连接在基部410上,第一同步摆臂741可以套设在第一连接轴751上,且第二同步摆臂742可以套设在第二连接轴752上,且可以使上述两组部件均对应形成过盈配合关系。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同步摆臂741和第一连接轴751之间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形成限位配合关系,对应地,可以使第二同步摆臂742与第二连接轴752之间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形成限位配合关系,这可以进一步提升上述限位配合关系的稳定性。
同时,第一同步摆臂741和第一壳体座310配合,第二同步摆臂742和第二壳体座320配合,第一同步摆臂741和第二同步摆臂742之间通过齿轮同步机构连接,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通过齿轮同步机构同步转动。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之间具备同步转动的能力,从而无论前述二者中的哪一者被驱动,均可以通过齿轮同步机构等带动另一者相对基部410转动,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相对基部410的转动角度始终相同,提升整个折叠机构的综合性能。
另外,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仅为第一壳体座310或第二壳体座320配设悬停组件,在这种情况下,亦可以保证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可以实现同步悬停的目的。当然,为了提升折叠机构的性能可靠性,在需要使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均具备悬停功能的情况下,可以为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均配设悬停组件。
具体地,可以根据第一连接轴751和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所在的方向等实际参数,确定第一同步摆臂741与第一壳体座310之间的配合关系。例如,在前述第一连接轴751的轴向与第一壳体座310的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重合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一同步摆臂741与第一壳体座310相对固定。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连接轴751的转动轴向与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不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使第一同步摆臂741与第一壳体座310之间能够相对运动。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3,可以在第一同步摆臂741和第一壳体座310中的一者上设置滑槽,另一者上设置滑杆,且使滑杆与滑槽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第一连接轴751的转动轴向与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不重合,亦可以保证第一壳体座310能够带动第一同步摆臂741一并相对基部410转动。进而,在齿轮同步机构的作用下,可以使第二同步摆臂742对应转动,并带动第二壳体座320相对基部410转动,实现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同步转动的目的。
可选地,齿轮同步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轴751上的第一啮合齿781、设置在第二连接轴752上的第二啮合齿782、第一齿轮791和第二齿轮792,第一啮合齿781和第一齿轮791啮合,第一齿轮791和第二齿轮792啮合,第二齿轮792与第二啮合齿782啮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可以利用相对较少的部件,使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同步转动的目的。
具体地,第一连接轴751和第一啮合齿781可以组成齿轮轴,对应地,第二连接轴752和第二啮合齿782亦可以组成齿轮轴,且由于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各自相对于基部410的转动角度通常不会大于180°,因而,可以使第一啮合齿781覆盖第一连接轴751上四分之一圈至半圈,对应地,可以使第二啮合齿782覆盖第二连接轴752上四分之一圈至半圈,这基本可以保证第一啮合齿781和第二啮合齿782能够提供可靠的同步作用,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如上所述,弹性件720和摩擦片760可以夹设在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之间,为了尽量防止悬停组件的存在对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之间的转动配合关系的稳定性,以及结构类型的可选范围产生不利影响,在折叠机构包括第一同步摆臂741等部件的情况下,于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悬停组件还可以包括安装座714、连接套731和活动套732。
其中,第一同步摆臂741设有连接套731,第一连接轴751上套设有连接套731和活动套732;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方向上:连接套731与第一连接轴751限位配合,活动套732与第一连接轴751转动配合。
具体来说,连接套731可以通过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于第一同步摆臂741上,从而在第一同步摆臂741相对基部410的转动过程中,可以带动连接套731一并转动。连接套731和第一连接轴751之间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等方式实现限位配合的目的,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二者之间可以通过键连接的方式相互限位,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活动套731与第一连接轴751之间限位配合关系的稳定性。可选地,活动套732可以通过与基部410等部件形成沿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方向限位的关系等方式,保证在连接套731随第一同步摆臂741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接轴751转动的过程中,活动套732不会随前述几者一并相对基部410转动。
同时,安装座714与基部410固定,安装座714沿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相对且固定的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第一连接轴751穿设于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连接套731、活动套732、摩擦片760和弹性件720均夹设于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之间。
具体地,第一限位件711、第二限位件712和安装座714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这可以提升三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且可以在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上形成配合孔,且使第一连接轴可以穿设在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上;更具体地,配合孔均可以为贯穿孔,且通过在第一连接轴751的相背两端分别设置卡簧770等部件,亦可以保证第一连接轴751能够稳定地转动安装在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上。另外,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齿轮791安装在第一连接轴751的一端,采用这种技术方案时,可以在实现第一连接轴安装工作的同时,一并为第一齿轮提供安装基础。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使摩擦片760夹设于连接套731和活动套732之间,且使弹性件720设置在活动套732背离连接套731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大折叠机构中与摩擦片760配合的部件与摩擦片76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摩擦片760的抗转动能力。更具体地,可以使连接套731和活动套732朝向摩擦片760的一侧表面与摩擦片760贴合设置,这可以进一步提升连接套731和活动套732与摩擦片760之间的摩擦限位作用。
可选地,第一同步摆臂设有两个连接套731,两个连接套731沿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间隔设置,对应地,安装座714上还设有位于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之间的第三吸纳为件713,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三限位件713之间,以及第二限位件712和第三限位件713之间均可以形成安装空间,基于此,与第一同步摆臂741连接的两个连接套731可以分别设置在前述两组安装空间内,且对应于各连接套731均对应设置有活动套732、摩擦片760和弹性件720。也就是说,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三限位件713之间,以及第二限位件712和第三限位件713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套731、活动套732、摩擦片760和弹性件720。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借助多组相互配合的悬停组件,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壳体座310与基部410之间处于悬停状态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第三限位件713可以随安装座714一体成型,且第三限位件713上亦可以设置有贯穿孔,第一连接轴751可以穿过第三限位件713,且第一连接轴751的相背两端还分别与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对应配合。另外,可以使第一限位件711与第三限位件713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限位件712与第三限位件713之间的间距,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于前述两组结构上的悬停组件中对应部件的结构和型号亦可以对应相同,一方面便于备件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折叠机构的组装效率。
在第一同步摆臂741上设置有连接套731及相关结构件的情况下,为了提升折叠机构的性能稳定性,可选地,第二同步摆臂742上亦可以设置有连接套731、对应地,第二连接轴752上可以套设有活动套732和与第二同步摆臂742连接的连接套731;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方向上:连接于第二同步摆臂742的连接套731与第二连接轴752限位撇和,与前述连接套731配合的活动套732与第二连接轴752转动配合。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连接套731和活动套732亦均配设有摩擦片760和弹性件720,保证第二同步摆臂742亦可以通过悬停组件与第二连接轴752形成转动范围内可在任意角度悬停的机构。
基于上述实施例,亦可以在第二同步摆臂742上设置两个或更多个连接套731,且在安装座714上设置对应地结构,以保证任一悬停组件均可以被安装至安装座714上,发挥各自所具备的悬停功能。并且,第一限位件711和第二限位件712上亦可以对应于第二连接轴752设置配合孔,且在设置有第三限位件713的情况下,在第三限位件713上形成贯穿孔,以使第二连接轴752与安装座714之间形成可靠的转动连接关系。同时,与第一连接轴751相似地,第二连接轴752的一端亦可以伸出至第一限位件之外,且使第二齿轮792安装至第二连接轴752的端部,第二连接轴752的另一端则可以伸出至第二限位件712之外,且借助卡簧770等部件,使第二连接轴752与安装座形成稳定的配合关系。
另外,如上所述,为了保证活动套732不会随连接套731一并转动,而造成悬停失效,可以使活动套732与基部410等部件形成沿第二转动部302转动方向相互限位的关系。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第一同步摆臂741和第二同步摆臂742均设置有连接套731的情况下,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分别与第一同步摆臂741和第二同步摆臂742配合的两个活动套732之间通过连接杆733连接。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一并向第一连接轴751和第二连接轴752上分别安装活动套732,降低组装难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两个活动套732具备同步动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使折叠机构保持悬停状态的能力,另外,通过连接杆733连接两个活动套732,使得在设计和组装活动套732的过程中,无需再单独为活动套732配置限位结构,在连接杆733和两个活动套732的共同作用下,即可使活动套732能够分别相对第一连接轴751和第二连接轴752转动,基本可以保证活动套732不会随连接套731的转动而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5-图8所示,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与第一壳体座310之间转动配合,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与第二壳体座320之间转动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相对基部41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不仅会随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的转动而对应转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还可以相对第一壳体座310转动,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亦可以相对第二壳体座320转动。
其中,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均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边203和第二侧边,且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均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的第一表面201背离基部410设置,也即,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均设置于基部410的同一侧,各第一表面201均作为屏幕支撑面,以支撑柔性显示屏610等,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中,与第一表面201相背设置的第二表面202则朝向基部410设置。
如图7所示,在展开状态下,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一侧边203均位于各自的第二侧边之间,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背离基部410的第一表面201平齐设置。
如图8所示,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一侧边203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二侧边之间的间距。
详细地说,在展开状态下,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平齐设置,以使二者均可以为柔性显示屏610等提供支撑作用,保证柔性显示屏610能够稳定地保持展平状态。结合图7和图8,在折叠机构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180°,保证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一侧边203之间的间距,大于各自的第二侧边之间的间距。
另外,如上所述,折叠机构可以应用在支架结构中,在支架结构随折叠机构折叠至折叠状态时,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层叠设置,且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各自的屏幕支撑面平行设置,保证柔性显示屏610中支撑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两个部分亦能够相互平行。在组装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一壳体座310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一壳体座310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如下文所提及的转动组件)设置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靠近其第二侧边的位置处,从而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与第一壳体座310相对转动时,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能够基本以自身的第二侧边处为轴,防止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的第一侧边203向靠近第一壳体座310的方向转动的同时,出现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的第二侧边因向背离第一壳体座310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可以始终为柔性显示屏610等部件提供较好的支撑效果。对应地,在组装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与第二壳体座320的过程中,亦可以参照上述实施方式。
基于上述情况,如图8所示,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二侧边之间的间距,也就等于或基本等于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支架结构中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各自的屏幕支撑面之间的间距。因此,也可以认为,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一侧边203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距。
更具体地,可以根据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的宽度等参数,确定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机构中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一侧边203之间的间距的具体值,前述宽度为垂直于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的方向,更明确地,可以为图7中的方向B。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之间的相对转动角度能够超过180°,需要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能够相对第一壳体座310运动,且需要保证第二屏幕支撑板220能够相对第二壳体座320运动。更具体地来说,为了实现前述目的,可以对基部410、第一壳体座310、第二壳体座320等部件的具体结构和/或安装位置等参数进行限制。
以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为例,在展开状态下,如图7所示,并结合图8,需要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一壳体座310的转动连接位置至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的第一侧边203之间的部分,与第一壳体座310、基部410和第一壳体110等部件相互间隔,从而为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向靠近第一壳体座310所在的方向转动提供避让空间。与之相似地,在设计和布置与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对应的第二壳体座320、基部410和第二壳体120等部件的过程中亦是如此。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一侧边203之间的间距,大于各自的第二侧边之间的间距,从而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形成扩口状结构,且前述扩口状结构的扩口朝向基部410,在随折叠机构被折叠的过程中,通过使柔性显示屏610的中间部分容纳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形成扩口状结构处,可以使柔性显示屏610的中间部分的被折叠程度相对较小,从而可以尽量防止在柔性显示屏610等显示屏上形成折痕,提升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1和图8所示,折叠机构还包括盖体420,盖体420固定连接在基部410背离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的一侧,借助盖体420可以为基部410提供防护作用,且可以利用盖体420遮挡折叠机构,从而在折叠机构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尽量减少电子设备外露的部件的数量,一方面提升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电子设备的防尘防水性能,提升电子设备的可靠性。盖体420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基部410上,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基部410与盖体420之间可以通过螺钉等螺纹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一起,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同时,在折叠状态下,使盖体420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的分布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覆盖第一壳体座310、第二壳体座320和基部410,以保证盖体420具有较好的遮挡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的分布方向可以为图7中的方向B。
具体来说,可以依据折叠机构中其他部件的具体结构和尺寸等参数,通过对盖体420的结构、尺寸和安装位置等参数进行设计,使得在折叠机构处于折叠状态下,自盖体420所在的一侧正视折叠机构时,折叠机构中的第一壳体座310、第二壳体座320和基部410均能够被盖体420所遮挡。更具体地,为了提升盖体420对其他部件的遮挡效果,如图8所示,可以使盖体420整体为弧形结构件,这还可以提升盖体420与支架结构中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连接紧密性,进一步提升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如3-图6所示,第一壳体座310和/或第二壳体座320包括避让结构,避让结构设有避让凹槽303,在展开状态下,盖体420的侧边容纳至避让凹槽303中。具体地,避让凹槽303的位置和尺寸等参数均可以根据盖体420的延伸位置和厚度等参数灵活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更具体地,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上均设置有避让凹槽303,在这种情况下,借助避让凹槽303可以为盖体420的侧边提供让位空间,从而使盖体420沿图7中方向B相背设置的两个侧边向靠近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的方向所能延伸的尺寸相对更大,进一步提升盖体420的弯折程度,从而在折叠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使盖体420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缝隙更小,进而使三者之间的配合可靠性更高。
以第一壳体座310为例,在第一壳体座310设置有避让结构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第一壳体座310的结构强度仍能满足使用需求,如图3所示,可以使避让结构所在的位置处向背离避让凹槽303的一侧凸出。基于上述情况,进一步地,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可以设置有容纳沉槽,在折叠状态下,避让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容纳沉槽中,从而防止因第一壳体座310上设置前述避让结构,而对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一壳体座310之间的最大相对转动角度产生不利影响。
具体地,容纳沉槽的位置、宽度和深度等参数亦可以根据避让结构的实际参数灵活确定,此处不作限定。更具体地,第二壳体座320上亦可以设置有对应的避让结构,且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也对应设置有容纳沉槽,从而提升折叠机构的对称性,进而提升折叠机构的整体性能。
可选地,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可以与支架结构中的第一壳体110转动连接,且如上所述,第一壳体座310与第一壳体110固定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能够与第一壳体座310形成转动配合关系。为了便于安装,如图3所述,且结合图6,折叠机构可以包括转动组件,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可以通过多个转动组件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座310,在多个转动组件的作用下,一方面可以提升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一壳体座310之间转动配合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转动组件的结构可选类型,降低设计和加工难度。
如图3所示,且结合图6,转动组件具体包括第三转动部510和第四转动部,第三转动部510和第四转动部中的一者连接在第一壳体座310上,另一者连接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上。第三转动部510包括插块,第四转动部设有插槽,插块和插槽均设有弧形配合面,插块和插槽通过弧形配合面转动配合,可以保证第三转动部510和第四转动部之间具有较大的转动配合面积,提升二者之间转动连接关系的可靠性。并且,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三转动部510和第四转动部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上或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背离第一壳体座310的一侧,能够在保证转动组件位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朝向第一壳体座310的一侧的情况下,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与第一壳体座310之间的间距相对更小,进一步减小整个折叠机构在基部410的厚度方向所占的空间大小。对应地,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与第二壳体座320之间亦可以通过上述转动组件形成较为稳定的转动连接关系。
具体地,通过对插块和插槽的形状和尺寸进行适配,可以保证二者之间能够形成转动配合关系;并且,可以使插槽为两侧开口式结构,从而能够自插槽的一侧将插块安装至插槽内,且可以借助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一壳体110等其他结构对插块和插槽之间的最大相对转动角度进行限制。另外,还可以通过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沿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相背的两端设置可拆卸限位结构等方式,对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一壳体座310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限制,防止二者在前述方向上产生相对窜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四转动部包括限位件和配合件,限位件和配合件围成插槽,配合件设有弧形配合面。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上,多个第四转动部中的两个第四转动部各自的限位部相对设置,至少两个第三转动部510限位设置在前述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件之间或之外。例如,设置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相背两端的两组第四转动部各自的插槽均朝外设置,也即,两组第四转动部的插槽相背设置,在这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与前述两组第四转动部配合的两组第三转动部510应当分别设置在两组第四转动部的外侧。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借助两个第四转动部中的限位部可以对至少两个第三转动部510进行限位,从而保证第三转动部510和第四转动部能够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上形成限位配合关系,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一壳体座310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上形成稳定的配合关系。
为了提升折叠机构的动作稳定性,可选地,第一壳体座310和/或第二壳体座320的数量为多个。可选地,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的数量相同,且均为多个,通过使多个第一壳体座310和多个第二壳体座320成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动作稳定性。如上所述,第一壳体座310可以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转动连接,第二壳体座320与第二屏幕支撑板220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的数量均为多个的情况下,可以使至少一个第一壳体座310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转动连接,且使至少一个第二壳体座320与第二屏幕支撑板220连接。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可以使位于基部410相背两端的第一壳体座310均通过上述转动组件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转动连接,其他的第一壳体座310则可以不再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相互连接,从而在保证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之间具有较高转动配合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整个折叠机构的加工和组装难度。对应地,第二壳体座320亦可以如此,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重复。
可选地,折叠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三屏幕支撑板230,第三屏幕支撑板230与悬停组件相对设置,且第一屏幕支撑板210朝向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的一侧,以及第二屏幕支撑板220朝向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的一侧均设有避让缺口,在展开状态下,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容纳于两个避让缺口,且第三屏幕支撑板230背离基部410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屏幕支撑板的第一表面平齐。
具体地,避让缺口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对应于第三屏幕支撑板230的形状和尺寸对应设计,通过在悬停组件所在的位置处对应设置第三屏幕支撑板230,使得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在相对基部410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各自的避让缺口避让悬停组件,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之间的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与基部410之间的间距,从而减小折叠机构的整体厚度,进而减小采用该折叠机构的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针对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对应于基部410上与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配合的位置处,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应设计,保证基部410上与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配合的部分处,不会对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320的相对转动产生阻碍。
可选地,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可以固定在基部410上,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可以沿自身厚度方向活动连接在基部410上,具体地,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可以通过销钉活动地安装在基部410上,从而在折叠机构的工作过程中,使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可以相对基部410运动。
基于上述情况,在展开状态下,第三屏幕支撑板230沿自身厚度方向与基部410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在折叠状态下,第三屏幕支撑板230沿自身厚度方向与基部410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小于第一间距。通俗地说,在折叠机构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向靠近基部410的方向运动;在折叠机构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向远离基部410的方向运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扩大处于折叠状态的折叠机构的容纳空间,从而进一步防止柔性显示屏因被折叠而产生折痕的问题。
另外,可以在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和基部410之间设置弹性件等,从而在柔性显示屏被折叠的过程中,可以使柔性显示屏挤压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向靠近基部410的方向运动,而在柔性显示屏逐渐展平的过程中,弹性件可以通过自身弹力驱动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复位。或者,还可以在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和基部410之间设置动力驱动件等方式,动力驱动件可以驱动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和基部410相向或相背运动。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在随第一壳体座310相对基部41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与第一壳体座310之间亦可以产生相对转动。更具体地,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向靠近第一壳体座310转动的过程中,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柔性显示屏提升驱动力;而针对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向背离第一壳体座310转动的过程,可以通过在折叠机构中设置弹性件等结构的方式,借助弹性复位作用力,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被驱动,以在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转动至展开状态时,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可以与第一壳体110的屏幕支撑面平齐,以共同为柔性显示屏提供支撑作用。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一壳体110之间设置动力驱动装置,如电动机等,借助动力驱动装置亦可以驱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与第一壳体座310相向或相背转动。当然,第二壳体座320与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之间亦可以参考上述任一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和生产。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靠近第三屏幕支撑板230的一侧均设有第一搭接边沿,第三屏幕支撑板230的相背两侧均设有第二搭接边沿,在展开状态下,各第二搭接边沿均搭接于对应的第一搭接边沿上。具体地,第一搭接边沿和第二搭接边沿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相互适配,具体地,第一搭接边沿和第二搭接边沿均可以为台阶状结构件,以提升第三屏幕支撑板230搭接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上的稳定性。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展开状态下,第三屏幕支撑板230可以搭接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亦可以为第三屏幕支撑板230相对基部410运动提供驱动作用力,进而,随折叠机构的运动,在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能够自动转动的情况下,可以无需为第三屏幕支撑板230配设驱动作用件等,一方面减少折叠机构内零部件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折叠机构的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提升整个折叠机构的结构紧凑性,如图3和图4所示,基部410上可以设置有容纳槽411,容纳槽411内设置有第一转动部412,且通过使第一壳体座310的第二转动部302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壳体座320的第二转动部30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与容纳槽411的方式,可以减少折叠机构在基部410厚度方向上所占的空间,进而降低整个电子设备的厚度,提升产品综合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基部410的厚度方向具体可以为垂直于图3中方向A和图7中方向B的方向。
具体地,可以通过扩大容纳槽411的尺寸,使多个第一转动部412均设置在一个容纳槽411中,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与基部410之间的配合稳定性,防止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相互干扰,容纳槽411可以对应第一转动部412的数量对应设置有多个。当然,为了保证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容纳槽411内的第二转动部302能够正常地与第一转动部412相对配合,在设计和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的具体结构与容纳槽411的结构和尺寸等参数互相适配。
进一步地,为了最大化地提升位于容纳槽411内的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之间转动配合关系的可靠性,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中的一者包括滑块,另一者设有滑槽,滑槽和滑块滑动配合,滑槽和滑块之间的配合面积相对较大,且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容纳槽411内的空间。当然,滑槽和滑块均为弧形结构,以保证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均能够借助滑动配合的滑槽和滑块形成转动配合关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与基部410之间转动配合关系的稳定性,如图4所示,容纳槽411的相背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转动部412,对应地,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的相背两侧均设置有第二转动部302,以第一壳体座310为例,在其相背两侧的两个第二转动部302与一个容纳槽411内的两个第一转动部412一一对应配合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一壳体座310偏离自身转动轴线相对基部410转动,从而提升第一壳体座310与基部410之间转动配合关系的稳定性。相对应地,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二壳体座320与基部410之间的转动配合关系也相对更稳定。
在第一转动部412设置在容纳槽411内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第一转动部412和第二转动部302之间具有较好的转动配合关系的同时,尽量减小基部410的宽度(即基部410沿图7中方向B的尺寸),可选地,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上,可以使多个第一转动部412间隔设置或错位设置。也就是说,可以使多个第一转动部412沿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分布,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转动部412之间均具有预设尺寸的间隔。或者,在多个第一转动部412沿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分布的情况下,可以使多个第一转动部412两两成组,任一组内的两个第一转动部412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上相邻设置,也即,组内的两个第一转动部412之间在第二转动部302的转动轴向上没有间隔,采用这种技术方案,一方面亦可以实现上述技术目的,另一方面,由于组内的两个第一转动部412之间的位置较为临近,通过使任一组内的两个第一转动部412分别与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对应配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之间的对称性,进而提升折叠机构的整体性能。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折叠机构可以应用在支架机构中,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支架结构,支架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在组装支架结构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座310与第一壳体11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座320与第二壳体120固定连接。在支架结构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以分别带动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相对运动,使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二壳体座320相对转动。
具体地,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一壳体110之间可以通过粘接、铆接、卡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相互固定。为了提升连接可靠性,且降低拆装难度,可以在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一壳体110上形成贯穿孔或螺纹孔,这使得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一壳体110之间能够通过螺纹连接件实现固定连接目的。对应地,第二壳体座32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亦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件相互固定。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210与第一壳体座310之间可以相对转动,因此,为了防止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体座310对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的转动动作产生阻碍,可选地,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体座310朝向第一屏幕支撑板210的一侧均设有倾斜避让支撑面,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具备相对第一壳体座310(和第一壳体110)转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倾斜避让支撑面还可以为第一屏幕支撑面提供较好的支撑效果,进而可以保证柔性显示屏可以被较好地承托。
对应地,在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与第二壳体座320转动配合的情况下,第二壳体120和第二壳体座320朝向第二屏幕支撑板220的一侧亦可以对应设置有倾斜避让支撑面,从而在折叠状态下,可以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分别支撑在对应的倾斜避让支撑面上,提升折叠机构的动作稳定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结构,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显示模组和上述支架结构,其中,第一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屏610,柔性显示屏610安装在支架结构上,且柔性显示屏610能够支撑在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上,保证支架结构可以为第一显示模组中的柔性显示屏610提供较好的承托效果。
并且,上述电子设备具备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且通过在折叠状态下,使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一侧边203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屏幕支撑板2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220各自的第二侧边之间的间距,使得电子设备可以为自身的柔性显示屏610的中间部分提供较大的、扩口状的容纳空间,这可以尽量防止柔性显示屏610的中间部分在被折叠的过程中产生折痕,提升其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易用性,可选地,第一壳体110背离第一显示模组的一侧设有第二显示模组,第二显示模组的尺寸等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10的相背两侧均设有显示模组。通过使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一方面便于用户携带,且用户可以借助第二显示模组进行人机交互,而在用户存在浏览视频等需求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展开电子设备的方式,使用显示面积更大的第一显示模组,提升视听体验等。当然,上述场景仅为举例说明,在软件等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用户还可以同时使用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等。换句话说,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使用第一显示模组和/或第二显示模组,此处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或可穿戴设备。当然,该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其他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屏幕支撑板、第二屏幕支撑板、第一壳体座、第二壳体座、基部和悬停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座设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所述第二壳体座设于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
所述基部设有多个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所述第二壳体座均通过各自的第二转动部与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一一对应地转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所述悬停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摩擦片,所述弹性件挤压设置于所述摩擦片和所述基部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所述第二壳体座中的至少一者配设有所述悬停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
所述第一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上限位配合,所述第二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轴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上限位配合;
所述第一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一壳体座配合,所述第二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二壳体座配合,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之间通过齿轮同步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所述第二壳体座通过所述齿轮同步机构同步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同步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一啮合齿、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二啮合齿、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啮合齿和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啮合齿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停组件还包括安装座、连接套和活动套,
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设有所述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轴套设有所述连接套和所述活动套,且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上: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第一连接轴限位配合,所述活动套与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配合;
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基部固定,所述安装座设有沿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向相对且固定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连接套、所述活动套、所述摩擦片和所述弹性件均夹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夹设于所述连接套和所述活动套之间,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活动套背离所述连接套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摆臂设有两个沿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向间隔设置的所述连接套,所述安装座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的第三限位件,两个所述连接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三限位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第三限位件之间,各所述连接套均配对应设有所述活动套、所述摩擦片和所述弹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同步摆臂设有所述连接套,所述第二连接轴套设有所述连接套和所述活动套,且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上: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限位配合,所述活动套与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座转动配合,且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座转动配合;
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各自的第一侧边均位于各自的第二侧边之间,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第二屏幕支撑板各自背离所述基部的第一表面平齐设置;
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各自的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各自的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基部背离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的一侧,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盖体在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的分布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轴向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壳体座、所述第二壳体座和所述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或所述第二壳体座包括避让结构,所述避让结构设有避让凹槽,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盖体的侧边容纳至所述避让凹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或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设有容纳沉槽,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避让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沉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包括转动组件,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通过多个转动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座,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第三转动部和第四转动部,所述第三转动部和所述第四转动部中的一者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座,另一者连接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所述第三转动部包括插块,所述第四转动部设有插槽,所述插块和所述插槽均设有弧形配合面,所述插块和所述插槽通过所述弧形配合面转动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转动部包括限位件和配合件,所述限位件和所述配合件围成所述插槽,所述配合件设有所述弧形配合面;
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线所在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四转动部中的两个所述第四转动部各自的所述限位件相对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三转动部限位设置于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或之外。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或所述第二壳体座的数量为多个,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壳体座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转动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壳体座与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转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三屏幕支撑板,所述第三屏幕支撑板与所述悬停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的一侧均设有避让缺口;
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三屏幕支撑板容纳于两个所述避让缺口,且所述第三屏幕支撑板背离所述基部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的第一表面平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上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所述第二壳体座的第二转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中的一者包括滑块,另一者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和所述滑块滑动配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壳体座和所述第二壳体座的相背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转动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线所在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间隔设置或错位设置。
20.一种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权利要求1-19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机构,所述第一壳体座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座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座转动配合,且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座转动配合;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座朝向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的一侧均设有倾斜避让支撑面,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座朝向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的一侧均设有倾斜避让支撑面;
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各自的第一侧边均位于各自的第二侧边之间,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第二屏幕支撑板各自背离所述基部的第一表面平齐设置;
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各自的所述第一侧边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各自的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屏幕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屏幕支撑板分别支撑于对应的所述倾斜避让支撑面上。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显示屏和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支架结构,所述柔性显示屏安装于所述支架结构,且所述柔性显示屏可支撑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屏幕支撑板和第二屏幕支撑板。
CN202110298592.XA 2021-03-19 2021-03-19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0679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8592.XA CN113067925B (zh) 2021-03-19 2021-03-19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8592.XA CN113067925B (zh) 2021-03-19 2021-03-19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925A true CN113067925A (zh) 2021-07-02
CN113067925B CN113067925B (zh) 2023-12-01

Family

ID=76562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98592.XA Active CN113067925B (zh) 2021-03-19 2021-03-19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7925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0192A (zh) * 2021-10-29 2022-01-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500699A (zh) * 2021-08-20 2022-05-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4726938A (zh) * 2022-03-31 2022-07-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动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5022426A (zh) * 2021-09-26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折叠屏终端
CN116221265A (zh) * 2023-03-03 2023-06-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231371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66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4066685A1 (zh) * 2022-09-27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80225B1 (en) * 2018-12-25 2019-11-19 Fositek Corporation Hinge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1770223A (zh) * 2020-07-21 2020-10-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073563A (zh) * 2020-09-21 2020-1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
CN112081815A (zh) * 2020-09-16 2020-1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WO2020259646A1 (zh) * 2019-06-27 2020-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US20200413557A1 (en) * 2018-03-12 2020-12-31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Bendable assembly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413557A1 (en) * 2018-03-12 2020-12-31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Bendable assembly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0480225B1 (en) * 2018-12-25 2019-11-19 Fositek Corporation Hinge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20259646A1 (zh) * 2019-06-27 2020-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1770223A (zh) * 2020-07-21 2020-10-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081815A (zh) * 2020-09-16 2020-1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2073563A (zh) * 2020-09-21 2020-1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0699A (zh) * 2021-08-20 2022-05-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5022426A (zh) * 2021-09-26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折叠屏终端
CN115022426B (zh) * 2021-09-26 2023-04-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折叠屏终端
CN113990192A (zh) * 2021-10-29 2022-01-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990192B (zh) * 2021-10-29 2024-03-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726938A (zh) * 2022-03-31 2022-07-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动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4726938B (zh) * 2022-03-31 2023-08-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动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71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66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4066685A1 (zh) * 2022-09-27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221265A (zh) * 2023-03-03 2023-06-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221265B (zh) * 2023-03-03 2024-04-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925B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67924A (zh)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3067925A (zh)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3067926A (zh)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3163030A (zh)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3067922A (zh)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3067923B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EP3920167A1 (en) Rotary connecting assembly and folding terminal device
CN113315860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EP3876504A1 (en) Rotary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1147637B (zh) 转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153188B (zh) 折叠式终端
CN112751960B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1405095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2153179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4658752A (zh)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5405615A (zh)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4658749A (zh)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3472919B (zh) 折叠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2696426B (zh) 铰链机构、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4125108A (zh) 折叠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526230B (zh) 柔性机壳组件与电子设备
CN116085379B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386452A (zh) 具有柔性屏的内折式电子设备
CN115638181A (zh)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7489691A (zh) 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