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0192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0192B
CN113990192B CN202111271367.3A CN202111271367A CN113990192B CN 113990192 B CN113990192 B CN 113990192B CN 202111271367 A CN202111271367 A CN 202111271367A CN 113990192 B CN113990192 B CN 1139901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shell
housing
along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713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90192A (zh
Inventor
黄任杰
钟洪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713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901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90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01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901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01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第一转动部件、第一移动部件和第一从动部件,显示屏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转动部件与第一移动部件相配合,第一移动部件具有楔面,沿第一方向,楔面至第一轴线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一从动部件设于第一壳体,且与楔面相配合;电子设备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在电子设备从折叠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绕第一轴线相互远离,第一转动部件随第一壳体相对第一移动部件绕第一轴线转动,并驱动第一移动部件沿第一轴线移动,第一移动部件的楔面驱动第一从动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壳体随第一从动部件沿第二方向远离第二壳体。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追求更好的视觉体验,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尺寸越来越大,随之产生的问题是电子设备的尺寸越来越大,其便携性和使用舒适性大打折扣。
为了不影响电子设备的便携性和使用舒适性,折叠屏电子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外翻式的折叠屏电子设备来说,由于折叠屏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尺寸固定,故折叠屏电子设备在翻折时容易拉伤显示屏,在展平时显示屏又容易出现褶皱。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外翻式的折叠屏电子设备在翻折时容易拉伤显示屏、在展开时容易出现褶皱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第一传动机构,其中:
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第一轴线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件、第一移动部件和第一从动部件,所述第一转动部件跟随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转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可移动,所述第一转动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相配合;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具有楔面,沿第一方向,所述楔面至所述第一轴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一从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与所述楔面相配合;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在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折叠状态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绕所述第一轴线相互远离,所述第一转动部件随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时所述楔面驱动所述第一从动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壳体随所述第一从动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相垂直,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所在的平面平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展开过程中,通过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驱动第一移动部件沿第一轴线移动,同时楔面也会随之沿第一轴线移动,由于第一从动部件设于第一壳体,第一从动部件相对第一轴线的轴向位置不变,故第一从动部件与楔面相对移动,即第一从动部件沿楔面滑动,由于楔面的不同位置至第一轴线的距离不同,故二者相对滑动过程中,楔面会驱动第一从动部件沿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方向移动,即沿第二方向远离第一轴线,最终使第一壳体沿第二方向远离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增大,位于折叠处的部分显示屏能够被展平,使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显示屏能够被铺平,避免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太近,导致位于折叠处的部分显示屏无法铺平进而出现褶皱的情况。
同样,电子设备在折叠过程中,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方向改变,第一移动部件也沿相反的方向移动,第一从动部件失去楔面对其的驱动作用,第一从动部件带动第一壳体可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恢复移动,故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使位于折叠处的部分显示屏能够被弯折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折叠,避免该部分显示屏在翻折过程中被拉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传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第一壳体;111-导轨;120-第二壳体;130-装饰条;
200-显示屏;
300-支撑杆;310-导向块;
400-第一转动部件;410-第二筒部;411-第一导向槽;420-第一杆部;430-第二杆部;431-第一啮合齿;432-第二啮合齿;
500-第二转动部件;
600-第一移动部件;610-第一筒部;612-第三导向槽;620-限位凸起;630-楔块;631-楔面;
700-第二移动部件;
810-第一从动部件;811-连接杆;812-滚轮;
820-第二从动部件;
900-弹性件;
A-第一轴线;B-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考图1-图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显示屏200和第一传动机构。其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为电子设备的基础构件,可为电子设备的部分功能器件提供安装基础,例如将电子设备的主体结构件安装于第一壳体110,主体结构件包括显示屏、电路板、电池、摄像头等。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屏200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上,显示屏200可以为柔性屏。具体地,显示屏20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与第二壳体120相连接。
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以绕第一轴线A相对转动,伴随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相对转动,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叠在一起,此时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所在平面与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所在平面相平行,而且,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10背向第二壳体120的一侧,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二壳体120背向第一壳体110的一侧。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并排设置,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所在平面与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所在平面共面。
第一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第一传动机构用于在展开过程中驱动第一壳体110沿垂直于第一轴线A的方向远离第一轴线A。具体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件400、第一移动部件600和第一从动部件810,第一转动部件400可跟随第一壳体110相对第二壳体120绕第一轴线A转动。具体地,第一转动部件400可以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也可以不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只要第一转动部件400能够跟随第一壳体110转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件400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
第一移动部件600能够沿第一轴线A的方向相对第二壳体120移动,而且,第一转动部件400与第一移动部件600相配合,在第一转动部件400绕第一轴线A转动的情况下,第一转动部件400驱动第一移动部件600沿第一轴线A移动。其中,第一移动部件600可以可移动设置在第二壳体120上,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只要在第一转动部件400转动时第一移动部件600能够沿第一轴线A相对第二壳体120移动即可。
第一从动部件810设于第一壳体110,且第一从动部件810与第一移动部件600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从动部件810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而且,第一移动部件810具有楔面631,第一从动部件810与楔面631相配合。沿第一方向,楔面631至第一轴线A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一方向即为电子设备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移动部件600的移动方向。
具体地,沿第一轴线A的轴向,楔面631任意位置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斜边,这样在第一移动部件810的移动过程中,第一从动部件810和第一壳体110的移动速度恒定。当然,沿第一轴线A的轴向,楔面631任意位置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弧形边,弧形边可以向第一轴线A凹陷,此情况下,第一从动部件810的移动速度变化,且移动加速度增大;在其它实施例中,弧形边也可以向第一从动部件810的方向凸起。
在第一移动部件600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移动部件600可驱动第一从动部件810沿第二方向移动,由于第一从动部件810与第一壳体110相连接,第一壳体110随第一从动部件810移动。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轴线A相垂直,且第二方向与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所在平面相平行,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与第一壳体110相对,也就是说,第二方向与第一壳体110所在的平面平行。
在电子设备从折叠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绕第一轴线A相互远离,可以是第一壳体110相对第二壳体120绕第一轴线A转动,也可以是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绕第一轴线A转动,总之,第一转动部件400随第一壳体110相对第二壳体120绕第一轴线A转动,同时第一转动部件400也相对第一移动部件600绕第一轴线A转动。
由于第一转动部件400与第一移动部件600相配合,此时第一转动部件400转动会驱动第一移动部件600沿第一轴线A移动,同时楔面631也随之沿第一轴线A移动,第一从动部件810设于第一壳体110,第一从动部件810相对第一轴线A的轴向位置不变,故第一从动部件810与楔面631相对移动,由于楔面631与第一从动部件810相配合,故第一从动部件810沿楔面631滑动。由于楔面631的不同位置至第一轴线A的距离不同,故第一从动部件810与楔面631相对滑动过程中,楔面631会驱动第一从动部件810沿垂直于第一轴线A的方向移动,即沿第二方向远离第一轴线A,同时第一壳体110随第一从动部件810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转动部件400可移动,也就是说,第一转动部件400跟随第一壳体110绕第一轴线A转动,但并非跟随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免影响第一转动部件400与第一移动部件600的配合关系。
这样一来,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远离第二壳体120,也就是说,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沿第二方向远离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大,那么,位于折叠处的部分显示屏200,也就是位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部分显示屏200能够被展平,使电子设备在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整个显示屏200能够被展平,避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距离太近,导致位于折叠处的部分显示屏200无法被展平而出现褶皱的情况。
可选地,在电子设备从展开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绕第一轴线A相互靠近,第一转动部件400随第一壳体110绕第一轴线A靠近第二壳体120。由于第一转动部件400与第一移动部件600相配合,此时第一转动部件400转动会驱动第一移动部件600沿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即第一移动部件600复位,第一从动部件810失去第一移动部件600的楔面631对其的驱动作用,故第一从动部件810能够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同时第一壳体110随第一从动部件810移动。
这样一来,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靠近第二壳体120,也就是说,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靠近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显示屏200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距离减小,那么,位于折叠处的部分显示屏200,也就是位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部分显示屏200能够被弯折从而实现折叠,避免该部分显示屏200在翻折过程中显示屏200被拉坏。
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支撑杆300,第一移动部件600包括第一筒部610,第一转动部件400包括第二筒部410。其中,支撑杆300设于第二壳体120,支撑杆300与第一轴线A共轴,第一筒部610套设在支撑杆300上,且沿第一轴线A与支撑杆300滑动配合,即第一筒部610沿第一轴线A相对支撑杆300滑动,也就是说,利用支撑杆300,使第一移动部件600以间接方式设置于第二壳体120。支撑杆300伸入第二筒部410内,且第二筒部410与支撑杆300转动配合,第二筒部410绕第一轴线A相对支撑杆300转动。
如此设置,通过支撑杆300,对第一移动部件600和第一转动部件400均提供支撑作用,提高第一传动机构的稳定性;既能实现第一移动部件600沿第一轴线A的移动,又能实现第一转动部件400绕第一轴线A的转动,同时,避免第一移动部件600和第一转动部件400发生位置偏移。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杆300可以设于第一壳体110,支撑杆300与第一转动部件400相连接,故第一转动部件400转动时支撑杆300跟随转动;第一移动部件600套设在支撑杆300上,且第一移动部件600既能沿支撑杆300的轴向移动,也可以相对支撑杆300转动,如此一来,第一移动部件600不会跟随支撑杆300转动,还能与第一转动部件400正常配合实现沿第一轴线A的移动。
可选地,第一筒部610和第二筒部410的一者开设有第一导向槽411,另一者设置限位凸起620,限位凸起620伸入第一导向槽411内,且限位凸起620与第一导向槽411在绕第一轴线A的螺旋传动方向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411为螺旋导向槽。
具体地,在部分第一筒部610套设在第二筒部410的外周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筒部610的内壁设置限位凸起620,在第二筒部410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导向槽411,或者,在第一筒部610的内壁开设第一导向槽411,在第二筒部410的外壁设置限位凸起620,从而实现第一筒部610和第二筒部410在第一轴线A的螺旋传动方向的滑动配合。
在部分第二筒部410套设在第一筒部610的外周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筒部610的外壁设置限位凸起620,在第二筒部410的内壁开设第一导向槽411,或者,在第一筒部610的外壁开设第一导向槽411,在第二筒部410的内壁设置限位凸起620,同样能够实现第一筒部610和第二筒部410在第一轴线A的螺旋传动方向的滑动配合。
如此设置,在第一转动部件400绕第一轴线A转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导向槽411和限位凸起620在螺旋传动方向配合,故第一移动部件600沿第一轴线A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部分第一筒部610设于第二筒部410的外周,限位凸起620为设置在第一筒部610上的限位螺钉,第一筒部610设有安装孔,限位螺钉能够安装在安装孔内形成限位凸起620。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壳体120直接设置导向机构,导向机构的导向方向为第一轴线A的轴向,导向机构为第一筒部610进行限位,使第一筒部610沿第一轴线A的轴向移动,同时,第一筒部610套设在第二筒部410的外周,或者第二筒部410套设在第一筒部610的外周,总之,无论哪种情况,第一筒部610对第二筒部410提供支撑作用,同样能够实现第一筒部610和第二筒部410在螺旋传动方向的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筒部610和支撑杆300的一者设有第二导向槽,另一者设有导向块310,导向块310可以为条状结构,导向块310伸入第二导向槽内,且导向块310与第二导向槽沿第一轴线A滑动配合。具体地,可以在第一筒部610的内壁开设第二导向槽,在支撑杆300的表面设置导向块310,也可以在第一筒部610的内壁设置导向块310,在支撑杆300的表面开设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轴线A的轴向一致。
如此设置,通过第二导向槽与导向块310的配合作用,对第一筒部610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避免第一筒部610绕第一轴线A转动,同时保证第一筒部610和第二筒部410在螺旋传动方向顺利配合。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移动部件600还包括楔块630,通过楔块630对第一从动部件810实现驱动,楔块630与第一筒部610相连接,且楔块630绕第一轴线A相对第一筒部610可转动,楔块630具有楔面631,楔面631与第一从动部件810接触配合。也就是说,楔块630与第一从动部件810持续配合,使得电子设备在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楔块630随第一从动部件810、第一壳体110绕第一轴线A相对第一筒部610转动。
这样一来,电子设备在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筒部610沿第一方向移动,由于楔块630与第一筒部610相连接,故楔块630会跟随第一筒部610沿第一方向移动,也就是楔块630沿第一方向相对第一从动部件810移动,又由于楔块630与第一从动部件810相配合,楔块630可随第一从动部件810相对第一筒部610转动。
具体地,楔面631位于楔块630背向第一筒部610的一侧,沿第一方向,楔面631至第一筒部610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一方向为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移动部件600的移动方向,也就是第一筒部610的移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楔面631可以为斜面,这样伴随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相对转动,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的移动速度恒定。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楔面631可以为凹陷的弧面或凸起的弧面。
这样一来,在楔块630沿第一方向相对第一从动部件81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从动部件810沿楔面631移动,移动过程中,第一从动部件810至第一筒部610的距离逐渐增大,故第一从动部件810逐渐远离第一筒部610,同时第一壳体110逐渐远离第一筒部610,实现楔块630驱动第一从动部件810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筒部610的外周开设第三导向槽612,第三导向槽612沿第一筒部610的圆周方向延伸,楔块630包括凸块,凸块伸入第三导向槽612内,且与第三导向槽612滑动配合。
如此设置,通过第三导向槽612与凸块相配合,实现楔块630相对第一筒部610的转动,同时限制楔块630相对第一筒部610的移动方向,避免楔块630相对第一筒部610沿轴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从动部件810包括连接杆811和滚轮812,连接杆811的一端连接第一壳体110,连接杆811的另一端与滚轮812可转动连接,且滚轮812与楔面631接触配合,滚轮812在楔面631上滚动。具体地,连接杆811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连接杆811的另一端通过固定销与滚轮812的中心处相连接,滚轮812能够相对连接杆811转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从动部件810可以直接与楔面631滑动接触。
如此设置,第一从动部件810与楔块630之间滚动配合,减小二者相对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保证第一从动部件810沿楔面631顺利移动。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转动部件400还包括第一杆部420,第一壳体110设有导轨111,其中,第一杆部420与第二筒部410相连接,二者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一杆部420伸入导轨111内,并能够沿导轨111的导向方向移动,导轨111的导向方向为第二方向。具体地,第一转动部件400还包括第二杆部430,第二杆部430与第一轴线A共轴,第二杆部430的一端连接第二筒部410,第二杆部430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杆部420。
如此设置,通过第一杆部420与导轨111相配合,限制第一壳体110和第一转动部件400的相对移动方向,使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转动部件400移动,避免二者沿第一轴线A相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杆部420、第二杆部430和第二筒部410三者为一体成型结构,保证第一转动部件400的整体强度。
在电子设备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楔块630一直沿第二方向顶起第一从动部件810,故第一从动部件810不会脱离楔面631;但是,在电子设备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由于楔块630与第一从动部件810接触配合,第一从动部件810失去楔块630给其的作用力,第一从动部件810无法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回复移动。
为避免第一从动部件810脱离楔面631,在折叠过程中,可以手动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推动第一壳体110,实现第一壳体110和第一从动部件810的复位。但是,依靠手动作用比较耗费人力,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切换时间长,切换效率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电子设备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一转动部件400之间,在电子设备从展开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具体地,驱动机构可以为直线驱动器、气缸等驱动件,驱动机构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110,另一端作用于第一转动部件400。
如此设置,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壳体110复位,避免手动作用力,节省切换时间,提高切换效率。
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弹性件900,如图5所示,弹性件900的一端连接第一壳体110,弹性件900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杆部420。其中,弹性件90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弹性件900与第一杆部420之间均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在电子设备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900拉伸于第一转动部件400和第一壳体110之间,此时弹性件900积蓄弹性势能,为后续推动第一壳体110复位做准备;在电子设备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楔块630沿第一轴线A恢复移动,第一从动部件810失去楔块630沿第二方向对其的作用力,同样地,第一壳体110失去楔块630阻挡其复位的作用力,此时楔块630无法阻挡弹性件900恢复形变的趋势,弹性件900恢复弹性形变并带动第一壳体110复位。
如此设置,利用弹性件900的弹性势能作为驱动力,无需电动、气动或者手动的动力来源,更加节能,实现起来简单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在折叠过程中,由于弹性件900处于拉伸状态,弹性件900会作用给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同时第一壳体110也施加给滚轮812一个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从而使滚轮812一直抵在楔面631上,不会脱离楔面631。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在楔块630内设置条形沟槽,条形沟槽与楔面631的延伸方向相同,楔面631上开设有连通条形沟槽的开槽,第一从动部件810包括配合凸起,配合凸起由条形沟槽的端部伸入条形沟槽内,并与条形沟槽滑动配合。这样一来,通过条形沟槽与配合凸起,使第一从动部件810与楔块630在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限位接触,第一从动部件810不会脱离楔面631,楔块630随第一筒部610沿第一轴线A恢复移动的同时,配合凸起在条形沟槽内滑动,实现第一从动部件810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恢复移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设有装饰条130,沿第一轴线A的方向,装饰条130位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端部。这样一来,通过装饰条130,提升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也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绕第二轴线B相对转动,第二传动机构用于在展开过程中驱动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远离第二轴线B。其中,第二轴线B与第一轴线A相平行,第三方向与第二轴线B相垂直,且第三方向与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所在平面相平行,显示屏200的第二部分与第二壳体120相对。也就是说,第三方向与第二壳体120所在的平面平行。
具体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转动部件500、第二移动部件700和第二从动部件820,其中,第二转动部件500连接于第二壳体120,这样一来,第二转动部件500可跟随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相对第一壳体110可转动。第二移动部件700能够沿第二轴线B相对第一壳体110可移动,而且,第二转动部件500与第二移动部件700相配合,在第二转动部件500绕第二轴线B转动的情况下,第二转动部件500驱动第二移动部件700沿第二轴线B移动。其中,第二移动部件700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设置于第一壳体110。
第二从动部件820设于第二壳体120,且与第二移动部件700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从动部件820与第二壳体120相连接。在第二移动部件700沿第二轴线B移动的情况下,第二移动部件700可驱动第二从动部件820沿第三方向移动,由于第二从动部件820与第二壳体120相连接,第二壳体120随第二从动部件820移动。
在电子设备从折叠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相互远离,可以是第一壳体110相对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转动,也可以是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绕第二轴线B转动,总之,第二转动部件500随第二壳体120相对第一壳体110绕第二轴线B转动,同时第二转动部件500也相对第二移动部件700绕第二轴线B转动。
由于第二转动部件500与第二移动部件700相配合,此时第二转动部件500转动会驱动第二移动部件700沿第二轴线B移动,又由于第二移动部件700与第二从动部件820配合,故第二移动部件700移动时驱动第二从动部件820沿第三方向远离第一壳体110,同时第二壳体120随第二从动部件820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二转动部件500可移动,也就是说,第二转动部件500跟随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转动,但并非跟随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移动,以免影响第二转动部件500与第二移动部件700的配合关系。
在电子设备从展开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相互靠近,第二转动部件500随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靠近第一壳体110。由于第二转动部件500与第二移动部件700相配合,第二转动部件500转动时会驱动第二移动部件700沿第二轴线B移动,此时第二移动部件700的移动方向与展开过程中第二移动部件700的移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第二移动部件700复位,第二从动部件820失去第二移动部件700对其的驱动作用,故第二从动部件820能够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同时第二壳体120随第二从动部件820移动。
具体地,可以是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绕第一轴线A相对转动实现展开和折叠,此情况下,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移动或者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也可以是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相对转动实现展开和折叠,此情况下,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移动或者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
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绕第一轴线A相对转动,同时二者也绕第二轴线B相对转动,从而实现展开和折叠,此情况下,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移动,或者,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的同时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
如此设置,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相结合,使得电子设备在展开过程中,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移动,同时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移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同时相互远离以展平显示屏200。同样地,电子设备在折叠过程中,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同时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同时相互靠近以折叠显示屏200,缩短第一壳体110或第二壳体120的转动行程和移动行程,使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尽快切换,提高切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的结构完全相同,且第一轴线A和第二轴线B之间设有对称面,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关于对称面对称。而且,第二轴线B处也设置支撑杆300,第二移动部件700套设在支撑杆300上,第二转动部件500与支撑杆300转动配合;第二转动部件50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也设有弹性件900,通过弹性件900,驱动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
可选地,第一转动部件400沿第一轴线A的轴向设有多个第一啮合齿431,第二转动部件500沿第二轴线B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啮合齿432,第一啮合齿431和第二啮合齿432相互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啮合齿431设置在第一杆部420的端部,也就是第一杆部420和第二杆部430的连接处。
如此设置,通过啮合齿,对第一转动部件400和第二转动部件500施加一定的阻尼,使电子设备在展开过程中或折叠过程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能够在任意相对位置停止;而且,第一壳体110绕第一轴线A转动同时会带动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转动,或者第二壳体120绕第二轴线B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壳体110绕第一轴线A转动,总之,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同时转动,尽快展平或折叠显示屏200,提高切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第一传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沿第一轴线A的方向,两个第一传动机构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10的两端或第二壳体120的两端,也就是支撑杆300的两端。同样地,第二传动机构的数量也为两个,沿第二轴线B的方向,两个第二传动机构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10的两端或第二壳体120的两端,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对称设置。
如此设置,通过两个第一从动部件810作用于第一壳体110的不同位置,保证第一壳体110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平稳性;同样地,通过两个第二从动部件820作用于第二壳体120的不同位置,保证第二壳体120沿第三方向移动的平稳性。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电子设备的具体种类。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第一传动机构,其中:
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第一轴线相对转动;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件、第一移动部件和第一从动部件,所述第一转动部件跟随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转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可移动,所述第一转动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相配合;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具有楔面,沿第一方向,所述楔面至所述第一轴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一从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且与所述楔面相配合;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在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折叠状态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部件随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时所述楔面驱动所述第一从动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壳体随所述第一从动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相垂直,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所在的平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支撑杆,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包括第一筒部,所述第一转动部件包括第二筒部,其中:
所述支撑杆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一轴线共轴,所述第一筒部套设在所述支撑杆上,且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支撑杆滑动配合,所述支撑杆伸入所述第二筒部内,且所述第二筒部与所述支撑杆转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部和所述第二筒部的一者开设有第一导向槽,另一者设置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伸入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导向槽在绕所述第一轴线的螺旋传动方向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还包括楔块,所述楔面设于所述楔块,其中:
所述楔面与所述第一从动部件接触配合,所述楔块连接于所述第一筒部,且绕所述第一轴线相对所述第一筒部可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部件包括连接杆和滚轮,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滚轮可转动连接,且所述滚轮与所述楔面接触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还包括第一杆部,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导轨,其中:
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二筒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杆部伸入所述导轨内,并能够沿所述导轨的导向方向移动,所述导轨的导向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部和所述支撑杆的一者设有第二导向槽,另一者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伸入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且所述导向块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沿所述第一轴线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转动部件之间,在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展开状态切换为所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壳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复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弹性件,其中:
在所述电子设备切换至所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件拉伸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在所述电子设备切换至所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件恢复弹性形变并带动所述第一壳体复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转动部件、第二移动部件和第二从动部件,其中:
所述第二转动部件跟随所述第二壳体绕第二轴线相对所述第一壳体可转动,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二轴线相对所述第一壳体可移动,所述第二转动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相配合,所述第二从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且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相配合;
在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折叠状态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转动部件随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并驱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二轴线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时驱动所述第二从动部件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壳体随所述第二从动部件沿所述第三方向远离所述第一壳体;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轴线相垂直,且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所在的平面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二转动部件沿所述第二轴线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啮合齿,所述第一啮合齿和所述第二啮合齿相互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两个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或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
CN202111271367.3A 2021-10-29 2021-10-29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9901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1367.3A CN113990192B (zh) 2021-10-29 2021-10-29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1367.3A CN113990192B (zh) 2021-10-29 2021-10-29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0192A CN113990192A (zh) 2022-01-28
CN113990192B true CN113990192B (zh) 2024-03-29

Family

ID=7974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1367.3A Active CN113990192B (zh) 2021-10-29 2021-10-29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901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6183B (zh) * 2022-02-22 2024-04-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325018B (zh) * 2022-08-15 2024-03-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925A (zh) * 2021-03-19 2021-07-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3534891A (zh) * 2020-04-18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82927A1 (zh) * 2018-10-26 2020-04-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4891A (zh) * 2020-04-18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3067925A (zh) * 2021-03-19 2021-07-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折叠屏的交互显示专利技术综述;姜晓庆;吴卿;;中国新通信;20200705(第1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0192A (zh) 2022-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90192B (zh) 电子设备
EP416122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467633B2 (en)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9819074B (zh) 终端设备
CN110138916B (zh) 一种旋转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13194183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2463729U (zh) 电子设备
CN112648279B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325924B (zh) 电子设备
CN111951684B (zh) 伸缩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284422B (zh) 电子设备
TWI395883B (zh) 多段式絞鏈總成及包含該總成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14333566A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114828B (zh) 电子设备
CN109889637B (zh) 终端设备
CN113315857B (zh) 电子设备
WO2023109840A1 (zh) 电子设备
CN115405615A (zh)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US8599553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16071990A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4885052A (zh) 电子设备
TWI751872B (zh) 可撓式顯示裝置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KR101008847B1 (ko) 힌지용 개폐장치
WO2023015968A1 (zh)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6812500U (zh) 铰链结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