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6936A -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6936A
CN113066936A CN202110280355.0A CN202110280355A CN113066936A CN 113066936 A CN113066936 A CN 113066936A CN 202110280355 A CN202110280355 A CN 202110280355A CN 113066936 A CN113066936 A CN 1130669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lectrode
layer
metal nanoparticles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803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8035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69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6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69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1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active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 e.g.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dop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其中,发光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上的电信号的控制进行发光,所述发光材料所发出的光包括具有目标颜色的目标光;所述发光功能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所述吸光材料配置为,至少吸收杂色光,所述杂色光为与所述目标光颜色不同的光。本发明可以吸收掉由残留发光材料所发出的杂色光,避免杂色光影响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量子点技术的深入发展,电致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效率不断提升,已基本达到产业化的水平。
然而,目前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存在混色问题,例如,红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理应只发射红光,却含有微弱的绿光或者蓝光,而这严重影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其中,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上的电信号的控制进行发光,所述发光材料所发出的光包括具有目标颜色的目标光;
所述发光功能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所述吸光材料配置为,至少吸收杂色光,所述杂色光为与所述目标光颜色不同的光。
可选地,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电极为透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反射电极;其中,
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包括载流子传输材料和所述吸光材料,所述载流子传输层中的所述吸光材料包括多种金属纳米颗粒,所述载流子传输层中的每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一种颜色的光,不同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和/或,
所述发光层包括所述发光材料和所述吸光材料,所述发光层中的所述吸光材料包括多种金属纳米颗粒,所述发光层中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吸收所述杂色光,不同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杂色光的颜色不同。
可选地,不同种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不同;和/或,不同种的所述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不同。
可选地,当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包括所述吸光材料时,每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在所述载流子传输层中的掺杂浓度在在1%至5%之间;
当所述发光层包括所述吸光材料时,每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在所述发光层中的掺杂浓度在1%至5%之间。
可选地,所述吸光材料为尺寸在10nm至110nm之间的金属纳米颗粒。
可选地,所述吸光材料包括金、银和铂中的至少一者。
可选地,所述发光材料包括量子点材料。
可选地,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包括电子传输层,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其中,所述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空穴传输层设置在所述空穴注入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或者,
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包括空穴传输层,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空穴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其中,所述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空穴传输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电子传输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
分别形成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发光功能层,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上的电信号的控制进行发光,所述发光材料所发出的光包括具有目标颜色的目标光;
所述发光功能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所述吸光材料配置为,至少吸收杂色光,所述杂色光为与所述目标光具有不同颜色的光。
可选地,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电极为透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反射电极;其中,所述吸光材料包括金属纳米颗粒,
形成所述载流子传输层的步骤包括:
将多种第一溶液与含有载流子传输材料的第二溶液混合,其中,每种所述第一溶液中均含有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每种所述第一溶液中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一种颜色的光,不同种所述第一溶液中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
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涂覆,并对涂覆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和/或,
形成所述发光层的步骤包括:
将多种第三溶液与含有所述发光材料的第四溶液混合,其中,每种第三溶液中均含有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每种所述第三溶液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用于吸收所述杂色光,不同种所述第三溶液中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杂色光的颜色不同;
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涂覆,并对涂覆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所述发光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其中,包括:上述的发光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上述的显示基板。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示例中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2至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电子传输层中掺杂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空穴传输层中掺杂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发光层中掺杂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为一示例中发光器件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示例中,多个发光器件包括红色发光器件Lr、绿色发光器件Lg和蓝色发光器件Lb,每个发光器件均包括用于发光的发光部1'。
目前,在制备上述的多个发光器件时,先在基底Sub上形成红色发光材料层,然后采用直接图案法(也即直接对发光材料层进行光刻)以得红色发光器件Lr的发光部1'。之后,形成绿色发光材料层,然后采用直接图案法得到绿色发光器件Lg的发光部1'。最后,形成蓝色发光材料层,然后采用直接图案法得到蓝色发光器件Lb的发光部1'。采用直接图案法可以省去在发光材料层上形成光刻胶的步骤,从而可以简化制备工艺。但是,受限于直接图案法的工艺精度,在制备完上述的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光部1'后,对于每个发光器件而言,其发光部1'的附近残留有其他颜色的发光材料2',因此,导致发光器件在发光时,除发出具有目标颜色的目标光之外,还会发出具有其他颜色的杂色光,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图2至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示意图,图2至图4中均示出了三个发光器件,分别为红色发光器件Lr、绿色发光器件Lg和蓝色发光器件Lb。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光器件可以为其中的任意一个发光器件。结合图2至图4所示,发光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以及位于第一电极1与第二电极2之间的发光功能层3。发光功能层3包括发光材料,发光材料配置为,响应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上的电信号的控制进行发光,发光材料发出的光包括具有目标颜色的目标光。发光功能层3中掺杂有吸光材料A,吸光材料A配置为,至少吸收杂色光,杂色光为与目标光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当红色光为目标光时,绿色光和蓝色光即为杂色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可以为顶发射结构也可以为底发射结构。本发明实施例以底发射结构为例。发光器件L向下发光,第一电极1位于发光功能层3的下方,第二电极2位于发光功能层3的上方。第一电极1可以为透光电极,从而使发光功能层3所发出的光可以从第一电极1出射,第二电极2可以为非透光电极,具体可以是反射电极,从而使发光功能层3所发出的光可以经第二电极2反射至第一电极1。发光器件L可以为正置结构也可以为倒置结构,当发光器件L为正置结构时,第一电极1可以为阳极,第二电极2可以为阴极;当发光器件L为倒置结构时,第一电极1可以为阴极,第二电极2可以为阳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制备多个发光器件(Lr、Lg、Lb)时,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光层31均可以是采用直接图案法制备得到的,由于发光功能层3中掺杂有吸光材料,即使发光层31附近有其他颜色的残留发光材料B,通过吸光材料A即可以吸收掉由残留发光材料B所发出的杂色光,避免杂色光影响显示效果。
具体地,发光功能层3可以包括发光层31和设置在发光层31相对两侧的载流子传输层32。
发光功能层3中掺杂有吸光材料A,具体可以是,发光层31中掺杂有吸光材料,或者,载流子传输层32中掺杂有吸光材料,再或者载流子传输层32和发光层31均掺杂有吸光材料。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载流子传输层32中掺杂有吸光材料,具体可以是位于设置在发光层31与第一电极1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32掺杂有吸光材料。由于设置在发光层31与第一电极1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32位于发光层31靠近发光器件L的出光侧的一侧,因此,可以实现较佳的吸光效果。
吸光材料的尺寸可以设置在10nm至110nm之间,吸光材料可以采用金属纳米颗粒,具体可以是贵金属纳米颗粒,例如金、银、铂等。金属纳米颗粒在受到光线照射时,能够发生等离子共振现象(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从而使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吸收某些波段的光线,而金属纳米颗粒所能吸收的光线的波段,取决于该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和材料,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合适的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和材料,即可以使金属纳米颗粒吸收杂色光,从而防止杂色光影响显示效果。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器件L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设置在发光层31和第一电极1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32包括吸光材料A和载流子传输材料,载流子传输层32中的吸光材料A包括多种金属纳米颗粒,为表述清楚,下文中将载流子传输层32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称为第一金属纳米颗粒,每种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一种颜色的光,不同种第一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吸光材料A可以包括三种第一金属纳米颗粒,三种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分别吸收红光、绿光和蓝光。这样,在制备多个发光器件(Lr、Lg、Lb)时,可以使多个发光器件L的载流子传输层32在同一部工艺中形成。同时,每个发光器件L的载流子传输层32中均具有三种第一金属纳米颗粒,从而使得每个发光器件L的杂色光均能被吸收。可选地,载流子传输层32中的每种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在1%至5%之间。从而在第一金属纳米颗粒能够充分吸收杂色光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较低掺杂浓度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还能防止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影响目标光的亮度。具体地,在制备载流子传输层32时,可以使含有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溶液与含有载流子传输材料的溶液混合,并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载流子传输层32,其中,含有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溶液与含有载流子传输材料的溶液的体积之比可以设置在0.1%到10%,从而使得制备出的载流子传输层32中,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能够达到1%至5%之间。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不同种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不同。例如,载流子传输层32中的吸光材料A包括三种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其中,用于吸收绿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包括金,用于吸收蓝色光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包括银,用于吸收红色光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包括铂。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不同种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不同。例如,用于吸收红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70nm至100nm之间,例如,80nm至90nm。用于吸收绿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40nm至70nm之间,例如50nm至60nm。用于吸收蓝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10nm至40nm之间,例如,20nm至30nm。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形状可以是正方体,圆柱形或球形。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是指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在任一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当第一金属纳米颗粒为球形时,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是指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直径。可选地,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可以采用银,从而有利于制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发光器件L为倒置结构,设置在第一电极1与发光层31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32包括电子传输层32a,发光器件L包括:基底sub、第一电极1、电子传输层32a、发光层31、空穴传输层32b、空穴注入层33和第二电极2。第一电极1设置在基底sub上,电子传输层32a设置在第一电极1远离基底sub的一侧,发光层31设置在电子传输层32a远离基底sub的一侧。空穴传输层32b和空穴注入层33设置在发光层31远离基底sub的一侧,第二电极2设置在空穴注入层33远离基底sub的一侧,空穴传输层32b设置在空穴注入层33与发光层31之间。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发光器件L为正置结构,设置在第一电极1与发光层31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32包括空穴传输层32b,发光器件L包括:基底sub、第一电极1、电子传输层32a、发光层31、空穴传输层32b、空穴注入层33和第二电极2。第一电极1设置在基底sub上。空穴注入层33设置在第一电极1背离基底sub的一侧,发光层31设置在空穴注入层33远离基底sub的一侧,空穴传输层32b设置在空穴注入层33与发光层31之间。电子传输层32a设置在发光层31远离基底sub的一侧,第二电极2设置在电子传输层32a远离基底sub的一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材料。第二电极2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例如铜。发光层31可以是有机发光层,也可以是量子点层。量子点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量子点材料,例如可以是硫化镉(CdS)、硒化镉(CdSe)、锑化镉(CdTe)、硒化锌(ZnSe)、磷化铟(InP)、硫化铅(PbS)、硫铟铜(CuInS2)、氧化锌(ZnO)、氯化铯铅(CsPbCl3)、溴化铯铅(CsPbBr3)、碘化铯铅(CsPbI3)、硫化镉/硫化锌(CdS/ZnS)、硒化镉/硫化锌(CdSe/ZnS)、硒化锌(ZnSe)、磷化铟/硫化锌(InP/ZnS)、硫化铅/硫化锌(PbS/ZnS)、砷化铟(InAs)、砷镓铟(InGaAs)、铟镓氮(InGaN)、氮化镓(GaN)、碲化锌(ZnTe)、硅(Si)、锗(Ge)、碳(C)等,以及具有上述成分的其他纳米尺度材料,例如纳米棒、纳米片。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量子点层的材料可以为上述材料中不含镉的材料。空穴注入层33材料可以包括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空穴传输层32b的材料可以包括聚(9,9-二辛基芴-co-N-(4-丁基苯基)二苯胺)(TFB),或聚乙烯咔唑(PVK)。电子传输层32a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锌,进一步地,电子传输层32a可以为氧化锌纳米粒子薄膜,或氧化锌溶胶凝胶薄膜等。
如图4所示,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发光层31包括发光材料和吸光材料A,发光层31中的吸光材料A包括多种金属纳米颗粒,为表述清楚,下文中将发光层31中的金属纳米颗粒称为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第二金属纳米颗粒吸收杂色光,不同种第二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发光层31中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中不包括能够吸收该发光层所发出的目标光的颜色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从而可以提高吸光的针对性,提高显示效果。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器件L可以为正置结构也可以为倒置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以倒置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发光层31中的每种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在1%至5%之间,从而在第二金属纳米颗粒能够充分吸收杂色光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地,在制备发光层31时,可以使含有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溶液与含有发光材料的溶液混合,并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发光层31,其中,含有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溶液与含有发光材料的溶液的体积之比可以设置在0.1%到10%,从而使得制备出的发光层31中,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能够达到1%至5%之间。
以红色发光器件Lr的为例,该发光器件L的杂色光的颜色为绿色和蓝色,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不同种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不同。例如,发光层31中的吸光材料A包括两种第二金属纳米颗粒,其中用于吸收绿色光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包括金,用于吸收蓝色光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包括银。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不同种的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不同。例如,用于吸收绿色光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40nm至70nm之间,例如50nm至60nm。用于吸收蓝色光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10nm至40nm之间,例如,20nm至30nm。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形状可以是正方体,圆柱形或球形。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是指第二金属纳米颗粒在任一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当第二金属纳米颗粒为球形时,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是指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直径。可选地,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可以采用银,从而有利于制备。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发光层31和设置在发光层31和第一电极1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32中均掺杂有吸光材料A,发光层31和载流子传输层32中掺杂吸光材料A的方式前文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器件L的制备方法,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
S11、提供基底。
S12、在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可以为阳极,第一电极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在本步骤中,可以通过蒸镀或溅射等工艺形成第一电极。
S13、在第一电极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发光功能层。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材料,发光材料配置为,响应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信号的控制进行发光,发光材料所发出的光包括具有目标颜色的目标光。
S14、在发光功能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第二电极层可以为阴极,第二电极层的材料可以包括铝、铜或银等金属,也可以包括氧化铟锡薄膜或氧化铟锌等。在本步骤中,可以采用蒸镀或溅射的方式形成第二电极层。
其中,发光功能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A,吸光材料A配置为,至少吸收杂色光,杂色光为与目标光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当红色光为目标光时,绿色光和蓝色光即为杂色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发光功能层可以包括发光层和设置在发光层相对两侧的载流子传输层。发光功能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具体可以是,发光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或者,载流子传输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再或者载流子传输层和发光层均掺杂有吸光材料。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载流子传输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具体可以是位于设置在发光层与第一电极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掺杂有吸光材料。发光器件可以采利顶发射结构或底发射结构,本发明实施例以底发射结构为例,第一电极为透光电极,第二电极为非透光电极,具体可以为反射电极,从而使发光功能层发出的光能够从第一电极出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制备多个发光器件(如图2中的Lr、Lg、Lb)时,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均可以是采用直接图案法制备得到的,由于发光功能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即使发光层附近有其他颜色的残留发光材料,通过吸光材料即可以吸收掉由残留发光材料所发出的杂色光,避免杂色光影响显示效果。
下面首先对在载流子传输层中掺杂吸光材料的过程进行说明,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吸光材料包括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发光器件为倒置结构,设置在第一电极与发光层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电子传输层中掺杂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
S21、提供基底。
S22、在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可以为阳极,第一电极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在本步骤中,可以通过蒸镀或溅射等工艺形成第一电极。
S23、对形成第一电极的基底进行清洗。在本步骤中,可以采用异丙醇,水,丙酮溶液,并通过超声波对形成第一电极的基底进行清洗。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紫外UV光对形成第一电极的基底进行处理,时长可以设置在5至10min。
S24、在第一电极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掺杂有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电子传输层。步骤S24具体包括:
S241、将多种第一溶液与含有载流子传输材料的第二溶液混合,第一溶液与混合后的容液的体积比可以是0.1%到10%。其中,每种第一溶液中均含有第一金属纳米颗粒,每种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一种颜色的光,不同种第一溶液中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多种第一溶液可以包括三种第一溶液,三种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分别吸收红光、绿光和蓝光。具体地,不同种的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不同,和/或,不同种的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不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不同种的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不同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用于吸收红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70nm至100nm之间,例如,80nm至90nm。用于吸收绿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40nm至70nm之间,例如50nm至60nm。用于吸收蓝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10nm至40nm之间,例如,20nm至30nm。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为水溶性金属纳米颗粒。形成第一溶液的步骤包括:
S2411、将体积为200uL浓度为0.1M的硝酸银溶液,体积为200uL浓度为0.1M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后加入到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3~4uL质量分数为0.25%的氨水,然后向该试管加入4.75mL水,得到试剂A。
S2412、取1.5mg分子量为13000的葡聚糖和39.6mg的葡萄糖加入到装有10mL水的试管中,超声5分钟,使混合均匀,得到葡聚糖和葡萄糖混合溶液,得到试剂B。
S2413、将2.4mL试剂A、lmL试剂B和2.6mL水混合,然后以油浴的方式加热,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呈现出淡黄色),在冷却至室温两个小时之后,溶液底部出现极少量的淡黄色沉淀,去其上清液后,得到第一溶液。
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通过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控制,例如,加热温度可以设置在60℃到130℃之间,具体可以是70℃至120℃;加热时间可以设置为10分钟到70分钟,具体可以是20分钟到60分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传输层可以是氧化锌纳米粒子薄膜,也可以是锌溶胶凝胶薄膜。
当电子传输层为氧化锌纳米粒子薄膜时,第二溶液为含有氧化锌纳米粒子的溶液。
当电子传输层为氧化锌溶胶凝胶薄膜时,第二溶液为将1g醋酸锌(或者硝酸锌等)加入至含有5mL乙醇胺和正丁醇混合溶剂中形成的溶液。
S242、对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涂覆,并对涂覆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发光层。
在本步骤中,可以在第一电极上旋涂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混合后的溶液,当电子传输层为氧化锌纳米粒子薄膜时,匀胶机的转速可以设置为500rpm至2500rpm,之后,在80℃至120℃条件下,对上述混合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电子传输层。当电子传输层为氧化锌溶胶凝胶薄膜时,匀胶机的转速可以设置为1000rpm至4000rpm,之后,在180℃至250℃的条件下,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电子传输层。
S25、在电子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发光层。
在本步骤中,发光层包括量子点层。具体地,可以通过旋涂、蒸镀,或喷墨打印等方式在空穴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量子点材料,之后通过固化得到量子点层。量子点层的材料包括无机量子点材料,例如可以是硫化镉(CdS)、硒化镉(CdSe)、锑化镉(CdTe)、硒化锌(ZnSe)、磷化铟(InP)、硫化铅(PbS)、硫铟铜(CuInS2)、氧化锌(ZnO)、氯化铯铅(CsPbCl3)、溴化铯铅(CsPbBr3)、碘化铯铅(CsPbI3)、硫化镉/硫化锌(CdS/ZnS)、硒化镉/硫化锌(CdSe/ZnS)、硒化锌(ZnSe)、磷化铟/硫化锌(InP/ZnS)、硫化铅/硫化锌(PbS/ZnS)、砷化铟(InAs)、砷镓铟(InGaAs)、铟镓氮(InGaN)、氮化镓(GaN)、碲化锌(ZnTe)、硅(Si)、锗(Ge)、碳(C)等,以及具有上述成分的其他纳米尺度材料,例如纳米棒、纳米片。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层的材料可以选择上述材料中不含镉的材料。
S26、在发光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空穴传输层。空穴传输层2的材料可以包括聚(9,9-二辛基芴-co-N-(4-丁基苯基)二苯胺)(TFB),或聚乙烯咔唑(PVK)。在本步骤中,可以先在发光层上通过旋涂或蒸镀等工艺形成空穴传输材料,之后对空穴传输材料进行固化以得到空穴传输层。
S27、在空穴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注入层1的材料可以包括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在本步骤中,可以先在空穴传输层上通过旋涂或蒸镀等工艺形成空穴注入材料,之后对空穴注入材料进行固化以得到空穴注入层。
S28、在电子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可以为阴极。在本步骤中,可以采用蒸镀或溅射的方式在电子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的材料可以包括铝、铜或银等金属,也可以包括氧化铟锡薄膜或氧化铟锌等。
S29、对发光器件进行封装。具体可以是在紫外光激发下,采用紫外固化胶对发光器件进行封装,并加盖封装盖板,盖板用于对发光器件进行保护。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发光器件为正置结构,设置在第一电极与发光层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空穴传输层中掺杂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
S31、提供基底。
S32、在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
S33、对形成第一电极的基底进行清洗。
S34、在第一电极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空穴注入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31至步骤S34的具体过程可以根据步骤S21至步骤S23,以及步骤S27得到,故在此不再赘述。
S35、在空穴注入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掺杂有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空穴传输层。步骤S35具体包括:
S351、将多种第一溶液与含有载流子传输材料的第二溶液混合,第一溶液与混合后的容液的体积比可以是0.1%到10%。其中,每种第一溶液中均含有第一金属纳米颗粒,每种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一种颜色的光,不同种第一溶液中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多种第一溶液可以包括三种第一溶液,三种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分别吸收红光、绿光和蓝光。具体地,不同种的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不同,和/或,不同种的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不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不同种的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不同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用于吸收红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70nm至100nm之间,例如,80nm至90nm。用于吸收绿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40nm至70nm之间,例如50nm至60nm。用于吸收蓝色光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10nm至40nm之间,例如,20nm至30nm。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溶液中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为油溶性金属纳米颗粒。形成第一溶液的步骤包括:
S3511、取0.1g叠氮化银(AgN3)、5mL邻二氯苯溶液和1mL油胺充分混合,于常温搅拌溶解后,制得试剂X。其中,油胺为表面包覆剂,十二烷醇为还原剂,邻二氯苯为反应的溶剂。
S3512、将试剂X在180℃快速注入到0.1g十二烷醇和10mL邻二氯苯的混合溶液中,并在180℃恒温加热搅拌,制得试剂Y。通过控制搅拌时间可以控制金属纳米颗粒的大小,搅拌时间可以设置在2分钟到6分钟之间,例如3分钟到5分钟。
S3513、将试剂Y自然冷却至室温,使用无水乙醇离心洗涤并干燥,得到材料Z,将材料Z分散在甲苯或者正己烷中,得到含有由油胺包覆的第一金属纳米颗粒的溶液,也即第一溶液。
S352、对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涂覆,并对涂覆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空穴传输层。
S36、在空穴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发光层。
S37、在发光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电子传输层。
S38、在电子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层。
S39、对发光器件进行封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36至步骤S39的具体过程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24、步骤S25、步骤S28步骤S29得到,故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对在发光层中掺杂吸光材料的过程进行说明,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吸光材料包括第二金属纳米颗粒,发光器件可以为正置结构也可以为倒置结构,以发光器件为倒置结构为例,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发光层中掺杂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
S41、提供基底。
S42、在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
S43、对形成第一电极的基底进行清洗。
S44、在第一电极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电子传输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41至步骤S44的具体过程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21至步骤S24得到,故在此不再赘述。
S45、在电子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掺杂有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发光层。步骤S45具体包括:
S451、将多种第三溶液与含有发光材料的第四溶液混合,第三溶液与混合后的容液的体积比可以是0.1%到10%。其中,每种第三溶液中均含有第二金属纳米颗粒,每种第三溶液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用于吸收杂色光中的一种颜色的光,不同种第三溶液中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
与图6和图7所示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发光层中掺杂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中不包括能够吸收该发光层所发出的目标光的颜色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从而可以提高吸光的针对性,提高显示效果。具体地,不同种的第三溶液中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不同,和/或,不同种的第三溶液中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不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不同种的第三溶液中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不同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用于吸收红色光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70nm至100nm之间,例如,80nm至90nm。用于吸收绿色光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40nm至70nm之间,例如50nm至60nm。用于吸收蓝色光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设置在10nm至40nm之间,例如,20nm至30nm。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溶液中的第二金属纳米颗粒可以为油溶性金属纳米颗粒,其制备方法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3511至S3533得到,故在此不再赘述。
制备第四溶液的步骤包括:
S4511、将0.4mmol的氧化镉(CdO),3.2mmol的油酸(OA),和10mL的十八烯(ODE)进行混合后加热,加热温度可以控制在120℃,得到试剂I。将试剂I放置在真空环境中一段时间后(例如一小时),再通入氮气,调整温度至240℃,持续一段时间直至溶液呈澄清透明状态,得到试剂J。
S4512、向试剂J中加入1g的三辛基膦(TOP)和3g十六胺,调整温度至150℃,得到试剂K。使试剂K处于真空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氮气,控制温度至280℃,并快速注入TOP-Se澄清溶液(2mmol的硒、2mL的三辛基膦和2.5mL的十八烯混合后的溶液),保温3分钟,得到试剂L。
S4513、迅速降至室温,用体积比为3:1的甲醇或者氯仿溶液对试剂L进行多次萃取,得到试剂M。
S4514、将0.3mmoL的醋酸锌(Zn(Ac)2),1mmol的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6mL的十八烯,4mL的油胺进行混合,并在90℃下搅拌加热,得到试剂N。之后,将试剂N放置在真空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再通入通氮气,重复三次后,得到试剂O。
S4513、将2mL的试剂M,2mL的十八烯,200μL的油酸进行混合,得到试剂P。控制温度至120℃,并使试剂P处于真空环境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氮气,重复三次后,得到试剂Q。控制温度至240℃,以1.5mL/h的速度将试剂O加入至试剂Q中得到试剂R。
S4514、对试剂R进行清洗。
在本步骤中,首先将100mL体积比为7:3的丙酮/甲醇混合溶液加入试剂R中,并在60℃下,采用磁力搅拌10分钟,通过离心得到第一沉淀物。之后,将第一沉淀物完全分散于20mL甲苯,再加入100mL体积比为3:7的丙酮/甲醇混合溶液,在60℃下,采用磁力搅拌10分钟后,离心得到第二沉淀物;最后,将第二沉淀物完全分散于20mL甲苯,再加入20mL冰醋酸和70mL甲醇,在70℃下,搅拌10分钟后,离心得到第三沉淀物。,将第三沉淀物放入真空干燥箱中,控制温度在60℃进行烘干。烘干后的材料研磨成粉末后,配制成15mg/ml的量子点正辛烷溶液,也即第四溶液。
S452、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涂覆,并对涂覆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发光层。
S46、在发光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空穴传输层。
S47、在空穴传输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空穴注入层。
S48、在空穴注入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
S49、对发光器件进行封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46至步骤S49的具体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26至步骤S29的具体过程得到,故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包括:上述的发光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中,该限制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基板。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上的电信号的控制进行发光,所述发光材料所发出的光包括具有目标颜色的目标光;
所述发光功能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所述吸光材料配置为,至少吸收杂色光,所述杂色光为与所述目标光颜色不同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电极为透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反射电极;其中,
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包括载流子传输材料和所述吸光材料,所述载流子传输层中的所述吸光材料包括多种金属纳米颗粒,所述载流子传输层中的每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一种颜色的光,不同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和/或,
所述发光层包括所述发光材料和所述吸光材料,所述发光层中的所述吸光材料包括多种金属纳米颗粒,所述发光层中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吸收所述杂色光,不同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杂色光的颜色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不同种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的材料不同;和/或,不同种的所述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载流子传输层中包括所述吸光材料时,每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在所述载流子传输层中的掺杂浓度在1%至5%之间;
当所述发光层包括所述吸光材料时,每种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在所述发光层中的掺杂浓度在1%至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材料为尺寸在10nm至110nm之间的金属纳米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材料包括金、银和铂中的至少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包括量子点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包括电子传输层,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其中,所述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空穴传输层设置在所述空穴注入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或者,
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包括空穴传输层,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空穴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其中,所述空穴注入层设置在所述空穴传输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电子传输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9.一种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形成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发光功能层,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上的电信号的控制进行发光,所述发光材料所发出的光包括具有目标颜色的目标光;
所述发光功能层中掺杂有吸光材料,所述吸光材料配置为,至少吸收杂色光,所述杂色光为与所述目标光具有不同颜色的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载流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电极为透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反射电极;其中,所述吸光材料包括金属纳米颗粒,
形成所述载流子传输层的步骤包括:
将多种第一溶液与含有载流子传输材料的第二溶液混合,其中,每种所述第一溶液中均含有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每种所述第一溶液中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一种颜色的光,不同种所述第一溶液中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光的颜色不同;
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涂覆,并对涂覆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所述载流子传输层;和/或,
形成所述发光层的步骤包括:
将多种第三溶液与含有所述发光材料的第四溶液混合,其中,每种第三溶液中均含有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每种所述第三溶液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用于吸收所述杂色光,不同种所述第三溶液中的所述金属纳米颗粒所吸收的杂色光的颜色不同;
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涂覆,并对涂覆后的溶液进行固化以得到所述发光层。
11.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器件。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2110280355.0A 2021-03-16 2021-03-16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0669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0355.0A CN113066936A (zh) 2021-03-16 2021-03-16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0355.0A CN113066936A (zh) 2021-03-16 2021-03-16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6936A true CN113066936A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61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80355.0A Pending CN113066936A (zh) 2021-03-16 2021-03-16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693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9719A1 (zh) * 2021-09-14 2023-03-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3766A (zh) * 2014-06-27 2014-10-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180366683A1 (en) * 2017-06-15 2018-12-2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le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416052A (zh) * 2020-05-09 2020-07-14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3766A (zh) * 2014-06-27 2014-10-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160126499A1 (en) * 2014-06-27 2016-05-0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rr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80366683A1 (en) * 2017-06-15 2018-12-2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le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416052A (zh) * 2020-05-09 2020-07-14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9719A1 (zh) * 2021-09-14 2023-03-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19342B2 (en) Patterned inorganic LED device
US20140054540A1 (en) Devic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 method
WO2014099080A2 (en) Transparent 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dielectric/metal/dielectric electrode
US20200318255A1 (en) FAR-INFRARED, THz NANOCRYSTALS, HETEROSTRUCTURED MATERIAL WITH INTRABAND ABSORPTION FEATURE AND USES THEREOF
WO2015096336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35714B (zh) 电子传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二极管
CN110277501A (zh) 电致发光器件、其形成方法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KR102583620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장치
KR20160119204A (ko) 면심입방정계(fcc)를 갖고, 실리카(sio2) 구체로 이루어진 발광 mdmo-ppv 폴리머가 침윤된 콜로이드 결정으로 구성되는 박막을 제조하는 방법
CN113066936A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TWI734754B (zh) 光電子裝置及使用方法
CN111952471B (zh) 基于Au@SiO2等离子激元增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
CN109417129A (zh) 光电装置和使用方法
CN113690378A (zh) 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KR102383500B1 (ko) 광전자 디바이스 및 사용 방법들
TWI744296B (zh) 光電子裝置及使用方法
US20220320453A1 (en) Hole transport material, 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066933B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9671837A (zh) 发光体以及包括其的发光膜、发光二极管和发光装置
WO2023178620A1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
CN113736449A (zh) 发光材料、qled器件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0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