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2823A - 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42823A CN113042823A CN202110299960.2A CN202110299960A CN113042823A CN 113042823 A CN113042823 A CN 113042823A CN 202110299960 A CN202110299960 A CN 202110299960A CN 113042823 A CN113042823 A CN 1130428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tter
- parameter equation
- tool
- face
- vib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79/00—Methods, machines, or devices not covered elsewhere,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al of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7/00—Arrangements for observing,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on machine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零件加工控制方法中考虑后刀面为锥面的刀具刀尖钝圆半径的多工艺参数下超声椭圆振动零件加工表面残余高度预测方法。考虑了刀尖钝圆半径对最终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当加工所用为前刀面是圆形,后刀面是锥面的刀具时,研究了复合切削工艺参数、超声振动参数、刀具几何形状参数等对超声辅助振动切削技术中残留高度的影响,并通过相关计算得出了在不同加工情况下表面残留高度,这对超声椭圆振动切削的研究非常有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在零件加工控制方法中考虑后刀面为锥面的刀具,其具有较大刀尖钝圆半径,并在不同刀具几何参数、超声振动参数和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等多工艺参数条件下零件加工表面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超声椭圆振动车削技术在现有的加工方法中使用比较广泛,比如在加工难加工材料和精密加工中,这种切削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加工难题,而且展现了许多特有的优势:切削力降低、加工精度提高、表面粗糙度等级提高等,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各种难加工材料的加工中。
钝圆半径是切削刃的主要特征参数之一。刀具刃口半径的大小,反映了切削刃的锋利程度。在传统加工中,由于进给量较大,钝圆半径远小于切削用量,因此钝圆半径的影响可忽略。在超声椭圆振动加工中却不可忽略。然而通过查阅资料可知,目前关于超声振动椭圆切削技术研究很少考虑刀尖钝圆半径对最终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大多数学者在关于最终成形表面粗糙度的研究中忽略了刀尖钝圆半径的影响,这样计算的残留高度会和实际有些许偏差,对所加工的平面无法保证其加工精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超声椭圆振动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考虑了钝圆半径对刀具的影响,当加工所用刀具为前刀面是圆形,后刀面是锥面的刀具时,探究复合切削工艺参数、超声振动参数、刀具几何形状参数对超声辅助振动切削技术中残留高度的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超声椭圆振动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一、输入工件加工的刀具参数及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参数,获取振动加工参数,并根据刀具参数及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参数判断零件表面加工情况,零件表面加工情况按照前、后刀面端点位置可分为以下四类情况:
情况一:前刀面端点P0、后刀面端点P1均未在Ω内;
情况二、前刀面端点P0位于Ω内,后刀面端点P1未在Ω内;
情况三、前刀面端点P0未位于Ω内,后刀面端点P1在Ω内;
情况四、前刀面端点P0、后刀面端点P1均位于Ω内;
其中,Ω为两次相邻振动轨迹与工件所形成的不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的理想区域;
步骤二、对加工后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测量,通过曲面重构获取测量模型,分析获取实际加工中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Rth1;
步骤三、根据加工参数获取加工轨迹的振动参数方程以及刀具前、后道面参数方程,进而分析获取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Rth2。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考虑了钝圆半径对刀具的影响,当加工所用刀具为前刀面是圆形,后刀面是锥面的刀具时,探究复合切削工艺参数、超声振动参数、刀具几何形状参数对超声辅助振动切削技术中残留高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刀具超声椭圆振动轨迹原理图
图2(a)、图2(b)分别为刀具参数示意图
图3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一中①时轨迹示意图
图4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一中②时轨迹示意图
图5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一中③时轨迹示意图
图6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一中④时轨迹示意图
图7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一中⑤时轨迹示意图
图8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一中⑥时轨迹示意图
图9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二中①时轨迹示意图
图10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二中②时轨迹示意图
图11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二中③时轨迹示意图
图12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二中④时轨迹示意图
图13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二中⑤时轨迹示意图
图14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三中①时轨迹示意图
图15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三中②时轨迹示意图
图16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三中③时轨迹示意图
图17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三中④时轨迹示意图
图18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三中⑤时轨迹示意图
图19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四中①时轨迹示意图
图20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四中②时轨迹示意图
图21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四中③时轨迹示意图
图22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四中④时轨迹示意图
图23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四中⑤时轨迹示意图
图24为加工表面情况为情况四中⑥时轨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与工作过程。
本发明为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一、输入工件加工的刀具参数及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参数,获取振动加工参数,并根据刀具参数及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参数判断零件表面加工情况,零件表面加工情况按照前、后刀面端点位置可分为以下四类情况:
情况一:前刀面端点P0、后刀面端点P1均未在Ω内;
情况二、前刀面端点P0位于Ω内,后刀面端点P1未在Ω内;
情况三、前刀面端点P0未位于Ω内,后刀面端点P1在Ω内;
情况四、前刀面端点P0、后刀面端点P1均位于Ω内;
其中,Ω为两次相邻振动轨迹与工件所形成的不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的理想区域;
步骤二、对加工后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测量,通过曲面重构获取测量模型,分析获取实际加工中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Rth1
步骤三、根据加工参数获取加工轨迹的振动参数方程以及刀具前、后道面参数方程,进而分析获取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Rth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获取振动加工参数后,可计算确定刀具的加工轨迹。具体如下:刀具在施加超声激励后运动方程为:
其中a、b分别为x向和y向的振幅,f是振动频率。
v0为切削方向速度,则刀具相对于工件运动可表示为:
形成的椭圆振动轨迹如附图1所示,图中Ω为两次相邻振动轨迹与工件所形成的不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的理想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情况一根据前角γ0,后角α0以及参数方程是否有交点可细分为以下六种:
此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3≤t≤t4。如图3所示,其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t3为刀具后刀面与工件接触时刻,t4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则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和y1分别是在t2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其中,式(1)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1)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
如图4所示,在式(1)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第一次相交的位置;t3、t4为刀具后刀面与工件接触时刻;t5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第二次相交的位置此后刀具不在挤压工件;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2)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的位置。
通过上式并代入相关刀具参数和振动参数可以得出各个相关t的值。从而求得考虑刀尖钝圆半径后表面粗糙度。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5、y4和y1分别是在t5、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其中,式(3)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3)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4)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位置时参数方程。
如图5所示,在式(3)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时刻为后刀面不在挤压工件时,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交位置;t3、t4为相邻两次振动的交点;t5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位置,该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4)中,t′1为在此位置与刀触点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在t′2时,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后刀面停止挤压工件。
通过上式并代入相关刀具参数和振动参数可以得出各个相关t的值。从而求得考虑刀尖钝圆半径后表面粗糙度。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y4和y1分别是在t2、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其中,式(5)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5)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6)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式(7)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6所示,在式(5)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6)中,t′1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7)中,t”1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其中式(8)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8)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9)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位置时参数方程。
如图7所示,在式(8)中,其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交位置;t3、t4为相邻两次振动的交点;t5为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9)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交位置;在t′2时,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
通过上式并代入相关刀具参数和振动参数可以得出各个相关t的值。从而求得考虑刀尖钝圆半径后表面粗糙度。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y4和y1分别是在t2、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其中,式(10)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10)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1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位置时参数方程。
如图8所示,在式(10)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时刻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位置;t3、t4为相邻两次振动的交点;t5为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的相交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11)中,t′1为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的相交位置;t′2为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轨迹相切位置。
通过上式并代入相关刀具参数和振动参数可以得出各个相关t的值。从而求得考虑刀尖钝圆半径后表面粗糙度。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5、y4和y1分别是在t5、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进一步地,所述情况二根据前角γ0,后角α0以及参数方程是否有交点可分为以下五种: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12)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12)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13)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14)为刀具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
如图9所示,在式(12)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在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13)中,t'1为在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14)中,t”1为刀具前刀面刚开始挤压工件时,端点P0的初始位置;t”2为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椭圆振动轨迹与刀触点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交的时刻;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15)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15)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16)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位置时参数方程。
如图10所示,在式(15)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时刻为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t3、t4为相邻两次振动的交点;t5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16)中,t′1为在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t′2为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轨迹相切位置。
通过上式并代入相关刀具参数和振动参数可以得出各个相关t的值。从而求得考虑刀尖钝圆半径后表面粗糙度。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y4和y1分别是在t2、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17)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17)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18)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19)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11所示,在式(17)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18)中,t'1为在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19)中,t”1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20)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20)为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21)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22)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式(23)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12所示,在式(20)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21)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22)中,t″′1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相交位置。
在式(23)中,t″1与t″′2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24)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24)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25)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26)为刀具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
如图13所示,在式(24)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前刀面与刀触点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轨迹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的相交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25)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26)中,t”1为前刀面刚开始挤压工件的时,端点P0的初始位置;t”2为前刀面与刀触点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轨迹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的相交位置;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5、y1和y4分别是在t5、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进一步地,所述情况三根据前角γ0,后角α0以及参数方程是否有交点可分为以下五种:
此时方程为:
其中式(27)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27)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28)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直线参数方程;式(29)为在后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
如图14所示,在式(27)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28)中,t'1为在后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29)中,t”1与t2相对应;t”2与t'1相对应;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y1和y4分别是在t2、t1、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30)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30)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31)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32)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式(33)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15所示,在式(30)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31)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交点位置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32)中,t″′1与t'1相对应;t″′2为在后刀面刀触点振动参数方程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
在式(33)中,t”1与t″′2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1等值,可得实际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34)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34)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35)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36)为当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
如图16所示,在式(34)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35)中,t'1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36)中,t”1与t2对应;t”2,为与t'1相对应;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y1和y4分别是在t2、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其中式(37)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37)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38)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式(39)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17所示,在式(37)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38)中,t'1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39)中,t”1与式(38)中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其中式(40)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40)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41)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
如图18所示,在式(40)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为刀具后刀面与工件接触时刻;t5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41)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的位置;t′2与t2相对应。
通过上式并代入相关刀具参数和振动参数可以得出各个相关t的值。从而求得考虑刀尖钝圆半径后表面粗糙度。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5、y4和y1分别是在t5、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进一步地,所述情况四根据前角γ0,后角α0以及参数方程是否有交点可分为以下六种: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42)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42)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43)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44)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式(45)为当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式(46)式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19所示,在式(42)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43)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44)中,t″′1为刀具前刀面刚开始挤压工件的时,端点P0的初始位置;t″′2为前刀面端点P0的椭圆振动轨迹与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交位置;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在式(45)中,t″″1与式(44)中t″″2对应;t″″2为在后刀面与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也是此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在式(46)中,t”1与式(44)中t″′2相对应;t”2为刀触点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y1和y4分别是在t″′2、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47)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47)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48)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式(49)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时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式(50)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的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20所示,在式(47)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48)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端点P1振动轨迹相交的位置;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49)中,t″′1与式(48)中t'1相对应;t″′2为在后刀面与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也是此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
在式(50)中,t”1与式(49)中t″′2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1等值,可得实际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51)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51)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52)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53)为当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
如图21所示,在式(51)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后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开始。
在式(52)中,t'1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53)中,t”1与式(51)式中t2对应;t”2与式(52)中t'1相对应;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y1和y4分别是在t2、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54)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54)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55)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56)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式(57)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22所示,在式(54)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55)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56)中,t″′1与式(55)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相交的位置。
在式(57)中,t”1与式(56)中t″′2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58)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58)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59)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6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
如图23所示,在式(58)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59)中,t'1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60)中,t”1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此时参数方程为:
其中式(61)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式(61)为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式(62)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式(63)为刀具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
如图24所示,在式(61)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位置;t6为下一循环的开始。
在式(62)中,t'1为在前刀面与刀触点轨迹相切时刀具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式(63)中,t”1为与式(62)中t'1对应;t”2为和端点P0的椭圆轨迹与刀触点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交的位置;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输入相关振动参数和刀具参数即可解出t1,t”2等值,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5、y1和y4分别是在t5、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Claims (9)
1.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输入工件加工的刀具参数及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参数,获取振动加工参数,并根据刀具参数及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参数判断零件表面加工情况;零件表面加工情况按照前、后刀面端点位置分为以下四类情况:
情况一:前刀面端点P0、后刀面端点P1均未在Ω内;
情况二、前刀面端点P0位于Ω内,后刀面端点P1未在Ω内;
情况三、前刀面端点P0未位于Ω内,后刀面端点P1在Ω内;
情况四、前刀面端点P0、后刀面端点P1均位于Ω内。
其中,Ω为两次相邻振动轨迹与工件所形成的不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的理想区域;
步骤二、对加工后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测量,通过曲面重构获取测量模型,分析获取实际加工中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Rth1;
步骤三、根据加工参数获取加工轨迹的振动参数方程以及刀具前、后道面参数方程,进而分析获取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Rth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情况一根据前角γ0,后角α0以及参数方程是否有交点细分为以下六种具体情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判断出零件表面加工情况分类为情况一时,残留物高度计算过程具体为:
(1)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表面加工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一中的具体情况①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3≤t≤t4;
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t3为刀具后刀面与工件接触时刻,此时工件残留高度值为最终表面粗糙度值;t4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则实际考虑钝圆半径的残余高度为:
其中,y2和y1分别是在t2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2)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表面加工情况属于情况一中的具体情况②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第一次相交的位置,此时前刀面开始挤压工件;t3、t4为刀具后刀面与工件接触时刻,此时工件残留高度最高;t5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第二次相交的位置此后刀具不在挤压工件,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前刀面与振动轨迹相交的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的位置;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5、y4和y1分别是在t5、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3)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情况属于情况一中的具体情况③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时刻为后刀面不在挤压工件时,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交位置;t3、t4为相邻两次振动的交点,此时残留高度最高;t5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位置,此后后刀面不在挤压工件,该位置与t′2相对应;工件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位置时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在此位置与刀触点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在t′2时,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后刀面停止挤压工件;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2、y4和y1分别是在t2、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4)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表面加工情况属于情况一中的具体情况④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前刀面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5)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表面加工情况属于情况一中的具体情况⑤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3、t4为相邻两次振动的交点,此时残留高度最高;t5为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位置,与t′2相对应;工件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位置时参数方程: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交位置;在t′2时,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2、y4和y1分别是在t2、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6)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情况一中的具体情况⑥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时刻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位置,此时前刀面开始挤压加工表面;t3、t4为相邻两次振动的交点,此时残留高度最高;t5为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的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位置时参数方程:
式中,t′1为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的相交位置;t′2为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轨迹相切位置;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5、y4和y1分别是在t5、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情况二根据前角γ0,后角α0以及参数方程是否有交点细分为以下五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判断出零件表面加工情况分类为情况二时,残留物高度计算过程具体为:
(1)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二中的具体情况①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在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在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此时前刀面开始挤压工件;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刚开始挤压工件时,端点P0的初始位置;t″2为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端点P0的椭圆振动轨迹与刀触点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交的时刻,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的残余高度为,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没有挤压的残余高度为,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和时刻的y向坐标;
(2)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二中的具体情况②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时刻为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3、t4为相邻两次振动的交点,若不考虑刀具挤压,此时残留高度最高;t5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位置,与t′2相对应;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位置时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在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t′2为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轨迹相切位置;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2、y4和y1分别是在t2、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3)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二中的具体情况③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在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前刀面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则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4)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二中的具体情况④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与前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
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相交位置,与t″′2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5)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二中的具体情况⑤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前刀面与刀触点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轨迹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的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刚开始挤压工件的时,端点P0的初始位置;t″2,为前刀面与刀触点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轨迹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的相交位置;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5、y1和y4分别是在t5、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所述情况三根据前角γ0,后角α0以及参数方程是否有交点细分为以下五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判断出零件表面加工情况分类为情况三时,残留物高度计算过程具体为:
(1)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三中的具体情况①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此后后刀面不在挤压工件;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在后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与t″2相对应;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在后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刀触点轨迹参数方程的交点位置,与t2相对应;t″2为与刚开始挤压工件的时,后刀面端点P1的初始位置,与t′1相对应;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2、y1和y4分别是在t2、t1、t4时刻的y向坐标;
(2)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三中的具体情况②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交点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刻;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交点位置,与t′1相对应;t″′2为在后刀面刀触点振动参数方程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
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与t″′2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3)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三中的具体情况③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当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与t2纵坐标一致;t″2为在后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椭圆轨迹与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2、y1和y4分别是在t2、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4)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三中的具体情况④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前刀面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5)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三中的具体情况⑤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时刻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此时前刀面开始挤压工件;t3、t4为刀具后刀面与工件接触时刻,此时工件残留高度最高;t5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的位置,此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与t2相对应;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5、y4和y1分别是在t5、t4和t1时刻的y向坐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所述情况四根据前角γ0,后角α0以及参数方程是否有交点细分为以下六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判断出零件表面加工情况分类为情况四时,残留物高度计算过程具体为:
(1)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四中的具体情况①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刚开始挤压工件的时,端点P0的初始位置;t″′2为前刀面端点P0的椭圆振动轨迹与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当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端点P0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位置,与t″′2相对应;t″″2为在后刀面与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也是此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与t″′2相对应;t″2为刀触点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2″′、y1和y4分别是在t″′2、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2)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四中的具体情况②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的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端点P1振动轨迹相交的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与t″′1对应;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时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后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与前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t″′2为在后刀面与后刀面端点P1的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也是此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
刀具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的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椭圆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与t″′2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3)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四中的具体情况③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后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时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当后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刀具后刀面端点P1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端点轨迹方程与刀触点振动轨迹方程的交点位置,与t2纵坐标一致;t″2为在后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端点P1的椭圆轨迹与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H2,V2分别为后刀面端点P1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2、y1和y4分别是在t2、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4)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四中的具体情况④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前刀面与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刻时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与前刀面参数方程相且位置,即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相切时,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相交的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
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前刀面端点P0的振动参数方程相交位置,与t″′2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5)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四中的具体情况⑤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后刀面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后刀面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2为刀具后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后刀面与前刀面相交位置,与t′1相对应;t″2为后刀面与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切的位置;x″0,y″0为刀具后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1′、y1和y4分别是在t′1、t1、t4时刻的y向坐标。
(6)当步骤一判断出零件加工表面情况属于所述情况四中的具体情况⑥时,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为:
其中t的范围为:t1≤t≤t2,t5≤t≤t6;
式中,t1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时刻;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t3、t4相邻两次振动相交时刻;t5为刀具前刀面与刀触点振动轨迹相切时,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交位置,其纵坐标决定最终残留高度;t6为刀具最低点与工件再一次接触的时刻,即下一循环的开始;
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在前刀面与刀触点轨迹相切时刀具前刀面端点P0的位置,t′2为刀具前刀面参数方程与刀触点椭圆振动轨迹参数方程相切位置,x0,y0为刀具前刀面直线参数方程的零点;
刀具前刀面端点P0椭圆振动参数方程为:
式中,t″1为刀具前刀面刚开始挤压工件的时,端点P0的初始位置,与t′1纵坐标相同;t″2为和端点P0的椭圆轨迹与刀触点椭圆振动参数方程相交的位置;H1,V1分别为前刀面端点P0相对于前后刀面延长线交点的距离,表达式如下:
可得实际有挤压的残余高度,即考虑钝圆半径加工后残留物高度为:
无挤压的残余高度,即不考虑钝圆半径时残留物高度为:
其中y5、y1和y4分别是在t5、t1和t4时刻的y向坐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99960.2A CN113042823B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99960.2A CN113042823B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42823A true CN113042823A (zh) | 2021-06-29 |
CN113042823B CN113042823B (zh) | 2022-04-01 |
Family
ID=76513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99960.2A Active CN113042823B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4282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01388A (zh) * | 2021-10-28 | 2022-01-07 | 吉林大学 | 一种变参数条件下沿曲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CN114603164A (zh) * | 2022-01-21 | 2022-06-10 | 清华大学 | 高深宽比表面微结构的倒退式振动切削加工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31014A (zh) * | 2015-01-28 | 2015-06-2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椭圆振动辅助切削微槽的形貌建模方法 |
CN105619187A (zh) * | 2016-03-24 | 2016-06-01 | 吉林大学 | 一种二维超声振动抛光加工装置及方法 |
CN108262648A (zh) * | 2018-01-30 | 2018-07-10 | 上海理工大学 | 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磨削工件表面形貌仿真预测方法 |
CN108274055A (zh) * | 2018-02-01 | 2018-07-1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椭圆振动辅助微v型槽分层切削的加工方法 |
CN111755083A (zh) * | 2020-06-09 | 2020-10-09 | 南京理工大学 | 表征旋转超声铣削陶瓷基复合材料纤维断裂的解析方法 |
CN111931338A (zh) * | 2020-07-03 | 2020-11-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确定超声椭圆振动切削技术可加工几何结构的算法 |
CN112222445A (zh) * | 2020-10-14 | 2021-01-1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波动式切挤孔精强一体化加工方法 |
-
2021
- 2021-03-22 CN CN202110299960.2A patent/CN11304282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31014A (zh) * | 2015-01-28 | 2015-06-2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椭圆振动辅助切削微槽的形貌建模方法 |
CN105619187A (zh) * | 2016-03-24 | 2016-06-01 | 吉林大学 | 一种二维超声振动抛光加工装置及方法 |
CN108262648A (zh) * | 2018-01-30 | 2018-07-10 | 上海理工大学 | 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磨削工件表面形貌仿真预测方法 |
CN108274055A (zh) * | 2018-02-01 | 2018-07-1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椭圆振动辅助微v型槽分层切削的加工方法 |
CN111755083A (zh) * | 2020-06-09 | 2020-10-09 | 南京理工大学 | 表征旋转超声铣削陶瓷基复合材料纤维断裂的解析方法 |
CN111931338A (zh) * | 2020-07-03 | 2020-11-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确定超声椭圆振动切削技术可加工几何结构的算法 |
CN112222445A (zh) * | 2020-10-14 | 2021-01-1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波动式切挤孔精强一体化加工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宗昌生等: "基于ALE方法的二维超声振动切削仿真",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 |
李勋等: "不分离型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试验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 |
李勋等: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形貌形成机理的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01388A (zh) * | 2021-10-28 | 2022-01-07 | 吉林大学 | 一种变参数条件下沿曲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CN113901388B (zh) * | 2021-10-28 | 2024-05-14 | 吉林大学 | 一种变参数条件下沿曲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CN114603164A (zh) * | 2022-01-21 | 2022-06-10 | 清华大学 | 高深宽比表面微结构的倒退式振动切削加工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42823B (zh) | 2022-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42823B (zh) | 一种多工艺参数条件下沿直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
Antoniadis et al. | Prediction of surface topomorphy and roughness in ball-end milling | |
Kang et al. | Characteristics of inclined planes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s of cutting direction in high-speed ball-end milling | |
CN111459096B (zh) | 一种非均匀磨损圆弧头立铣刀的侧铣铣削力计算方法 | |
CN113962105B (zh) | 一种无颤振精加工铣削过程的高效参数优化方法 | |
CN113971324B (zh) | 一种钻尖s型容屑槽磨削轨迹计算方法 | |
CN114429064B (zh) | 高能效铣刀刀齿后刀面摩擦边界分形特征的识别方法 | |
CN110348086A (zh) | 一种球头铣刀立铣表面粗糙度快速建模方法 | |
CN108176884A (zh) | 复材叶片前缘钛合金加强边内外同步对称铣加工方法 | |
Maity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FEM simulation of machining of titanium alloy using microgroove cutting insert | |
Weinert et al. | Milling simulation for process optimization in the field of die and mould manufacturing | |
CN109740269A (zh) | 一种渐开线蜗杆车削加工齿面三维建模方法 | |
CN108229046B (zh) | 一种机械加工车端面工艺中已加工表面的三维建模方法 | |
CN109917752B (zh) | 一种球头铣刀五轴加工瞬时切削厚度求解方法 | |
CN106527348A (zh) | 在数控机床中加工零件轮廓根部圆角的方法 | |
CN100346916C (zh) | 微细喷射型孔的复合加工工艺 | |
CN112974874B (zh) | 一种二维超声椭圆振动机床的零件加工控制方法 | |
CN113901388B (zh) | 一种变参数条件下沿曲线切削的残余高度预测方法 | |
Shouckry | The effect of cutting conditions on dimensional accuracy | |
CN106650012B (zh) | 一种平头立铣刀五轴加工的刀刃接触判别方法 | |
Bagde et al. | Development of low cost deburring setup with feedback capability | |
RU2456130C2 (ru) |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фасонной волнистой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изделия строганием | |
Sriani et al. | Novel tool design method for orbiting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 |
Shuanglu et al. | Trajectory control strategy for multi-tool synchronous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of blisk channels | |
Zhang et al. | Forma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Top Burr in Micro-Mill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