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9595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9595A
CN113039595A CN201980075247.0A CN201980075247A CN113039595A CN 113039595 A CN113039595 A CN 113039595A CN 201980075247 A CN201980075247 A CN 201980075247A CN 113039595 A CN113039595 A CN 113039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display device
transparent
electrod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52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39595B (zh
Inventor
堀江慎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039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9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39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9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02F1/13312Circuits comprising photodetect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feedback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lectrical, opt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materials therefor; method of ma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4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humid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05B33/28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of translucent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显示装置具有: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分别具备的显示区域;在俯视时位于显示区域的内侧的透明区域;在俯视时沿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透明区域且位于显示区域与透明区域之间的框区域;在俯视时位于显示区域与透明区域之间的框区域;偏光板,形成于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中的某一方,具有与透明区域重叠的开口部;在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形成的第一透明导电膜;以及在位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二导电层形成的第二透明导电膜。在俯视时,在框区域具有第二透明导电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的技术,并且涉及有效适用于在显示区域内具有与像素不重叠的透明区域的显示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3728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在影像显示部与透明显示部之间配置有遮光部的显示装置。另外,在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123452号说明书)中记载有一种在与相机重叠的位置设有透明区域的显示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3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12345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对于显示装置,要求尽可能减小显示区域内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来使有效显示区域的占有率增大。作为对于该要求的解决方案的一环,本申请的发明人例如对使显示区域的面积扩大至将配置相机等部件的区域的周围包围的位置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在俯视时的显示区域的内侧配置对相机等部件进行配置的可见光透射性的透明区域的情况下,需要抑制由于设有透明区域而引起的透明区域周边的显示区域的电特性的变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显示装置的性能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分别具备的显示区域;透明区域,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框区域,在俯视时沿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偏光板,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或者所述第二基板中的某一方,具有与所述透明区域重叠的开口部;第一透明导电膜,在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形成;以及第二透明导电膜,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二导电层形成。在俯视时,在所述框区域具有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或者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显示面侧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B-B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像素周边的电路构成例的电路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共用电极(检测电极)的图案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配置于图6的透明区域的透明导电膜的图案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9是作为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配置于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透明区域中的透明导电膜的图案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其他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16是作为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图17是作为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公开只是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保持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所容易地想到的内容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附图为了使说明更清楚,有时与实际的形态相比示意性地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与各图中,有时对于与关于已出现的图叙述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或者相关的附图标记而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例子,列举具备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技术除了液晶显示装置之外,还能够应用于各种变形例。例如,电光层除了液晶层之外,只要是有机发光元件层、包含微型LED的无机发光元件层、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快门、或者电泳元件层等包含有通过施加电能而使光学特性变化的元件的层即可。
另外,液晶显示装置根据用于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变化的电场的施加方向,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即,作为第一分类,有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或者面外方向)上施加电场的所谓纵电场模式。纵电场模式中例如有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等。另外,作为第二分类,有在显示装置的平面方向(或者面内方向)上施加电场的所谓横电场模式。横电场模式中例如有IPS(In-PlaneSwitching,平面切换)模式、作为IPS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切换)模式等。以下说明的技术可以适用于纵电场模式以及横电场模式中的任一种,但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列举横电场模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显示装置的构成>
首先,对显示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显示面侧的俯视图。在图1中,分别以双点划线示出了显示区域DA与周边区域PFA的边界、显示区域DA与框区域FRA的边界以及框区域FRA与透明区域TRA的边界。另外,在图1中,以点图案示出了配置密封材料SLM的区域。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面图。如后述的图5所示,在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除了液晶层LQ之外,还有多个导电层、绝缘层,但在图2中省略了图示。图3是沿着图1的B-B线的放大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显示区域DA中的像素周边的电路构成例的电路图。图5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放大剖面图。在图5中,为了表示基板10的厚度方向(图5所示的Z方向)上的扫描信号线GL与影像信号线SL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用虚线示出了设于与图5不同的剖面的扫描信号线GL。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具有显示区域DA。在显示区域DA中,根据从外部供给的输入信号形成图像。显示区域DA是在观察显示面的俯视时由显示装置DSP1显示图像的有效区域。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有在俯视时位于显示区域DA的周围的周边区域(非显示区域)PFA。另外,显示装置DSP1虽然在显示区域DA的周围具备周边区域PFA,但作为变形例,也有到周缘部为止成为显示区域DA的显示装置。以下说明的技术也能够适用于显示区域DA扩展到显示装置的周缘部的类型的显示装置。另外,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的显示区域DA为四边形,但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多边形、圆形等四边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存在显示区域DA的四个角部分别成为圆弧形状的情况。
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有在俯视时位于显示区域DA的内侧的透明区域TRA与框区域FRA。框区域FRA在俯视时沿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包围透明区域TRA,位于显示区域DA与透明区域TRA之间。另外,框区域FRA由后述的遮光膜BM遮光,框区域FRA也可以改称为“遮光区域”。透明区域TRA是配置有安装于显示装置DSP1的相机CAM(参照图3)等部件的区域。透明区域TRA为了向相机CAM等部件照射可见光而形成为使可见光透过。例如在构成显示装置的基板、偏光板上,在透明区域TRA设有开口部。或者,在透明区域TRA设置可见光透射性的部件,未配置有金属布线等遮光性部件。另外,在透明区域TRA、框区域FRA中,除了相机CAM之外,还有配置麦克风或者扬声器等部件的情况。
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以隔着液晶层LQ对置的方式贴合的基板10以及基板20。基板10与基板20在显示装置DSP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相互对置。基板10具有与液晶层LQ(以及基板20)对置的前表面(主面、面)10f。此外,基板20具有与基板10的前表面10f(以及液晶层LQ)对置的背表面(主面、面)20b。基板10是作为开关元件(有源元件)的多个晶体管(晶体管元件)Tr1(参照图4)被以阵列状配置而成的阵列基板。另外,基板20是设于显示面侧的基板。基板20在与阵列基板对置配置的基板这一含义上,可以改称为对置基板。
另外,液晶层LQ位于基板10的前表面10f与基板20的背表面20b之间。液晶层LQ是控制可见光的透射状态的电光层。通过经由开关元件控制形成于液晶层LQ的周边的电场的状态,从而具备对在此通过的光进行调制的功能。位于基板10以及基板20的显示区域DA如图2所示那样与液晶层LQ重叠。
另外,基板10与基板20经由密封材料(粘合材料)SLM而粘合。如图1所示,密封材料SLM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周围的方式配置于周边区域PFA。如图2所示,在密封材料SLM的内侧有液晶层LQ。密封材料SLM发挥作为将液晶封入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的密封件的作用。另外,密封材料SLM发挥作为将基板10与基板20粘合的粘合材料的作用。
如图3所示,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在透明区域TRA形成有贯通基板10以及基板20的贯通孔TH1。贯通孔TH1具有沿着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TRA的形状(图1的情况下为圆形)的平面形状。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贯通孔TH1贯通背光单元BL、光学元件OD1、基板10、基板20、光学元件OD2的各个。在液晶层LQ与贯通孔TH1之间配置密封材料SLM。密封材料SLM配置于框区域FRA。通过在框区域FRA配置有密封材料SLM,从而能够防止液晶层LQ的液晶泄漏到贯通孔TH1内。
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有光学元件OD1与光学元件OD2。光学元件OD1配置于基板10与背光单元BL之间。光学元件OD2配置于基板20的显示面侧、即隔着基板20的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光学元件OD1以及光学元件OD2分别至少包含偏光板,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相位差板。如图3所示,在透明区域TRA未形成有可成为透明性的阻碍因素的光学元件OD1、OD2。更具体而言,光学元件OD1、OD2分别在与透明区域TRA重叠的位置具备沿透明区域TRA的形状形成的开口部(贯通孔TH1)。
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备覆盖基板20的显示面侧的罩部件CVM(参照图2)。罩部件CVM与基板20的背表面(面)20b的相反侧的前表面(面)10f对置。换言之,罩部件CVM与基板20的背表面(面)20b的相反侧的前表面(面)20f对置。基板20在Z方向上位于罩部件CVM与基板10之间。罩部件CVM是保护基板10、20、光学元件OD2的保护部件,被配置于显示装置DSP1的显示面侧。但是,作为本实施方式所对应的变形例,也存在没有罩部件CVM的情况。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罩部件CVM在与透明区域TRA重叠的位置未形成有贯通孔TH1。换言之,插入于贯通孔TH1内的相机CAM被罩部件CVM覆盖。
基板10以及基板20分别是具有可见光透射性(使可见光透过的特性)的透明的板材。作为透明的板材的基板,可以例示玻璃基板。另外,作为基板10、基板20的构成材料,也能够使用包含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碳酸酯、或者聚酯等聚合物的树脂材料(可见光透射性的树脂材料)。另外,在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构成的基板的情况下,基板具备可挠性。在基板10具备可挠性的情况下,能够使基板10的一部分(例如周边区域PFA)弯曲或者弯折。在基板10、基板20具备可挠性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俯视时的周边区域PFA的面积。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俯视时的有效显示区域的占有率。
如图4所示,在显示区域DA配置多个像素(pixel)PX。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像素PX分别具有多个副像素(sub-pixel)PXs。多个副像素PXs中包含例如红色用、蓝色用以及绿色用的副像素PXs,通过控制多个副像素PXs的色调,能够显示彩色图像。构成一个像素PX的副像素PXs的种类的数量除了图4所例示的3种之外,还可以应用各种变形例。
多个副像素PXs分别具备控制对液晶层LQ施加的电场的导通-截止的开关元件即晶体管Tr1。晶体管Tr1控制副像素PXs的动作。晶体管Tr1如后述那样是形成于基板10上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
另外,如图4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在显示区域DA中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扫描信号线GL和在显示区域DA中沿与X方向交叉(图4中是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多个影像信号线SL。扫描信号线GL是连接于晶体管Tr1的栅极的栅极线。另外,影像信号线SL是连接于晶体管Tr1的源极的源极线。多个扫描信号线GL分别沿X方向延伸,并且在Y方向上例如等间隔地排列。多个影像信号线SL分别沿Y方向延伸,并且在X方向上例如等间隔地排列。
多个扫描信号线GL分别连接于扫描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GD。从扫描驱动电路GD输出的扫描信号Gsi经由扫描信号线GL而输入到晶体管Tr1的栅极。另外,多个影像信号线SL分别连接于影像信号驱动电路SD。从影像信号驱动电路SD输出的影像信号Spic经由影像信号线SL而输入到晶体管Tr1的源极。
多个影像信号线SL分别经由晶体管Tr1连接于像素电极PE。详细地说,影像信号线SL连接于晶体管Tr1的源极,像素电极PE连接于晶体管Tr1的漏极。在晶体管Tr1为导通时,像素电极PE被从影像信号线SL供给影像信号Spic。另外,像素电极PE经由介电层(图4所示的电容元件CS)连接于电极CE。在显示区域DA显示影像的显示期间,作为共用电极的电极CE被从共用电位供给电路CD供给固定电位。向电极CE供给的固定电位对于多个副像素PXs来说是共用的电位。在显示期间,根据向电极CE供给的电位和向像素电极PE供给的电位之间的电位差,在各副像素PXs形成电场,利用该电场驱动液晶层LQ所含的液晶分子。
图4所示的扫描驱动电路GD、影像信号驱动电路SD以及共用电位供给电路CD分别形成于图1所示的周边区域PFA、或者与周边区域PFA连接的布线板FWB1。如图2所示,布线板FWB1的一个端部与形成于基板10的前表面10f侧的端子TM1连接。布线板FWB1的另一个端部配置于基板10的背面10b侧。布线板FWB1连接于电路基板CB1。
如图5所示,在基板10与液晶层LQ之间有多个导电层CL1~CL5、多个绝缘膜11~16以及取向膜AL1。多个导电层CL1~CL5、多个绝缘膜11~16以及取向膜AL1形成于基板10的前表面10f上。另外,在基板20与液晶层LQ之间有遮光膜BM、滤色器CFR、CFG以及CFB、绝缘膜OC1、取向膜AL2。遮光膜BM、滤色器CFR、CFG、CFB、绝缘膜OC1以及取向膜AL2形成于基板20的背表面20b上。
在图5所示的导电层CL1、CL2以及CL3,分别形成金属的导体图案(金属布线)。导电层CL1以及导电层CL3例如包含由钼(Mo)、钨(W)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构成的金属膜。导电层CL2的导体图案例如包含铝(Al)膜被钛(Ti)膜、氮化钛(TiN)膜等夹住而成的层叠膜等多层构造的金属膜。另外,导电层CL4以及导电层CL5主要包含ITO(Indium tin oxide)或者IZO(Indium Zinc Oxide)等导电性的氧化物材料(透明导电材料)。在本说明书中,将由如ITO、IZO那样兼备可见光透射性以及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导体膜称作透明导电膜。
在导电层CL1~CL5之间夹设绝缘膜。在导电层CL1与基板10之间夹设绝缘膜11以及绝缘膜12。在导电层CL1与导电层CL2之间夹设绝缘膜13。在导电层CL3与导电层CL4之间夹设绝缘膜14。在导电层CL4与导电层CL5之间夹设绝缘膜15。在导电层CL5与液晶层LQ之间夹设取向膜AL1。绝缘膜11、12、13以及16分别是无机绝缘膜。作为无机绝缘膜,可以例示出例如氮化硅(SiN)膜、氧化硅(SiO)膜、氧化铝(AlOx)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另外,绝缘膜14以及绝缘膜15是有机绝缘膜。由有机材料构成的绝缘膜形成得比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绝缘膜厚,从而能够使上表面(前表面)平坦化。绝缘膜14以及绝缘膜15被用作使形成于基底层的导体图案的凹凸平坦化的平坦化膜。因此,绝缘膜14的厚度以及绝缘膜15的厚度比作为无机绝缘膜的绝缘膜11、12以及13各自的厚度厚。作为有机绝缘膜的例子,能够例示丙烯酸系的感光性树脂等。
多个扫描信号线GL分别形成于基板10上的导电层CL1。在基板10上层叠绝缘膜11以及绝缘膜12,扫描信号线GL形成于绝缘膜12上。多个影像信号线SL分别形成于基板10上的导电层CL2。在基板10上层叠绝缘膜11、12以及13,影像信号线SL形成于绝缘膜13上。
在绝缘膜11与绝缘膜12之间形成图3所示的晶体管(晶体管元件)Tr1的半导体层。半导体层位于与图4不同的剖面,因此在图4中未示出半导体层。半导体层的源极区域与形成于导电层CL2的影像信号线SL电连接。半导体层的漏极区域与导电层CL5的像素电极PE电连接。在俯视时,扫描信号线GL在半导体层的源极区域与漏极区域之间延伸。另外,扫描信号线GL与半导体层的沟道区域重叠,作为晶体管Tr1的栅极电极发挥功能。夹设于沟道区域与扫描信号线GL之间的绝缘膜12作为栅极绝缘膜发挥功能。如上述的例子那样,在晶体管Tr1的沟道区域的上侧配置栅极电极的构造的TFT被称作顶栅方式。但是,TFT的方式中有各种变形例,例如也可以使用在沟道区域的下侧配置栅极电极的底栅方式。或者,也有在沟道区域的上侧以及下侧这两方配置栅极电极的方式。
在导电层CL3配置布线MW3。布线MW3是与扫描信号线GL、影像信号线SL相同地由金属构成的金属布线。布线MW3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配置于与影像信号线SL重叠的位置。布线MW3与形成于导电层CL4的电极CE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布线MW3能够用作向电极CE供给电位的布线。如后述那样,电极CE在作为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DSP1中被用作利用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输入位置(触摸位置)的检测电极。布线MW3将输入位置的检测用的电极CE与检测电路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布线MW3被用作信号传送路径,所述信号传送路径对在触摸位置的检测中利用的驱动信号、检测信号进行传送。
导电层CL4具备可见光透射性的透明导电膜TCF1,位于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在导电层CL4形成电极CE。形成于导电层CL4的多个透明导电膜TCF1包含电极CE。电极CE形成于作为平坦化膜的绝缘膜15上。在图4中,示出了一个电极CE,但在图1所示的显示区域DA中,多个电极CE相互分离地配置。另外,如上述那样,电极CE被供给对于多个副像素PXs而言共用的电位。因此,如图4所示,电极CE也可以遍及多个副像素PXs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后述那样,电极CE被用作输入位置检测用的检测电极。因而,在图1所示的显示区域DA中,多个电极CE相互分离地配置。之后叙述俯视时的电极CE的图案的细节。
导电层CL5具备可见光透射性的透明导电膜TCF2,位于导电层CL4与基板20之间。在导电层CL5形成多个像素电极PE。形成于导电层CL5的多个透明导电膜TCF2包含多个像素电极PE。在形成有像素电极PE的导电层CL5与形成有电极CE的导电层CL4之间夹设作为无机绝缘膜的绝缘膜16。该绝缘膜16作为介电层发挥功能,形成图3所示的电容元件CS。
多个像素电极PE被取向膜AL1覆盖。取向膜AL1是具备使液晶层LQ所含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一致的功能的有机绝缘膜,例如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另外,取向膜AL1与液晶层LQ相接。
另外,如图4所示,在基板20的背表面(主面、面)20b上形成有遮光膜BM、滤色器CFR、CFG、CFB、绝缘膜OC1以及取向膜AL2。
滤色器CFR、CFG以及CFB形成于与基板10对置的背表面20b侧。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红(R)、绿(G)、蓝(B)这3色的滤色器CFR、CFG、CFB周期性地排列。在彩色显示装置中,例如将该红(R)、绿(G)、蓝(B)这3色的像素作为1组来显示彩色图像。基板20的多个滤色器CFR、CFG、CFB配置于与形成于基板10的具有像素电极PE的各个像素PX(参照图1)相互对置的位置。另外,滤色器的种类并不限定于红(R)、绿(G)、蓝(B)这3色。
另外,在各色的滤色器CFR、CFG、CFB各自的边界配置遮光膜BM。遮光膜BM被称作黑色矩阵,例如由黑色的树脂、低反射性的金属构成。显示区域DA的遮光膜BM在俯视时例如形成为格子状。换言之,遮光膜BM沿X方向以及Y方向延伸。详细地说,遮光膜BM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部分与沿与Y方向交叉的X方向延伸的多个部分。通过用黑色矩阵划分各像素PX,能够抑制光泄漏、混色。
遮光膜BM在显示区域DA中与作为金属布线的扫描信号线GL、影像信号线SL以及布线MW3重叠。通过将具有遮光性的金属布线配置于与遮光膜BM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显示画面中难以目视确认金属布线。另一方面,电极CE以及像素电极PE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与遮光膜BM重叠的位置。电极CE以及像素电极PE由可见光透射性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因此,虽然电极CE以及像素电极PE配置于不与遮光膜BM重叠的位置,但在各副像素PXs中,可见光不被电极CE、像素电极PE遮光。
另外,遮光膜BM也形成于基板20的周边区域PFA(参照图1)。周边区域PFA与遮光膜BM重叠。显示区域DA被规定为比周边区域PFA靠内侧的区域。另外,周边区域PFA是与将从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光源)BL照射的光遮光的遮光膜BM重叠的区域。遮光膜BM也形成于显示区域DA内,但在显示区域DA中,在遮光膜BM形成多个开口部。一般来说,形成于遮光膜BM且使滤色器露出的开口部中的形成于最靠周缘部侧的开口部的端部被规定为显示区域DA与周边区域PFA的边界。另外,如图3示意地表示,透明区域TRA不与遮光膜BM重叠,框区域FRA与遮光膜BM重叠。在该情况下,即使在框区域FRA以窄间距配置了金属布线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框区域FRA的金属布线所带来的光学影响。
图5所示的绝缘膜OC1覆盖滤色器CFR、CFG、CFB。绝缘膜OC1作为防止杂质从滤色器对于液晶层扩散的保护膜发挥功能。绝缘膜OC1例如是由丙烯酸系的感光性树脂等构成的有机绝缘膜。
绝缘膜OC1由取向膜AL2覆盖。取向膜AL2是具备使液晶层LQ所含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对齐的功能的有机绝缘膜,例如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另外,取向膜AL2与液晶层LQ相接。
<触摸面板功能>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所具备的触摸面板功能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共用电极(检测电极)的图案的例子的俯视图。
显示装置DSP1是具备在与显示区域DA重叠的传感区域中利用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的触摸面板功能的带传感器显示装置。图1所示的显示区域DA包含作为检测装置的传感区域,该检测装置具备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的触摸面板功能。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相互分离的多个电极CE。多个电极CE在显示区域DA中沿X方向以及Y方向以矩阵状排列多个。各个电极CE以俯视时呈矩形状或者正方形状的方式示意地表示。电极CE如上述那样,例如由ITO等具有可见光透射性的导电性材料构成。
在周边区域PFA的短边侧设有连接电路MP。另外,在周边区域PFA的短边侧连接布线板FWB1,在布线板FWB1设置控制触摸面板功能的检测电路(检测控制电路)DP。连接电路MP与检测电路DP经由布线板FWB1电连接。连接电路MP与检测电路DP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图6所示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在显示装置DSP1的基板10上设有连接电路MP与检测电路DP。或者,也可以在模块外部的控制基板、布线板FWB1上设有连接电路MP与检测电路DP。
电极CE经由布线MW3以及连接电路MP而与检测电路DP电连接。布线MW3供给向电极CE供给的驱动信号,将与静电电容变化相应的信号送向模拟前端。多个布线MW3分别与配置于显示区域DA的多个电极CE的每一个电连接,被引出到周边区域PFA。多个布线MW3分别沿Y方向延伸,多个布线MW3遍及X方向地排列配置。例如内置于检测电路DP的驱动电路经由配置于周边区域PFA的连接电路MP与布线MW3分别连接于多个电极CE。
检测电路DP包含在显示装置DSP1的触摸面板功能动作的检测期间供给用于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的驱动信号的电路以及接收从电极CE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电路。连接电路MP设于电极CE与检测电路DP之间。连接电路MP是基于从检测电路DP供给的控制信号而对成为检测驱动的对象的电极CE与检测电路DP的连接和切断进行切换的电路。连接电路MP具有模拟前端。另外,连接电路MP也可以是形成于基板10上的内置电路,也可以是安装于基板10上的驱动器IC。
在图5所示的绝缘膜15中,在电极CE与布线MW3重叠的位置形成未图示的开口部(接触孔),电极CE与布线MW3经由该开口部而电连接。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一个布线MW3与一个电极CE电连接。但是,也可以是一个电极CE与多个布线MW3电连接。在该情况下,连接于一个电极CE的多个布线MW3的束构成触摸检测用的驱动信号以及检测信号的传送路径。
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交替地重复实施驱动液晶层LQ(参照图2)而显示影像的显示期间、与驱动电极CE而检测输入位置的检测期间。在显示期间,为了形成驱动液晶层LQ的电场,对电极CE供给多个像素共用的电位。换言之,在显示期间,电极CE作为共用电极动作。另外,在检测期间,用于检测输入位置的驱动信号从检测电路DP供给而输入到电极CE。换言之,电极CE在检测期间作为检测传感区域中的输入位置的驱动电极动作。另外,在检测期间,电极CE输出与所输入的驱动信号对应的检测信号。换言之,电极CE在检测期间,作为检测传感区域中的输入位置的检测电极动作。
来自电极CE检测信号由于电极CE周边的静电电容的影响而变化。在手指等输入工具接近多个电极CE中的一个电极CE的附近的情况下,由于输入工具的影响,该电极CE周边的静电电容变化。在该情况下,从靠近输入工具的电极CE输出的检测信号成为与从其他电极CE输出的检测信号不同的波形。检测电路DP接收从多个电极CE的各个供给的检测信号,基于这些检测信号确定输入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极CE的情况下,兼备作为供给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的功能、与作为输出检测信号的检测电极的功能。但是,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分别设置驱动电极与检测电极。例如在电极CE被用作驱动电极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于电极CE地设有检测电极。
<透明区域周边的构造>
接下来,对图6所示的透明区域TRA的周边的构造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配置于图6的透明区域的透明导电膜的图案的放大俯视图。图7是俯视图,但为了明示透明导电膜TCF2的轮廓,对透明导电膜TCF2附加了点图案。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在显示区域DA的内侧有透明区域TRA。由于在透明区域TRA如上述的图3所示那样存在贯通孔TH1,因此在透明区域TRA未形成图6所示的电极CE。然而,可知在如显示装置DSP1那样形成有贯通孔TH1的情况下,容易在贯通孔TH1的周边(例如框区域FRA)所配置的部件产生带电,带电的电荷成为影像显示动作、触摸检测动作时的噪声源。例如如图8所示,在框区域FRA中以高密度配置有多个扫描信号线GL与多个影像信号线SL。若框区域FRA的部件所带电的电荷给这些信号传送路径带来影响,则成为影像显示动作的噪声。另外,在贯通孔TH1的周围配置有多个电极CE。在触摸检测动作中,在带电的电荷对向电极CE供给的驱动信号、从电极CE输出的检测信号带来影响的情况下,成为对于触摸检测的噪声。为了使显示装置DSP1的动作稳定,需要抑制对贯通孔TH1的周边部件的带电。
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在俯视时配置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在显示区域DA中,在图5所示的导电层CL4中形成包含多个电极CE的多个透明导电膜TCF1。另外,在导电层CL5中形成包含像素电极PE的多个透明导电膜TCF2。另外,在框区域FRA形成有导电层CL5的透明导电膜TCF2。
如图8所示,配置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宽度比配置于框区域FRA的影像信号线SL、扫描信号线GL的宽度宽。另外,配置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面积比配置于框区域FRA的影像信号线SL、扫描信号线GL的面积大。对贯通孔TH1的周边部件的带电例如在显示装置DSP1的制造工序中产生。由于贯通孔TH1为中空,因此在制造工序中产生的静电容易在贯通孔TH1的附近滞留。如显示装置DSP1那样在贯通孔TH1的附近配置有大面积的导体图案的情况下,在制造工序中产生的电荷容易集中于大面积的导体图案、即透明导电膜TCF2。在框区域FRA配置有透明导电膜TCF2的情况下,能够经由该透明导电膜向外部取出电荷。即,在框区域FRA配置有透明导电膜TCF2的情况下,能够将透明导电膜TCF2用作防带电膜。
另外,作为防带电膜的变形例,也有在框区域FRA配置透明导电膜TCF1的方法。例如也可以使作为图8所示的透明导电膜TCF1的电极CE延伸至框区域FRA的与多个影像信号线SL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在未配置图8所示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情况下,也能够累积透明导电膜TCF1中带电的电荷并排出到外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电极CE未配置于框区域FRA的大部分。以覆盖框区域FRA的大部分(例如70%以上)的方式配置透明导电膜TCF2。电极CE配置于框区域FRA中的与显示区域DA的边界周边,在该边界周边的区域中与透明导电膜TCF2电连接。之后叙述其理由。
另外,为了提高配置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防带电效果,优选的是配置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连接于导电路径。如果位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连接于导电路径,则电荷经由导电路径向外部取出,因此框区域FRA难以带电。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位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与多个电极CE的一部分电连接。因此,在显示装置DSP1的制造工序中在框区域FRA产生的电荷能够经由图6所示的连接于电极CE的布线MW3容易地向显示装置DSP1的外部取出。
另外,通过将配置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与电极CE电连接,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即,能够使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周围的电极CE2的电特性接近于位于从透明区域TRA离开的位置的电极CE3的电特性。如图7所示,多个电极CE包含:与位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连接的电极CE2、及位于从框区域FRA离开的位置且不与位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连接的电极CE3。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透明区域TRA形成有贯通孔TH1,因此不能在与贯通孔TH1重叠的位置配置电极CE2。在图8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电极CE2的面积比电极CE3的面积小。如上述那样,在将电极CE用作输入位置检测用的检测电极(传感器)的情况下,出于使作为传感器的电特性一致的观点,多个电极CE各自的面积优选为相同。即使在多个电极CE各自的面积互不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一个电极CE来说另一个电极CE的面积比也优选为75%~125%以内。
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多个电极CE2分别与透明导电膜TCF2电连接。位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被分割为多个部分,多个部分分别与相互不同的电极CE2连接。在该情况下,在触摸检测动作时,连接于电极CE2的透明导电膜TCF2作为检测电极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因而,在考虑电极CE2的电特性的情况下,能够将连接于电极CE2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面积作为检测电极的面积的一部分来考虑。但是,电极CE2的面积以及连接于电极CE2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面积的合计值与电极CE3的面积不同。但是,通过将电极CE2与透明导电膜TCF2电连接,能够将电极CE2相对于电极CE3的面积比调整为接近100%。其结果,能够提高透明区域TRA的附近的检测精度。
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电连接的电极CE在显示期间被用作共用电极。因此,在透明导电膜TCF2中,至少在显示期间被经由电极CE供给固定电位。假设在透明导电膜TCF2带有电荷的情况下,只要透明导电膜TCF2被供给固定电位,也能够消除带电。因而,在显示装置DSP1完成后,例如在伴随着图3所示的相机CAM的装卸等作业产生了静电的情况下,该静电所引起的带电也可通过向透明导电膜TCF2供给固定电位来消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经由电极CE向透明导电膜TCF2供给固定电位的例子,但向透明导电膜TCF2供给固定电位的方法不限定于经由电极CE的供给。只要通过某些方法向带电的透明导电膜TCF2供给固定电位,就能够消除带电。
电极CE2与透明导电膜TCF2经由设于框区域FRA的接触孔CH1电连接。详细地说,绝缘膜16在与电极CE2重叠的位置具有作为开口部的接触孔CH1。在接触孔CH1中,电极CE2从绝缘膜16露出。另外,在接触孔CH1中埋入有透明导电膜TCF2,在接触孔CH1的底面,电极CE2与透明导电膜TCF2连接。在图8中,图示了一个接触孔CH1,但电极CE2与透明导电膜TCF2经由多个接触孔CH1电连接。由此,形成将电极CE2与透明导电膜TCF2电连接的多个路径,因此能够使例如作为检测电极的电极CE的电特性稳定化。
另外,如图8所示,接触孔CH1不与多个影像信号线SL以及多个扫描信号线GL重叠。在不与多个影像信号线SL以及多个扫描信号线GL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接触孔CH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接触孔CH1的寄生电容的影响波及到影像信号线SL、扫描信号线GL。因此,能够提高框区域FRA中的影像信号线SL、扫描信号线GL的图案的自由度。
另外,如图8所示,在框区域FRA中,包围贯通孔TH1的周围的密封材料SLM配置于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密封材料SLM是将基板10与基板20粘合固定的粘合材。密封材料SLM由与图1所示的在周边区域PFA配置的密封材料SLM相同的材料构成,具备抑制液晶层LQ漏出到显示区域DA的外侧的功能。出于提高密封材料SLM的密封性的观点,优选的是配置于密封材料SLM与基板10之间的各部件的强度较强。另外,在如显示装置DSP1那样在框区域FRA的附近形成贯通孔TH1的情况下,与如后述的变形例那样没有贯通孔TH1的情况比较,施加于框区域FRA的各部件的应力较大。因此,优选的是配置于框区域FRA的各部件的强度较强。
这里,根据取向膜AL1的材料,有取向膜AL1与作为基底膜的绝缘膜16的压接强度较低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取向膜AL1与绝缘膜16之间配置透明导电膜TCF2,从而提高取向膜AL1与绝缘膜16的压接强度。因而,出于提高框区域FRA的强度的观点,优选的是在框区域FRA配置透明导电膜TCF2。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3以及图8所示,说明了在透明区域TRA形成有贯通孔TH1的显示装置DSP1。在实施方式2中,对在透明区域TRA未形成有贯通孔TH1的情况下的显示装置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关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显示装置DSP1相同的构造的部分,原则上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参照已说明的图1~图8进行说明。
图9是作为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剖面图。图10是表示配置于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透明区域的透明导电膜的图案的放大俯视图。图10与图7对应。图11是沿着图10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在透明区域TRA未形成有贯通孔TH1这一点上与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不同。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在透明区域TRA未配置遮光层BM、作为金属材料的导电层的导电层CL1、CL2、CL3这样的遮光性部件、多个副像素PXs的晶体管Tr1等,而是配置可见光透射性的部件,从而实现了透明区域TRA的可见光透射性。因此,在透明区域TRA存在相互对置的基板10以及基板20、和配置于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LQ。相机CAM配置于基板10的背面侧。
由于显示装置DSP2在透明区域TRA未形成贯通孔TH1(参照图3),因此透明区域TRA周边的强度比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高。另外,显示装置DSP2只要是具备可见光透射性的部件,则可以在透明区域TRA配置基板10、基板20以外的部件、例如图5所示的绝缘膜11、12、13、14、15以及16、透明导电膜TCF1、TCF2。
如图10所示,在俯视时,在框区域FRA以及透明区域TRA有透明导电膜TCF2。透明导电膜TCF2从框区域FRA延伸到透明区域TRA。显示装置DSP2的框区域FRA以及透明区域TRA中的多个透明导电膜TCF2各自的面积比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的框区域FRA中的多个透明导电膜TCF2各自的面积大。由于透明导电膜TCF2的面积变大,容易捕获由静电产生的电荷,因能够提高防带电特性。
另外,显示装置DSP2的框区域FRA以及透明区域TRA中的透明导电膜TCF2被分割为多个部分,多个部分分别与相互不同的电极CE2连接。包含多个电极CE2的电极CE与使用图6说明的显示装置DSP1所具备的多个电极CE相同,是电连接于检测电路DP的电极。多个电极CE分别是在图5所示的导电层CL4形成的透明导电膜TCF1。
在是如显示装置DSP2那样能够在透明区域TRA配置透明导电膜TCF2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多个透明导电膜TCF2各自的面积。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电极CE2的面积以及连接于电极CE2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面积的合计值与电极CE3的面积的面积比调整到实质上可视为100%的程度。在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能够使透明区域TRA及其周边区域中的输入位置检测的精度相比于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图11所示,在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在透明区域TRA未配置包含电极CE的透明导电膜TCF1。另外,在框区域FRA的大部分未配置电极CE。但是,电极CE配置于框区域FRA中的与显示区域DA的边界周边,在该边界周边的区域中与透明导电膜TCF2电连接。如上述那样,通过将透明导电膜TCF2设于绝缘膜16与取向膜AL1之间,抑制了透明区域FRA的取向膜AL1的剥离。另外,作为防带电膜的功能可通过在透明区域TRA配置透明导电膜TCF2而充分地获得。因而,在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通过在透明区域TRA中取代透明导电膜TCF1而配置透明导电膜TCF2,提高了透明区域TRA的机械式的强度。但是,作为显示装置DSP2所对应的变形例,即使是在透明区域TRA仅配置透明导电膜TCF1的例子、和在透明区域TRA配置透明导电膜TCF1以及TCF2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防止或者抑制透明区域周边的带电。
另外,与使用图6说明过的显示装置DSP1所具备的多个电极CE相同,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所具备的多个电极CE的各个在显示期间中作为被供给固定电位的共用电极动作。因此,在显示装置DSP2完成之后,即使在透明导电膜TCF2带有电荷的情况下,只要透明导电膜TCF2被供给固定电位,就能够消除带电。
另外,如图9以及图11所示,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在透明区域TRA中在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配置有液晶层LQ这一点上,与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不同。详细地说,如图11所示,在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配置取向膜AL1以及取向膜AL2,液晶层LQ位于取向膜AL1与取向膜AL2之间。取向膜AL1在透明区域TRA以及框区域FRA中覆盖透明导电膜TCF2。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以例如在未被施加电解的状态下使光透过的所谓的常白(normally white)的状态被取向。在该情况下,即使在透明区域TRA中存在液晶层LQ,也能够确保透光性。
(实施方式3)
对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过的显示装置DSP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图13是沿着图12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关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显示装置DSP1相同的构造的部分,原则上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参照已说明的图1~图11进行说明。
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DSP3在遍及透明区域TRA以及框区域FRA地配置有一个透明导电膜TCF2这一点上,与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不同。显示装置DSP3在透明区域TRA以及框区域FRA中所具备的透明导电膜TCF2例如是圆形。但是,只要仿照透明区域TRA的平面形状以及框区域FRA的平面形状即可,不限定于圆形。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框区域FRA为环状,因此透明导电膜TCF2的形状成为圆形。
在为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的透明区域TRA的情况下,在多个透明导电膜TCF2之间形成狭缝SLT。狭缝SLT是未形成有透明导电膜TCF2的部分。透明导电膜TCF2具备可见光透射性,但在配置有透明导电膜TCF2的部分与狭缝SLT中,可见光的折射率不同。因此,出于减少透明区域TRA中的可见光的折射的观点,优选的是在透明区域TRA不配置狭缝SLT。
在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DSP3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情况下,以与透明区域TRA的整体重叠的方式形成有一片透明区域TRA。在该情况下,由于在透明区域TRA未形成有狭缝SLT(参照图10),因此与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比较,能够提高透明区域TRA的可视透光特性。
如图13所示,透明导电膜TCF2经由设于框区域FRA的接触孔CH1、导体图案CP1以及接触孔CH2而与配置于导电层CL3的布线MW3电连接。详细地说,在框区域FRA形成有形成于导电层CL4的导体图案CP1。导体图案CP1为介于将导电层CL5与导电层CL3电连接的路径中的图案,例如与电极CE相同,是透明导电膜TCF1。绝缘膜16在与导体图案CP1重叠的位置具有作为开口部的接触孔CH1。在接触孔CH1中埋入有透明导电膜TCF2,在接触孔CH1的底面,导体图案CP1与透明导电膜TCF2连接。另外,绝缘膜15在与导体图案CP1以及布线MW3重叠的位置具有作为开口部的接触孔CH2。在接触孔CH2中埋入有导体图案CP1,在接触孔CH2的底面,导体图案CP1与布线MW3被连接。
与使用图6说明的显示装置DSP1所具备的多个布线MW3相同,布线MW3与多个电极CE中的某一个电连接。因此,在图13所示的透明导电膜TCF2中在显示期间中被供给固定电位。因而,与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相同,在显示装置DSP3完成之后,即使透明导电膜TCF2带有电荷的情况下,只要透明导电膜TCF2被供给固定电位,就能够消除带电。
另外,作为显示装置DSP3所对应的变形例,也可以考虑图12所示的透明导电膜TCF2是不与其他导体图案电连接的所谓浮动的导体图案的情况。即使在透明导电膜TCF2为浮动的情况下,若在显示装置DSP1的制造工序中进行向外部取出带电的电荷的处理,也能够将透明导电膜TCF2用作防带电膜。但是,为了容易地消除带电,优选的是如显示装置DSP3那样与连接于显示装置DSP3的外部的导体图案连接。另外,特别优选的是在完成后连接于能够向透明导电膜TCF2供给固定电位的路径。
如图12所示,透明导电膜TCF2在俯视时不与配置于透明导电膜TCF2的周围的电极CE2重叠。另外,透明导电膜TCF2与电极CE2没有电连接。在该情况下,透明导电膜TCF2不会有助于增大作为检测电极的电极CE2的面积而使检测精度稳定化。因而,出于检测精度的稳定化的观点,优选的是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
(实施方式4)
接着对组合了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显示装置DSP1以及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显示装置DSP3而成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其他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1以及3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关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显示装置DSP1相同的构造的部分,原则上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参照已说明的图1~图13进行说明。
图14所示的显示装置DSP4所具备的透明导电膜TCF2在包含有配置于框区域FRA的多个部分FP1、和配置于透明区域TRA并且与多个部分FP1分离的部分FP2这一点上不同。显示装置DSP4与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相同,在框区域FRA具备被分割为多个的透明导电膜TCF2。另外,显示装置DSP1在透明区域TRA配置有作为与部分FP1分离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部分FP2。由此,提高了将多个电极CE2用作检测电极的情况下的检测精度,并且提高了透明区域TRA中的防带电特性。
与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相同,在显示装置DSP4的显示区域DA中配置有与利用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的检测电路DP连接的多个电极CE。如图14所示,多个电极CE包含在俯视时与框区域FRA相邻地配置的多个电极CE2、和位于从框区域FRA离开的位置且不与位于框区域FRA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部分FP1连接的电极CE3。多个部分FP1与多个电极CE2分别电连接。另外,部分FP1与电极CE2的电连接构造和图8所示的透明导电膜TCF2与电极CE2的连接构造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另外,部分FP2与部分FP1电分离,并且经由图14中虚线所示的布线MW3而与电极CE3电连接。
图15中示出将部分FP2与布线MW3电连接的构造。如图15所示,透明导电膜TCF2的部分FP2经由设于框区域FRA的接触孔CH1、导体图案CP1以及接触孔CH2而与配置于导电层CL3的布线MW3电连接。另外,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接触孔CH1以及CH2与影像信号线SL、扫描信号线GL重叠。出于减少对这些信号布线的寄生电容的观点,优选的是接触孔CH1以及CH2不与影像信号线SL、扫描信号线GL重叠。例如通过切取图14所示的部分FP1的一部分、并延长从部分FP2朝向显示区域DA延伸的延伸布线的距离,能够使图15所示的接触孔CH1以及CH2位置接近显示区域DA与框区域FRA的边界。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7所示,说明了电极CE2的面积以及连接于电极CE2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面积的合计值比电极CE3的面积小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5中,对电极CE2的面积以及连接于电极CE2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面积的合计值比电极CE3的面积大的情况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显示装置DSP1相同的构造的部分,原则上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参照已说明的图1~图15进行说明。
图16是作为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俯视图。图17是作为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对应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俯视图。图16所示的显示装置DSP5其电极CE2的形状以及连接于电极CE2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形状与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不同。另外,图1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6其电极CE2的形状与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DSP3不同。
显示装置DSP5、DSP6所具备的电极CE2在与框区域FRA相邻地配置的电极CE2的面积比位于离开框区域FRA的位置(换言之,在与框区域FRA之间存在其他电极CE2)的电极CE3的面积大这一点上,与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DSP3的电极CE2不同。显示装置DSP5所具备的电极CE2成为图7所示的四个电极CE2中的相邻的两个被一体化而成的构造。显示装置DSP6所具备的电极CE2成为图12所示的四个电极CE2中的相邻的两个被一体化而成的构造。
另外,电极CE2的面积以及连接于电极CE2的透明导电膜TCF2的面积的合计值比电极CE3的面积大。如前述那样,在多个电极CE各自的面积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相对于一个电极CE来说另一个电极CE的面积比为75%~125%以内。在如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那样电极CE2的面积比电极CE3的面积小的情况下、和如图16所示的显示装置DSP5那样电极CE2的面积比电极CE3的面积大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电极CE2与电极CE3的面积比接近100%的一方。
另外,在图17所示的显示装置DSP6的情况下,电极CE2的面积比电极CE3的面积大,并且电极CE2未与透明区域TRA以及框区域FRA所配置的透明导电膜TCF2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透明区域TRA中的可视光透射特性,并且提高作为检测电极的电极CE2的检测精度。另外,也可以是,图17中的透明区域TRA以及框区域FRA所配置的透明导电膜TCF2例如连接于共用电位电路CD,从而作为透明区域TRA的屏蔽电极而供给共用电位,不作为检测电极发挥功能。
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中,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更例以及修正例,则这些变更例以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的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者设计变更、或者工序的追加、省略或者条件变更,只要具备本发明的主旨,就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20 基板
10f、20f 前表面(面、主面)
20b 背表面(面、主面)
11-16 绝缘膜
AL1、AL2 取向膜
BL 背光单元
BM 遮光膜
CAM 相机
CD 共用电位供给电路
CE、CE2、CE3 电极
CFB、CFG、CFR 滤色器
CH1、CH2 接触孔
CL1、CL2、CL3、CL4、CL5 导电层
CP1 导体图案
CS 电容元件
CVM 罩部件
DA 显示区域
DP 检测电路
DSP1、DSP2、DSP3、DSP4、DSP5、DSP6 显示装置
FP1、FP2 部分
FRA 框区域
GL 扫描信号线
LQ 液晶层
MW3 布线
SL 影像信号线
SLM 密封材料(粘合材料)
SLT 狭缝
TCF1、TCF2 透明导电膜
TH1 贯通孔
TRA 透明区域。

Claims (17)

1.一种显示装置,具有:
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分别具备的显示区域;
透明区域,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
框区域,在俯视时沿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
偏光板,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或者所述第二基板中的某一方,具有与所述透明区域重叠的开口部;
第一透明导电膜,形成于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以及
第二透明导电膜,形成于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二导电层,
俯视时,在所述框区域具有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或者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所述框区域具有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所述显示区域配置多个第一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与利用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的检测电路连接,
位于所述框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一部分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分别是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
位于所述框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被分割为多个部分,
所述多个部分分别连接于互不相同的第一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包含:
第二电极,与位于所述框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连接;以及
第三电极,位于从所述框区域离开的位置,与位于所述框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不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的面积的合计值与所述第三电极的面积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所述透明区域形成贯通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的贯通孔,
在所述框区域中,将所述贯通孔的周围包围的密封材料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俯视时,在所述框区域以及所述透明区域具有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配置于所述框区域以及所述透明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被供给固定电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所述透明区域未配置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包含:
多个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框区域;以及
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并且与所述多个第一部分分离,
在所述显示区域配置多个第一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与利用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的检测电路连接,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包含:
多个第二电极,俯视时,与所述框区域相邻地配置;以及
第三电极,位于从所述框区域离开的位置,与位于所述框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的所述第一部分不连接,
所述多个第一部分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
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电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所述显示区域配置多个第一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与利用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的检测电路连接,
位于所述框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一部分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分别是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
位于所述框区域以及所述透明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被分割为多个部分,
所述多个部分分别连接于互不相同的第一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包含:
第二电极,与位于所述框区域以及所述透明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连接;以及
第三电极,位于从所述框区域离开的位置,与位于所述框区域以及所述透明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不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与所述第三电极的面积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包含:
多个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框区域;以及
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并且与所述多个第一部分分离,
在所述显示区域配置多个第一电极,该多个第一电极与利用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的检测电路连接,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包含:
多个第二电极,俯视时,与所述框区域相邻地配置;以及
第三电极,位于从所述框区域离开的位置,与位于所述框区域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的所述第一部分不连接,
所述多个第一部分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
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电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8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所述显示区域以及所述透明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配置液晶层。
CN201980075247.0A 2018-11-16 2019-10-11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039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5879 2018-11-16
JP2018215879A JP7160643B2 (ja) 2018-11-16 2018-11-16 表示装置
PCT/JP2019/040202 WO2020100487A1 (ja) 2018-11-16 2019-10-11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9595A true CN113039595A (zh) 2021-06-25
CN113039595B CN113039595B (zh) 2023-02-03

Family

ID=70730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5247.0A Active CN113039595B (zh) 2018-11-16 2019-10-1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11397346B2 (zh)
JP (2) JP7160643B2 (zh)
CN (1) CN113039595B (zh)
WO (1) WO20201004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2420B (zh) * 2019-03-27 2024-04-30 松下汽车电子系统株式会社 显示系统、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及显示装置
KR20210115104A (ko) * 2020-03-11 2021-09-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23106644A (ja) * 2020-06-15 2023-08-02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320922B1 (en) * 2020-10-29 2022-05-03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Electronic product and touch-sensing display module thereof including slot in bending portion of film sensing structur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29704A1 (ja) * 2013-08-29 2015-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
CN107065340A (zh) * 2015-11-19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7924652A (zh) * 2015-08-21 2018-04-1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WO2018190214A1 (ja) * 2017-04-11 2018-10-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WO2018216545A1 (ja) * 2017-05-22 2018-11-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3728A (ja) 2005-05-13 2006-12-21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9143668B2 (en) 2010-10-29 2015-09-22 Apple Inc. Camera lens structures and display structur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KR101406129B1 (ko) * 2012-03-28 2014-06-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864400B2 (en) 2015-10-30 2018-01-09 Essential Products, Inc. Camera integrated into a display
KR102501111B1 (ko) * 2015-12-28 2023-02-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일체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735185B1 (en) * 2016-06-10 2017-08-15 Essential Products, Inc. Hollowed electronic display
JP6716384B2 (ja) * 2016-07-29 2020-07-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20180076429A (ko) * 2016-12-27 2018-07-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EP3982618B1 (en) * 2017-04-25 2023-03-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lcd display
CN107229148B (zh) * 2017-05-05 2021-03-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281930B (zh) * 2017-06-30 2022-08-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US10690959B2 (en) * 2018-04-26 2020-06-23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JP7160311B2 (ja) * 2018-06-28 2022-10-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を組み込んだ電子機器
CN112198694A (zh) * 2020-10-27 2021-01-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终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29704A1 (ja) * 2013-08-29 2015-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
CN107924652A (zh) * 2015-08-21 2018-04-1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7065340A (zh) * 2015-11-19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WO2018190214A1 (ja) * 2017-04-11 2018-10-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WO2018216545A1 (ja) * 2017-05-22 2018-11-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デバイス
CN110709916A (zh) * 2017-05-22 2020-01-17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26559A1 (en) 2022-10-13
JP2020085974A (ja) 2020-06-04
US11841571B2 (en) 2023-12-12
WO2020100487A1 (ja) 2020-05-22
JP7160643B2 (ja) 2022-10-25
JP2022186792A (ja) 2022-12-15
US20210263363A1 (en) 2021-08-26
JP7345617B2 (ja) 2023-09-15
US11397346B2 (en) 2022-07-26
CN113039595B (zh) 2023-02-03
US20230204998A1 (en) 2023-06-29
US11624946B2 (en) 2023-04-11
US20240077761A1 (en) 2024-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39595B (zh) 显示装置
JP7257821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80033055A (ko) 표시 장치
CN112602142B (zh) 显示装置
US20180314098A1 (en) Display board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0843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180356683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18150989A1 (ja) 位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US1058551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249260B (zh)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US11762497B2 (en) Display device
JP7227416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