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8650B -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8650B
CN113038650B CN202110401167.9A CN202110401167A CN113038650B CN 113038650 B CN113038650 B CN 113038650B CN 202110401167 A CN202110401167 A CN 202110401167A CN 113038650 B CN113038650 B CN 1130386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citation
microwave
resonant cavity
cavities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11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38650A (zh
Inventor
唐正明
张卫东
谢国庆
张桃
朱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40116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386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38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8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38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8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402Aspects relating to the microwave cav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6Circuits
    • H05B6/68Circui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2Radiators or antenna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包括谐振腔,谐振腔的一侧设有至少三个激励腔,至少三个激励腔在谐振腔的侧壁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激励腔的端口和谐振腔连通;其中,至少三个激励腔之间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内,以使谐振腔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其中,呈旋涡状分布的微波用于对物品均匀加热。以解决微波加热装置在不增大装置体积和不采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机械转盘的情况下提高被加热物品均匀受热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微波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微波加热装置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使物品均匀受热:
(1)将物品置于谐振腔内的载物转盘上匀速旋转;
(2)将多个微波馈入端口位于谐振腔的不同面,通过工作的微波端口同时向谐振腔内馈入微波能量;
(3)将微波馈入端口与谐振腔壁的机械转盘连接,微波馈入端口由转盘带动选择,使微波在谐振腔内分别绕z轴旋转,使谐振腔内的微波产生旋涡状的分布效果,从而实现使物品均匀受热;
但是,上述方法中,方法(1)的微波分布不均,虽然通过控制载物转盘的转动来均匀加热物品,但相对于在谐振腔内有呈旋涡状分布的微波来说,因其物品周围空间的电场分布更均匀,方法(1)使物料均匀受热的均匀性较差;在方法(2)中,因多个微波馈入端口位于谐振腔的不同面,虽然可以增强被加热物品的均匀受热,但是增大了装置的体积,降低了空间利用率,不便于在谐振腔的其它平面增设其它部件;而方法(3)中,虽然机械转盘转动能够带动微波馈入端口转动,从而使微波馈入端口馈入的微波在谐振腔内沿z轴旋转,从而使谐振腔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但谐振腔壁上的机械转盘存在转盘故障的安全隐患,容易产生维修问题,同时其腔体也难以清洁,因此方法(3)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不便于使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以解决微波加热装置在不增大装置体积和不采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机械转盘的情况下提高被加热物品均匀受热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包括谐振腔,谐振腔的一侧设有至少三个激励腔,至少三个激励腔在谐振腔的侧壁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激励腔的端口和谐振腔连通;
其中,至少三个激励腔之间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内,以使谐振腔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其中,呈旋涡状分布的微波用于对物品均匀加热。
进一步的,谐振腔上安装有至少三个激励腔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至少三个激励腔的端口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根缝隙天线,其中,至少一根缝隙天线用于使激励腔的端口和谐振腔连通。
进一步的,对每两个激励腔的端口中相邻的缝隙天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缝隙天线为至少两个缝隙天线时,至少两个缝隙天线构成谐振式缝隙阵列天线。
进一步的,至少三个激励腔中的其中一个激励腔竖直设置在所述谐振腔侧壁上。
进一步的,激励腔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三个激励腔中任意两个相邻激励腔之间的夹角相等。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波发射控制电路,以解决谐振腔内微波分布不均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安装于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中,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和至少三个继电器,至少三个继电器的一端分别和单片机的三个输出端连接,至少三个继电器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至少三个激励腔;
单片机用于控制至少三个继电器周期性开闭,以使至少三个激励腔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内,以使谐振腔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
进一步的,激励腔包括微波电源和微波源,其中,微波电源和继电器的输出端电连接,微波电源和微波源电连接。
进一步的,微波发射控制电路还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直流电源和单片机电连接,交流电源分别和至少三个继电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交流电源连接第一保护开关后与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电连接,其中,第一保护开关用于连通或断开所述交流电源和至少三个继电器中任意一个继电器之间的电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中,谐振腔为微波在其内持续振荡的金属腔,用于放置被加热物品,激励腔用于通过其自身的端口向谐振腔内馈入微波加热物品,至少三个激励腔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内,即至少三个激励腔的工作时间设置是连续的,前一个激励腔的端口工作时,物品周围存在强弱微波区域,当切换到下一个激励腔的端口工作时,因为至少三个激励腔在谐振腔的侧壁上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即可实现前一个激励腔的端口工作存在的弱微波区域得到下一个激励腔的端口工作时的补充,因此至少三个激励腔的端口在交替工作时,不断补充前一个激励腔的端口工作存在的弱微波区域,而前一个激励腔的端口工作存在的强微波区域在端口切换后变成弱微波区域,从而使微波在谐振腔内呈旋涡状分布,有利于实现对物品均匀加热。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中缝隙天线的相对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中缝隙天线角度微调后的相对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谐振腔为圆柱体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在谐振腔内的示意图;
图6为电磁波在理想介质中传播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有谐振式缝隙天线阵列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微波发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其中,1、谐振腔,2、激励腔,210端口,3、缝隙天线,4、物品,5、单片机,6、直流电源,7、第二保护开关,8、继电器,9、第一保护开关,10、交流电源,11、微波电源,12、微波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目前的微波加热装置,现有技术通常采用机械转盘带动微波馈入端口转动,使微波在谐振腔内分别绕z轴旋转,使谐振腔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对物品进行均匀加热。但发明人研究发现,机械转盘出现故障后,需要专业维修人员将机械转盘从谐振腔上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或更换,不利于用户快速对微波加热装置进行维修。
针对该发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波加热装置,该装置通过在谐振腔1的侧壁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的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1内,使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以实现对物品4均匀加热的同时降低微波加热装置的维修难度。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图;参见图2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微波加热装置中缝隙天线的相对示意图,参见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微波呈旋涡状分布在谐振腔1内的示意图;参见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微波呈旋涡状分布在谐振腔内的示意图。如图1~图3和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谐振腔1,谐振腔1的一侧设有至少三个激励腔2,至少三个激励腔2在谐振腔1的侧壁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激励腔2的端口210和谐振腔1连通;
其中,至少三个激励腔2之间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1内,以使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其中,呈旋涡状分布的微波用于对物品4均匀加热。
谐振腔1为微波在其内持续振荡的金属腔,用于放置被加热物品4,激励腔2用于通过其自身的端口向谐振腔1内馈入微波加热物品4,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1内,即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工作时间设置是连续的,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物品4周围存在强弱微波区域,当切换到下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因为至少三个激励腔2在谐振腔1的侧壁上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即可实现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弱微波区域得到下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的补充,因此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在交替工作时,不断补充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弱微波区域,而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强微波区域在端口切换后变成弱微波区域,从而使微波在谐振腔1内呈旋涡状分布,有利于实现对物品4均匀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示出了电磁波在理想介质中传播的示意图,微波为电磁波的一种,在理想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情况可以由图3进行描述,电磁波由原点向z轴的正方向传播,其电场和磁场沿传播方向相互垂直且互不干扰。
另外,在发明实施例中,因至少三个激励腔2在谐振腔1的侧壁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因此至少三个激励腔2中任意两个相邻激励腔2之间的夹角相等,使得至少三个激励腔2之间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1内时,微波在谐振腔1内能形成旋涡状,有利于对物品4进行均匀加热。
同时,参见图1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谐振腔为立方体的微波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谐振腔为圆柱体的微波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4可知,谐振腔1的形状可以是立方体或是圆柱体,当谐振腔1的形状为立方体时,至少三个激励腔2设置在立方体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当谐振腔1的形状为圆柱体时,至少三个激励腔2设置在圆柱体两个端面中的任意一个端面上。
为便于理解,在具体阐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加热装置,先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微波发射控制电路进行介绍。
参见图8所示,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微波发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该控制电路包括: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安装于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中,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5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一端分别和单片机5的三个输出端连接,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至少三个激励腔2;单片机5用于控制至少三个继电器8周期性开闭,以使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1内,以使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
单机片内存储控制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的程序,单片机5通过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连接的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从而控制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周期性开闭,又因为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至少三个激励腔2,因此单机片通过至少三个继电器8控制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
参见图1所示,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谐振腔1上安装有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其中,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用于使激励腔2的端口210和谐振腔1连通。
微波从激励腔2的端口210发射,又因为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即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时,微波周期性交替经过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进入谐振腔1内部,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缝隙天线3是在谐振腔1面上开缝形成的天线,其作用是用于馈电,即为小型端口,典型的缝隙形状是长条形,长度约为半个波长,其作用是通过缩减端口减少反射到激励腔2内的能量,从而减小微波的反射系数,减小了激励腔2和谐振腔1之间的耦合,有利于提高激励腔2发射到谐振腔1内的微波利用率。
其中,缝隙天线3与激励腔2的端口210尺寸相比,缝隙天线3的尺寸小,在激励腔2的端口210和谐振腔1之间增加缝隙天线3,即微波馈入到谐振腔1内的端口所需,当至少三个激励腔2内的微波源12分别工作时,能够通过缝隙天线3发射到激励腔2内的微波能量减少,即可减少谐振腔1腔体的微波发射系数,从而减小了激励腔2和谐振腔1之间的耦合,使谐振腔1内的微波能量大部分都在谐振腔1内不断反射,提高了提高激励腔2发射到谐振腔1内的微波利用率。
参见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中缝隙天线3角度微调后的相对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每两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中相邻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相等。
即对每个激励腔2而言,一个激励腔2对应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例如,激励腔2的数量为三个时,即谐振腔1的一侧壁上有三个激励腔2,分别为激励腔A、激励腔B、激励腔C,激励腔A和激励腔B相邻,激励腔B和激励腔C相邻,激励腔C和激励腔A相邻。
参见图1~图4,其中,当谐振腔1上激励腔A对应的位置有1根缝隙天线3,激励腔B对应的位置有1根缝隙天线3,激励腔C对应的位置有1根缝隙天线3时,激励腔A对应的缝隙天线3和激励腔B对应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B对应的缝隙天线3和激励腔C对应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激励腔B对应的缝隙天线3和激励腔C对应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C对应的缝隙天线3和激励腔A对应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激励腔C对应的缝隙天线3和激励腔A对应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A对应的缝隙天线3和激励腔B对应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
参见图7,示出了微波加热装置有谐振式缝隙天线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当谐振腔1上激励腔A对应的位置有3根缝隙天线3,激励腔B对应的位置有3根缝隙天线3,激励腔C对应的位置有3根缝隙天线3,因对每两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中相邻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相等,可知,谐振腔1上激励腔A对应位置上的3根缝隙天线和激励腔B对应位置上的3根缝隙天线3中的夹角相等,谐振腔1上激励腔B对应位置上的3根缝隙天线3和激励腔C对应位置上的3根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相等,谐振腔1上激励腔C对应位置上的3根缝隙天线和激励腔A对应位置上的3根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相等,同时,激励腔A和激励腔B中任意相对2根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B和激励腔C中任意相对2根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激励腔B和激励腔C中任意相对2根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C和激励腔A中任意相对2根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激励腔C和激励腔A中任意相对2根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A和激励腔B中任意相对2根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
因谐振腔1上安装有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因此从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后,微波从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馈入到谐振腔1内,又因每两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中相邻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相等,从而使经过缝隙天线3馈入到谐振腔1内的微波因周期性交替发射,呈旋涡状均匀分布在谐振腔1内。
参见图3,需要说明的是,对每两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中相邻的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相等,可知,缝隙天线3之间的相对角度要与激励腔2之间的角度保持一致,调整缝隙天线3的旋转角度时不能影响谐振腔1的安装,即缝隙天线3可在激励腔2的端口210对应的区域内微调,但缝隙天线3之间的相对角度要与激励腔2之间的角度相等。
参见图7,示出了微波加热装置有谐振式缝隙天线阵列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8所示,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缝隙天线3为至少两个缝隙天线3时,至少两个缝隙天线3构成谐振式缝隙阵列天线。
参见图7所示,谐振式缝隙阵列天线又称作驻波阵,激励腔2接短路负载,由短路负载引起的发射波与入射波相叠加的点形成波腹,相减的点形成波节。缝隙天线3处于波腹波节处,相距半个波导波长,并且在长边的中线两侧交错排布。
参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当谐振腔1的尺寸较大时,激励腔2的端口210对应的至少一个缝隙天线3,其至少一个缝隙天线3为两个缝隙天线3或两个以上的缝隙天线3,则形成了谐振式缝隙阵列天线,即使馈入谐振腔1内的微波增多,有利于减小微波反射到激励腔2内后,增多馈入到谐振腔1的微波,从而减小了谐振腔1内对物品4的加热时间。
参见图1,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三个激励腔2中的其中一个激励腔2竖直设置在谐振腔1侧壁上。
至少三个激励腔2中的其中一个激励腔2竖直放置时,微波加热的均匀性更高。
参见图1和图2,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腔2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三个激励腔2中任意两个相邻激励腔2之间的夹角相等。
激励腔2的数量为三个时,谐振腔1的一侧壁上有三个激励腔2,分别为激励腔A、激励腔B、激励腔C,其中,激励腔A和激励腔B相邻,激励腔B和激励腔C相邻,激励腔C和激励腔A相邻,因三个激励腔2中任意两个相邻激励腔2之间的夹角相等,即激励腔A和激励腔B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B和激励腔C之间的夹角,激励腔B和激励腔C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C和激励腔A之间的夹角,激励腔C和激励腔A之间的夹角等于激励腔A和激励腔B之间的夹角。
当激励腔2的数量为三个时,因至少三个激励腔2在谐振腔1的侧壁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所以三个激励腔2中任意两个相邻激励腔2之间的夹角相等,即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物品4周围存在强弱微波区域,当切换到下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弱微波区域得到下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的补充,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在交替工作时,不断补充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弱微波区域,而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强微波区域在端口切换后变成弱微波区域,从而使微波在谐振腔1内呈旋涡状分布。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参见图8,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该控制电路,微波控制电路包括: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安装于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中,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5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一端分别和单片机5的三个输出端连接,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至少三个激励腔2;单片机5用于控制至少三个继电器8周期性开闭,以使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谐振腔1内,以使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
单机片内存储控制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的程序,单片机5通过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连接的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从而控制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周期性开闭,又因为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至少三个激励腔2,因此单机片通过至少三个继电器8控制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使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继电器8选用固态继电器8。
参见图8,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腔2包括微波电源11和微波源12,其中,微波电源11和继电器8的输出端电连接,微波电源11和微波源12电连接。
微波电源11工作后向微波源12提供电压,微波源12在微波电源11提供的电压下产生微波,微波通过激励腔2的端口210向外发射。其中,在单机片控制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周期性开闭,当至少三个继电器8中的一个继电器8导通时,继电器8和微波电源11连通,即可实现微波电源11向微波源12提供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因激励腔2包括微波电源11和微波源12,即微波电源11和微波源12安装在激励腔2上,使激励腔2具有发射微波的能力,微波源12也可以称作磁控管。
参见图8,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微波发射控制电路还包括直流电源6和交流电源10,直流电源6和单片机5电连接,交流电源10分别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电连接。
直流电压和单片机5电连接,为单片机5提供电能,即可实现单片机5控制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周期性开闭时,交流电源10分别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电连接,实现向继电器8提供电能。
参见图8,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交流电源10连接第一保护开关9后与至少三个继电器8电连接,其中,第一保护开关9用于连通或断开交流电源10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中任意一个继电器8之间的电路。
交流电源10连接第一保护开关9后与至少三个继电器8电连接,第一保护开关9的连通或者断开可以控制交流电源10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之间的连接或者断开,当继电器8出现故障时,通过第一保护开关9断开交流电源10和出现故障的继电器8之间的电路,同时拔掉和单片机5连通的直流电源6,即可实现对故障继电器8进行维修。
参见图8,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单片机5连接第二保护开关7后与至少三个继电器8电连接,其中,第二保护开关7用于连通或断开单片机5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中任意一个继电器8之间的电路。
当至少三个继电器8中的任意一个继电器8出现故障时,需要通过第一保护开关9断开出故障的继电器8与交流电源10之间的电路,再通过第二保护开关7断开出故障的继电器8与单片机5之间的电路,即可实现对故障继电器8进行维修。
本发明的应用场景:
参见图1和图8,当物品4需要加热时,将物品4放置与谐振腔1内,使单片机5和直流电源6接通,至少三个继电器8分别和交流电源10接通,微波发射控制电路中的单片机5在接通直流电源6后控制至少三个继电器8周期性交替通断,实现至少三个继电器8和激励腔2之间的电路呈周期性交替通断,即可实现谐振腔1的一侧的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又因至少三个激励腔2在谐振腔1的侧壁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激励腔2的端口210和谐振腔1连通,即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工作时间设置是连续的,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物品4周围存在强弱微波区域,当切换到下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因为至少三个激励腔2在谐振腔1的侧壁上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即可实现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弱微波区域得到下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时的补充,因此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在交替工作时,不断补充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弱微波区域,而前一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工作存在的强微波区域在端口切换后变成弱微波区域,从而使微波在谐振腔1内呈旋涡状分布,实现对谐振腔1内的物品4均匀加热。
应当理解地,本申请说明书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谐振腔(1),所述谐振腔(1)的一侧设有至少三个激励腔(2),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在所述谐振腔(1)的侧壁围绕同一点均匀排布,所述激励腔(2)的端口(210)和所述谐振腔(1)连通;
其中,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之间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所述谐振腔(1)内,以使所述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其中,呈旋涡状分布的微波用于对物品(4)均匀加热;
所述装置还包括:微波发射控制电路,所述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5)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一端分别和所述单片机(5)的三个输出端连接,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
所述单片机(5)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周期性开闭,以使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所述谐振腔(1)内,以使所述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腔(1)上安装有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的端口(210)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缝隙天线(3)用于使所述激励腔(2)的端口(210)和所述谐振腔(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每两个所述激励腔(2)的端口(210)中相邻的所述缝隙天线(3)之间的夹角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缝隙天线(3)为至少两个缝隙天线(3)时,所述至少两个缝隙天线(3)构成谐振式缝隙阵列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激励腔(2)竖直设置在所述谐振腔(1)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腔(2)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三个所述激励腔(2)中任意两个相邻所述激励腔(2)之间的夹角相等。
7.一种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安装于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5)和至少三个继电器(8),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一端分别和所述单片机(5)的三个输出端连接,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
所述单片机(5)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周期性开闭,以使所述至少三个激励腔(2)周期性交替发射微波到所述谐振腔(1)内,以使所述谐振腔(1)内的微波呈旋涡状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腔(2)包括微波电源(11)和微波源(12),其中,所述微波电源(11)和所述继电器(8)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微波电源(11)和所述微波源(12)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发射控制电路还包括直流电源(6)和交流电源(10),所述直流电源(6)和所述单片机(5)电连接,所述交流电源(10)分别和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微波发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源(10)连接第一保护开关(9)后与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保护开关(9)用于连通或断开所述交流电源(10)和所述至少三个继电器(8)中任意一个所述继电器(8)之间的电路。
CN202110401167.9A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Active CN1130386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1167.9A CN113038650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1167.9A CN113038650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8650A CN113038650A (zh) 2021-06-25
CN113038650B true CN113038650B (zh) 2022-09-06

Family

ID=76457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1167.9A Active CN113038650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386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6166B (zh) * 2021-02-23 2022-08-02 湖南城市学院 一种渐变式木材微波膨化用谐振腔及渐变式木材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32744A (ja) * 2012-08-01 2014-02-20 Panasonic Corp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CN110191528A (zh) * 2019-07-02 2019-08-30 西华师范大学 一种微波加热控温装置
CN112272425A (zh) * 2020-09-24 2021-01-26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现场在线微波加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9739B2 (ja) * 1998-08-27 2004-08-04 忠弘 大見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EP2187700B1 (de) * 2008-11-17 2016-08-31 Topinox Sarl Gargerät und Verfahren zum Einspeisen von Mikrowellen in einen Innenraum eines Gargeräts
TWI463919B (zh) * 2012-01-10 2014-12-01 Nat Univ Tsing Hua 多槽式微波裝置及其處理系統
JP2014089942A (ja) * 2012-10-02 2014-05-15 Panasonic Corp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EP2947961A1 (en) * 2014-05-20 2015-11-25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 (Établissement Public À Caractère Scientifique Et Technologique)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WO2016001260A1 (en) * 2014-06-30 2016-01-07 Goji Limited Heating of objects by microwave energy
US10531526B2 (en) * 2016-06-30 2020-01-07 Nxp Usa, Inc. Solid state microwav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dielectric resonator antenna array,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and manufacture
US10708988B2 (en) * 2017-03-22 2020-07-07 Bottle Top Machinery Co., Ltd. Hybrid modular microwave heating system with separable cavities
JP2019079761A (ja) * 2017-10-27 2019-05-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水素製造装置及び反応装置
WO2020054608A1 (ja) * 2018-09-10 2020-03-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32744A (ja) * 2012-08-01 2014-02-20 Panasonic Corp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CN110191528A (zh) * 2019-07-02 2019-08-30 西华师范大学 一种微波加热控温装置
CN112272425A (zh) * 2020-09-24 2021-01-26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现场在线微波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8650A (zh) 202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593067A (en) High-frequency apparatus
EP2205043B1 (en)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US4160145A (en) Microwave applicator device
WO2015127999A1 (en) Microwave oven having a physically adjustable waveguide dynamically displaced by a movement control means
US7786675B2 (en) Fast ferroelectric phase shift controller for accelerator cavities
EP1329136B1 (en) Feeding of microwaves
CN113038650B (zh)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以及微波发射控制电路
US3471672A (en) Slotted waveguide applicator
CN1164125A (zh) 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和装置
CN211019303U (zh) 微波馈入结构
Kavitha et al. Design of 2× 2 MIMO-DRA antenna for 5g communication
KR20200021067A (ko) 마이크로파 시스템
CN110868771A (zh) 一种微波馈入结构
EP3852496A1 (en) Microwave processing apparatus
KR20190083953A (ko) 마이크로파 시스템
CN114040533B (zh) 一种喇叭激励介质表面波均匀加热装置
CN85200297U (zh) 一种用于电加热的微波加热装置
JPH11135251A (ja) 電子レンジ
JPS63250095A (ja) マイクロ波放電光源装置
CN109698107A (zh) 表面波等离子体设备
WO2020166410A1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7178557B2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CN101660675A (zh) 紫外线照射装置
WO2013021369A2 (en) Microwave oven
JP2009181727A (ja) マイクロ波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