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2582A - 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2582A
CN113012582A CN202110285860.4A CN202110285860A CN113012582A CN 113012582 A CN113012582 A CN 113012582A CN 202110285860 A CN202110285860 A CN 202110285860A CN 113012582 A CN113012582 A CN 113012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ending
clamping plate
adsorption
b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858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12582B (zh
Inventor
俞强
赵欢
乔贵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8586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125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12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2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12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2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该弯折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夹持结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并用于支撑待弯折件的非弯折区,夹持结构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区域;夹持结构包括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第一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与第一支撑板靠近第二支撑板的侧面活动连接,可相对垂直于第一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与第二支撑板靠近第一支撑板的侧面活动连接,可相对垂直于第二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弯折件的弯折性。

Description

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显示装置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显示装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折叠显示装置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可将柔性屏进行弯折。现有的折叠显示装置,内折状态时,柔性屏的弯折区呈水滴形态。但是随着水滴内折次数的增加,柔性屏的弯折区靠近非弯折区的部分容易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使得弯折区的弯折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以解决柔性屏的弯折区靠近非弯折区的部分容易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弯折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夹持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并用于支撑待弯折件的非弯折区,所述夹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区域;
所述夹持结构包括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侧面活动连接,可相对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面活动连接,可相对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
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用于夹持所述待弯折件的弯折区,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还用于吸附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还用于吸附与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所述弯折区,且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增大,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距离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距离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
该技术方案,水滴内折过程中,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基础上,第一支撑板带动第一吸附夹持板转动的同时,第一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可相对垂直于第一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支撑板带动第二吸附夹持板转动的同时,第二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可相对垂直于第二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以实现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对于待弯折件的弯折区的夹持作用。在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对于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夹持过程中,第一方面,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具有一定的厚度值,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的厚度值越小,那么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的间距越大,第一子内折区的弯折半径越大,弯折区中靠近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折区的弧长越短,外折区的弯折半径就会越大,对应的外折区对应的待弯折件内部的弯折应力越小,待弯折件内部的粘结层越不容易失效,进而避免此处的待弯折件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第二方面,水滴内折过程中,由于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具有吸附待弯折件的作用,当第一吸附夹持板和弯折区的间隔距离在间隔预设距离内时,第一吸附夹持板作用于第二子内折区作用力足够大,可以吸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相应的,当第二吸附夹持板和弯折区的间隔距离在间隔预设距离内时,第二吸附夹持板作用于第二子内折区作用力足够大,可以吸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那么可以减少弯折区中靠近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折区的弧长,进而增大外折区的弯折半径,对应的降低外折区内部的弯折应力,以避免待弯折件内部的粘结层出现老化以及粘结效果降低的问题,以及粘结层两边的膜层和粘结层之间出现裂缝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弯折区的弯折性能。
可选的,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和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平齐,用于支撑所述弯折区。
该技术方案,在展平状态时,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为弯折区提供了平整的支撑平面,提高了弯折区的平整度,当待弯折件为柔性屏时,提高了柔性屏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所述夹持结构还包括第一活动组件和第二活动组件;
所述第一活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间隔区域,且通过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可相对平行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所述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一侧的拐角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活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间隔区域且通过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可相对平行于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所述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一侧的拐角转动连接。
该技术方案,在弯折装置从展平状态与水滴内折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的同时,第一连杆可相对平行于第一吸附夹持板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一连杆可以对于第一吸附夹持板起到支撑作用,保证了第一吸附夹持板跟随第一支撑板同步转动。第二支撑板带动第二连杆转动的同时,第二连杆可相对平行于第二吸附夹持板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连杆可以对于第二吸附夹持板起到支撑作用,保证了第二吸附夹持板跟随第二支撑板同步转动,避免第一吸附夹持板与第一支撑板转动不同步,和/或第二吸附夹持板与第二支撑板转动不同步,造成弯折区的弯折形状不符合预设的水滴形状以及弯折区的弯折应力分布不合理,进而提高了弯折装置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待弯折件的弯折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阻尼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杆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相连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阻尼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阻尼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阻尼结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活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阻尼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杆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相连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阻尼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阻尼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尼结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
该技术方案,在第一连杆运动的过程中,第一阻尼结构为第一连杆提供预设范围内的阻力,避免第一连杆的速度变化过快。在第二连杆运动的过程中,第二阻尼结构为第二连杆提供预设范围内的阻力,避免第二连杆的速度变化过快。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避免夹持结构的运动状态改变的过快导致待弯折件进行不满足预先设定的弯折动作以及弯折区的弯折应力分布不合理,进而提高了弯折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和待弯折件的弯折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镜面对称设置。
该技术方案,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镜面对称设置,保证了弯折区的两个外折区的弧长和弯折半径相等,以避免弯折区的两个外折区的弯折应力出现不对称的而导致部分弯折区优先出现膜层裂开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待弯折件的弯折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
该技术方案,保证了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可以给待弯折件提供平整的接触面,避免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表面的不平整对于待弯折件造成的外力损伤以及弯折区的弯折应力分布不合理,以提高待弯折件的弯折性。
可选的,所述待弯折件包括导磁材料,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包括磁吸附材料,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包括磁吸附材料。
该技术方案,以实现第一吸附夹持板和待弯折件间隔预设距离时,第一吸附夹持板对于待弯折件的吸附作用以及现第二吸附夹持板和待弯折件间隔预设距离时,第二吸附夹持板对于待弯折件的吸附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和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磁极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和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磁极方向相同。
该技术方案,以保证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力,避免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相对的表面磁极方向相反被相互之间的吸附力吸附在一起,造成弯折区的弯折形状发生变化,导致弯折区的应力分布不合理,部分弯折区优先出现膜层裂开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待弯折件的弯折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邻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板邻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六连接部;
所述弯折装置还包括两个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结构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连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以及两个所述转动结构围成的空间为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区域。
该技术方案,转动结构的第一端和第五连接部转动连接,转动结构的第二端和第六连接部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转动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弯折区两侧的非弯折区;
弯折装置,所述弯折装置如上述技术方案任意所述的弯折装置,所述弯折装置中第一支撑板和所述弯折装置中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非弯折区,
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弯折装置包括的夹持结构中第一吸附夹持板和所述弯折装置包括的夹持结构中第二吸附夹持板用于夹持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还用于吸附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还用于吸附与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所述弯折区,且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增大,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距离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距离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
该技术方案,具有上述弯折装置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水滴内折过程中,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基础上,第一支撑板带动第一吸附夹持板转动的同时,第一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可相对垂直于第一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支撑板带动第二吸附夹持板转动的同时,第二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可相对垂直于第二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以实现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对于待弯折件的弯折区的夹持作用。在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对于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夹持过程中,第一方面,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具有一定的厚度值,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的厚度值越小,那么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的间距越大,第一子内折区的弯折半径越大,弯折区中靠近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折区的弧长越短,外折区的弯折半径就会越大,对应的外折区对应的待弯折件内部的弯折应力越小,待弯折件内部的粘结层越不容易失效,进而避免此处的待弯折件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第二方面,水滴内折过程中,由于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具有吸附待弯折件的作用,当第一吸附夹持板和弯折区的间隔距离在间隔预设距离内时,第一吸附夹持板作用于第二子内折区作用力足够大,可以吸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相应的,当第二吸附夹持板和弯折区的间隔距离在间隔预设距离内时,第二吸附夹持板作用于第二子内折区作用力足够大,可以吸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那么可以减少弯折区中靠近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折区的弧长,进而增大外折区的弯折半径,对应的降低外折区内部的弯折应力,以避免待弯折件内部的粘结层出现老化以及粘结效果降低的问题,以及粘结层两边的膜层和粘结层之间出现裂缝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弯折区的弯折性能。且随着第一吸附夹持板吸附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的弧长越长,和/或,第二吸附夹持板吸附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的弧长越长,弯折区中靠近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折区的弧长越短,外折区的弯折半径就会越大,对应的外折区对应的待弯折件内部的弯折应力越小,待弯折件内部的粘结层越不容易失效,进而避免此处的待弯折件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折叠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示出的弯折装置水滴内折45°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示出的弯折装置水滴内折180°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上述背景技术中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可将柔性屏进行弯折,随着内折次数的增加,柔性屏的弯折区靠近非弯折区的部分容易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使得弯折区的弯折性能不佳。图1为现有的折叠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展平状态时,现有的折叠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水滴内折180°时,现有的折叠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折叠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0、第二支撑板20和弯折结构30,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用于支撑柔性屏40的非弯折区41,弯折结构30用于形成弯折区42形成的水滴形状所占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弯折结构30不会对弯折区42产生力的作用。弯折结构30由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第三连接杆33和第四连接杆34组成,其中,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32和第三连接杆33转动连接,第三连接杆33和第四连接杆34转动连接,在折叠显示装置从展平状态变化至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第三连接杆33和第四连接杆34可以形成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柔性屏40的弯折区42,其中弯折区42包括内折区420和外折区421,内折区420的弯折方向指向柔性屏40内侧,外折区421的弯折方向指向柔性屏40的外侧。由于柔性屏40的可承受的弯折次数在20万次以上,柔性屏40中的弯折区42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比较小,导致其弯折应力较大,外折区421对应的柔性屏40中的粘结层在长时间的较大的弯折应力下,出现老化以及粘结效果降低的问题,以至于粘结层两边的膜层和粘结层之间出现裂缝,即随着水滴内折次数的增加,柔性屏40的弯折区42靠近非弯折区41的部分即外折区421,容易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使得弯折区42的弯折性能不佳。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屏是待弯折件的一种,因此将柔性屏和待弯折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弯折装置水滴内折45°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弯折装置水滴内折180°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2c为弯折装置水滴内折180°时,待弯折件4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该弯折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0、第二支撑板20和夹持结构50;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并用于支撑待弯折件40的非弯折区41,夹持结构50位于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的间隔区域;夹持结构50包括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第一吸附夹持板51通过直线模组与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的侧面11活动连接,可相对垂直于第一支撑板10的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吸附夹持板52通过直线模组与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的侧面21活动连接,可相对垂直于第二支撑板20的方向作直线运动;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用于夹持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还用于吸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间隔预设距离的弯折区42,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还用于吸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间隔预设距离的弯折区42,且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增大,第一吸附夹持板51距离第一支撑板1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第二吸附夹持板52距离第二支撑板2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
具体的,待弯折件40包括非弯折区41以及弯折区42,弯折区42包括远离非弯折区41的内折区420和靠近非弯折区41的外折区421,其中内折区420的弯折方向指向待弯折件40的内侧,外折区421的弯折方向指向待弯折件40的外侧。
第一吸附夹持板51可相对垂直于第一支撑板10的方向作直线运动以及第二吸附夹持板52可相对垂直于第二支撑板20的方向作直线运动的原理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并未示出实现第一吸附夹持板51与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的侧面11活动连接的直线模组,以及实现第二吸附夹持板52与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的侧面21活动连接的直线模组。具体的,直线模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直线导轨,直线导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的侧面11以及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的侧面21,第一吸附夹持板51的一端位于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的侧面11的直线导轨内,以实现第一吸附夹持板51与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的侧面11活动连接,其中,直线导轨位于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的侧面11且沿垂直于第一支撑板10的方向设置,以实现第一吸附夹持板51可相对垂直于第一支撑板10的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一端位于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的侧面21的直线导轨内,以实现第二吸附夹持板52与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的侧面21活动连接,其中,直线导轨位于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1的侧面21且沿垂直于第二支撑板00的方向设置,以实现第二吸附夹持板52可相对垂直于第二支撑板20的方向作直线运动。
为了更为清晰的理解水滴内折过程中,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直线运动过程,可以标记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的侧面11上的点a和点b,其中,点a同时位于第一支撑板10靠近待弯折件40一侧的表面,点b同时位于第一支撑板10远离待弯折件40一侧的表面,且点a和点b所在的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板10。可以标记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二支撑板10的侧面21上的点c和点d,其中,点c同时位于第二支撑板20靠近待弯折件40一侧的表面,点d同时位于第二支撑板20远离待弯折件40一侧的表面,且点c和点d所在的直线垂直于第二支撑板20。
在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基础上,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增大,在弯折区42的重力作用下,第一吸附夹持板51从点a向指向点b的方向运动,且第一吸附夹持板51越来越靠近点b,第二吸附夹持板52从点c指向点d的方向运动,且第二吸附夹持板52越来越靠近点d。即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增大,第一吸附夹持板51距离第一支撑板1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第二吸附夹持板52距离第二支撑板2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
对应的,在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基础上,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减小,在第一吸附夹持板51从点b向指向点a的方向运动,且第一吸附夹持板51越来越靠近点a,第二吸附夹持板52从点d指向点c的方向运动,且第二吸附夹持板52越来越靠近点c。即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减小,第一吸附夹持板51距离第一支撑板1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小,第二吸附夹持板52距离第二支撑板2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小。
下面具体解释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随着水滴内折次数的增加,进而避免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靠近非弯折区41的外折区421出现膜层开裂问题的原理。
第一方面,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具有一定的厚度值,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厚度值越小,那么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间距D越大,第一子内折区420A的弯折半径R0越大,弯折区42中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弧长越短,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就会越大,对应的外折区421对应的待弯折件40内部的弯折应力越小,待弯折件40内部的粘结层越不容易出现粘结效果降低和粘结层两边的膜层以及粘结层之间出现裂缝的情况,进而可以避免外折区421对应的待弯折件40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以提高弯折区42的弯折性能。
第二方面,由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具有吸附待弯折件40的作用,由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具有吸附待弯折件40的作用,可以避免随着水滴内折次数的增加,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靠近非弯折区41的部分出现膜层开裂问题。具体的,水滴内折过程中,在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基础上,第一吸附夹持板51相对第一支撑板10作直线运动,第二吸附夹持板52相对第二支撑板20作直线运动。参见图2,由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具有吸附待弯折件40的作用,当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弯折区42的间隔距离在间隔预设距离内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作用于第二子内折区420B作用力足够大,可以吸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相应的,由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具有吸附待弯折件40的作用,当第二吸附夹持板52和弯折区42的间隔距离在间隔预设距离内时,第二吸附夹持板52作用于第二子内折区420B作用力足够大,可以吸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区420B。水滴内折状态时,弯折区42的外折区421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内折区420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间隔距离,因此,将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吸附的内折区420称之为第二子内折区420B。那么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减少弯折区42中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弧长,进而增大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对应的降低外折区421内部的弯折应力,以避免待弯折件40内部的粘结层出现老化以及粘结效果降低的问题,以及粘结层两边的膜层和粘结层之间出现裂缝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弯折区42的弯折性能。且随着第一吸附夹持板51吸附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的弧长越长,和/或,第二吸附夹持板52吸附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的弧长越长,弯折区42中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弧长越短,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就会越大,对应的外折区421对应的待弯折件40内部的弯折应力越小,待弯折件40内部的粘结层越不容易失效,进而避免此处的待弯折件40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现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精度的限制以及为了降低弯折装置的装配程度,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之间可以间隔预设距离,但在图中并未示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水滴内折过程中,在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基础上,第一支撑板10带动第一吸附夹持板51转动的同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通过直线模组可相对垂直于第一支撑板10的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支撑板带动第二吸附夹持板52转动的同时,第二吸附夹持板52通过直线模组可相对垂直于第二支撑板20的方向作直线运动,以实现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对于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的夹持作用。在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对于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夹持过程中,第一方面,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具有一定的厚度值,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厚度值越小,那么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间距D越大,第一子内折区420A的弯折半径R0越大,弯折区42中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弧长越短,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就会越大,对应的外折区421对应的待弯折件40内部的弯折应力越小,待弯折件40内部的粘结层越不容易失效,进而避免此处的待弯折件40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第二方面,水滴内折过程中,由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具有吸附待弯折件40的作用,当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弯折区42的间隔距离在间隔预设距离内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作用于第二子内折区420B作用力足够大,可以吸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相应的,当第二吸附夹持板52和弯折区42的间隔距离在间隔预设距离内时,第二吸附夹持板52作用于第二子内折区420B作用力足够大,可以吸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那么可以减少弯折区42中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弧长,进而增大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对应的降低外折区421内部的弯折应力,以避免待弯折件40内部的粘结层出现老化以及粘结效果降低的问题,以及粘结层两边的膜层和粘结层之间出现裂缝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弯折区42的弯折性能。且随着第一吸附夹持板51吸附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的弧长越长,和/或,第二吸附夹持板52吸附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的弧长越长,弯折区42中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弧长越短,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就会越大,对应的外折区421对应的待弯折件40内部的弯折应力越小,待弯折件40内部的粘结层越不容易失效,进而避免此处的待弯折件40出现膜层开裂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以待弯折件40包括多个膜层,且多个膜层包括用于粘结的粘结层。当待弯折件40不包括粘结层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弯折装置也可以缩短弯折区42中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弧长,增加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对应降低外折区421对应的待弯折件40内部的弯折应力的效果,进而提高待弯折件40的弯折性能。
参见图1a的结构示意图,在展平状态时,弯折区42没有设置支撑结构,当待弯折件40为柔性屏时,显示效果由于弯折区42的不平整,柔性屏的显示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中的弯折装置处于展平状态。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3,展平状态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和第一支撑板1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平齐,用于支撑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
具体的,如果弯折装置的初始状态为展平状态,第一吸附夹持板51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和第一支撑板1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平齐,用于支撑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
如果弯折装置的从水滴内折状态变化到展平状态过程中,在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基础上,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减小,在第一吸附夹持板51从点b向指向点a的方向运动,且第一吸附夹持板51越来越靠近点a,第二吸附夹持板52从点d指向点c的方向运动,且第二吸附夹持板52越来越靠近点c。即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减小,第一吸附夹持板51距离第一支撑板1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小,第二吸附夹持板52距离第二支撑板2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小。当展平状态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和第一支撑板10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平齐,可以支撑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
具体的,上述技术方案在展平状态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为弯折区42提供了平整的支撑平面,提高了弯折区42的平整度,当待弯折件40为柔性屏时,提高了柔性屏的显示效果。
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变化,第一支撑板10带动第一吸附夹持板51在转动的同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相对第一支撑板10作直线运动,第二支撑板20带动第二吸附夹持板52在转动的同时,第二吸附夹持板52相对第二支撑板20作直线运动,为了提高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运动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给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提供支持力。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为弯折装置展平状态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示出的弯折装置水滴内折45°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示出的弯折装置水滴内折180°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6示出的弯折装置,是在图2和图3示出的弯折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夹持结构50的具体结构进行了细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4-图6,夹持结构50还包括第一活动组件53和第二活动组件54;第一活动组件53包括第一连杆530,第一连杆530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530A和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530B,第一连接部530A位于间隔区域,且通过直线模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活动连接,第一连杆530可相对平行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530B位于第一支撑板10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且与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一侧的拐角12转动连接;第二活动组件54包括第二连杆540,第二连杆540包括相连的第二连接部540A和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540B,第二连接部540A位于间隔区域且通过直线模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活动连接,第二连杆540可相对平行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540B位于第二支撑板20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且与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一侧的拐角22转动连接。
在弯折装置从展平状态与水滴内折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连杆530和第二连杆540的运动状态可分解为:第一支撑板10带动第一连杆530转动的同时,第一连杆530可相对平行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支撑板20带动第二连杆540转动的同时,第二连杆540可相对平行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
其中,第一连杆530的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530B位于第一支撑板10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且与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一侧的拐角12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一支撑板10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连杆530转动。第二连杆540的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540B位于第二支撑板20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且与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一侧的拐角22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二支撑板20在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连杆540转动,进而可以实现第一连杆530和第二连杆540之间的相对转动。示例性的,第一连杆530的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530B和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一侧的拐角12可以分别设置有转动孔,在转动孔内放置有转动轴,以实现第一连杆530的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530B与第一支撑板10靠近第二支撑板20一侧的拐角1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40的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540B和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一侧的拐角22可以分别设置有转动孔,在转动孔内放置有转动轴,以实现第二连杆540的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540B与第二支撑板20靠近第一支撑板10一侧的拐角22转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并未示出实现第一连杆530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活动连接的直线模组,以及实现第二连杆540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活动连接的直线模组。具体的,直线模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直线导轨,直线导轨设置在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以及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第一连接部530A的一端位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直线导轨内,以实现第一连杆530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活动连接,其中,直线导轨位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且平行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的延伸方向设置,以实现第一连杆530可相对平行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连接部540A的一端位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直线导轨内,以实现第二连杆540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活动连接,其中,直线导轨位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且平行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延伸方向设置,以实现第二连杆540可相对平行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
具体的,在弯折装置从展平状态与水滴内折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10带动第一连杆530转动的同时,第一连杆530可相对平行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一连杆530可以对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起到支撑作用,保证了第一吸附夹持板51跟随第一支撑板10同步转动。第二支撑板20带动第二连杆540转动的同时,第二连杆540可相对平行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第二连杆540可以对于第二吸附夹持板52起到支撑作用,保证了第二吸附夹持板52跟随第二支撑板20同步转动,避免第一吸附夹持板51与第一支撑板10转动不同步,和/或第二吸附夹持板52与第二支撑板20转动不同步,造成弯折区42的弯折形状不符合预设的水滴形状以及弯折区42的弯折应力分布不合理,进而提高了弯折装置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待弯折件40的弯折性。
为了提高第一连杆530和第二连杆540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4-图6,第一活动组件53还包括第一阻尼结构531,第一支撑板10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13,第一连杆530还包括与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530B相连的第三连接部530C,第一阻尼结构531位于第一凹槽13内,第一阻尼结构531与第一支撑板10固定连接,第一阻尼结构531的输出端与第三连接部530C固定连接,第一阻尼结构531用于通过第一连杆530推动第一吸附夹持板51相对第一支撑板10作直线运动;第二活动组件54还包括第二阻尼结构541,第二支撑板20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23,第二连杆540还包括与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540B相连的第四连接部540C,第二阻尼结构541位于第二凹槽23内,第二阻尼结构541与第二支撑板20固定连接,第二阻尼结构541的输出端与第四连接部540C固定连接,第二阻尼结构541用于通过第二连杆540推动第二吸附夹持板52相对第二支撑板20作直线运动。
示例性的,第一阻尼结构531可以包括弹簧阻尼器、液压阻尼器以及脉冲阻尼器中的任意一种。第二阻尼结构541可以包括弹簧阻尼器、液压阻尼器以及脉冲阻尼器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的,在第一连杆530运动的过程中,第一阻尼结构531为第一连杆530提供预设范围内的阻力,避免第一连杆530的速度变化过快。在第二连杆540运动的过程中,第二阻尼结构541为第二连杆540提供预设范围内的阻力,避免第二连杆540的速度变化过快。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第一连杆530和第二连杆540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避免夹持结构50的运动状态改变的过快导致待弯折件40进行不满足预先设定的弯折动作以及弯折区42的弯折应力分布不合理,进而提高了弯折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和待弯折件40的弯折性。其中,第一凹槽13用于容纳第一阻尼结构531,第二凹槽23用于容纳第二阻尼结构541,以实现第一连杆530和第二连杆540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进而增大水滴内折的可实现的弯折角度。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2-图6,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镜面对称设置。具体的,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镜面对称设置,保证了弯折区42的两个外折区421的弧长和弯折半径R1相等,以避免弯折区42的两个外折区421的弯折应力出现不对称的而导致部分弯折区42优先出现膜层裂开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待弯折件的弯折性。
可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2-图6,第一吸附夹持板51与第一支撑板10平行设置,第二吸附夹持板52和第二支撑板20平行设置。
具体的,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可以给待弯折件40提供平整的接触面,避免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表面的不平整对于待弯折件40造成的外力损伤以及弯折区42的弯折应力分布不合理,以提高待弯折件的弯折性。
下面具体介绍待弯折件40和第一吸附夹持板51以及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材料设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2-图6,待弯折件40包括导磁材料,第一吸附夹持板51包括磁吸附材料,第二吸附夹持板52包括磁吸附材料。
具体的,待弯折件40包括导磁材料,第一吸附夹持板51包括磁吸附材料,以实现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待弯折件40间隔预设距离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对于待弯折件40的吸附作用。待弯折件40包括导磁材料,第二吸附夹持板52包括磁吸附材料,以实现第二吸附夹持板52和待弯折件40间隔预设距离时,第二吸附夹持板52对于待弯折件40的吸附作用。以实现水滴内折过程中,当第一吸附夹持板51吸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以及第二吸附夹持板52吸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间隔预设距离的第二子内折区420B,减少弯折区42中靠近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的外折区421的弧长,进而增大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对应的降低外折区421内部的弯折应力,以避免待弯折件40内部的粘结层出现老化以及粘结效果降低的问题,以及粘结层两边的膜层和粘结层之间出现裂缝的问题,进而提高了弯折区42的弯折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于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的充磁方向作进一步限定。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如图2-图6,第一吸附夹持板51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相同,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相同。
示例性的,第一吸附夹持板51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均为S极,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均为N极;或者第一吸附夹持板51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均为N极,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均为S极。
具体的,在展平状态以及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一吸附夹持板51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靠近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相同,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远离待弯折件40的表面的磁极方向相同,以保证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力,避免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第二吸附夹持板52相对的表面磁极方向相反被相互之间的吸附力吸附在一起,造成弯折区42的弯折形状发生变化,导致弯折区42的应力分布不合理,部分弯折区42优先出现膜层裂开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待弯折件的弯折性。
下面进一步细化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实现相互转动的具体结构。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中并未示出待弯折件。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4-图7,第一支撑板10邻近第二支撑板20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五连接部14,第二支撑板20邻近第一支撑板10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六连接部24;弯折装置还包括两个转动结构60,转动结构60的第一端和第五连接部14转动连接,转动结构60的第二端和第六连接部24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10、第二支撑板20以及两个转动结构60围成的空间为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的间隔区域。
具体的,转动结构60的第一端和第五连接部14转动连接,转动结构60的第二端和第六连接部24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的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板10、第二支撑板20以及两个转动结构60围成的空间为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20之间的间隔区域,以实现在水滴内折状态时,待弯折件40的弯折区42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呈水滴状,且夹持结构50还可以夹持弯折区42的基础上,可以增大外折区421的弯折半径R1,对应降低外折区421对应的待弯折件40内部的弯折应力,进而提高待弯折件40的弯折性能。
示例性的,转动结构60包括第一转动轴61、第二转动轴62、第一转动轮63和第二转动轮64,第一转动轮和第五连接部14间隔套设在第一转动轴61上,第二转动轮和第六连接部24间隔套设在第二转动轴62。第一转动轮63和第二转动轮64的外轮廓转动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a为折叠显示装置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折叠显示装置水滴内折45°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该折叠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屏40,柔性屏40包括弯折区42、和位于弯折区42两侧的非弯折区41;弯折装置100,弯折装置100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所述的弯折装置,弯折装置100中第一支撑板10和弯折装置20中第二支撑板20用于支撑非弯折区41,水滴内折状态时,弯折装置100包括的夹持结构50中第一吸附夹持板51和弯折装置100包括的夹持结构50中第二吸附夹持板52用于夹持弯折区42,第一吸附夹持板51还用于吸附与第一吸附夹持板51间隔预设距离的弯折区42,第二吸附夹持板52还用于吸附与第二吸附夹持板52间隔预设距离的弯折区42,且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增大,第一吸附夹持板51距离第一支撑板10靠近柔性屏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第二吸附夹持板52距离第二支撑板20靠近柔性屏40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包括弯折装置,因此具有上述弯折装置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示例性的,折叠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或者可以是电脑或可穿戴设置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折叠显示装置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夹持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并用于支撑待弯折件的非弯折区,所述夹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区域;
所述夹持结构包括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侧面活动连接,可相对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通过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面活动连接,可相对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方向作直线运动;
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用于夹持所述待弯折件的弯折区,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还用于吸附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还用于吸附与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所述弯折区,且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增大,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距离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距离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和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平齐,用于支撑所述弯折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还包括第一活动组件和第二活动组件;
所述第一活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间隔区域,且通过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可相对平行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所述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一侧的拐角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活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间隔区域且通过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可相对平行于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的延伸方向作直线运动;所述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一侧的拐角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阻尼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杆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中间转动连接部相连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阻尼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阻尼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阻尼结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活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阻尼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杆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中间转动连接部相连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阻尼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阻尼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尼结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和第二吸附夹持板镜面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弯折件包括导磁材料,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包括磁吸附材料,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包括磁吸附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和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靠近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磁极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磁极方向和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远离所述待弯折件的表面的磁极方向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邻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板邻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六连接部;
所述弯折装置还包括两个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结构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连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以及两个所述转动结构围成的空间为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区域。
10.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弯折区两侧的非弯折区;
弯折装置,所述弯折装置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弯折装置,所述弯折装置中第一支撑板和所述弯折装置中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非弯折区,
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弯折装置包括的夹持结构中第一吸附夹持板和所述弯折装置包括的夹持结构中第二吸附夹持板用于夹持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还用于吸附与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还用于吸附与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间隔预设距离的所述弯折区,且随着水滴内折角度的增大,所述第一吸附夹持板距离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所述第二吸附夹持板距离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越大。
CN202110285860.4A 2021-03-17 2021-03-17 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0125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5860.4A CN113012582B (zh) 2021-03-17 2021-03-17 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5860.4A CN113012582B (zh) 2021-03-17 2021-03-17 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2582A true CN113012582A (zh) 2021-06-22
CN113012582B CN113012582B (zh) 2022-04-22

Family

ID=76409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85860.4A Active CN113012582B (zh) 2021-03-17 2021-03-17 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1258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4596A (zh) * 2021-08-30 2021-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及折叠结构
CN114393812A (zh) * 2022-01-13 2022-04-26 玛尔斯检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水滴型弯折治具结构
WO2023116007A1 (zh) * 2021-12-23 2023-06-2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弯折支撑机构、柔性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7982A (zh) * 2017-04-20 2017-08-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柔性显示装置
US20180070460A1 (en) * 2016-09-02 2018-03-0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208689844U (zh) * 2018-07-13 2019-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718152A (zh) * 2019-10-21 2020-01-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屏组件和移动终端
CN112150921A (zh) * 2020-09-16 2020-12-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2449036A (zh) * 2019-08-30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设备
CN112447112A (zh) * 2020-12-10 2021-03-0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弯折测试治具和方法
CN212660393U (zh) * 2020-04-01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CN112443562A (zh) * 2019-08-30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70460A1 (en) * 2016-09-02 2018-03-0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107067982A (zh) * 2017-04-20 2017-08-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柔性显示装置
CN208689844U (zh) * 2018-07-13 2019-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449036A (zh) * 2019-08-30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设备
CN112443562A (zh) * 2019-08-30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718152A (zh) * 2019-10-21 2020-01-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屏组件和移动终端
CN212660393U (zh) * 2020-04-01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CN112150921A (zh) * 2020-09-16 2020-12-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2447112A (zh) * 2020-12-10 2021-03-0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弯折测试治具和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4596A (zh) * 2021-08-30 2021-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及折叠结构
WO2023116007A1 (zh) * 2021-12-23 2023-06-2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弯折支撑机构、柔性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CN114393812A (zh) * 2022-01-13 2022-04-26 玛尔斯检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水滴型弯折治具结构
CN114393812B (zh) * 2022-01-13 2024-04-19 玛尔斯检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水滴型弯折治具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2582B (zh) 2022-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12582B (zh) 一种弯折装置以及折叠显示装置
US20180242466A1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KR102159738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패널 박리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플렉서블 표시패널 박리 방법
CN103456662B (zh) 基板分离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基板分离方法
KR101712595B1 (ko) 라미네이팅 장치 및 라미네이팅 방법
TWI446235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KR20170084412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505305B2 (ja) 基板の保持装置、基板の保持方法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WO2018226829A1 (en) Foldable computing device with bend limit layer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gments
JP6217245B2 (ja) 分断機構
CN108472932A (zh) 将高度柔性基底结合到载体或与载体基体去结合的方法和设备
KR102100160B1 (ko) 기판의 박리 장치 및 박리 방법, 및 전자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CN101726905B (zh) 平板显示设备制造方法
JP4217370B2 (ja) 基板搬送装置
JP2001233451A (ja) 基板搬送装置
JP6153334B2 (ja) 剥離装置および剥離方法
KR20080001984A (ko) 롤 투 롤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판고정방법
KR101329965B1 (ko) 평판 표시 소자의 제조 장치 및 방법
CN111791255A (zh) 机械手
KR102535488B1 (ko) 적층체의 박리 장치 및 박리 방법, 그리고 전자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CN113205748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634402A (zh) 显示面板及其折弯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508591A (zh) 磁性致动器
JP2009086909A5 (zh)
US20140291942A1 (en) Chuck structure for substrate cleansing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