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07207A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07207A
CN113007207A CN202110211027.5A CN202110211027A CN113007207A CN 113007207 A CN113007207 A CN 113007207A CN 202110211027 A CN202110211027 A CN 202110211027A CN 113007207 A CN113007207 A CN 113007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surface
pulley block
rotating shaft
pair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110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07207B (zh
Inventor
徐明樟
许守德
郑贵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007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7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07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72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设备,其具有收合状态及展开状态。显示设备包含第一机体、第二机体、转轴模块及紧收模块。转轴模块包含第一转轴件及第二转轴件。第一转轴件及第二转轴件分别设置于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紧收模块包含紧收件。紧收件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其中,在收合状态时,第一机体的第一底面位于第二机体的第二顶面上,紧收件于显示设备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转折部及第二转折部;在展开状态时,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的显示面在同一平面,且第一转轴件枢接第二转轴件,而使第一机体能相对于第二机体转动。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收合状态及展开状态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可折叠式手机或平板计算机,其系将一个可弯曲的显示元件设置于二个机体上。该二个机体在展开时用户可使用该显示元件的完整的显示面,而在该二个机体弯折叠合时,该显示元件会随之弯曲,从而用户可使用该显示组件的其中一部分的显示面。借此,可折叠式手机或平板计算机增加了使用上的灵活性。
然而,将一个可弯曲的显示元件设置于二个机体上的此种方式,在多次的展开与弯折叠合之后,显示元件会产生材料疲劳,从而造成显示元件在弯折处无法完整地贴合于机体,又或者是,显示元件在弯折处可能造成损坏等问题。
综观前所述,本发明的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显示设备,以针对现有技术的缺失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利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以改善可收合或弯折的显示设备的上述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具有一收合状态及一展开状态。显示设备包含第一机体、第二机体、转轴模块及紧收模块。第一机体包含第一顶面、相对于第一顶面的第一底面以及连接第一顶面及第一底面的第一侧面。第二机体包含第二顶面、相对于第二顶面的第二底面以及连接第二顶面及第二顶面的第二侧面;在收合状态时,第一机体的第一底面位于第二机体的第二顶面上,且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分别位于显示设备相对的两侧。转轴模块包含第一转轴件及第二转轴件;第一转轴件由第一侧面设置于第一机体内部,第二转轴件由第二侧面设置于第二机体内部。在展开状态时,第一转轴件枢接第二转轴件。紧收模块包含紧收件;紧收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且第一端设置于第一机体,第二端设置于第二机体。其中,在收合状态时,紧收件于位置对应于第一侧面处形成第一转折部,而位置对应于第二侧面处形成第二转折部;在展开状态时,紧收件实质上呈平面状。
较佳地,紧收模块更可包含一第一回拉元件;第一回拉元件设置于第一机体,且连接于紧收件的第一端。
较佳地,第一回拉元件可包含定滑轮组、动滑轮组、绳体以及弹性件。定滑轮组沿着第一方向设置而固定于第一顶面。动滑轮组枢接于第一顶面,其沿着第二方向而相对于第一顶面移动,且第一方向实质上垂直第二方向。绳体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紧收件的第一端,且绳体的中段部分交错地绕设于定滑轮组及动滑轮组。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机体,另一端固定于在动滑轮组,且弹性件可沿着第二方向拉伸或紧缩。
较佳地,第一回拉元件更可包含一对滑轮轨道及一对定位轨道。该一对滑轮轨道设置于第一顶面,且该一对滑轮轨道是沿着第二方向所延伸;其中动滑轮组的相对两端可分别嵌设于对滑轮轨道,使动滑轮组可沿着第二方向相对于对滑轮轨道而移动。该一对定位轨道设置于第一顶面,且该一对定位轨道是沿着第二方向所延伸;其中紧收件的第一端具有一对定位部,且该一对定位部可分别嵌设于该一对定位轨道,使得第一端可沿着第二方向而移动。
较佳地,紧收模块更包含一第二回拉元件,第二回拉元件系设置于第二机体,且连接于紧收件的第二端。
较佳地,第二回拉元件更包含定滑轮组、动滑轮组、绳体、弹性件。定滑轮组系沿着一第一方向设置而固定于第二顶面。动滑轮组枢接于第二顶面,系沿着一第二方向而相对于第二顶面移动,且第一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方向。绳体两端分别固定于紧收件的第二端,且绳体的中段部分交错地绕设于定滑轮组及动滑轮组。弹性件的一端系固定于第二机体,另一端系固定于在动滑轮组,且弹性件可沿着第二方向拉伸或紧缩。
较佳地,第二回拉元件更包含一对滑轮轨道及一对定位轨道。该一对滑轮轨道设置于第二顶面,且该一对滑轮轨道是沿着第二方向所延伸,其中动滑轮组的相对两端可分别嵌设于该一对滑轮轨道,使动滑轮组可沿着第二方向相对于滑轮轨道而移动。该一对定位轨道设置于第二顶面,且该一对定位轨道是沿着第二方向所延伸,其中紧收件的第二端具有一对定位部,且该一对定位部可分别嵌设于该一对定位轨道,使得第一端可沿着第二方向而移动。
较佳地,第一转轴件包含一扣件及一复位件,复位件设置于扣件,第二转轴件系包含一扣接槽与一转轴元件,转轴元件可依一第三方向为轴心而转动,其中在收合状态时,扣件与扣接槽彼此卡合,且第三方向为平行于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
较佳地,复位件具有一弹簧部及分别位于弹簧部两侧的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系邻接扣件,第二延伸部系位于第一机体。
较佳地,显示设备更包含一第一显示元件与一第二显示元件,第一显示元件系设置于第一机体的第一顶面而形成一第一显示面,第二显示元件系设置于第二机体的第二顶面而形成一第二显示面,其中在展开状态时,第一显示面实质上齐平于第二显示面。
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其至少可具有下列所述的优点:
(1)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其借由紧收模块分别连接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进而使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能达到上下堆叠的收合状态及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的顶面齐平的展开状态。借此,本发明的显示设备能在收合状态时使用第一机体的显示面,或在展开状态同时使用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的显示面。
(2)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其借由转轴模块的设置,进而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第一机体能相对于第二机体转动,从而使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具有更佳的实用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为了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实际实施后的增益性更为明显易懂,于下文中将以较佳的实施范例辅佐对应相关的图式来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第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第二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紧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转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紧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紧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显示设备
10:第一机体
11:第一顶面
12:第一底面
13:第一侧面
20:第二机体
21:第二顶面
22:第二底面
23:第二侧面
30:第一显示元件
31:第一显示面
40:第二显示元件
41:第二显示面
50:转轴模块
51:第一转轴件
511:扣件
5111:第一端部
5112:扣接部
5113:第二端部
512:复位件
5121:弹簧部
5122:第一延伸部
5123:第二延伸部
52:第二转轴件
521:扣接槽
522:转轴元件
60:紧收模块
61:紧收件
611:第一端
612:第二端
613:第一转折部
614:第二转折部
613:定位部
62:第一回拉元件
621:第一定滑轮组
622:第一动滑轮组
623:第一绳体
624:第一弹性件
625:第一滑轮轨道
626:第一定位轨道
63:第二回拉元件
631:第二定滑轮组
632:第二动滑轮组
633:第二绳体
634:第二弹性件
635:第二滑轮轨道
636:第二定位轨道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S1:收合状态
S2:展开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发明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发明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确配置,故不应就所附的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发明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合先叙明。
在附图中,为了淸楚起见,放大了面板等元件的厚度或宽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连接到”或“设置于”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地,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连接”或“设置”,其可以为固定或可拆卸的连接或设置。此外,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其顺序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通常知识者通常理解的含义。将进一步理解的是,诸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和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度正式的意义,除非本文中明确地如此定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其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收合状态及展开状态的相关示意图。其中,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可为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等。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1包含第一机体10、第二机体20、第一显示元件30、第二显示元件40、转轴模块50及紧收模块60。其中,第一机体10系包含第一顶面11、第一底面12及第一侧面13。第一顶面11相对于第一底面12,而第一侧面13连接于第一顶面11及第一底面12之间。类似地,第二机体20包含第二顶面21、第二底面22及第二侧面23。第二顶面21相对于第二底面22,第二侧面23连接第二顶面21及第二底面22之间。第一显示元件30设置于第一机体10的第一顶面11而形成一第一显示面31,而第二显示元件40设置于第二机体20的第二顶面21而形成一第二显示面41。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显示设备1具有一收合状态S1及一展开状态S2。进一步来说,在收合状态S1时,第一机体10的第一底面12位于第二机体20的第二顶面21上,且第一侧面13与第二侧面23分别位于显示设备1相对的两侧。也就是说,当正视第一机体10的第一顶面11时,第一侧面13位于第一机体10的左侧;又当正视第二机体20的第二顶面21时,第二侧面23位于第二机体20的右侧。展开状态S2时,第一机体10的第一侧面13连接于第二机体20的第二侧面23,第一显示面31实质上齐平于第二显示面41;亦即,第一显示面31与第二显示面41大致上位于同一平面。其中,第一显示元件30及第二显示元件40可为可挠式面板,第一显示元件30可在第一侧面13具有适当的弯曲,而第二显示元件40可在第二侧面23具有适当的弯曲,从而当第一显示面31与第二显示面41大致上位于同一平面时,可有效改善二个显示面之间的交界处出现不连续性的问题。
在其他元件的部分,转轴模块50包含第一转轴件51及第二转轴件52,而紧收模块60包含紧收件61。
其中,第一转轴件51由第一侧面13设置于第一机体10内部,而第二转轴件52由第二侧面23设置于第二机体20内部。借由上述配置,在展开状态S2时,第一侧面13连接于第二侧面23,而使第一转轴件51枢接第二转轴件52,从而第一机体10通过转轴模块50而能相对于第二机体20转动。
其中,紧收件61可为极薄的钢膜,其可具有相对的第一端611与第二端612,且第一端611设置于第一机体10的内部,而第二端612则设置于第二机体20的内部。由于在收合状态S1时,第一机体10位于第二机体20上,从而紧收件61会相应的形成第一转折部613及第二转折部614。其中,第一转折部613形成于位置对应于第一侧面13处,而第二转折部614形成于位置对应于第二侧面23处。另外,由于展开状态S2时,第一机体10连接在第二机体20的侧边,从而紧收件61实质上会呈平面状。
值得一提的是,紧收模块60除了包含紧收件61外,其可包含一第一回拉元件62及一第二回拉元件63。第一回拉元件62设置于第一机体10,且连接于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第二回拉元件63设置于第二机体20,且连接于紧收件61的第二端612。其中,第一回拉元件62及第二回拉元件63,其可具有如弹簧等元件,从而在紧收件61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如弹簧等元件在收合状态S1时会随之拉伸,而在展开状态S2时会随之收缩。
顺带一提的是,虽然上述说明具有第一回拉元件62及第二回拉元件63,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亦可视例如成本等因素的考虑,而仅设置第一回拉元件62,或仅设置第二回拉元件63;故,应不可以本实施例中的二个回拉元件作为局限。
以下将针对上述作进一步说明。请配合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紧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紧收模块60除了包含紧收件61外,其更可包含一第一回拉元件62。其中,第一回拉元件62设置于第一机体10,且连接于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以提供紧收件61一股回拉的作用力。
进一步来说,第一回拉元件62包含第一定滑轮组621、第一动滑轮组622、第一绳体623及第一弹性件624。其中,第一定滑轮组621沿着第一方向D1设置而固定于第一顶面11,第一方向D1可为平行于第一侧面13或第二侧面23的方向。第一动滑轮组622枢接于第一顶面11,其沿着第二方向D2而相对于第一顶面11移动,且实质上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第一绳体62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且第一绳体623的中段部分交错地绕设于第一定滑轮组621及第一动滑轮组622。第一弹性件624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机体10,另一端固定于在第一动滑轮组622,且第一弹性件624可沿着第二方向D2拉伸或紧缩。
显示设备1在收合状态S1时,由于紧收件61可被弯曲,从而产生使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由第一机体10内部往外移动的作用力。此时,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会拉动第一绳体623而间接地使得第一动滑轮组622产生位移。其中,第一动滑轮组622会由第一弹性件624的一端往另一端的方向位移,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624被拉伸。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弹性件624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机体10,另一端固定于在第一动滑轮组622,从而第一弹性件624会基于弹性恢复力而产生一股由第一弹性件624的另一端往一端的作用力而拉回第一动滑轮组622,并一并间接地拉回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
通过上述结构配置,显示设备1在展开状态S2时,紧收模块60可适当地使第一机体10及第二机体20相互紧靠,从而增加在展开状态S2时,第一显示面31与第二显示面41大致上位于同一平面的使用上的稳定性。
请配合参阅图6、图7,其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转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及显示设备状态变化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就转轴模块50详细来说,转轴模块50包含第一转轴件51及第二转轴件52,而第一转轴件51包含一扣件511及一复位件512,而第二转轴件52系包含一扣接槽521与一转轴元件522。其中,扣件511可为塑料或金属材质所制成,其大致上为垂直于第一侧面13的长条状结构,而扣件511的中段可枢设于第一机体10的内部。
此外,扣件511的第一端部5111设有一扣接部5112,而扣件511的第二端部5113则顶抵于第一机体10的内部。复位件512设置于扣件511的中段以驱使扣件511复位。另外,第二转轴件52包含一扣接槽521与一转轴元件522。扣接槽521设置于转轴元件522的一端,而转轴元件522可依一第三方向为轴心而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方向为平行于第一侧面13或第二侧面23的方向,即第三方向为第一方向D1。
进一步来说,复位件512具有一弹簧部5121、第一延伸部5122及第二延伸部5123。其中,第一延伸部5122及第二延伸部5123分别连接于弹簧部5121的两侧。也就是说,第一延伸部5122系位于第一端部5111,而第二延伸部5123系位于第二端部5113,且第一延伸部5122及第二延伸部5123分别位于扣件511的两侧。借此,当第一侧面13连接于第二侧面23时,复位件512会产生一股作用力而使扣接部5112卡合至扣接槽521。
较佳地,弹簧部5121、第一延伸部5122及第二延伸部5123系可以一体成型地方式制成,且复位件512较佳地可为不锈钢、弹簧钢、铍铜、磷青铜、黄铜等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选用弹簧的材质时经常使用的材质。
借由上述配置,从而在展开状态S2时,第一侧面13连接于第二侧面23,进而扣件511与扣接槽521彼此卡合(亦即,扣接部5112与扣接槽521彼此卡合),从而第一机体10通过转轴元件522而能相对于第二机体20转动。
请参阅图8,其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紧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未特别说明的元件,其配置与运作等关系与前述实施例类似,而其类似之处,于此便不再加以赘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的主要不同处在于,第一回拉元件62更可包含一对第一滑轮轨道625及一对第一定位轨道626。其中,第一滑轮轨道625及第一定位轨道626设置于第一顶面11,且第一滑轮轨道625及第一定位轨道626是沿着第二方向D2而设置。
其中,第一动滑轮组622的相对两端可分别嵌设于该一对第一滑轮轨道625中。借此,第一动滑轮组622在位移时,其可沿着第二方向D2相对于该一对第一滑轮轨道625而稳定地移动。另外,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可对应第一定位轨道626具有一对定位部613。其中,该一对定位部613可分别嵌设于该一对第一定位轨道626,使得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可沿着第二方向D2而稳定地移动。
顺带一提的是,定位部613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例如凸点或经由弯折而形成的朝向第一定位轨道626的翼部或肋部。当然地,定位部613亦可为额外固定于紧收件61的第一端611上的元件。
请参阅图9,其为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未特别说明的元件,其配置与运作等关系与前述实施例类似,而其类似之处,于此便不再加以赘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的主要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除了包含前述的实施例的第一回拉元件62及第一回拉元件62所包含的第一定滑轮组621、第一动滑轮组622、第一绳体623、第一弹性件624、一对第一滑轮轨道625及一对第一定位轨道626外,紧收模块60更包含一第二回拉元件63。其中,第二回拉元件63系设置于第二机体20,且连接于紧收件61的第二端612,以进一步提供紧收件61一股回拉的作用力。
第二回拉元件63的配置方式大致上类似于第一回拉元件62。详细来说,第二回拉元件63包含第二定滑轮组631、第二动滑轮组632、第二绳体633、第二弹性件634、一对第二滑轮轨道635及一对第二定位轨道636。其中,第二定滑轮组631沿着第一方向D1设置而固定于第二顶面21。第二动滑轮组632枢接于第二顶面21,并沿着第二方向D2而相对于第二顶面21移动。第二绳体63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紧收件61的第二端612,且第二绳体633的中段部分交错地绕设于第二定滑轮组631及第二动滑轮组632。第二弹性件634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机体20,另一端固定于在第二动滑轮组632,且第二弹性件634可沿着第二方向D2拉伸或紧缩。
借由上述结构配置,显示设备1在收合状态S1时,由于紧收件61被弯曲,从而产生使紧收件61的第二端612由第二机体20内部往外移动的作用力。此时,紧收件61的第二端612会拉动第二绳体633而间接地使得第二动滑轮组632产生位移。其中,第二动滑轮组632会由第二弹性件634的一端往另一端的方向位移,从而使得第二弹性件634被拉伸。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二弹性件634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机体20,另一端固定于在第二动滑轮组632,从而第二弹性件634会基于弹性恢复力而产生一股由第二弹性件634的另一端往一端的作用力而拉回第二动滑轮组632,并一并间接地拉回紧收件61的第二端612。
此外,第二滑轮轨道635及第二定位轨道636设置于第二顶面21,且第二滑轮轨道635及第二定位轨道636是沿着第二方向D2而设置。其中,第二动滑轮组632的相对两端可分别嵌设于该一对第二滑轮轨道635,从而可使第二滑轮轨道635可沿着第二方向D2相对于第二滑轮轨道635而稳定地移动。紧收件61的第二端612对应于第二定位轨道636具有一对定位部613,且该一对定位部可分别嵌设于该一对第二定位轨道636,使得紧收件61的第二端612可沿着第二方向D2而稳定地移动。
通过上述结构配置,显示设备1在展开状态S2时,紧收模块60可利用紧收件61、第一回拉元件62及第二回拉元件63适当地使第一机体10及第二机体20相互紧靠,从而增加在展开状态S2时,第一显示面31与第二显示面41大致上位于同一平面的使用上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借由紧收模块分别连接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进而使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能达到上下堆叠的收合状态及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的顶面齐平的展开状态。借此,本发明的显示设备能在收合状态时使用第一机体的显示面,或在展开状态同时使用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的显示面。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设备系利用二个显示元件的方式,从而即便在多次的收合状态及展开状态的变换之后,其亦不会对显示元件产生影响或使显示元件损。再者,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借由转轴模块的设置,进而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第一机体能相对于第二机体转动,从而使本发明的显示设备具有更佳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中。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设备,其具有一收合状态及一展开状态,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设备包含:
一第一机体,包含一第一顶面、相对于该第一顶面的一第一底面以及连接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一底面的一第一侧面;
一第二机体,包含一第二顶面、相对于该第二顶面的一第二底面以及连接该第二顶面及该第二顶面的一第二侧面,在该收合状态时,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一底面位于该第二机体的该第二顶面上,且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分别位于该显示设备相对的两侧;
一转轴模块,包含一第一转轴件及一第二转轴件,该第一转轴件由该第一侧面设置于该第一机体内部,该第二转轴件由该第二侧面设置于该第二机体内部,在该展开状态时,该第一转轴件枢接该第二转轴件;以及
一紧收模块,包含一紧收件,该紧收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一机体,该第二端设置于该第二机体,
其中,在该收合状态时,该紧收件于位置对应于该第一侧面处形成一第一转折部,而位置对应于该第二侧面处形成一第二转折部,在该展开状态时,该紧收件实质上呈平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紧收模块更包含一第一回拉元件,该第一回拉元件设置于该第一机体,且连接于该紧收件的该第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回拉元件包含:
一定滑轮组,沿着一第一方向设置而固定于该第一顶面;
一动滑轮组,枢接于该第一顶面,沿着一第二方向而相对于该第一顶面移动,且该第一方向实质上垂直该第二方向;
一绳体,其两端分别固定于该紧收件的该第一端,且该绳体的中段部分交错地绕设于该定滑轮组及该动滑轮组;以及
一弹性件,一端固定于该第一机体,另一端固定于在该动滑轮组,且该弹性件能沿着该第二方向拉伸或紧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紧收模块更包含一第二回拉元件,该第二回拉元件设置于该第二机体,且连接于该紧收件的该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回拉元件更包含:
一定滑轮组,沿着一第一方向设置而固定于该第二顶面;
一动滑轮组,枢接于该第二顶面,沿着一第二方向而相对于该第二顶面移动,且该第一方向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二方向;
一绳体,其两端分别固定于该紧收件的该第二端,且该绳体的中段部分交错地绕设于该定滑轮组及该动滑轮组;以及
一弹性件,一端固定于该第二机体,另一端固定于在该动滑轮组,且该弹性件可沿着该第二方向拉伸或紧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回拉元件更包含:
一对滑轮轨道,设置于该第一顶面,且该对滑轮轨道是沿着该第二方向所延伸,其中该动滑轮组的相对两端能分别嵌设于该对滑轮轨道,使该动滑轮组能沿着该第二方向相对于该对滑轮轨道而移动;以及
一对定位轨道,设置于该第一顶面,且该对定位轨道是沿着该第二方向所延伸,其中该紧收件的该第一端具有一对定位部,且该对定位部能分别嵌设于该对定位轨道,使得该第一端能沿着该第二方向而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回拉元件更包含:
一对滑轮轨道,设置于该第二顶面,且该对滑轮轨道是沿着该第二方向所延伸,其中该动滑轮组的相对两端能分别嵌设于该对滑轮轨道,使该动滑轮组能沿着该第二方向相对于该滑轮轨道而移动;以及
一对定位轨道,设置于该第二顶面,且该对定位轨道是沿着该第二方向所延伸,其中该紧收件的该第二端具有一对定位部,且该对定位部能分别嵌设于该对定位轨道,使得该第一端能沿着该第二方向而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轴件包含一扣件及一复位件,该复位件设置于该扣件,该第二转轴件包含一扣接槽与一转轴元件,该转轴元件能依一第三方向为轴心而转动,其中在该展开状态时,该扣件与该扣接槽彼此卡合,且该第三方向为平行于该第一侧面或该第二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复位件具有一弹簧部及分别位于该弹簧部两侧的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邻接该扣件,该第二延伸部位于该第一机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显示元件与一第二显示元件,该第一显示元件设置于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一顶面而形成一第一显示面,该第二显示元件设置于该第二机体的该第二顶面而形成一第二显示面,其中在该展开状态时,该第一显示面实质上齐平于该第二显示面。
CN202110211027.5A 2020-10-05 2021-02-25 显示设备 Active CN1130072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4457 2020-10-05
TW109134457A TWI739619B (zh) 2020-10-05 2020-10-05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7207A true CN113007207A (zh) 2021-06-22
CN113007207B CN113007207B (zh) 2023-08-22

Family

ID=76385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11027.5A Active CN113007207B (zh) 2020-10-05 2021-02-25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07207B (zh)
TW (1) TWI73961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15326A1 (en) * 2006-11-17 2008-05-22 Sang-Hoon Kim Mobile terminal
CN101378419A (zh) * 2007-08-30 2009-03-04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便携信息终端
US20100041439A1 (en) * 2008-08-13 2010-02-18 Edward Bullister Crossfol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70139442A1 (en) * 2015-11-18 2017-05-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129246A1 (en) * 2015-10-01 2018-05-10 Young Sang Ko Electronic having flexible display panel
JP6686115B1 (ja) * 2018-12-06 2020-04-22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携帯用情報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8194B2 (ja) * 2012-12-05 2017-09-27 齋藤 敬 表示装置
TWI647559B (zh) * 2013-04-24 2019-01-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493517B (zh) * 2014-06-18 2015-07-21 Au Optronics Corp 摺疊式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15326A1 (en) * 2006-11-17 2008-05-22 Sang-Hoon Kim Mobile terminal
CN101378419A (zh) * 2007-08-30 2009-03-04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便携信息终端
US20100041439A1 (en) * 2008-08-13 2010-02-18 Edward Bullister Crossfol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129246A1 (en) * 2015-10-01 2018-05-10 Young Sang Ko Electronic having flexible display panel
US20170139442A1 (en) * 2015-11-18 2017-05-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JP6686115B1 (ja) * 2018-12-06 2020-04-22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携帯用情報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9619B (zh) 2021-09-11
CN113007207B (zh) 2023-08-22
TW202215191A (zh) 2022-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28395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and holding structure thereof
US10912213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maintaining a folding angle by magnetic force
US1196033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KR101290267B1 (ko) 표시영역 가변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665809B (zh)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折叠机构
US10188004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and holding structure thereof
US11181947B2 (en) Hinge mechanism with integrated slider and foldable device having same
CN110770814B (zh) 折叠机构及终端
KR20170057500A (ko)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US20120264489A1 (en)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flexible display unit
CN104200753A (zh) 折叠式显示装置
CN103294113A (zh) 具有可折叠显示屏幕的电子装置
US20220353355A1 (en) Foldable mobile terminal
CN113870711B (zh) 弯折限位装置以及柔性显示器
CN108496344B (zh) 柔性结构
CN112740140A (zh) 支撑设备和具有该支撑设备的可折叠设备
CN111489650A (zh) 柔性屏支撑装置和柔性显示终端
KR20180098504A (ko) 폴더블 표시 장치용 케이스 조립체 및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CN110809794A (zh) 折叠机构及终端
CN113242337A (zh) 移动终端
CN112837621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067672A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及可折叠终端
CN113007207B (zh) 显示设备
EP3866145A1 (en) Display panel support fr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205431A (zh) 铰链组件、铰链同步结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