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3540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3540A
CN112993540A CN201911284168.9A CN201911284168A CN112993540A CN 112993540 A CN112993540 A CN 112993540A CN 201911284168 A CN201911284168 A CN 201911284168A CN 112993540 A CN112993540 A CN 112993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reless charging
connection point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841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93540B (zh
Inventor
张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841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35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3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3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93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3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01Q7/06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with cor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近场通信芯片;第一线圈,用于传输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近场通信辐射场;第二线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形成无线充电电流;无线充电芯片;磁导层,所述磁导层用于增强所述近场通信辐射场的场强以及提高所述第二线圈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所述电子设备中,通过所述磁导层既可以增强NFC辐射场的场强,又可以提高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同时设置在所述磁导层上,可以避免NFC线圈和无线充电线圈需要分开设置在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因此可以减少NFC线圈和无线充电线圈对电子设备的内部布局空间的占用,从而节省电子设备的内部布局空间。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能够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电子设备的通信模式也更加多样化。例如,近来电子设备逐渐可以实现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实现NFC通信需要NFC天线来支持。
而另一方面,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越来越小型化、轻薄化,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也越来越小,从而如何合理地设计电子设备的NFC天线成为了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可以节省电子设备的内部布局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近场通信芯片,用于提供差分激励电流;
第一线圈,与所述近场通信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用于传输所述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近场通信辐射场;
第二线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
无线充电芯片,与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用于传输所述无线充电电流;
磁导层,其中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均设置在所述磁导层上,所述磁导层用于增强所述近场通信辐射场的场强以及提高所述第二线圈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以及磁导层,第一线圈用于产生NFC辐射场,第二线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通过所述磁导层既可以增强NFC辐射场的场强,又可以提高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同时设置在所述磁导层上,并且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都可以具有较好的工作效率,可以避免NFC线圈和无线充电线圈需要分开设置在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因此可以减少NFC线圈和无线充电线圈对电子设备的内部布局空间的占用,从而节省电子设备的内部布局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天线装置的磁导层、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沿P-P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还可以是游戏设备、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汽车装置、数据存储装置、音频播放装置、视频播放装置、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设备等。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10、壳体20、电路板30以及电池40。
其中,显示屏10设置在壳体20上,以形成电子设备100的显示面,用于显示图像、文本等信息。其中,显示屏10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类型的显示屏。
可以理解的,显示屏10上还可以设置盖板,以对显示屏10进行保护,防止显示屏10被刮伤或者被水损坏。其中,所述盖板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从而用户可以透过盖板观察到显示屏10显示的内容。可以理解的,所述盖板可以为蓝宝石材质的玻璃盖板。
壳体20用于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外部轮廓,以便于容纳电子设备100的电子器件、功能组件等,同时对电子设备内部的电子器件和功能组件形成密封和保护作用。例如,电子设备100的摄像头、电路板、振动马达都功能组件都可以设置在壳体20内部。可以理解的,所述壳体20可以包括中框和电池盖。
其中,中框用于为电子设备100中的电子器件或功能组件提供支撑作用,以将电子设备100的电子器件、功能组件安装到一起。例如,所述中框上可以设置凹槽、凸起、通孔等结构,以便于安装电子设备100的电子器件或功能组件。可以理解的,中框的材质可以包括金属或塑胶等。
所述电池盖与所述中框连接。例如,所述电池盖可以通过诸如双面胶等粘接剂贴合到中框上以实现与中框的连接。其中,电池盖用于与所述中框、所述显示屏10共同将电子设备100的电子器件和功能组件密封在电子设备100内部,以对电子设备100的电子器件和功能组件形成保护作用。可以理解的,电池盖可以一体成型。在电池盖的成型过程中,可以在电池盖上形成后置摄像头安装孔等结构。可以理解的,电池盖的材质也可以包括金属或塑胶等。
电路板30设置在所述壳体20内部。例如,电路板30可以安装在壳体20的中框上,以进行固定,并通过电池盖将电路板30密封在电子设备内部。其中,电路板30可以为电子设备100的主板。其中,所述电路板30上还可以集成有处理器、摄像头、耳机接口、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马达等功能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同时,显示屏10可以电连接至电路板30,以通过电路板30上的处理器对显示屏10的显示进行控制。
电池40设置在壳体20内部。例如,电池40可以安装在壳体20的中框上,以进行固定,并通过电池盖将电池40密封在电子设备内部。同时,电池40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30,以实现电池40为电子设备100供电。其中,电路板30上可以设置有电源管理电路。所述电源管理电路用于将电池40提供的电压分配到电子设备100中的各个电子器件。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100中还设置有天线装置200。所述天线装置200用于实现电子设备100的近场通信(NFC通信)功能,此外所述天线装置200还可以用于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无线充电功能,从而为电子设备100的电池40充电。所述天线装置200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壳体20内部,例如所述天线装置200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20内部的电路板30上。
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200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天线装置200包括近场通信芯片21、无线充电芯片22、第一线圈23、第二线圈24以及磁导层25。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诸如“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分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其中,近场通信芯片(NFC芯片)21可以用于提供差分激励电流。所述差分激励电流包括两个电流信号。所述两个电流信号的振幅相同,并且相位相反,或者理解为所述两个电流信号的相位相差180度。此外,所述差分激励电流为平衡信号。可以理解的,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如果被直接传送就是非平衡信号;如果把原始的模拟信号反相,然后同时传送反相的模拟信号和原始的模拟信号,反相的模拟信号和原始的模拟信号就叫做平衡信号。平衡信号在传送过程中经过差动放大器,原始的模拟信号和反相的模拟信号相减,得到加强的原始模拟信号,由于在传送过程中,两条传送线路受到相同的干扰,在相减的过程中,减掉了相同的干扰信号,因此平衡信号的抗干扰性能更好。
所述NFC芯片21包括第一差分信号端211和第二差分信号端212。例如,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211可以为所述NFC芯片21的正(+)端口,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212可以为所述NFC芯片21的负(-)端口。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211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212用于提供所述差分激励电流。例如,所述NFC芯片21提供的差分激励电流可以经由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211输出到所述天线装置200中,并经由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212回流到所述NFC芯片21中,从而形成电流回路。
其中,可以理解的,所述NFC芯片21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电路板30上,或者也可以在电子设备100中设置一个较小的独立电路板,并将所述NFC芯片21集成到所述独立电路板上。所述独立电路板例如可以为电子设备100中的小板。
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用于为电子设备100的电池40充电。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包括第一充电端221和第二充电端222。
所述第一线圈23与所述NFC芯片21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23用于传输所述NFC芯片21提供的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近场通信辐射场(NFC辐射场)。当NFC接收机(例如地铁刷卡机)处于所述NFC辐射场中时,NFC接收机便可以与所述天线装置200进行NFC通信,从而实现与电子设备100的NFC通信。其中,所述第一线圈23可以理解为NFC线圈,或者理解为电子设备100的NFC天线。
所述第二线圈24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电连接。例如,所述第二线圈24的一端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的第一充电端221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24的另一端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的第二充电端222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24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例如,所述第二线圈24可以用于接收外部电源通过无线充电信号传送的能量并将接收到的能量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用于传输所述无线充电电流,从而为电子设备100的电池40充电。其中,所述第二线圈24可以理解为无线充电线圈。
其中,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线圈23、所述第二线圈24都可以为绕制线圈,例如为铜芯绕制线圈。所述第一线圈23、所述第二线圈24的形状、长度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所述磁导层25设置在电子设备100内部。例如,所述磁导层25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电路板30上,或者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壳体20内部的中框上。其中,所述第一线圈23、所述第二线圈24均设置在所述磁导层25上。所述磁导层25具有较高的磁导率以及较低的磁损耗,例如所述磁导层25的磁导率可以大于1000并且磁损耗可以小于5。从而,所述磁导层25可以用于增强所述第一线圈23产生的NFC辐射场的场强,以及用于提高所述第二线圈24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
可以理解的,NFC信号的频率通常为13.56MHz,而无线充电信号的频率通常为几十千赫兹,例如20KHz,因此相比较而言,NFC通信工作在较高频段,而无线充电工作在较低频段。也即,所述第一线圈23传输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NFC辐射场时,向外辐射的NFC信号为高频信号,而所述第二线圈24接收的无线充电信号为低频信号。磁导层25的磁导率越高并且磁损耗越小时,对NFC信号形成的NFC辐射场的场强增强效果越强;磁导层25的磁导率越高时,对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的增强效果越强。因此,所述第一线圈23可以通过高磁导率以及低磁损耗的磁导层25来增强NFC辐射场的场强,而所述第二线圈24可以通过高磁导率的磁导层25来增强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23、所述第二线圈24在所述磁导层25上可以具有多种设置情况。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线圈23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24的外周缘。再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线圈24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23的外周缘,则所述第一线圈23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24的内周缘。再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线圈23与所述第二线圈24可以嵌套设置,也即所述第一线圈23与所述第二线圈24彼此缠绕或者彼此咬合设置。所述第一线圈23与所述第二线圈24嵌套设置时,相较于所述第一线圈23、所述第二线圈24彼此独立设置而言,可以减少所述第一线圈23和所述第二线圈24的占用空间,从而节省电子设备100内部的布局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线圈23与所述第二线圈24嵌套设置时,由于所述第一线圈23、所述第二线圈24的外表面均为绝缘材料,因此所述第一线圈23与所述第二线圈24之间是彼此电绝缘的,从而可以保证所述第一线圈23与所述第二线圈24之间不会出现电信号的串扰。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磁导层25可以由具有高磁导率以及低磁损耗的新材料或超材料形成,也即所述磁导层25包括新材料或超材料。所述新材料和超材料的磁导率大于预设磁导率,并且所述新材料和超材料的磁损耗小于预设磁损耗。其中,所述预设磁导率、所述预设磁损耗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设置。例如,所述预设磁导率可以为1000,所述预设磁损耗可以为5。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磁导层25还可以由多层材料复合形成。
参考图5,图5为图2所示天线装置200的磁导层、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沿P-P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所述磁导层25包括铁氧体层251和纳米晶层252。所述铁氧体层251与所述纳米晶层252层叠设置。所述铁氧体层251由铁氧体材料形成。其中,铁氧体材料可以是具有规定含量的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锌以及氧化镍的镍铜锌系材料。此外,铁氧体材料还可以包括一些辅助材料,例如规定含量的氧化铋、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钴等材料。所述纳米晶层252由纳米晶材料形成。其中,纳米晶材料由纳米级尺寸(1nm~10nm)的晶体所组成。
可以理解的,铁氧体材料的磁导率虽然较低,但是其磁损耗很小,因此形成的铁氧体层251的磁损耗很小,例如铁氧体层251的磁损耗小于5。纳米晶材料虽然磁损耗较大,但其磁导率很高,因此形成的纳米晶层252的磁导率很高,例如纳米晶层252的磁导率大于1000。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23、所述第二线圈24均设置在所述磁导层25的铁氧体层251一侧。所述纳米晶层252设置在所述铁氧体层251背离所述第一线圈23和所述第二线圈24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相对而言,NFC信号的频率较高,而无线充电信号的频率较低。因此,所述天线装置200在工作过程中,所述第一线圈23辐射的NFC信号主要工作在所述铁氧体层251的区域内以及部分工作在所述纳米晶层252的区域内。所述第二线圈24接收的无线充电信号可以穿透铁氧体层251而主要工作在所述纳米晶层252的区域内,所述第二线圈24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与所述纳米晶层252的磁导率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所述铁氧体层251和所述纳米晶层252,可以增强所述第一线圈23产生的NFC辐射场的场强;通过所述纳米晶层252可以增强所述第二线圈24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
参考如下表1,表1为不同模型的磁导层下测得的NFC信号实验数据。
磁导层模型 A B
10mm处最大磁场强度(A/m) 94.9 128
10mm处磁场强度大于1A/m的面积(mm<sup>2</sup>) 8448 9162
表1
如上表1中,A模型中的磁导层由0.1mm厚的铁氧体层构成,B模型中磁导层由0.05mm厚的铁氧体层和0.05mm厚的纳米晶层构成。由表1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磁导层同时包括铁氧体层和纳米晶层时,对NFC辐射场的场强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由于包括第一线圈23、第二线圈24以及磁导层25,第一线圈23用于产生NFC辐射场,第二线圈24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通过所述磁导25层既可以增强NFC辐射场的场强,又可以提高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线圈23和所述第二线圈24同时设置在所述磁导层25上,并且所述第一线圈23和所述第二线圈24都可以具有较好的工作效率,可以避免NFC线圈(也即第一线圈23)和无线充电线圈(也即第二线圈24)需要分开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不同位置,因此可以减少NFC线圈和无线充电线圈对电子设备100的内部布局空间的占用,从而节省电子设备100的内部布局空间。
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200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23包括一公共段23a。所述公共段23a与所述第二线圈24电连接。其中,所述公共段23a与所述第二线圈24共同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与所述公共段23a以及所述第二线圈24电连接。
此外,可以理解的,所述公共段23a为所述第一线圈23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线圈23传输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NFC辐射场时,所述公共段23a或者所述公共段23a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传输所述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NFC辐射场。因此,所述公共段23a或者所述公共段23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实现NFC信号和无线充电信号的共用。也即,所述公共段23a或者所述公共段23a的至少一部分既用于传输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NFC辐射场,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23包括第一连接点231、第二连接点232、第三连接点233、第四连接点234。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点231、第二连接点232、第三连接点233、第四连接点234都可以为所述第一线圈23上设置的抽头。
所述第一连接点231、所述第四连接点234与所述NFC芯片21电连接。例如,所述第一连接点231可以与NFC芯片21的第一差分信号端211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点234可以与NFC芯片21的第二差分信号端212电连接。从而,可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点231与所述第四连接点234之间的部分传输所述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NFC辐射场。
所述第二连接点232、所述第三连接点233位于所述公共段23a。所述第二连接点232与所述第二线圈24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点233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电连接。例如,所述第二线圈24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的第一充电端221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点233可以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的第二充电端222电连接。从而,可以实现所述第二线圈24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点232与所述第三连接点233之间的部分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
其中,可以理解的,为了实现NFC信号和无线充电信号对所述公共段23a的共用,或者实现对所述公共段23a的至少一部分的共用,以提高所述第一线圈23的利用率,可以将所述第一连接点231设置在位于所述公共段23a,如图6所示。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一连接点231与所述第三连接点233之间的部分的共用。
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200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23的公共段23a上,第二连接点232与第一连接点231重合,并且第三连接点233与第四连接点234重合。也即,所述第一线圈23的所有部分都为所述公共段23a。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一线圈23的所有部分的共用,也即所述第一线圈23的所有部分既用于传输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NFC辐射场,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
此外,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线圈23的公共段23a上,也可以设置为第二连接点232与第一连接点231重合,并且第三连接点233与第四连接点234不重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一线圈23的一部分的共用,也即实现对所述第三连接点233与所述第一连接点231(或者理解为第二连接点232)之间的部分的共用。共用的部分既用于传输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NFC辐射场,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
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线圈23的公共段23a上,也可以设置为第二连接点232与第一连接点231不重合,并且第三连接点233与第四连接点234重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一线圈23的一部分的共用,也即实现对所述第三连接点233(或者理解为第四连接点234)与所述第一连接点231之间的部分的共用。共用的部分既用于传输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NFC辐射场,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
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200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天线装置200还包括第一滤波电路261、第二滤波电路262。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61、所述第二滤波电路262都可以包括由电感、电容、电阻的任意串联或并联组成的电路。可以理解的,滤波电路也可以称为滤波网络。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61设置在所述NFC芯片21的第一差分信号端211与所述第一线圈23的第一连接点231之间。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61允许所述差分激励电流通过并且阻止所述无线充电电流通过。从而,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61滤除所述无线充电信号,以避免所述无线充电信号对NFC信号的干扰,提高电子设备100的NFC通信稳定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61也可以设置在所述NFC芯片21的第二差分信号端212与所述第一线圈23的第四连接点234之间。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262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的第一充电端221与所述第二线圈24之间。所述第二滤波电路262允许所述无线充电电流通过并且阻止所述差分激励电流通过。从而,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滤波电路262滤除所述差分激励电流,以避免所述差分激励电路对无线充电信号的干扰,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无线充电稳定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滤波电路262也可以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的第二充电端222与所述第一线圈23的第三连接点233之间。
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200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61可以包括电感L1和电容C1。电感L1串联在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211与所述第一连接点231之间,电容C1与所述NFC芯片21并联并接地。
此外,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61设置在所述NFC芯片21的第二差分信号端212与所述第一线圈23的第四连接点234之间时,电感L1可以串联在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212与所述第四连接点234之间,电容C1与所述NFC芯片21并联并接地。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262包括电感L2和电容C2。电感L2串联在所述第一充电端221与所述第二线圈24之间,电容C2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并联并接地。
此外,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二滤波电路262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的第二充电端222与所述第一线圈23的第三连接点233之间时,电感L2可以串联在所述第二充电端222与所述第三连接点233之间,电容C2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22并联并接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近场通信芯片,用于提供差分激励电流;
第一线圈,与所述近场通信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用于传输所述差分激励电流并产生近场通信辐射场;
第二线圈,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
无线充电芯片,与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用于传输所述无线充电电流;
磁导层,其中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均设置在所述磁导层上,所述磁导层用于增强所述近场通信辐射场的场强以及提高所述第二线圈接收无线充电信号的接收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导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铁氧体层和纳米晶层,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均设置在所述铁氧体层一侧,所述纳米晶层设置在所述铁氧体层背离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导层包括超材料,所述超材料的磁导率大于预设磁导率,并且所述超材料的磁损耗小于预设磁损耗。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包括一公共段,所述公共段与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所述公共段与所述第二线圈共同用于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无线充电信号转换为无线充电电流,所述无线充电芯片与所述公共段以及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第四连接点;
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于所述公共段,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四连接点与所述近场通信芯片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三连接点位于所述公共段,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点重合,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第四连接点不重合;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点不重合,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第四连接点重合;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点重合,并且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第四连接点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场通信芯片包括第一差分信号端和第二差分信号端,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用于提供所述差分激励电流;
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点电连接,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点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滤波电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点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点之间,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允许所述差分激励电流通过并且阻止所述无线充电电流通过。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芯片包括第一充电端和第二充电端,所述第一充电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点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充电端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二充电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点之间,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允许所述无线充电电流通过并且阻止所述差分激励电流通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外周缘;或者
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外周缘;或者
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嵌套设置。
CN201911284168.9A 2019-12-13 2019-12-13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9935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4168.9A CN112993540B (zh) 2019-12-13 2019-12-13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4168.9A CN112993540B (zh) 2019-12-13 2019-12-13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3540A true CN112993540A (zh) 2021-06-18
CN112993540B CN112993540B (zh) 2023-07-28

Family

ID=76341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84168.9A Active CN112993540B (zh) 2019-12-13 2019-12-13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354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249A (zh) * 2023-04-12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后壳组件、终端设备、系统、制作方法以及充电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9333A (zh) * 2013-03-27 2013-07-10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nfc和wpc复用的天线模块
CN104092020A (zh) * 2014-07-02 2014-10-08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nfc和无线充电天线
CN105027355A (zh) * 2013-03-05 2015-11-04 阿莫先恩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磁场及电磁波屏蔽用复合板及具有其的天线模块
US20170048649A1 (en) * 2015-08-12 2017-02-16 Motorola Mobility Llc Nfc antenna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ingle-piece metal housing
US20170070104A1 (en) * 2015-09-09 2017-03-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8923121A (zh) * 2018-05-23 2018-11-30 深圳市海德门电子有限公司 Nfc和无线充电二合一天线装置及模块与使用方法
WO2019223003A1 (zh) * 2018-05-25 2019-11-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7355A (zh) * 2013-03-05 2015-11-04 阿莫先恩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磁场及电磁波屏蔽用复合板及具有其的天线模块
CN103199333A (zh) * 2013-03-27 2013-07-10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nfc和wpc复用的天线模块
CN104092020A (zh) * 2014-07-02 2014-10-08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nfc和无线充电天线
US20170048649A1 (en) * 2015-08-12 2017-02-16 Motorola Mobility Llc Nfc antenna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ingle-piece metal housing
US20170070104A1 (en) * 2015-09-09 2017-03-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8923121A (zh) * 2018-05-23 2018-11-30 深圳市海德门电子有限公司 Nfc和无线充电二合一天线装置及模块与使用方法
WO2019223003A1 (zh) * 2018-05-25 2019-11-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NG-AN CHUNG等: "A dual-mode antenna for wireless charging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 USNC/URSI NATIONAL RADIO SCIENCE MEETING》 *
赵崇文: "一种基于电磁耦合的无线能量/信号频分复合传输方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249A (zh) * 2023-04-12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后壳组件、终端设备、系统、制作方法以及充电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3540B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45827B1 (ko) 디스플레이로부터의 간섭 에너지가 감소된 이동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0838090U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TW201337671A (zh) 具有天線圖樣之觸控面板結構、觸控顯示面板結構及具有相關觸控面板結構的通訊裝置
EP4152516A1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38773B (zh) 近场通信天线及电子设备
CN112952358B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412212U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828123A (zh) 具有无线充电模块的便携式终端
CN211929698U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874746U (zh) 电子设备
CN112448145B (zh) 电子设备
TW201539855A (zh) 具多重近場通訊讀取方向的手持裝置
CN112993540B (zh) 电子设备
CN212874761U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036986A1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949152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121435A1 (zh) 电子设备
CN212783782U (zh) 电子设备
CN112448126B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449035B (zh) 电子设备
CN112993541B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448726B (zh) 电子设备及工作模式切换方法
CN113054406A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4007831A1 (zh) 天线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1129103A1 (en) Antenn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