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2721A -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2721A
CN112992721A CN202010712689.6A CN202010712689A CN112992721A CN 112992721 A CN112992721 A CN 112992721A CN 202010712689 A CN202010712689 A CN 202010712689A CN 112992721 A CN112992721 A CN 112992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micro light
magnetic pole
emitting diodes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26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92721B (zh
Inventor
王斌
许时渊
范春林
汪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1268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27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2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2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92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2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44Apparatus for mounting on conductive members, e.g. leadframes or conductor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5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liquid, a resin, an ink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66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包括:提供多个微发光二极管,微发光二极管包括磊晶和与磊晶连接的第一电极及第一磁极,且第一磁极与第一电极具有间隔距离,多个微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第一基板上;提供多个背板组件,背板组件包括背板和与背板连接的第二电极及第二磁极,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位置对应,第二磁极和第一磁极位置对应,且第二磁极和第一磁极的磁性相异,多个背板组件设置在第二基板上;将多个微发光二极管从第一基板剥离并转移至溶液中;通过喷墨组件将溶液中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与多个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其中,将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磁性吸附,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

Description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Micro LED(微发光二极管)这一新兴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相对比常规的显示技术,以Micro LED技术为核心的显示具有响应速度快,自主发光、对比度高、使用寿命长、光电效率高等特点。在Micro LED产业技术中巨量转移技术为核心关键技术,即通过高精度设备将大量Micro LED晶粒转移到目标基板或者电路上。然而传统的巨量转移过程通常存在步骤复杂、制程要求高等问题。
因此,如何使用一种步骤简单且制程要求低的巨量转移方法来实现微发光二极管的有效转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旨在解决传统的巨量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步骤复杂、制程要求高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包括:
提供多个微发光二极管,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包括磊晶、第一电极和第一磁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磁极均与所述磊晶连接,且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具有间隔距离,所述多个微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第一基板上;
提供多个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包括背板、第二电极和第二磁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磁极均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磁极和所述第一磁极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二磁极和所述第一磁极的磁性相异,所述多个背板组件设置在第二基板上;
将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从所述第一基板剥离并转移至溶液中;
通过喷墨组件将所述溶液中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多个所述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其中,将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磁性吸附,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上述巨量转移方法,通过将微发光二极管转移至溶液中,并利用喷墨组件对位转移即可实现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使得操作步骤简单。并且,由于是采用喷墨这种非接触的方式来实现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从而降低了制程要求。
可选地,将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从所述第一基板剥离并转移至溶液中,包括:
使用激光将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从所述第一基板剥离;
剥离后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转移至所述溶液中;
在所述溶液中调整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姿态,以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磁极朝向地方向。
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将微发光二极管从第一基板上有效剥离且不会对微发光二极管造成损伤,同时将微发光二极管分散在溶液中并调整微发光二极管的姿态以利于后续工艺中微发光二极管与背板组件之间的对位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溶液中调整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姿态,包括:
在所述溶液底部设第三磁极,所述第三磁极与所述第一磁极的磁性相异;
振动所述溶液,以使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磁极朝向地方向。
在溶液底部设置的第三磁极能够形成方向诱导磁场区域,在方向诱导磁场对第一磁极的吸引作用,以及第一磁极和第一电极的重力作用下,多个微发光二极管的姿态被调整,使得多个微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一磁极朝向地方向,以利于后续工艺中与背板组件的对位连接。
可选地,通过喷墨组件将所述溶液中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多个所述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包括:
提供喷墨组件,所述喷墨组件包括针管、撞针、喷嘴、溶液管和注墨管;所述针管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包括第一通道,所述撞针容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并在所述第一通道内滑动,所述喷嘴连接在所述针管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且所述喷嘴的出口用于对应所述背板组件;所述溶液管用于容置包括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所述溶液,所述注墨管连接所述溶液管和所述针管,且所述注墨管连通所述溶液和所述第一通道;
将所述溶液管内的包含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溶液经所述注墨管注入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单位时间内进入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溶液为单位溶液,且所述单位溶液内包含一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
使用所述撞针推动所述单位溶液从所述喷嘴喷出,以使所述单位溶液内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所述背板组件对位连接;
经过所述单位时间后,将下一个所述背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喷嘴的出口,进行下一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和所述背板组件的对位连接。
当喷墨组件为上述结构时,通过使用上述喷墨组件,能够有效控制在单位时间内喷出单位溶液,且单位溶液内仅包含一个微发光二极管,以使多个微发光二极管与多个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从而实现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
可选地,所述喷墨组件还包括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针管之背向所述喷嘴的一端,所述撞针与所述驱动器连接,所述巨量转移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喷墨管连接至所述针管之靠近所述喷嘴的一端,所述喷墨管在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具有开口;
在所述溶液未进入所述第一通道时,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撞针朝向远离所述喷嘴的方向移动并达到第一位置,使所述撞针与所述开口具有间隔距离;
当自所述开口流入所述单位溶液时,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撞针朝向所述喷嘴移动至第二位置,推动所述单位溶液自所述喷嘴喷出;
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撞针自所述第二位置返回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下一个单位溶液的推送。
驱动器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撞针抬起、下落的高度与速度,实现包含有单个微发光二极管的单位溶液以一定速度下落,从而使得喷墨组件喷出的微发光二极管与背板组件之间能够精准实现一一对位连接。
可选地,所述喷墨组件还包括压力调节件,所述压力调节件与所述溶液管连接,所述巨量转移方法还包括:
调节所述压力调节件施加给所述溶液的压力,以调整经所述喷墨管进入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溶液的流量,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溶液为所述单位溶液。
可选地,所述巨量转移方法还包括:
移动所述第二基板,以使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全部的所述背板组件与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一一对接;
加热所述第二基板,使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所述溶液蒸发;
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固定。
移动第二基板,可调整第二基板上的多个背板组件与多个微发光二极管一一对位连接,以满足相应显示功能。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巨量转移装置,所述巨量转移装置包括容器和喷墨组件,所述容器用于容纳溶液,第一基板上剥离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转移在所述溶液中,且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在所述溶液中被调整位置,以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磁极朝向地方向,所述喷墨组件用于将所述溶液中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多个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且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背板组件上的第二磁极磁性吸附。
上述巨量转移装置,通过容器容纳溶液,以对多个微发光二极管的位置进行调整,并通过喷墨组件采用非接触喷墨的方式转移多个微发光二极管至与多个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操作简单且制程要求低。
可选地,所述喷墨组件包括针管、撞针、喷嘴、溶液管和注墨管;所述针管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包括第一通道,所述撞针容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并在所述第一通道内滑动,所述喷嘴连接在所述针管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且所述喷嘴的出口用于对应所述背板组件;所述溶液管用于容置包括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所述溶液,所述注墨管连接所述溶液管和所述针管,且所述注墨管连通所述溶液和所述第一通道。
可选地,所述喷墨组件还包括压力调节件,所述压力调节件与所述溶液管连接,所述压力调节件用于给所述溶液提供压力。压力调节件的存在能够有效调节溶液管内的压力,进而调节进入针管内的微发光二极管的个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流程图;
图2为在磊晶上设置第一磁极的加工示意图;
图3为在背板上设置第二磁极的加工示意图;
图4为微发光二极管从第一基板上剥离并在溶液中的姿态调节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中喷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喷墨后微发光二极管和背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实施例中巨量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微发光二极管;11-磊晶;12-第一电极;13-第一磁极;20-背板组件;21-背板;22-第二电极;23-第二磁极;211-主体部;212-阻挡部;213-容纳槽;210-第一基板;220-第二基板;1000-巨量转移装置;300-容器;310-溶液;400-喷墨组件;41-针管;42-撞针;43-喷嘴;44-溶液管;45-注墨管;410-第一通道;430-出口;450-开口;46-驱动器;47-压力调节件;500-第三磁极;20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使用传统的巨量转移方法来将微发光二极管转移到目标基板或者电路上时,其操作步骤复杂,且制程要求较高,不利于巨量转移过程的进行。
基于此,本申请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微发光二极管10的巨量转移方法流程图;
图2为在磊晶11上设置第一磁极13的加工示意图;
图3为在背板21上设置第二磁极23的加工示意图。
如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发光二极管10的巨量转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微发光二极管10包括磊晶11、第一电极12和第一磁极13,第一电极12和第一磁极13均与磊晶11连接,且第一磁极13与第一电极12具有间隔距离,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设置在第一基板210上;
S2、提供多个背板组件20,背板组件20包括背板21、第二电极22和第二磁极23,第二电极22和第二磁极23均与背板21连接,第二电极22和第一电极12位置对应,第二磁极23和第一磁极13位置对应,且第二磁极23和第一磁极13的磁性相异,多个背板组件20设置在第二基板220上;
S3、将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从第一基板210剥离并转移至溶液310中;
S4、通过喷墨组件400将溶液310中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与多个背板组件20一一对位连接,其中,将第一磁极13和第二磁极23磁性吸附,将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22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将微发光二极管10转移至背板组件20上以形成显示装置2000之前,需在微发光二极管10和背板组件20上设置磁性相异的磁极,以使得微发光二极管10和背板组件20在对位连接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精准定位。
如图2,在第一基板210上制备常规微发光二极管10后,在磊晶11上设置第一磁极13,第一磁极13与第一电极12间隔设置,其中第一磁极13可采用喷涂磁粉、电镀磁极、磁极贴片粘附或其他任意方式制成,只要能够满足相应磁性功能即可,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210可以为蓝宝石基板。
如图3,在第二基板220上制备常规背板组件20后,在背板21上设置第二磁极23,第二磁极23与第二电极22间隔设置,同样的,其中第二磁极23可采用喷涂磁粉、电镀磁极、磁极贴片粘附或其他任意方式制成,只要能够满足相应磁性功能即可,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其中,第一磁极13与第一电极12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第二磁极23和第二电极22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以使得第一磁极13在于第二磁极23对位吸附的同时,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22之间同样能够实现对位连接,以使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之间能够实现精准连接,组成显示装置2000,从而满足相应功能需求。
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巨量转移方法,通过将微发光二极管10转移至溶液310中,并利用喷墨组件400对位转移即可实现微发光二极管10的巨量转移,使得操作步骤简单。并且,由于是采用喷墨这种非接触的方式来实现微发光二极管10的巨量转移,从而降低了制程要求。
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微发光二极管10从第一基板210上剥离并在溶液310中的姿态调节示意图。
一种实施例中,将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从第一基板210剥离并转移至溶液310中,包括:
使用激光将微发光二极管10从第一基板210剥离;
剥离后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转移至溶液310中;
在溶液310中调整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姿态,以使微发光二极管10的第一电极12和第一磁极13朝向地方向。
使用激光将微发光二极管10从第一基板210剥离,能够达到良好的剥离效果,且不会对微发光二极管10的结构造成损伤,保证了其相应功能正常。
可将第一基板210倒置在溶液310中,并经过溶液310冲刷,以使剥离后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转移至溶液310中并在溶液310中分散,以利于后续工艺中依次将单个微发光二极管10与单个背板组件20对位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每个微发光二极管10均具有第一磁极13,使得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之间的磁性相同,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相互排次,且排斥力相同,从而使其均匀分散于溶液310中。
其中,在溶液310中调整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姿态,以使微发光二极管10的第一电极12和第一磁极13朝向地方向,以利于后续工艺中,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之间的对位连接。
其中,溶液310应为低沸点高密度溶液310,从而有利于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在溶液310中分散,同时,在后续显示装置2000的组装过程中,可将溶液310进行蒸发以便于显示装置2000的组装。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溶液310包括乙醇、丙酮、二氯甲烷等组分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理解的是,溶液310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组分,还可以为任意满足低沸点高密度要求的组分,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一种实施例中,在溶液310中调整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姿态,包括:
在溶液310底部设第三磁极500,第三磁极500与第一磁极13的磁性相异;
振动溶液310,以使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第一电极12和第一磁极13朝向地方向。
其中,在溶液310底部设置的第三磁极500形成方向诱导磁场区域,由于溶液310中微发光二极管10内的第一磁极13与第三磁极500的磁性相异,微发光二极管10在方向诱导磁场区域中时,以一定频率幅度振荡溶液310,在方向诱导磁场对第一磁极13的吸引作用,以及第一磁极13和第一电极12的重力作用下,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姿态被调整,使得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第一电极12和第一磁极13朝向地方向,以利于后续工艺中与背板组件20的对位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5,图5为一种实施例中喷墨组件400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实施例中,通过喷墨组件400将溶液310中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与多个背板组件20一一对位连接,包括:
提供喷墨组件400,喷墨组件400包括针管41、撞针42、喷嘴43、溶液管44和注墨管45;针管41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包括第一通道410,撞针42容置于第一通道410并在第一通道410内滑动,喷嘴43连接在针管41的一端并与第一通道410连通,且喷嘴43的出口430用于对应背板组件20;溶液管44用于容置包括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溶液310,注墨管45连接溶液管44和针管41,且注墨管45连通溶液310和第一通道410;
将溶液管44内的包含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溶液310经注墨管45注入第一通道410,设置单位时间内进入第一通道410的溶液310为单位溶液310,且单位溶液310内包含一个微发光二极管10;
使用撞针42推动单位溶液310从喷嘴43喷出,以使单位溶液310内的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对位连接;
经过单位时间后,将下一个背板组件20设置于喷嘴43的出口430,进行下一个微发光二极管10和背板组件20的对位连接。
其中,通过控制撞针42抬起的高度,可调节流入针管41内溶液310的体积,从而控制芯片个数,通过控制合理参数可实现单位溶液310中有且仅有一个微发光二极管10,以利于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的一一对位连接。
其中,喷嘴43可以为带孔圆锥结构,其喷嘴43孔尺寸需大于微发光二极管10的尺寸,以确保微发光二极管10能够从喷嘴43的出口430喷出。
其中,撞针42结构可以为平头的圆柱体,其与喷嘴43的上端尺寸相匹配,确保在撞针42下落过程中将LED溶液310完全喷出。
当喷墨组件400为上述结构时,通过使用上述喷墨组件400,能够有效控制在单位时间内喷出单位溶液310,且单位溶液310内仅包含一个微发光二极管10,以使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与多个背板组件20一一对位连接,从而实现显示装置2000的巨量转移。
一种实施例中,喷墨组件400还包括驱动器46,驱动器46设置在针管41之背向喷嘴43的一端,撞针42与驱动器46连接,巨量转移方法还包括:
将注墨管45连接至针管41之靠近喷嘴43的一端,注墨管45在第一通道410的内壁具有开口450;
在溶液310未进入第一通道410时,驱动器46驱动撞针42朝向远离喷嘴43的方向移动并达到第一位置,使撞针42与开口450具有间隔距离;
当自开口450流入单位溶液310时,驱动器46驱动撞针42朝向喷嘴43移动至第二位置,推动单位溶液310自喷嘴43喷出;
驱动器46驱动撞针42自第二位置返回第一位置,进行下一个单位溶液310的推送。
其中,第一位置位于开口450背离喷嘴43出口430的一侧,当撞针42处于第一位置时,撞针42与开口450之间具有间隔距离,使得溶液310及微发光二极管10能够由开口450排出至第一通道410内。
其中,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靠近喷嘴43出口430的一侧,当驱动器46驱动撞针42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撞针42能够推动单位溶液310及微发光二极管10从喷嘴43的出口430喷出。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驱动器46为带动撞针42垂直运动的电机。
驱动器46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撞针42抬起、下落的高度与速度,实现包含有单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单位溶液310以一定速度下落,从而使得喷墨组件400喷出的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之间能够精准实现一一对位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喷墨组件400还包括压力调节件47,压力调节件47与溶液管44连接,巨量转移方法还包括:
调节压力调节件47施加给溶液310的压力,以调整经喷墨管进入第一通道410的溶液310的流量,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第一通道410的溶液310为单位溶液310。
一种实施例中,移动第二基板220,以使第二基板220上的全部的背板组件20与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一一对接;
加热第二基板220,使第二基板220上的溶液310蒸发;
将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22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第二基板220,可调整第二基板220上的多个背板组件20与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一一对位连接,以组装形成多个显示装置2000,以满足相应显示功能。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电机使得喷墨组件400在多个背板组件20的对应位置上进行移动,同样能够实现多个背板组件20与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一一对位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6,图6为喷墨后微发光二极管和背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喷墨的方式将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对接,喷墨组件400喷出微发光二极管10的同时,会带出溶液310,如图7,即溶液310会覆盖在微发光二极管10和背板组件20上,在微发光二极管10与第二基板220上的背板组件20对位连接,且通过第一磁极13和第二磁极23之间的吸附作用实现预固定后,还需将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22焊接在一起,进行再次固定,以形成完整的显示装置2000,溶液310的存在不利于焊接过程的进行,因此,需加热第二基板220,使第二基板220板面上的溶液310,以及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上的溶液310蒸发,再将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22焊接在一起,以形成显示装置2000,如图8,从而满足相应显示功能。
请一并参阅图7,图7为一种实施例中巨量转移装置1000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巨量转移装置1000,该巨量转移装置1000包括容器300和喷墨组件400,容器300用于容纳溶液310,第一基板210上剥离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转移在溶液中,且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在溶液310中被调整位置,以使微发光二极管10的第一磁极13朝向地方向,喷墨组件400用于将溶液300中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与多个背板组件20一一对位连接,且第一磁极13与背板组件20上的第二磁极23磁性吸附。
上述巨量转移装置1000,通过容器300容纳溶液310,以对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位置进行调整,并通过喷墨组件400采用非接触喷墨的方式巨量转移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至与多个背板组件20一一对位连接,操作简单且制程要求低。
一种实施例中,喷墨组件400包括针管41、撞针42、喷嘴43、溶液管44和注墨管45;针管41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包括第一通道410,撞针42容置于第一通道410并在第一通道410内滑动,喷嘴43连接在针管41的一端并与第一通道410连通,且喷嘴43的出口430用于对应背板组件20;溶液管44用于容置包括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0的溶液310,注墨管45连接溶液管44和针管41,且注墨管45连通溶液310和第一通道410。
一种实施例中,喷嘴43的出口430横截面积大于一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10的横截面积,并小于两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10的横截面积。当喷嘴43的尺寸满足上述要求时,能够有效保证每次由喷嘴43喷出的微发光二极管10的个数为一个,从而有利于实现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的一一对位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喷墨组件400还包括压力调节件47,压力调节件47与溶液管44连接,压力调节件47用于给溶液310提供压力。压力调节件47的存在能够有效调节溶液管44内的压力,进而调节进入针管41内的微发光二极管10的个数。
一种实施例中,喷墨组件400还包括驱动器46,驱动器46设置在针管41之背向喷嘴43的一端,撞针42与驱动器46连接,驱动器46用于驱动撞针42进行移动。驱动器46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撞针42的移动距离和运动频率,有利于对喷墨过程进行调控。
请一并参阅图8,图8为一种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000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0,该显示装置2000包括微发光二极管10和背板组件20,微发光二极管10包括磊晶11、第一电极12和第一磁极13,背板组件20包括背板21、第二电极22和第二磁极23;第一电极12和第一磁极13均与磊晶11连接,且第一磁极13与第一电极12具有间隔距离;第二电极22和第二磁极23均与背板21连接,第二电极22和第一电极12对位连接,第一磁极13和第二磁极23相对设置,且第一磁极13和第二磁极23的磁性相异。
其中,第一磁极13与第二磁极23的磁性相异,两者之间相互磁性吸附,使得第一磁极13与第二磁极23相对设置,以实现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之间的定位连接。
其中,第一磁极13与第一电极12具有间隔距离,第二磁极23与第二电极22同样具有相同的间隔距离,且第一磁极13与第一电极12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第二磁极23与第二电极22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当第一磁极13与第二磁极23相互吸附并相对设置后,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22之间也实现定位,使得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22之间对位连接。
其中,第一电极12与磊晶11连接,第二电极22与背板21连接,且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22对位连接,使得磊晶11与背板21之间电连接,以起到供电作用,从而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共同形成显示装置2000,以满足相应显示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0,通过在磊晶11上设置第一磁极13,在背板21上设置与第一磁极13磁性相异的第二磁极23,第一磁极13与第二磁极23磁性吸附在一起,使得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定位连接,同时使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22之间实现对位连接,从而由微发光二极管10与背板组件20组成的显示装置2000能够满足相应显示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2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电极12分别为P电极和N电极,两个第一电极12之间具有容置空间,第一磁极13容置于容置空间,第二电极22和第一电极12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极23和第一磁极13的位置对应。在此结构下,第一磁极13设于两个第一电极12之间的容置空间内,并且,第二磁极23设于两个第二电极22之间的容置空间内,当第一磁极13和第二磁极23相互吸附且位置对应时,能够使得两个第一电极12与两个第二电极22实现对位连接,从而使得显示装置2000实现相应显示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背板21包括主体部211和多个阻挡部212,多个阻挡部212沿主体部211的边沿依次连接,以使主体部211和多个阻挡部212围合形成容纳槽213,第二电极22和第二磁极23设置在主体部211,并容置在容纳槽213内。多个阻挡部212的存在,可隔绝磁性,在微发光二极管10和背板组件20的对位安装过程中,能够避免两个背板组件20中的第二磁极23之间发生相互干扰;同时,阻挡部212的存在还能够调节LED发光,减小彩色LED临近光干扰。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多个微发光二极管,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包括磊晶、第一电极和第一磁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磁极均与所述磊晶连接,且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具有间隔距离,所述多个微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第一基板上;
提供多个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包括背板、第二电极和第二磁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磁极均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磁极和所述第一磁极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二磁极和所述第一磁极的磁性相异,所述多个背板组件设置在第二基板上;
将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从所述第一基板剥离并转移至溶液中;
通过喷墨组件将所述溶液中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多个所述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其中,将所述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极磁性吸附,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巨量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从所述第一基板剥离并转移至溶液中,包括:
使用激光将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从所述第一基板剥离;
剥离后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转移至所述溶液中;
在所述溶液中调整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姿态,以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磁极朝向地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巨量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溶液中调整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姿态,包括:
在所述溶液底部设第三磁极,所述第三磁极与所述第一磁极的磁性相异;
振动所述溶液,以使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磁极朝向地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巨量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喷墨组件将所述溶液中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多个所述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包括:
提供喷墨组件,所述喷墨组件包括针管、撞针、喷嘴、溶液管和注墨管;所述针管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包括第一通道,所述撞针容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并在所述第一通道内滑动,所述喷嘴连接在所述针管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且所述喷嘴的出口用于对应所述背板组件;所述溶液管用于容置包括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所述溶液,所述注墨管连接所述溶液管和所述针管,且所述注墨管连通所述溶液和所述第一通道;
将所述溶液管内的包含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溶液经所述注墨管注入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单位时间内进入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溶液为单位溶液,且所述单位溶液内包含一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
使用所述撞针推动所述单位溶液从所述喷嘴喷出,以使所述单位溶液内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所述背板组件对位连接;
经过所述单位时间后,将下一个所述背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喷嘴的出口,进行下一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和所述背板组件的对位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巨量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组件还包括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针管之背向所述喷嘴的一端,所述撞针与所述驱动器连接,所述巨量转移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喷墨管连接至所述针管之靠近所述喷嘴的一端,所述喷墨管在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具有开口;
在所述溶液未进入所述第一通道时,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撞针朝向远离所述喷嘴的方向移动并达到第一位置,使所述撞针与所述开口具有间隔距离;
当自所述开口流入所述单位溶液时,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撞针朝向所述喷嘴移动至第二位置,推动所述单位溶液自所述喷嘴喷出;
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撞针自所述第二位置返回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下一个单位溶液的推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巨量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组件还包括压力调节件,所述压力调节件与所述溶液管连接,所述巨量转移方法还包括:
调节所述压力调节件施加给所述溶液的压力,以调整经所述喷墨管进入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溶液的流量,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溶液为所述单位溶液。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巨量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移动所述第二基板,以使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全部的所述背板组件与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一一对接;
加热所述第二基板,使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所述溶液蒸发;
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固定。
8.一种巨量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和喷墨组件,所述容器用于容纳溶液,第一基板上剥离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转移在所述溶液中,且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在所述溶液中被调整位置,以使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磁极朝向地方向,所述喷墨组件用于将所述溶液中的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与多个背板组件一一对位连接,且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背板组件上的第二磁极磁性吸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巨量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组件包括针管、撞针、喷嘴、溶液管和注墨管;所述针管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包括第一通道,所述撞针容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并在所述第一通道内滑动,所述喷嘴连接在所述针管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且所述喷嘴的出口用于对应所述背板组件;所述溶液管用于容置包括多个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的所述溶液,所述注墨管连接所述溶液管和所述针管,且所述注墨管连通所述溶液和所述第一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巨量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组件还包括压力调节件,所述压力调节件与所述溶液管连接,所述压力调节件用于给所述溶液提供压力。
CN202010712689.6A 2020-07-22 2020-07-22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Active CN112992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2689.6A CN112992721B (zh) 2020-07-22 2020-07-22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2689.6A CN112992721B (zh) 2020-07-22 2020-07-22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2721A true CN112992721A (zh) 2021-06-18
CN112992721B CN112992721B (zh) 2022-05-31

Family

ID=76344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2689.6A Active CN112992721B (zh) 2020-07-22 2020-07-22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272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5063A (zh) * 2021-12-30 2022-04-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装置及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装置、方法
CN114447185A (zh) * 2022-01-25 2022-05-06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Micro LED灯及其转移装置、喷洒式巨量转移方法
CN114639311A (zh) * 2022-03-22 2022-06-1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WO2024031916A1 (zh) * 2022-08-12 2024-02-15 上海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生长阵列及芯片转移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1858A (ja) * 2001-04-19 2002-10-25 Sony Corp 素子の転写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素子の配列方法、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8214201A1 (zh) * 2017-05-23 2018-11-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设备及转移方法
WO2019109390A1 (zh) * 2017-12-04 2019-06-1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转移的方法、制造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797281A (zh) * 2018-08-02 2020-02-14 普因特工程有限公司 用以转印微发光二极管的热风头及微发光二极管转印系统
CN111199907A (zh) * 2018-11-20 2020-05-26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微发光器件的转移方法及转移设备
US20200220042A1 (en) * 2019-01-07 2020-07-09 Point Engineering Co., Ltd. Micro led transfer hea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1858A (ja) * 2001-04-19 2002-10-25 Sony Corp 素子の転写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素子の配列方法、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8214201A1 (zh) * 2017-05-23 2018-11-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设备及转移方法
WO2019109390A1 (zh) * 2017-12-04 2019-06-1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转移的方法、制造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797281A (zh) * 2018-08-02 2020-02-14 普因特工程有限公司 用以转印微发光二极管的热风头及微发光二极管转印系统
CN111199907A (zh) * 2018-11-20 2020-05-26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微发光器件的转移方法及转移设备
US20200220042A1 (en) * 2019-01-07 2020-07-09 Point Engineering Co., Ltd. Micro led transfer head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5063A (zh) * 2021-12-30 2022-04-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装置及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装置、方法
CN114447185A (zh) * 2022-01-25 2022-05-06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Micro LED灯及其转移装置、喷洒式巨量转移方法
CN114447185B (zh) * 2022-01-25 2023-10-1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Micro LED灯及其转移装置、喷洒式巨量转移方法
CN114639311A (zh) * 2022-03-22 2022-06-1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14639311B (zh) * 2022-03-22 2023-11-2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WO2024031916A1 (zh) * 2022-08-12 2024-02-15 上海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生长阵列及芯片转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2721B (zh)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92721B (zh)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和巨量转移装置
Hayes et al. Micro-jet printing of polymers and solder for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N107527973A (zh) 转移装置及微型发光二极管的转移方法
US7185973B2 (en) Assembly for material deposition
CN102947098A (zh) 包括对齐组件的打印头
CN1323420C (zh) 表面处理方法、表面处理装置、表面处理基板及光电装置
CN112874165B (zh) 一种等离子微束同轴电极化诱导电喷打印装置及喷印方法
US20100265289A1 (en) Methods of driving a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7291117B2 (ja) エネルギ出力装置を伴う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22016417A1 (zh) 微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方法、巨量转移装置及显示装置
US10604358B2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107768397B (zh) 器件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KR20200028987A (ko) 음향 변환기를 갖는 분사 장치들 및 그 제어 방법들
CN100453320C (zh) 液体喷射设备以及形成其的方法
CN103203294B (zh) 一种电磁微喷装置
Hayes et al. Micro-jet printing of polymers for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KR20100133065A (ko) 드롭-온-디맨드(dro p on demand) 구동방식의 전기수력학적 프린팅 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3348541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巨量转移系统以及巨量转移方法
KR102146631B1 (ko) 스위칭 마그넷의 자력을 이용한 기판홀딩장치
CN115911219B (zh) 球形发光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10366755A1 (en) Mass transfer device and transfer method therefor
KR20110092113A (ko) 압전 엑츄에이터, 이를 포함하는 잉크젯 헤드 및 압전 엑츄에이터 제조방법
CN111710640A (zh) 一种微型led芯片巨量转移方法
CN112466800B (zh) 一种电润湿转印头、转印头阵列及微led巨量转移的方法
CN103331245A (zh) 导热胶薄膜及其制作方法、oled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