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9483A - 血液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血液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9483A
CN112969483A CN201980072688.5A CN201980072688A CN112969483A CN 112969483 A CN112969483 A CN 112969483A CN 201980072688 A CN201980072688 A CN 201980072688A CN 112969483 A CN112969483 A CN 112969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hamber
discharge
supply
d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26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木秀人
古桥智洋
小野和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kis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kkis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kis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kkis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969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94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16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with membranes
    • A61M1/1621Constructional aspects thereof
    • A61M1/1643Constructional aspects thereof with weighing of fresh and used dialysis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69Drainage containers not being adapted for subjection to vacuum, e.g. ba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16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with membranes
    • A61M1/1601Control or reg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16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with membranes
    • A61M1/1621Constructional aspec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07Regulation param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79Masses, volumes, levels of fluids in reservoirs, flow 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79Masses, volumes, levels of fluids in reservoirs, flow rates
    • A61M2205/3382Upper level detec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液净化装置,该血液净化装置包括:排液细分腔,该排液细分腔对从净化患者的血液的血液净化器中排出的排液进行贮存;第1排液排出管线,该第1排液排出管线使上述排液在上述排液细分腔中流通;第2排液排出管线,该第2排液排出管线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排出部,该排出部配设在上述第2排液排出管线上,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剩余量检测部,该剩余量检测部检测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剩余量;判断部,该判断部根据上述剩余量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了基准的剩余量;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上述排出部,上述控制部通过控制上述排出部,进行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步骤,在上述判断部判断为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达到了上述基准的剩余量时,结束上述排出步骤。

Description

血液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一边使患者的血液进行体外循环,一边对其进行净化的血液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用于进行透析治疗的血液净化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在该装置主体中,设置构成用于使患者的血液进行体外循环的血液回路的动脉侧血液回路和静脉侧血液回路;血液净化器,该血液净化器用于对在血液回路中进行体外循环的血液进行净化;用于通过血液回路和血液净化器而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血液泵等的各种的治疗机构。在动脉侧血液回路及静脉侧血液回路的前端,可分别安装血管通路导管或穿刺针(动脉侧穿刺针及静脉侧穿刺针)。
另外,比如,在动脉侧穿刺针和静脉侧穿刺针穿刺于患者后,驱动血液泵,由此,患者的血液在动脉侧血液回路和静脉侧血液回路中流动,在该流动过程中,通过血液净化器而进行血液净化。另外,在透析治疗中,用于将透析液导入血液净化器中的透析液导入管线和用于从血液净化器中排出排液的排液排出管线分别与血液净化器连接。
但是,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确立通过使透析液流过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流路,经由血液净化膜而通过扩散作用除去血液中的物质的血液透析治疗(HD);在血液净化器中通过超滤压的作用而除去血液中的水分及物质,将与除去的水分等量的补充液注入血液中的血液过滤治疗(HF);同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HD)和血液过滤治疗(HF)的血液透析过滤(HDF)的治疗法,特别是在对患有急性肾衰竭等的疾病的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需要在一个治疗过程中切换进行血液透析(HD)、血液过滤(HF)和血液透析过滤(HDF),以适应患者的状况。
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在过去,进行排出在排液细分化腔室中贮存的排液的初始化步骤和用重量计而计测在排液细分化腔室中贮存的排液的重量的监视步骤。这样,通过经过初始化步骤,可避免排液从排液细分化腔中溢出。另外,由于相关的现有技术不是文献公知发明的技术,因此没有应记载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血液净化装置中,由于在初始化步骤中,排出排液细分腔的全部排液,故在排液细分腔新贮存排液时,空气容易混入。因此,在监视步骤中,难以高精度地计测排液细分腔的排液的重量。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空气伴随初始化步骤混入排液细分腔中的血液净化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涉及一种血液净化装置,该血液净化装置包括:排液细分腔,该排液细分腔对从净化患者的血液的血液净化器中排出的排液进行贮存;第1排液排出管线,该第1排液排出管线使上述排液在上述排液细分腔中流通;第2排液排出管线,该第2排液排出管线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排出部,该排出部配设在上述第2排液排出管线上,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剩余量检测部,该剩余量检测部检测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剩余量;判断部,该判断部根据上述剩余量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了基准的剩余量;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上述排出部,上述控制部通过控制上述排出部,进行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步骤,在上述判断部判断为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达到了上述基准的剩余量时,结束上述排出步骤。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控制部还进行通过上述剩余量检测部而监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量的监视步骤,在上述判断部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时,从上述排出步骤转到上述监视步骤。
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交替反复地进行上述排出步骤和上述监视步骤。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该血液净化装置包括:供给液收容部,该供给液收容部将供给到上述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或供给到经由上述血液净化器而使患者的血液循环的血液回路的补充液作为供给液而收容;供给液细分腔,该供给液细分腔贮存上述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供给液导入管线,该供给液导入管线使上述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在上述供给液细分腔中流通,上述剩余量检测部包括重量计,该重量计计测上述供给液细分腔和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总重量,上述排出步骤为下述的初始化步骤,在该初始化步骤中,排出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直至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另一方面,填充上述供给液细分腔所贮存的供给液,直至达到基准的填充量,由此,对上述排液细分腔和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排液量和供给液量进行初始化处理,上述判定部在上述初始化步骤中,在停止向上述供给液细分腔填充上述供给液量的状态下,根据上述重量计的计测结果,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
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剩余量检测部还包括液面传感器,该液面传感器检测上述供给液细分腔所贮存的供给液的液面,上述判断部在上述初始化步骤中,根据上述液面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是否达到上述基准的填充量,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初始化步骤中,在上述判断部判断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达到上述基准的填充量时,停止对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上述供给液量的填充处理。
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该血液净化装置还包括:
供给液收容部,该供给液收容部将供给到上述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或供给到经由上述血液净化器而使患者的血液循环的血液回路的补充液作为供给液而收容;
供给液细分腔,该供给液细分腔贮存上述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
供给液导入管线,该供给液导入管线使上述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在上述供给液细分腔中流通;
上述剩余量检测部具有重量计,该重量计计测上述供给液细分腔和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总重量;
上述排出步骤为下述的初始化步骤,在该初始化步骤中,排出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直至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另一方面,填充上述供给液细分腔所贮存的供给液,直至达到基准的填充量,对上述排液细分腔和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排液量和供给液量进行初始化处理;
上述判定部在上述初始化步骤中,在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维持一定量时,根据上述重量计的计测结果,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
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排出部是通过移送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而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液移送泵。
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还包括排液排出泵,该排液排出泵设置于上述第1排液排出管线上,从上述血液净化器将透析液送到上述排液细分腔,上述排出部为排液移送泵,该排液移送泵通过移送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在上述排出步骤中,在上述排液移送泵的流量的累计值达到上次实施的上述监视步骤的上述排液排出泵的流量的累计值时,上述控制部转到上述监视步骤。
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7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排液移送泵是通过捋动构成排液流路的柔性管而送液的蠕动型泵。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涉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排出部配置在从上述排液细分腔的下部而延伸设置的上述第2排液排出管线。
发明的效果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由于通过控制排出部,进行将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步骤,当判断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时,结束排出步骤,所以可抑制空气伴随初始化步骤混入到排液细分腔中。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由于还进行由剩余量检测部而监视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量的监视步骤,在判断部判断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时,从排出步骤转到监视步骤,所以可从初始化步骤顺利地转到监视步骤。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由于控制部交替反复地进行初始化步骤和监视步骤,故可顺利地反复进行初始化步骤和监视步骤。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由于包括:供给液收容部,该供给液收容部将供给到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或供给到经由血液净化器而使患者的血液循环的血液回路的补充液作为供给液而收容;供给液细分腔,该供给液细分腔贮存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供给液导入管线,该供给液导入管线使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在供给液细分腔中流通;剩余量检测部包括重量计,该重量计计测供给液细分腔和排液细分腔的总重量,排出步骤为下述的初始化步骤,在该初始化步骤中,排出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直至达到基准的剩余量,另一方面,填充供给液细分腔所贮存的供给液,直至达到基准的填充量,由此,对排液细分腔和供给液细分腔的排液量和供给液量进行初始化处理,判定部在初始化步骤中,在停止向供给液细分腔填充供给液量的状态下,根据重量计的计测结果,判断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故在初始化步骤时,可正确地把握排液细分腔处于初始化状态。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由于剩余量检测部还包括液面传感器,该液面传感器检测供给液细分腔所贮存的供给液的液面,判断部在初始化步骤中,根据液面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是否达到基准的填充量,控制部在初始化步骤中,在判断部判断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达到基准的填充量时,停止对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量的填充处理,故在初始化步骤时,可正确地把握透析液细分腔和补充液细分腔的充满状态,并且,可正确地把握排液细分腔处于初始化状态。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由于判断部在初始化步骤中,在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维持一定量时,根据重量计的计测结果,判断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故对于供给液细分腔,通过使供给液的流入量和流出量相同,可以使供给液细分腔的液位(液量)保持一定。由此,即使是计测供给液细分腔和排液细分腔的总重量的重量计,也可以排除供给液细分腔的重量变动因素,把握排液细分腔的剩余量。
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由于排出部是通过移送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而将其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液移送泵,故可顺利地进行初始化步骤中的排液从排液细分腔的排出,并且,通过控制排液移送泵的流量,可任意地调整排液排出所需的时间。
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由于还包括排液排出泵,该排液排出泵设置于第1排液排出管线上,将透析液从血液净化器送到排液细分腔中,排出部为通过移送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将透析液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液移送泵,控制部在排出步骤中,当排液移送泵的流量的累计值达到上次实施的监视步骤中的排液排出泵的流量的累计值时,转到监视步骤,由此,可与重量的条件一起,更高精度地把握排液细分腔处于已初始化状态的情况。
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由于排液传输泵是通过捋动构成排液流路的柔性管而输送液体的蠕动型泵,故第2排液排出管线可以由排液移送泵关闭,而不需要单独的夹持部。
按照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由于排出部配设在从排液细分腔的下部而延伸设置的第2排液排出管线上,故与从排液细分腔的上部而延伸设置另外的流路、在该流路中配设排液移送泵的结构相比,可减轻计测部的计测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血液净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该血液净化装置的外观(安装细分腔之前)的主视图;
图3为表示该血液净化装置的细分腔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该细分腔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在该血液净化装置中的用于安装细分腔的安装部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6为表示该血液净化装置的控制部的控制内容的(初始化步骤)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该血液净化装置的泵的驱动时刻的时序图;
图8为表示该血液净化装置的控制部的控制内容(监视步骤)的流程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与排液细分腔连接的流路为1个)的血液净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排出部为电磁阀)的血液净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还一实施方式的血液净化装置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血液净化装置的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本实施方式的血液净化装置适用于一边使患者的血液进行体外循环,一边进行净化用的血液透析装置,如图1~3所示的那样,该血液回路1具有动脉侧血液回路1a和静脉侧血液回路1b;透析器2(血液净化器),该透析器2夹设于动脉侧血液回路1a和静脉侧血液回路1b之间,对在血液回路1中流动的血液进行净化;第1透析液导入管线L1a和第2透析液导入管线L1b;第1补液管线L2a、第2补液管线L2b;前补液管线L2c和后补液管线L2d;第1排液排出管线L3a和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血液泵P1;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排液排出泵P4;透析液移送泵P5;补液移送泵P6;排液移送泵P7;第2补液泵P8;安装部D,该安装部D可安装补充液细分腔K1、透析液细分腔K2、及排液细分腔K3;重量计4;判断部5、控制部6;第1加热器H1和第2加热器H2。
另外,供给到透析器2的透析液和供给到血液回路1的补充液是本发明的供给液,透析液收容袋B1和补液收容袋B2是收容供给液的供给液收容部。另外,补充液细分腔K1和透析液细分腔K2为本发明的供给液细分腔,重量计4和液面传感器(S1、S2)为本发明的计测部(剩余量检测部),第1透析液导入管线L1a为本发明的供给液导入管线。还有,图中符号Pa、Pb表示压力传感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血液泵P1、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排液排出泵P4、透析液移送泵P5、补液移送泵P6、排液移送泵P7和第2补液泵P8由捋动构成流路的柔性管而进行送液的蠕动型泵构成。
在动脉侧血液回路1a和静脉侧血液回路1b中,在相应的前端处连接有连接器,经由该连接器,可连接动脉侧穿刺针和静脉侧穿刺针(图中未示出)。另外,如果在与动脉侧血液回路1a的前端连接的动脉侧穿刺针和与静脉侧血液回路1b的前端连接的静脉侧穿刺针穿刺于患者的状态,驱动血液泵P1,则可在血液回路1中,使患者的血液进行体外循环。
即,在动脉侧穿刺针和静脉侧穿刺针穿刺于患者的状态,如果驱动血液泵P1,则患者的血液通过动脉侧血液回路1a,到达透析器2,通过透析器2进行血液净化,然后,通过静脉侧血液回路1b,返回到患者的体内。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对血液进行脱血(采血)的穿刺针侧称为“动脉侧”,将对血液进行返血的穿刺针侧称为“静脉侧”,“动脉侧”和“静脉侧”不是指作为穿刺的对象的血管由动脉和静脉中的任意者而定义。
另外,在静脉侧血液回路1b的中途,连接有空气捕获腔3,在血液回路1中进行体外循环的血液在该空气收集腔3中去除气泡后,返回到患者。另外,也可以代替将动脉侧穿刺针和静脉侧穿刺针穿刺到患者的血管中的方式,而采用将双孔腔导管插入到患者的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中、或者插入到患者的手臂的血管中等的方式。
透析器2包括可导入血液的血液导入端口2a;可导出血液的血液导出端口2b;可导入透析液的透析液导入端口2c;可导出透析液的透析液导出端口2d;血液流路(图中未示出),该血液流路在血液导入端口2a和血液导出端口2b的范围内延伸设置,可使血液流通;透析液流路(图中未示出),该透析液流路在透析液导入端口2c和透析液导出端口2d的范围内延伸设置,可使透析液流通;血液净化膜(图中未示出),该血液净化膜介于血液流路和透析液流路之间,可对在该血液流路中流通的血液进行净化。
更具体地说,透析器2在其外壳部,突出地形成血液导入端口2a、血液导出端口2b、透析液导入端口2c和透析液导出端口2d,其中,在血液导入端口2a上连接动脉侧血液回路1a,在血液导出端口2b上连接静脉侧血液回路1b,在透析液导入端口2c上连接第2透析液导入管线L1b,在透析液导出端口2d上连接第1排液排出管线L3a。另外,按照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为了进行有效的透析治疗,作为血液的入口的血液导入端口2a和作为透析液的入口的透析液导入端口2c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相反,透析液沿与在血液流路中流通的血液面向的方向流通。
另外,在透析器2的内部,接纳有多个中空纤维膜,该中空纤维膜构成用于对血液进行净化的血液净化膜。即,构成中空丝的血液净化膜的内部为血液流路,并且外壳和中空丝之间的空间为透析液流路。而且,血液净化膜形成中空纤维膜,形成多个贯通其外周面和内周面的微小的孔(细孔),经由该中空纤维膜,在血液流路中流通的血液中的杂质等可透过(过滤)在透析液流路中流通的透析液内。
第1透析液导入管线L1a由柔性管构成,该柔性管使收容于透析液收容袋B1(透析液收容部)中的透析液流通到透析液细分腔K2中,其一端连接于透析液收容袋B1(透析液收容部)的下部,并且其另一端连接于透析液细分腔K2的下部。透析液收容袋B1按照规定容量而收容供给透析器2的透析液,如图2、3所示的那样,通过安装于装置主体上的支承部Q,支承于规定高度的位置。透析液细分腔K2贮存透析液收容袋B1(透析液收容部)的透析液,通过容量比透析液收容袋B1小的容器构成。
另外,在第1透析液导入管线L1a上,设置透析液移送泵P5,该透析液移送泵P5由捋动构成透析液的流路的柔性管而进行送液的蠕动型泵构成。于是,在透析液移送泵P5中,通过驱动,转子旋转,辊在长度方向捋动挠性管,由此,可将收容于透析液收容袋B1的透析液送到透析液细分腔K2中而贮存。
第2透析液导入管线L1b由柔性管形成,该柔性管使贮存于透析液细分腔K2中的透析液流通到透析器2,其一端连接于透析液细分腔K2的下部,并且其另一端连接于透析器2的透析液导入端口2c。另外,在第2透析液导入管线L1b上,设置透析液导入泵P2,该透析液导入泵P2由捋动构成透析液的流路的柔性管而运送液体的蠕动型泵形成。于是,在透析液导入泵P2中,通过驱动,转子旋转,辊在长度方向捋动挠性管,由此,可将贮存于透析液细分腔K2中的透析液送到透析器2中,将其导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透析液导入管线L1b上,安装有用于加热透析液的加热器H1。该加热器H1由可对从透析液细分腔K2而导入透析器2的透析液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构成,可安装加热袋7。该加热袋7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比如,通过将两张柔性的片重合而熔接,形成流路,并且在该流路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有可与第2透析液导入管线L1b连接的连接部。
第1补液管线L2a由使收容于补充液收容袋B2(补充液收容部)的补充液向补充液细分腔K1流通的挠性管构成,其一端与补充液收容袋B2(补充液收容部)的下部连接,并且其另一端与补充液细分腔K1的下部连接。补充液收容袋B2收容有规定容量的供给到血液回路1中的补充液,如图2、图3所示的那样,由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的支承部Q支承在规定高度的位置。补充液细分腔K1用于贮存补充液收容袋B2(补充液收纳部)的补充液,通过容量比补充液收容袋B2小的容器构成。
另外,在第1补液管线L2a上,设置有由蠕动型泵形成的补液移送泵P6,该泵通过捋动构成补充液的流路的柔性管,对其进行送液。但是,通过驱动补液移送泵P6,使转子回转,辊在长度方向捋动挠性管,可将收容于补充液收容袋B2的补充液输送到补充液细分腔K1中而贮存。
第2补液管线L2b由柔性管构成,该柔性管使贮存于补充液细分腔K1中的补充液通过前补液管线L2c或后补液管线L2d而流到血液回路1中,该第2补液管线L2b的一端连接于补充液细分腔K1的下部,其另一端连接于前补液管线L2c和后补液管线L2d。另外,在第2补液管L2b上,设置有第1补液泵P3,该第1补液泵P3由蠕动型泵形成,该蠕动型泵对构成补充液的流路的柔性管进行捋动而进行送液。在该第1补液泵P3中,通过驱动,转子旋转,辊在长度方向捋动挠性管,由此,将贮存于补充液细分腔K1中的补充液通过前补液管线L2c,送到动脉侧血液回路1a,或通过后补液管线L2d,送到静脉侧血液回路1b,进行补液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补液管线L2b上安装有用于加热补充液的加热器H2。上述加热器H2由加热器形成,该加热器可对从补充液细分处理腔K1而导入血液回路1中的补充液进行加热,可安装加热袋7。该加热袋7例如通过重叠两片挠性的片材并熔接而形成流路,并且在该流路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有可与第2补液管线L2b连接的连接部。
另外,在第2补液管线L2b中的加热器H2与动脉侧血液回路1a或静脉侧血液回路1b之间,安装可捕获补充液中的气泡的空气捕获腔8。但是,由于用加热器H2而加热的补充液中的空气捕获腔8而捕获,所以可防止其流入血液回路1。另外,在空气捕获腔8的上部连接有安装了压力传感器Pb的连接管线L4,可检测经由空气捕获腔8内的空气层而流通于第2补液管线L2b的补充液的液压。另外,在连接管线L4上连接有空气过滤器F4。
前补液管线L2c由用于将补充液导入动脉侧血液回路1a中,进行前补液的流路形成,其一端与第2补液管线L2b连接,并且其另一端连接于动脉侧血液回路1a中的血液泵P1和透析器2之间。另外,当第1补液泵P3驱动,以通过第2补液管线L2b从补充液细分腔K1而输送补充液时,该补充液通过预补液管线L2c而引入到动脉侧血液回路1a中。
后补液管线L2d由用于将补充液导入静脉侧血液回路1b中,进行后补液的流路形成,其一端与第2补液管线L2b连接,并且其另一端连接于静脉侧血液回路1b中的空气捕获腔3之间。另外,如果第1补液泵P3驱动,从补充液细分腔K1,通过第2补液管线L2b而输送补充液,则该补充液通过后补液管线L2d,导入静脉侧血液回路1b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补液管L2c上,设置由蠕动型泵形成的第2补液泵P8,该泵通过捋动构成补充液的流路的柔性管,对其进行输送,在后补液管线L2d上,连接有止回阀V1,该止回阀V1允许补充液相对血液回路1的流动,同时限制其朝向相反侧的流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补液泵包括设置在补液管线(第2补液管线L2b)中的第1补液泵P3和设置在前补液管线L2c和后补液管线L2d中的至少一个(在本本实施方式中为前补液管线L2c)中的第2补液泵P8。
由此,按照与第1补液泵P3基本相同的流动的方式驱动第2补液泵P8,借此,可将补充液细分腔K1的补充液导入动脉侧血液回路1a中,形成前补液,并且,通过驱动第1补液泵P3,同时停止第2补液泵P8,可将补充液细分腔K1的补充液导入静脉侧血液回路1b中,形成后补液。另外,按照形成低于第1补液泵P3的送液量的方式驱动第2补液泵P8,由此,可以与该第2补液泵P8的流量相对应的比例,将补充液导入动脉侧血液回路1a和静脉侧血液回路1b中,形成前后补液。在此,控制部5通过以改变第1补液泵P3和第2补液泵P8的送液量的比率的方式控制第1补液泵P3和第2补液泵P8,可改变前补液量和后补液量的比率。
另外,由于在后补液管线L2d上连接有止回阀V1,故即使在第1补液泵P3和第2补液泵P8之间的流路中产生负压的情况下,仍可防止血液回路1内的血液吸入到后补液管线L2d中。另外,在第2补液泵P8的送液量比第1补液泵P3的送液量大的情况下,在第1补液泵P3和第2补液泵P8之间的流路产生负压。另外,也可以在前补液管线L2c上连接止回阀V1,同时在后补液管线L2d上配置第2补液泵P8,或者在前补液管线L2c和后补液管线L2d的相应管线上配置第2补液泵P8。
此外,还包括压力传感器Pb,该压力传感器Pb检测由第1补液泵P3、第2补液泵P8和止回阀V1围绕的补充液体通道中的液体压力,该第1补液泵P3、第2补液泵P8和止回阀V1设置在第2补液管线L2b(补液管线)、前补液管线L2c和后补液管线L2d中,并且控制部6根据由压力传感器Pb而检测的液体压力而补偿第1补液泵P3或第2补液泵P8的驱动速度。
第1排液排出管线L3a由使从透析器2中排出的排液流通到排液细分腔K3的柔性管构成,其一端连接于透析器2的透析液导出端口2d,其另一端连接于排液细分腔K3的下部。排液细分腔K3用于贮存从透析器2排出的排液,由与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大体相等容量的容器构成。
此外,在第1排液排出管线L3a上设置有排液排出泵P4,排液排出泵P4由捋动柔性管,以输送液体的蠕动型泵构成,柔性管形成排出液体的流路。然后,在排液排出泵P4中,通过驱动,转子旋转,辊在长度方向捋动挠性管,由此,将透析器2的排液输送到排液细分腔K3,进行贮存。
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由柔性管构成,该柔性管用于将贮存在排液细分腔K3中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其一端连接到排液细分腔K3的下部,其另一端延伸到安装在装置外部的处理装置和排液容器等。另外,在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中,设置排液移送泵P7,它是蠕动型泵,用于通过捋动构成排出液体流路的柔性管,输送液体。排液移送泵P7(排出部)由泵构成,该泵在任意时间把贮存在排出液细分腔K3中的排出液送到装置外部,并排出,通过驱动,转子旋转,辊在长度方向捋动柔性管,这样,可将排出液细分腔K3的排出液送到装置外部并排出。
另一方面,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如图3、4所示那样,保持于保持部N中,同时,安装于后述的安装部D。另外,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的各上部通过空气过滤器F1~F3而朝大气开放,当贮存的液体流出时,空气导入到各细分腔内,当液体流入时,空气从各细分腔中排出。
在这里,本实施方式的血液净化装置如图2所示的那样,包括:按照规定高度而支承透析液收容袋B1和补充液收容袋B2的支承部Q;可显示与治疗相关的信息等的监视器M;接纳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排液排出泵P4、透析液移送泵P5、补液移送泵P6、排液移送泵P7和第2补液泵P8的接纳部G;安装部D。
支承部Q由安装在装置主体上的杆状部件构成,具有:可将透析液收容袋B1和补充液收容袋B2支承在规定位置上的卡扣部Q1,以及在变更高度时可操作的锁定部R。即,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Q可在长度方向上伸缩,可任意地调整支承透析液收容袋B1及补充液收容袋B2的高度。
形成于支承部Q的锁定部R可将支承部Q的上部和下部锁定或解除锁定,在锁定解除的状态下,通过使上部相对于下部滑动,可调整卡扣部Q1的高度。而且,在调整卡扣部Q1的高度后,通过操作锁定部R,上部相对于支承部Q的下部锁定,可使透析液收容袋B1及补充液收容袋B2支承在卡扣部上。
安装部D可安装保持细分腔(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的状态的保持部N,如图5所示那样,由安装于背面侧的重量计4(负荷传感器)而计测透析液小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的重量。由此,可实时地检测监视贮存于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中的透析液、补充液、及排液的重量平衡。
另外,在安装部D上配置液面传感器S1和液面传感器S2,该液面传感器S1检测透析液细分腔K2的液面达到规定量(即,贮存的透析液达到规定量)的情况,该液面传感器S2检测补充液细分腔K1的液面达到规定量(即,贮存的补充液达到规定量)的切开。由此,可检测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为充满状态(透析液和补充液在规定容量以上)的情况。
判断部5根据重量计4(剩余量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了基准的剩余量,控制部6控制排出部。控制部6根据重量计4的计测值,对包括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辅助液泵P3、排液排出泵P4、透析液移送泵P5、补液移送泵P6、排液移送泵P7和第2补液泵P8的各种促动器进行控制,由安装于装置主体上的微型计算机等构成。本实施形式的控制部6进行初始化步骤和监视步骤,在该初始化步骤中,使贮存于透析液细分腔K2的透析液和贮存于补充液细分腔K1的补充液为规定量以上(充满状态),而且,由排液移送泵P7(排出部)而排出排液,从而使贮存于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为规定量以下(初始化状态),在该监视步骤中,通过重量计4而计测贮存于透析液细分腔K2的透析液、贮存于补充液细分腔K1的补充液、及贮存于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的重量。作为排液细分腔K3的初始化状态,最好是完全空之前的状态,但不限于此,可设定任意的规定量。
具体来说,在监视步骤,驱动透析液导入泵P2,将贮存于透析液细分腔K2中的透析液导入透析器2中,驱动第1补液泵P3(根据需要,第2补液泵P8),将贮存于补充液细分腔K1中的补充液导入血液回路1中,并且驱动排液排出泵P4,将来自透析器2的排液贮存于排液细分腔K3中。此时,透析液移送泵P5、补液体移送泵P6和排液移送泵P7停止。
还有,在监视步骤中,由重量计4实时地检测监视贮存于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的透析液、补充液、及排液的重量平衡。于是,对应于重量计4的计测值,控制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第2补液泵P8)和排液排出泵P4的驱动,由此,可使透析液、补充液和排液的重量平衡处于所需的状态,可进行正常的治疗。
在上述监视步骤中,当检测到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根据需要,第2补液泵P8)和排液排出泵P4的流量的累计值(累积)达到规定量,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成为初始化状态(规定值以下),排液细分腔K3成为充满状态(规定值以上)时,转到初始化步骤。
在初始化步骤中,使透析液移送泵P5、补液体移送泵P6和排液移送泵P7驱动,同时保持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根据需要,第2补液泵P8)和排液排出泵P4的驱动。由此,通过透析液移送泵P5的驱动,从透析液收容袋B1向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透析液并贮存,通过补液移送泵P6的驱动,从补充液收容袋B2,向补充液细分腔K1补充补充液并贮存,并且通过排液移送泵P7的驱动,将贮存于排液细分腔K3中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
还有,也可在暂时停止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辅助液泵P3和排液排出泵P4的驱动后,驱动透析液移送泵P5、辅助液泵P6和排液移送泵P7,进行初始化处理。由此,可容易地掌握初始化处理中的排液量。
另外,通过由液面传感器S1、S2而检测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的液面,可检测到贮存于这些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中的透析液和补充液达到规定量。此时,由于没有设置检测排液细分腔K3的液面的液面传感器,所以不能直接检测出该排液细分腔K3成为初始化状态(规定量以下)。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初始化步骤时,如果通过液面传感器S1、S2而检测透析液和补充液达到规定量,检测到透析液和补充液达到规定量(充满的状态)的状态,则以通过重量计4而计测的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的透析液、补充液及排液的总重量(重量计4的计测值)在规定值以下(初始化状态)为条件,结束排液移送泵P7(排出部)的排液的排出,转到监视步骤。
由此,即使不设置检测排液细分腔K3的液面的液面传感器,也能在排液细分腔K3处于初始化状态(规定值以下)的时刻,结束排液的排出,所以,可避免排液排出量不足,或从初始化状态进一步驱动排液移送泵P7,液面下降到第1排液排出管线L3a和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混入空气的情况。
此外,除了上述条件,控制部6可以在初始化步骤时,在排液移送泵P7(排出部)的流量的累计值(转子的转数)达到在前一次进行的计测步骤中排液排出泵P7的流量的累计值(转子的转数)的条件下,转到监视步骤。在该场合,可更正确地排出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
接着,根据图6的流程图和图7的时序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进行的初始化步骤的控制进行说明。
当开始初始化步骤时(图7中的时间点T1),在保持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根据需要,第2补液泵P8)和排液排出泵P4的驱动的同时,驱动透析液传送泵P5、辅助液体传送泵P6和排液传送泵P7(S1)。由此,从透析液收容袋B1向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透析液并贮存,从补充液收容袋B2向补充液细分腔K1补充补充液并贮存(填充动作),并且,通过排液移送泵P7的驱动,将贮存在排液细分腔K3中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排液动作)。
在该初始化步骤中,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根据需要,第2补液泵P8)和排液排出泵P4驱动,由此,与上述填充动作和排出动作一起,进行透析液相对透析器2的导入、补充液相对血液回路1的导入、和来自透析器2的排液的排出,血液净化治疗继续地进行。
然后,在步骤S2,判断是否通过液面传感器S1、S2而检测到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的液面(透析液和补充液是否达到规定量,处于充满的状态),如果判断检测到液面,则进行步骤S3,停止透析液移送泵P5和补充液移送泵P6,结束填充动作(图7的T2的时刻)。然后,在步骤S4,判断通过重量计4而计测的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的透析液、补充液及排液的总重量(重量计4的计测值)是否小于规定值(初始化状态),当判断为达到小于规定值时,进行步骤S5,停止排液移送泵P7,结束排液动作(图7的T3时刻),在步骤S6,转到监视步骤。
接着,根据图8的流程图和图7的时序图,针对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对监视步骤的控制进行说明。
当开始监测步骤(图7中的时间点T3)时,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如果需要的话,第2补液泵P8)和排液排出泵P4连续地驱动,并且透析液传送泵P5、补液移送泵P6和排液传送泵P7保持停止。
在该状态,维持停止对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的填充动作和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动作的状态,并且进行透析液对透析器2的导入、补充液对血液回路1的导入和从透析器2的排液的排出,血液净化治疗继续进行。接着,在步骤S1,判断透析液导入泵P2、第1补液泵P3(根据需要,为第2补液泵P8)和排液排出泵P4的驱动量(转子的转速的累积值)是否达到规定值(即,使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为充满油箱的状态的规定量),如果判定达到规定值,则进行到步骤S2,转到初始化步骤。
根据本实施方式,实行将排液细分腔K3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直到规定的剩余量的初始化步骤,当判断部5判断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量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时,结束初始化步骤,所以可抑制空气伴随初始化步骤混入到排液细分腔中。
另外,还进行由重量计4(剩余量检测部)监视排液细分腔K3贮存的排液量的监视步骤,当判断部5判断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量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时,从初始化步骤转移到监视步骤,所以,可以从初始化步骤顺利地转移到监视步骤。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由于交替反复进行初始化步骤和监视步骤,因此可顺利地反复进行初始化步骤和监视步骤。
此外,判断部5在初始化步骤中,在供给液量(补液量、透析液量)相对供给液细分腔(补充液细分腔K1、透析液细分腔K2)的填充停止的状态,根据重量计4的计测结果,判断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量是否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所以,在初始化步骤时,可正确地把握排液细分腔K3成为初始化状态的情况。
进而,剩余量检测部还具有检测供给液细分腔贮存的供给液的液面的液面传感器(S1、S2),判断部5在初始化步骤中,根据液面传感器(S1、S2)的检测结果,判定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是否达到基准的填充量,控制部在初始化步骤中,当判断部5判断供给液细分腔(补充液细分腔K1、透析液细分腔K2)的供给液达到基准的填充量时,由于停止对供液细分腔(补充液细分腔K1、透析液细分腔K2)的供液量的填充处理,初始化步骤时,可正确地把握透析液细分腔K2和补充液细分腔K1的充满状态,并且,可正确地把握排液细分腔K3成为初始化状态。
另外,当贮存于供给液细分腔(K1、K2)的供给液填充到基准的填充量时,可控制供给液送液泵(P5或P6),使其成为与透析液导入泵P2或第1辅助液泵P3相同程度的供给量。在此场合,判断部在初始化步骤中,当供给液细分腔(K1、K2)的供给液维持一定量时,根据重量计4的计测结果,判断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量是否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所以,对于供给液细分腔(K1、K2),通过使供给液的流入量和流出量为同等程度,可以使供给液细分腔(K1、K2)的液位(液量)保持一定。由此,即使是计测供给液细分腔(K1、K2)和排液细分腔K3的总重量的重量计,除供给液细分腔(K1、K2)的重量变动因素外,也可以把握排液细分腔K3的剩余量。
还有,排出部是通过移送排液细分腔K3所贮存的排液而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液移送泵P7,所以,可以顺利地进行初始化步骤中的从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的排出,并且,通过控制排液移送泵P7的流量,可以任意地调整排液排出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在第1排液排出线L3a上还配置从透析器2向排液细分腔K3输送透析液的排液排出泵P4,排出部是通过移送排液细分腔K3所贮存的排液而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液移送泵P7,控制部6在于初始化步骤中,排液移送泵P7的流量累计值,当在前一次进行的监视过程中达到排液排出泵P4的流量的累计值时,转到监视步骤,与重量条件一起,可更高精度地把握排液细分腔K3成为初始化状态。
此外,因为排液移送泵P7是一种通过捋动构成排液流动路径的柔性管而输送液的蠕动型泵,所以排液移送泵P7可以关闭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而不需要单独的夹持部等。另外,排出部配置在从排液细分腔K3的下部而延伸设置的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所以,与从排液细分腔K3的上部延伸设置另外的流路、在该流路中配置排液移送泵P7的场合相比,可减轻计测部的计测误差。即,虽然也可考虑在排液细分腔K3的上部延而伸设置气体流路,由排液移送泵P7而送入空气,从而将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但在该场合,该排液移送泵P7的重量对重量计4的计测值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产生误差,所以,如本实施形式那样,如在从排液细分腔K3的下部而延伸设置的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上配置排液移送泵P7,则可减轻重量计4的计测误差。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那样,从排液细分腔K3的下部而延伸设置连接管线L3c,在该连结线L3c上连接第1排液排出管线L3a和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在该场合,透析器2的排液在第1排液排出管线L3a和连接管线L3c中流通而贮存在排液细分腔K3中,并且贮存在排液细分腔K3中的排液在连接管线L3c和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中流通而排出到装置外部。
另外,如图10所示的那样,配设在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在任意时刻将贮存在排液细分腔K3中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部也可以是由控制部6而控制开闭的电磁阀V3。在该场合,在初始化步骤时,通过使电磁阀V3为打开状态而将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可以使贮存在排液细分腔K3中的排液为规定量以下(初始化状态)。另外,也可以代替电磁阀V3,而采用可开闭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的流路的其它夹紧部。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由单一的重量计4而计测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的透析液、补充液及排液的总重量,检测这些重量的平衡,进行监视,但是,也可为可计测透析液细分腔K2、补充液细分腔K1、及排液细分腔K3的透析液、补充液及排液的各自的重量计。
在此,也可以代替重量计4,而作为计测排液细分腔K3的贮存量的其他形式的计测部,也可以具有检测排液细分腔K3的液面的液面传感器。此外,在初始化步骤中,可以通过透析液传送泵P5和补充液体传送泵P6的流量的累计值(转子的转数的累计值)来检测透析液和补充液体的量是否达到规定量(检测充满的状态)。在该场合,可以不需要液面传感器S1、S2。另外,透析液收袋B1和补充液收容袋B2由柔性的容器构成,但是,也可代替它们,而形成由硬质的容器、液槽等构成的透析液收容部和补充液收容部。
除此以外,也可以在排液细分腔K3或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上配设液面传感器(光学式、静电容量式、超声波式等),由该液面传感器检测到排液细分腔K3内为一定量以下的剩余量,结束由控制部进行的排出步骤。基于图11的流程图,而对该场合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开始排液步骤,在进行排液控制S1后,判定液面传感器是否检测到空气或者是否检测到成为一定量以下的剩余量(S2)。然后,进行排液控制S1,直到液面传感器检测到空气或者检测到达到一定量以下的剩余量为止,并且在液面传感器检测到空气或者检测到达到一定量以下的剩余量的情况下,排液步骤结束。
除此以外,也可以在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上配设容量式泵(包括蠕动型泵)或流量计(涡式流量计、超声波式流量计等),算出从排液细分腔K3,经由第2排液排出管线L3b,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液量,根据与从第1排液排出管线L3a,而向排液细分腔K3的排液流入量的差,检测排液细分腔K3内的排液的剩余量,判断该剩余量变为规定量以下,结束由控制部进行的排出步骤。
基于图12的流程图对该情况下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开始排液步骤,在进行排液控制S1后,通过容量式泵或流量计而算出排液细分腔K3内的剩余量(S2),判断该算出的剩余量是否在规定量以下(S3)。进行排液控制S1,直到排液细分腔K3内的剩余量达到规定量,当判断该剩余量在规定量以下时,排液步骤结束。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只要是下述血液净化装置,也可以是附加了其他功能的装置等,即,通过控制排出部而进行将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步骤,在判断部判断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达到基准的剩余量时结束排出步骤。
标号的说明:
标号1表示血液回路;
标号1a表示动脉侧血液回路;
标号1b表示静脉侧血液回路;
标号2表示透析器(血液净化器)
标号3表示气体捕获腔;
标号4表示重量计(剩余量检测部)(计测部);
标号5表示判断部;
标号6表示控制部;
标号7表示加热袋;
标号8表示气体捕获腔;
标号K1表示补充液细分腔(供给液细分腔);
标号K2表示透析液细分腔(供给液细分腔);
标号K3表示排液细分腔;
标号B1表示透析液收容袋(透析液收容部)(供给液收容部);
标号B2表示补充液收容袋(补充液收容部)(供给液收容部);
标号L1a表示第1透析液导入管线(供给液导入管线);
标号L1b表示第2透析液导入管线;
标号L2a表示第1补液管线;
标号L2b表示第2补液管线;
标号L2c表示前补液管线;
标号L2c表示后补液管线;
标号L3a表示第1排液排出管线;
标号L3b表示第2排液排出管线;
标号P1表示血液泵;
标号P2表示透析液导入泵;
标号P3表示第1补液泵;
标号P4表示排液排出泵;
标号P5表示透析液移送泵;
标号P6表示补液移送泵;
标号P7表示排液移送泵(排出部);
标号P8表示第2补液泵;
标号H1表示第1加热器;
标号H2表示第2加热器;
标号S1、S2表示液面传感器;
标号Pa、Pb表示压力传感器;
标号D表示安装部;
标号Q表示支承部。

Claims (10)

1.一种血液净化装置,该血液净化装置包括:
排液细分腔,该排液细分腔对从净化患者的血液的血液净化器中排出的排液进行贮存;
第1排液排出管线,该第1排液排出管线使上述排液在上述排液细分腔中流通;
第2排液排出管线,该第2排液排出管线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
排出部,该排出部配设在上述第2排液排出管线上,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
剩余量检测部,该剩余量检测部检测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剩余量;
判断部,该判断部根据上述剩余量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基准的剩余量;
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上述排出部;
上述控制部通过控制上述排出部,进行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步骤,在上述判断部判断为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达到了上述基准的剩余量时,结束上述排出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控制部还进行通过上述剩余量检测部而监视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量的监视步骤,在上述判断部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时,从上述排出步骤转到上述监视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交替反复地进行上述排出步骤和上述监视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该血液净化装置包括:
供给液收容部,该供给液收容部将供给到上述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或供给到经由上述血液净化器而使患者的血液循环的血液回路的补充液作为供给液而收容;
供给液细分腔,该供给液细分腔贮存上述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
供给液导入管线,该供给液导入管线使上述供给液收容部收容的供给液在上述供给液细分腔中流通;
上述剩余量检测部包括重量计,该重量计计测上述供给液细分腔和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总重量;
上述排出步骤为下述的初始化步骤,在该初始化步骤中,排出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直至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另一方面,填充上述供给液细分腔所贮存的供给液,直至达到基准的填充量,由此,对上述排液细分腔和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排液量和供给液量进行初始化处理;
上述判定部在上述初始化步骤中,在停止向上述供给液细分腔填充上述供给液量的状态下,根据上述重量计的计测结果,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剩余量检测部还包括液面传感器,该液面传感器检测上述供给液细分腔所贮存的供给液的液面,
上述判断部在上述初始化步骤中,根据上述液面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是否达到上述基准的填充量,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初始化步骤中,在上述判断部判断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达到上述基准的填充量时,停止对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上述供给液量的填充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该血液净化装置还包括:
供给液收容部,该供给液收容部将供给到上述血液净化器的透析液、或供给到经由上述血液净化器而使患者的血液循环的血液回路的补充液作为供给液而收容;
供给液细分腔,该供给液细分腔贮存上述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
供给液导入管线,该供给液导入管线使上述供给液收容部所收容的供给液在上述供给液细分腔中流通;
上述剩余量检测部具有重量计,该重量计计测上述供给液细分腔和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总重量;
上述排出步骤为下述的初始化步骤,在该初始化步骤中,排出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直至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另一方面,填充上述供给液细分腔所贮存的供给液,直至达到基准的填充量,对上述排液细分腔和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排液量和供给液量进行初始化处理;
上述判定部在上述初始化步骤中,在上述供给液细分腔的供给液维持一定量时,根据上述重量计的计测结果,判断上述排液细分腔的排液量是否达到上述基准的剩余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排出部是通过移送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而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液移送泵。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还包括排液排出泵,该排液排出泵设置于上述第1排液排出管线上,从上述血液净化器将透析液送到上述排液细分腔,
上述排出部为排液移送泵,该排液移送泵通过移送上述排液细分腔所贮存的排液,排出到装置外部,
在上述排出步骤中,在上述排液移送泵的流量的累计值达到上次实施的上述监视步骤的上述排液排出泵的流量的累计值时,上述控制部转到上述监视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7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排液移送泵是通过捋动构成排液流路的柔性管而送液的蠕动型泵。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上述排出部配置在从上述排液细分腔的下部而延伸设置的上述第2排液排出管线。
CN201980072688.5A 2018-11-08 2019-11-07 血液净化装置 Pending CN1129694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0894 2018-11-08
JP2018210894A JP7189736B2 (ja) 2018-11-08 2018-11-08 血液浄化装置
PCT/JP2019/043767 WO2020096018A1 (ja) 2018-11-08 2019-11-07 血液浄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9483A true CN112969483A (zh) 2021-06-15

Family

ID=70612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2688.5A Pending CN112969483A (zh) 2018-11-08 2019-11-07 血液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1245B2 (zh)
EP (1) EP3842083B1 (zh)
JP (1) JP7189736B2 (zh)
CN (1) CN112969483A (zh)
WO (1) WO2020096018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3446A (ja) * 1995-12-27 1997-07-08 Nikkiso Co Ltd 自動流体移送装置
JPH09239024A (ja) * 1996-03-01 1997-09-16 Asahi Medical Co Ltd 血液浄化装置
CN1688351A (zh) * 2002-08-08 2005-10-26 旭化成医疗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2200275A (ja) * 2011-03-23 2012-10-22 Asahi Kasei Medical Co Ltd 血液浄化システム
CN102886081A (zh) * 2007-03-30 2013-01-23 株式会社Jms 血液净化控制装置
CN105705175A (zh) * 2013-11-11 2016-06-22 日机装株式会社 血液净化装置及其预充方法
CN107530483A (zh) * 2015-04-22 2018-01-02 日机装株式会社 血液透析系统的流量计校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736B2 (ja) * 1979-09-05 1985-03-19 テルモ株式会社 体液濾過装置
JP3822639B2 (ja) * 1995-11-01 2006-09-20 エシコン,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流体保持管理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JP4337981B2 (ja) 2004-09-30 2009-09-30 旭化成クラレ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血液浄化装置
WO2016104720A1 (ja) 2014-12-25 2016-06-30 アサヒカセイメディカルヨーロッパ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血液処理システム
JP6636770B2 (ja) * 2015-10-30 2020-01-29 日機装株式会社 血液浄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3446A (ja) * 1995-12-27 1997-07-08 Nikkiso Co Ltd 自動流体移送装置
JPH09239024A (ja) * 1996-03-01 1997-09-16 Asahi Medical Co Ltd 血液浄化装置
CN1688351A (zh) * 2002-08-08 2005-10-26 旭化成医疗有限公司 血液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86081A (zh) * 2007-03-30 2013-01-23 株式会社Jms 血液净化控制装置
JP2012200275A (ja) * 2011-03-23 2012-10-22 Asahi Kasei Medical Co Ltd 血液浄化システム
CN105705175A (zh) * 2013-11-11 2016-06-22 日机装株式会社 血液净化装置及其预充方法
CN107530483A (zh) * 2015-04-22 2018-01-02 日机装株式会社 血液透析系统的流量计校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96018A1 (ja) 2020-05-14
EP3842083A4 (en) 2022-05-25
US20210220544A1 (en) 2021-07-22
US11951245B2 (en) 2024-04-09
EP3842083B1 (en) 2024-06-05
JP7189736B2 (ja) 2022-12-14
JP2020074988A (ja) 2020-05-21
EP3842083A1 (en) 2021-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5327B2 (en) Sensing and storage system for fluid balance
US11020517B2 (en) Treatment solution delivery in an extracorporeal blood treatment apparatus
US918645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ming an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
US11911544B2 (en) Blood purification apparatus
JP6022846B2 (ja) 血液浄化装置及び血液浄化システム
CN101378797B (zh) 血液净化装置以及血液净化回路
CN112969483A (zh) 血液净化装置
CN108348672B (zh) 血液净化装置
US20210213189A1 (en) Blood purification apparatus
JP7224219B2 (ja) 血液浄化装置
JP7293761B2 (ja) 透析装置及び回路セットの判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