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2468A - 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2468A
CN112952468A CN202110108736.0A CN202110108736A CN112952468A CN 112952468 A CN112952468 A CN 112952468A CN 202110108736 A CN202110108736 A CN 202110108736A CN 112952468 A CN112952468 A CN 1129524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metal
wiring
hemisphere
connec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087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2468B (zh
Inventor
鲍士海
鲍士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Jind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sheng Tengda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sheng Tengda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sheng Tengda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0873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524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52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2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2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24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0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requiring successive relative motions to complete the coupling, e.g. bayonet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一金属半球、第一复位弹簧及第一绝缘推拉杆;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绝缘壳体、第二金属半球及第二复位弹簧;第一绝缘壳体设置有第一接线腔、第一半球腔、第一插入腔及第一插头部,第一半球腔的背侧设置有第一避位槽,第一绝缘壳体的侧壁对应第一避位槽设置有第一推拉槽;第二绝缘壳体设置有第二接线腔、第二半球腔、第二插入腔及第二插头部,第二半球腔的背侧设置有第二避位槽。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的相互配合,在实现灵活插拔的同时,提高连接器的抗拉拽性能,并且保证连接精度与稳定性,防止松脱松动。

Description

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缆并线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最传统的线缆并线(接线)方式是通过扭接然后包胶的方式,也就是将需要并线的两根线缆的端部去皮后,将线芯相互缠扭成一团,然后再通过绝缘电胶布缠绕包覆,实现并线。传统的这种方式,拆装十分麻烦,安全性难以保障,而且具有诸多不方便。于是,各种线缆并线连接器应运而生。目前,现有的线缆并线连接器主要是插拔式的线缆并线连接器,由相互配合的公插头和母插座,公插头与其中一根线缆的端部(线芯)相连接,母插头与另外一根线缆的端部(线芯)相连接,然后通过公插头与母插头之间的插拔配合实现两根线缆的导通或者断开,实现并线。这种插拔式的线缆并线连接器,是利用公插头的金属插脚与母插座的金属插槽之间的夹紧摩擦力来实现接触导通与紧固,其连接强度极其有限,在连接并线之后,不能受到任何拉扯力的影响,否则就会将插脚从插槽中拔出,断开连接;因此,在某些场合,特别是线缆在并线后需要拖来拽去的场合,或者线缆需要频繁收卷缠绕的场合,便不能适用,因为插脚与插槽之间极其容易松动脱离。为了加强并线连接器的公插头与母插座之间抗拉强度,现有的并线连接器有一些会设置卡扣结构。也就是在公插头与母插座之间设置类似于梯形(⊿)的卡凸与相互配合的梯形(⊿)的卡槽,由卡凸卡槽的卡紧配合来实现防止松脱的功能,增加抗拉强度。但是,并线连接器现有的这种卡扣结构,具有两个非常大的缺陷。第一是,这种卡扣结构容易卡入,却难以拔出,也即是说,公插头与母插座之间一旦相互插接,卡扣到位之后,便再也难以拔开,如果强行拔开,便会损坏公插头与母插座之间的卡扣结构,导致卡扣结构失效;因此,这种卡扣结构的并线连接器只适合一次性使用,不适合重复使用;不利于公插头与母插座之间的灵活插拔。第二,这种卡扣结构,无法保证精确定位,为了使得公插头与母插座相互插接的时候,卡凸能够顺利地卡入卡槽中,那么在设计时,卡凸与卡槽之间需要预留间隙空间(也就是卡槽宽一些,卡凸小一些),于是便导致了卡凸与卡槽的配合不够紧密,具有间隙,留有松动空间,虽然能够防止松脱,却无法防止松动;而公插头与母插座之间的松动会严重影响连接器的性能,影响线缆并线质量;例如,在并线使用时,如果公插头与母插座之间的接触部频繁松动、摩擦,导致接触电阻频繁变化,容易发热、起火花。因此,目前的线缆并线连接器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作出改进完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在实现灵活插拔的同时,提高连接器的抗拉拽性能,并且保证连接精度与稳定性,防止松脱松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一金属半球、第一复位弹簧及第一绝缘推拉杆;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绝缘壳体、第二金属半球及第二复位弹簧;
所述第一绝缘壳体设置有第一接线腔、第一半球腔、第一插入腔及第一插头部,其中,所述第一半球腔的背侧设置有第一避位槽,所述第一绝缘壳体的侧壁对应第一避位槽设置有第一推拉槽;
所述第二绝缘壳体设置有第二接线腔、第二半球腔、第二插入腔及第二插头部,其中,所述第二半球腔的背侧设置有第二避位槽;
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半球设置在第一半球腔,且,第一金属半球的背侧设置有第一金属压线杆,第一金属压线杆穿过第一避位槽,伸入到第一接线腔,所述第一绝缘推拉杆在第一接线腔内与第一金属压线杆相连接,并穿过第一推拉槽,伸出到第一绝缘壳体之外;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第一接线腔,一端与第一绝缘壳体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金属压线杆相连接或与第一绝缘推拉杆相连接,在第一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将第一金属压线杆拉向第一避位槽的一端,以及将第一绝缘推拉杆拉向第一推拉槽的一端,并,使得第一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一半球腔;
所述第一半球腔设置在第一插入腔与第一插头部之间的过渡部,且,第一半球腔与第一插入腔之间设置有水平过渡面,第一半球腔与第一插头部之间亦设置有水平过渡面;
所述第一插头部与第二插入腔相适配,且,第一插头部的前端面为与第二金属半球的横截面相对应的弧面结构;
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半球设置在第二半球腔,且,第二金属半球的背侧设置有第二金属压线杆,第二金属压线杆穿过第二避位槽,伸入到第二接线腔;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第二接线腔,一端与第二绝缘壳体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金属压线杆相连接,在第二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将第二金属压线杆拉向第二避位槽的一端,并,使得第二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二半球腔;
所述第二半球腔设置在第二插入腔与第二插头部之间的过渡部,且,第二半球腔与第二插入腔之间设置有水平过渡面,第二半球腔与第二插头部之间亦设置有水平过渡面;
所述第二插头部与第一插入腔相适配,且,第二插头部的前端面为与第一金属半球的横截面相对应的弧面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压线杆与第一金属半球相接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一压线缺口,所述第一避位槽的一端对应第一压线缺口,设置有第一压线凸块;所述第二金属压线杆与第二金属半球相接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二压线缺口,所述第二避位槽的一端对应第二压线缺口,设置有第二压线凸块。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半球对应第一压线缺口设置有第一插线孔;所述第二金属半球对应第二压线缺口设置有第二插线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壳体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穿线部,所述第一穿线部设置有第一穿线孔,第一穿线孔与第一接线腔相连通,并与第一避位槽相对应;所述第二绝缘壳体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穿线部,所述第二穿线部设置有第二穿线孔,第二穿线孔与第二接线腔相连通,并与第二避位槽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第一穿线部对应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锁线螺母,所述第一穿线部的前部为开缝的抱闸结构,后部为圆柱结构,且圆柱结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锁线螺母的前部内侧为与第一穿线部的抱闸结构相适配的锥形结构,后部内侧为与第一穿线部的圆柱结构相适配的圆筒结构,且圆筒结构设置有内螺纹。
进一步,所述第二穿线部对应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锁线螺母,所述第二穿线部的前部为开缝的抱闸结构,后部为圆柱结构,且圆柱结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锁线螺母的前部内侧为与第二穿线部的抱闸结构相适配的锥形结构,后部内侧为与第二穿线部的圆柱结构相适配的圆筒结构,且圆筒结构设置有内螺纹。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的相互配合,在实现灵活插拔的同时,提高连接器的抗拉拽性能,并且保证连接精度与稳定性,防止松脱松动。首先,由两个金属半球结合两个半球腔体来进行紧密接触与转动限位,能够保证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相互插接之后,无法拔开,防止脱离;并且,在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的始终持续作用下,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始终相互抵紧接触;紧密稳定配合,防止松动。其次,设计有第一绝缘推拉杆与第一推拉槽,由第一绝缘推拉杆与第一推拉槽相配合,当需要解开并线连接器,松脱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时,只需要(克服第一、第二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推动第一绝缘推拉杆至第一推拉槽的另一端,使得第一金属半球与第二金属半球形成的完整金属球在第一半球腔与第二半球腔形成的完整球腔内转动,进而使得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横截面)回到与水平过渡面平齐的位置,去除由于完整金属球在完整球腔内转动一定角度而形成限位,此时,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之间,可以轻松地拔开脱离。如此,便大大提高了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之间的灵活插拔,可以随时随地实现重复利用。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插合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插合中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插合中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插合后但金属半球还没旋转到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插合后且金属半球旋转到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插合后第一绝缘推拉杆与第一推拉槽16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穿线部与第一锁线螺母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连接装置a;第二连接连接装置b;第一绝缘壳体1;第一接线腔11、第一半球腔12;第一插入腔13;第一插头部14;第一避位槽15;第一推拉槽16;第一压线凸块17;第一穿线部18;第一抱闸结构19;第一金属半球2;第一金属压线杆21;第一压线缺口22;第一复位弹簧3;第一绝缘推拉杆4;第二绝缘壳体5;第二接线腔51;第二半球腔52;第二插入腔53;第二插头部54;第一避位槽55;第二压线凸块56;第二穿线部57;第二抱闸结构58;第二金属半球6;第二金属压线杆61;第二压线缺口62;第二复位弹簧7;第一锁线螺母8;第一锥形结构81;第二锁线螺母9;第二锥形结构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至9,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装置a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b;所述第一连接装置a包括第一绝缘壳体1、第一金属半球2、第一复位弹簧3及第一绝缘推拉杆4;所述第二连接装置b包括第二绝缘壳体5、第二金属半球6及第二复位弹簧7;
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设置有第一接线腔11、第一半球腔12、第一插入腔13及第一插头部14,其中,所述第一半球腔12的背侧设置有第一避位槽15,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的侧壁对应第一避位槽15设置有第一推拉槽16;
所述第二绝缘壳体5设置有第二接线腔51、第二半球腔52、第二插入腔53及第二插头部54,其中,所述第二半球腔52的背侧设置有第二避位槽55;
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半球2设置在第一半球腔12,且,第一金属半球2的背侧设置有第一金属压线杆21,第一金属压线杆21穿过第一避位槽15,伸入到第一接线腔11,所述第一绝缘推拉杆4在第一接线腔11内与第一金属压线杆21相连接,并穿过第一推拉槽16,伸出到第一绝缘壳体1之外;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设置在第一接线腔11,一端与第一绝缘壳体1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金属压线杆21相连接(或与第一绝缘推拉杆相连接),在第一复位弹簧3的拉力作用下,将第一金属压线杆21拉向第一避位槽15的一端,以及将第一绝缘推拉杆4拉向第一推拉槽16的一端,并,使得第一金属半球2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一半球腔12;
所述第一半球腔12设置在第一插入腔13与第一插头部14之间的过渡部,且,第一半球腔12与第一插入腔13之间设置有水平过渡面,第一半球腔12与第一插头部14之间亦设置有水平过渡面;
所述第一插头部14与第二插入腔53相适配,且,第一插头部14的前端面为与第二金属半球6的横截面相对应的弧面结构;
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半球6设置在第二半球腔52,且,第二金属半球6的背侧设置有第二金属压线杆61,第二金属压线杆61穿过第二避位槽55,伸入到第二接线腔51;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7设置在第二接线腔51,一端与第二绝缘壳体5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金属压线杆61相连接,在第二复位弹簧7的拉力作用下,将第二金属压线杆61拉向第二避位槽55的一端,并,使得第二金属半球6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二半球腔52;
所述第二半球腔52设置在第二插入腔53与第二插头部54之间的过渡部,且,第二半球腔52与第二插入腔53之间设置有水平过渡面,第二半球腔52与第二插头部54之间亦设置有水平过渡面;
所述第二插头54部与第一插入腔13相适配,且,第二插头部54的前端面为与第一金属半球2的横截面相对应的弧面结构。
在此,需要说明一下本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的工作原理,也即是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相互插接后的状态。
当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相互配合到位时,第一插头部插入到第二插入腔中,第二插头部插入到第一插入腔中,此时,第一半球腔与第二半球腔相互对应,形成完整球腔,第一金属半球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形成完整金属球,在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得第一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一金属半球腔,使得第二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二金属半球腔,也即是说,完整金属球在完整球腔内转动一定角度,使得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与水平过渡面形成一定的交叉角度,从而将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卡紧固定,并且,在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的始终持续作用下,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始终相互抵紧接触。上述所述的水平过渡为:第一半球腔与第一插入腔之间的水平过渡面,第一半球腔与第一插头部之间的水平过渡面;第二半球腔与第二插入腔之间的水平过渡面,第二半球腔与第二插头部之间的水平过渡面;这些水平过渡面是相互对应的,匹配后处于同一水平面。
另外,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相互配合时(即将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相互插合),第一插头部插入到第二插入腔的过程中,第二插头部插入到第一插入腔的过程中,其动作原理大致如下。
第一插头部插入到第二插入腔的过程中,第一插头部的前端面的弧面结构,抵顶住第二金属半球的横截面,克服第二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并逐步将第二金属半球翘起于第二半球腔的部分下压,回到第二半球腔内,使得第二金属半球的横截面与第二半球腔、第二插入腔之间设的水平过渡面及第二半球腔、第二插头部之间的水平过渡面相互平齐,此时,第二金属压线杆被拉向第二避位槽的另一端。再往前,直至插入到位(第一金属半球、第二金属半球的横截面始终在水平过渡面的限位中,横截面处于水平状态),第一半球腔与第二半球腔逐步对应,直到形成完整球腔,第一金属半球与第二金属半球逐步对应,直到形成完整金属球,此时,第一金属半球腔的横截面与第二金属半球的横截面完全对应相吻合、低紧接触;由于第一半球腔与第二半球腔相对应形成了完整球腔,第一金属半球、第二金属半球失去了水平过渡面的限位;在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得第一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一金属半球腔,使得第二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二金属半球腔,也即是说,完整金属球在完整球腔内转动一定角度,使得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与水平过渡面形成一定的交叉角度,从而将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卡紧固定(无法拔开,防止脱离),并且,在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的始终持续作用下,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始终相互抵紧接触(紧密稳定配合,防止松动)。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将第二金属压线杆拉向第二避位槽的一端。
同理,第二插头部插入到第一插入腔的过程中,第二插头部的前端面的弧面结构,抵顶住第一金属半球的横截面,克服第一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并逐步将第一金属半球翘起于第一半球腔的部分下压,回到第一半球腔内,使得第一金属半球的横截面与第一半球腔、第一插入腔之间的水平过渡面及第一半球腔、第一插头部之间的水平过渡面相互平齐,此时,第一金属压线杆被拉向第一避位槽的另一端。再往前,直至插入到位(第一金属半球、第二金属半球的横截面始终在水平过渡面的限位中,横截面处于水平状态),第一半球腔与第二半球腔逐步对应,直到形成完整球腔,第一金属半球与第二金属半球逐步对应,直到形成完整金属球,此时,第一金属半球腔的横截面与第二金属半球的横截面完全对应相吻合、低紧接触;由于第一半球腔与第二半球腔相对应形成了完整球腔,第一金属半球、第二金属半球失去了水平过渡面的限位;在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得第一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一金属半球腔,使得第二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二金属半球腔,也即是说,完整金属球在完整球腔内转动一定角度,使得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与水平过渡面形成一定的交叉角度(无法拔开,防止脱离),从而将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卡紧固定,并且,在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的始终持续作用下,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始终相互抵紧接触(紧密稳定配合,防止松动)。此时,在第一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将第一金属压线杆拉向第一避位槽的一端,并且,将第一绝缘推拉杆拉向第一推拉槽的一端。
当需要解开并线连接器,松脱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时,只需要(克服第一、第二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推动第一绝缘推拉杆至第一推拉槽的另一端,使得第一金属半球与第二金属半球形成的完整金属球在第一半球腔与第二半球腔形成的完整球腔内转动,进而使得第一金属半球腔与第二金属半球相互对应的接触面(横截面)回到与水平过渡面平齐的位置,去除由于完整金属球在完整球腔内转动一定角度而形成限位,此时,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之间,可以轻松地拔开脱离。
具体地,所述第一金属压线杆21与第一金属半球2相接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一压线缺口22,所述第一避位槽15的一端对应第一压线缺口22,设置有第一压线凸块17;所述第二金属压线杆61与第二金属半球6相接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二压线缺口62,所述第二避位槽65的一端对应第二压线缺口62,设置有第二压线凸块56。更具体地,所述第一金属半球2对应第一压线缺口22设置有第一插线孔;所述第二金属半球6对应第二压线缺口62设置有第二插线孔。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金属压线杆的拐角位置设计压线缺口,配合上避位槽的压线凸块,可以利用复位弹簧的拉力通过压线缺口与压线凸块的相互将线芯压紧,保证线芯的连接稳定。而且,在金属半球的对应位置设置插线孔,线缆端部的线芯端部插入到插线孔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也保证压线缺口与压线凸块配合压线的稳固性,可以将线芯端部压成弯钩状。
具体地,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穿线部18,所述第一穿线部18设置有第一穿线孔,第一穿线孔与第一接线腔11相连通,并与第一避位槽15相对应;所述第二绝缘壳体5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穿线部57,所述第二穿线部57设置有第二穿线孔,第二穿线孔与第二接线腔51相连通,并与第二避位槽55相对应。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穿线部18对应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锁线螺母8,所述第一穿线部18的前部为开缝的抱闸结构(第一抱闸结构19),后部为圆柱结构,且圆柱结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锁线螺母8的前部内侧为与第一穿线部18的抱闸结构相适配的锥形结构(第一锥形结构81),后部内侧为与第一穿线部18的圆柱结构相适配的圆筒结构,且圆筒结构设置有内螺纹。
更具体地,所述第二穿线部57对应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锁线螺母9,所述第二穿线部57的前部为开缝的抱闸结构(第二抱闸结构58),后部为圆柱结构,且圆柱结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锁线螺母9的前部内侧为与第二穿线部27的抱闸结构相适配的锥形结构(第二锥形结构91),后部内侧为与第二穿线部的圆柱结构相适配的圆筒结构,且圆筒结构设置有内螺纹。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穿线部与锁线螺母的配合十分重要,可以从整体上将线缆锁紧,此时,线缆受到拉拽时,由于穿线部与锁线螺母相配合将线缆锁紧,那么将是线缆整体上受力,而不单单是线芯的连接部受力,提升了抗拉拽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优化结构,如金属半球的边缘做圆角处理,避免到位后出现卡球现象,导致金属半球无法转动。
最后,叙述本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的一种较为合理的使用流程。一、先将需要并线的第一线缆、第二线缆的端部处理,露出一小段芯线;二、在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相互对插之前,将第一线缆、第二线缆分别穿过第一锁线螺母、第二锁线螺母,然后由第一穿线部、第二穿线部伸入第一绝缘壳体的第一接线腔、第二绝缘壳体的第二接线腔。三、将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相互对插,并在即将对插到位之前(此时,压线杆被推拉到避位槽的另一端),再次将第一线缆、第二线缆向前伸入,并使得第一线缆的线芯穿过第一避位槽,进入第一金属半球的第一插线孔;使得第二线缆的线芯穿过第二避位槽,进入第二金属半球的第二插线孔。四、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相互对插到位(此时,压线杆复位,被推拉到避位槽的一端),利用复位弹簧的拉力通过压线缺口与压线凸块的相互将线芯压紧。五、通过锁线螺母与穿线部的配合,锁线螺母的圆筒结构的内螺纹与穿线部的圆柱结构的外螺纹相互配合,逐步拧进拧紧,使得锁线螺母的锥形结构逐步挤压穿线部的抱闸结构,从而由穿线部的抱闸结构将线缆整体抱紧锁紧。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一金属半球、第一复位弹簧及第一绝缘推拉杆;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绝缘壳体、第二金属半球及第二复位弹簧;
所述第一绝缘壳体设置有第一接线腔、第一半球腔、第一插入腔及第一插头部,其中,所述第一半球腔的背侧设置有第一避位槽,所述第一绝缘壳体的侧壁对应第一避位槽设置有第一推拉槽;
所述第二绝缘壳体设置有第二接线腔、第二半球腔、第二插入腔及第二插头部,其中,所述第二半球腔的背侧设置有第二避位槽;
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半球设置在第一半球腔,且,第一金属半球的背侧设置有第一金属压线杆,第一金属压线杆穿过第一避位槽,伸入到第一接线腔,所述第一绝缘推拉杆在第一接线腔内与第一金属压线杆相连接,并穿过第一推拉槽,伸出到第一绝缘壳体之外;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第一接线腔,一端与第一绝缘壳体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金属压线杆相连接或与第一绝缘推拉杆相连接,在第一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将第一金属压线杆拉向第一避位槽的一端,以及将第一绝缘推拉杆拉向第一推拉槽的一端,并,使得第一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一半球腔;
所述第一半球腔设置在第一插入腔与第一插头部之间的过渡部,且,第一半球腔与第一插入腔之间设置有水平过渡面,第一半球腔与第一插头部之间亦设置有水平过渡面;
所述第一插头部与第二插入腔相适配,且,第一插头部的前端面为与第二金属半球的横截面相对应的弧面结构;
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半球设置在第二半球腔,且,第二金属半球的背侧设置有第二金属压线杆,第二金属压线杆穿过第二避位槽,伸入到第二接线腔;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第二接线腔,一端与第二绝缘壳体的内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金属压线杆相连接,在第二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将第二金属压线杆拉向第二避位槽的一端,并,使得第二金属半球的一部分翘起于第二半球腔;
所述第二半球腔设置在第二插入腔与第二插头部之间的过渡部,且,第二半球腔与第二插入腔之间设置有水平过渡面,第二半球腔与第二插头部之间亦设置有水平过渡面;
所述第二插头部与第一插入腔相适配,且,第二插头部的前端面为与第一金属半球的横截面相对应的弧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压线杆与第一金属半球相接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一压线缺口,所述第一避位槽的一端对应第一压线缺口,设置有第一压线凸块;所述第二金属压线杆与第二金属半球相接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二压线缺口,所述第二避位槽的一端对应第二压线缺口,设置有第二压线凸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半球对应第一压线缺口设置有第一插线孔;所述第二金属半球对应第二压线缺口设置有第二插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壳体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穿线部,所述第一穿线部设置有第一穿线孔,第一穿线孔与第一接线腔相连通,并与第一避位槽相对应;所述第二绝缘壳体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穿线部,所述第二穿线部设置有第二穿线孔,第二穿线孔与第二接线腔相连通,并与第二避位槽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线部对应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锁线螺母,所述第一穿线部的前部为开缝的抱闸结构,后部为圆柱结构,且圆柱结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锁线螺母的前部内侧为与第一穿线部的抱闸结构相适配的锥形结构,后部内侧为与第一穿线部的圆柱结构相适配的圆筒结构,且圆筒结构设置有内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线部对应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锁线螺母,所述第二穿线部的前部为开缝的抱闸结构,后部为圆柱结构,且圆柱结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锁线螺母的前部内侧为与第二穿线部的抱闸结构相适配的锥形结构,后部内侧为与第二穿线部的圆柱结构相适配的圆筒结构,且圆筒结构设置有内螺纹。
CN202110108736.0A 2021-01-27 2021-01-27 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Active CN1129524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8736.0A CN112952468B (zh) 2021-01-27 2021-01-27 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8736.0A CN112952468B (zh) 2021-01-27 2021-01-27 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2468A true CN112952468A (zh) 2021-06-11
CN112952468B CN112952468B (zh) 2022-12-13

Family

ID=76237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08736.0A Active CN112952468B (zh) 2021-01-27 2021-01-27 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5246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4316A (zh) * 2021-06-28 2021-09-21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便携式防错型电动打保险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37790A2 (de) * 1991-10-17 1993-04-21 STOCKO Metallwarenfabriken Henkels und Sohn GmbH & Co Steckverbinder für Flachbandkabel
JP2931587B1 (ja) * 1998-07-13 1999-08-09 黒沢建設株式会社 吊り構造物用ケーブル
JP2014155584A (ja) * 2013-02-15 2014-08-28 Fukunori Kajiya 実物に近似した鉄道模型の通電自連型連結器
CN107069283A (zh) * 2017-06-14 2017-08-18 四川普诺顿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电连接器
US20180083388A1 (en) * 2016-09-16 2018-03-2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maintain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CN109217037A (zh) * 2018-09-04 2019-01-15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有轨电车重联电缆连接装置及有轨电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37790A2 (de) * 1991-10-17 1993-04-21 STOCKO Metallwarenfabriken Henkels und Sohn GmbH & Co Steckverbinder für Flachbandkabel
JP2931587B1 (ja) * 1998-07-13 1999-08-09 黒沢建設株式会社 吊り構造物用ケーブル
JP2014155584A (ja) * 2013-02-15 2014-08-28 Fukunori Kajiya 実物に近似した鉄道模型の通電自連型連結器
US20180083388A1 (en) * 2016-09-16 2018-03-2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maintain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CN107069283A (zh) * 2017-06-14 2017-08-18 四川普诺顿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电连接器
CN109217037A (zh) * 2018-09-04 2019-01-15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有轨电车重联电缆连接装置及有轨电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4316A (zh) * 2021-06-28 2021-09-21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便携式防错型电动打保险装置
CN113414316B (zh) * 2021-06-28 2022-06-14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便携式防错型电动打保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2468B (zh)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90966B1 (en) Connector
US8323058B2 (en) Digital, small signal and RF microwave coaxial subminiature push-on differential pair system
US7335058B1 (en) Snap-fit connector assembly
US442725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2952468B (zh) 一种防松动线缆并线连接器
CN116780272A (zh) 光伏电连接器组件
CN105742882A (zh) 一种简易自动锁紧圆形塑料防水连接器
JP3225926U (ja) 迅速位置決め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JP2021082569A (ja) 迅速位置決め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12825400A (zh) 具有快速定位结构的连接器
CN101872927A (zh) 一种直掰式的电连接器及其插头
CN109687239A (zh) 一种防止电缆脱落的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1397954Y (zh) 快速插合同轴连接器
CN21060776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9823030U (zh) 一种线缆对接插头组件
CN210779205U (zh) 一种车载影音控制集成防水连接器
CN211320437U (zh) 一种电插头以及使用该电插头的电连接器组件
CN209691978U (zh) 一种高铁控制系统快速插拔连接器
CN217036191U (zh) 转接头和电器设备
CN209948261U (zh) 一种公母通用型射频连接器
CN211062995U (zh) 一种单芯推拉式解锁连接器
CN214100082U (zh) 一种连接器卡接结构
CN214503861U (zh) 测试接头、电缆连接组件与电气设备
CN220492349U (zh) 可锁定的连接器
CN213636458U (zh) 一种快速锁紧的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7

Address after: 516000 Floor 12 of No. 1 Building and Floor 12 of No. 2 Building, High rise Building of Xinghe Zhongk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ial Park, No. 333, Zhongkai Sixth Road, Chenjiang Street, Zhongkai Hi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izhou Jindo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area a, 3rd floor, building 5, Shangyuan Industrial Park, Liantang Industrial City, Shangcun community, Gongming office,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ZHISHENG TENGDA ELECTRICAL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