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2380A - 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2380A
CN112952380A CN202110174345.9A CN202110174345A CN112952380A CN 112952380 A CN112952380 A CN 112952380A CN 202110174345 A CN202110174345 A CN 202110174345A CN 112952380 A CN112952380 A CN 112952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or
edge
antenna
hole
assembl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43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培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Xiangjia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oqing Xiangjia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qing Xiangjia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oqing Xiangjia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7434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523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52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23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007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oor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包括第一振子、第二振子和连接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的电缆,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平铺设置,所述第一振子设置有第一边,所述第二振子设置有第二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设置于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的相邻侧,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距离为0.5至1毫米。本发明的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能够扩大频段的覆盖范围,保证天线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的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背景技术
由于建筑物的遮蔽,无线信号难以覆盖到建筑物内,如会场、电梯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多使用室内吸顶天线,也即,将天线安装在天花板上,从而,使得室内具有信号。
由于空间有限,室内天线的外形、安装结构均需要做适应调整。
然而,这就影响了天线的性能,导致天线可覆盖的频段变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能够扩大频段的覆盖范围,保证天线的性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振子组件,包括第一振子、第二振子和连接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的电缆,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平铺设置,所述第一振子设置有第一边,所述第二振子设置有第二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设置于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的相邻侧,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距离为0.5至1毫米。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所述第一边设置有两个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边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缺口之间。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所述第一振子设置有第一凹位,所述第一凹位内设置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二振子设置有第一凸位,所述第一凸位远离所述第二振子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所述第一振子设置有扇形部,所述扇形部位于所述第一振子远离所述第二振子一侧。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所述第二振子设置有两个第一悬臂,两个所述第一悬臂的末端朝向所述第一振子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悬臂之间设置所述第二边,一个所述第一悬臂与一个所述第一缺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所述第一振子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容置所述电缆穿过,所述电缆设置有第一线部、连接所述第一线部的弯折部,所述第一线部贯穿所述第一穿孔,所述弯折部沿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的表面延伸,所述弯折部将所述第一振子与所述第二振子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所述第一穿孔为腰孔形,所述第一穿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的连线方向设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所述第一振子设置有容置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凹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天线,包括顶壳和底盖,所述顶壳和所述底盖之间设置所述振子组件,所述顶壳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振子或第二振子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3至5毫米。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通过设置第一振子和第二振子,使第一振子设置第一边,使第二振子设置第二边,使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设置于所述第一振子和所述第二振子的相邻侧,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距离为0.5至1毫米,从而,严格控制第一振子和第二振子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而,改善电压驻波比,扩大频段的覆盖范围,保证乃至提高天线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一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二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间距为0.5毫米的实施例的测试报告;
图6为本发明的间距为0.8毫米的实施例的测试报告;
图7为本发明的间距为1.0毫米的实施例的测试报告。
附图标记:100-第一振子、110-第二振子、120-电缆、130-第一边、140-第二边、150-第一缺口、160-第一凹位、170-第一凸位、180-扇形部、190-第一悬臂、200-第一穿孔、210-第一线部、220-弯折部、230-顶壳、240-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和图2,提供一种天线,具有连接天花板的顶壳230、与顶壳230 配合密封的底盖240、设置于顶壳230与底盖240之间的振子组件。
其中,顶盖和底盖240为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足够的优势,方便安装,还不影响信号传输。
其中,振子组件包括第一振子100、第二振子110和连接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的电缆120,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均为金属板,第一振子100 和第二振子110平铺在顶壳230和底盖240之间。
平铺是指,在振子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不具有重合部分,在安装布置上,第一振子100与第二振子110在高度方向上不重合,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在高度位置上大致等高。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替代了以往立体型吸顶天线,克服了原有天线厚重的缺陷,使天线变得更轻、更薄,从而,在组装、安装、运输上,本实施例更加优势。
在组装上,顶壳230或底盖240会设置有定位柱、骨位,骨位是注塑形成的筋位,相应的,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设置定位孔,从而,利用定位柱和定位孔的配合,准确的安装振子组件,利用骨位、溶胶,牢靠的将振子组件固定,避免使用螺钉,既可以简化组装,还避免对信号传输产生干扰。
在组装上,顶壳230的内表面与第一振子100或第二振子110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3至5毫米,优选为4毫米,从而,既满足性能要求,又最大限度的降低天线的高度,使得天线更加轻、更加薄。
性能设计上,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平铺设置,第一振子100设置有第一边130,第二振子110设置有第二边140,第一边130和第二边140设置于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的相邻侧,第一边130和第二边140平行设置,第一边130与第二边140的距离为0.5至1毫米。
经测试,当第一边130与第二边140的间距大于1毫米的时候, 1710-4200MHz频段的电压驻波比大于1.5整体较差,并不符合要求。
经测试,当振子间距小于1MM的时候,全频段电压驻波比小于1.5。
同时,图5给予了一份振子间距为0.5毫米的检测报告,明显的,全频段电压驻波比小于1.5,也即,曲线全位于测试报告的第一行内,符合要求.
但是,在第二点和第三点之间,也即,960MHz到1.7GHz之间,存在一点,其全频段电压驻波比趋近于1.5,有超过1.5的趋势。
也即,振子间距为0.5毫米的实施例仍然能够满足需要,但是,一个个别区间的全频段电压驻波比趋近于1.5,不是最理想方案。
同时,图6给予了一份振子间距为0.8毫米的检测报告,明显的,全频段电压驻波比小于1.5,也即,曲线全位于测试报告的第一行内,符合要求。
但是,第二点和第三点之间,也即,960MHz到1.7GHz之间,也存在一点,其全频段电压驻波比趋近于1.5,但是,与间距为0.5毫米的实施例相比,其全频段电压驻波比更低一些。
也即,振子间距为0.8毫米的实施例能够满足需要,而且,个别区间的点,尤其是,全频段电压驻波比趋近于1.5的点比振子间距为0.5毫米的实施例更优。
同时,图7给予了一份振子间距为1.0毫米的检测报告,明显的,全频段电压驻波比小于1.5,也即,曲线全位于测试报告的第一行内,符合要求。
但是,第二点和第三点之间,也即,960MHz到1.7GHz之间,也存在一点,其全频段电压驻波比趋近于1.5,但是,与间距为0.5毫米的实施例相比,其全频段电压驻波比更低一些。
也即,振子间距为1.0毫米的实施例能够满足需要,而且,个别区间的点,尤其是,全频段电压驻波比趋近于1.5的点比振子间距为0.5毫米的实施例更优。
需要注意的是,在振子间距为1.0毫米的实施例中,在第5点,也即,3.5GHz 附近,全频段电压驻波比趋近于1.5。
趋势上,与振子间距为0.8毫米的实施例相比,在3.5GHz附近,振子间距为1.0毫米的实施例的个别点更加突兀,全频段电压驻波比更加的靠近全频段电压驻波比为1.5的基准线。
趋势上,与振子间距为0.5毫米的实施例相比,在3.5GHz附近,振子间距为1.0毫米的实施例整体上升,更加的靠近全频段电压驻波比为1.5的基准线。
也即,在振子间距超过1.0毫米并继续变大的情况下,在3.5GHz以及更高的频率,全频段电压驻波比有整体超过1.5的风险。
因而,在频段方面,与以往的800到2500MHz频段的宽度相比,本实施例将频段拓宽至698到4.2GHz,使得天线的覆盖更广、性能更稳定、抗干扰性更强。
综上,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使第一振子100设置第一边130,使第二振子110设置第二边140,使第一边130和第二边140设置于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的相邻侧,第一边130和第二边 140平行设置,第一边130与第二边140的距离为0.5至1毫米,从而,严格控制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而,改善电压驻波比,扩大频段的覆盖范围,保证乃至提高天线的性能。
在具体设置上,对于第一振子100,参照图3,可以使第一边130设置有两个第一缺口150,第二边140位于两个第一缺口150之间。
因而,缩短第一边130的有效长度,严格控制第一边130与第二边140的配合长度,减少第一边130与第二边140的长度差异。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振子100设置有第一凹位160,第一凹位160内设置第一边130。
因而,在宏观上,构成第一凹位160的实体形成隔离,减少外部的干扰。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振子100设置有扇形部180,扇形部180 位于第一振子100远离第二振子110一侧。
从而,扩大第一振子100的吸收面积,同时,尽量避免增加天线的直径。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振子100设置有肩部,肩部设置有两个,肩部位于扇形部180的相邻侧,也即,位于垂直于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 的连线的方向上。
从而,改善天线在另一方向的性能,降低位置差异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振子100设置有第一穿孔200,第一穿孔200 容置电缆120穿过,电缆120设置有第一线部210、连接第一线部210的弯折部 220,第一线部210贯穿第一穿孔200,弯折部220沿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 110的表面延伸,弯折部220将第一振子100与第二振子110连接。
因而,电缆120可以将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牢靠的连接在一起,避免电缆120与振子分开。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穿孔200为腰孔形,第一穿孔200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的连线方向设置。
从而,方便电缆120弯折,避免压裂第一振子100。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振子100设置有容置弯折部220的第一凹部。
从而,降低电缆120突出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的高度,便于进行信号的传输,使得信号传输更稳定,而且,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天线的厚度。
在具体设置上,对于第二振子110,参照图4,第二振子110的基础外轮廓为圆形,直径为80毫米。
结构上,第二振子110设置有第一凸位170,第一凸位170远离第二振子110 的方向设置第二边140,也即,第一凸位170靠近第一振子100的方向设置第二边140。
从而,使第二边140孤立的与第一边130耦合,减少其他位的影响。
参照图4,在第二振子110背向第一振子100一侧,也即,在第二振子110 远离第二边14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三边,第三边与第二边140平行设置。
具体设置上,第二振子110设置有两个第一悬臂190,两个第一悬臂190的末端朝向第一振子100设置,两个第一悬臂190之间设置第二边140。
因而,在3300-4200MHz频段,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压驻波比,并且,突出的,改善4200MHz以上频段的电压驻波比,满足对于天线的性能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悬臂190平行,两个第一悬臂190的最远距离为46至50毫米,优选为48毫米,第三边的长度为40至45毫米,优选为42.5毫米,第二边140与第三边的距离为73至74毫米,优选为73.8毫米。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一个第一悬臂190与一个第一缺口150相对设置,也即,第一悬臂190和第一缺口150在第一振子100和第二振子110的连线上部分重合或全部重合,从而,第一悬臂190和第一缺口150配合,减少外部干扰。
优选的,第二振子110上设置有直径为3毫米左右的定位孔,方便安装和制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振子(100)、第二振子(110)和连接所述第一振子(100)和所述第二振子(110)的电缆(120),所述第一振子(100)和所述第二振子(110)平铺设置,所述第一振子(100)设置有第一边(130),所述第二振子(110)设置有第二边(140),所述第一边(130)和所述第二边(140)设置于所述第一振子(100)和所述第二振子(110)的相邻侧,所述第一边(130)和所述第二边(140)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边(130)与所述第二边(140)的距离为0.5至1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130)设置有两个第一缺口(150),所述第二边(140)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缺口(15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子(100)设置有第一凹位(160),所述第一凹位(160)内设置所述第一边(130),所述第二振子(110)设置有第一凸位(170),所述第一凸位(170)远离所述第二振子(110)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边(1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子(100)设置有扇形部(180),所述扇形部(180)位于所述第一振子(100)远离所述第二振子(110)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子(110)设置有两个第一悬臂(190),两个所述第一悬臂(190)的末端朝向所述第一振子(100)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悬臂(190)之间设置所述第二边(140),一个所述第一悬臂(190)与一个所述第一缺口(150)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子(100)设置有第一穿孔(200),所述第一穿孔(200)容置所述电缆(120)穿过,所述电缆(120)设置有第一线部(210)、连接所述第一线部(210)的弯折部(220),所述第一线部(210)贯穿所述第一穿孔(200),所述弯折部(220)沿所述第一振子(100)和所述第二振子(110)的表面延伸,所述弯折部(220)将所述第一振子(100)与所述第二振子(11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200)为腰孔形,所述第一穿孔(200)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振子(100)和所述第二振子(110)的连线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子(100)设置有容置所述弯折部(220)的第一凹部。
9.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振子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壳(230)和底盖(240),所述顶壳(230)和所述底盖(240)之间设置所述振子组件,所述顶壳(230)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振子(100)或第二振子(110)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3至5毫米。
CN202110174345.9A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Pending CN1129523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4345.9A CN112952380A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4345.9A CN112952380A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2380A true CN112952380A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44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74345.9A Pending CN112952380A (zh) 2021-02-07 2021-02-07 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52380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0626A (zh) * 2013-04-28 2013-09-04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宽频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WO2018213978A1 (zh) * 2017-05-22 2018-11-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及无人机的信号处理设备
CN210838081U (zh) * 2019-10-14 2020-06-23 佛山科新锘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单极子组件
CN112310591A (zh) * 2020-10-12 2021-02-02 肇庆市祥嘉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化全向5g吸顶天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0626A (zh) * 2013-04-28 2013-09-04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宽频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WO2018213978A1 (zh) * 2017-05-22 2018-11-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及无人机的信号处理设备
CN210838081U (zh) * 2019-10-14 2020-06-23 佛山科新锘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单极子组件
CN112310591A (zh) * 2020-10-12 2021-02-02 肇庆市祥嘉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化全向5g吸顶天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94278B2 (ja) 2つの活動的な放射体を有するアンテナ
US6606071B2 (en) Multifrequency antenna with a slot-type conductor and a strip-shaped conductor
US10897084B2 (en) Feed for dual band antenna
US20070075801A1 (en) Waveguide conversion devie, waveguide rotary joint, and antenna device
US7019705B2 (en) Wide band slot cavity antenna
CN112952380A (zh) 一种振子组件及天线
JP2012519990A (ja) アンテナ組立装置
CN109494450B (zh) 一种天线及无人飞行器
US8120535B2 (en) Multi-band antenna with improved connecting portion
US5184144A (en) Ogival cross-section combined microwave waveguide for reflector antenna feed and spar support therefor
CN216773504U (zh) 空间交错式一体收发分离微波探测天线
CN210430116U (zh) 一种天线振子和一种天线
CN110112581A (zh) 一种小型化单极化壁挂天线
CN113067143A (zh) 一种天线及遥控器
CN113067142A (zh) 一种天线及遥控装置
JP2018125767A (ja) アンテナ
CN111029719A (zh) 一种天线及飞行器
JP4976533B2 (ja) アンテナ
CN201142360Y (zh) 天线
CN217656069U (zh) 双频天线、遥控器及无人机系统
CN215816405U (zh) 应用于全金属环境的天线结构以及全金属设备
CN215221011U (zh) 一种遥控器双频天线
CN220672848U (zh) 耦合天线
CN215221000U (zh) 一种天线及遥控装置
WO2023191085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