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1086B -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1086B
CN112951086B CN202110135996.7A CN202110135996A CN112951086B CN 112951086 B CN112951086 B CN 112951086B CN 202110135996 A CN202110135996 A CN 202110135996A CN 112951086 B CN112951086 B CN 1129510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isplay panel
light
assembly
light supp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359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1086A (zh
Inventor
陈智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3599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510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51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1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1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1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2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visibility of characters on di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补光组件工作进行补光,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从而实现全面屏的显示功能;在第二工作状态,补光组件不工作,摄像组件的第一分部向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使得子补光组件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弯曲,第一分部与子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摄像组件利用第一分部进行摄像,第二显示区进行显示工作,子补光组件不会对摄像产生影响,提高摄像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屏幕对高屏占比的需求日益增加,现市场对全面屏的渗透率接近70%。现有全面屏设计中通常包括水滴屏、刘海屏、升降式摄像头、侧滑式摄像头、滑盖全面屏。
对于刘海屏和水滴屏,屏内预留盲孔区放置摄像头,摄像头区域无法正常显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
对于升降式摄像头、侧滑式摄像头、滑盖全面屏,虽然比较好的解决了前置摄像头与屏占比之间的矛盾,但整机防水功能较差,且升降的机构比较复杂信赖性容易出现问题。
为实现全面屏显示采用挖孔全面屏是发展趋势,比较好的解决了前置摄像头和屏占比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挖孔的存在,影响了屏幕的整体视觉体验,一方面,拍照时摄像头需要获得足够的外部光线,这就需要摄像头上方要有足够的穿透率;另一方面,不拍照时又需要摄像头挖孔的区域要有足够均匀的光来保证孔上方LCD的显示效果,以达到真全面屏的显示效果,但是在显示时,背光模组无法提供背光,导致正常显示区与摄像头区显示效果不同,进而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显示装置全面屏的设置。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真正全面屏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用以解决挖孔全面屏无法兼顾摄像和显示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镂空区,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镂空区与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
补光组件,所述补光组件具有弹性,所述补光组件包括多个分离的子补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补光组件与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
摄像组件,位于所述补光组件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摄像组件包括第一分部;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补光组件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镂空区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述补光组件工作进行补光,所述显示模组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补光组件不工作,所述摄像组件的所述第一分部向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使得所述子补光组件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弯曲,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子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所述摄像组件利用所述第一分部进行摄像,所述第二显示区进行显示工作。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应用于上述显示面板,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摄像组件的所述第一分部向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带动所述子补光组件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弯曲,使得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子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所述摄像组件利用所述第一分部进行摄像;
由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摄像组件的所述第一分部向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所述子补光组件在弹性的作用下使得所述补光组件恢复至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补光组件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镂空区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述补光组件工作进行补光。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补光组件工作进行补光,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从而实现全面屏的显示功能;在第二工作状态,补光组件不工作,摄像组件的第一分部向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使得子补光组件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弯曲,第一分部与子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摄像组件利用第一分部进行摄像,第二显示区进行显示工作,利用第一分部向显示面板一侧移动使得子补光组件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发生弯曲,从而摄像组件的第一分部子裸露于子补光组件,子补光组件不会对摄像产生影响,提高摄像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显示模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B-B’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5是图3中显示模组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B-B’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补光组件俯视图;
图7是图3中显示模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补光组件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C’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1是图9中C-C’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2是图9中C-C’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解决显示装置的摄像区在显示状态下无法显示的问题,发明人对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装置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剖面图,显示模组000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01和背光模组02、以及摄像头03;显示模组000还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二显示区AA2’、以及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AA2’的非显示区BB’,摄像头03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且摄像头03位于背光模组02远离显示面板01的一侧;背光模组02包括镂空区021,镂空区021在显示面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摄像头03在显示面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重叠。即将摄像头03直接放置在显示装置屏幕的下方,为了保证显示装置摄像质量,第一显示区AA1’要实现高透,同时背光模组02需要在第一显示区AA1’对应位置处设置镂空区021。由于镂空区021无法为第一显示区AA1’提供背光光源,进而导致第一显示区AA1’无法显示,即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显示效果不同,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显示装置全面屏的设置。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关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下文将详细描述。
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显示模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B-B’向的一种剖面图,图5是图3中显示模组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B-B’向的一种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补光组件俯视图。
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面板1、背光模组2、补光组件3和摄像组件4。
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
背光模组2位于显示面板1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一侧,背光模组2包括镂空区2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上,镂空区21与第一显示区AA1至少部分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显示面板1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对于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2的结构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理解,例如侧入式的背光模组2还可以包括导光板、增光片、反射片等光学膜片,显示面板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图4和图5中未对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2的相应膜层进行图案填充,仅为示意性说明。
图3仅以矩形显示面板为例对显示面板进行了示意,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体现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或异形结构等,而且第一显示区AA1的尺寸也仅为示意,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图3仅示出了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面板1上的一种位置,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还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的其他位置,而且第一显示区AA1的数量还可为两个或多个。此外,图3中还示出了显示区还包括第二显示区AA2,图3仅示出了第二显示区AA2全包围第一显示区AA1设置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A2还可半包围第一显示区AA1,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中,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如此,第一显示区AA1既可发挥画面显示功能,也可进行感光,在摄像过程中具备较高的透过率,外界光线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AA1传输至摄像组件4,以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的感光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背光模组2位于显示面板1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一侧,背光模组2用于提供显示面板1的背光源,本实施例对于背光模组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直下式或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一种,图4中以背光模组2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为例示意说明。背光模组2上设置镂空区21,即通孔结构,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E的方向上,镂空区21贯穿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镂空区21使第一显示区AA1实现显示效果的同时,还能够透光,外界环境光能够透过该镂空区21被摄像组件4采集,完成摄像,可选的摄像组件可以包括摄像头,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补光组件3具有弹性,补光组件3包括多个分离的子补光组件3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上,补光组件3与第一显示区AA1至少部分重叠;
本实施例对于补光组件3和背光模组2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图4中将补光组件3设置在背光模组2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当然也可以将补光组件3设置在背光模组2的镂空区21中,只要补光组件3与第一显示区AA1至少部分重叠,能够实现补光组件3为第一显示区AA1提供补光功能即可。
图6中示意性的示出了补光组件3具有4个子补光组件30的情况,彼此分离的子补光组件3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图6中的间隔形成了十字形间隔,当然子补光组件3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当然对于补光组件3的形状这里也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当第一显示区AA1为矩形时补光组件3也可以相应的为矩形,此时子补光组件30的数量还可以为2个,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补光组件3可以根据所需的显示画面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即补光组件3的出射光可以为不同颜色的光线,以实现显示模组100的全面屏显示效果,补光组件3的设置可以尽量提升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均一性,有利于提高全面屏的显示品质。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补光组件3具有弹性是指补光组件3在受到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的力时能够发生弯曲,同时在去除掉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的力时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
图4中仅示意性示出了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部分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在子补光组件30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当然不对子补光组件30之间是否具有间隔做限定,只要子补光组件30之间彼此分离即可。
摄像组件4位于补光组件3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一侧,摄像组件4包括第一分部41,第一分部4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摄像组件4用于摄像,位于补光组件3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一侧。摄像组件4包括第一分部41,第一分部4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重叠,摄像组件4利用第一分部41进行摄像。
显示模组100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参照图4,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补光组件3工作进行补光,显示模组100的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进行显示工作;
第一工作状态下,由于补光组件3能够进行补光,使得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背光亮度基本相同,不会因为背光模组2设置的镂空区21而影响背光的光线亮度,实现了全面屏的显示功能。
在第二工作状态,补光组件3不工作,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向靠近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使得子补光组件30向显示面板1出光面E一侧弯曲,第一分部41与子补光组件30在显示面板1的正投影不交叠,摄像组件4利用第一分部41进行摄像,第二显示区AA2进行显示工作。
由于补光组件3具有弹性,所以摄像组件4在向显示面板1一侧移动时会对补光组件3施加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补光组件3的多个子补光组件30彼此之间又是分离的,使得子补光组件3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的作用下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发生弯曲,从而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能够贯穿子补光组件3,裸露于子补光组件30进行摄像,子补光组件30不会遮挡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不会对摄像产生影响,提高摄像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利用补光组件3自身具有弹性的特点来实现弯曲和恢复到初始状态,具体而言,摄像组件4在向显示面板1一侧移动时会对补光组件3施加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由于补光组件3具有弹性,加之补光组件3的多个子补光组件30彼此之间又是分离的,使得子补光组件3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的作用下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发生弯曲,从而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能够贯穿子补光组件30,裸露于子补光组件30进行摄像,子补光组件30不会遮挡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不会对摄像产生影响,提高摄像效果;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向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时,即第一分部41缩回至摄像组件4中,也就是去除掉了作用在摄像组件4上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的力,在弹性的作用下,补光组件3恢复原始状态,即恢复到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补光组件3进行补光,改善了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8,图7是图3中显示模组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补光组件俯视图。图7中示出了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可以理解的是,图7中示意性的示出了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情况,对于补光组件3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可参照图8,图8中示意性的示出了具有4个子补光组件30的情况,彼此分离的子补光组件30之间不具有间隔,当然子补光组件3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子补光组件30之间彼此分离即可,在子补光组件3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的作用下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发生弯曲,从而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子41能够贯穿补光组件3。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此时能够完全对镂空区21进行补光,避免在第一工作状态下,镂空区21存在部分区域出现暗斑的情况,从而造成亮暗不均的现象,进而影响视觉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6和图8,子补光组件30的数量为3至8个。
图6和图8中仅示出了具有4个子补光组件30的情况,当然也可以为3个或5-8个,可以理解的是,子补光组件30的数量越少,子补光组件30在受到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时越不利于发生弯曲,而子补光组件30的数量越多,在受到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时越有利于发生弯曲,但是子补光组件30的数量过多时则不利于布设金属走线,本实施例中子补光组件30的数量为3至8个,既有利于子补光组件30发生弯曲又有利于布设金属走线。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多个子补光组件30的十字形间隔的中心位置设置在摄像组件1的第一分部正上方,图8中多个子补光组件30的交点也设置在摄像组件1的第一分部正上方,这种情况在空间利用上是最优的,而且在受到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时越有利于发生弯曲。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6和图8,补光组件3包括基材层31,基材层31的材料为柔性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子补光组件30在受到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时会发生弯曲,基材层31的材料为柔性材料则更利于发生弯曲,从而使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能够贯穿补光组件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6和图8,补光组件3还包括位于基材层31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补光灯32,补光灯32为Mini-LED或微LED。
微型发光二极管又名Micro LED,是晶粒尺寸约在1-100微米之间的LED,能够实现0.05毫米或更小尺寸像素颗粒的显示面板,Micro LED的耗电量很低,并具有较佳的材料稳定性而且无影像残留。
次毫米发光二极管又名Mini LED,意指晶粒尺寸约在100微米至1000微米之间的LED。Mini LED的良率高,具有异形切割特性,拥有更好的演色性,应用到显示面板中时能为显示面板提供更精细的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图像)分区。
可以理解的是,使用尺寸较小的Mini-LED或微LED作为补光灯32,既能够合理利用镂空区21的空间,又能够达到补光的效果。
图6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了补光灯32为圆形的补光灯32,图8中示意性的示出了补光灯32为矩形的补光灯32,对于补光灯3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6,补光灯32之间的间距相等。可以理解的是,补光灯32的布设决定了补光是否均匀,本实施例中补光灯32之间的间距限定,即补光灯32在补光组件3中是均匀布设的,这样能够使得镂空区21的光强更加均匀。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6和图8,补光灯32之间的间距在0.35mm-0.9mm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补光灯32之间的间距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补光灯32之间的间距过大,则不能更好的起到补光效果,而补光灯32之间的间距过小,子补光组件30在受到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时会发生弯曲,补光灯32之间会互相干涉,从而影响弯折,同时还可能使补光灯32之间互相挤压而损坏补光灯。无论是图6中的圆形补光灯还是图8中的矩形补光灯,补光灯32之间的间距在0.35mm-0.9mm之间时均能够达到补光效果较好的同时子补光组件30在弯曲时补光灯32之间不会相互干涉。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由于补光灯32的形状为矩形,所以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间距可以是不同的,矩形补光灯通常具有长度和宽度,沿着长度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补光灯32的中线之间的距离为a,沿着宽度延伸的方向上,相邻两个补光灯32的中线之间的距离为b,例如,以补光灯32的尺寸为5×9mil为例说明,在长度方向上相邻补光灯之间的间距a可以在0.45mm-0.7mm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相邻补光灯之间的间距b可以在0.35mm-0.9mm之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10,继续参照图6和图8,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C-C’向的一种剖面图,图10中的剖面图显示模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
显示模组10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FPC1,柔性电路板FPC1上设有驱动芯片IC,柔性电路板FPC1与显示面板1电连接并弯折至背光模组2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一侧,驱动芯片IC用于向显示面板1传输驱动信号,补光组件3的多个补光灯32与驱动芯片IC电连接。
图9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第一显示区AA1为矩形,当然,这里不对第一显示区AA1的形状做具体限定,此外对于驱动芯片IC的位置这里不做具体限定。驱动芯片IC用于向显示面板1传输驱动信号,以使像素进行显示画面。本实施例中驱动芯片IC与补光组件3电连接,通过驱动芯片IC控制补光组件3的补光灯32是否发光,具体工作如下:
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驱动芯片IC向补光组件3的补光灯32发送发光信号,补光组件3工作进行补光,显示模组100的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进行显示工作,实现了全面屏的显示功能;在第二工作状态,为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进行摄像的阶段,此时不需要补光组件3工作,所以驱动芯片IC不发送发光信号至补光组件3,本实施例通过显示模组中的驱动芯片IC对补光组件3进行调节控制,不需要另设控制单元,简化了模组制程工艺,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1是图9中C-C’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11中的剖面图显示模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显示模组还包括转接电路板FPC2,分别与补光组件3和柔性电路板FPC1上的驱动芯片IC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显示区AA1距离显示面板下边框距离较远的情况,那么补光组件3与柔性电路板FPC1的距离也通常较远,此时如将补光组件3与柔性电路板FPC1直接电连接,就需要将柔性电路板FPC1或者补光组件3做的比较长,需要改变原显示模组中的结构,增加了成本,所以本实施例中设置了转接电路板FPC2,不需要对显示模组中原有的柔性电路板FPC1或补光组件3进行长度调整,只需要将转接电路板FPC2与补光组件3和柔性电路板FPC1分别绑定即可,从而实现驱动芯片IC对补光组件3进行调节控制,利于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FPC1,柔性电路板FPC1上设有驱动芯片IC,柔性电路板FPC1与显示面板1电连接并弯折至背光模组2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一侧,驱动芯片IC用于向显示面板1传输驱动信号,基材层31的材质与柔性电路板FPC1的材质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补光组件3的基材层31采用柔性材质更利于发生弯曲,柔性电路板FPC1的材质通常包括聚酰亚胺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PI),是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其耐高温达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200~300℃,聚酰亚胺还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很高的耐辐照性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长期使用温度可达120℃,电绝缘性优良,甚至在高温高频下其电性能仍较好,抗蠕变性,耐疲劳性,耐摩擦性、尺寸稳定性都很好。聚酰亚胺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而且厚度可以做到较薄,聚酰亚胺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补光组件3的基材层31物理性能好,在受到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的力时容易发生弯曲,而且在没有受到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的力时容易恢复到第一状态,即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2是图9中C-C’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12中的剖面图显示模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上,补光组件3的厚度与柔性电路板FPC1的厚度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补光组件3固定在背光模组2远离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以补光组件3的厚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对于柔性电路板FPC1来说是显示模组中原有设计,第一工作状态下,即子补光组件30不发生弯曲时,补光组件3的厚度与柔性电路板FPC1的厚度相等,这样不会增加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利于显示模组的减薄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和图7,补光组件3固定在背光模组2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补光组件3固定在背光模组2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一侧的方式可以选用多种,例如可以通过双面胶的方式将补光组件3直接粘贴在背光模组2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一侧,当然双面胶的厚度越薄越好,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固定,这里不多具体限定。
补光组件3固定在背光模组2远离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一侧,补光组件3与背光模组2相对固定时的面积可以选择更大,这样更稳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和图5,第一分部41包括伸缩摄像头42,在第二工作状态下,伸缩摄像头42向靠近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在第一工作状态下,伸缩摄像头42向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
伸缩摄像头42可以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E的方向上移动,在第二工作状态下,伸缩摄像头42向靠近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带动子补光组件30向显示面板1出光面E一侧弯曲,伸缩摄像头42与子补光组件30在显示面板1的正投影不交叠,摄像组件4利用第一分部41进行摄像;第一工作状态下,伸缩摄像头42缩回到摄像组件4中,而子补光组件30在弹性的作用下使得补光组件3恢复至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补光组件3工作进行补光,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均可以进行显示,实现了全面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00的应用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结合图3、图4和图5,参照图13,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流程图,应用方法包括:
S1: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时,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向靠近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带动子补光组件30向显示面板1出光面E一侧弯曲,使得第一分部41与子补光组件30在显示面板1的正投影不交叠,摄像组件4利用第一分部41进行摄像;
S2: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时,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向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子补光组件30在弹性的作用下使得补光组件3恢复至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补光组件3工作进行补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下,由于补光组件3能够进行补光,使得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背光亮度基本相同,不会因为背光模组2设置的镂空区21而影响背光的光线亮度,实现了全面屏的显示功能,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时,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向靠近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即第一分部41从摄像组件4中伸出,由于补光组件3具有弹性,所以摄像组件4在向显示面板1一侧移动时会对补光组件3施加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补光组件3的多个子补光组件30彼此之间又是分离的,使得子补光组件3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力的作用下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发生弯曲,从而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能够贯穿子补光组件3,裸露于子补光组件30进行摄像,子补光组件30不会遮挡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不会对摄像产生影响,提高摄像效果;
在第二工作状态,参照图5的结构,补光组件3不工作,摄像组件4在显示面板1的正投影包括第一分部41,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向靠近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使得子补光组件30向显示面板1出光面E一侧弯曲,第一分部41与子补光组件30在显示面板1的正投影不交叠,摄像组件4利用第一分部41进行摄像,第二显示区AA2进行显示工作。由第二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时,摄像组件4的第一分部41向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移动,即第一分部41缩回至摄像组件4中,子补光组件30在弹性的作用下使得补光组件3恢复至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参照图4中的结构,补光组件3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21在显示面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补光组件3工作进行补光,改善了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参照图14,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图14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2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200,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1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镂空区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补光组件工作进行补光,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从而实现全面屏的显示功能;在第二工作状态,补光组件不工作,摄像组件的第一分部向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使得子补光组件向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弯曲,第一分部与子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摄像组件利用第一分部进行摄像,第二显示区进行显示工作,利用第一分部的向显示面板一侧移动使得子补光组件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发生弯曲,从而摄像组件的第一分部子裸露于子补光组件,子补光组件不会对摄像产生影响,提高摄像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镂空区,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镂空区与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
补光组件,所述补光组件具有弹性,所述补光组件包括多个分离的子补光组件,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补光组件与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
摄像组件,位于所述补光组件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摄像组件包括第一分部;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补光组件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镂空区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述补光组件工作进行补光,所述显示模组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均进行显示工作;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补光组件不工作,所述摄像组件的所述第一分部向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使得所述子补光组件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弯曲,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子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所述摄像组件利用所述第一分部进行摄像,所述第二显示区进行显示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补光组件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镂空区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补光组件的数量为3至8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组件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材料为柔性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材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的补光灯,所述补光灯为Mini-LED或微LED。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之间的间距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之间的间距在0.35mm-0.9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有驱动芯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并弯折至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传输驱动信号,所述补光组件的多个所述补光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接电路板,分别与所述补光组件和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有驱动芯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并弯折至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传输驱动信号,所述基材层的材质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材质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补光组件的厚度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厚度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组件固定在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部包括伸缩摄像头,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伸缩摄像头向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伸缩摄像头向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
14.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摄像组件的所述第一分部向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带动所述子补光组件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弯曲,使得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子补光组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所述摄像组件利用所述第一分部进行摄像;
由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摄像组件的所述第一分部向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移动,所述子补光组件在弹性的作用下使得所述补光组件恢复至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补光组件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镂空区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述补光组件工作进行补光。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10135996.7A 2021-02-01 2021-02-0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9510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35996.7A CN112951086B (zh) 2021-02-01 2021-02-0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35996.7A CN112951086B (zh) 2021-02-01 2021-02-0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1086A CN112951086A (zh) 2021-06-11
CN112951086B true CN112951086B (zh) 2022-04-19

Family

ID=76240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35996.7A Active CN112951086B (zh) 2021-02-01 2021-02-0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510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7123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202091B (zh) * 2022-07-22 2023-10-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5268140B (zh) * 2022-08-03 2023-09-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7742A (zh) * 2019-05-13 2019-08-3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WO2020119490A1 (zh) * 2018-12-13 2020-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308770A (zh) * 2020-02-26 2020-06-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383521A (zh) * 2020-04-17 2020-07-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1014933U (zh) * 2019-10-31 2020-07-1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显示模组
CN211266907U (zh) * 2020-01-06 2020-08-1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WO2020248615A1 (zh) * 2019-06-10 2020-12-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基板、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
WO2021003842A1 (zh) * 2019-07-05 2021-01-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模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19490A1 (zh) * 2018-12-13 2020-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0187742A (zh) * 2019-05-13 2019-08-3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WO2020248615A1 (zh) * 2019-06-10 2020-12-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基板、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
WO2021003842A1 (zh) * 2019-07-05 2021-01-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模组
CN211014933U (zh) * 2019-10-31 2020-07-1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显示模组
CN211266907U (zh) * 2020-01-06 2020-08-1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1308770A (zh) * 2020-02-26 2020-06-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383521A (zh) * 2020-04-17 2020-07-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1086A (zh) 2021-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51086B (zh)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US1153700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231735B (zh) 显示装置
EP0866264B1 (en) Ligh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00388091C (zh) 照明装置、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020956B (zh) 显示装置
CN11023289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0541279C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采用该液晶显示装置的便携式显示设备
US20150370113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multi-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06022126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1144919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1551533A (zh)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0529855C (zh) 液晶显示器
CN101122705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108121110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包括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06842405A (zh) 导光板、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8027116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2011008495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7340644A (zh) 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KR20080039637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US7524210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21056470A (ja) 表示装置
CN21671886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2327529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14170919A (zh) 双面显示面板及双面显示拼接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