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39206A - 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39206A
CN112939206A CN202110117202.4A CN202110117202A CN112939206A CN 112939206 A CN112939206 A CN 112939206A CN 202110117202 A CN202110117202 A CN 202110117202A CN 112939206 A CN112939206 A CN 112939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aeration
reactor
stripping
granular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172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文力
刘东方
张少雄
黄薇薇
孟凡盛
雷中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ka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ka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ka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ka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11720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392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39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9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2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using circulation pipes
    • C02F3/223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using circulation pipes using "air-lif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05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05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1Multistep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78Provisions for mixing or aeration of the mixed liqu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所述反应器包括依次连通的气提曝气池(1)、沉淀池(2)和气提推流池(3),所述气提曝气池(1)底部竖直设置有若干曝气管(6),所述曝气管(6)的管底内设置有第一曝气器(71),且管壁底部开设有开孔(10);所述沉淀池(2)内设置有若干斜管或斜板(8),上部设置有出水口(5);以及所述气提推流池(3)底部设置有第二曝气器(72),上部设置有进水口(4)。根据本申请的反应器可以稳定且长久地运行,操作简单,污水净化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 理污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其涉及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放至环境中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而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按照其作用一般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其中,物理法主要是利用重力、离心、反渗透、气浮等物理作用来分离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反应;化学法主要是利用絮凝、中和、氧化还原、离子交换等化学反应来处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以及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将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分解氧化为稳定的无机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然而,物理法虽然较为简单、经济,但仅能去除污泥等固体不溶物,净化能力有限,仅能用于污染程度不高,净化程度也要求不高的情况,或是作为其它处理过程的前处理;化学法虽然净化程度较好,但存在需要添加处理剂,成本和费用较高,且容易造成药剂残留等问题。相比之下,生物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物理和化学方法的优势,并改善二者的不足,因此在污水处理领域,生物处理技术被认为是最具经济、环境效益的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按照微生物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以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使用的反应器按照运行方式又可分为间歇式反应器(SBR)和连续流反应器,两种生物方法和反应器都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中。但是,活性污泥法具有占地面积大、负荷低、容易发生污泥膨胀等问题,而生物膜法则面临投资成本高、运行复杂、生物膜易脱落等问题。
好氧颗粒污泥是指通过微生物自凝聚和固定作用形成的颗粒状活性污泥,其具有结构致密、不易发生污泥膨胀、高容积负荷、高生物量、抗冲击能力强、沉降性能好、占地面积小等诸多优点,利用其的污水处理技术被认为是极具有应用潜力的新技术。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几十个污水处理厂采用了好氧颗粒污泥法来处理城市和工业污水。但是,由于好氧颗粒污泥稳定运行的条件较为苛刻,至今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集中于利用SBR运行好氧颗粒污泥。然而,SBR也存在容积利用率低、出水不连续、设备利用率低、运行控制复杂等问题,使得其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污水处理。
目前,全世界各地的中大规模污水处理厂通常采用的都是连续流反应器,虽然现在也有少量关于利用连续流反应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但是连续流反应器依然面临着难以保持长期稳定运行、颗粒易解体、处理效率低、工艺复杂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好氧颗粒污泥在连续流反应器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可以稳定且长久地运行,操作简单,污水净化效率高。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所述方法简单易行,且实施成本低廉。
[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包括依次连通的气提曝气池、沉淀池和气提推流池,
所述气提曝气池底部竖直设置有若干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管底内设置有第一曝气器,且管壁底部开设有开孔;
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若干斜管或斜板,上部设置有出水口;以及
所述气提推流池底部设置有第二曝气器,上部设置有进水口;
其中,所述沉淀池与所述气提曝气池通过第一挡壁分隔,且通过所述第一挡壁下部开设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沉淀池与所述气提推流池通过第二挡壁分隔,且通过所述第二挡壁底部开设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沉淀池底部为由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第二开口下降的斜坡,所述气提推流池与所述气提曝气池通过第三挡壁分隔,所述第三挡壁的顶部高于所述出水口且低于所述反应器的顶部。
在本申请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在所述气提曝气池中好氧颗粒污泥所包含的微生物的存在下,通过若干曝气管的多重曝气完成污染物的降解,这期间,所述曝气管底部的第一曝气器可以提供较高的曝气流速,以带动包含好氧颗粒污泥和污水的水体在曝气管内上升,同时在曝气管底部形成负压,促使曝气管外的水体通过开孔处流入补充,而上升至曝气管顶的水体则在该流入水体的带动下沿管壁外侧下降,由此形成水体在曝气管内外的循环流动,并且,在反应器的气提推流池所推动的水流的作用下,部分上升至曝气管顶后的水体还会被推送至下游曝气管的开孔处以流入补充,从而使得水体依次接受若干曝气管的不断地重复循环曝气,此外,曝气管内的高水力剪切力可以加快水体中新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并维持其稳定结构。水体重复循环曝气之后,通过第一开口流入沉淀池,在斜管或斜板作用下,实现上述好氧颗粒污泥及其它固体杂质等的沉淀物的高效分离,分离后的水即为净化后的水,可从上部的出水口排出,而上述沉淀物则沉降至底部,由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为斜坡,沉降的沉淀物会逐渐滑落至第二开口,并经由其进入气提推流池,气提推流池的底部安装有第二曝气器,通过大曝气量产生很高的空气流速,将来自沉淀池底部的沉淀物快速提升,与经由进水口新加入的待处理污水汇合,共同翻越所述第三挡壁进入气提曝气池中,开启新的循环,其中所述第三挡壁高于出水口的高度设置能够使得反应器内的水体按照设计路线行进,防止逆流影响净水和循环效果。通过上述流动过程,能够完成好氧颗粒污泥在反应器内的大循环,该大循环与曝气管内外的小循环共同构成了反应器的气提双循环过程,同时部分沉淀物在返回所述气提曝气池后又会在曝气管内形成新的好氧颗粒污泥,由此,所述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持续补充生成新的好氧颗粒污泥,弥补损耗,使得好氧颗粒污泥的含量总体保持稳定,继而通过反应器内水体的循环流动,有效实现了反应器稳定且长久地运行,并且能够持续维持优异的污水净化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管的侧壁底部间隔开设有4~8个开孔。通过上述开孔设置,能够充分保证水体在曝气管内外的循环流动,有效实现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管的管顶低于所述出水口,以及高度与内径比大于5。当所述管顶低于出水口时,曝气管完全没于反应器中水体液面以下,即使采用较小的第一曝气速率亦可实现水体的内外循环,这扩大了其速率的可选范围,并且有利于设计并兼顾好氧颗粒污泥稳定形成的曝气速率。此外,所述曝气管的高径比大于5,这有利于水体在管内上升时有效曝气,实现充分的污染物降解。
进一步地,所述斜管或斜板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中部和/或上部,且低于所述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斜管或斜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可以为45°~75°。
在本申请中,所述斜管或斜板的高度和倾角设置能够促使好氧颗粒污泥等固体沉淀物与水的高效分离,使得分离后的水质满足净化标准,可以由出水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斜坡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可以为15°~45°。当所述斜坡的倾角为15°~45°时,可以使得所述沉淀池内沉降的沉淀物自然滑落进入所述气提推流池中,由此被气提。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气提推流:通过第二曝气器曝气以将气提推流池底部包含好氧颗粒污泥的沉淀物提升,使之与经由进水口输入的待处理污水汇合后翻越所述第三挡壁进入气提曝气池中,其中所述第二曝气器的曝气速率为3.0~6.0cm/s;
(2)气提曝气:在气提曝气池的曝气管中第一曝气器持续曝气,使得所述沉淀物和待处理污水在由开孔流入曝气管时受到气提而在所述曝气管内上升,且在到达所述曝气管顶时沿外管壁下降,循环流动,之后经由第一开口流入沉淀池中,其中所述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速率为0.6~2.4cm/s;以及
(3)沉淀:在沉淀池中通过斜管或斜板使所述沉淀物沉淀至斜坡上,之后使所述沉淀物通过滑落而经由第二开口进入气提推流池中,以及使与所述沉淀物分离后的净化水经由出水口排出。
在本申请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提推流能够将包含好氧颗粒污泥的沉淀物和新加入的待处理污水混合,共同推送至气提曝气池中,之后接受若干曝气管的循环气提曝气,实现污水的净化,再之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实现固液分离,沉淀物由底部进入气提推流池继续进行循环过程,而净化后的水则由上部出水口排出。所述方法使得包含好氧颗粒污泥的沉淀物在反应器中不断循环,维持在稳定的浓度范围,并且借由曝气管的曝气作用而能够充分地净化通入的待处理污水,实现污水净化过程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在所述反应器运行前向其中注满水,同时加入好氧颗粒污泥直至其最终浓度为4.0~8.0g/L。
在本申请中,在向反应器中注水直至液面到达出水口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好氧颗粒污泥以使其浓度达到特定的范围内,从而为反应器的正常和稳定运行提供适宜的条件。在反应器注满水以及加入好氧颗粒污泥,即所述步骤(0)之后,即可开启第一曝气器和第二曝气器,同时持续通入待处理污水,以开始运行所述反应器,开展污水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反应器运行时控制气提曝气池中的溶解氧平均浓度为1.5mg/L以上。
通过所述第一曝气器在反应器中曝气以控制气提曝气池中的溶解氧浓度,从而有助于反应器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处理净化。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反应器运行时控制所述反应器内的水体停留时间为8~24h。
通过限定水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可以充分保证通入的污水的净化效果。
[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a)根据本申请的反应器为连续流反应器,即可以以连续进水和出水的方式运行,输出稳定、设备利用率高、系统结构和运行控制简单;
(b)根据本申请的反应器在气提曝气池内设置有若干曝气管,使得好氧颗粒污泥和水的混合液在曝气管内外侧循环流动,其高的水力剪切力为微生物的团聚提供充足的有利条件,促进新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维持结构稳定;
(c)所述反应器的沉淀池内设置有斜管或斜板组件,其能够实现沉淀物与水的快速分离,并且,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斜坡,使得沉淀物可以自行滑落至第二开口附近,并由此进入气提推流池,由此避免产生淤积;
(d)所述反应器的气提推流池通过高速曝气实现了较高的空气流速,以将来自沉淀池底部的沉淀物向上提升,与新加入的污水混合后,共同越过第三挡壁进入气提曝气池中,由此实现好氧颗粒污泥在反应器内的循环流动,从而能够充分降低所处理的污水中污染物对好氧颗粒污泥的高负荷冲击,维持颗粒的结构和性能稳定,并且有利于污水中COD、氮、磷的深度脱除,使得出水保持较高的水质;以及
(e)根据本申请的处理污水的方法操作简单、处理工艺稳定,且处理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反应器的A-A’连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反应器的B-B’连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反应器的C-C’连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附图说明:1、气提曝气池;2、沉淀池;3、气提推流池;4、进水口;5、出水口;6、曝气管;71、第一曝气器;72、第二曝气器;8、斜管或斜板、91、第一挡壁;92、第二挡壁;93、第三挡壁;10、开孔;111、第一开口;112、第二开口;12、斜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1至4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申请所示的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仅局限于此,而应当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包括气提曝气池1、沉淀池2和气提推流池3。其中,气提曝气池1与沉淀池2通过第一挡壁91分隔,沉淀池2与气提推流池3通过第二挡壁92分隔,以及气提推流池3与气提曝气池1通过第三挡壁93分隔。这三种挡壁用于将三种处理池分隔开,以实现不同的污水处理功能。
气提曝气池1底部竖直设置有若干曝气管6,曝气管6的管底内设置有第一曝气器71。通过设置第一曝气器71,可以在曝气管6内持续曝气,在提升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的同时,还能在曝气管6内形成上升的水流,以促进水体在曝气管6内外的循环。
沉淀池2内设置有若干斜管或斜板8,上部设置有出水口5。斜管或斜板8能够促进水体中包含好氧颗粒污泥的沉淀物的沉降,实现沉淀物与水的快速分离,便于净化后的水从出水口5排出。
气提推流池3底部设置有第二曝气器72,上部设置有进水口4。第二曝气器72能够以较高的曝气速率推动底部的沉淀物以较快的速率上升,使之在气提推流池3上部与进水口4输入的待处理污水汇合后有足够的动能越过第三挡壁93而进入气提曝气池1中,从而实现整个反应器内的气提大循环。
如图2所示,第一挡壁91下部开设有第一开口111,第二挡壁92底部开设有第二开口112,气提曝气池1、沉淀池2和气提推流池3则分别通过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2依次连通。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2的设置使得反应器内的水体能够依次流入不同的处理池中接受不同的处理,最终达到净化效果。
在气提曝气池1中,曝气管6通常采用中空圆柱形管,其结构简单,便于水体均匀地上下进行内外循环,且外部流经的水流阻力较小,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其它满足水体内外循环的曝气管结构均可采用。曝气管6的管壁底部开设有开孔10,当第一曝气器71持续曝气而在曝气管6内形成上升的水流时,曝气管6外的水体则可以经由开孔10流入进行补充。此外,开孔10在曝气管6的侧壁底部可以间隔开设有4~8个(图中未示出),这有助于水体在曝气管6周边不同方向的均匀循环。此外,曝气管6的高度与内径比大于5,这能够使得水体在管内上升时与曝气充分接触,有效净化。
在沉淀池2中,斜管或斜板8位于沉淀池2的中部和/或上部且低于出水口5,该位置设置使得斜管或斜板8尽量地高,但又在反应器的液面以下,这使得反应器能够充分利用沉淀物的自然沉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水体的固液分离。此外,斜管或斜板8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可以为45°~75°,该倾角设置能够最大化分离效果。
沉淀池2的底部为由第一开口111向第二开口112下降的斜坡12,且斜坡12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可以为15°~45°。这使得沉降至斜坡12上的沉淀物能够自然滑落至气提推流池3中,以接受气提推流。
气提推流池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曝气器72,上部设置有进水口4。上述滑落而来的沉淀物在第二曝气器72的曝气推流的作用下能够快速提升,与经由进水口4新加入的待处理污水汇合,共同翻越第三挡壁93进入气提曝气池1中。并且,第三挡壁93的顶部高于出水口5,这使得其高于反应器的液面,翻越的水体不会发生逆流现象,能够按照设计的方向流动,依次接受曝气、沉淀和推流循环。并且,第三挡壁93的顶部还低于所述反应器的顶部,这使得被推流的水体只会翻越第三挡壁93进入气提曝气池1中,而不会翻越过反应器的其它侧壁或挡壁而流入沉淀池2或气提推流池3中,或者洒落反应器之外。
如图3所示,气提曝气池1中,曝气管6的管顶低于出水口5,这使得其顶部低于反应器液面高度,即使采用较小的曝气速率也可提升水体,实现内外循环,这使得该曝气速率的调节范围大,且有利于灵活控制反应器内的溶氧量。
此外,分隔气提曝气池1与沉淀池2的第一挡壁91的下部开设有第一开口111,使得经充分气提曝气处理的水体由此进入沉淀池2中以进行固液分离。
如图4所示,分隔沉淀池2与气提推流池3的第二挡壁92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开口112,使得在沉淀池中经充分沉降的沉淀物由此进入气提推流池3中以接受气提推流。
本申请采用上述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如下:
首先,在反应器运行之前,向其中注满水,同时加入好氧颗粒污泥使其在反应器中的最终浓度达到4.0~8.0g/L。待反应器的液面达到出水口5的高度时,开启第一曝气器71和第二曝气器72,同时持续通入待处理污水,以正式运行反应器,其中,使第二曝气器72以3.0~6.0cm/s的曝气速率曝气,以将气提推流池3底部的水体提升(随着反应器内水体循环的不断进行,气提推流池3底部的包含好氧颗粒污泥的沉淀物逐渐增多,直至达到平衡),使之与经由进水口4加入的待处理污水汇合后翻越所述第三挡壁93进入气提曝气池1中;气提曝气池1的曝气管6中第一曝气器71以0.6~2.4cm/s的曝气速率持续曝气,使得流入的水体(包含逐渐达到平衡的沉淀物和新加入的待处理污水)在由开孔10流入曝气管6时受到气提而在其中上升,且在到达管顶时沿外管壁下降,循环流动,之后经由第一开口111流入沉淀池2中;在沉淀池2中,通过斜管或斜板8使流入的水体固液分离,其中沉淀物沉淀至斜坡12上,之后该沉淀物通过自由滑落而经由第二开口112进入气提推流池3中,开启新的循环,而与该沉淀物分离后的净化水则经由出水口5排出。在上述反应器的运行中,控制其内的水体停留时间在8~24h范围内,并且控制气提曝气池1中的溶解氧平均浓度为1.5mg/L以上。
根据本申请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系统结构简单,能够维持好氧颗粒污泥的总体含量保持稳定,使之可以以连续进水和出水的方式长久运行,输出稳定、设备利用率高。此外,根据本申请的采用上述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工艺条件简单,易于调控,且污水处理效率高。
实施例
设置5组结构相同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中,气提曝气池排列有6个曝气管,各个曝气管随机开设有4~8个开孔,以及曝气管的高度与内径比为35:6;以及沉淀池上部设置有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60°的斜管,底部设置有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30°的斜坡。以合成废水作为待处理污水,水质如下:COD为500mg/L(葡萄糖与醋酸钠对COD的贡献为1:1)、氨氮为50mg/L、总磷为10mg/L,pH由碳酸氢钠调节为7.0~8.5。
向反应器中注满水,同时加入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为0.8~2.0mm)直至其在反应器中的最终浓度为6.0g/L,然后开启第一曝气器以1.8cm/s的曝气速率曝气,第二曝气器以3.6cm/s的曝气速率曝气,同时持续通入待处理污水,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2h,以及气提曝气池中的溶解氧平均浓度为1.5mg/L以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续运行各个反应器120天,测得结果如以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921159510000091
由上述表1可见,各个反应器120天后,其好氧颗粒污泥的浓度为5.2~7.6g/L,粒径为0.5~2.0mm,且总量维持在反应器中污泥总量的80%以上,可见其依旧维持了较好的尺寸结构,且在污泥总量中具有较高的含量占比,从而能够持续发挥污水净化的功效;污泥容积指数SVI为30~60mL/g,沉降性能良好。此外,净化后的出水的COD、氨氮和总磷的分别低于50mg/L、2mg/L和5mg/L,去除率则分别达到90%、95%和50%以上。
综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具有可连续运行、工艺运行稳定、处理效率高、操作方法简单方便的优势,通过将气提双循环与好氧颗粒污泥相结合,一方面污水和污泥在曝气管内外侧循环运动,管内具有高水力剪切力,可加速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维持好氧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另一方面,气提作用推动污水和好氧颗粒污泥在反应器中循环流动,缓解进水中污染物对好氧颗粒污泥的高负荷冲击,有利于COD、氮、磷的深度脱除,保持较高的出水水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气提曝气池(1)、沉淀池(2)和气提推流池(3),
所述气提曝气池(1)底部竖直设置有若干曝气管(6),所述曝气管(6)的管底内设置有第一曝气器(71),且管壁底部开设有开孔(10);
所述沉淀池(2)内设置有若干斜管或斜板(8),上部设置有出水口(5);以及
所述气提推流池(3)底部设置有第二曝气器(72),上部设置有进水口(4);
其中,所述沉淀池(2)与所述气提曝气池(1)通过第一挡壁(91)分隔,且通过所述第一挡壁(91)下部开设的第一开口(111)连通,所述沉淀池(2)与所述气提推流池(3)通过第二挡壁(92)分隔,且通过所述第二挡壁(92)底部开设的第二开口(112)连通,所述沉淀池(2)底部为由所述第一开口(111)向所述第二开口下降(112)的斜坡(12),所述气提推流池(3)与所述气提曝气池(1)通过第三挡壁(93)分隔,所述第三挡壁的顶部(93)高于所述出水口(5)且低于所述反应器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6)的侧壁底部间隔开设有4~8个开孔(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6)的管顶低于所述出水口(5),以及高度与内径比大于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或斜板(8)位于所述沉淀池(2)的中部和/或上部,且低于所述出水口(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或斜板(8)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45°~7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15°~45°。
7.一种采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气提推流:通过第二曝气器(72)曝气以将气提推流池(3)底部包含好氧颗粒污泥的沉淀物提升,使之与经由进水口(4)输入的待处理污水汇合后翻越所述第三挡壁(93)进入气提曝气池(1)中,其中所述第二曝气器(72)的曝气速率为3.0~6.0cm/s;
(2)气提曝气:在气提曝气池(1)的曝气管(6)中第一曝气器(71)持续曝气,使得所述沉淀物和待处理污水在由开孔(10)流入曝气管(6)时受到气提而在所述曝气管(6)内上升,且在到达所述曝气管(6)顶时沿外管壁下降,循环流动,之后经由第一开口(111)流入沉淀池中,其中所述第一曝气器(71)的曝气速率为0.6~2.4cm/s;以及
(3)沉淀:在沉淀池(2)中通过斜管或斜板(8)使所述沉淀物沉淀至斜坡(12)上,之后使所述沉淀物通过滑落而经由第二开口(112)进入气提推流池(3)中,以及使与所述沉淀物分离后的净化水经由出水口(5)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在所述反应器运行前向其中注满水,同时加入好氧颗粒污泥直至其浓度为4.0~8.0g/L。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反应器运行时控制气提曝气池(1)中的溶解氧平均浓度为1.5mg/L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反应器运行时控制所述反应器内的水体停留时间为8~24h。
CN202110117202.4A 2021-01-28 2021-01-28 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Pending CN1129392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17202.4A CN112939206A (zh) 2021-01-28 2021-01-28 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17202.4A CN112939206A (zh) 2021-01-28 2021-01-28 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39206A true CN112939206A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38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17202.4A Pending CN112939206A (zh) 2021-01-28 2021-01-28 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3920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3037A (zh) * 2008-07-01 2008-12-31 黑龙江科技学院 一种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及其水处理方法
CN102320689A (zh) * 2011-08-05 2012-01-18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CN105174439A (zh) * 2015-10-22 2015-12-23 北京格兰特膜分离设备有限公司 气提耦合生物反应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8689486A (zh) * 2018-05-24 2018-10-23 南开大学 一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CN108821504A (zh) * 2018-06-06 2018-11-16 安徽普氏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污水处理系统
WO2020029743A1 (zh) * 2018-08-09 2020-02-13 南京江岛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高水处理反应器中填料挂膜效率的方法
CN111977786A (zh) * 2020-09-18 2020-11-24 广东粤海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双曝气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耦合装置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3037A (zh) * 2008-07-01 2008-12-31 黑龙江科技学院 一种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及其水处理方法
CN102320689A (zh) * 2011-08-05 2012-01-18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CN105174439A (zh) * 2015-10-22 2015-12-23 北京格兰特膜分离设备有限公司 气提耦合生物反应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8689486A (zh) * 2018-05-24 2018-10-23 南开大学 一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CN108821504A (zh) * 2018-06-06 2018-11-16 安徽普氏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污水处理系统
WO2020029743A1 (zh) * 2018-08-09 2020-02-13 南京江岛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提高水处理反应器中填料挂膜效率的方法
CN111977786A (zh) * 2020-09-18 2020-11-24 广东粤海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双曝气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耦合装置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高久珺: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30 April 2020, 黄河水利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3678A (zh) 一种高氨氮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工艺
CN105776766A (zh) 工业园区难生化降解废水的深度处理系统
CN103332784A (zh) 三级循环好氧反应器
CN102180543A (zh) 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CN103011402A (zh) 双循环厌氧反应器
CN103755026A (zh) 一种一体式折流板内循环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反应器
CN112408597A (zh) 分置曝气升流式污泥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0510815B (zh) 基于同时硝化反硝化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11268856A (zh) Hebr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08911124B (zh) 具有自截留厌氧氨氧化细菌功能的一体式自养脱氮反应器
CN105293701B (zh) 一种碳源储备式ibr生物反应器
CN214693785U (zh) 一种适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系统
KR101097139B1 (ko) 섬모볼담체 내장형 혐기/무산소성 미생물반응조
JP2003033796A (ja) 生物脱窒方法
CN104891646A (zh) 一种高效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3819062B (zh) 一体式流化池mbr污水处理设备
JP2007185596A (ja) 有機性排水処理装置
CN112939206A (zh) 一种气提双循环-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CN201999827U (zh) 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CN214400152U (zh) 一种景观水处理系统
CN204162563U (zh) 一体式流化池mbr污水处理设备
CN108394996B (zh) 一种活性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JP2001179280A (ja) 廃水の処理方法及び処理装置
CN110902823A (zh) 一种用于低碳氮比污水处理装置
CN220684847U (zh) 脱气装置、带脱气装置的环流澄清器及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